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9 Unit 2

一.教学目标:

谈论自己的喜好;询问他人的喜好;能够谈论喜爱某种动物的理由;做出自己的行动计划。

二.教学向导

语言目标学习策略与思维技巧重点词汇使用like的一般现在时句型使用lik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并做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使用what和like的特殊疑问句

名词的单复数的使用通过讨论,做出推理与判断,培养综合分析能力tiger,elephant,koala bear,dolphin,panda,lion,pengui n,giraffe,

smart,cute,ugly,intelligent,friendly,beautiful,shy, kind of,very,Africa,China

语言结构语言功能跨学科学习

Present tense to like

Yes/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

And/but

Adjectives of quality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s? 讨论喜好

陈述理由文学:鼓励学生创作,根据自己调查的资料和感受写出对保护动物的理解

三.重点句型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pandas?

Because they’re cute.

Why does he like the koala bears?

Because they are kind of interesting.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penguins.They are cute.

What other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dogs,too.

Where are lions from?

They are from Africa.

四.教学步骤:

Step1:Lead-in

Show parts of animals bodies by slide show,let studen ts guess what animals they are.

Then students show the pictures of all kinds of animals th ey found before class,and do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ictures.

Step2:Task one:make a survey:what animals do your gro up mates want to se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Section A,2a and2b;

Ask group mates what animals they want to see in a zoo,

fill in the chart as below:

Name Favorite animals Why

Lucy Pandas,monkeys cute and friendly;smart and naughty Presentation:show their pair work report:Lucy wants to se

e pandas.She thinks pandas are very cute and friendly…

Step3:Task two:make decision what animals your group wa

nts to see in a zoo.

1.choose the most popular three animals in one’s group;

2.listen to the tape,finish Section B,2a and2b;

3.make a plan when you go to a zoo with your group mat es.

Give a dialogue sample:

Boy:Where do you want to go now?

Girl:Let’s see the elephants.

B:The elephants?Why do you like elephants?

G:Oh,they’

re interesting.And they are really intelligent.

B:Yes,but they are ugly,too.

G:Oh,Tony!So,where do you want to go?

B:Let’s see the pandas.They are kind of cute.

G:Oh,yeah.I love pandas.Theyre beautiful.But they

are also kind of shy.Where are they?

B:Theyre over there on the left,just across from the koala

bears.

Step4:Task three:We are going to the Beijing zoo f or Autumn

Outing,draw the order your group see animals at the z oo and state your reasons.

Group work:

1.draw a map of the zoo like the picture on P7;(ac cording to

the map of Beijing zoo)

2.mark the order your group see animals;

3.state the reasons like:Lucy,Mary and I like panda s best because they are lovely and beautiful,so we go to see pandas first.Then…

Step5:Homework Task:

If you have a wild animal zoo,what animals do you wa nt to put

in your zoo?

Draw a map of your zoo and state why you have these

wild animals.

教学反思

一.环节设计思路:

本课以游戏形式的猜动物名称引入,首先让学生通过游戏中的练习,尽快熟悉各种动物的英文名称。然后导入到三个链状承接的任务上。第一个任务通过听力引入本课的第一组重点句型,即询问喜欢何种动物及其原因。然后在同学中做一个调查,看看大家都喜欢些什么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为第二个任务积累资料。任务二是真实任务前的模拟,让学生从大家喜欢的动物中挑选两至三种安排小组去动物园的参观路线。真实任务是来源于对秋游的设想,打算组织学生去北京动物园,分小组活动,要求各小组有自己的参观计划,必须明确列出参观各种动物的顺序以及原因,并根据地图说出大致的方位。课堂完成任务后,课后任务对课堂的延伸和巩固,因此选择了学生较感兴趣的野生动物问题,同时兼有美术和生物学科的学习,一举多得。

