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一

训诂学 一
训诂学 一

名词解释

西昆体;西昆体是北宋初年的一种诗歌文风。特点是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代表作《西昆酬唱集》收录“更迭唱和”的诗作。

北宋诗文革新;是在政治革新、儒学复兴的推动下,并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蓬勃兴起的。欧阳修是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主张重道以充文,提倡文风平易、诗风平淡。

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这八位散文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于是他的诗风被称为诚斋体。特点是:眼光独特、描写细腻;风格幽默、诙谐洒脱,语言生动通俗。杨万里借诗以表现自己的性情,由此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被称为“杨诚斋体”。严羽兴趣说:兴趣说见于严羽《沧浪诗话》。强调诗歌“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艺术本质,强调诗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

宋代诗话宋代兴起的一中新的文学批评形式,内容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最早的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最为著名。

曲中李杜:是明代李开先对元代散曲家乔吉和张可久的并称。乔吉的散曲风格是奇巧俊丽,张可久的散曲风格是雅正典丽。

话本:是古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小说、讲史两大类。小说讲当分故事,多半是短篇作品。讲史讲历史故事,初具长篇规模。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白话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章回小说的形式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回目由不对仗发展成对仗,由单句发展成双句。

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等人的文学群体。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

神魔小说:是明中后期产生的写神魔故事的章回小说,《西游记》开风气之先。以后有模仿《西游记》的,如《四游记》、《西游补》;还有别叙故事讲神魔之争的,如《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

茶陵诗派: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种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律,创作了一批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对台阁体有所冲击,对前七子有所影响。

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四部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的合称,因汤显祖的书斋叫玉茗堂,且这四部传奇都有梦境的描写,所以称作《玉茗堂四梦》。《玉茗堂四梦》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题材扩大到更广泛的题材。

唐宋派: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

归有光、茅坤。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王士祯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文学主张。主张“妙悟”、“兴趣”、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

浙西词派: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朱彝尊。词风推崇姜夔、张炎,崇尚骚雅。

义法:是桐城派方苞提出散文理论。义是指言有物,要有关圣道伦常;法是指言有序,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是道德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袁枚性灵说:主张抒写真性情,诗的工拙应以内容区分,而不能以古今、唐宋区分。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时期维新形式下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

晚清谴责小说;是晚清揭露和谴责现实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

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

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

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

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

10. “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

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训。

12.声训的局限性:(1)主观臆测;(2)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训的范围);(3)不明古音。

13.义训:就是不考虑词的形体和读音,不去注意其形义或声义的关系,直接解释其意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我国最早的解释词句的专著《尔雅》其中的释义大部分用的是义训。《尔雅》是义训的代表著作。14.义训的类型:(一)同义词释义:1直训:用同义词解说词义的方法,前人称为直训。2互训:两个同义词之间相互训释, 3递训:几个同义词,传递相训,即你注释我,我注释他。4同训:是用同一个

词,训释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常见的形式是把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起,然后用同一个词来进行训释。(二)义界法释义: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阐述说明一个词的意义。相当于:被释词=被释词的词义特点+一个属概念。(三)描述性状释义:通过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形状、性质、性能等,加以比拟,或描述来解释词义。15.从训释词与被释词它们的差别上区分,同义词释义又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1)古语与今语相训释。(2)通语与方言相训释;(3)常用语与冷僻语相训释。(4)义通词相训释,这两个词在某个交叉点上有相同之处。(5)共名词与别名词相训释。

16.古代义训的局限性:(1)前后不同义;(2)释义不通俗;4(3)释义不具体;(4)义界不精确;(5)描述不详细。

17.训诂术语:(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2)曰、为、谓之、之谓(3)谓、言(4)犹(5)貌(6)词、辞(7)当为、当作(8)通语、凡语

18.训诂的内容:注音释义、语法修辞、篇章凡例、史实典故、考证校勘。

19.校勘的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的方法归纳为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20.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表现形式。纵观我国训诂历史,训诂体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正文体、传注体、著作体。

21.正文体训诂:是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自己所加的注释,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或直接的目的,而

是一种附带性的或间接性的训诂。

22.正文体训诂的类型:(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3.传注体训诂:是随着古书原文进行注释,即“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制。这种训诂体式,它释义时解释的是词语在使用状态下,即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多义词,也只是解释它在句中某项具体含义,而不是它的全部译项。

