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那些永不磨灭的历史贡献

浅析那些永不磨灭的历史贡献
浅析那些永不磨灭的历史贡献

浅析那些永不磨灭的历史贡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实行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和灾难之中。百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顽强斗争史。日本明治维新后走向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悍然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由局部转向全面侵华。[1]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在当时已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因此抗击日本侵略者也就成为了中国当时最大的政治。[2] 同时日本还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命运已经与世界各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安危同时也紧紧关联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大局。毛泽东就曾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

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

[3] 在国内外都极端不利的环境下,中国最终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族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中国军民团结一致,最早开展了与日本法西斯的顽强抗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战场,也逐渐使抗日战争的战场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积极的抗日战争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对日本世界战略的牵制,强有力的支援了反法西斯盟国在东西方战场的作战,从而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日本称霸世界战略的主要内容就是其“北进”和“南进”的政策,即是“田中奏折”中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国策。所谓“北进”与“南进”,就是日本通过打开中国的大门分别向苏联远东地区以及南洋一带扩张。但无论日本要实施“北进”还是“南进”的计划,率先占领中国是其一切国策实行的必要前提。[4] 毛泽东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是巨大的,但为最终实现其既定战略方针,日本唯有先从中路突破中国的防线,而后方可北攻西伯利亚,南攻南洋群岛。” [5]因此在中国战场的走势如何对日本称霸世界

战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致使日本北犯苏联的计划屡屡受挫。首先,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的这段时期内,日本方面始终认为,只有北进苏联,逐渐解除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才能使日本重建在东亚的殖民统治秩序。早在1934 年,日本参谋本部就制订出进军苏联的计划,一经提出就得到日本天皇的批准。1936 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也曾指出日本只有消除苏联军备上的威胁,才能有效地阻止赤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可以使日军顺利的推行东亚政策。1937 年 6 月9 日,日本就已企图对苏开战,在当时就任日本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认为,日方唯有先给予南京政府致命打击以消除日军背后的威胁后,方可没有顾虑的与苏开战。其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遏制住了日军主力的疯狂进攻,直接导致了日军北进苏联计划的破产,也间接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6] 从苏德战争爆发前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曾多次督促日本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与苏作战,但日本始终迫于在中国战场的压力,只能把战争的重心放在中国战场上。

[7]正是由于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无暇顾及苏德战争,苏联才放心把远东地区的兵力西调至苏德战场以

全力抗击德军。据不完全统计,1941 年,就单从苏联从远东调往苏德战场的兵力就有约15 个步兵师和 3 个骑兵师以及1 500 架飞机和1 700 辆坦克,约占整个远东军总兵力的50%。1942 年,当德军对苏进攻日益猛烈的时候,苏联又从远东抽调了8个步兵师增援苏德战场。[8]

中国抗日战争对日军的牵制,大大延迟了日军“南进”政策的实施。在日本既定的侵略方针中,“南进”是其原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早在战争初期,日本就已制订好其蓄谋已久的计划,就是尽可能地迅速灭亡中国,然后北进苏联与德国携手对苏形成夹击之势,以便形成反西斯轴心国的完美会合,同时南进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攫取该地区的殖民利益,使其地区逐渐成为日本在世界争霸中的后方补给地。中国全民族抗战对日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抗击下,日本之前一切完美的设想终究成为了幻想,无奈之下日本只能在中国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前,日军投入中国战场的总兵力仍占到其陆军总兵力的70%以上。而在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陆军的兵力分配是:中国关内21 个师团、20 个旅团和一个骑兵团,中国东北、朝鲜一共有14 个师团,本土上仅仅留有4个师团,可供日军调往太平洋战场进行作

战的兵力也不过10 个师团。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日本陆军的主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依然在中国战场上作战。正是由于日军无力在太平洋战场投入更多的兵力,致使日军进攻乏力,这样就减轻了盟军的战斗压力,客观上援助了盟军对日作战,从而大大推动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进程。

