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从开始有人生存开始,我们的文化也开始萌芽。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自己,到家族,到国家,到世界,到宇宙,到我们最难以琢磨思想。从人出发,最后在回到人,升华了思想。成就了文化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浩大,有一个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是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时代时期。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奠基期、繁荣期、总结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皇帝”。这种歧说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我起源。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

连云港将军崖、四川珙县、云南沧源、广西宁明的新石器时代岩画上,也清晰无误地出现太阳神的形象。民间长久流传的“地母”之说以及古文献中“郊祀社稷,由来已久”(《汉书·郊祀志》)的记载,则透露了先民土地崇拜的踪迹。此外,太阳、土地以外的自然物,也为中华先民所崇信:“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祀·祭法》)

中国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从辽宁牛河梁和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出来的高腹丰臀、乳房硕大的陶塑女神像,在当时广阔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陶祖,发现于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大型生殖崇拜岩画,都展示了人们的生殖崇祀的庄严感。原始人一方面重视子孙的繁衍;另一方面也崇敬创造生命的祖先。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是供奉女性祖先,随着父系社会到来,男性祖先日渐成为供奉对象。祖先崇拜往往有严格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中华民族虔诚地寄托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鱼、鸟、蛙、龟、蛇、猪、马等实有自然物以及人们运用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对象,如龙、凤等,都曾是中华先民崇拜并奉为本族图腾物。

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一开始即成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和北方地区,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的充足证据。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中华先民的一部分,很早就自称“诸夏”或“华夏”,或单称“华”、“夏”。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商代由掌管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商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商人以卜筮来决大小事。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的祭司。商人祭神,祭祖先的活动隆重非凡。

周人的文化维新。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肌体。宗法文化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对后代社会影响极大。其次,表现在“制礼作乐”,即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周人之“礼”,其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其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其“礼”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使士阶层崛起,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诸侯争霸,天下一统局面尚未建立,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以老庄为代表,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儒和道互补。

法家学派:韩非为集大成者,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刑罚严峻,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墨家学派:墨子创立,强调“尚力”、“节用”,主张“兼爱”、“非攻”。典型地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阴阳家学派:以邹衍为代表,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轴心时代”。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和“轴心时代”的文化环境下,经过三百年的变迁,中国大地上各古老部落已实现华夏化,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与华夏趋于一致,统一的华夏族最终形成。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宏阔的文化精神秦汉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

象。表现在疆土的开辟上,如经略“西南夷”,开拓西域,郡县制的确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格局形成;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也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重要措施:“书同文”,将“秦篆”的新文字作为官方文字,颁行全国;“车同轨”,使一车可通行全国,同时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公路干线;“度同制”,统一度量衡;“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地同域”,废封建,确立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别黑白而定一尊”,统一思想,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解决了汉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实行思想一统的历史任务,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汉代儒家经典:西汉的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不同:今文经学的特点是讲政治的,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特点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玄学崛兴。玄学的产生、宗旨;玄学的产生是从两汉到魏晋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汉末统治阶级的腐败及社会大动乱使汉代的儒学衰落了,玄学则应运而生;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玄学对魏晋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首先,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实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重思辨,魏晋学术因此而富于谈玄析理的特色。其次,尚玄学之理,使玄学与美学内在地联结在一起,在文化上兴起了山水诗和山水画。再次,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汲汲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魏晋的名士风度和清淡是玄学之风的重要现象。

道教的产生、宗旨。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称“五斗米道”。此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东汉末,有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东晋时,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阐述了道术等理论。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

整民间道派,道教形式因而形成。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以长生成仙、全性葆真为目标。佛教从南亚次大陆传入中国。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乱世中文化呈现多样性、丰富性。儒、玄二学在魏晋时期冲突甚为剧烈。玄学之士“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儒学之士则谴责玄学家“好谈老庄,排弃世务,崇尚放达,轻蔑礼法”。但其也有相互吸收的一面。道教的思想渊源于道家哲学,但道教也积极调和儒学。佛教和玄、儒、道关系颇为复杂。佛、道、玄、儒的相与激荡,使魏晋南北朝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

魏晋时期,门阀世族衰落,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预和掌握各级政权。他们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充满了自信和热情,唐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文化政策上的开明和宽容。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与以魏征为首的儒生官僚集团,不仅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对文化人也比较宽容,少有忌讳。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南亚的佛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宗教等,皆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涌而入,而首都长安成为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元世祖忽必烈在汉族儒生士大夫的影响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漠北旧俗,“行中国事”,造成统治体系与文物制度的大幅度“汉化”。程朱理学在元代成为“式于有司”的官学。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期。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文化发展演变也大体上遵循这一规律。就中国古典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个由生长到全胜到衰落的过程。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

位;另一方面,与社会形势变化相适应,有出现了多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起启蒙思想。明清之际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大批文人,从不同的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论战,有的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

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的兴起,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某些新的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生动活泼、富于民间生活情趣的市民文学,较之明代前期内容空虚、徒具华丽形式的“台阁体”文学,以及前七子、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都是一个巨大的跃进。

