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

一、东北方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

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2]。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这些都给东北方言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来自俄语)、称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例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噶(四声)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东北方言中还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例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东北方言里有些词语无从查考,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比如,“埋汰”是脏的意思。“的瑟”是不务正业或臭美的意思。

二、“这咋造这么埋汰”中各词语语音研究

在东北方言中,还有些常用的词语带有独特的东北地方语言特点,这些词语最能展现东北方言的语言魅力,例如“费劲巴拉(不容易)”、“叭叭的(说话利索)”、“犄角旮旯(小角落)”、“造(弄)”、“咋(怎么)”、“埋汰(脏)”等等这样的词语。

“这咋造这么埋汰”在普通话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这怎么弄得这么脏”。这句话中的各个词语均具有东北方言独特的语言表现力。近几年来,在东北这一地区使用这句话的人逐渐增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交谈或者自言自语的过程中对于这句

话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增高。除此之外,这句话也经常出现在电视艺术作品中,比如:“这咋又造这么埋汰呢,你瞅瞅,刚给你洗完的衣服!”(电视剧《樱桃》)通过媒体的力量,“这咋造这么埋汰”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人们所喜爱的一句家常话,是东北方里的高频用语。本文正是以东北方言常用口语“这咋造这么埋汰”及其组成成分为例来研究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

(一)指示代词“这”的语音变化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东北话的调值要低一些,这样东北话和普通话之间在听感上才会有明显的差异。东北话里的调值是这样的:“阴平是44;阳平是24;上声是213;去声是53”[3]。基于此,在“这咋造这么埋汰”中的指示代词“这”的发音会比普通话的标准发音略低,而受后面字的影响,它又会发生相应的语流音变现象。

首先,如果按东北话的读音,“这”字应该发成“zha(53)”,但在句中由于受后面词语的影响它的发音会变得轻而短促,成为“zhe”,重音由原本在“这”上转到“咋”和“造”上,有时“这”字的读音轻的甚至感觉不出来。“这”的这种音变现象取决于其后紧跟的字的调值,一般情况下,如果其后紧跟的为上声调值或是去声调值,那么它的读音就会变得又短又轻,而在其他调值后则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例如:(1)“老钟叔,你这.咋回事啊?”“没事,不小心卡的。”(电视剧《樱桃》)(2)“山菊,这.事儿你办的不地道啊。”“哎呀,妈,你也说我!”(电视剧《樱桃》)(3)“山菊,你这.是说啥呢!”“我就说了,你能把我咋地!”(电视剧《樱桃》)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当“这”加上儿化音后,不论后面的字是什么调值,它都读去声,但是此时的“这儿”是指示代词“这里”的口语形式。

其次,从口语发音的难易程度看,北方人通常情况下会习惯把“这”的读音发为“zhai”,原因是声母“zh”为舌尖后音,单韵母“e”为舌面后音,所以两个后音组合后其总体发音时下颚移动的程度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发这个音的时候开口度较大,这要比和韵母“ei”组合后发音困难得多,因为发“ei”音时从“e”到“i”会有一个开口度从大到小的过度,所以发“zhai”时的开口度相对于发“zha”要小得多。例如:(1)“爸,你看我妈整的这.叫啥事儿啊!”(电视剧《樱桃》)(2)“呦!大哥,你说的这.叫什么话呀,好像我跟你争这.个房子似的。”(3)“那……这.你看看,我刘能做事一点儿不含糊。”(电视剧《乡村爱情》)另外,当“这”的后面跟量词或数量短语时,也常常要读成“zhai”。例如:这.个比那个沉、.这.个孩子真懂事。这.种

天气好下雪等等。还有像“这.会儿”、“这.里”也都习惯读成“zhai”。念成“zhai”时不会发生语音变成轻而短促的情况。

最后,在东北某些农村地区,人们有时习惯上也会把卷舌音“zhai”读成平舌“zai”,这是纯口语现象,是人们在发音过程中有时为求简单省事,有时是未加注意或者是在误读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读音,但这种读音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际。通常

读成“zai ”时后面紧跟的字要加上儿化音。例如:(1)“先这.样儿吧,大伙先回去休息休息,明天再说吧。”(电视剧《樱桃》)(2)“哎,你们说说,这.会儿那边应该有信儿了吧?”(电视剧《樱桃》)(3)“你说的那是刚才,就……就这.会儿,都干到130多迈了都。”(刘小光小品)(4)“海燕呐,什么这.个克那个,我看就是你克我。”(小品《相亲2》

(二)“这么”一词的语音结构及在句中发生的语流音变

在东北方言里,“这么”一词的标准读音是“zha me”,“这”字读“zha”,其调值为去声53;“么”字则读作轻声的“me”。在东北人的口语里,由于“zha me”一词中的“zha”受“me”声母的影响,其后通常要附加一个鼻辅音韵尾“n”,使其读成“zhan me”或者“zan me”,这已经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而又习惯的说话方式了。在东北地区,比如黑龙江,尤其是农村,人们对于“zan me”或者“zhan me”的读音接受和使用得要比“zha me”的读音更为自然,说话更为亲切,所以东北人使用“zan me”或者“zhan me”的读音反倒是更多了。例如:(1)“这么地吧,姑娘你领回去,先在你家对付一宿。明天开大会再讨论讨论。”(电视剧《樱桃》)(2)“早晚有一天儿,也就这么回事儿吧。”(小品《同桌的你》)(3)“要这么算,你还得管我叫老舅呢,哈,大侄女。”(电视剧《樱桃》)

虽然“这么”一词是一个双音节词,但是在“这么地”这个东北口语常用组合中,三个音节往往会缩短成为两个音节,“这么”通常合为一个音节,有时“么”音甚至只做一个口型上的变化,并不发出来。“地”字由去声变为轻声,并在末尾加上元音“[ε]”,有时根据地区或个人发音的差异的不同,也会加上央元音“[a]”,读成“zan die(dai)”或者是“zhan die(dai)”。表示为别人出主意,很口语化。例

