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上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浙教版科学九上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浙教版科学九上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28842981.html,),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3个课时:

第1课时:物质分类的方法(初步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重点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第2课时:常见的物质(能够系统的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主要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第3课时:区别金属与非金属(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应用分类法吗?

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

——可以让学生回原有知识(对分类的认识)

例如:生物学上的对动植动的分类,科学家如何对动物或植物进行分类?有何目的?

如:脊柱的有无、器官的特征--;种子的有无、胚的特征

如: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点等。---结构决定功能

二、新课: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1.为什么要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自然界中的物质。

2.怎样分类

(1)选择标准

(2)仔细观察和研究

(3)分类

要求: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七种物质进行分类。

出示:P46图2-1

要求一: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

要求二:其它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交流结果: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黄色:氯气

紫红色:高锰酸钾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28842981.html,),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

按状态分类:

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问题:还可以用其它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家在给物质分类的的时候还可以从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类有何优点?——组成为内部结构,较为准确;组成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有利于全面认识物质。

问题1:纯净如何分类?

展示:纯净物的分类(以组成为主要依据) 问题2:单质如何分类?

展示:单质的分类

问题3:化合物如何分类?

展示:化合物的分类:

思考: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组成上:是否含有碳元素.

性质上:大多数有机物点燃时,可燃烧,固体加热会发黑,难溶于水.

问题4:无机化合物如何分类?

展示: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如何了解未知物质的组成?——实验法→性质→组成

二、新课:

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实验记录表格。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 金属 非金属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28842981.html,),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

试一试:如何区别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食盐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等6瓶溶液?

要求:学生列表格纪录。

二、常见的物质

展示:物质分类表

练习:根据上述物质分类图,对镁、硫、氧气、氧化镁、二氧化锰、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高锰酸钾等进行分类。

三、练习:(1)从Ca、H、O、S等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下列要求,写出符合要求

的化学式一条或几条。

①酸:②碱:③盐:

④金属氧化物:⑤非金属氧化物:

⑥金属单质:⑦非金属单质:

(2)观察校对你所写的各化学式,选择出相互间能够反应的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复习:巩固学过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酸的组成和共性:

2、碱的组成和共性:

3、盐的组成和性质:

4、氧化物(二氧化碳和氧化铜)

的组成和性质:

五、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图

要求:图中哪些属于金属,哪些属于非金属?

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并尝试说出自已的理由。

三、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活动:班级分组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九年级科学上册 2.4《物质的分类》教案 浙教版

《 2.4 物质的分类》 【学生任务一】:请你翻开目录,找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在哪一页?【问题1】:为什么能快速找到我们所学的内容呢? 【讲诉】:因为这本书的主编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事先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把科学书分为四章,每一章再继续分节。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分类法,这样使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问题2】你们能找出分类在生活中的例子吗?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 ——可以让学生回原有知识(对分类的认识) 例如:生物学上的对动植动的分类,科学家如何对动物或植物进行分类?有何目的? 如:脊柱的有无、器官的特征--;种子的有无、胚的特征 【问题3】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 如: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点等。---结构决定功能 【问题4】为什么要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自然界中的物质。 【问题5】怎样分类? ——(1)选择标准 (2)仔细观察和研究 (3)分类 【学生任务二】 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七种物质进行分类。 要求一: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

