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概述】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多年来由于监护病房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建立和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高度警惕及有效治疗,因心律失常致死者的数量已明显减少。相反地,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原因中,心力衰竭变得更加突出。

近年来,根据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大系列研究统计,因并发心力衰竭死亡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已从过去的38.6%增加到46.6%。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已成为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的关键问题。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心力衰竭的机理,主要是由于心肌梗塞坏死导致的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和外周灌注不足,左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增加或左室顺应性下降造成左房压升高,临床出现心力衰竭和肺瘀血,故心肌梗塞的面积大小是影响心力衰竭是否发生和严重程度如何的直接决定因素。

一般认为,梗塞面积占整个左室心肌的20%时即可引起心力衰竭;若达到或超过40%时,会造成心源性休克。有时初发梗塞面积20%,但是由于机械性并发症如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间隔穿孔等引起左室负荷骤然增加而诱发心力衰竭甚或心源性休克。部分患者病程中出现梗塞延展与再梗塞,均会增加梗塞面积,诱发和加剧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快速的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等,既因心率过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又可因不良的血液动力学后果而影响心功能。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也会使心排血量减少,心肌本身更加灌注不足,因而加剧了心力衰竭。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的其他疾病如贫血、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肺炎、肺栓塞和主动脉瓣疾患等也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尤其是并有糖尿病者,因常并存小冠状动脉和心肌病变,较易发生心力衰竭。

有时,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可为医源性的原因所诱发或加剧,如输液过多过快和药物使用不当等比较常见。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及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a类的丙吡胺(disopyramide)、Ⅰc类的氟卡尼(flecainide)、普罗帕(propafenone)、Ⅳ类的维拉帕米(verapamil)等都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此外,某些抗肿瘤药、抗炎药消炎痛和能使水钠潴留的类固醇制剂对心力衰竭也有影响。总之,对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

病机理有重大作用的因素,都会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而心力衰竭的进展和转归,则可能受血液动力学和神经体液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诊断要点】

一、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分级和分型方法:目前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血液动力学特点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Killip分级,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判定。另一种是Forrester分型,主要根据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来判定。

1.Killip分级方法:临床上普遍采用,简便易行。KillipⅠ级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无心力衰竭;Ⅱ级指有轻度至中度的心力衰竭,体检时可听到第三心音,并可在背部下肺野听到罗音;Ⅲ级指有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Ⅳ级为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2.Forrester分型:由于Swan-Ganz漂浮导管技术的日渐普及,可以及时监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在其中的血液动力学参数中,以肺动脉楔压和心脏指数最为重要,并依此分为四型。如下:

①Ⅰ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镇静剂,监视病情变化;病死率3%;

②Ⅱ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血压正常者,给利尿剂;血压高者,给血管扩张剂;病死率:9%;

③Ⅲ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血压低,心率快者,扩容治疗;血压低,心率慢者,临时心脏起搏;病死率:23%;

④Ⅳ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血压正常者给血管扩张剂,血压低者给正性肌力药和/或辅助循环;病死率:51%;3、Killip分级与Forrester分型的对比及临床意义:根据斋藤宗靖的临床研究,KillipⅠ级中的83%属于血液动力学正常的ForresterⅠ型;KillipⅡ级中多数患者分属于ForresterⅠ型(43%)和Ⅱ型(34%);而KillipⅢ级有67%属于ForresterⅡ型;KillipⅣ级则64%属于ForresterⅣ型。在这两种分级和分型方法中,Ⅱ级或Ⅱ型以上者属于心力衰竭。根据Killip分级,临床上为心力衰竭者约73%有血液动力学异常。而按Forrester分型有血液动力学异常的患者有78%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由此可见,两种分级和分型大体上一致。但约有1/4的病例不大一致,特别是ForresterⅢ型占有特殊的位置,约半数没有心力衰竭的临床征象,可能属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论根据Killip分级还是Forrester分型,心力衰竭的轻重程度与病死率的增加是一致的。

二、症状、体征及其他诊断依据:

(一)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左心衰竭可以表现为收缩期舒张期功能失常,或者收

缩期及舒张期功能失常兼而有之,并导致肺静脉高压、肺瘀血(或肺水肿)、射血分数减低和心排血量下降,出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症状、体征及其他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包括劳累时或安静时)、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多为间质性肺水肿)和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多为肺泡性肺水肿)等。严重病例常有脉搏加快、冷汗、皮肤湿冷及发绀等末梢循环障碍的征象。左心衰竭时的呼吸困难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肺顺应性下降、吸气时阻力增大以及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导致的气体交换障碍等因素所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时的左心衰竭,多以这种发病急、伴有喘息和端坐呼吸的形式出现。

2.体征:肺瘀血及肺水肿常可依靠肺部听诊来诊断。尽管肺部疾患时也可以听到湿性罗音,但左心衰竭时的湿性罗音以其明显受重力影响为特点,因此卧位患者首先易在背底部听到,且可根据肺部湿性罗音听取的范围来确定Killip分级。其他体征还有交替脉和额外心音。交替脉发生的机理尚不明了,是左心衰竭的重要征象之一。额外心音中以第三心音最为重要,它在左室快速充盈期发生,多在左心衰竭时出现。第四心音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常可听到,当心率加快时,第三、四心音有时可能相互""重叠"",产生所谓重合奔马律(Summation gallop)。

3.胸部X线:左心衰竭时的肺瘀血或肺水肿程度,可依胸部X线检查结果来判定。胸片所见是肺部水分含量的反映,而且与肺毛细血管压的大小有密切关系。胸片上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

(1)肺静脉充血:是肺静脉压增高和肺上叶静脉血流量增加的反映,可见肺野上叶的静脉扩张。

(2)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压力轻度增高(2.4~2.7kPa或18~20mmHg),水分向肺血管外的间质逸出,在肺部产生不均一的斑片状或网状阴影,而且间质小叶间有水肿现象,可看到Kerley B线。

(3)肺泡水肿:肺毛细血管压力明显增高(3.3kPa或25mmHg以上),从肺门至肺周围末梢部有广泛的边界不清的云雾状阴影。需要指出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肺瘀血的物理学和X线征象并不总是表示左房压力增高。非心脏性肺水肿在某些少数病例也可发生,如由于Prostacyclin释放增加及抗炎药消炎痛阻滞所造成的肺微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会引起肺水肿,也应注意鉴别。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拍胸片(床旁像)时,最好将患者的床头抬高45o左右,以避免患者平卧时由于重力作用对肺血的影响,使非远达胸片对肺瘀血的诊断发生错误。

