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 应对新高考

面对新课程   应对新高考
面对新课程   应对新高考

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

我们围绕“新课程下的高考有哪些变化?如何实施高考复习?”等问题来研究新课程,研究新高考,提出复习新策略。

一、新课标下新高考的认识

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我们认为要树立“既要平稳过渡,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一指导思想,在继承原有“强化主干知识”等高考优点的同时,摒弃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虚拟的、不真实的试题结构,重点体现在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应用。重视各学科新增内容和与旧教材相比弱化的内容,如旧教材有的而现在新课标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入研究,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仔细阅读教材,将各种版本教材做“减法”,提纲挈领,抓住精要内容传授。

二、明确目标,调整策略

目标是方向,是指南,策略是手段,是路径,只有目标明确,策略得当,才能实现高考的终南捷径。

1、目标明确,任务细化。

为了让目标成为复习质量的保证,教师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达成目标的意识。在高三启动仪式上学校首先下达了高2013级高考总体目标任务,年级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进一步落实文科和理科的目标,下达文考考生和艺术考生的人数,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各班级,班级逐一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心中有学生,行动有方向。让教师有强烈地实现目标的计划安排和细致地落实计划的措施。

1、捕捉信息,调整策略

新课程的第一年高考,考试的各种信息收集尤其重要,及时捕作高考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改变战术,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效率。为此,学校在经费上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对外交流。现已先后派出部分高三教师参加了《重庆市教科院组织的高三复习报告会》,实地考察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抓高三的具体做法,总结出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学校按过去惯例拨出专用经费聘请教科院的教研员和直属学校的名师定期亲临我校指导高三复习工作,传递高考信息。

2、借用考题,找准差距

为了更加准确分析我校高三学生学习状况,我们将在不同时期借用云阳中学和铜梁中学月考试题组织月考,以他们为参照,依据他们学校总分和单科划线进行全方位对比,找差距、添措施。

三、强化管理,抓落实

1、面对现状,在“潜能”上做文章

目前我校优生人数严重不足,年级管理在“潜能学生”和“潜能学科”两方面下功夫,提成绩。进入高三后组织了每天下午5点30—6点20的数学、英语、综合学科的学科提高班。具体做法是:在一本入围学生中,每生只能选取自己认为最能提高成绩的一科参加每周2次的集中训练,要求选取单科要在及格以上。经过2月的开课,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反应很好,单科有效分有所提高,偏科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每次月考还要求教师对“潜能学生”月考试卷实行第二次当面批阅。

此外,根据前面几届高考情况来看,综合学科是我校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学科,为此综合学科确定为高2013级提高成绩的“潜能学科”。为了在综合学科上有突破,周日下午的高考定时练习安排综合学科次数最多,每两周为综合学科的定时训练和解题速度训练时间,争取在答题的规范性和速度上提高分数,力争一本整体数量上有长进。

2、个别辅导,力争名校上有突破

针对我校文化考试在650以上的学生,年级成立了教师辅导团队,该团队每科至少由2人组成,每次月考试题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分析,对症下药,指导答题和填补知识遗漏。对男子100米栏破重庆市记录的吴强同学采取一对一辅导,力争文化成绩有进步,让该生尽量在单招中上更好的大学。

3、营造氛围,备战高考

刚进入高三,首先为每位师生提供重庆市三年高考一本、二本、三本、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张贴在班级,每次月考以此为依据对照分析,找差距,想办法。然后举行了高三教师和学生的启动仪式,让师生从思想上进入高三状态,做到每月有激励和动员,让师生不松劲。已开展了高三师生徒步30公里活动和课间跑步锻炼,强身健体,磨炼意志;教学楼道悬挂我理想的大学签名和激励横幅标语,时时提醒为自己的理想大学梦而不懈奋斗;班级间、小组间、学生间宣起挑战与应战热潮,你比我赶,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诺言;开展班级内部的每周一次宣誓活动,激励斗志。以后我们将陆续开展百日誓师大会,加强心理辅导和考试技巧指导的应考状态月等活动,备课组每月在年级宣传栏办高考专栏、心里调节方法、应考方法等专栏。