三、中国军民让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时中华民族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就日军在中国投入的总兵力来看,日军的主力已被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几乎都是孤军奋战,中国战场也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牢牢牵制着日本陆军总数的80%~94%。从太平洋爆发后将近三年的时间,日本在中国投入的陆军兵力一直占其总数的50%~69%。直至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时,日本在中国投入约105 万兵力,投入在太平洋战场约100 万兵力,分别占其兵力总数的51%和49%。[9]

日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中国战场上被大量消耗。由于日军被迫要在中国战场上消耗巨大的资源,因此日本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据权威统计,日军在中国战场共被歼灭约150 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左右。同时,由于中国的全民族持久抗战,长期的战争导致日本的军费逐年递增,而这样庞大的军费开支必然会使日本的经济慢慢地被拖垮,在财力物力都消耗殆尽的极端困境下,综合国力也必然下降,因此,战争基础和政治基础都会动摇,最后导致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全面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麻城二中高二三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三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6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下面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其根本目的是() A. 划分血缘关系的亲疏 B.维护和巩固政治联系 C.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4.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7.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8.周恩来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9.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箕”是指()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11、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蜀锦风格特征及形成

蜀锦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蜀锦是蜀地的丝织提花织锦,既具有宋锦云锦等织锦相同的共性,又具有蜀锦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特征,而蜀锦的风格特征,受于蜀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等元素的基因影响在几千年的孕育、生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这些风格特征体现了蜀地及民族的最朴实及追求真、善、美的理念,从而形成了蜀锦民族的及地区的人文景观融合为一体的载体,蜀锦成为蜀地的历史文化的代表,象征着蜀民族及蜀地的风貌。 一、蜀锦风格特征孕育、生长、形成的历程 “一个事物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蜀锦的形成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呢?主要是: 1、原料:桑蚕丝 2、工具 3、生产技艺 4、织锦匠人等要素 通过织锦技艺来实施,而这些要素蜀地具备状况。 (一)原料(桑蚕丝) 成都是处于四川盆地的西部,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宜桑养蚕。据历史考古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并有“蚕丛古国”之称,今已成为我国丝绸生产出口三大基地之一,这为蜀锦的形成原料要素具备。 (二)蜀地的织锦历史悠久 从史料记载,在原始社会蜀地已有水平踞织机的工具,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禹已织丝、绢、帛。商周已有“花绮”。蜀锦肇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汉,盛于唐,宋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历经元明清,独占鳌头,已成为蜀地的主要经济支柱。 (三)蜀锦生产的基本内容 蜀锦从起源形成至晚清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蜀锦是一只多色彩丝织成的提花锦缎。它的制作形成既需要提花织锦的一般条件,又需要自身的特需条件综合起来。蜀锦制织的基本内容: 蜀锦制织必备条件: 1、织锦原料:蚕丝。 2、生产工具:从缫丝、调丝、纺、捻、并、炼丝、染色、牵、纺纬、织锦 3、艺人:花本,经纬制织及上机拉花,投梭织锦。

【精品试卷】江苏省盐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有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3.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该作品是 A.李斯《会稽刻石》B.柳公权《玄秘塔碑》C.颜真卿《祭侄文稿》D.赵孟頫《洛神赋》 4.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5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6.《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诸葛亮与蜀锦