如(1)“这么地

...,咱都先回去休息,明天再上山找找。”(电视剧《樱桃》)(2)“你

看,咱这么地

...行不行,队上多给你加两袋粮,你就把她留下吧。”(电视剧《樱桃》)(三)“埋汰”的音变现象

第二章里我们说过东北话的调值要比普通话的低一些,那么东北方言中“埋汰”一词的读法应该是“mái(24) tai”,通常情况下“汰”要发成轻声。例如:(1)

“看你那股埋汰

..劲,不许你进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2)“你

思想上不仅没有‘埋汰

..’泥污都已被你彻底冲洗。”(郭

..’泥污,任何‘埋汰

沫若《赞安业民烈士》诗)

值得一提的是,在短语“埋不埋汰”中,前两个音节一般会缩减成为一个音节,“不”字的读音会省略不发,只在发音的过程中做一个口型上的变化。而前一个“埋”受后一个“埋”的影响,会在尾音处附加鼻韵尾“m”,整个短语的读音变为“maim (bu)mái tai”。这是一个非常口语化的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第一个动词的韵母是以鼻辅音“n”、“m”或“ng”结尾的“V不V”式短语中。在交际过程中,类似这样

现象的还有“看不看”、“损不损”、“能不能”等等。例如(1)“你损不损

...,这么老

实的人你都欺负,你还是人不?”(电视剧《樱桃》)(2)“我说你一天天的能不能

...有点正经事儿,我家出啥事跟你有啥关系呀?”(电视剧《乡村爱情》)(3)“哎!埋不埋汰!赶紧给我回来!”(电视剧《樱桃》

三、“咋”和“造”

(一)“咋”的分布及特殊用法

“咋”的分布很广,可以说它不单单是东北人常用的交际词语,在全国各方言中都能看见它的影子。首先,它作为疑问代词,是最常见的用法,相当于“怎么、怎样”,分布在东北、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浙江、新疆等地。

(1)“不赶车咋.(zǎ 213)整?人呆得住,嘴呆不住啊!”(东北)

(2)“你这是咋.(zà 31)?是病了么?”(山东安丘)

(3)“咋.(zà 412)了?你咋成这样了?”(河南洛阳)

(4)“当了二十年的干部,也该有点觉悟了嘛,咋.(zà 53)能老是那种小农意识?”(陕西西安)

(5)“今天这个演员咋.(zà 52)唱歌地呢?调调子都跑掉咧。”(新疆乌鲁木齐)(6)“这丫头一向静悄悄的不咋.(zà 21)说话,温和柔顺。”(四川成都)

(7)“咋.(zě 213)不可以?这又不是坍台的事。”(浙江杭州)

另外,作为代词表示这样、如此时,“咋”只用于东北方言里。如:“她不是李桂荣的相好么?”“可不咋.的!”

其次,“咋”作为动词意为“吸、抽、是不是”时,多见于西南官话中,如“咋.(抽)一口旱烟”、“你咋.是要找医生(你是不是要找医生)?”;当“做什么、干什么、为什么”讲时,常见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中,如“你打人家咋.(你为什么打人家)?”。有时,“咋”还作为助词,表示祈使、条件、暂且等,相当于“啊、呀”,常见于西南官话里,如“等我想下咋.[tso]”[4]

“咋”还可以和其他动词或介词组合,这些组合有很大一部分现在已经变为固定用法,整体具有代词或动词的性质,表示一个固定的意义。这些组合同样分布在各方言区内,有些甚至影响着其他方言区的词语使用,如“咋说”、“咋了”原本为中原官话,现在东北方言里也频频出现。现列出几个比较常见的固定组合说明一下。

(1)动词“咋呼”。这恐怕是东北方言里最常见的一个词了,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最初只通行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后来慢慢扩展到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当然,也包括其他方言区。这个词有三种意思,其一是吆喝、喊叫、起哄;其二是夸耀;其三是吓唬,其中以第一种意思分布最为广泛。例如:

(1)“当我们的爬犁几乎与敌人的爬犁接上时,团长咋呼着,搬动着枪栓。”(《烽火完达山》东北官话)

(2)“人死如灯灭,咋呼嘛!”(《阴阳八卦》冀鲁官话)

(3)“你再咋呼,我揍你!”(《黄河东流去》中原官话)

(4)“乡里人在山里咋呼惯了。”(《刺梨花开时》西南官话)

当作“夸耀”讲时通常分布在东北、河北、河南一带。如“韩老四,你这个窝囊废,还咋呼个啥呢?”(《春风吹到诺敏河》),而当第三种意思解时最常分布在陕西北部一带。[5]

(2)代词“咋的”。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东北人在表示恐吓或询问时经常会用这个词,相当于“怎么,怎么样”。例如(1)“咋的,我还就说说了,当初要不是你,我家孩子能丢么?”(电视剧《樱桃》东北官话)(2)“他爷俩咋的了,动这么大的脾气?”(中原官话)

(3)代词“咋着”。意义与“咋的”相同,只是二者使用的语境不同,用“咋着”的地方可以用“咋的”替换,但反过来却不可以。例如:“大嫂我白挨些冤骂不敢炸庙,暗想到这件事我干得不咋着。”

(4)动词“咋整”。相当于“怎么办”。东北官话“我可不听你的了,遭罪享福也得回去,整不好媳妇要出啥事咋整?”(《接婆婆》)、冀鲁官话“你看这事咋整”、中原官话“这钱得给他送回去。”“送回去?”“不送咋整?等着人家收拾咱们呐?”(《请骂》)。

(二)“造”的意义及用法

从语法方面看,“造”是东北方言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泛义动词,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充当句子中的动作动词,并表达普通话中它所代替的十几个动作动词的含义,例如:

(1)“这咋造.这么埋汰!”(糟蹋、祸害、使环境不整洁)

(2)有钱也得算计着花,别乱造.。(挥霍)

(3)没想到一句话给她造.一愣。(弄、搞)

(4)一不小心造.个大马趴。(摔)

(5)自行车差点和轿车造.一块儿。(撞)

