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徒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以及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颔联和颈联以质朴的语言具体描写薄暮中的远望之景,勾勒出一幅山家秋晚图,营造了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氛围;颈联特写牧人、猎人,是动态近景。这两联中色与光、近景与远景、静态与动态,搭配的恰到好处。“秋色”“落晖”于宁静中透出萧瑟之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精炼,为整个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种跳动的情致,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牧人、猎人的有所归与上文诗人的不知所依相对比,更显出诗人的忧郁、孤独。

尾联回归自身,呼应开头,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怅惘与孤苦无依,暗含一种避世退隐的心态。“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好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主旨】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诗人避世归隐的情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第一句“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2)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与怅惘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请”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变式设问: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歌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画面。

日暮时分,远远望去,只见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上,天地一片静穆安详。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骑着马,带着猎物也回来了。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采薇”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诗人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给黄鹤楼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并描写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之感,深刻表达了诗人登楼之初的浩然情怀。一个“空”字饱含无限感慨。

颔联紧承首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引出诗人对岁月易逝、世事变迁难以预料的感慨,为下文写乡关的无限愁思做铺垫。在感慨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不复返”一语双关,不仅写黄鹤楼不再回来,更暗含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又一个“空”字,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颈联诗意一转,游目骋怀,由虚写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景物,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描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文抒写乡愁作了铺垫。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字,“历历”“萋萋”写出了草木繁密、茂盛的样子,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面朦胧的晚景。诗人凭栏远眺,由景生情,故乡却为雾霭所隔,望而不可见,无限愁思涌上心头。以“愁”字收篇,情景交融,准确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衬哀情,渲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忆,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之意,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写出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使人产生孤寂之感;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感。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的十分茂盛,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3、本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尾联中的“愁”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表现出浓浓的乡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事由和地点,表达行程中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单车”不仅写出了诗人轻车从简的状态,也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闷;“过居延”表明出使之地的偏远。

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了行程的遥远,表现了被排挤的苦闷、远离家乡异地漂泊无定的愁绪。写法上,“征蓬”对“归雁”,“出汉塞”对“入胡天”,对比强烈,对仗工整,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写日落时分在边关的所见,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境界阔大雄浑。“大”写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景物的单调,显出人烟的稀少;“直”突出孤烟的劲拔、坚毅;“长”写出了黄河横贯沙漠、杳无尽头的景象;用“圆”字来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烟虽“直”,但势单力孤;日虽“圆”却即将落下,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尾联照应诗题和首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在更遥远的边防前线,从侧面反映了前线守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燕然”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虚写战争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主旨】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悲壮之感,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联借景抒情,诗人用“征蓬”“归雁”两个意象比喻自己像飘飞不定的蓬草和北归的大雁,表达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之情。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是被王国维称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直”字写孤烟之高,写出了孤烟直上云霄的气势,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修饰落日,给人以亲切苍茫之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孤烟”描绘了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股烽烟直上云天的画面,景象奇特壮观。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笔力苍劲,营造了壮美雄浑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4、颈联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颈联描写了这样一幅景象: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一缕

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亘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联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写诗人到边关的情形,突出了边关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都护和守边将是的赞叹及对前线战士的关心。

6、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图画的构图美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远到近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图画的线条美

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图画的色彩美

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图画的意境美

诗句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了此行的事由和地点。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之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豪情万丈的胸怀和喜悦昂扬的激情。

颈联以静观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前一句诗人将江中月影比作“飞天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水中映月图,后一句描绘出一幅天边云霞图,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不舍之情。“怜”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送”字直接点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诗歌以浓重的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地上山光水色和空中奇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霞构成的壮丽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随”字化静为动,将静止的群山写活了,写出了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的景象,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后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句诗的画面加以描绘。

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3、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了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4、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1)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喜爱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2)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送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首联从大处落笔,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和时令,勾勒出了早春的轮廓。“孤山寺”“贾亭”两个地名连用,表明诗人是边走边观赏,暗扣诗题的“行”字。后一句通过“水面”与“云脚”的相连,写出了早春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的景象,表现了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树、春燕衔泥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几处”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的疑问,有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争”“啄”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写出早莺争先飞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筑造新巢的动态场景,既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也使全诗洋溢着春的生机与活力。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乱”“浅”点明是早春,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尾联诗人用“最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写诗人的感受,表现了白沙堤美不胜收,从侧面突出了湖东白沙堤的景色之美,表现了诗人的意犹未尽之感。

【主旨】本诗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闲适自得之感和无比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1、诗歌颔联中“几处”“谁家”用得及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表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写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更能体现诗人的欣喜之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花刚刚开放,仿佛马上就要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人眼花缭乱;在早春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闲游,萌发的春草刚刚遮没马蹄,真实一派明媚春光啊!

3、诗歌颈联分别以“乱”“浅”来形容花、草,用词精妙,请简要赏析。

“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4、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心情及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