3、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考试,也是人品的考试。高三绝不能因抓高考而忽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因此学生的教育必须跟上,纪律是高三学习的保证。就像一只部队,纪律涣散、不思进取,上了战场一定不会有强劲的战斗力。强化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力是高三常抓不懈的工作,年级成立了行为习惯不良纠察队,下设各小分队,在年级学生大会上任命纠察队队长和分队长,随时纠察学生吸烟、衣着不端的学生,提醒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男女生交往。教师月考监考不只是监考学生作弊行为,还要督促学生改掉衣着不端等不良习性。

四、团结协作,集体作战

1、加强集体备课不放松。每周2次集体备课,其中一次是年级统一规定为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主要研究高考试题,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统一做同统一某省市高考试题,共同分析题型、考点、方向、难易度、新课程考题的形式等,将高考试题落实到具体的教材中,以便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2、为了提高月考的质量,每次测试命题必须由三人以上来完成。我校采取:“2+1”出题模式,即2人出题1人审题,审题人将2人试题整合作为月考试题,剩下试题作为月考后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练习使用。每三次整合一次月考试题的常见错题,让学生二次作业。备课组做到每月一次基础知识过关清单。

3、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复习效率,改变学生疲惫状态。部分班级和培优生上课以学生深思、过手、质疑、交流讨论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真正起到点拨、引领作用,效果显著,学生喜欢,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处处体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以人为本。常规出质量,落实出效益。在高三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落实,狠抓教育教学常规,正确理解新课程,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关系,强化基础,力争考出理想成绩。

最新教师新高考学习培训心得

教师新高考学习培训心得 2020年教师节之际,我和七八十位教育同仁一同参加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的2020年第一期中学教师提高培训班。 本届培训班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对标新课程、新课改和新高考。通过省、市各级专家的分析和先行者上海市的专家的介绍,短短五天时间里,让我们原本有些模糊的新课程新课改背景下的新高考意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几点心得,做如下汇报: 1、本次新高考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举措,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最核心的,则是所有教育者被长期的物理性时空压迫而正在逐渐泯灭的教育良知的呐喊。正因为如此,关于为什么要开展这张改革的讨论没有空间,占据主导的内容是如何抓住机会应对挑战,怎样将挑战变成学校、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机遇。 2、上海等先行地区的经验和措施非常宝贵,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借鉴意义。关于选课和考试的各种措施,都是实践中逐渐调整成型的

东西,虽然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是至少给我们即将开展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他们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后发制人的先机。 3、有些困扰的问题还没有显现也没有能够形成很好解决思路。比如,班级管理,到底是需要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做班主任来管理,还是只需要一个行政性的服务人员来做班级管理,进而引申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德育管理与实践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因为大部分的德育内容(如各种德育活动)都已经分化到了课程中,成为选修的一部分,显性的德育工作大部分变成隐形的,而高中生身心发展过程必然经历和产生的许多德育问题也要通过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涯辅导来解决,传统的德育在新课改和新课程中究竟是怎样的地位,乃至于专门的德育部门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班主任岗位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等。还没说教师工作量和工作任务的安排,人员编制的变化等,甚至一些很细小的问题,比如走班制学生的考勤如何处理,等等,也都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大量实践来提供思路并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思路,点醒了思维,为我们迎接新课程、新课改和新高考做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意义非凡。

环县一中新课标新课堂新高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方案

环县一中 2018 年“新课标 ?新课堂 ?新高考”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工作方案 2018 年 1 月 16 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 准( 2017 年版)》。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原有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了重 要修订。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新课程标准在育人目标、学科本质与育人价值、 课程结构、内容组织、学业质量标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考试评价等一系列 环节兼有历史性突破与实质性改进。 新课程标准理念和设计上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同时也对后续教学实施和考试 评价等方面的贯彻实施提出了崭新要求和重要挑战。为使教学校长、教研人员、一 线教师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依据和目的,及时 了解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精神,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理念、结构、内容与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更好地把新课程标准落实在课堂、落实在教 师和学生的行为上,特制订本方案。 一、研修主题 新课标、新课堂、新高考——核心素养与高中新课标深度研读应用 二、研修对象 网络研修:管理人员和各学科教师127 人。 三、研修目标 1.学科核心素养深理解 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理解为什么要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了解 本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思路或依据,理解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和表现特征、本学科几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明确本次提出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 质”、三维目标是什么关系, 2017 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学科 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2.课程标准修订全把握 通过专题讲解,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依据和目的;知道 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实验版课程方案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明 确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现在的课程结构主要有哪些变化;准确把握素养导向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理科数学(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设1i 2i 1i z -= ++,则||z = A .0 B . 12 C .1 D .2 2.已知集合{} 2 20A x x x =-->,则A =R e A .{} 12x x -<< B .{} 12x x -≤≤ C .} {}{|1|2x x x x <-> D .} {}{|1|2x x x x ≤-≥ 3.某地区经过一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一倍,实现翻番,为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农村的经济收入变化情况,统计了该地区新农村建设前后农村的经济收入构成比例,得到如下饼图: 建设前经济收入构成比例 建设后经济收入构成比例 则下面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新农村建设后,种植收入减少 B .新农村建设后,其他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 C .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入增加了一倍