(6)活没干多少,倒造.了一身泥。(溅)

(7)这双鞋咋造都没事,可结实了。(使用)

可以看出上述“造”的意义与普通话中“造”的常用意义毫无关联,在这些意义上,东北方言动词“造”与普通话中的“造”只是同音同形关系。作为动作动词,“造”有自己的语法特点。

第一,它可以受多数副词、某些状态形容词的修饰,组成偏正短语,但是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1)“败家玩意儿,你就是胡造!”(2)“吃饱没?再吃点吧。”“不造.了,已经造.饱了。”但是如果程度副词后面有能愿动词跟着,则它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比如“他肚肠大,很能造.。”。

第二,“造”可受动词、形容词及其他短语补充,组成动补短语。其后的补语通常为结果补语。此外,还可以带处所补语、数量补语等。例如:(1)上市场菜没买着,钱包还造.丢了。(2)一石头正好造.他后脑勺上。

从语义方面看,尹世超先生在《哈尔滨方言词典》对它已作过相关描述。“造”的词汇意义复杂丰富,并且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和夸张意味,它的地方特色几乎可以作为识别东北人的语言特征。虽然普通话中“造”具有很多常用意义,但在东北方言的运用过程中,有些情况下,“造”绝不仅仅只表达常用意思。如:

1、这么多好吃的,同志们可劲造.吧!

2、咱们把这盘饺子全造.了吧!

3、吃吧、喝吧、造.吧!

4、没多一会儿,整桌子的饭菜就都让他一个人造.光了。

从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东北人经常用“造”代替“吃”,而且只使用的场合一般都在亲朋好友或熟悉的人之间,既有幽默诙谐的意味,又有夸张色彩。在“吃”的意义上,“造”更具有感情倾向和口语风格,听起来更有亲切感,这与另一个东北方言词“整”在感情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这酒挺香,你整不整两盅?”不用“吃、喝”,却用“造、整”,体现了东北人热情好客,不拘小节,在日常生活中轻松随意又善于在语言中寻找乐趣的一面。[6]

另外它还有“有本事、能折腾”的意思,此时具有褒义色彩,如“这小子有两下子,大场面也能造一阵子。”

诙谐、幽默、风趣、滑稽以及“东北味儿浓厚”是东北方言独具的特点,通过对词语进行研究能够把特点直接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够了解东北人民豪爽朴实的情怀,所以对这句话以及句中各词语的理性认识与思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东北的语言文化,这对语言研究和方言词语的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1]廖正刚、孟瑾著.《东北文化的肌肤——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08年3月,第1页

[2]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徐凯编著.《清史满语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00年8月第一版,1990年2月第1次印刷,第128页,第148页

[3]甘于恩主编、刘倩副主编.《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第17页

[4]中国复旦大学许宝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一卷,中华书局,1999年4月第一版,1999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3357页[5]中国复旦大学许宝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

第一卷,中华书局,1999年4月第一版,1999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3359页[6]关立新著.《说东北方言动词“造”》,2003年9月,第1页

参考文献

[1]廖正刚、孟瑾著.《东北文化的肌肤——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08年3月

[2]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徐凯主编.《清史满语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00年8月第一版,1990年2月第1次印刷

[3]甘于恩主编、刘倩副主编.《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4]中国复旦大学许宝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一卷,中华书局,1999年4月第一版,1999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5]中国复旦大学许宝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

第一卷,中华书局,1999年4月第一版,1999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6]关立新著.《说东北方言动词“造”》,2003年9月

致谢辞

本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马丽娟老师。

我的论文主体部分是对东北方言口语“这咋造这么埋汰”中各成分在语音和用法方面上的研究,同时也是整篇论文的核心。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的修改过程中,我的指导教师马丽娟老师多次给予指导,每一次指导都使我的论文更加地完善。论文从最初的框架到最后的成文,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马丽娟老师。再次感谢我的指导教师马丽娟老师。

感谢我的同学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建议。

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和厚爱。

再次对帮助我完成论文的老师,朋友以及父母表示感谢。

东北方言词典(精华版)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王雨丛1 ,吴先文 2 (1.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摘 要: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关键词:合肥;方言;词语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5-0035-13 1 概况 1.1 合肥市概况1.1.1 地理、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386平方千 米,总人口434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1] 1.1.2 历史沿革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 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1.1.3 方言归属 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 一个重要方言,地处与中原官话搭界的淮西位置。江淮官话人口分布于合肥市的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县等地及附近地区,约456.5万。[1] 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1.2 方言调查概况1.2.1 调查方法 首先以文献[2]作为调查分类 方言词汇的参考,走访合作人,进行实地调查。在调 查中根据方言具体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 “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衣、食、住、行”等类别。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合肥土话字词,加注方言注音,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 考有关文献[3-6] ,核对、确定。最后,再根据自己的 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调查本着求实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1.2.2 词汇调查合作人 肥西县一对中年夫妇刘金志、吴霞:高中文化;老太太赵红珍:62岁,学历不详;张伟:23岁,合肥某高校毕业班学生;王军:39岁,大学教师;高晴:退休职工,50岁,中专学历。1.2.3 音标符号 词汇一律用潘悟云国际音标符号[7] 标注读音。另外:“?”为轻声标号;“⌒”为连读 标号;注音字母的上下数字标号,如“ 212 21”,为读音 变调的调值。 2 合肥方言中常用词汇调查分类表调查词条约1000条,按意义分为23类: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 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教育、文体;动作;方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数量词。 有不同的读音,将其另一读音或说法用括号标示。释文中用“~”代替该字或被释词语。有不同 收稿日期:2007-06-04 修回日期:2008-05-19 作者简介:王雨丛(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吴先文(1974—),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9月 第25卷第5期 Sep t .2008Vol .25No .5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东北方言大全合集总汇完整珍藏版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东北部分方言及解析 起根、乍根、的根:原来、原先、开始。得(dè)色:轻佻。 夜个儿:昨天。横:厉害。 多暂:啥时候。搁这儿:在这儿。 圪土达:地方。干(gá)哈(há):干什么、做什么。 这圪土达:这地方。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打腰:指有钱有势阔气。扎古扎古:指给病人治疗;又指梳妆打扮。 隔路:性格古怪。贴晌:一近下午三时。 小嘎儿:小男孩。老板子:赶马车的人。 掌包的:跟马车管事的人。跑腿子:已超过结婚年龄的男人,但又无配偶。 出门子:姑娘出嫁。打八刀:离婚。 老赶:外行。撅子:指人脾气倔。 小抠儿:为人小气。蝎虎:厉害。