诸葛亮与蜀锦 中国财税博物馆单笑寒 在中国财税博物馆的“摇钱树与理财家”展区有一块《诸葛亮兴蜀图》青铜浮雕,常常引得参观者在此驻足流连。 诸葛亮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历史人物,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智慧与谋略的化身。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一位懂得力尽其善的理财高手。 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力在当时是最为弱小的。史载西晋统一中国时,蜀国只有28万户,94万人口,同期的东吴则有52.4万户,230万人口,魏国则有103万户,443.28万人口。蜀国建国初期,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使原本比较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致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为了振兴蜀国,加强实力,诸葛亮理财首先着眼于移民耕种,将劳动力与土地相结合,努力做到“游户自实”。“游户自实”就是把流离失所的“游户”安置在土地上,迁徙世居山林之民于可耕之地,不仅让百姓安居乐业,也使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蜀汉建都成都后,诸葛亮命李严移民二万充实汉中。汉中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物产富饶。汉高祖刘邦攻取关中时,“萧何常居守汉中,足兵足食”。东汉末年,张鲁政权也以汉中作为根据地,在韩遂、马超之乱时,“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来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因此汉中“户出十万,财富土沃”。但曹操在降服张鲁后为了充实自己关中地区的实力,将汉中人口几乎迁徙一空,蜀汉虽攻取了汉中,但只“得地而不得民也”。经过李严这样大规模的移民耕种后,终于使一度荒凉的汉中地区得到重新开发,成为财富民安的富庶之地。降服南中(南中地区是指蜀汉南部的越嶲、益州、永昌、牂柯四郡)后,诸葛亮一方面对夷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夷自此“渐去山林”,着力于农耕;同时,“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帮助少数民族运用畜力代替人力,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开发,不仅促成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大发展,而且也使蜀国的经济实力和兵源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蜀汉后期姜维每出征北伐,“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于水利设施建设都极为重视。因为历代统治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都极为重视。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水利工程,诸葛亮辅政后马上指出:此堰农本,国之所资,组织了1200人的水工队伍专门从事该工程的维修和保护工作。 通过这两项政策,蜀国的国力得到了发展,为以后诸葛亮北伐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期的另外一个杰出理财家——曹操也在北方推行了类似的政策。曹魏当时大力发展民屯,也就是由政府出面招募流民,分配土地,推行屯田,并且由国家提供生产工具,农忙时节种田,农闲时节则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很快,曹魏就出现了兵精粮足的国势。 然而真正体现诸葛亮高超理财本领的则是他对蜀锦的重视。 锦是中国传统的高级多彩提花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锦是以精练染色的桑蚕丝为经纬原料,常常使用多种金银线,其织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六书故》曰“织彩为纹曰锦”。锦的价值在丝绸织品中最高,因其耗工多、费用大、技术要求高,于是便有“其价如金”之说。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锦的生产已经非常兴盛,到了西汉,蜀锦开始自成特色,但此时数量少,并不出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2. 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B.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D. 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 3.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 C. 三元里人民抗英 D.太平天国革命 4. 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5 .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 同盟会 B. 兴中会 C. 光复会 D. 华兴会 6. 在中国最早酝酿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是() A.李大钊、陈独秀 B.李大钊、毛泽东 C.陈独秀、毛泽东 D.毛泽东、周恩来 7.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 A.民族革命 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8.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 9.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A.新文化运动 B.“二十一条”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0.中共三大正式决定( ) A.不准与其它党派建立任何联系 B.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C.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集体加入国民党

西藏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9届)第七次月考文科综合 地理试卷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 提高附加值 B. 降低人工成本 C. 缩小规模 D. 加强合作 2. 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A. 基础设施好 B. 交通便利 C. 销售市场大 D. 信息通达 3. 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 打造自主品牌 B. 扩大生产规模 C. 产品款式多样 D. 增强国际影响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本题组以M公司的经营发展为载体,考查M公司经营重心变化的原因、产业转移的原因以及M公司的发展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题详解】 根据图1,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1996年该公司