二.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上思路非常明晰,由潜入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渐渐进入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点。任务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又实用,学生的参与非常热烈。教师对课堂的把握非常到位,收放自如。不足之处在于野生动物的话题过于广泛,教师可给与适当的指导,提供方向性的资料利于学生课下任务的完成。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1)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班级三。三科目:语文姓名: 课题惊弓之鸟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 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能力 目标 1.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 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2. 训练因果句式。 3.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情感 目标 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 2.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教学准 备及使 用说明 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讨论法交谈法探索法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 大雁】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张华 一、教学内容:高一化学硫酸和硝酸的性质 二、授课方式:传统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三、活动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同课异构”活动,能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强化农村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四、感悟与反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研水平。 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此次活动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我认为,同行间应以“同课异构”为契机,更多交流与互动,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同时实现升级,使全校教学工作全面开花,培养出有鲜明个性的教师,让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乐趣,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让教育成为教师自我实现和完善的舞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doc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2.指导朗读看瓜刺猹这部分的人物对话语言,继续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指导朗读看瓜刺猹这部分的人物对话语言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继续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A案 一、介绍鲁迅,导入课题:

1.介绍鲁迅,强调大文豪。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认识这个人(出图),这是谁?你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知道的?) 2.鲁迅是我国一位大文豪。在阅读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时,我们一定会看到这个名字(板书闰土)。 3.在昨晚的预习中,你看到的是什么时候的闰土呢?(板书少年)少年。少年不知愁滋味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作品(板书《故乡》)走进──(学生读题少年闰土)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路: 1.请打开书P75页。在昨晚的预习中,读过一次课文的举手,读过两次呢?读过三次的为自己鼓掌。这些含有生字词的句子,你都读正确了吗?(出示五句含生字的句子,逐句请生读,随机正音)