日头爷儿:指太阳。脖立盖儿:指膝盖。 笆篱子:监狱。张三儿:指狼。 麻溜儿的:快点。煞楞:办事利落快。 毛楞:办事粗心不稳当。赶趟:来得及。 膈应人:使人觉得烦恼不快活。体登人:指坑害人。 粘帘子:指出事惹祸的意思。老鼻子啦:很多。 丁钯:总是。嗯哪:是、行。 可劲造:不加限制地吃和用。大拉乎吃的:不循规矩和礼节,盲目作大。 白话:能说(贬意)。说的话和办 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外屋地:厨房。 喂大罗:水桶(俄语)。利亮儿:办事干净利索。 乌了巴突的:指水没烧开,温度不凉不热。艮不溜丢的:指人不开通办事不干脆。 也指食物坚韧而不脆。 拉倒:作罢。

急眼:急了。匹儿片儿:不利落。 横是:八成是。海了:多的意思。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嘎牛:出奇、美丽。 死乞白列:纠缠不放。岔纰:两差,误会。 划魂儿:猜疑不定。鬼头蛤蟆眼:奸诈。 小店儿:小气、吝啬。界壁儿: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贼亮:特别亮。 调理人:骗人 鬼:狡猾 真漆:清楚 呱呱湿:湿透 拽(zhuai三声):装相儿 拉硬:硬撑的意思 大米饭嘎巴:锅巴 皮驴子:摩托车

常用东北方言条

常用东北方言条 1、噶蛤——什么事,干什么 2、咯龄盖儿——膝盖 3、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埋汰——脏,不讲卫生,邋遢。埋汰人,比喻侮辱人。 5、该里:热闹的集市 6、唠扯——聊天与唠嗑同意 7、杠杠——最好、非常好 8、你装呐——你在装模做样 9、的瑟——指人不好看、不雅观惹人生气的吊儿郎当的样子10、肖——打11、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出某中行为。(也用于做爱的意思)12、麻溜——快一点儿。13、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14、沙棱地——速度。15、寒碜——(一般指穿着不好)科碜——(一般指长相难看)16、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17、界壁儿——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18、捣扯——收拾,整理,一般指洗脸梳头之类的。19、了了——墨迹、唠叨20、秀篾——腼腆,拘束21 B车或者 BB车车——唠叨着然人生气的话22、老蒯——老伴儿(爱称)23、远点儿煽着——离我远点儿,滚蛋24、急眼——发火、愤怒25、老鼻子——特别多(和贼多同意)26、滚犊子——滚蛋(一般用作生气)27——抓瞎——胡说、乱说28、咋整——怎么办29、囫囵个——全部30、堆随——脚软、站不起来. 31、闲嘎嗒牙:一般指吃东

西如嗑瓜子32、熊色(sai三声)——熊样33、晒脸——调皮捣蛋、逞能、逞强34、干巴地——一般形容吃东西或者皮肤没有水分35、山炮——傻36、背不住——可能、也许37炮仗——鞭炮38、不远匣——指不太远39、扯蛋——胡说八道40、刺挠——痒41、没眼力件儿——形容一个人不会来事儿。42、敞亮——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够义气43、包源儿:全部(比如一个人把一桌子饭吃没)44、点儿正(背) ——运气好(坏) 45、挡害——碍事46、二虎八鸡——傻乎乎和山炮同意47、二椅子——不男不女48、疙不溜脆——十分流利地49、裹——吸,吮50、哈喇子——口水51、干仗——打架52、计各——闹别扭53、尿性——有骨气,真汉子54曲咕——小声说55、铁子——哥们,好朋友。有时也指男女不正当关系如老铁56、五迷三道——迷迷糊糊一般指喝酒喝多了57、稀里马哈——马虎58无机六瘦——形容无聊到了极点,闹心,不知道干什么。59 、暴土扬尘——满天灰尘,扬沙天气(沙尘爆)。60、洋当二正——不认真,三心二意。61、埋了咕汰(埋了八汰)——邋遢。62、 得得(四声)搜搜——炫耀,让别人看不惯。63得得(一声)搜搜——发抖。64, 吭吃瘪肚——形容说话结巴,语无伦次。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东北方言词典

东北方言词典 A āi [挨剋] āi kēi 受到指责、训斥。[例]那家伙~多少次了,也没脸。 [挨梃] āi tìng 挨打,挨揍。[例]?李老疙瘩不~,是不会那么老实的。? [哀咕] āi gu 央告。[例]?小白鞋怎么~,他就是不答应。 ài [爱小儿] à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例]那个姜老板是个土鳖财主,贪财~…… B bā [八杆子拨拉不着] bāgān??zi bō??la bù zá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情。? [八字没一撇] bāzì mé yī piě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叭叭的] bābā??de 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巴锔子] bājūzi 锔子。[例]?青砖面的锅台,秫秸穿的锅盖,打了三个~的水缸……?(《回头草》,载《绿野》1981年第3期) [笆篱子] bālí??zi 监狱。[例]?大前年,他躲劳工,藏在松木林子里,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完了送到进寿当劳工。?(《暴风骤雨》) [扒瞎] bāxiā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风雨月亮泡》),载《说唱艺术》1982年第1辑) bá [拔尖儿] bá jiānr (1)好胜,抢上。[例]二丫头在姐们里最能~。(2)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拔犟眼子] bá jiàng yǎn??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 bǎ [把家虎儿] 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例]赵大嫂真能过日子,是个~。 [] bǎ??ba 屎。[例]别让孩子到处拉~。 bāi [掰扯] bāi??che 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 bái [白眼狼儿] bái yǎnr lá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bǎi [摆儿摆儿的] bǎir bǎir??de 神气的样子。[例]看人家~,挺有派儿。 bài [败家] bài jiā挥霍浪费。[例]那小子,纯是个~子。 [拜年嗑儿] bài nián kēr 恭维人的话。[例]那家伙真会说,满嘴~。 bān [班儿对班儿] bānr duì 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例]?那张大发是多好的孩子呀,从小和桃花~一块玩。?(《愁女难嫁》,载《春风》1983年第1期) bǎn [板板正正] bǎn bǎn zhèng zhèng (1)行动不越轨。[例]他干啥事都~。(2)衣物规整。[例]人家的衣服都是~的。 [板脚] 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例]这双鞋太~了。走不上二里地他脚非磨起泡不可。 bàn [半拉架] bàn lǎ jià技术不够熟练。[例]?孙占江铁了心,一拍大腿说:‘沈风,我豁出这条命,跟你到外头闯荡,火里来,我火里去。踢开头三脚,就有了~’。?(《马加文集》⑤)[半拉克叽] bàn lǎ kē jī不完整的东西;半完成的活计。[例]那犁杖他弄个~,就不干了。