D .新农村建设后,养殖收入与第三产业收入的总和超过了经济收入的一半 4.设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3243S S S =+,12a =,则=5a A .12- B .10- C .10 D .12 5.设函数32()(1)f x x a x ax =+-+,若()f x 为奇函数,则曲线()y f x =在点(0,0)处的切线方程为 A .2y x =- B .y x =- C .2y x = D .y x = 6.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D 的中点,则EB = A . 31 44 AB AC - B . 13 44 AB AC - C . 31 44 AB AC + D . 13 44 AB AC + 7.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图.圆柱表面上的点M 在正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 ,圆柱表面上的点N 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 ,则在此圆柱侧面上,从M 到N 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A .172 B .52 C .3 D .2 8.设抛物线C :y 2=4x 的焦点为F ,过点(–2,0)且斜率为2 3 的直线与C 交于M ,N 两点,则FM FN ?= A .5 B .6 C .7 D .8 9.已知函数e 0()ln 0x x f x x x ?≤=? >?,, ,, ()()g x f x x a =++.若g (x )存在2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1,0) B .[0,+∞) C .[–1,+∞) D .[1,+∞) 10.下图来自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所研究的几何图形.此图由三个半圆构成,三个半圆的直径分别为 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BC ,直角边AB ,AC .△ABC 的三边所围成的区域记为I ,黑色部分记为II ,其余部分记为III .在整个图形中随机取一点,此点取自I ,II ,III 的概率分别记为p 1,p 2,p 3,则 A .p 1=p 2 B .p 1=p 3 C .p 2=p 3 D .p 1=p 2+p 3

关于新高考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 通过阅读《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我深深地感受到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一,新高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说某位同学物理成绩或者化学成绩很好,生物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又很好的话,如果用现有的考试模式,他的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把生物拿下。很显然,新高考文理不分科,7选3(浙江模式),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外语考试的提前,也为学生高考冲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提前考核英语,使得学生在高中的前两年尤其是第二年偏重英语科目的学习,在第三年集中精力冲刺其他科目。其次,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高中3年,其中有2年,什么时候参加考试,考什么,学生是可以有选择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尊重。 第二,新高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的高考。学校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而是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选择权放到了学生和家长手中。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自由选师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有没有学生愿意走进你的课堂?这对老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长。学生最喜欢以下几类老师:

第一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 第二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颜值高的。 第三类,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因此,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首先,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新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要多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

面对新课程 应对新高考

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 我们围绕“新课程下的高考有哪些变化?如何实施高考复习?”等问题来研究新课程,研究新高考,提出复习新策略。 一、新课标下新高考的认识 面对新课程,应对新高考,我们认为要树立“既要平稳过渡,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一指导思想,在继承原有“强化主干知识”等高考优点的同时,摒弃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虚拟的、不真实的试题结构,重点体现在学以致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应用。重视各学科新增内容和与旧教材相比弱化的内容,如旧教材有的而现在新课标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入研究,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仔细阅读教材,将各种版本教材做“减法”,提纲挈领,抓住精要内容传授。 二、明确目标,调整策略 目标是方向,是指南,策略是手段,是路径,只有目标明确,策略得当,才能实现高考的终南捷径。 1、目标明确,任务细化。 为了让目标成为复习质量的保证,教师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达成目标的意识。在高三启动仪式上学校首先下达了高2013级高考总体目标任务,年级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进一步落实文科和理科的目标,下达文考考生和艺术考生的人数,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各班级,班级逐一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心中有学生,行动有方向。让教师有强烈地实现目标的计划安排和细致地落实计划的措施。 1、捕捉信息,调整策略 新课程的第一年高考,考试的各种信息收集尤其重要,及时捕作高考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改变战术,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高考复习效率。为此,学校在经费上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对外交流。现已先后派出部分高三教师参加了《重庆市教科院组织的高三复习报告会》,实地考察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抓高三的具体做法,总结出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学校按过去惯例拨出专用经费聘请教科院的教研员和直属学校的名师定期亲临我校指导高三复习工作,传递高考信息。 2、借用考题,找准差距