24.传注体训诂的类型:(1)从传注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对原文的注解)和疏(既注解原文又注解注)。(2)从传注的作者来分,可分为自注和他注。(3)从训诂的内容来说,可分为释义类传注和叙事类传注。(4)从注解之间的关系说,可分为原注、补注、集注。

25.传注的附经,即传注与经书的关系:它们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26.传注附加在相应的经文之下的格式,自汉以后,主要有以下几步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1)把注和经合为一书,但经仍然是经,注仍然是注,只是把注疏附在经的后面;(2)把注分别附在与经文相应的各篇或各章之后;(3)把注与相应的经文语句相符,置于相应的经文之后;(4)把注文附在句中相应的字词下面;(5)义疏与经注合印,开始于南宋。

27.著作体训诂:是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训诂。大致分为三类:群书

训诂、字书、词书。

(1)群书训诂的特点是:汇集群书的有关问题,进行注释,而形成的一部书,实际是传注体训诂的汇编。群书训诂的代表著作是唐代陆德明撰写的《经典释文》。

(2)字书: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疏,即字典。著名的字疏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部首检字,所收都是篆文、古文、籀文以及古文奇字,可以说是古字的汇编);南朝陈顾野王的《玉篇》(也是用部首统帅所收文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明朝梅膺祚的《字汇》(是继顾野王《玉篇》之后又一部楷书汉字大汇编);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著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官修的大型汉语字典);

(3)词书:解释词的意义、用法或出处的训诂专疏。A.一般的词书,主要包括雅学类和方言类书籍:雅学的开山之作是《尔雅》。它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方言学的开山之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尔雅》所记载的是古书的训诂,而《方言》所记载的却是活人的口语。(为方言作注的第一人是郭璞)。

B.虚词词书:以古书中的虚词为主要解释对象。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此书为我国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的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诠》。

C.汇集古注的词书:清代阮元的《经籍簒诂》。

D.汇集词语的词书:《佩文韵府》;汉代刘熙的《释名》。

28.训诂简史:(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2)兴盛时期――两汉

的训诂(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29.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发现这种训诂,虽然数量不多,但毕竟是语言解释语言的训诂材料了。

30.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这些博士为了讲经,都要研究章句,作出注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汉兴四百多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抢救古籍的措施: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有汉成帝下诏,派陈农到各地求遗书,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总之,汉代训诂学的兴起,与秦火之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的工作息息相关。(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典,需要注解。汉代训诂的成就:(1)古书注释大批出现:a.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b.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扬雄的《方言》、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佚名《小尔雅》。《方言》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释名》因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34.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训诂学的实践表明,在其萌芽阶段,常常只有一些随文的注解,它的任务只在解释一字一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即比较集中地解释词义的具体性和灵活性。因此,随文注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训诂材料的积累,只有通释语义专著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训诂学的开始。所谓通释语义,就是概括词义的工作。在汉代,随文注释和通释语义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确立,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的标志。(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语文学指对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语言学则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汉字直到现在,还是一种表意文字,字的形、音、义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可是说解文字的人,从周秦直到东汉,很少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他们或者只就形索义,或者只因声求义,不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解释。只有“五经无双”的许慎才懂得结合形、音,诠释字义的妙处。(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的又一特色。

35.宋刘敞撰《七经小传》和《春秋权衡》,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

36.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训诂学在清代复兴,首先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清朝建立之后,继承了明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镇压汉族人民的武装反抗,又屡兴文字狱,对付汉族的思想反抗。后来他们总结

了元朝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尤其注意拉拢汉族知识分子,使其为其所用。康熙、乾隆两朝,就是利用了这批知识分子,大修类书,整理古籍。《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图书总集。)等大型书籍相继编成。训诂学在清代的复兴,首先是和尊孔读经大规模整理遗产分不开的。(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清初,另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公开举兵反抗,但都惨遭失败。他们转而采取经世致用的口号,希望与清朝统治者合作,把希望寄托在新的统治者身上。经世致用,原是明末清初爱国知识分子中流行的一种口号。明代统治者空谈程、朱性理之学,导致亡国之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有感于此,提出了这个口号,目的是为了“经纬天地”,富国利民。这些知识分子大力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侧重六经和史书的研究,形成了经史学派。他们认为经史是学问的根本。要研究经史,自然就要研究小学。戴震说:“训诂明,六经乃可明。”认为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是最实际的,可以经世致用。清代训诂的复兴,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3)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清代训诂学的复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我国语言文字的研究从先秦起就已萌芽,经过两汉以后近二千年的发展,不仅有了大量古代文献的注释,而且发展成为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个互相区别有互相联系的学科。文字学从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起,以后又有《字林》《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的字书专著,使它蔚为大观。宋代以后,金石学继续发展,又为文字学提供了新的