2.句子读正确了,文段又读到怎样?现在请齐读这几个段落(1.10.13) 3.难读的段落读流利了,文章也基本能读通顺了。 4.请大家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生汇报:课文先写了我回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了我和闰土的相识、相处过程,最后写我和闰土相别。(师板书:回忆、相识、相处、相别) 6.原来,鲁迅就是通过这些事,让我们一步一步认识闰土的。在写相处这部分内容时,闰土给文中的我讲了些什么让我觉得十分稀奇的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这部分的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7.生汇报。 8.师随机引导入板书: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范文(精选3篇) 不知不觉中一个精彩的活动结束了,我们一定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历,需要好好地写一份活动总结总结一下了。那么活动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1 为了交流和展示我县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近日,县教科组在渠口学区太阳梁二小举行了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我学区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我学区小学全体数学老师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我校马丹鹤,还有中宁一小的杨艳芳和中宁三小的胡淑霞三位教师分别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执教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教学构思异中存同,同中求异,引发了听课者的研究和思考,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总校领导精心组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数学教研组成员都积极参与,执教老师精心备课,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作用。 一、纵观这次教学活动,我们组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1、方法、策略层面——教无定法。同样一节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有一定的差异。 2、风格、个性层面——扬长避短。教师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或粗犷、或细腻,或简略直接,或曲折婉转。 3、目标、内容层面——因材施教。教师除了吃透了解文本内涵之外,还要了解文本所处的学业阶段,教学单元,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设计、取舍教学内容,可谓“因材施教”。 二、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 当然,有收获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在这次活动中,也有一些方面值得我们反思,例如: 1、学习型小组的教学方式,是否适用于低段的教学,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 2、习题的设计上,怎样设计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3、数学教学语言如何锻炼得更准确精炼,更生动,生更易听懂。 4、如何鼓励学生发现更有意义的问题,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5、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才会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获得知识,以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知识。 三、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学到的(我们的进步):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2-09-13T14:09:40.20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9月供稿作者:戈庆荣[导读] 2011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化学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戈庆荣湖北省仙桃中学 【摘要】:2011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化学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如何适应新课改,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是这次活动的主体。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同课异构化学竞技教学 2011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化学组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展开。通过对化学教学的实践,不同老师的课堂教学相互比较,吸收各自更好的部分,让我们对化学教学有了新的想法,通过相互总结,提高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同课竞技 对同一课题,我们组有五人参加竞技。我们都是各自独立备课,但不谋而合的都在课堂上补充了课本上没有的导电实验。只是在处理上各不相同,我是作为情景导入,引出课题。有两位老师是对强弱电解质作更深入介绍时,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这一知识认识。有两位老师在复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阐述“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时,进行演示。课后,我们针对这一实验进行探讨,一致认为该实验安排在对强弱电解质作更深入介绍时,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这一结论。让学生体验了真实的情景,使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接下来是对课本上[实验3-1]的处理,我是以学生分组探究活动实施教学。其他四位教师都是以演示形式教学。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课堂时间不易掌控,课堂纪律不是很好。而以演示形式,实验效果也不错。演示形式也有不同,其中有一位老师,自己演示的同时,让各小组选一代表跟着操作,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效果很好。这种处理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是:对强弱电解质概念中“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的理解。在讲解这个知识时,有两位成熟老师用pH值计算来理解“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数字比较,能够接受。我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3-1和3-2,分析出盐酸中没有氯化氢分子,醋酸溶液中还有没电离的醋酸分子,来理解“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的。另外两位老师,直接由学生从课本上找到概念后,再强调“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各不相同,但从学生随堂演练中体现的教学效果都比较好。 二、同课异构后的反思 参加这次活动后,我反思了很久。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仅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1、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为了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我挖空心思地想通过各种手段来设计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总希望运用电脑、录像等,把能想到的统统用上,期待一节课可以包罗万象。一次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对实验探究的认识。不是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就是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关键是“探究”二字,只要“探究”清楚了,不一定要学生操作。如本课时中的演示实验3-1,只要教师充分主导,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由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出合理方案,再由教师演示操作,这也是实验探究。所以说实验探究关键是“探究”。3、对新教材的认识。最先上新教材时,总以旧教材的模式授课。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就本节内容而言,整个教学过程,教材体现非常清楚。首先通过情景设问“盐酸和醋酸是经常用到的酸,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去除水垢。我们知道醋酸的腐蚀性比盐酸小,比较安全,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引导学生思考,盐酸和醋酸酸性不同,从而设计实验探究。在给出图3-1和3-2帮助学生认清“完全电离”与“不完全电离”。再结合文字阐述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接着分析强弱电解质的类型。这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教案。也就是说,新教材在结构体系安排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能总是教资料,而应该重视课本。 三、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课内比教学”有了新的体会。起初听到“课内比教学”,就头疼,认为这是折腾人的事。尤其是学校安排我任务的时候,还要什么“同课异构”,让我心烦了好几天。但参加这次活动后,我感到收获很多。在某些知识的教法上,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总之,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教学设计的方案,验证了不同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也让各执教者通过集中研讨,透过一个个不同的教学细节分析本质,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同时,也让教师从理解教材到创新使用教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成熟教师的指导作用,最关键是缩短了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 参考文献: [1] 刘树森. 寓创新意识于化学教学之中[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Z2) [2] 许应花. 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3] 卢雷波. 浅谈创新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 学苑教育, 2009,(08) [4] 李广宅.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7,(03) [5] 王敏勤.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6) . [6] 肖若茂. “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5) . 作者简介:戈庆荣(1978- ),本科,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育。

同课异构 智慧课堂 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智慧课堂”教学反思 2015年11月6日星期五,教育集团新教师汇报课,我校与中学联合进行。本次活动共有四位新教师同台展示,两名英语教师、两名历史教师。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通过对同样内容的不同教法和把握,成功地为参与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学到同仁的优势。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其他年轻教师的风采,同时也让我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次活动也使我成长了很多。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反思: 一、拓展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完美而无缺陷的,但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有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机智被相互体会,互相学习。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在准备这次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各位同事的悉心指导。前辈们就每一个问题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我也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同的思想发生了碰撞,讨论的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推敲”成为了我最大的体会。整个课程内容需要推敲,首先要建立课程内容库,然后敲掉庞杂、敲掉琐碎,留下精品。教师的语言需要推敲,需要锤炼,不是侃侃而谈,更不能无凭无据。教学环节需要推敲,敲掉生硬、敲掉混乱,敲掉虚构与错误。 三、相互对比,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就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课标要求。二是从现场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认识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