东北话大全

东北话大全 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后入中原。清代鼎盛,人数有数百万。清室灭亡,满族仍存。它先是采用了汉字,后又逐渐采用了汉语。目前,齐齐哈尔北面有个小村子叫“三家子”。据称仍有居民会说满语,小学还有满语课。历史上这里住着计、孟、陶三姓的老百姓,都是满族。不过,现在那里讲满语的年轻人也不多了。我国现存满语档案尚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等上百万件。当前仅有目录。翻译原文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满语有元音音位6个,辅音音位19个。字母40个。另还有拼写外来词的外来音字母。玄烨谕博达礼等人编有满文分类词书,收词一万二千余,按音序排列。黑龙江省有满语研究所。研究满语的出版物有《基础满语概论》、《满语文法会要》等专著。源于满语的汉语词语很多。比如昆虫“蝼蛄”,俗称“喇喇姑”。“嫫嫫”又作“嬷嬷”,指奶娘;“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老北京人在反驳对方或表示鄙视时,喜用语气叹词——“姥姥”!这个词儿也为源于满语的音译词,词义当然不指外祖母,而表示强烈的“不信、不服”的含意,潜台词是“没门儿、少来这套”。 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还有——啰嗦、喇忽、埋汰、胳肢、

瘆等。例如“啰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喇忽”是粗心、疏忽的意思,如“你这个人呐,太喇忽啦!”“骨立”是称赞物品外形精美。东北方言“埋汰”是肮脏的意思。“胳肢”指在别人腋下、脚心等处抓挠,使发痒发笑。“瘆”是害怕、恐怖的意思,如“这个倒霉玩意儿,看着就瘆得慌!” 在清朝时期,呼和浩特的满族全都使用蒙语,而且大都满蒙汉语兼通。辛亥革命后,满族才改说汉语。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满语词汇保留在汉语中。以下列举一些,同大家分享。满语蚂螂(蜻蜓,现在依然有人用蚂螂眼来形容眼神不好的人)、懒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做事)、捅娄子(闯祸)作贱(故意取笑)、埋汰(不干净、脏)胡里巴图(头脑不清楚)、兀里巴图(水不凉不热,比喻办事不利索)、麻利(办事利索干脆)、密得吗德儿(不明不白)、哈喇子(口水)、拉忽(粗心大意)、央计(说好话)、巴不得(盼望以久)、哼多(训斥)、随和(原意劳累现为顺从用来形容好相处)、掰扯(查看、分析)、胳肢(搔腋下)、哈喇味(食物变质有味)、苛答(给人受气)、把仕(匠人)、赤马糊(眼屎)、消停(安静)、糟践(损坏)、折腾(翻来覆去)、瞅(看)、贼呼啦(窃贼,现也常用来形容人不老实,不可信)、汗沓儿(衬衫)、累赘(不利索、负担)勃勒盖(膝盖)、沁(也作`胡沁`意为胡说八道)、姑爷(女婿)、姑娘(女儿)。东北话和北京话中的“满语”对比 东北(满洲)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