新课改下新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新课改下新高考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伊宁市第四中学邢小兵转瞬之间又迎来了新的一轮高考,而这次的高考非比寻常。因为这是新疆第 一年的课改高考。对我们每一位高三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认为新疆课改下 的新高考复习(尤其是二轮复习)当以新课改三大课程理念、四大课程结构特点 作为理论指导,以教材和宁夏四年高考为依据,以本校学生学情为中心切实做好 各项复习计划与实施方案。 一、高考命题的理论指导 新课改三大课程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 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 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新课改的课程结构有四个 特点:一是模块制;二是选修制,三是学分制,四是学段制。这和以往的课程结 构肯定有出入,在这四大特点和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的高考特点也就显而 易见。 因此:新课改高考的试题特点就是试题的难度在降低、试题的灵活性在增加、 新题也在增加,我们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放活、限难、求新”。在 这种特点下,我们原来以往惯用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就要失效了,所以同学们 在应对新课改下的高考,切勿大量做题,要有选择性的做题,做那些符合新课改 理念的试题。再有,死记硬背的东西也未必在考场上能发挥作用,要学会迁移, 学会综合,学会探究和学会创新。 二、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将近30%~45%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例如:1.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4(依据教材:必修4.习题1.5B组3题,1.6例2.)2.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9(依据教材:必修4. 3.2例1.练习1题)3.2010年课标高考试题13(依据教材:必修3. 3.3.2例4. 复习参考题B 组4题.选修2-2.习题1.5A组5题.)4.2011年乌鲁木齐市一次诊断试题21(依

新课标版数学必修二(新高考 新课程)综合卷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直线3x+3y-1=0的倾斜角为() A.60°B.30° C.120°D.150° 答案 C 2.设E,F,G分别为四面体ABCD的棱BC,CD,DA的中点,则此四面体中与过E,F,G的截面平行的棱有() A.0条B.1条 C.2条D.3条 答案 C 3.直线3x+4y-13=0与圆(x-2)2+(y-3)2=1的位置关系是() A.相离B.相交 C.相切D.无法判定 答案 C 4.已知A(0,8),B(-4,0),C(m,-4)三点共线,则实数m的值是() A.-6 B.-2 C.2 D.6 答案 A 5.已知m,n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α⊥γ,β⊥γ,则α∥βB.若m⊥α,n⊥α,则m∥n C.若m∥α,n∥α,则m∥n D.若m∥α,m∥β,则α∥β 答案 B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两平面平行,夹在两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②两平面平行,夹在两平面间的相等的线段平行; ③两条直线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 ④如果夹在两平面间的三条平行线段相等,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A.1个B.2个 C.3个D.4个 答案 B

7.若a>0,b<0,c<0,则直线ax +by +c =0必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答案 B 8.直线l 1过A(3,0),直线l 2过B(0,4),且l 1∥l 2,用d 表示l 1与l 2间的距离,则( ) A .d ≥5 B .3≤d ≤5 C .0≤d ≤5 D .0

