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那么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②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③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③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③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2、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学案导学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1〕复习必修课中的相关知识〔2〕预习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预习部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将全班座位摆放成6个小组,方便讨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任务是否完成,了解学生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观看“公车上书”的相关视频,回顾上节课。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剧,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迅速传播。当时中国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开始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

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习主题一: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早期改良思潮

探究一:早期改良思潮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什么作用?

⑴产生时间及原因:19世纪70年代

①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的影响

②林那么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的影响。

⑵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⑶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⑷主张: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②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⑸影响: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早期维新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教学活动安排:通过学习早期改良思潮的主张和影响,思考其性质如何?

提示: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探究二: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⑴康有为生平简介

⑵上书变法:时间、内容、影响

⑶变法理论: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宣传变法。

⑷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⑸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⑹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教学活动安排:

阅读课本P129页“历史纵横”,思考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阅读课本P129页“学思之窗”,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总结:早期改良思潮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和教学活动安排,详细分析早期改良思潮和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使学生真正理解不同的思想主张。

学习主题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公车上书

探究三:公车上书在维新变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⑴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⑵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⑶影响: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

探究四: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变法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⑴表现

①创办报刊、学堂

a、《中外纪闻》: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还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b、梁启超与《时务报》

活动: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

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呼吁申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在湖南,谭嗣同与陈宝箴的活动:1897年发表《仁学》,提出了“冲决君主之网罗”的思想。同年他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d、在天津,严复的活动: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助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那么将会走向灭亡。

②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

a、成立:北京、上海

b、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c、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d、结果: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最终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公车上书、《中外纪闻》,还是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抑。探究五:维新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⑵影响

总结:

①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②维新派的活动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和教学活动安排,使学生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对这一过程有全面的把握,便于系统的学习本单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列表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实际上是维新变法活动兴起的历史根源之一,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使维新思潮开始付诸实际的政治运动。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概况,在下节课我们我们再来学习百日维新的具体情况。课后大家根据课前预习学案完成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并完成本节课的课后练习及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早期改良思潮

⑴产生时间及原因

⑵代表人物

⑶目的

⑷主张:经济、政治

⑸影响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⑴康有为生平简介

⑵上书变法:时间、内容、影响

⑶变法理论

⑷著作

⑸特点

⑹评价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公车上书

⑴背景

⑵概况

⑶影响

2、发展

⑴表现

①创办报刊、学堂

a、《中外纪闻》

b、梁启超与《时务报》

c、在湖南,谭嗣同与陈宝箴的活动

d、在天津,严复的活动

②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

a、成立

b、性质

c、宗旨

d、结果

⑵影响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十【一】学案〔见其他附件〕

临清一中历史组骆燕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预习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二】预习内容

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早期改良思潮

⑴产生时间及原因:__世纪__年代

⑵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

⑶目的:_______________

⑷主张:经济、政治

⑸影响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⑴康有为生平简介

⑵上书变法:时间、内容、影响

⑶变法理论

⑷著作

⑸特点

⑹评价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公车上书

⑴背景

⑵概况

⑶影响: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

⑴表现

①创办报刊、学堂

a、《中外纪闻》

b、梁启超与《时务报》:活动、主张、影响

c、在湖南,谭嗣同与陈宝箴的活动

d、在天津,严复的活动

②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

a、成立:北京、上海

b、性质

c、宗旨

d、结果

⑵影响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即主张;

2.康有为维新派思想的基本内容;

3.公车上书的概况及影响;

4.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及影响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2.难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探究一:早期改良思潮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什么作用?

1、早期改良思潮

⑴产生时间及原因:19世纪70年代

①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的影响

②林那么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的影响。

⑵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

⑶目的:_______________

⑷主张:①经济上:振兴____,发展____,通过___同外国资本主义竞争②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⑸影响:①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早期维新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一股________,成为____的先声。探究二: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⑴康有为生平简介

⑵上书变法:时间、内容、影响

⑶变法理论:康有为从_______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宣传变法。

⑷著作:____、_____

⑸特点

⑹评价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探究三:公车上书在维新变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探究四: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变法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探究五:维新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1、兴起:公车上书

⑴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⑵概况

⑶影响: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

⑴表现

①创办报刊、学堂

a、《中外纪闻》

b、梁启超与《时务报》:

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在湖南,谭嗣同与陈宝箴的活动

d、在天津,严复的活动

②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

a、成立:北京、上海

b、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

①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____、____和____的重要作用。

②维新派的活动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已经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反思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实际上是维新变法活动兴起的历史根源之一,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使维新思潮开始付诸实际的政治运动。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四】当堂检测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2、康有为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B《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

C《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六书》D《变法通议》和《仁学》

3.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活动的标志是

4.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B.“公车上书”

5.C.《定国是诏》的颁布D.强学会成立

6.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

7.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

8.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

9.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是

10. A.把变法自强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

11. B.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12. C.主张人类社会的进化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13. D.借助达尔文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6、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答案:宣传方式:兴办学堂,招徒讲学;著书立说,阐发理论;创办报刊,宣传主张;成立维新团体,推动思想传播;给朝廷上书。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东南地区维新运动迅速开展的直接原因是

A.“公车上书”

B.《中外纪闻》等报刊创办

C.上海强学会成立

D.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2、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方式有①兴办学堂②成立学会③办报纸④著书立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作用不包括

...

A.启发民智

B.为变法组织力量

C.制造舆论

D.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4、康有为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的作品是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仁学》

5、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公车上书”中提出的主张不包括

...

A.拒和

B.迁都

C.变法

D.政变

6、晚清有御史上奏折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假设准各省纷纷立会,恐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 D.义和团

7、列表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 2.知道日本武士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基本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对历史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大化改新,以及课堂研讨完成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人善于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 2.理性认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材料导入:海外有仙岛,其名曰蓬莱。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有一个道士(徐福)被派往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求取仙药。未果,又遇大风,流落在一岛上。大家知道这个岛是哪里吗? 学生:日本。 老师:对,传说中徐福流落的荒岛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古代日本》。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教学过程: 1.6世纪之前的日本 老师:日本文明的诞生于1——2世纪,繁衍至5世纪的时候初步实现统一,统一的是大和政权。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繁衍生息。阅读课本,了解大和政权的基本概况。 2.大化改新 老师: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当时中国刚刚经历过南北朝时期的分裂,走向隋唐的大一统,国力强盛,文化辐射四方。受到辐射的日本生产技术等物质文明大大提高。铁器日益普及,各地出现了许多生产水稻生产的新式农具。 老师: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建立在部民基础之上的大和国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老师:公元643年,日本酝酿了一个多世纪的改革终于开始了。以孝德天皇为首的大和皇族、以中臣镰足为首的中央豪族,在归国留学生的协助下,发动政变,夺取了中央政权,踏上了漫漫的改革之路,史称“大化改新”。 老师:这一场变革是根据中国隋唐制度,那么日本有哪些保留,又有那些创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设计

第11课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1.知道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概况。 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了解幕府统治的建立、发展过程,知道武士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2.从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3.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 4.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国家。 5.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关系和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6.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称号,设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7.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 1.结合史料,说说1-2世纪日本岛的基本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2.阅读教材P52内容,列举大和国统治的关键词。 活动二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影响,认识到只有主动开放,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至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食货志》 1.回忆中国古代史,中日之间频繁交流于什么时期?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双方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案例

《古代日本》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这是一个由留守儿童和普通农家子弟组成的班级。这是一名有八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今年我带的是初三历史,面对最新的历史课本,我和学生都对它十分好奇。我的好奇感是由于这是最新编排的部编版历史课本,它充分展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在当今社会,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作用越来越突显,我们历史老师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和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好奇感是即将进入一个个距离他们遥远的,陌生的国度,那些璀璨的世界文明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冲击感。 案例描述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1古代日本 出示教学目标 1、知道大和的兴起和大和统一日本的史实。 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内容,认识大化改新的历史影响。 3、了解日本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形成,认识武士集团控制中央政权是幕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

出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武士集团教学难点: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 出示教学过程: 一、介绍日本

老师:根据课本,指出日本何时出现国家,何时何国统一? 学生:根据文献记载,日本在1——2世纪,出现了100多个小国。在5世纪,本州中部的大和统一了日本。 老师:统一后的大和是如何管理的? 学生: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实行“部民制度”:部民是贵族私有领地的私有民,以部的