要求二:请你另外设计两种分类方法并说明依据 【讲述】——科学家在给物质分类的的时候还可以从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类有何优点?——组成为内部结构,较为准确;组成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有利于全面认识物质。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将大自然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混合物与纯净物 【问题6】如何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区 别 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 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 () ?????????→←????????? 不同物质简单混合 用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 或化学方法分离 纯净物混合物 (二)又将纯净物分为两大类:单质和混合物 【问题7】如何区分单质和混合物? 单 质 化 合 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 类 金属、非金属 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CH 4、C 2H 5OH 等 联 系 ?????????→←?????????某些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单质化合物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问题8】如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单质按性质不同分 金属 和 非金属 : 金属如铁,铜、镁等; 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见课本) (1)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金属一定能导电、导热,但能导电导热的单质不一定是金属。如非金属石墨也能导电,也能导热。 (3)金属在常温下,除汞是液态外, 一般都是固态。非金属在常温,除溴是液态外,一般都是气态或固态 。 2、氧化物:由 两种元素 组成.其中一种是 氧元素 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 和 非金属氧化物 : 金属氧化物如CuO 、Fe 2O 3、Ca O 、MgO 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 、CO 2、H 2O 、SO 2等。 【问题9】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九年级上科学(浙教版)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九上科学期中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 Fe:56 Ag:108 N:14 S:32 Cu:64 Mg:2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纯净的水是一种( A ) A 、氧化物B、非金属C、元素D、混合物 2、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D ) A.水银Ag B.纯碱NaHCO3C.胆矾 CuSO4D.烧碱NaOH 3、下列生活用品中,哪个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 ) A、铁锅 B、塑料盆 C、玻璃杯 D、砖块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 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D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市面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如图所示)。在阳光的照射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 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A ) A.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B.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6、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能和稀硫酸反应,当把y放入x的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 的活动性顺序为( C ) A.x>z>y B.y>x>z C.z>y>x D.y>z>x 7、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增加的是(B) A.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B. 锌和硫酸铜溶液 C.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D. 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8、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小 C、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9、将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铁粉,放入盛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有部分铁剩余,过滤,滤液中含有溶质的是 ( B ) A、只有FeSO4 B、有CuSO4和FeSO4 C、有H2SO4和FeSO4 D、有H2SO4 10、在下图所示的实例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11、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①NaOH、②CuSO4、③MgCl2、④Na2SO4,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而要将它们一一检验出 来的正确顺序是(C ) A、③①②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12、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B ) A、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氢氧化钠溶液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异味 D、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13、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Ba2+ 、Cl-、SO42- 、CO32-。现取200ml溶液 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得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对混合物的水溶液说法正确的是(B ), A、一定含SO42-和Na+,一定不含Ba2+和CO32-,可能含Cl- B、一定含CO32-和SO42-,一定不含Ba2+和Na+,可能含Cl- C、一定含CO32- 、SO42-和Na+,一定不含Ba2+,可能含Cl-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归纳与整理]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3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 (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物理化学 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新物质的产生 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 沸点;晶体的熔点 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碱性;可燃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寻找未知物质、建立物质变化模型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一、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酸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H+;产生的阴离子叫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二、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三、酸碱指示剂 1) 定义: 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作酸碱指示剂. 2)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3) 作用:可以定性地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4)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 3 4 3 4 4 结论:①pH 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酸碱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②酸能使指示剂变色,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四、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 盐+水 ⑤酸+盐 =新盐+新酸 五、CO 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Ca(OH)2 + CO 2 = CaCO 3 ↓ + H 2O 六、SO 42-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钡(Ba(NO 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硫酸钡(BaSO 4),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l -的检验方法:滴加硝酸银 AgN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氯化银 AgCl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检验 Cl -和 SO 2-时,要加几滴稀硝酸,目的是除去 CO 2—等杂质离子的干扰。因为CO 2—与 AgNO 3 或 BaCl 2 溶液接触时,也有白色沉淀 Ag 2CO 3、BaCO 3 生成,但这些沉淀都溶于稀硝酸。 七、溶液有可能同时存在 Cl -和 SO 2-时,应该先检验 SO 2-,而且用 Ba (NO 3)2 溶液和 稀硝酸代替 BaCl 2 溶液和盐酸作试剂。且需将 BaSO 4 沉淀滤去,再往滤液中加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检验 Cl -。 因为硫酸银微溶于水,如果溶液中 SO 42-浓度较大, 先检验 Cl -,加入 AgNO 3 溶液时,会生成 Ag 2SO 4(微溶)沉淀,而干扰 Cl -的检验。 八、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a. 纯净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 Fe 3+而呈黄色), 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 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 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九、硫酸 H 2SO 4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 H 2SO 4 有类似稀 HCl 的化学性质。 ③浓 H 2SO 4 的特性 a . 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 CO 2 等 b . 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 2:1 的比例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 . 氧化性:浓 H 2SO 4 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 . 浓 H 2SO 4 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实验操作: 把浓 H 2SO 4 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 H 2SO 4 里(危险!)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共6页,有4大题,39小题。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0-16 CI-35.5 N-14 Ca-40 H-1 Zn-65 Mg-24 Na-23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1-10每小题3分,11-20每小题4分,共7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 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采集野果 B 、钻木取火C、狩猎捕鱼D、缝制衣服 2、下表列出了部分食物的pH,其中显碱性的是▲ A、古代湿法炼铜:Fe+CuSO== FeSO4+Cu B 金属去锈:Fe2Q+6HCI== 2FeCl 3+3H2O C用氢氧化钠除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硫:2NaOH+SO=NaSQ+HO D 实验室制取氢气:Zn+ H2SQ== ZnS04+ H 2 f 5、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如下:Cl 2+H>0=HCI+HCI0 , 市场上有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蒸馏水)出售。你能用来鉴别 纯净水真伪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氯化钡溶液 6、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A、盐酸和硝酸银 B、硫酸和硝酸钡 C、盐酸和氯化钡 D、铁和稀盐酸 7、下列气体在收集时不能用氢氧化钠做干燥剂的是▲ A、氢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8、下列各组物质中,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化学式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A、苛性钠、氢氧化钠、NaOH B、盐酸、氯化氢水溶液、HCI C 烧碱、碳酸钠、Na2CO D 、食盐、氯化钠、NaCI 9、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且质量增加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晶体 10、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分类和利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分类和利用》教案 (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可以分为3个课时: 第1课时:物质分类的方法(初步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重点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第2课时:常见的物质(能够系统的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主要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第3课时:区别金属与非金属(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应用分类法吗? 你能谈谈应用分类法的好处吗? ——可以让学生回原有知识(对分类的认识) 例如:生物学上的对动植动的分类,科学家如何对动物或植物进行分类?有何目的? 如:脊柱的有无、器官的特征--;种子的有无、胚的特征 如: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点等。---结构决定功能 二、新课: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1.为什么要分类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自然界中的物质。 2.怎样分类 (1)选择标准 (2)仔细观察和研究 (3)分类 要求: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七种物质进行分类。 出示:P46图2-1 要求一: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 要求二:其它方法进行分类。 学生交流结果: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黄色:氯气 紫红色:高锰酸钾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初三化学物质的分类练习题(最新整理)