4.血液动力学检查:按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可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分为Forrester四种不同类型。急性左心衰竭时多数伴有肺动脉楔压增高,如KillipⅢ级的肺水肿患者90%均在2.4kPa(18mmHg)以上。有时肺动脉楔压与胸片所见会不尽符合,这是因为胸片上肺水肿征象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部分患者此时的X线征象迟于血液动力学和临床症状10小时左右出现。而一旦治疗有效,胸片所示的肺水肿征象的消退也需要数日之久。换言之,血液动力学改变一般总是先于X线胸片征的改变。除此以外,心源性休克时,患者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异常增高等对此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急性

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正常的情形虽然不少,但约有25%的病例心脏指数在2.2L/(min.㎡)以下,多属于ForresterⅢ型或Ⅳ型。5.动脉血氧分压:由于水分向肺间质和肺泡内漏出,氧气向血液中的弥散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发生低氧血症。若同时心排血量也下降,就会引起组织进一步缺氧。一般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正常值,60岁以下者多在80mmHg(10.6kPa)以上。超过60岁的高龄患者可用公式PaO2=80-(患者年龄60)来估算,临床上简便易行。依照PaO2水平的高低,通常将7.98~

10.6kPa(60-80mmHg)、5.32~7.98kPa(40~60mmHg)及5.32kPa(40mmHg)以下者分别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低氧血症。由于对面罩吸氧8~10L/min,仍不能使PaO2达到

6.65kPa(50mmHg)以上的重症心力衰竭者,有必要考虑气管插管和辅助呼吸,因此PaO2的监测不是可缺少的。

(二)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多属于ForresterⅣ型,通常肺动脉楔压高于2.4kPa(40mmHg),而心脏指数低于2.2L/(min.㎡),心排血量及血压下降,全身末梢血管阻力增加,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压下降、少尿、冷汗、紫绀、皮肤湿冷和意识障碍等。诊断时要除外心律失常、疼痛和脱水等其他原因引起者。

(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伴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时,一般合并有右室心肌梗塞,心脏指数常在2.2L/(min. ㎡)以下。临床上可有少尿、血压不稳定和有下降倾向,同时出现类似右心衰竭征象。近年来由于对严重左心衰竭的患者早期就积极投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儿茶酚胺类药物,使病情迅速缓解。在有些患者中可以看不到肺动脉压增高和胸片上的肺瘀血征象,甚至血压虽能维持,但依然有少尿和意识障碍等脏器灌注不足的表现,也是属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四)右室功能失常:前壁心肌梗塞时通常并不伴发右室梗塞,但可以伴有右室射血分数的下降。不过,与左室射血分数不同,右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暂时的。这种并无右室梗塞存在的右室射血分数下降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前壁梗塞时由于室间隔收缩受损同样影响了右室射血及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后负荷增加所致。此外,左心负荷增加引起的右室负荷增大使右室收缩力下降,导致右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和右室射血分数下降。也可能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左冠状动脉向右冠状动脉窃血,造成右室缺血的缘故。而且,某些释放入血液内的或体液代谢介质以及来自缺血区的间质液,也可能会暂时地抑制右室心肌的收缩性。另一方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常可同时伴发右室梗塞,约见于1/4~1/3的患者。临床上心电图V3R-5R导联可有ST段异常抬高,肢体导联Ⅲ的ST段抬高幅度也常大于Ⅱ导联的ST段抬高幅度。大约50%的右室梗塞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右心衰竭,此时可无或仅有轻度左心衰竭。血液动力学检查显示右室充盈压增高,右房压也异常增高,而右室和肺动脉收缩压可以正常。除一般的右心衰竭(如颈静脉怒张等)表现外,患者可出现Kussmaul征,即吸气时收缩压下降1.3kPa(10mmHg)以上。病情严重时还可引起三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破裂和休克的症状及体征。除此以外,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右室衰竭及低血压时,还要注意除外并发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性,因为此时容易形成右室附壁血栓。

【诊断提示】

1.急性心肌梗塞时主要引起左心衰竭,如并发右室梗塞时,可能出现右心衰竭。

2.左心衰竭时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及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

3.体征主要有背部常可听到肺湿性罗音,心尖部可听到第三心音、奔马律,触诊可发现交替脉。

4.胸部X线检查可见有心脏扩大、肺瘀血、肺水肿征象。

5.血液动力学检查可见有LVEP升高、CO减少、EF下降等。

6.血气分析可有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存在。

7.老年患者可无明显呼吸困难,或仅表现为意识障碍,需注意诊断。

【治疗】

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亦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心室的负荷,或用多巴酚丁胺10μg/(kg?min)静脉滴注或用短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从小剂量开始等治疗。洋地黄制剂可能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宜慎用。由于最早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主要是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引起顺应性下降所致,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尚不增大,因此在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宜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有右心室梗死的患者应慎用利尿剂。

(一)治疗原则: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是以血液动力学检查为指导,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相结合,正确判断,对治疗手段和药物剂量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首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判断是否有呼吸困难、肺部罗音、第三心音和奔马律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是否有心源性休克,并根据胸片的血气分析等检查结果来进一步确认患者是否有肺瘀血或肺水肿、低氧血症以及严重程度如何。对疑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及时予以吸氧、注射适量的吗啡和给予利尿剂等一般治疗。除一般治疗外,属KillipⅡ级或肺瘀血者,可予以利尿剂、硝酸甘油等治疗。属Ⅲ级或肺水肿者,应使用硝普钠等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且应强调在一天的出入量中,以出量比入量多300~500ml为宜。属Ⅳ级或心源性休克者,宜同时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等治疗。有条件者应同时进行Swan-Ganz导管检查,确立诊断;并根据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的Forrester分型,决定不同的治疗方针。对于肺动脉楔压在2.4kPa(18mmHg)以上的ForresterⅡ型及Ⅳ型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使肺毛细血管压力下降的同时,为降低后负荷,减轻心脏负担和增加心排血量,宜行血管扩张疗法。在血压下降明显,心脏指数持续低于2.2L/ (min.㎡)、并有末梢灌注不足的情况下,应同时并用正性肌力和儿茶酚胺类药物。在明确表现有心源性休克的征象时,宜优先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对ForresterⅢ型的患者有心排血量减少时,除左心衰竭时,还要考虑患者年龄是否较大,是否有心动过缓、脱水或合并有右室梗塞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高龄患者即使无严重的心力衰竭,其心脏指数也是偏低的。脱水可因疾病发作时伴有的消化道症状(如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的呕吐)或治疗过程中的利尿剂使用过量所引起;有时升压药的应用,短暂的心脏停搏等会使部分血容量转

移到身体其他组织,也可导致心排血量下降。特别是伴有右室梗塞或下壁心肌梗塞有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常可见到ForresterⅢ型的改变。此时可通过心脏起搏来纠正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所造成的心动过缓,用补液来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必要时可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来治疗心排血量不足导致的低血压状态。