形式组织生产,如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等,地位近似奴隶。 二、大化改新 老师:过渡:7世纪以来建立在部民基础上的大和国面临着需要进行一场深刻变革的非常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独立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这种现象使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生存的基础,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疯狂兼并土地“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而此时的邻国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日本派遣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等大量学习、吸收中国文化,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1、宫廷政变,改革派掌握政权 645年6月12日,在中臣镰足和留学生的协助下,中大兄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已苏我入鹿为首的苏我氏势力,夺取了中央政权。14日,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为“大化”。大化2年(646年)天皇颁布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日本富士册图和日本国旗图)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二)、讲授新课 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及组成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2、日本国的出现与大和统一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3、大和政权的管理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背景: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3、大化改新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等。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想一想:隋唐制度与大化改新内容比较及日本崛起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练习题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6世纪前的日本 1.概况: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 (1)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______政权统一了日本。 (2)社会结构 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________文化;________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改革:从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__________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个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国家。 知识点3 武士和武士集团 1.武士 (1)背景:________在地方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形成: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____________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________” 2.武士团 武士团经兼并联合,形成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 3.幕府统治 (1)开始: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____________”的称号,设幕府于__________。 (2)地位:幕府与________朝廷并存,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____________手中。 (3)影响:武士道形成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第一次统一“大小数百国”的是(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2.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其中,大化改新“模仿”的是( ) A.欧美工业文明 B.中国隋唐制度 C.希腊民主制度 D.中国秦汉制度 3.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明治维新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熟练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通过合作探究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三.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大化改新 【学习难点】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日本统一的时间?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 2)、大化革新的时间、人物? 3)、大化革新的影响? 4)、大化革新的启示? 5)、武士的职责是什么? 6)、幕府统治的实质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1、大化改新日本的学习对象是哪国?具体内容是什么? 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得买卖;统一赋税。 2、大化改新的意义和启示? 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为( ) A.皇帝 B.哈里发 C.天皇 D.总统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 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5.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改革派势力强大 B. 孝德天皇的英勇果断 C. 掌权的大贵族已不得人心 D. 奴隶制已不适应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 6.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7.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武士集团的形成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8. 日本幕府政治又叫“武家政治”,其开始于哪一事件?( ) A. 镰仓幕府的建立 B. 室町幕府的建立 C. 江户幕府的建立 D. 明智幕府的建立 9.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 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 A.杀手 B.铁血战士

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 古代日本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数百国。”公元5世纪,统一“数百国”的是()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2.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 A.大王 B.皇帝 C.天皇 D.素丹 3.日本的大化改新,仿照的是哪一国的制度 ( ) A.阿拉伯 B.英国 C.朝鲜 D.中国 4.大化改新时,正值中国的 ( ) A.三国时期 B.东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 5.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是( ) A.大和国家建立 B.大和统一日本 C.大化改新 D.武士阶层的出现 6.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有 ( ) ①土地归属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②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③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④强制普及初等教育

A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大化改新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哪一个特点? () A.凶恶残暴 B.善于学习 C.忧患意识 D.崇拜神灵 8.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 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D.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 9.在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实行的政策不包括() A. 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 B.把土地收归国有 C.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 D.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赋税 10.大化改新得名的原因是() A.这次改新是一次重大改革,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B.这次改新是以大化天皇为核心进行的 C.改革仿照的是中国隋唐的“大化”制度 D.进行改革的天皇的年号是“大化” 1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含答案-11.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11课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识记大和政权统一日本,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日本的影响,了解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 难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自主探究】 知识点1 6世纪前的日本 1、百国时代: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他们都是经由朝鲜半岛来到中国。 2、大和统一:①时间: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知识点2 大化改新 1、背景 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②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 2、时间:从年开始仿效的典章制度 3、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以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攽给公民,六年一攽,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3 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 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不输”指的是不向国家纳税,“不入”指的是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 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目的: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而组建武士集团。 3、性质: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4、武士团: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5、武士集团掌握国家政权——幕府统治 ①镰仓幕府: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赖朝获得“”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教案

第11课法国大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 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讲授新课 (一)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应抓住“原因”(背景)、“进程”、“意义”三个环节。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革命的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了解法国等级制度、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得出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与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2.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提问:人民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一、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势力的象征;二、这一事件是革命开始的标志;三、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联系法国人民的处境,指导学生理解。这是法国革命的突出特点)。 理解《人权宣言》:阅读教材中的引文,结合《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从进步性、阶级性两方面。