A. 要使氯酸钾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无氧气生成 B.高锰酸钾受热放出氧气,同时还生成锰酸钾和催化剂二氧化锰 C.催化剂只能加快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D.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11. 下列各类物质一定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是( ) A. 化合物B.混合物 C. 单质D.氧化物12.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 A. 经过净化后的空气B.水煤气 C. 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D. 固态碘升华后的碘蒸气 13. 下列几组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 A. 铜、氧化铜D.冰水、汽水 C. 碘酒、酒精 D. 蔗糖、氯化钠 1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干净的空气 B.火药 C.高锰酸钾 D.含镁12%的氧化镁15.水是纯净物的特征是: () A. 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B. 能溶解许多物质 C. 具有固定的分子组成 D. 在4℃密度最大 16.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铁和硫酸铜反应后的上层清液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蜡烛主要成分)充分燃烧后除水以外的另一种生成物 17.在氢气和水中都含有() A.氧元素 B.一个氢分子 C.氢元素 D.两个氢原子 18.分别给纯净的氯酸钾,纯净的高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在下述情况下,试管内存在的固体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氯酸钾正在分解产生氧气时 B.氯酸钾完全分解放出氧气后 C.高锰酸钾正在分解产生氧气时 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放出氧气后

19.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因为空气是混合物,所以可以用物理的方法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 和稀有气体 B. 因为液态氮和氮气的状态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 C.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剩余物是混合物 D.天然气是一种混合物 20.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Fe2O3B。SiO2C.Al2O3D.CaO 21. 除去密闭容器里空气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份,最好选用哪种物 质在容器里燃烧( ) A. 碳B.硫C.磷D.铁 22. 区别氯酸钾、硫粉、高锰酸钾、碱式碳酸铜这四种药品最为简便的方法是( ) A.加热分解B.观察颜色C.溶解于水D.测定物质的密度 23.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OMg B.氧气O2C.氯酸钾KClO3D.硫化锌 SZn 24. 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得氧气,这说明( ) 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气B.高锰酸钾中含有催化剂 C. 生成的二氧化锰促使高锰酸钾生成了氧气 D.高锰酸钾分解出的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汇集成了氧气 25.经分析某物质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该物质( ) A. 一定是氧化物B.一定是纯净物 C. 一定是混合物D.无法判断 2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含量最多 的金属元素是,能在空气中自燃的白色固体物质,其组成元素是;石 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可能含有的元素是。蔗糖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发现生成了水滴,留 下了黑色的碳,说明蔗糖的组成元素是。(用元素符号填空)27、判断题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 4章以“转化和平衡”这一统一的科学概念进行整合。第1、2两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它们与八年级下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是在八年级下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 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 第2

物体的分类(科学)

《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活动;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课件,8个装有相同种类、数量的文具的大书包,探究活动记录卡。 学生:同小组的同学商量,有选择的自带一些喜爱的玩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1、课件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 (1)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 (2)波波的房间又会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波波凌乱的房间)(3)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他的房间吗?(指名谈感受) (4)你能给波波出个主意吗?(小组讨论) (5)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老师很高兴。谁来告诉老师,你想的办法?(指名回答)2、小结:真棒!你们帮了波波一个大忙,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 二、学习分类。 (1)活动探究1——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1、小组长把大书包放上桌面。 2、明确活动要求:选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其他同学负责分类。小组合作,按照材料的不同把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3、合作“分书包”。 4、派代表汇报。(投影学生的书本表格若干)