(二)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1)吸氧: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时要注意吸氧,因为缺氧可以使已处于梗塞边缘的心肌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发生梗塞延展,加重心力衰竭,并导致恶性循环。吸氧时宜使用面罩给氧,流量8~10L/min。经吸氧治疗后PaO2仍不能达到6.6kPa(50mmHg)以上者,需考虑气管插管和辅助呼吸。

(2)盐酸吗啡:可以镇静、止痛、消除不安、扩张小支气管和减轻呼吸负担。吗啡虽无直接的血管扩张作用,但可以解除因交感神经紧张引起的动、静脉收缩,扩张末梢血管,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对急性肺水肿引起的重症呼吸困难尤为有效,可作为首选。一般剂量为每次3~5mg,以1mg/min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无效者,15~30分钟后可重复注射。吗啡有时会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应予十分注意。常见的副作用还有呕吐。对下壁心肌梗塞的患者最好要小心,以免诱发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吗啡还有很强的呼吸抑制作用,对有支气管喘息等慢性肺疾患、意识不清及高碳酸血症者禁用。

(3)利尿剂: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左心衰竭时,可使用速尿和丁尿胺等速效利尿剂。速尿作用强,静脉给药后5分钟见效,30分钟作用达到高峰,持续作用约2小时。速尿对肾脏有直接扩血管作用而促进利尿,可减低肺毛细血管压力,减轻肺水肿和呼吸困难。速尿的作用与剂量大小有很大关系,依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不同,可选用20~80mg不等,并根据病情需要重复给药。通常经由静脉注射给药,同时注意监测每小时尿量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勿因过度利尿使左室充盈压下降过低,否则会使心排血量下降,导致低血压;也容易引起低钾,诱发心律失常或洋地黄中毒。速尿除能利尿外,还对静脉有一定的直接扩张作用,有助于缓解肺水肿,而且此作用的出现可先于利尿作用。有人曾报告,有时持续静脉点滴速尿比一次静脉注射给药有效。每小时剂量约为10~40mg,但持续时间不可过久。个别患者对速尿治疗的效果不佳,换用利尿酸钠有时可能有效。丁尿胺为另一强而有效的利尿剂,又名布美他尼(bumetanide),主要抑制髓袢升枝及近曲小管对钠、氯离子的重吸收,利尿作用强而迅速。静脉注射后数分钟起效,30分钟左右达高峰,持续2~4小时。通常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0.5~2.0mg,也可依病情重复注射。在利尿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补钾。

(4)支气管扩张剂:当发生肺瘀血或肺水肿而有支气管喘息症状时,除首选吗啡外,可缓慢静脉注射喘定0.25g,并可用喘定0.25~0.5g稀释于100~200ml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本药是茶碱的中性衍生物,有扩张支气管及微血管的作用,兼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有时还可酌情使用主要作用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支气管扩张剂异丙乙基去甲肾上腺素(isoetharime)以及二羟苯基异丙氨基乙醇(metaproterenol)气雾剂等。2.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周围和末梢血管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肺瘀血的

各种临床症状。随着心脏做功减少,可以打破形成心力衰竭的恶性循环。血管扩张剂对心力衰竭治疗作用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扩张小静脉和小动脉,分别使静脉回流减少和动脉末梢血管阻力下降,左室容量减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从而降低了心肌耗氧量,使心肌缺血和心肌收缩力获得改善,增加了心排血量和组织灌注。从上述心力衰竭时血管扩张剂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出,心排血量的变化,是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动脉系统扩张作用愈强的药物,使心排血量增加的也愈显著。在应用血管扩张剂的过程中,应注意既达到使心脏前、后负荷明显减轻的目的,又不使动脉血压过度下降,以避免发生冠状动脉本身灌注压过低反而使心肌缺血加剧的不利情况。最好使血压维持在12/8kPa(90/60mmHg)以上较为安全有益。对原来血压水平较高的高血压患者,也要适当掌握,要兼顾脑血管的有效灌注和肾血流量。对有严重心力衰竭、乳头肌断裂致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间隔穿孔者,应用血管扩张剂或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合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减轻心力衰竭症状,为进一步做导管、造影检查和外科手术创造条件。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时比较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以下几种。

(1)硝普钠:对静脉和动脉平滑肌均有舒缓作用,既可使前负荷减轻、肺瘀血改善,又可使后负荷减轻、心排血量增加。因其作用时间极短,必须持续静脉点滴给药。硝普钠对于急性肺水肿或左心衰竭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以及有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尤为适用。但不适用于低血压的患者,或需与多巴胺等药物合用方可奏效。硝普钠的开始剂量一般为0.1μg/(kg?min),用时需监测血压,可每5~10分钟增加一次剂量,常用的有效剂量为0.5~3μg/(kg?min)。对于急性肺水肿的重危患者,宜迅速给药并调整至合适剂量。硝普钠最主要的副作用是,有时会发生严重的低血压,一般停药后10分钟可恢复。如果在血压恢复期间确有危险,应及时滴入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硝普钠还可以释放氢氰酸,有可能导致氰中毒。不过,此并发症极为罕见。因为在人体硫代硫酸盐存在的条件下,氢氰酸可以转换成硫氰酸盐而经肾脏排泄。只有在肾功能不全时大剂量和长时间给药才比较容易发生氰中毒,其临床表现有惊厥、精神障碍、腹痛、眩晕、肌肉痉挛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所以,如果患者应用硝普钠超过几天时,应测定血清硫氰酸盐水平,不可超过6mg/100ml。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维生素B1缺乏症是另外两个在硝普钠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罕见并发症。另外,对有慢性肺疾患的患者,硝普钠会因其肺血管扩张和对通气不良的肺泡的灌注而引起缺氧。

(2)硝酸甘油:本药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常用药物,早期应用可保护缺血的心肌,缩小梗塞范围,对潜在的心功能不全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硝酸甘油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舒张作用,对静脉系统作用尤强。由于静脉扩张,可导致左室充盈压下降,肺瘀血减轻。硝酸甘油在一般剂量时,对心排血量增加的作用较弱,但剂量较大时仍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动脉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减少,心排血量增加。本药起作用快,作用消失得也快,因此易于调整剂量。在紧急情况下,可舌下含服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含服剂量一般为0.6~1.2mg,2分钟起效,8分钟时作用最强,持续作用约15~30分钟。通常可使左室充盈压增高的患者在5~10分钟内下降1.3kPa(10mmHg)。静滴一般以0.1μg/(kg?min)开始,并可逐渐增加剂量,每隔5~10分钟增加5~10μg,直到肺动脉楔压降至2.4kPa(18mmHg),收缩压降至12.0~12.7kPa(90~95mmHg)左右;对原有高血压者,宜使收缩压较原水平低10%~15%,临床症状改善为止。硝酸甘油与硝普钠相比,不易发生""窃血综合征""。但应注意患者对硝酸甘油反应的个体差异大,如果剂量达到3μg/(kg?min),仍不能满意地降低肺动脉压,应换用其他药物。因为剂量大时,会增加发生低血压的危险。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其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含服3~5分