同课异构美术教研活动方案(1)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红缨特色线条画 一、活动主旨: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在上学期常规听课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的教研活动的新形式,也是提升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此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共同进步,指导教师认真研究红缨特色线条画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研讨策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研的质量,为创设高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期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我园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同年级组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幼儿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流程设计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一年级组教师“选定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活动环节: 1、选定同一课题。年级组根据美术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组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 2、个人教学设计。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及幼儿特点设计可行教学设计。 3、同课异构实践阶段。以上课、听课、评课、议课形式进行。 4、课后集体评议。课上完后,由年级组组长组织集体评议,对课的特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5、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或整理课堂实录,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教学节“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首先感谢校领导给我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物理组同仁帮我精心打磨了这节课,感谢所有在我开课前后中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在教学节上的成功展示。在这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我开设的是一节初三专题复习课。经过这几天的反思,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复习课。 如果平时的教学像栽一棵树,那总复习就好比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则要花功夫。如果复习课把知识点按章节顺序进行简单罗列再加以适当练习,虽说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学生并不一定如你所想的处处留心。这样的复习课是单元知识的浓缩版,能起到帮助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的作用,但很难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基础好的学生不上这节课自己看书复习也能达同样的效果,基础差的学生上了之后也会快速遗忘,效果不佳。 我这次开设的是《光学作图》专题复习,开始我也很苦恼于课的结构,但经过物理组老师们的群策群力,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以题型分类复习为基础,以“归类变式提炼”为主线,加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力度,体现我校“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所谓“归类”就是求同,从题海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相同类型的题目。“变式”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目的选择和呈现顺序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提炼就是自主归纳某一题型的解题方式,寻求通式通法。最后再用归纳的解题方法实践巩固练习中的习题。

由于复习课不是的新授课,学生没有太多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复习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使我领悟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我发现高效复习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方法:①让学生自己讲解他的解题思路,并阐说出决这道题要用到哪些知识点。②校对习题正误时,可采取互批的方式。并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容易错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③在改正错误以后,让学生讨论并自主总结解题方法。为了上好每节公开课,我的教学设计总是多次改动,力求完美。而在这次准备的过程中为了体现我校高校课堂的特色,在同组老师的帮助下课堂设计甚至改动了五次,使我倍感压力。当然这次研讨课的顺利展示也让我觉得轻松愉悦。但这两天回顾总结却发现这节课都仍有部分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想教学就是这样,总是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反思中调整思路,在坚持中取得进步。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扩展阅读: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张华 一、教学内容:高一化学硫酸和硝酸的性质二、授课方式:传统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三、活动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同课异构”活动,能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强化农村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同课异构”教案

表内除法(二)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让学生熟悉本单元的主要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情况,总结归纳板书: 除法的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7——9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二) 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整理算式 (1)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加上第二单元学习的2——6的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学习了表内除法的所有算式,现在让我们在卡片上写出这些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写的时候不遗漏,不重复,不混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写,可以参照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81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以及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2、交流反馈 (1)展示学生整理好的除法算式,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整理的。 预设:小组1:我们是按照除数来写的,先写除数都是2的算式。 小组2:我们是按照得数来写的,先写得数都是2的算式。 (2)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从乐乐整理的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预设:生1: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生2: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生3:乘法口诀有45句,但是除法算式却有81道,因为除了两个因数相同的口诀外,每个口诀都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数学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之教学设计

目录 14.2分式的乘法一号家庭 (2) 分式乘法学案二号家庭 (3) 14.1分式三号家庭 (5) 14.1 分式的约分四号家庭 (7) 14.1.2 分式的约分导学案 (9) 14.1.2分式约分教学设计六号家庭 (11) 14.1.2分式约分导学案 (14) 分式(一)导学案七号家庭 (17) 教学设计八号家庭 (18) 14.1分式的约分九号家庭 (21) 14.1.1 分式十号家庭 (24) 14.1.1分式导学案 (28) 14.1.1分式教学设计十一号家庭 (30) 14.2.1 分式的乘除十二号家庭 (33)