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政治教师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政治教师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 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这七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来应对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变化需要政治教师采取何种策略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6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使得政治教师处于危险边缘。 1.政治教师面临学生选科人数少的压力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选择政治作为选考科目会相比以前的文科来说减少很多,高校对学生选科的要求使选政治的学生减少,政治必修科目内容的变化也会带来选科人数减少。 2.走班带来有个别政治教师处于边缘化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孔令周(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中学温州 325200) 【摘要】在新高考方案实施的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教学走向何方”,成为一大重要的命题。只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当今教学。本文就此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具体对策作了研究并对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新高考化学教学对策与思考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从2014级高一学生开始,浙江省已经成为新高考方案的试点省份。新高考采取高考与高中学考相结合的办法,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有效分散和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坚持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改进教学和高校科学选拔学生。坚持科学规范,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在这个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化学学科的变化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对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尤 显重要。 1 变化特点 与此相适应的是,化学学科出现了以下几点变化: 1.1考试的形式。化学学科不再以高考理科综合组成部分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学考选考中“7选3”科目之一,选考的学生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考试时间在高中学考基础上加长30分钟,为90分钟;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计入个人高考总分。 1.2教材的改革。苏教版化学教材在内容要求上也相应地由过去7个模块减为5

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为3个,分别为《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为2个,分别为《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学考考查的内容仅限于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部分与一个基本操作的综合实验,满分70分,选考学生加试题部分包括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部分与选修模块,并适当考虑其它化学学科类选修课程的内容,满分30分。 1.3学生的选择。根据改革精神,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从选择的结果来看,自然划分为学考生(即非选考生)与选考生两类,由于是“7选3”,相信其中学考生会占大多数。这两部分学生在教学要求与教学进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教学上必须统筹安排,区别对待。 2 教学对策 在这次力度空前的新课改中,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学校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联系教学实践,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2.1以学习目标为领,安排教学 2.1.1学生学习目标定位 按照新课改要求,不同类别的学生,其教学要求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同学校在安排教学时,及早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分流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教学才不会被动,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好处。但这里有一个矛盾,凭高一学生的年龄与阅历要做出关系人生发展方向的重大选择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引导。在引导时,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①开出学生生涯规划类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选择②利用导师制或通过讲座形式,教师有意识引导、与学生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③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宣传与培训,请家长协助学生等。这些必要的工作之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才能做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自然分流

新课标版数学必修二(新高考 新课程)(课件)作业19

课时作业(十九) 1.两条不重合直线,其平行的条件是( ) A .斜率相等 B .斜率乘积等于-1 C .倾斜角相等 D .倾斜角的绝对值等于90° 答案 C 解析 当直线垂直于x 轴时,倾斜角为90°,斜率不存在,所以只要倾斜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2.已知直线l 1经过两点(-1,-2),(-1,4),直线l 2经过两点(2,1),(x ,6),且l 1∥l 2,则x =( ) A .2 B .-2 C .4 D .1 答案 A 解析 l 1:经过两点(-1,2),(-1,4),倾斜角为90°, 又∵l 1∥l 2,∴l 2倾斜角也为90°,∴x =2. 3.直线l 1,l 2的斜率分别为-1a ,-2 3,若l 1⊥l 2,则实数a 的值是( ) A .-2 3 B .-3 2 C.23 D.32 答案 A 解析 l 1⊥l 2?k 1·k 2=-1,∴(-1a )·(-23)=-1,∴a =-2 3 ,选A. 4.若点P(a ,b)与Q(b -1,a +1)关于直线l 对称,则l 的倾斜角为( ) A .135° B .45° C .30° D .60°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k PQ =a +1-b b -1-a =-1,k l ·k PQ =-1,∴k l =1,即l 的倾斜角为45°.故选B. 5.(2017·陕西榆林高一测试)直线l 1,l 2的斜率是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则l 1与l 2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重合

C .相交但不垂直 D .垂直 答案 D 解析 由韦达定理知,x 1x 2=-1,∴l 1与l 2垂直. 6.过点E(1,1)和点F(-1,0)的直线与过点M(-k 2,0)和点N(0,k 4)的直线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重合 C .平行或重合 D .相交或重合 答案 C 解析 ∵k EF =1-01-(-1)=1 2,k MN =k 4 -00-(-k 2)=k 4k 2=12,∴选C. 7.已知l 1⊥l 2,直线l 1的倾斜角为45°,则直线l 2的倾斜角为( ) A .45° B .135° C .-45° D .120° 答案 B 8.下列三点能构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为( ) A .(1,3),(5,7),(10,12) B .(-1,4),(2,1),(-2,5) C .(0,2),(2,5),(3,7) D .(1,-1),(3,3),(5,7) 答案 C 解析 分别计算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及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的斜率. 9.过点(0,7 3)与点(7,0)的直线l 1,过点(2,1)与点(3,k +1)的直线l 2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四 边形内接于一个圆,则实数k 为( ) A .3 B .-3 C .-6 D .6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知kl 1=0-737-0=-1 3,kl 2=k +1-13-2=k ,l 1⊥l 2,即kl 1·kl 2=-1,解得k =3.故选 A. 10.已知直线l 经过点(3,2)和(m ,n). ①若l 与x 轴平行,则m ,n 的取值情况是________; ②若l 与x 轴垂直,则m ,n 的取值情况是________. 答案 ①m ≠3,n =2; ②m =3,n ≠2.