钟起效,持续10~60分钟,口服15~20分钟起效,持续4~6小时,静脉用药半衰期较硝酸甘油长,血药浓度的变化较缓,作用较稳定,较少出现心率和血压的陡然改变,也可适时选用。硝酸盐在治疗心力衰竭时,最大的问题是比较容易产生耐药性。在剂量不变的情况下,肺循环较体循环更易发生耐药现象。因此,对有些患者来说,应该用血液动力学监测结果来估价是否产生了耐药性。通常硝酸盐治疗的耐药性多发生在持续给药的12小时之后,克服的办法以加大剂量为宜,尤其是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时更应如此。如剂量需超过200μg/min时,应换用其他血管扩张剂,并避免发生副作用。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前已简要地讨论了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急性心肌梗塞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除此以外,现已有证明心脏本身可以产生血管紧张素Ⅰ,并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而且,心脏本身也具有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可以提高心肌收缩性,但也会同时进一步提高交感神经活性,使冠状动脉收缩,缺血恶化,促发心律失常,长期作用还可刺激心脏发生不利的肥大。急性心肌梗塞时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抗利尿激素的激活,其活性强度基本与梗塞范围大小成比例,而后者是决定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目前,似已确定了ACEI对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ACEI主要通过抑制ACE来减少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并通过抑制各种组织器官(包括心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发挥作用。它可以减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尿钠排泄。也可以减少室壁张力和儿茶酚胺水平,具有抗心室扩张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ACEI能够减轻心力衰竭,阻止症状恶化,减少对利尿剂及正性肌力药物的需求。目前临床应用较普遍的ACEI主要有卡托普利(开搏通,captopril)、依那普利(悦宁定,enalapril)、培哚普利(雅施达,acertil)以及苯那普利(洛汀新,benazepril)。苯那普利具有肝、肾双重排泄途径,对于具有潜在或明显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提高了安全性,并且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服用方便。依那普利起效稍慢,但其谷/峰比值较高(>50%)。故其作用呈平稳持续状态;依那普利现已有静脉用制剂,给予10mg约5~10分钟即可见效,每天给予10~20mg对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者疗效迅速,耐受良好。ACEI的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头昏、咳嗽、皮疹、血压下降、蛋白尿和白细胞减少等。应当提及的是,ACEI对轻中度心力衰竭的疗效要优于重度心力衰竭,ACEI通过延缓和阻遏心力衰竭的发展而起作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掌握合适的剂量。剂量过少,不足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剂量过大,有可能使已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状动脉灌注压急剧下降,导致梗塞范围扩大和心力衰竭加重。因此,对有些血压已明显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ACEI 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近来有些研究提示,应用ACEI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整体说来似不如其他非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有人认为,有关ACEI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后病死率及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有益的评价,尚待大规模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4. 正性肌力作用药物:首先,儿茶酚胺类药物具有心肌β1受体的正性变力性和变时性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同时还具有β2受体的末梢血管扩张作用、支气管扩张作用以及α-受体的末梢血管收缩等诸多复杂的药理作用。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主要在于应用其正性肌力作用,因其他作用多会使心肌缺血进一步恶化。但各种不同的儿茶酚类药物的每一药理作用的强弱也各异,如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就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较少引起心动过速,因此常被用来静脉滴注治疗心力衰竭。

(1)多巴胺:为一种内源性儿茶酚胺,它可直接作用于心脏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

间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来加强心肌的收缩性。多巴胺的心脏作用可以被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拮抗。但其血管扩张作用不能被心得安所阻滞,因此与β-受体的激活无关,是由于其特殊的多巴胺受体激活所致。这种受体存在于包括血管、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在内的各种组织。多巴胺受体的激活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脑血管床的扩张,这一作用主要是由于cAMP在细胞内的增多和腺嘌呤核苷酰环化酶刺激的结果。多巴胺也会使血管扩张,但机理却是由于抑制了交感神经末梢的传递。此外,多巴胺的利尿作用也比较显著,在小剂量时有选择性的肾血管扩张作用,还能扩张肾皮质的血管,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重要性。多巴胺对血管阻力和动脉压的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剂量小于2μg/(kg?min)时,主要作用是减少肾脏、肠系膜和冠状动脉的阻力。剂量为2~5μg/kg?min)时,则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而心率几乎不变,整个外周阻力也不变或减低。剂量较大为5~10μg/(kg?min)时,会使血压、外周阻力和心率增加,而肾血流量减少。大剂量应用多巴胺时,其血管扩张作用则被逆转,在动、静脉的整个血管床引起血管收缩,这主要是由于兴奋了α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缘故。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而言,有人证明多巴胺剂量为2~6μg/(kg?min)。可以使心脏指数提高26%,而心率和整个身体氧耗量无明显改变;外周阻力减少,若有增高的肺血管阻力也会减低。此外,左室dp/dt增加58%,肾小球滤过率增加38%,肾血浆流量增加79%,钠排泄量也会增加48%。因此,多巴胺对心衰患者可发挥重要而有益的血液动力学和肾脏作用。不过,必须调整剂量,防止过强的正性肌力作用、心动过速和外周阻力的增加。对血压正常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巴胺宜从0.5~1.0μ

g/(kg?min)的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心排血量增加或者舒张压及心率增加为止。对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为了增强心肌收缩力和维持血压,常使用5~20μg/(kg?min)的较大剂量,而且可以与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合用,根据血压及血液动力学情况细心调整二药的剂量;可以收到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即在大大降低左室充盈压和外周阻力的基础上增加心输出量,并能抵消多巴胺过度收缩血管的副作用,从而增加组织灌注。有报道长时间(3~4周)应用超大剂量(20~50μg/(kg?min))多巴胺联合小剂量(5~40μ

g/min)硝普钠静脉滴注,成功地抢救了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2)多巴酚丁胺:是一种能刺激β1、β2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而作用于心脏的拟交感胺。它的β1