关闭了自有生产厂,整个过程在不断减少生产厂直至全部全部关闭,说明M公司将重心放到了自主设计方面,这种做法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故A项正确。加工服装的人工成本低于设计服装,B项错误;关闭自有生产厂,只是改变了经营重心,规模不一定会减小,C项错误;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提高利润,加强合作是过程,不是目的,D项错误。 【2题详解】 研发中心和总部需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与温州相比,上海经济发达,信息通达,便于企业掌握市场信息,故D项正确。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总部的布局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A、B项错误;M公司的销售市场在国内,不只是上海,C项错误。 【3题详解】 结合M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在1996年关闭生产厂、开设专卖店,随后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迁到信息通达的上海市,所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故A项正确。M公司1996年关闭了自有生产厂,没有扩大生产规模,B项错误;材料没有产品款式的信息,C项错误;据图1,M公司2008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其市场并不在国外,D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解答的关键是根据M公司发展历程图,抓住M公司经营方向的转变,再推断出M公司具体的转变方向为自主设计服装品牌。 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 以上。某日突降大雪,延续 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雪馒头”景观 (下图 ),“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 (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 该时段最有可能在 A. 1月初 B. 4月初 C. 7月初 D. 10月初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一)行政区划。 (二)人口与民族。 (三)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和“天府之国”。 (四)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五)科技教育优势与杰出人才。 (一)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市、区)、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二)人口与民族。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6563878户,86421445人,平均每户3.25人,总人口数比2004年增加了468514人,年增长率为0.54%,比上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总人口中:男性44836367人,占总数的51.88%;女性41585078人,占总人口的48.12%,男女性别比为107.8:100。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8654580人,占总人口的21.59%;18岁~35岁的24839717人,占总人口的28.74%;35岁~60岁的30993594人,占总人口的35.86%;60岁以上的11933554人,占总人口的13.81%。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15万人。其中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按在省内人口的多少依次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2005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达80万人,其中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95个民族乡。 (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作业

课后课时作业 [学业达标] 1.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定都天京B.金田起义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了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故选C项。 2.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②该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③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④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时间“1853年”可知这一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它面临的不仅是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还有外国列强的侵略;材料也明显可以看出侵略者对中国革命的仇视。故①③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太平天国主要斗争矛头是国内的封建腐朽统治,故排除。故C项正确。 3.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政权逐渐被汉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政府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

部编历史七下期中(1—13课)知识点总结

部编历史七下期中(1—13课)知识点总结 第1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 背景: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北周,北周末年时外戚杨坚掌握大权建立三要素: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统一: 背景: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陈,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的统治: 内容: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隋文帝605年开始开凿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两长:全长2000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评价/作用: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注:评价唐太宗: ①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②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③但他也有过失之处,晚年崇尚迷信,但是总体说功大于过。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即位: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掉两个已做皇帝的儿子,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是唯一的女皇帝。 2.治国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③减轻人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 3.治国效果: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 四、“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1.唐玄宗即位: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在位期间,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eg:重用姚崇、宋璟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治国效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注: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③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④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注: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③统治者必须自身的执政素质。

传统七声音阶之疑-刘永福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HUANGZH 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 文章编号:100327721(2005)022*******刘永福 传统七声音阶之疑 摘 要:明确概念之内涵,是“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乐理”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传统七声音阶”作为“民族乐学理论”中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概念,其内涵至今尚不能明确。对它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的“非理性” 状态,因而导致称谓繁杂、阶名不一、理论相悖。 关键词:传统七声音阶;称谓;阶名;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2.1 文献标识码:A ① “中国传统乐学中并无‘音阶’这一专用词,但有明确的音阶概念。传统乐学表达这一概念时,常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而分别使用音、律、声、调等词。[1]”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音阶”便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理论体系。但是自古以来,由于缺乏长期的、历史性的归纳、判断、梳理和总结,致使这一理论体系至今尚不完善。加之分歧严重,所以现代人不仅根本无法对其理论精髓做到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学习、研究以及在传播的过程中,面对许多学术问题而常常陷入困境、疑惑不解,甚至造成谬种流传。 一、称谓繁杂 “中国传统音乐由于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而使用着多种音阶。其中影响最大、形成传统理论体系,并且紧密相关于宫调之学的”有“正声调、下徵调、俗乐调[2]”三种。尽管如此,用以体现这三种传统音阶概念的称谓却异常混乱。甚至每个朝代、每一乐种或每一次乐律学实践,都有“自己的”、“新的”、不同的名词、术语出现,从而导致“音阶”概念的泛滥。 “‘正声’‘下徵’‘清商’都是古代专有术语,特指这三种音阶结构。晋代的乐律学家荀勖用‘正声调’、‘下徵调’两个术语,古代的古琴家们则用‘清商 调’这个术语。[3]”而有人却解释说:“古人当然没有‘音阶’这一名词,乐书上只称为‘正声调法’、‘下徵调法’、‘清商调法’[4]。另外,“为了与今天习惯的‘调’等于‘调式’的概念相区别,我们把这三个音阶术语后面的‘调’字省去[5]”,并改换成“音阶”,这样便有了所谓的“正声音阶”、“下音徵阶”和“清商音阶”。可能正是为了既体现“传统”,又适合今天的“习惯”,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调”与“音阶”两个术语合起来表示一个概念,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正声调音阶”、“下徵调音阶”和“俗乐调音阶”[6](“俗乐调音阶”又称“清商调音阶”等)。既然古人“常从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而分别使用音、律、声、调等词”来表达“音阶”这一概念,那么,将“调”与“音阶”连缀在一起,是否同时具有了“音阶”与“调式”的双重含义,就不得而知了。 除此之外,“当今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荀勖的笛上三调,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音阶结构,即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实践中源远流长的‘同均三宫’,今日曾被称作古音阶(或雅乐音阶)、新音阶(或清乐音阶)、俗乐音阶(或燕乐音阶)的东西。[7]”因此,“以笛上的三调和以前已有的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相比,正声调就是平调,清角调就是瑟调[8]”。换句话说,“荀勖笛律的每均三宫,正是魏晋清商乐兼用的三种音阶:古音阶、新音阶加上俗乐音阶的商调式[9]”。对此,有的同志讲的更明确、更直接:“相和三调实际上就是 ①作者简介:刘永福(1960~),男,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扬州 225009)。 收稿时间:2004205216