《14.2分式的乘法》 一号家庭 五环之家 李其福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乘法法则的过程,体会其合理性; 会进行分式乘法的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进行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中有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类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分解分式乘法的难点 请同学们完成两个题。约分: 1、3 224338y x x y ?? 2、()()()()43342-++-x x x x x 意图:这两个题是后面两个例题运用法则后的形式,在这里用点时间, 既起到复习昨天的知识、防止学生遗忘的作用,又起到为后面例题打下伏笔,分解难点的作用。 (二)类比小学分数,导入新课 小学我们学习过分数的定义、基本性质、约分、分数乘除、分数加减和混合运算,引导学生说出今天的学习内容:14.2分式的乘法(教师板书) (三)自主探究,学习法则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去猜想、印证、叙述法则。 试一试:计算=?c a 23 =?c a b 2 =?c d a b 想一想:你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法则) 说一说: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 (四)分层指导,运用法则 第一层:直接应用:=?x x y 3 =?x y x y 2 2 第二层:对接约分:=?3224338y x x y =-+?+-43342x x x x x 第三层:挑战自我:=++?++-2 3 9642 2a a a a a

英语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小站实验中学谢玉洁 首先, 作为小站实验中学的英语教师, 感谢中学科给我参加同课异构的机会,给我一次展示自我, 和同行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经验的机会、了解不同学校英语学情的机会。本学期开学以后第五周周四,我作为参赛者之一,在北闸口中学进行了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四模块第二课的教学活动。这是一节“听说课”我围绕这一特点展开教学,通过为学生讲述两个手机救人的故事,把整堂课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主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用简单的英语课堂用语和学生们比较熟知的英语表达方式贯穿课堂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欲望,同时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为我深信,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当他们真的置身于一堂课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且,本堂课的密度和容量较大,我通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精心准备课件,设计问题,努力做到: 1.突出英语课的特点,我围绕注培意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技能的特点,充分利用一节课45分钟,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让他们全方位地从听、说、读、写的不同角度感受英语。比如对词组的处理,我主要让他学生们掌握对单词的拼读和写的锻炼, 每堂课, 我都注意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学习互助的方式,练习他们的输出能力。对于课文, 加强他们对课文的读的能力和语感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读的多了,语感自然也就提高了,做题的能力也就自

然生成了。 2.重视词汇在英语教学中重要地位。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我们能表达很少的东西,但没有词汇,我们将什么也无法表达。”所以在课文的处理上,我着重强调词汇的读和写。而且,这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为后面的读和复述课文,甚至讲故事都作了最为实际和实在的铺垫。 3.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我觉得“同课异构”给我的最大挑战是:在面对我们不熟知的教学主体时,我怎样去准备一节课,去调动学生的合作及竞争意识。其实,这也为学生提出了挑战。这节课我最欣慰和感动的地方就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他们自主地总结归纳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其实,我觉得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最起码的半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去消化、吸收、总结和归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猜测和推理能力。本堂课通过呈现图片和主要词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猜测和推理能力。 5.必要的耐心等待。学生回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我就用一定的时间等待,既促进了真正的思考,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和尊重。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水平,希望给听课的教师们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与我同时作课的还有小站一中的和双闸中学的二位老师。在听另外两位英语教师的课的同时也有所收获。他们对知识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后讨论中,每位教师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介绍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介绍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介绍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吗,感受数学与沈国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 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二、探究新知:

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把竹笋分给小熊猫,该怎么分? 1、随意分。“请拿出自己的圆片代表这六个竹笋分一份。学生自由分” (1)交流分法。 (2)老师概括分法。观察分法每一份不一样多和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 (1)尝试平均分 A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窗提问题,“平均每个猴子分几个桃子”刚才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熊猫分了竹笋,他们这样分很好,猴子也要求平均分,12个桃子分给三个猴子你能提个问题吗“你会这样分么” B学生拿出来自己的12个圆片代表桃子分一份 C交流分的方法。 D归纳方法:“尽管我们刚才分的方法不一样,我们都最终得到了一个结果,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4个,也就是说,你们都是平均分。 (2)体验平均分。 A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每只小兔子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钟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同课异构”达标课教学反思 学科数学班级一(11)班执教人万旭 课题认识钟表时间2020.11.04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会认识整时,能正确读写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不仅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比较喜欢故事和游戏等,所以我直接以找朋友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时钟,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钟表》,然后带领学生一起齐读“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时间的一些生活经验,所以我以情境图“小朋友起床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的观察,学生发现了有一个钟表和一个电子表,我乘胜追击,让他们来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有学生回答7时,有回答12时,有回答12时7分,对于他们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暂时不做评价,鼓励他们大胆的说一说,接着引导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钟面上的到底是几时呢?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就知道答案了,给他们留一个悬念,接着引入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学习完钟面知识以后,就是认识时间,直到本节课上完,我长处一口气,有惊喜,也有感叹,惊喜于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和大胆的交流,感叹自己课堂上的不足,总结如下:

优点: 一、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比较理想,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认识整时的方法,能正确读写时间,会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时间。比如:在平板作业检测上学生的合格率达到了98%,只有1到2个学生由于粗心大意导致错误。 二、学生表现 本节课参与学习的学生有55人,在整节课上他们标准的坐姿让在座的听课老师赞叹,但是更惊讶于他们出色的课堂表现,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基本掌握了认识时间的方法,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棒。如:师:分针指向12,时针也指向12时,这时候应该是几时?王贻萱:这个时候应该是12时,师:当我把钟面拨到分针指向2,时针指向6时,问这个时候是几时?设计这个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整时的判断方法来解决题目,有位同学就达到是6时,这个时候就有好几位同学举手,其中陈萱伊同学就直接起立,然后说道:我认为她回答的是错的,因为分针没有指向12,所以应该不是6时,而是6时过一点,她的这个流畅的表达让我瞬间激动起来,学生都能有这样的表现,我还要再奢求什么呢? 三、教师语言和教态 本节课我自己的语言亲和力方便有进步,教态自然,整节课上得比较得心应手。 四、时间把控和学生评价 整节课时间把控比较好,从课堂开始引入到整节课结束没有出现拖

中小学美术课型与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8222071.html, 中小学美术课型与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研究作者:丁洁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2期 同课异构教学是当下各地区学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同课异构教学研究,引发思维碰撞,形成观念交流,促进教师成长,最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的形式与统一。 作为一个教学研究人员,我觉得有必要思考美术教学的同课异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异和同。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里的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效果的同,即起点与终点的同,而这里的异是指方法途径等具体过程的不同,这里的异即可以是同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分析解决同一个教学问题,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个课题,相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殊途同归。同课异构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课堂教学风采的机会,使教师敏锐地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方向,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课异构”活动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差异,也容易暴露教师的弱点,教师通过同伴互助及时修正与提高,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更为独立深入和创造性的见解。而若是通过聘请名师参与校际间的“同课异构”活动则发挥了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与示范作用,影响更为深入。总而言之,“同课异构”活动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深入研读文本和教材上,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的每一环节,达到用活教材、激活课堂、教活学生的目的。 同课异构教学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面对新课程,不少教师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和机智。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不少教师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作战、冥思苦想是不可行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博采众长,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这样的校本教研形式,摒弃了公开课与示范课多次试讲与反复操练的无效重复与浪费,具有“小而实”的特点,让参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读文本,钻研教法,有利于解决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课异构”还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开发了立体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课异构教学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备课组是教师教学创造的舞台和教学思想争鸣的平台,在这个研究群体中,教师作为“同课异构”活动的主人,有时是带着问题与困惑参与其中,进行理性思考的,在这个平台上,老师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研讨中思考得失,寻求突破,因而也最容易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氛围,有时活动中的一个小问题也会引发同组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这时,最易显出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合作智慧,这对于全组(备课组)教师团队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幼儿园同课异构活动反思 结合我园这次美工《同课异构》幼儿园活动的开展,相信老师们也收获了很多,幼儿园教学观念会有所更新,幼儿园教学技能会有所提高,期待我们的老师能逐渐成长为一名会上课的老师。一个会上课的老师必须要学会说自己的课,会反思自己的课程。一次优秀的幼儿园幼儿园活动反思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如同一面镜子,成功的失败的,尽在幼儿园活动反思中显现,他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加得心应手。 通过这次幼儿园活动,我感觉收获了以下几点,与各位老师们分享一下: 一、观念的更新 在过去的美术幼儿园教学中,只是把幼儿绘画单纯看作是一种技能训练,只注意孩子线条画得好不好、像不像,颜色对不对,是否与老师的范画一样……这样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抑制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根据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也渐渐地领悟到:通过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而且也培养了孩子发现美、表达美的情趣,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使孩子的能力和人格得到健康成长。 二、绘画形式及材料的多样化 本次幼儿园活动,幼儿作品形式呈现了较多样性:水彩笔、粘贴、油水分离等等,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幼儿园活动组织中也应该在形式上进行多样性的更新(而不只是在公开课时实施),建议今后多给孩