新高考改革的挑战与学校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0073428.html, 新高考改革的挑战与学校应对策略 作者:徐伟中袁春生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20期 摘要:新高考即将在安徽落地,新高考改了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冲击波在哪里?学校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闵行两校的实操经验,取长补短,勾勒出我们的路线图,进而形成实施方案。 关键词:新高考 ;价值取向 ;应对策略 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正在倒逼高中教育改革。由此,学校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不能等待,只能提前谋划,稳妥实施。 一、新高考带给了我们什么——对新高考的深入认知 新高考到底“改了”什么?一是改考试。一改一考定终身制。从先行省方案看,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涵盖高中学生所学科目,成绩呈现方式只有合格、不合格两种,考试成绩合格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从等级考选择来看,上海、山东等5省市是“6选3”,浙江是“7选3”,江苏、广东等8省市是“2选1+4选2”。与之配套的还有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二是改录取。在招生录取机制上进行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逐渐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增加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机会。三是改模式。准确地说是改变“育人模式”,从重“育分”到重“育人”。 新高考“价值取向”是什么?笔者以为有三个方向。一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新形势下,“让教育适合学生”而非“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二是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核心素养”培育放在首要位置。三是让学生有“选择”。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个人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等基础上,做出选择。 新高考的“冲击波”在哪里?从目前来看,新高考至少有两大冲击源。一是“走班”。多年来,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模式是以行政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核心,如今这将受到强烈冲击,同时使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选课”。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类似于“计划经济”,统一时间、统一课程、统一进度、统一课表等,都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在走班和选课的冲击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德育工作、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新课程语文高考应对策略

新课程语文高考应对策略 新课程高考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每位语文教师,课外阅读也逐渐引起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常听有些学生抱怨:“我也看了不少课外书,怎么也没见阅读和作文水平提高?”有些家长对此也感到困惑。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但笔者认为科学的阅读方法必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变漫无目的的“漫读”为定向择优的“选读”。“选读”并不是说要硬性规定阅读内容。但鉴于课外阅读数量的无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及中学生阅读时间的有限性,课外阅读需要“择真”、“择善”、“择美”。多读一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作品尤为重要。要读一些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感受时代脉搏。要读一些传世经典、中外名著。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沉淀了历史精华。除了读纯文学作品,还要涉猎科普、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这样才能古今结合,文理兼通,开阔视野。 变肢解课文的“析读”为整体感知的“意读”。东晋诗人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其要义在于我们读书

应明其大意,得其要领,而不在一词一句上搞微言大义。要打消阅读的短期目标观念,不在章句上过度咀嚼,要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在内容情理、文体风格、语言艺术上多领悟,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变没有记忆的“白读”为注重积累的“诵读”。青少年是人生阅读的重要阶段,在阅读的同时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多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教师和家长也要有意识地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背诵,让他们在愉悦的阅读中,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作自身的文学素养。多积累,多背诵,慢慢就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变单纯吸收的“心读”为勤于表达的“写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充满趣味的课外阅读对发展其写作的能力,远胜于机械的写作训练。建立在持续的、大量的课外阅读基础上的练笔,形式随意,短小轻松,对于丰富学生词汇量、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养成个性化的写作习惯,具有显著功效。读写相结合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此外,也可对文章进行评析、续写、