蜀锦风格特征及形成

蜀锦地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蜀锦是蜀地地丝织提花织锦,既具有宋锦云锦等织锦相同地共性,又具有蜀锦自己地独特地风格特征,而蜀锦地风格特征,受于蜀民族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环境等元素地基因影响在几千年地孕育、生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地风格特征.这些风格特征体现了蜀地及民族地最朴实及追求真、善、美地理念,从而形成了蜀锦民族地及地区地人文景观融合为一体地载体,蜀锦成为蜀地地历史文化地代表,象征着蜀民族及蜀地地风貌. 一、蜀锦风格特征孕育、生长、形成地历程 “一个事物地形成必须具备一定地条件.”而蜀锦地形成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呢?主要是: 、原料:桑蚕丝 、工具 、生产技艺 、织锦匠人等要素 通过织锦技艺来实施,而这些要素蜀地具备状况. (一)原料(桑蚕丝) 成都是处于四川盆地地西部,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宜桑养蚕.据历史考古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并有“蚕丛古国”之称,今已成为我国丝绸生产出口三大基地之一,这为蜀锦地形成原料要素具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蜀地地织锦历史悠久 从史料记载,在原始社会蜀地已有水平踞织机地工具,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禹已织丝、绢、帛.商周已有“花绮”.蜀锦肇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汉,盛于唐,宋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历经元明清,独占鳌头,已成为蜀地地主要经济支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蜀锦生产地基本内容 蜀锦从起源形成至晚清历经了漫长地历史进程.蜀锦是一只多色彩丝织成地提花锦缎.它地制作形成既需要提花织锦地一般条件,又需要自身地特需条件综合起来.蜀锦制织地基本内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蜀锦制织必备条件: 、织锦原料:蚕丝. 、生产工具:从缫丝、调丝、纺、捻、并、炼丝、染色、牵、纺纬、织锦 、艺人:花本,经纬制织及上机拉花,投梭织锦. 、蜀锦技艺(包括独特地工艺及制作要诀). (四)生产工艺程序: 、经线:从蚕丝原料加工直到上机织锦. 、纬线 、花本制作:(挑花结本)从设计图案到反花上花. 挑花结本是有纹样设计上机作业地先行.把纸纹样变成丝线上机提花作业纹样.蜀锦花楼织锦机要织出多彩复杂地纹样图案,需要控制经线升降织入纹样需要多色纬线地提花装置花本.而制作花本地作业——挑花结本.古人在《蚕桑萃编》早就述说到“凡花本必先挑而后织,花有本,挑有式,织有法……挑花画工之巧,实缘画工之奇而其要则,在挑花结本者之为画工传神.”在《天工开物》中耕明确叙述了“挑花结本”地程序与方法,“结花本,按图织成丝线纹样,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计算分寸妙思而结成,据此,挑花结本,作业顺序,内容进行作业,转换成丝线纹样——花本上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花楼织锦机与花本地结合,图案纹样转移完成织锦工程. 锦,古书云“织彩为文,多色显花地丝绸”则为锦,美丽多彩地图案展现在绸面上,必须通过花本和花楼织机来实施多色图案从纸上转移到多色绸面上,形成提花织锦,花楼织锦机与花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考研真题