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工业革命的到来,鸦片战争的爆发,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自己一步步的发展,各个名族文化的融合,百家争鸣,思想互换,成为中国独特文化魅力。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不断改进、向前,在顺境中,逆境里求得自己发展的方向。有慷慨激昂呐喊,有以身作则的教诲,有时代见证的艰辛。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太多的曲折,才发展到今天,在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更多质疑,甚至是摒弃。不进步就会被淘汰,希望博大精深的文化不仅能传承五千年,还能一个一个五千年传承下去。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景下应运而生的。 四、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五、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兴、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从开始有人生存开始,我们的文化也开始萌芽。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自己,到家族,到国家,到世界,到宇宙,到我们最难以琢磨思想。从人出发,最后在回到人,升华了思想。成就了文化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浩大,有一个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是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时代时期。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奠基期、繁荣期、总结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皇帝”。这种歧说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我起源。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8学时 一、教学目的 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为学习中编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本章为上编的重点。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二学二教)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效果 1.紧密联系学生己掌握的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以提练和深化,合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纵向的把握。 2.如有条件,可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 3.加强课堂提问,让学生回顾己学过的知识。 4.布置书面作业(论文)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二、原始物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而不可能是同步的。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 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 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 商代是我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这时的文化取得了不少新成就。商代的历法继承夏历。在夏历的基础上把我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逐步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甲骨上的刻辞为最多。这种刻辞书体非常美观,是一些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商代的雕塑艺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许多青铜器上面,装饰有绚丽的花纹,有些玉、石、陶、骨、牙的制品上也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已有成组的乐器,现在已发现的有陶埙、石磬、铜铃、铜铙、鼓等,都适于演奏乐曲。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文化又有了新的进步。西周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这种全面的教育,奠定了后代教育的基础。《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等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他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西周时期,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声调和风格。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在当时贵族教育中,对诗和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西周音乐的发展还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上。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謦和大小不同的鼓铙等打击乐器外,还

中国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成熟期(元明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转型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延续到今)。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却总是一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地,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虽数度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竞争结果都是先进的中原文明战胜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所以,中国历史上虽出现过如五胡乱华、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没有使中国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机,结果往往是即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统治中原,乃至出现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在文化上都以“进入中国则中国之”而结束。不管主动与否,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一旦入主中原,无论他们原本是多么保守和落后,都会立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明,有时甚至因此而出现很激进的情

况,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建化和汉化的措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为传统中国民族主义的宽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这些冲突常能在中国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决”。①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后进行,有的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但都是因为欣羡中原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而进行的封建化和汉化构成了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 至于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虽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中国文化的胜出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中国文化史上早期出现的如佛教文明的进入,后期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碰撞冲突中,最终实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和文化的重新整合,从而使中国文化绵绵不绝,得以长久持续。佛教的进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它虽在特定时期为统治者所依赖,但最终还是没有取儒家而代之。佛教,乃至后来的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都被迫中国化,以更好的适应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实现广泛的传播。佛教在不断地变革中与道教和儒家文化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学东渐及此后西方文明的进入是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生死转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讲课稿)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 中国人起源 1、时间:170万年 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2、人种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 二、原始物质文化 1、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火的使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黄帝”。 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内已发现灰烬,出土了大量因烧灼而变色破裂的

石块、骨骼,甚至还有木炭。这一切确凿证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 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 距今7 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等。 三、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自然崇拜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 2、生殖-祖先崇拜 中华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从辽宁牛河梁和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高腹丰臀、乳房硕大的陶塑女神像,在相当广阔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陶祖,发现于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大型生殖崇拜岩画,都展示了人们的生命崇祀的庄严情感。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讲述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2.了解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时期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 2.中国文化的两次转折。 教学内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壮强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一)基本特征:蒙昧时代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主要情况 1.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2.农业起源的中心奠定了农业文化的基石。经历了一百多万年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中国无疑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有别于游牧方式的农耕文化的基石,由此决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许多实质性特点。 3.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中国前文明期时期的文化遗址数量极多、分布极广,恰似“满天星斗”,它预示着中国文明的多元发生,然而其主体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南北不远的范围内,这与文献传说大致相符,华夏(河洛)、东夷(海岱)和苗蛮(江汉)三大先民集团,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就得到了部分的证明。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一)基本特征:文明奠基,元典创制 像世界其他地区独自生成的文明系统一样,此一阶段已经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构架,后来影响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达两千多奶奶许多特征在此阶段已初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李 宽松、罗香萍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介绍,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七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丰富内涵。最后两章立足于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对我国传统服饰、饮食、节庆、婚俗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 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一方面,坚持从宏观到微观。该书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在绪论部分宏观性地介绍 了文化的内涵、结构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又用了四个章节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等,同时又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领域作了微观上的详尽介绍。有繁有简,详略得当,有浅有深,深入浅出,引导读者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坚持从纵向到横向。该书在理论框架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介绍时,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说明,又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形成了横纵联合的理论结构,理论性和创新性都很强。同时该书还有很多颇有见识的观点,特别是对“美美与共”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阐释,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历史 观、国际观,跨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政策的回应,也是对国家“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反映,同时还是对文化理论的一次再梳理、再研究与再论述,有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体系。 该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涵盖大量知识点,且语言平实通俗,简单易懂,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该书在编排上采用简明的方式,美的图片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趣味性强,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思想积极,观点创新,对指导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付华丽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2. 多元的文化发生 (1)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遗址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2) 长江流域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屈家岭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三、夏、商、周的年代 1.尚忠的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