东北话大全

【巴巴儿的】bā bā r di说话娓娓动听。你说话巴巴儿的,尿炕哗哗的。 【白呲拉骨】bái cī lāɡǔ物体发白而难看。你这衣服白呲拉骨不好看。 【半潮乱架】bàn cháo làn jià发傻而鲁莽。 【半拉不落】bàn lǎ bù lu?未全部完成的状态。房子盖的半拉不落,哪有时间出去玩呀。【半拉囫片】bàn lǎ hú piàn ①物体破碎不整或未完全弄碎的状态。②(言语、文章等)不系统、不完整。 【半拉架儿】bàn lǎ jià r 粗通某种技艺;不熟练。车修不太好,我是半拉儿架。 【暴土狼烟】bào tǔ lánɡ yān 尘土飞扬的样子。土道不好,汽车一过暴土狼烟。 【彪楞】biāo lenɡ缺心眼而莽撞。 【破头齿烂】p? tou chǐ làn 破烂不堪,乱七八槽。 【飘轻儿】piāo qīnɡ r (重量)很轻。 【瓢】piáo 平或圆的物体弯曲变形。 【麻爪儿】má zhuǎ r 形容因害怕、惊慌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忙颠儿的】mánɡ diān r di 非常匆忙的。老贱骨头,孙子一要啥,忙颠儿的就买去。【抹不丢儿的】mǒ bu diū r di 害羞,不好意思的样子。 【磨唧】m? ji ①说话啰嗦;②办事不利索,拖泥带水。他那人磨唧,什么干不了。 【没冒儿】m?i mào r 表示有把握;没问题。瞧好吧,没冒儿了,这场球我们准赢。 【蒙登】mēnɡ dēnɡ头脑错乱,不知所措。接到电话我就蒙登了,急忙就往医院跑。 【明睁眼露】mínɡ zhēnɡ yǎn l?u 易见;非常明显。 【木个张的】mùɡe zhānɡ di 形容麻酥酥的感觉。手砸疼了吧?没大事,就是木个张的。【费劲巴力】fai jìn bā lì很费力的;非常不容易。托人费劲巴力给你找份工作,你还不去。 【浮溜浮溜儿的】fū liū fū liū r di 非常满的。他把缸的水挑的浮溜浮溜儿的。 【达称】dá chan 相称(多指人体的各部位之间,人的长相、身份与穿着相适合的情况)。【大头小尾儿】dà t?u xiǎo yǐ r 物体一头儿大,一头儿小。 【胆儿憷的】dǎn r chū di 胆怯;害怕。我不知咋回事,一瞅着官就胆儿憷的。 【得】děi 悠闲自在。干这活可真得,一点都不累。 【掉腰子】diào yāo zi 调皮捣蛋;品行不端;缺德。你这人真掉腰子,是他妈的差劲。【顶壳儿】dǐnɡ k? r 因质量好,能力强而顶用。买南孚电池好,顶壳儿。 【对撇子】duì piě zi 适合心意。我俩对撇子,我俩一组。 【态和】tāi he 态度温和慈祥。 【嘡啷】tānɡ lɑnɡ脏乱;不整洁(多指穿的)。也说“啷嘡”。我单位“春阳”特别嘡啷,但文章写的好。【脦肋】tē le 不修边幅,衣冠不整。 【舔嘴巴舌儿】tiǎn zuǐ bā sh? r 馋诞欲滴,想吃好东西的样子。也说“馋嘴巴舌 儿”。我带着儿了去市场买菜,我发现他看着香肠舔嘴巴舌儿的,但他还不要,虽然我没钱可我一定给他买。 【懊糟】nāo zɑo 懊丧;愁闷;不痛快。真懊糟,看场戏丢400元钱。

全新东北方言土语全解析

吗灵: 蜻蜓 愚作:舒服 噶哈:干啥 马葫芦子:下水道 马路牙子:路边 扣逼飕飕:小气 哏(gen三声): 屁了吧唧的 尬(ga四声)点儿哈: 赌点什么 波灵盖儿:膝盖。 踏拉板:拖鞋 好赫儿: 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 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 前额 大鼻听:鼻涕 忽悠:丧失诚信,一味讨好某人的不着边际的语言行为。 邪呼:非常厉害或严重 卖呆儿:看热闹。 坷碜:不好看。 豁楞:搅和。 秀咪:腼腆,不好意思,憨态可掬的样子。 得瑟:喜形于色,臭显摆。 贼毙:太好啦,好得不得了。 消你:报复你。 叽咯浪:拌嘴、吵嘴。 边拉儿:旁边儿。 磨叽:喋喋不休,废话多。 不忿:不信,不服。

劲儿劲儿地:执着,有精神头儿。 哈拉味儿:油脂性的食品发霉变质后,产生的气味。 埋汰:引申为语言上的污蔑行为。 耍大刀:办事没准,戏弄人。 借比儿:邻居。 扒瞎:说话虚假成分大,顺嘴跑火车。 各应:烦人,讨厌。 秃噜:事情没办好。 瘪独子:混蛋。 二乙子:不男不女。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吭呲瘪肚:速度慢,吃力,费劲儿。 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横是:可能是。 扯哩哏儿棱: 瞎扯。 胡嘞嘞:形容胡乱说。 划魂儿:猜疑,犯寻思。 祸祸:践踏,糟践。 掺攉: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浑儿画的:不明亮,有污垢。 车轱辘话:重复、絮叨的话。 扯:闲谈。 好信儿:好奇。 冲:蛮横。 抽冷子:冷不防,突然。 害事:挡碍,障碍。

吹着唠:说大话。 呲溜:脚下滑动。 蹿稀:腹泻。 寸劲儿:巧劲儿。 二五眼:能力差。 发苶(nie二声):精神不振。 打把势:睡觉不老实,总翻身 爸拉:附近 兴许:有可能 估莫:估计 虎:又鲁莽又笨 飞边子:裤腿磨损 大该:大街 意头:太阳 牙碜:食物里面沙子多 碗家柜:厨柜 三驴蹦子:农用车 棉猴: 棉大衣 姨子:肥皂 整景儿:装相儿 突了扣: 这个词儿用法太多了,说不清楚老(鼻子)了:老多了。 太夜了:常常形容天气比叫热~~~(太热了)吐洛皮了:比破皮严重一些。 先头:开始。 寒碜:寒酸的意思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初稿)