1998年历史文献学 一、名解40 1.历史文献 2.校勘学 3.版本 4.四库全书总目 5.七略 6.直斋书录节题 7.辑佚 8.辨伪 二、问答题每题30,第一题必答,二三题选一 1.宋代校勘学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文献和文物的区别是什么? 3.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是如何演变的? 1999年世界中古近代史 一、名解40 1.留里克王朝 2.抗议者(protestant) 3.萨拉丁 4.法兰西斯-培根 5.加富尔 6.工联主义 7.伏尔泰 8.考迪罗主义 二、论述题60 1.论述让卡尔文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并加以分析 2.试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与美国废除奴隶制采取不同方式的原因。1999年世界中古史、中国近代史 二、一、名解40 1.留里克王朝 2.抗议者(protestant) 3.萨拉丁 4.法兰西斯-培根 5.天朝田亩制度 6.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7.护法运动 8.赫德 二、论述题60

1.论述让卡尔文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并加以分析 2.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史实,试论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特征和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入学世界上古史试题 科目代码:445 科目名称:世界上古史 一、名词解释: (40分) 1、直立人(6分) 2、金字塔时代(6分) 3、大流士一世改革(6分) 4、早期佛教(8分) 5、哈拉巴文化(6分) 6、早期基督教(8分) 二、问答题: (60分) 1. 试述希波战争对雅典和波斯的影响。 (35分) 2. 试述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5分) 1999年中国古代及世界现当代史 中国古代部分 一、名解40 1.郡县制 2.均田制 3.五代十国 4.三言二拍 5.天朝田亩制度 6.总理