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课改精编版

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 课改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浅析面对新高考如何应对新课改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标体系下的新高考,其考查目的有别于传统模式下的高考,最主要体现的是对同学们使用英语能力的考查,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听力、单词、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实战应用”。面对新高考,教师本身要善于抓住机遇,知难而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灵活有效的应对高考。 一、教师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完成好新课改的新任务,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我们应该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且学校的硬件设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学习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负担重。同时由于教材中可拓展的空间大,较难把握一个度,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学生遗忘快。所以,教师更应该结合新高考研究教材,为学生减负,为高考助力。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多学习新课改方面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二)合理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重组”教学内容,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材采用了“删、看、讲、补”四字方针。“删”,即删除不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内容;“看”,即学生能看懂的知识,学生看看就行了,不用多讲。“讲”,即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适当的精讲。“补”,即补充最新的东西,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丰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上教学增强趣味性,注重巧设情境,设置悬念,尽量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不断进行学法指导。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我们首先上好学法课,给学生详尽地介绍高中阶段英语学科的学习特点,介绍高中课程如何学习好,对今后的学习提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方法给予详尽的介绍,使学生对高中新课程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 学生学会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会总结会反思。一节课讲完后,及时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明确重、难点;作业完后反思,总结薄弱点;考试完后反思,总结试卷中的问题。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们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其次学生的策略应在“用”字上下工夫。即“以用为本”。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单词、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实战应用”。 (一)、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面对新高考,学生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改变以前的依赖老师的观念,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学会合作学习,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这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另外,要学会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 —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感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 感 为期四天的外出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考考试和招生改革就是指挥棒,对高中的教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浙江和上海几所学校的考察和学习,让我对这一轮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高考改革实行的是3+3模式,语数外必考,其中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其他六科中任选三课,结合我省的情况这样的组合就有二十多种,这些对高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中在此就要通篇考虑,全局筹划,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现在的选课决定了今后上大学的专业录取和今后的人生选择,所以高中阶段的选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科学选课。 2、做好走班制教学工作,组合越多,意味着学校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大,怎样科学分班,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学生管理,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科学评价等问题都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绕不过去的难题。 3、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原则改变了以往录取中的只看分数,分数成为了依据之一,素质评价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怎样科学公平公正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行的评价制度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肯定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学校需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制定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规则。 4、我校学生生源基础差,根据高考改革录取方向,我校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将大大降低,而以参加高职高专录取为主,这样我校在新高考后学校教学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处理好学术性高考和技术性高考的区分管理,怎样合理指导学生选择,怎样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

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 ——2011年高考研讨会讲座 合肥八中--王志国 2011年高考英语学科备考建议: (一)对2011年的高考总体预测:今年的考试说明除了增加10个左右的新词,从内容到题例和去年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根据2011年的考试说明和2010年的高考试题,今年的高考试题可能有两个地方的变化,但总体上今年的高考试题还是一个“稳”字。 变化一是在单选题上增加词汇的考题,2009年词汇题是三题,2010年是5题,而今年还会增加,而且题目趋向灵活,即不是纯知识题。发达地区词汇试题通常是9题左右。 变化二是阅读理解试题上篇幅可能稍增长,而且题目不在A,B,C,D选项上玩字迷游戏,而是加强捕捉信 I),每个模块 年高考统 10%,所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理论上。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这种考试形式是最合理也是最公平的)。高考应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策二:为了着重培养学生以上三种能力,我们把高中阶段所学的八个模块所涉及到得体裁(文体)和题材(话题)进行归纳,并与近三年一些主要省份高考所考阅读文中所出现的文章进行对比,以便我们在平时阅读教学以及在后期阅读训练当中应多注意哪些教学策略。 研究三:内容标准及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大纲》,参照省教育厅颁发的《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并结合我省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内容标准 一)、语言知识 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基于我省中学英语教学及考生的实际情况,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精选了3000个左右的单词,作为高考词汇范围,而今年将从新课标中选3010左右单词,作为高考词汇范围,不把任何一中教材作为高考出题的蓝本(所以老师平时上课就要用教材而不应该教教材)。另外,出于命题的需要,增加了个别单词,以“﹡”表明,仅要求学生理解其词意。 二)、语言运用 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指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听、读)和按情景或要求表达思想、传达信息的能力(说、写)。 对策一: 1,听力 考查的内容: 该部分考查考生对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口头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 听所听内容作出判断 4.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试题类型: (一)简短对话通过听一个轮回的对话,考查考生对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口头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听力材料具有明显的口语特征,听起来自然真实;题材分布广泛,涉及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二)对话或独白 要求考生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简短而地道的多个轮回的对话或独白; 能从简单的文段中区分事实与观点;能听懂各种故事中人物和行为的发展和结果;能听懂他人委婉的建议、忠告和推荐;能听懂交谈中他人的观点、态度和爱好;也能对回话的背景以及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推断。 高一,高二重输入,高三重输出 高一时泛听与精听结合,高三时以一本有20套听力书为主。高一和高二时,什么都可听,如书本听力材料,歌曲,电影等,还可以把新概念教材作为听说读写教材一边听一边写,写完订正(精听)。高三时,以一本资料为主,听完这本资料后不要急着换换资料,可以反复多听几遍,直到听出语音规律为止。 对策二: 2,单选: 分析研究:着重考察考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给的语境条件进行分析、对比、灵活地运用各项英语基础知识。考查的主要语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习惯用语、交际用语和各种常见表达法(考试说明)。以2009和2010安徽高考卷中题目为例:2009年: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21. We can never expect bluer sky unless we create less polluted world. A. a; a B. a; the C. the; a D. the; the 22. – I wonder how much you charge for your services.