材料,文字学上的许多问题也正待深化和扩展。清代学者,正是继承了近二千年来语言文字学领域这些丰富的成果,继续进行研究。37.清代训诂的成就:(1)注释书大量涌现。(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5)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取得较好成绩。

38.说文四大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受到历代语言文字学者的重视,并有人为它作注释,其中当时除段玉裁以外,还有三大家,即桂馥、王筠、朱骏。合称为“说文四大家”。

39.清代训诂的特点:(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得到普遍确认。首先提出这个意思的是戴震,与段玉裁同时的王念孙在训诂中也非常注意因声求义。(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4)坚持科学的求实态度。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训诂的方式。也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纂,形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

《尔雅》始见于汉武帝时,共有十九篇。

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专著。

《尔雅》曾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其实它不过是汉儒采取传注所作的训诂札记。它将古代注释(以《毛诗诂训传》为主)中曾经有过同样训释的词归纳到一起,再依它们意义的类别加以分编,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训诂资料集。

《说文》根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五百四十部,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又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

七、清代研究训诂的学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这一学派以辩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目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学来阐明古书上没有弄明白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使学者能进一步理解前代的训诂。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如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都属于后一派。张揖的《广

雅》

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答;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

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十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郑笺》:“敦犹投”。从表面上看,好像《毛传》和〈郑笺〉彼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从声音线索来寻求,就可以把两个训释统一起来。〈毛传〉读“敦”为“堆”字。郑玄则读“敦”为“丢”,义为搁置,所以以“投”解之,意思是都抛在我身上,其实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郑的两种注释并无矛盾,只不过各取不同的方言来训释罢了。

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的词义必须是客观的,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观性,同时还注意到词义的系统性,也就是首先解释词的本义,然后沿着引申线索,说明它的引申义。这是训诂中解释多义词的基本方法。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分析句读: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隋代刘炫认为卜辞的文句应该押韵,其实贾、刘的断句都是错误的。第一,繇辞是韵文,第二,“裔”和“焉”的词义怎么分析,他们把当成语气助词,因而断句是错误的。

翻译:《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

翻译:《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段话意思是:楚齐距离极远,就连马牛风逸的小事都连及不上,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16:分析句读的注意几点:首先,断句读必须结合上下文。其次,一个句子是语法结构的具体体现,必须用语法规律说明句子的构造。再者,句子还反映了语言的情态和感情色彩,这在分析句读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17:翻译:《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18:翻译:《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十九:阐述语法,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已把汉语词汇分析为:词,事,名,三类。

20:翻译:《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 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21《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曾:即现代汉语的“怎么”。《方言》“訾,何也。”

22:用虚词确定句型。《庸风,帝冻》: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淫奔”解释“怀昏姻”

23、,《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毛亨告诉我们这七个字是一句,而且是反诘句。它用散文来注解,于是就用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补足原文所要表达的情状。

24、说明虚词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其”字在《诗经》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种不同用法。如1、《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的例子。2、《庸风,帝冻》“朝剂于西,崇朝其雨。”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3、《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这是用在句末的例子。

简答:语序的作用?第一种,是借助语序表示客观事物在主观感触

上的先后。如《孟子,尽心》篇“若崩厥角稽首”,一般的语序是“厥角稽首若崩。”这里的“若崩”放在句首,是重点强调声音,也就是先“缘耳而知声”,次“缘目以知形”。第二种,为了重点突出,紧接上文,而颠倒语序。如《左传,公元年》:“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杜注:言虽去犹有令名,胜于留而及祸。接正常的语序应是“与其及也,犹有令名”。这里因为劝说申生应该权衡利害,远离晋国,所以在提出“为吴太伯”之后,就紧接着强调这样做“犹有令名”,而把“与其及也”这种不利的做法放到期其次的地位。第三种,为了协调声律而改变语序。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这里本应该说:“无殆小人”。因为“殆”与“已”“子”“仕”谐韵,所以变换了语序。、翻译::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31、说明修辞手段:如《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言不欢哗也。这里运用了烘托的修辞手段。

翻译: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针密线地加以弥缝。

名词解释:断章取义:此言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

之义。

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2. 训诂工作

(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 训诂材料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1.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 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三、训诂学