刘永福,老而弥坚的“民族”英雄

刘永福,老而弥坚的“民族”英雄 发表时间:2018-08-29T16:24:01.15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2月下作者:曾东[导读] 回顾刘永福的一生,波谲云诡,我们熟悉他的事迹,如数家珍。 ——钦州校本教材探讨一二 曾东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台湾期间,曾有人3次推举刘永福就任所谓的“台湾民主国总统”,他不为所动,明确指出:“土地者,祖宗之留遗也,镇军者,天子之臣民也;天子不能守土地以与人,镇军不敢背祖宗以资敌。”刘永福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领土完整”意识,他虽起于草莽,却从来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心,一方面是力量不足不敢问鼎,一方面是家国情怀已经深入骨髓,所以他认为天子无力守卫国土以致割地与人,但镇守国土的将领却不能背叛祖先(失去阵地)以致帮助敌人。刘永福能够不因归咎于远在紫禁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而放弃自己守卫国土的责任,这就是朴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甚至可以说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公民意识的萌芽了。对他而言,无论是率部从越南回归,还是在台湾被割让之后孤军抗日,行事出发点都是小家安康、大国稳定。 在台湾,他与日军议和,主要是为免除台湾军民再受战祸之苦,而不是投降。我们研究历史当然应该多方考虑,比照冯子材镇南关大胜后,清政府还是赶紧求和,李鸿章上书建议求和的原因是冯子材军和黑旗军已经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当地民生破坏已到极限、法国援军大量调来、台湾地位更重局势更紧张,多方考虑之下才痛苦地选择了胜而求和。刘永福在台湾的议和,其原因也是孤立无援、久战民伤,应该不难理解。不然,以刘永福“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的决心和行动,是不会撒手的。 有学者说,撤退是贪生怕死的表现,刘永福最终离开台湾抗日前线,间接造成台湾抗日形势急转直下。刘永福没能经受住台湾严酷的考验,他应该以死殉国。笔者认为,这位学者的论调是割裂历史事件的联系,并非研究历史人物的可取态度。刘永福是处于历史漩涡中的历史人物,他的行动有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台湾于刘永福而言,总归少了一份血浓于水的故土乡情,清廷也不是刘永福可以不辞万死地效忠的明君圣朝,尤其是1895年黑旗军和义军在连续苦战之后,断饷缺械,刘永福派人回大陆求援,清政府不但不予救济,反而将内地募捐援台款项强行扣留,并下令严密封锁沿海,断绝对台增援。刘永福痛心疾首,发出“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的悲叹。邓世昌与舰偕亡固然值得千古不朽,但刘永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弃走也无可厚非,对比某些学者的混账论调,谭嗣同则看得通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当今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再谈那种愚忠愚孝、罔顾生命权利的陈腔滥调,难免贻笑大方。 事实证明,台湾既失,刘永福回到钦州,依然在蛰居中密切关注着时局动态。对于清政府官员三番五次的催请履新,也是推辞不就。他已经看清清廷对自己年深日久的忌惮之心,不但不履新职,还主动求请裁撤自己的兵士将领,任由朝廷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殊不知此举是为了减轻朝廷对他的戒心。我们通过史实记载,可以发现,刘永福在面对农民起义时,以缓兵之计拖延弹压,无形中帮了农民军一把;在面对孙中山等人的新生民主革命力量时,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并有自信重组被清政府遣散为农的黑旗福军,他也许早就做好了藏兵于民的工作,只等待一个革命的契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永福从来不囿于“愚忠”,在他看来,自己所忠之“君”不在紫禁城而在人心,自己所爱之国不限疆土唯有血脉,“小政府,大社会”的萌芽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追寻救国安民的良方并随时打算出山,入死! 刘永福固然因时代的逼仄、眼界的局限用人有失,处理军务民政细节上难免有小农习气,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依然是位英雄的事实,依然应该在身后获得后人的敬重。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刘永福的一生都在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将之与自己的个人具体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临终告子:“……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强美之国。”行将就木仍不忘民族复兴大业,自己寿元已尽,无力挽大厦于既倾,还要告诫子孙继承遗志,更要写入家训,子子孙孙皆须奉行。中国梦源于家国情怀,它与美国梦的区别就在多了家国情怀,悠久的历史有沉甸甸的祖辈父辈的期望,世代累积而成的共同愿望比个人奋斗成功的目标更为深沉,其实现之路也更为艰辛,但时势已至,民族复兴的希望已在眼前,刘永福曾诲之以"务以尊贤任能为急务。远小人,贱货色,严边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揽智谋健将;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笞天下,则天下之尚力者,自然入我范围而不敢抗。如是,则国基巩固,国势富强,吾虽死,九泉之下,亦将额首而颂太和。"拳拳赤子之心,虽历一百八十年而未褪分毫。 回顾刘永福的一生,波谲云诡,我们熟悉他的事迹,如数家珍。到现在,刘永福作为地方性的文化象征,被钦州人宣传和学习。然而,无法回避的是,我们对刘永福的精神价值了解只在纸上,对刘永福的精神继承只在口头。但是,正如水有渊源,也有流长,我们对于精神的学习继承难道只孤立地片面地歌颂历史的其中一个断点吗?不需要做好保护和增益吗?有关部门对于地方文化英雄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不管宣传字面做得如何锦绣文章,只问两个问题:2015年被盗掘挖倒的刘永福墓修好没有?1953年被赶出三宣堂的刘氏后人妥善安置没有?一顿公款吃喝的费用就可以修葺陵墓,参照水库移民方案回迁刘氏后人即可。若然两件事都没有下文,刘永福老将军这一百八十的冥寿又有什么可献祭的呢?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 535000)