新课标版数学必修二(新高考 新课程)(课件)作业11

课时作业(十一) 1.如果直线a∥平面α,b?α,那么a与b的关系是() A.相交B.不相交 C.平行D.异面 答案 B 解析a与b平行或异面,但不能相交. 2.若直线a不平行于平面α,则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α内的所有直线都与直线a异面B.α内不存在与a平行的直线 C.α内的直线都与a相交D.直线a与平面α有公共点 答案 D 3.过平面α外的直线l,作一组平面与α相交,如果所得的交线为a,b,c,…,那么这些交线的位置关系为() A.都平行B.都相交且一定交于同一点 C.都相交但不一定交于同一点D.都平行或交于同一点 答案 D 解析若l∥平面α,则交线都平行; 若l∩平面α=A,则交线都交于同一点A. 4.如图,四棱锥S-ABCD的所有的棱长都等于2,E是SA的中点,过C, D,E三点的平面与SB交于点F,则四边形DEFC的周长为() A.2+ 3 B.3+ 3 C.3+2 3 D.2+2 3 答案 C 解析因为CD∥AB,AB?平面SAB,CD?平面SAB,所以CD∥平面SAB. 又CD?平面CDEF,平面SAB∩平面CDEF=EF, 所以CD∥EF,所以四边形CDEF为等腰梯形, 且CD=2,EF=1,DE=CF=3, 所以四边形CDEF的周长为3+23,选C. 5.下面四个命题中:①平面外的直线就是平面的平行线;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③过平面外一点可作无数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④△ABC中,AB∥平面α,延长CA,CB,分别交α于E,F,则AB∥EF.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③④ 6.四边形ABCD 是矩形,P ?平面ABCD ,过BC 作平面BCEF 交AP 于E ,交DP 于F ,则四边形BCEF 的形状为________. 答案 梯形 解析 ∵四边形ABCD 是矩形,∴BC ∥AD. ∵AD ?平面APD ,BC ?平面APD ,∴BC ∥平面APD. 又∵平面BCFE ∩平面APD =EF ,∴BC ∥EF.∴AD ∥EF. 又∵E ,F 是△APD 边上的点,∴EF ≠AD.∴EF ≠BC. ∴四边形BCEF 是梯形. 7.过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三个顶点A 1,C 1,B 的平面与底面ACD 所在平面的交线为l ,则l 与A 1C 1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答案 平行 8.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P ,Q ,R 分别是AB ,AD ,CD 的中点,平面PQR 交BC 于点S.求证:四边形PQRS 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 如图,∵P ,Q 分别为AB ,AD 中点,∴PQ 綊1 2BD. 又∵BD ?面BDC ,PQ ?面BDC , ∴PQ ∥面BDC. 又∵四边形PQRS ∩面BDC =SR , ∴PQ ∥SR ,同理PS ∥QR , ∴四边形PQRS 为平行四边形. 9.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棱DD 1的中点,求证:B 1D ∥平面A 1C 1E. 证明 连接B 1D 1交A 1C 1于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