训诂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2. 训诂学定位及与其他学科关系

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

二、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

1. 解释词义。

2. 解释句意。

3. 讲解语法现象。

4.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5. 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一.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按其类聚方式,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种:

义书:《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

形书:《说文》《玉篇》《类篇》

音书:《广韵》《集韵》

二、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二、义与训的关系: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就语义而言,通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是贮存状态,一是使用状态。

1.贮存状态。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2.使用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

1. 形训: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

2. 声训:取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3. 义训: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第五章训诂考证的工作

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四川大学训诂学

训诂学为传统小学之一。 小学分为三部分:训诂(尔雅、广雅、方言)、字书(说文解字、玉篇)、韵书(切韵、广韵) 汉书.艺文志出现“小学”,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文字、训诂、音韵著作的研究称为小学。 第一章概说 一、训诂与训诂学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诂,调诂者也。段玉裁注:调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或称故。训诂、训故、故训、诂训 E.g:鲁故、左氏传训故、周官训诂 训诂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理论、方法、规律的学问 二、训诂的起因 形、音、义既皆有变通,于是求本字、本音、本义之说起也 1、时间变化 E.g: 尚书史记 下民其咨(叹息),有能俾乂下民其忧,有能治者 佥曰:“于,繇哉!”皆曰:“繇可!” 庶绩咸熙众功皆兴 钦若昊天,克谓以孝敬顺昊天,能和以孝 2、地域的变化 异名同实 E.g: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同名异实 E.g:尹文子·大道下:璞:璞玉或鼠肉 三、为什么有训诂学 1、语言的原因 1)古语 E.g:为长者折枝(《孟子》):汉代作按摩,宋代作折草木之枝 奇名:美,非常 2)方俗语 E.g: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至 绿荷包饭趁虚人:岭南谓村市为虚 3)译语 E.g:站(《广韵》):中国原称驿,后借蒙古语纥逻敦肥水泉好:突厥语,青草地 4)代语 E.g: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巽坎难与期:巽即水,其义为风雨 5)双关语 E.g:维南有箕 6)成语典故 E.g: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支谦)之誉 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护鸽人却活,黄雀义犹轻。 两方(东西)——四方——八方(八卦)——十方(印度又加上下方位) 7)语法 ①词法问题 E.g:朱雀桥边野草花 下者飘转沈塘坳 ②句法问题 E.g:野于饮食(墨子) 私族于谋(方传) 室于怒,市于色 ③虚词问题 E.g:终风且暴(诗经):虚词,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虚词 2、语言外的原因 1)文字上的原因 ①古字 E.g:“现”古作“见”:军无见粮、见龙在田 “飞”古作“翡”:飞龙在天 ②通假字 E.g:庄公寤生:通“啎”,逆,倒者 ③讹误字 E.g:又从而招之:为之误,通络,缚 ④避讳字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训古学各章主要内容