东北方言常用词语的演变 绪论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每个地方的方言在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后都会有所变化,经济在变化,生活环境在变化,地方方言也会有所变化。有的地方语音的变化比较大,比如吴方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语音在近年来发生了更多变化,即使是没有受过专门语音训练的苏州人,也能较明显感受到苏州新老派方言发音的区别。”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距比较小,普通人能够通过语调感受到区别。人们可以比较容易通过语调判断出说话者是东北人。30~40年代的老人与我们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用词上就有很大的差距。一个纯粹的并且受普通话影响不大的南方老人,几乎是很难听懂东北的老年人所说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东北方言;相反,如果听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后的人说话就会很容易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已经把很多古老的比较生僻的地方方言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自觉地排斥了。不过语音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日常生活词汇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最明显。不同类的词汇变化是不同的,变化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东北方言的变化方式也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词语用法的扩大或缩小;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语的消亡;新生的词;词义的转移。 随着东北俗文化的推广,东北小品频频出镜,这也让各个地方的人熟悉了东北方言。但是很多人只是能从语调和句调中听出东北方言的特点,如果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研究,东北方言的日常词汇经过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尤其明显。词汇的变化以60年代左右的人为一个过渡,他们既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词,也掌握很多新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流行语,他们的词汇是一个新与旧的混合。很多词已经逐渐消失,这些词大部分都是表现一些日常用品和具体实物的词语,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不断更新换代,有些已经被淘汰,比如:巴锯子、电匣子、柪子等,这些事物的淘汰使得相应的词也随之消失。新的科技也引进了新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空调、手机等等。新事物的产生,也伴随地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在东北方言词汇变化中是最为明显的现象。 “词义的演变是指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东北方言的演变也与这个大方向相同:一是城市里面的语言,影响了乡下方言。城市的发展较农村快,接触的新生事物也相对较多。语言的流通性很大,更新换代的频率也比农村要高;二是经济发展地区的流行语影响了城市语言。一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其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就会很多,这样就会带动一个地方词汇的更新。三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科技信息2012年第3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0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是最大的,日本原本是个没有文字的国家,现在使用的日本文字(平假名、片假名、汉字)是在隋唐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很多词汇也是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引入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近代和当代,转变为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与此同时,日语词汇开始反向大量流入汉语中来。在对汉语中外来语的研究中,汉日之间的语言接触最为引人注目。中国研究者余又孙早在1934年发表的《日文之康德哲学译著》、《西周之生涯与思想》、193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名词沿革》等一系列论文中就论述了日语词汇流入汉语的情况。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对日语词汇的研究一度搁浅。从50年代的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日语外来词的研究又被提起。1958年2月出版的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用了相当篇幅讨论了来自日语的外来词。同时,《中国语文》1958年2月号也刊登了王立达题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研究氛围也逐渐自由起来,对汉语中日语词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出版的刘凡夫、樊慧颖的著作《以汉字为媒介的新词传播—— —近代中日间词汇交流的研究》,2010年出版的沈国威的著作《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08年廖正刚、孟瑾的论文《东北文化的肌肤—— —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2011年季庆芝的论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等。从这些研究之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日语词汇流入汉语这一现象,主要围绕在近代与当代,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时期。而对于在中日战争前后大量流入到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现象却鲜少有人提及。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使人们能够对这一时期日语词汇的流入有所了解。 1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时代背景 语言的接触并不是偶然发生的,通常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中国还沉浸在中央大国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时,日本已通过明治维新成功转变为近代化国家。一些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现状。所以在这一时期拼命地向日本学习,据研究表明中国的近代新词主要是从日语词汇中得来,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哲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词汇。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门敞开了,这就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日本的先进科技、动漫、时尚等都吸引着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大量日语词汇再次涌入中国。现在青少年之间风靡的流行语中就存在很多日语词汇。 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东北方言主要是在中日战争前后即1905年至1945年期间。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辽东半岛租借权等一系列权益,由此开始了在中国东北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在殖民统治期间,特别是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大批的日本移民迁移到中国东北。一方面日本人在各层次机关担任实质领导人。学校里日本人教师也达到了40%以上。另一方面普通的日本移民则与当地的东北人民一起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无论在政界、商界、民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一时期的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既有使用在公文书报等出版物中的书面语,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2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的原因 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引起。日语词汇能够大量的进入东北方言,具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政治上,日本对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开始,为了“皇民化”得以顺利实现,日本政府提出要从文化领域影响中国人。在文化领域中,国语最具有日本精神,所以对东北人大肆进行日语教育。在日语教育政策中,日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和汉语一样成为东北地区的国语。甚至日方规定当时的高等学校(相当于现在的职业高中或者高中)学生毕业时候日语必须要过三级翻译级别,否则不允许毕业。即使这样,当时的教育并满足不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1940年前后,日本方面提出将同文同种的日本汉字使用到公文的里面。1944年,又制定了“满洲假名”政策。这样,不仅在教科书、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中使用日语,而且专有名词和日常会话中也慢慢渗入日语。 生活上,在民间,大批日本移民与东北人民共同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商业买卖的需要,当时的东北人也模仿了日本人的日语。 军事上,由于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中日战争时期,由于时局需要,很多汉语中没有的军队、警察语言也流通起来。 此外,如果单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语言的借用和融合也相对方便。 3东北方言中日语词汇的意义与使用 通过对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的分析考察,发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在借用方法上既有直接借用汉字文字的词,又有直接音译假名的词。 借用汉字文字词: 便所:日语汉字“便所”,意思是厕所、卫生间。 果子:日语汉字“菓子”,意思是点心、糕点、糖果。东北方言意思稍有变化,是点心、糕点之类,不包括水果。 落花生:日语汉字“落花生”,意思是花生。 满员:日语汉字“満員”,意思是名额已满,满座。 生徒:日语汉字“生徒”,意思是学生、学徒。 水准:日语汉字“水準”,意思是标准。 才:日语汉字“才”,意思是年龄,岁。东北方言中读作“suì”,医院里使用的较多。 音译假名词: 古鲁码(gǔlúmǎ):“くるま”,意思是汽车。 咖细(kǎxi):“かし”,意思是糕点、点心之类的食物。与“果子”同意。 磨机(mòji):“もち”,意思是粘糕、打糕。 榻榻密(tǎtɑmì):“たたみ”,在东北方言中仍然沿用着,表示床垫、蒲苇草垫。 瓦斯(wǎsi/gási):“ガス”,意思是煤气。现在在东北煤气、天然气都被称为“瓦斯”。 晚霞子(wǎn xiázi):“ワイシャツ”,意思是女式衬衫。 邮便(yóu biàn):“ゆうびん”,意思是邮政、邮件等。人们常说“打邮便”。 虽然像“町、番地、出张、主催、急行券、放送局、厚生科、幼稚园、表题、下记、料、”等等一些日语词汇,于解放后,在中国政府下令规范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禁止“协和语”的使用的情形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逐渐消失了。但如上文所列它的痕迹则至今依然可以见到,并已深深融入到东北人民的生活生产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和老年人之间。 4结论 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确实是不堪(下转第778页)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日语词汇 郭晓颖 (东北大学日语系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关键词】语言接触;东北方言;日语词汇 ○高校讲坛○ 677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作者:陈卫洋指导教师:张丽 内容摘要: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市区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列举归类合肥话中的常见词汇,制作了合肥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合肥方言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合肥方言中单音节词比普通话要多,合肥方言词汇具有轻声和连音现象;合肥方言中用“子”作后缀的词很丰富,且方言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手法构成的词,生动形象,同时给合肥方言的研究带来一定的趣味性。 关键词:合肥方言;词汇;调查 一引言 (一) 合肥及合肥市概况 1.合肥的历史地理概况 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自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三国时期,合肥曾为三国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魏吴双方围绕争夺合肥的制控权,曾数战于此,以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当年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合肥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汇兴,贤达代出。包拯之后,见之于史志的历代合肥籍风云人物有余阙、陆遐龄、龚鼎孳、李天馥、李鸿章、刘铭传、聂士成、范鸿仙、吴旸谷、王正藩、段祺瑞、卫立煌、崔筱斋、蔡晓舟、孙仲德、杨振宁等数众。[1](P1-2)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合肥的生物资源种类很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薄荷、蔬菜、西瓜等。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其中,磷矿石、大理石、