子准备一些挂历纸、彩纸、海绵、瓶盖、旧牙刷、树叶等,孩子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这样的撕撕贴贴、印印画画不仅给幼幼儿以绘画形式上的更新,满足了幼幼儿的好奇心,也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也更加生动活泼。如果绘画工具仅限于蜡笔或油画棒,由于涂色时需要一定的力度,绘画速度稍慢,时间过长会削弱他们的兴趣,甚至会厌弃这样的幼儿园活动。而水粉颜料鲜艳、强烈,有很强的覆盖力,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并且水粉笔容易掌握力度的大小,要多方面的让孩子进行尝试,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从而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绘画技巧的练习与创造应是同步进行的 现在许多文章与资料都谈到要重视幼儿绘画的创造,但对于技巧的练习是谈之甚少。就从我个人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经验来谈,创造固然重要,反之,没有技巧的练习创造谈何而来呢?就从我园幼儿的实际能力的来说,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远远要大于技巧的表现,但由于技巧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心中有画”但无从下手。我认为,对于初学画画的孩子来说,技巧的练习应该作为重点来抓。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园教学,还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进行范画讲解。如今,都说幼儿园美术幼儿园教学要以创造为主,幼儿园活动中进行讲解,这样会限致幼儿的思维。我觉得不然,通过多年的美术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证明,创造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认清这两者的关系,在幼儿园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幼儿园小班同课异构教案:颜色对对碰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同课异构教案:颜色对对 碰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尤其小班的孩子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注意力的持续性差,因此本次活动在设计上注重操作材料的投放,既考虑到了美观性、丰富性和趣味性,足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紧扣教育目标,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之中,满足探索的需求。让孩子看到两种颜色随着不同的操作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兴趣越来越浓,在充分体验玩色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点,激发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小班幼儿对红、黄、蓝三原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对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不了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过程中,围绕预设目标,通过让幼儿扮演“小粉刷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知颜色的奇妙变化,享受玩颜色的乐趣;同时,满足了幼儿的操作愿望,激发了幼儿继续发现、探究生活中各种颜色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选择《颜色对对碰》这一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

三年级语文:同课异构《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同课异构《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组内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实验,为的是将大家的智慧全部地展示出来,同时也是为了使得大家更好地去进行教学的思考。我们这次选取的文本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三袋麦子》。 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讲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第五至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土地爷爷一年后看到了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处理的结果,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课文呢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并没有多少的难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实也并不存在多少的困难。这样一个比较普通但内涵却较为深刻的文章怎样才能上出特色?上出自我风格的课堂效果呢?我们组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做了一定的交流。 我个人认为,对于一篇文本的理解与思考,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只是我们在设计流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文本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把握。我同时

还提出另外的一个考虑: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有自己的小课题的研究,那么在进行教学思考、设计的时候为什么不将这点考虑进去呢?如果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将文本的内容与自己从事的研究相互结合起来,生成的东西可能会更多,收获也可能会更多。 我们三个人(董霞、吴赟兰)都在本组的语文课题的研究(引导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的探究)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思考。董霞觉得,作为三年级是中年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在阅读文本自我解读能力还较为低下的时候,有必要要让学生学会想象,于是她考虑的是“让学生学会想象”。吴赟兰老师则认为中年段的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做到有序,于是确定强抓“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 我在接触中年段学生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来自家长,来自学生自身,来自课标要求,来自长远的一个考虑。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那么久的时间,花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到头来,他们居然仅仅是知道了几篇文章的内容,对于积累(自我的借鉴,直至达成积累),学生往往忽视了。所以我制定校课题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将文本的内容转化成他们自身的一种积累:“让学生学会模仿”。 我在教授《三袋麦子》之前,对文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阅读,同时也做了自我的点滴思考,对于课时的划分我也做了一个简单的确定: 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