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法国革命开始并没有立即废除国王,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保留了君主统治,说明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这只是代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过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3.法国革命的意义 这次革命的国内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就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2、人民群众显示了伟大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3、大革命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前者结果是建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后者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和南部种植园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世界意义:这场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它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列宁曾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 (二)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的主要活动:1.拿破仑上台。拿破仑为什么能掌权?不能单纯归结为他个人的杰出才干,更重要的是当时法国政局动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从而得出“时势造英雄”这个观点。2.拿破仑帝国及其内外政策。①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帝国的性质是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②内外政策。对内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外打击反法同盟,在初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拿破仑打到哪里,资本主义便开始渗透到哪里。后期变为军事侵略,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同时也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 拿破仑帝国的覆亡:了解滑铁卢战役和拿破仑的流放,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是由于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但其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归纳: 如何评价拿破仑? 三、巩固小结 比较,归纳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四、练习作业 下面两人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男生:拿破仑能成功完全是“时势造英雄”与他个人的能力没关系。 女生:不对,拿破仑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成功的,是“英雄造时势”。 教学后记: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阿拉伯帝国》同步练习

1.在中国唐朝时期,西亚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 国是() A.阿拉伯帝国B.波斯帝国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D.拜占庭帝国 2.下列属于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是() ①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查理曼帝 国④古巴比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3.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同学们收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 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A.人类文明的开端B.改革促进社会进步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D.亚欧封建社会 4.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 B.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C.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D.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阿拉伯学 者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

伯文化,阿拉伯人凭借阿拉伯帝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伟大的创造者) 材料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幸运者——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他自己是个文盲,既不能读书,也不会写字,但他却带来了一部经典。既是诗篇,又是法典,也是祈祷书,直到今天,还被四分之一的人类所崇拜,被视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迹.......这是永恒的奇迹。 材料二当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麦加时,他本可以对古莱氏人进行一次正当的报复,可以因他们.......而予以惩罚。同他的助手们的意见相反,同当时的习俗相反,他宽容了他们,只想到感化他们,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辅助者......他这个阿拉伯人坚定而又廉洁,他从未丧失过他的诚信,他是一个极有礼貌的人。 (1)材料一“穆罕默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三重创造者”中的民族、帝国和宗教分别指的是什么? (2)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和帝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二,你从穆罕默德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知识的尊重者)

人教版 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11课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复习课:资产阶级革命》 (一)情境导入 时事播报:“奥德赛黎明” (“Operation Odyssey Dawn”) 在视频中引导学生抓取关键字,法国,一马当先;英美,紧随其后;其它国家,蜂拥而上。从而引出:

英美法三国还在主导着国际事务。 (二)复习探究 1、史料寻因 英美法三国为什么主导着国际事务?《全球通史》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展示材料: 由学生填充()内的内容,学生一般都会给出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答案。教师纠正错误,给学生更广阔的认知资本主义的思路: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 2、展示目标 教师由“政治革命”引入资本主义确立阶段的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并展示本课的复习目标。 《全球通史》 斯塔夫理阿诺斯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 纪,……欧美之所以能进行这 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 大革命——()、 ()和() ——给了欧美以不可阻挡的推 动力和力量。 科学革命 工业革命政治革命 考试内容中考出题规律 1、三个历史文献的内容 2、革命的成果及影响 3、华盛顿、拿破仑 频繁 多事件对比考查 3、自主学习(一) 根据教师展示的复习要点,学生自主复习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知识。 按要求 完成学案 横向对比 环节 并在此说明下面的课堂要采取男女竞赛的方式进行。 展示对比项目:

学生进行男女分组竞赛。 并得出结论:如下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 统治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统治严重 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法国的()统治严 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革命的动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 横向比较(1) 封建专制英国的殖民封建专制 展示对比项目 学生进行男女分组竞赛。 并得出结论:如下图

6655.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11课古代日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1课古代日本

第11课古代日本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1.了解大和统一日本。 2.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体会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3.了解日本的庄园经济和武士阶层的形成,知道幕府统治的建立。 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幕府统治的特点。 难点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幕府统治的影响。 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的确,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日本是怎样翻开它历史新的一页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了解这一史实。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教师: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后来大和政权统一了这些小国,大和何时统一了日本? 学生: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教师: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后,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他是如何统治日本的? 学生: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教师:日本的土地归谁所有?他们如何组织生产? 学生:大和政权统治下的日本,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史料1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日本的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7世纪时,大和的社会状况怎样? 学生: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十分混乱。 教师:同一时期的中国隋唐,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强盛的局面。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史料26世纪下半叶,大和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574-622)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来提高天皇的权威,并且派遣众多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这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推古改革”,它为之后的“大化改新”准备了条件。 教师: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日本大化改新有利条件是什么? 学生: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进行“推古改革”,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条件。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