受体刺激作用强于β2受体,而α1-受体刺激作用又强于α2受体。由于对心脏β和α

1-受体刺激的结果,多巴酚丁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而在动脉血管床内因其相互对抗而净效应几乎近于零。多巴酚丁胺不能激活多巴胺受体,也不能从肾上腺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用于心力衰竭的患者后,可以增加心排血量,而动脉血压一般相对不变。是一种较为特异的强心剂。与多巴胺不同,多巴酚丁胺不是肾血管扩张剂,而且它所增加的心排血量使冠状动脉和肢体血管血流优于肠系膜和肾血管血流的再分配。多巴酚丁胺若与小剂量的多巴胺合用,既可获得正性肌力作用,又可收到使肾血管扩张的效果。多巴酚丁胺的应用剂量范围较大,可以低于0.5μg/(kg?min)或可高达40μg/(kg?min),但常用剂量多为2~10μg/(kg?min)。用药时应注意因人而异,并除外低血容量状态。本药在血中半衰期很短,仅2~3分钟,静滴方便,又易于调整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硝普钠之间的比较及临床意义:多巴酚丁胺在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并使主动脉平均压不变的情况下,能增加心排血量和心脏指数,心率一般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多巴胺也可以增加心排血量和心脏指数,但与多巴酚丁胺相比,易使心率增加,特别是剂量在5μg/(kg?min)以上时多有发生;多巴胺还可以增加主动脉平均压和血压。无论是多巴胺还是多巴酚丁胺都可增强心肌收缩力而增加氧耗量。但理论上由于多巴酚丁胺对决定心肌氧耗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即心率和主动脉压影响较小,又能降低左室

充盈压,因此对于有心排血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多巴酚丁胺似乎优于多巴胺。不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也有人报告,多巴酚丁胺虽然能增加心排血量,但左室舒张末压下降不甚明显,且也有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的作用。这可能与患者用药前的左室舒张末压水平不同有关。由于其左室舒张末期压下降是用药后心排血量增多,肺瘀血或肺水肿减轻的结果,故原来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不同者对用药后左室舒张末压改变的影响也异。此外,心排血量的增加会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增高,其增高水平也与用药前的血压水平有关。在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多巴酚丁胺的剂量达到10μg/(kg?min)以上时,会逐步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全身和肺血管阻力以及左心室充盈压,而一般较少有明显心率改变和对心室的不良激惹作用。相反地,多巴胺在剂量达到4~6μg/(kg?min)以上时,不仅心排血量增加。左室充盈压、周身及肺血管阻力也增加,且有心率增快的倾向。对于有心力衰竭而血压正常的患者,单用较大剂量的多巴胺可以造成血管收缩和左室充盈压升高,并可使增加肾脏和肠系膜等的灌注这一有益作用逆转,而多巴酚丁胺或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合用,或者与血管扩张剂合用,可以使左室充盈压下降,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总之,对于有低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宜选用有较强血管收缩作用的多巴胺。而对于有窦性心动过速而血压正常或心排血量及临界低血压的患者,可选用多巴酚丁胺。多巴酚丁胺与硝普钠都可减少周围体循环血管阻力。前者主要是通过增加心排血量来消除代偿性的体循环血管收缩和阻力增高的,而后者具有直接的扩张血管作用,减轻血管阻力的作用比前者强。所以,多巴酚丁胺适用于处于临界低血压状态的心力衰竭患者,而硝普钠则对于降低过高的左室充盈压,对有高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更合适。应该强调的是,如果在临床发现用药后使心率增快超过了100次/min,或发生了室性、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或者心电图ST段缺血改变加剧时,应考虑减量甚至停药。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的副作用:较大剂量应用多E胺或多巴酚T胺时,可以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和其他心律失常。这些药物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与其他拟交感胺相似,包括窦房结细胞自发性除极加速(因此心率加快)、舒张期去极化加速、潜在的异位起搏细胞的激活、心房和心室肌绝对不应期的缩短及房室传导加速等。它们也可引起血浆钾浓度下降和室性心律失常。而且尽管有人认为多巴酚丁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会扩大心肌损伤范围,但也有报告证实,对冠心病患者由于应用本药增加了对氧的需求,而诱发了明显的心肌缺血,故仍以小心谨慎为好。

偶尔,过大剂量的多巴胺可引起肢端坏疽,特别是输液中的多巴胺若大量渗漏到组织中可以发生类似去甲肾上腺素所造成的组织坏死。紧急处理的办法是向该部位及时浸润用生理盐水稀释的5~10mg酚妥拉明。此外,多巴胺与其他儿茶酚胺类药物不同,在某些患者中可以引起恶心、呕吐,大剂量时还可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洋地黄制剂:虽然洋地黄对正常的心脏可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增加氧耗量,但对心力衰竭的心脏可在治疗后使心排血量增加和室壁张力下降,结果是获得了心肌需氧量减少的净效应。不过,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最初1~2天内常不能看到这样的有益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缺血的心肌组织不能对洋地黄发生反应,而正常部分的心肌在循环中的儿茶酚胺的刺激下,收缩力已达到最大限度,即使用洋地黄制剂也不能进一步增加收缩力。尽管这一问题目前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的数小时之内,洋地黄可能会促发心律失常,特别是同时有低钾血症存在时更易发生。此外,静脉内快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有时会引起外周和冠状动脉收缩。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的最初1~2天,特别是发病后24小时之内,需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但是,对于并发心力衰竭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率快速的心房纤颤的患者,洋地黄制剂