2010自考试卷及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解析

2010自考试卷及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 A.纺织业 B.冶铁业 C.采掘业 D.机器制造业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此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是() A.《十款天条》 B.《天朝田亩制度》 C.《劝世良言> D.《资政新篇》(编辑:白天骄) 4.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是() A.鸦片战争失败 B.中法战争失败 C.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D.八国联军分华战争失败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A.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6.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7. 1917年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____召开。()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广州 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9.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中共三大 10.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大力推行() A.民团制度 B.特务制度 C.保甲制度 D.文化专制主义 11.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是() A.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B.湘赣根据地的创建 C.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 D.陕甘宁根据地的创建 12.遵义会议召开于() A.1934年10月 B.1935年1月 C.1935年2月 D.1935年4月 13. 1940年,投降日本,建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是() A.汪精卫 B.段祺瑞 C.胡汉民 D.石友三 14. 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连续挫败日军进攻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是() A.陈诚 B.李宗仁 C.顾祝同 D.薛岳 15.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基本主张的会议是() A.陕北洛川会议 B.中共七大 C.淞沪会议 D.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成都的历史文化#(精选.)

成都的历史文化 成都的历史文化 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以“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垣。当时城周12里,高7丈。成都城市在这一年正式建立。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两岸人民兴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二千多年来一直浇灌着成都平原。由此,成都水旱从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故世称“天府”。西汉时期,成都织锦业驰名天下,当时,在城西南设立了锦官,专管织锦,并筑有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主孟昶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在历史上,成都又是一座水网密布,江桥众多,树木葱笼,繁花似锦的“花城”。19世纪法国旅行家古德尔孟曾赞叹成都是“东方的巴黎”。 二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祖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秦、汉、晋、隋皆因得蜀而统一天下。西汉公孙述、三国刘备、西晋李雄、东晋李寿、

五代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等封建王朝均建都成都。成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县治所,元、明、清为四川省治所。民国初年,成都是四川省省会。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为川西行政公署驻地。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为四川省省会至今。 成都是工商繁茂的大都会。秦汉时代,成都是全国有名的商业都市。汉代,又是全国五大都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之一。唐代有“扬(州)一益(成都)二”之称。北宋时期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唐宋时期成都的商业已突破了历史上传统的坊市制的束缚,兴起了临街设店和前店后坊(手工作坊)的格式,进而发展为城内有东市、南市、新南市、西市和北市,城外有草市的格局。一年内,各种专业性市场不断:一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城内还兴起了繁华的夜市。现在中共四川省委的所在地“商业街”,成都市委原所在地“羊市街”,这些街名也反映了成都历史上商业的繁荣。 纸币是中国发明的,成都又是中国纸币的发源地。当时,在成都城外西边的“净从寺”(即成都西门万佛寺)有制造纸币(交子)的用纸和印刷纸币的作坊。成都所制交子,是世界货币史上使用最早的纸币,它对贸易往来、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等起了重大作用。

2010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及答案(四)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标准模拟试卷(四)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 A.纺织业 B.冶铁业 C.采掘业 D.机器制造业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此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是【】 A.《十款天条》 B.《天朝田亩制度》 C.《劝世良言> D.《资政新篇》 4.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是【】 A.鸦片战争失败 B.中法战争失败 C.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D.八国联军分华战争失败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A.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6.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7.1917年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____召开。【】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广州 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9.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中共三大 10.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大力推行【】 A.民团制度 B.特务制度 C.保甲制度 D.文化专制主义 11.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是【】 A.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B.湘赣根据地的创建 C.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建 D.陕甘宁根据地的创建 12.遵义会议召开于【】 A.1934年10月 B.1935年1月 C.1935年2月 D.1935年4月 13. 1940年,投降日本,建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是【】 A.汪精卫 B.段祺瑞 C.胡汉民 D.石友三 14. 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连续挫败日军进攻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是【】A.陈诚 B.李宗仁 C.顾祝同 D.薛岳 15.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基本主张的会议是【】 A.陕北洛川会议 B.中共七大 C.淞沪会议 D.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16.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确定的战略方针是【】 A.“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向南发展,向北防御” C.“向东发展,向西防御” D.“向西发展,向东防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