东北方言大全

写了一年多了,再贴一次。谨以悼念消失的东北话,希望提醒东北老乡们注意保护本土文化,另增加了一些例句 1: 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词(附例句): 图毕:费力不讨好(这电脑买的可真~~,本来2000就能下来,花了3000多) 懊糟:ao-1 zao 发愁(放假这几天一直ou-4在家里,~~死我了) 熬啃:nao-2 ken 饿,馋(一天没吃饭了,见着啥我都~~) 打八刀:离婚,分手(听说老李头俩口子打八刀了) 老么卡(刺)眼:形容又老又丑的人(我都~~~~的了,还找啥对象啊) 念三七儿:旁敲侧击(少跟我在这儿念三七儿的,以为我不明白你啥意思啊) 如作: ru-1 zuo 舒服(在一些地方读作:yu-1 zuo,或yu-1 zhuo,或yu-1 zhao,例句:英子把你伺候的~~的,你还有啥不满意啊。注:摘自乡村爱情2) 山爷:老虎(例句免) 屋脊六兽(常读作无机六瘦):闲得不知道干什么好(那几天闲得我~~~~的) 疵毛噘(jue-1)腚:头发蓬乱,衣服没穿利索等等(你咋~~~~的就出来了,你媳出差了咋的) ber2搂瓦块儿:人的脸长得比较奇特(那家伙脸长的,~~~~的,科趁死了) …… 2. 未来五年将要消失的词 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毛楞三光:做事情不加思考,很着急的去做 老天扒地:形容一个人老得不成样子了 张三:狼 杨了二正: 形容一个人做事精力不集中的样子做着事情心里却不知道想些什么其他的事情且儿:qier-3 客人 妈灵:ma-1 ling 蜻蜓(在一些地方读作ma-1 leng) 打哑吧缠:故装不懂 坑吃瘪肚: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一般是由于紧张或受辖制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3. 未来十年内将要消失的词: 勒特:le-3 te 不利索 卖呆儿:1,看热闹 2,发呆 pia-4迹:一种硬纸片做的游戏工具 二椅子:不男不女 扒瞎:说谎 呲哒: ci-1 da训斥

(完整版)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09人类学姜维09313039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⒈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这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表示雌雄性动物的说法,这几乎可以套用到所有动物的身上。如普通话说“公牛”、“母牛”、“公猪”、“母猪”,而海南话分别对应为“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另一反面是“囝”词尾,只要普通话不是对应以“子”尾词而是采用“小”词头便可构成逆序。如普通话说“小鸭子”、“小雨”、“小油灯”,而海南话则分别对应说“鸭囝”、“雨囝”、“油囝”。 3. 海南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宋代时海南岛兴文重教的发祥期,在宋代以前海南只有少数私塾使教育落后,民俗荒梗。至宋代,当权者主张欲兴仁政必先教化的道理,崇尚文治,在海南也开始兴办学校,所以在海南话里还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后的古汉语。如用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又如普通话说的“筷子”在海南话里称“箸”,而古汉中“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4.海南方言中受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影响大 海南原来是隶属广东省的,直到1988年才从广东省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个省。所以

东北土话大全 配解释

东北土话大全(配解释) 1、毛愣三光--形容人做事情浮躁,不踏实 飞(武武玄玄)--形容人不安静 2、咯了盖儿--膝盖 3、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埋汰--脏,形容词也做动词用,埋汰人,比喻侮辱人 5、上该里溜达--上街上,到街里闲逛 6、唠扯--聊天 7、唠嗑--谈话,聊天 8、钢钢地好、钢钢狠--非常好,非常狠 9、你装呐--贬义,你在装模做样 10、的瑟--贬义,指人不好看不雅观惹人生气的吊儿郎当的样子 11、削--打,暴打 12、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出某中行为 13、麻溜--快一点儿 14、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 15、沙棱儿--分两种意思,一是和麻溜一样表示快一点儿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爽快、干脆的形容词 16、寒碜、科碜--害羞、不好意思,丑陋 17、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 18、界壁儿--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19、捣扯(声调,降调)--收拾,整理

20、嘞嘞--唠叨 21、秀篾--腼腆,拘束 22、B车或者BB车车:唠叨,罗嗦的意思,贬义词 23、老蒯--老伴儿,好像只用来形容女性 24、远点儿删着--离我远点儿,滚蛋 25、急眼:意为"发火","恼羞成怒","愤怒" 26、老鼻子:"特别多"的意思. 27、滚犊子:意为"滚蛋". 28、抓瞎:意为"白搭","白做了" 29、咋整:意为"怎么办" 30、整个浪儿:意为"全部","整个" 31、稀罕:意为"喜欢" 32、闲嘎嗒牙:意为"闲扯",可以理解为用闲扯来消磨时光 33、熊色:贬义,形容一个人讨厌的样子 34、晒脸:意同"的色",多指小孩子 35、干不拉瞎--形容某种东西很干的 36、山炮--就是傻了8急 37、备不住--有可能,也许 38、鼻嘎吧--bi-ga-ba鼻屎 39、不远匣--指不太远 40、扯蛋--胡说八道 41、刺挠--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