仍具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对于前者,洋地黄制剂可使每搏量和心脏指数轻度增加,并使左室舒张末期压下降。对于后者,洋地黄可能会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者至少会降低心室率,减少心肌耗量氧。如果心力衰竭恰恰是由于心房纤颤引起者,心力衰竭可很快纠正或明显减轻。一般多选用作用快速的毛花甙丙(lanatocide C,西地兰)静脉注射,治疗时宜谨慎观察用药,开始的剂量宜比无急性心肌梗塞者为小,约为后者的半量左右,必要时可重复给药,并需注意依患者病情不同而个体化。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属KillipⅡ级的轻至中度者,应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已多有奏效。而对属于KillipⅢ或Ⅳ级的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洋地黄制剂的正性肌力作用在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似又嫌太弱。在这方面,洋地黄制剂的疗效不如它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大。近年来还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后最初几个月内用地高辛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但还不清楚这究竟是由地高辛本身引起的,还是与使用地高辛有关的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因此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磷酸二酯酶Ⅲ分解环磷酸腺苷(cAMP)的作用,使细胞内的cAMP浓度增高,产生正性肌力和血管扩张作用。也可同时对钙进入细胞内的两种途径--慢钙通道和钠钙交换起促进作用,从而增加钙向心肌细胞内的流入,增强心肌收缩力。另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除具有正性肌力和扩血管作用外,尚有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的作用。新近研究表明,心脏舒张功能异常在心衰症状学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缺血性心脏病和压力负荷过重时尤其如此,其重要性比收缩功能异常更大。在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的心衰患者中,正性肌力药物几乎无效;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则有改善心肌舒张功能的作用。此类药物用于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使心排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和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甚或减少心肌耗氧量。不过与洋地黄不同,其可促进房室传导,对于并发心房纤颤的患者可增加心室率,导致不良后果。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血液动力学作用有点类似于多巴酚丁胺,但作用机理与之不同。它有比较强的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比较适用于无低血压倾向的心力衰竭患者。不过,应当强调的是,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背景下,目前似乎仅对于那些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洋地黄制剂等其他正性肌力药治疗后心力衰竭仍不能控制的患者,可以试用本药。迄今为止,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经验仍然是相对有限的。现已应用于临床的有氨联吡啶酮(氨力农,amrinone)和甲腈吡啶酮(米力农,Milrinone)。氨联吡啶酮静脉给药的开始剂量一般为0.5-0.75mg/kg,于数分钟内缓慢静注。然后以5~10μg/(kg?min)的速率持续静滴,并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血液动力学变化来调整剂量,通常全天总量不应超过10mg/kg。大约40%的患者可发生血小板减少,长期口服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短期用药无此副作用。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心律失常,故静注宜缓慢,至少在3分钟以上。甲腈吡啶酮用药剂量一般50μg/kg,加入5%葡萄糖10ml内缓慢静注,约10分钟推完,而后以0.2~0.7μg/(kg?min)的速率维持静脉滴注4小时。甲腈吡啶酮的副作用比氨联吡啶酮小,大剂量应用也不出现肝毒性和血小板减少。

5. 呼吸管理:由于肺瘀血或肺水肿引起的低氧血症可以使心肌缺氧加重,而因呼吸困难所发生的呼吸负荷增加及交感神经兴奋,又均可使心肌耗量氧增加,导致心力衰竭加剧,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加强呼吸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因肺水肿引起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下降,经面罩充分给氧(8~10L/min)后仍不能使动脉血氧分压上升到

6.6kPa(50mmHg)以上者;或者因心源性休克等有意识障碍及因药物引起呼吸抑制而不能充分换气的患者,应考虑给予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或正压呼

吸等治疗。呼吸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纠正低氧血症,升高动脉血氧分压,减轻呼吸负荷和氧耗量,帮助和促进左心功能的恢复。一旦患者的病情可以允许撤去呼吸器时,需十分谨慎,因为此时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完全中止前宜间歇给予呼吸支持,并持续监测心电图的ST-T改变,以病情确已稳定后再拔管为妥。

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使留置在降主动脉内的球囊在泵的作用下,于舒张期膨胀,增加舒张压,使冠状动脉供血增加。而在收缩时球囊萎陷,使后负荷下降,心排血量增加约10%~20%,以达到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和末梢循环不全的效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在急性心肌梗塞机械性并发症引起的严重左心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同时对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作用,以便为部分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定、需要循环支持和进一步进行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心室造影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创造条件。

7. 右室功能不全和低心排血量的处理:如前所述,急性心肌梗塞伴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或低血压时,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发生左心衰竭经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等过度治疗引起的以外,多数是由于并发了右室心肌梗塞的缘故,尤其多见于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的患者。此时患者可有低血压、少尿和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对患有右室梗塞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可以扩张血浆容量,增加右室前负荷和心排血量来纠正血液动力学异常。对这些患者的第一步,经常采用扩容疗法。根据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经验,小部分病例对扩容治疗反应良好,特别是左室功能无明显受损者。若补液1L或1L以上时,患者的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需要做血液动力学检查来监测其肺动脉压力。因为再盲目继续扩容可能无益,甚或导致肺瘀血。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过程中,假如有难以解释的低血压或心排血量减低,或在使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后就有明显血压下降的下壁心肌梗塞者,应怀疑有右室梗塞和右室功能失常。鉴于心房在心室充盈中有重要的运输血液功能,需要心脏起搏的患者应当采用心房起搏或者房室顺序起搏。偶尔,右室梗塞所引起的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需要外科治疗。至于前壁心肌梗塞时造成的右室收缩力和射血分数的下降,通常是暂时性的,以后可以逐渐恢复。此后若有低血压发生则主要是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治疗无疑要针对左心功能不全。

左心衰竭在较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时十分常见。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已有肺罗音和肺瘀血的X线改变等KillipⅡ级心力衰竭表现时,可以并无明显症状,但此时宜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及时给予适量的利尿剂。而对于发生急性肺水肿(KillipⅢ级)者,则需迅速使用吗啡、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硝普钠治疗,必要时加用强心剂(洋地黄类等)。若时间延误或抢救不当,常不易纠正,甚或导致心源性休克而不治。对于有潜在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间歇使用小剂量的利尿剂和ACEI,常能起到治疗、阻遏和预防心力衰竭的作用。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临床意义和新的认识

黄峻: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临床意义和新的认识 在2014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16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上,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峻教授做了题为《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临床意义和新的认识》的精彩报告。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是2014年ESC年会的一个讨论热点。目前我们对此病的认识仍不清楚。与会的专家对此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本病代表了向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EF)转变的阶段。即将HFpEF 和HFrEF看做心衰的两个不同的,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早期可表现为HFpEF,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转而表现为HFrEF。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和独立的疾病,其证据是两者心腔和左室重构的类型以及心脏超声上显示的心脏结构改变的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 对HFpEF,迄今尚无循证的治疗方法,无一种药物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不仅是心衰领域,也是心血管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而这个疾病目前引起大家关注的最大原因是其患病率在增加,未来也仍呈上升趋势。与HFrEF不同,HFpEF的生存率在过去20年并无改变。 黄峻教授将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和大家深入探讨了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关系。 一、高血压和心衰存在因果关系 我国17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史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弗明翰研究20年随访结果也显示心衰发生的归因风险中高血压最高,超过了冠心病、糖尿病。 从高血压发展到心衰是一个长期、持续、不可逆转的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概括为“ABCD”四个阶段:阶段A为高血压,阶段B出现心脏结构性改变,阶段C出现慢性心衰,阶段D为终末期心衰阶段。 高血压和心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有哪几种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有哪几种 *导读:对于心力衰竭,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是怎样的一种 疾病,其实心力衰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小习惯都会…… 对于心力衰竭,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其实心力衰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小习惯都会导致患病,对患者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那么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会有哪些并发症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 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 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 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 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