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1.训诂名称的由来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训诂工作 (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训诂材料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三、训诂学 1.内容和范围 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论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摘要: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清代学术训诂成就乾嘉学派段玉裁 从训诂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训诂学的兴盛,两汉是一个高峰,清代是一个高峰。两汉学者的训诂著作和经传的注释为训诂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训诂学的兴盛跟语言变化的加剧和古文经的传布有极大的关系。清代的训诂学有理论,有方法,发展为一门语言学科,跟经学、史学的考证和古音学等的成就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学者受语言学、语法学的影响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上都有了新的建树,改变了旧日墨守古训,拘牵文字形体,和重古略今的风习,开创了新的途径。 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人才。许多人才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代禁书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有望洋兴叹,叹为观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实在不知道统治者打的究竟是什么算盘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诗集,明代的历史,明代人物传记,都在被毁名单之列。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代训诂学理论的建立,清代学者受晚明焦竑、杨慎等人提倡古学的影响,极力推崇汉代的经学和小学,重考据,求实证,不尚空谈性理之学。到乾嘉时代“汉学”大为昌盛,为经书、子书作注解的人很多。要解释经传就不能不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因此语言文字之学盛极一时。《说文》、《尔雅》成为人所必读之书。研究《说文》、《尔雅》的重要著作都多至数十种,或刊正文字,或发明古训,各有述造。训诂之学有了极大的成就。著名的训诂学家指不胜数。在理论方面,清代学者在训诂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沟通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提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理解声音,不理解声音就无以解决从文字形体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时会陷于迷惘而不知所措。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意义的,文字只是记录语音的符号,所以必须了解文字的声音,从声音去探求意义。戴震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六书音均表序》)这是很重要的见解。后来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里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段玉裁为王念孙《广雅疏证》作序,也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这些话十分精辟,成为清代学者研究训诂的准绳,从而建立了许多推考字义的理论和方法,把零散的知识贯串起来,使训诂学在中国语言学科中成为有系统、有理论、有严谨方法的一门学问。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 总论 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 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 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一是“释古今这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 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 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 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 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 7、训诂实践形式有 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 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 三是注释书 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 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 100、训诂的原则有 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 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 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 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 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 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 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 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 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 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 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 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 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 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 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 三科学技术的发达 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 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 三上下文的感染 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浅析王力对训诂学的贡献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传统语文学的传承者,王力先生对中国的语言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在训诂学方面,更是有目共睹,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王力先生在辞书编纂,古籍注释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涉及训诂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王力,训诂学,贡献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可以说,训诂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然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训诂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空白期。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的训诂学该何去何从?到底该怎样定义这门古老的学科?王力先生站在现代思想的高度,为中国训诂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建立新训诂学的主张 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这种提议可谓惊天一响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这一文中,王力对传统训诂学做了总体的回顾,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传统训诂学的功绩,又指出了其局限性。他指出纂集派述而不作,勤于收集,而其弊在杂引古训,不问是非的毛病,而新训诂学注释派阐发纠正前训,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为训诂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样的总结既不是虚无主义,也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运用两分法,客观的指明了各派的利弊得失,是非功过的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王力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旧训诂学的根本局限:“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的一点乃是崇古。小学本是经学的附庸,最初的目的在于明经,后来范围较大,也不过限于明古。”以明经致用为指导思想,以讲述故训为目的,忽视系统,理论的探讨,是源远流长的训诂学始终停留在为读经服务的阶段,无法形成独立的语言科学。如果不跳出经学附庸的框框,变是古非今为古为今用,变尊经崇古的宗旨为以探求语词发展的内部规律为目的,训诂学就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王先生热切呼吁新训诂学的诞生,并为其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他深刻的指出,“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诂学已经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从而,为新训诂学的创立,发展开辟了途径,使古老的训诂学获得新的生命力,为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用科学的观点指导训诂学的研究 为了新训诂学的建立和发展,王力先生特别强调两个重要的观点:历史发展观点和语言的社会性观点。 他指出“我们研究语义,首先要有历史的观念。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固然也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 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 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 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 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 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 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 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 1.形训、声训、义训3考1 2.同训、递训、互训3考1 3.转语、雅言、析言3考1 雅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 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 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一)训诂 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 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 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二)训诂学 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张岱年最喜爱的书: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最喜爱的书: 《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张世英最喜爱的十本书: 《理想国》、《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饶鑫贤推荐书目: 《三字经》、《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讲座》、《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雷敢)、《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周密推荐书目: 《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史稿》(郭沫若)。 ●陈仲庚介绍几本基础和人格心理学入门书: 《心理学导论》(希尔加德)、《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唐钺)、《心理学方法学》(周谦)、《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伯格)、《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人格导论》(米谢尔)、《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 ●汤一介最喜爱的书: 《论语》、《庄子》、《陶渊明集》、《绞刑架下的报告》、《生死》。 ●邵津我最喜爱的书: 《冷战后国际关系》(宫少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王逸舟)、《国际法》(邵津)、《案例与资料》(M.Dixon&R.McCorquodele)、《千首唐人绝句》(富寿荪)、《徐志摩经典》、《名曲的诞生》(崔光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导发展了几千年,具备了深厚的积淀和完备的体系。训诂学一直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学科而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同时它又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始祖,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体来说,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一、由训诂以考文化――以《尔雅》为例阐释训诂学在继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一)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 早在汉代,训诂学就以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有了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学著作。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这四部训诂专书被后世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基石。其中,《尔雅》

是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依据。《尔雅》3卷20篇(今留19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主要类聚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不同品物则用不同的训解方法,很是详尽。其余16篇都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其解释对象多是经传古籍中的词语。所谓“名物”是指范围比较固定、性质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依据《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借以阐释古代物质文化的宝贵文本。 (二)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但是,同语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为活跃一些。因此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的发展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 (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 (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 1、注明出典。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 “传”指阐明经义。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 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 1.释义的术语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被释词放于其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说文》:“讎,犹应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