5、观察一下,哪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比较多? 6、小结: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按照材料的不同来分类,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按照颜色、大小、形状、新旧、用途等等的方法来分!(现在,请把桌面的物品轻轻地放回书包里面。) (2)活动探究2——给小组的玩具分类。 1、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玩具给大家做个介绍? 2、每个小组都带来了很多有趣的玩具,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可以怎样分一分你们小组的玩具?(教师巡视,着重指导学生商量好分类的标准)。 3、合作“分玩具”。 4、哪个小组想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怎样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5、评一评。 A、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比较好?(指名回答) B、哪个同学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指名回答,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6、小结分类方法。(板书)(现在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把玩具放好。) 三、拓展延伸——废品的分类回收。 1、谈话: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分类?(播放商店、书店、图书馆等实景影片。) 2、(课件展示一幅照片)你们知道这里哪些物品是可以回收,循环再用的吗?(小组观察、讨论) 3、小组合作,填写探究活动记录卡。 4、汇报交流,幻灯展示若干探究活动记录卡。 5、小结:大家分得很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主要集中在——金属、玻璃、纸和塑料这四类材料。 四、师生共同总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你的小伙伴说说! 2、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学了按照不同的方法,把物品分类。老师相信,交上了分类这个好朋友,不但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而且还能保护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美化我们的家园! 五、布置课后实践。 1、回家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2、登陆“小学科学网”,和家人共同设计一个“物品回收利用”的活动方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江省中考科学复习第3部分物质科学(二)第4课时物质的分类(精讲)试题

第4课时 物质的分类 ,微课导图) 物质――→从物质的种类分) ,核心知识) 纯净物和混合物(九上P54-57) 命题点1 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b)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有固定的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无固定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 特征 一定条件下,有固定的 熔点、沸点及密度 无固定的熔点、沸点 表示 可用化学式表示 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实验突破粗盐提纯 1.实验用品 (1)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量筒、托盘天平、砝码、坩埚钳、剪刀。 (2)实验药品:粗盐(含有不溶性杂质及氯化钙、硫酸钠、硫酸镁等可溶性杂质)、蒸馏水。 2.实验装置及顺序 解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 3.实验步骤

称取粗盐,加入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因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得到的液体可能呈浑浊状态) (2)过滤 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引流到漏斗,进行过滤;若滤液仍浑浊,应重新过滤。 (3)蒸发 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 4.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__加速溶解__。 (2)过滤时,用玻璃棒__引流__。 (3)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__使受热均匀__。 (4)蒸发结束,用玻璃棒转移固体。 5.分析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1)粗盐的两次称量数据不准确。 (2)对粗盐的溶解程度判断不准确。 解读:实验操作不当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有:①溶解搅拌时液滴溅出;②蒸发时液滴飞溅;③转移时有部分精盐沾在蒸发皿上。 6.实验拓展: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 (1)实验思路: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MgCl2除去;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Na2SO4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可以将氯化钙除去。由于试剂过量,它们变成新的杂质,其中NaOH、Na2CO3可以用稀盐酸除去,氯化钡溶液可以用Na2CO3除去。 (2)实验步骤:粗盐加水溶解→过滤掉不溶性杂质→加入过量试剂(①氯化钡溶液→②碳酸钠溶液→③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加入稀盐酸→蒸发(①②③试剂位置可以互换,但碳酸钠溶液必须在氯化钡溶液之后,否则过量的氯化钡无法除去)。 7.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取氯化钠的仪器:药匙。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③若将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则固体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④没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纸片上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应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⑤称量固体时的误差分析:砝码破损、称量时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使用了游码)均会导致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2)过滤 一贴:滤纸紧贴__漏斗壁__; 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__漏斗边缘__; ②过滤时液体液面要低于__滤纸边缘__; 三靠:①漏斗末端紧靠__烧杯的内壁__; ②玻璃棒末端紧靠__三层滤纸一边__; ③倾倒待过滤液的烧杯口紧靠__玻璃棒__。

九年级科学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练习题

九年级科学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练习题 2.1.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分类的方法,会根据纯净物的颜色、状态及组成将物质分类。2、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注意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3、了解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会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带来的快乐。 【预习范围】从41页到43页 【学讲互动】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自主预习】————— 物质分为和。纯净物是指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分为、和。纯净物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单质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根据其性质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化合物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

氧化物是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_______元素的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和 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__的化合物;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_______的化合物。盐是电离时,能产生离子和离子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一般是指由除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也包括少数的含碳化合物,如、等。 有机化合物主要是指含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和;不完全燃烧时会有产生。 —————【突破点拨】————— 按要求分类: 按颜色分类: 有色: 无色: 按状态分类: 气态: 液态: 固态: 按组成分类: 同种元素: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 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 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