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上面就是心力衰竭时患者比较常出现的一些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对于患者病情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心力衰竭病人平时一定要注意,要尽量的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以防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病情更复杂。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高血压仍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能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严重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在各种高血压的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高血压并发症一: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致死率极度高,即使不死,也大多数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中风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都有动脉硬化,如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加上一定的刺激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倾跌与地等中风症状。凡高血压病患者在过度用力、愤怒、情绪激动的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麻木、乏力等症状,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此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检查。 高血压并发症二: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 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高血压可以引起肾脏损害;而肾脏损害则加重高血压病。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漫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为尿毒症。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 高血压并发症三:高血压心脏病 高血压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导致心脏肥厚和扩大,称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是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可因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影响生命。 高血压并发症四:冠心病 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高血压并发症五:高血压脑病 主要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抽搐。

心衰的抢救及护理新进展

写在课前的话 心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60%~70%心衰是因冠心病引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临床对急性心梗(AMI)早期的诊断和有效干预,使更多的病人能够存活,因此也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 一、心力衰竭概述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 心力衰竭就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脏泵血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临床综合征。 所有心脏、大血管疾病晚期均可导致心力衰竭。原发性心肌损害和长期容量负荷和(或)压力负荷过重,均可以导致心肌功能失代偿,导致心脏射血功能下降,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 心力衰竭的分类是按照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照受累部位,又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竭;按心排出量可分为高心排出量和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按收缩和舒张分类可以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 二、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主要是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急性发作。急性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的收缩功能不全或是舒张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前后负荷过重,都可以使心脏功能不全,这就引起了急性心力衰竭。 (一)急性心力衰竭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血管病变,引起心排出量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综合征。 (二)急性左心衰 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多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为表现。 (三)心力衰竭的病因 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很多,一是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比如冠心病、心梗、心肌炎等原发性的心肌损害。二是心脏负荷过重,比如压力负荷或是容量负荷过重,如心脏瓣膜病、高血压、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三是心脏舒张受限,比如原发性心肌病、心包积液等,都可以引起心脏的舒张功能受限。 (四)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的诱因可以有多种方面,第一方面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第二是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的心律失常,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第三是妊娠和分娩。第四方面是心脏负担加重,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是输液过多、过快,都可以引起心脏负担过重。第五是合并症,比如甲亢合并的心力衰竭,还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贫血,都可以引起心力衰竭。最后一点是药物,比如洋地黄用量不足或中毒等。 (五)心功不全的分级与评价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心功不全的分级与评价。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会引起过度或不适应的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II级:轻度体力活动受限,静息时无不适,日常体力活动可致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静息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量即致乏力、心悸、气促和心绞痛的发作。 IV级:没有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可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不适。 美国心脏协会对心功能的分级,还增加了用客观检查来评价心脏病变严重程度的内容。将心功能不全分为A、B、C、D四期。 A期有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心脏的结构功能异常,也称A级。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没有过心衰的症状与体征。 C期有心脏的结构异常,现有或既往有心衰症状。

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分析

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98例进行分析研究,将其随机分成联合组与参照组,各49例。联合组的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法(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而参照组的患者仅给予单纯用药治疗法(苯那普利),比较两组的病症改善及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经给予用药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其高血压症状改善尤为显著,并且左心室射血分数大幅提高,总有效率为95.92%;参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76%。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重度毒性症状,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苯那普利药物对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确切,治疗时间有效缩短,生命危险系数大幅降低,可增强降压效果,显著改善心脏功能,用药安全性较佳,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临床用药的指导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提示重度患者应长期用药,以稳定维持血压及积极预防心力衰竭,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举措。 标签: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Efficacy of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heart failure ZHAO Fei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orla City,Xinjiang,Xinjiang Kuerle 841000,China) 高血压是以动脉收缩和(或)舒张压显著升高为临床明显表现的一种常见型疾病。当机体血压长期偏高且伴左心室扩大、尿蛋白有所增高或者动脉管局部出现狭窄等情况时,极易并发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症[1]。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多种,突出症状为呼吸困难和水肿,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被严重影响。有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互相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98例进行分析研究,收录的患者均吻合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男54例,女44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6.4±2.8)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7.1±1.9)年。随机将其分成联合组与参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根据内科常规用药标准,均合理给予人工吸氧、解痉、平

心力衰竭与高血压,肺功能

3.心力衰竭与呼吸困难的关系? 心力衰竭时,左心室的舒张、收缩能力减弱,都将引起左心房压升高,进而引起肺静脉压升高:舒张能力减弱,左心房排入左心室的血液减少,左心房的残余血量升高,左心房压升高。收缩能力减弱,左心室的残余血量增多,同样,左心房排入左心室的血量减少,左心房压升高。 肺静脉压升高可引起肺充血或肺水肿。临床上可出现夜间平卧位胸闷、呼吸困难及肺部出现啰音。 10. 高血压病的病因、心力衰竭的病因,两者之间的联系?(遗传、工作压力、精神状态、情绪变化。) 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为止并不十分明晰。高血压病病因: 高血压病是由某些先天性遗传基因,与多种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多因素疾病,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使肌体对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 外界和内在的各种不良刺激,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神经类型、遗传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和环境、缺乏适当休息和运动、饮食中钠盐含量高、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尿酸增高等,均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控制失调,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作用发生紊乱,引起全身小动脉的痉挛,周围血管阻力持续增高等,长期下去就形成了高血压。

引起高血压升高的直接因素: 每博量 外周阻力 大动脉弹性 循环血量 心率 血液粘滞性 心力衰竭的病因: (什么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排血量绝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一般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 各种因素(年龄的增加,各种化学活性因子等)的作用使心肌细胞肥大, 肌原纤维增生, 蛋白合成能力降低, D N A ,R N A 减少,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降低, 致使心肌形态及功能发生多样性变化。心脏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要表现为心脏增重, 冠状动脉硬化, 二尖瓣,主动脉瓣增厚, 心肌缺血,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不足, 心肌收缩无力等,继而发生心力衰竭(CHF) 120例心力衰竭患者中, 发病诱因为心律失常占30%, 饮食不合理、不按时服药占26%, 劳累占20%, 呼吸道感染占16%, 情绪激动占8%。 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的关系: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重要靶器官损害之一。2002年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压造成的心力衰竭约占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13.9%, 为

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总结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68例,按临床诊断将其分为合并心衰组154例和非合并心衰组2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心衰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均高于非合并心衰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龄、男性、吸烟、合并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以及血压控制不达标与发生心力衰竭事件呈正相关,其中吸烟的危险度最大(OR=3.717),其次为血压控制不达标(OR=1.825)。结论年龄、性别、吸烟、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以及血压控制不达标均为高血压并发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 标签:高血压;并发症;心力衰竭;危险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是各种心脏疾病发生发展的严重阶段[1]。近年来,CHF 的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高血压则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之一[2]。相关研究报道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123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达91%[3]。为进一步研究探索高血压病患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心衰的发生率,提升高血压病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文将对我院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3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5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高血压病患者368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3.8±3.5)岁,病程1~26年。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者154例,其中男102例,女52例。非合并心衰患者214例,其中男116例,女98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 1.2 方法 调查方法及内容所有患者通过病史采集,确定患者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并记录高血压病程和入院当天血压、身高及体重。于入院次日禁食12 h后,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做血糖、血脂及尿酸测定。患者取坐位右臂,测量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定义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定义为控制达标。2型糖尿病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的分类标准,即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meal blood glucose,2 hPBG)≥11.1 mmol/L。 血清总胆固醇(TC)≥6.22 mmol /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4.14

(完整word版)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乾安县中医医院高凤兰 学习目标: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期、诱因、临床表现及最新的治疗。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能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掌握心衰治疗的新进展,让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延长心衰病人的生命。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1.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在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2.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另外还有心脏病外的疾病引起的心衰,如急性肾炎、顽固性高血压,慢性肺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低下。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及分期 1.类型:按发展进程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部位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 2.分期:2005-2009版新版心衰指南制定了心功能分期,能够可靠而客观的识别心衰患者,并且各期心衰有其治疗措施。心功能分为 A.B.C.D 期。

A期:患者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度危险性,但尚无器质性改变。 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服用心脏毒性药物或酗酒史,曾有过风湿热病史,心肌病家族史。 治疗高血压鼓励戒烟,治疗血脂紊乱,不提倡饮酒,使用ACEI类制剂。 B期:患者有心脏器质性改变,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症状。 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左室扩大或收缩力减弱,无症状心脏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 A期所有的治疗、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 C期:患者过去曾出现过或反复出现与基础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的心力衰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无症状患者。 A期的所有治疗、常规药物、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饮食限制。 D期:进展性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强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安静时仍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需要特殊的干预治疗。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且不能安静出院等待心脏移植需持续静脉用药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或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非住院患者。 三.临床表现及诱因 (一).1.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 2.睡眠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时好转。 3.下肢浮肿,肝肿大,尿量减少。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者:蔡廼绳 2009-7-28 15:52:54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30619 关键词:蔡廼绳高血压心衰 心力衰竭(心衰)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高血压增加心衰的危险2-3倍,而心衰患者2/3以上现存高血压或既往有高血压的病史。因此,临床上无论高血压是心衰的病因,或者心衰由其他原因引起而高血压只是心衰的并存疾病,高血压均需积极的处理。 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 高血压导致心衰的机制复杂,但主要的过程是心肌重构。这包括两个方面:①慢性压力负荷,使心肌张力持续升高,引起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肥厚,长期作用心肌间质细胞增生,纤维化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②心肌重构导致心肌功能障碍,伴随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后果是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心肌细胞的肥大和间质组织的增生,进一步引起心肌重构,并形成恶性循环。水钠潴留和心脏后负荷的增加最终导致肺血管床液体积聚,引起心衰。心衰、特别是急性心衰发作时,伴随的交感神经系统、RAAS的进一步激活使心肌收缩增强、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会导致血压急性升高。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后负荷,加剧心衰的进展。 治疗 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共5大类药物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原则上说,这些药物均可以用于伴有心衰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但考虑到心衰的特殊性,其治疗不同于普通高血压人群,因此具有循证医学证据能减少心衰死亡率的药物,特别是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应在治疗时首先考虑应用。但在不同类型的心衰,选择的药物也存在不同。 一、急性心衰 一项心衰患者的注册研究发现,约30%的急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收缩压>140mmHg,50%以上的舒张性心衰患者收缩压>140mmHg,可见急性心衰时血压升高是常见的现象。该注册研究随访发现心衰发作时收缩压>160mmHg的患者,不论心功能状态如何,院内和出院后随访死亡率均较低。该结果这一方面提示对急性心衰伴随的高血压,考虑治疗方案时还应考虑到血压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心衰的“血管反应”特性,提示临床处理应首先考虑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急性心衰合并血压升高时一线药物是硝酸甘油,通常采用持续静脉点滴的方法,滴速根据血压调整。通常情况下心衰时硝酸甘油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剂量要高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时使用的扩张冠脉的剂量。 硝普纳也是常用的药物,用法同硝酸甘油。有报道使用亚宁定(α受体阻滞剂),奈西立泰,血管加压素拮抗剂,腺苷拮抗剂,内皮素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急性心衰伴高血压的研究,但临床价值尚待证实。 二、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 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是目前研究最多且疗效最为明显的心功能不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可显著改善该部分患者的预后。由于心衰的临床研究入选病例不以血压升高为条件,而这些药物也可以同时降低血压,研究也未比较合并与不合并高血压心衰病人的疗效,因此临床很难确定这些药物降低血压对心衰获益的贡献程度。 不论高血压治疗对心衰获益的贡献程度如何,不可争辩的事实是高血压会损害衰竭心脏的充盈状态。有研究发现在心衰患者后负荷的小幅度增高即会导致心搏出量的显著降低,因此对该部分人群,2008 ESC心衰指南推荐的血压目标值是小于140/90mmHg以下,在伴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患者小于130/80mmHg以下。从理论上说,该目标值更低一点,可以进一步减轻心脏的负荷,有利于心衰患者预后的改善,但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证据,但有研究发现心衰患者随访2年中,舒张压越高的患者心衰入院和死亡危险也越大。笔者认为在保证重要器官灌注的前提下,血压应尽可能的降低。ACEI和ARB ACEI和ARB和高血压治疗的2大类重要药物,在心衰患者可以减轻室壁张力、减轻或预防心肌细胞的肥大和纤维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大量研究表明,这2类药物可以减轻左室功能不全,包括心肌梗死后心衰和无症状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的危险。

最新心力衰竭的护理教学查房

精品文档 级护理学班第二组20111(一)心力衰竭——简介 1、心力衰竭是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冠心病引起的心肌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律失常、瓣膜异常、甲亢都可引起心力衰竭。其临床表现反映了一种基本的异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不同程度的心衰,即便是最轻的一种也是严重的健康问题,必须予以治疗。心力衰竭可分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3、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瘀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瘀血和水钠潴留。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二)心力衰竭——临床分型 1、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2、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3、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是心腔扩大、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有收缩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舒张功能异常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 4、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asymptomatic)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是指左室已有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以下(<50%)而尚无心力衰竭症状的这一阶段。可历时数月到数年。业已证实,这一阶段已有神经内分泌的激活。 (三)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心脏功能分级对劳动力鉴定及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年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法:1964)根据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疲乏、心悸、1、NYHA气短或心绞痛)所需的活动量将心功能分为l-4级这一标准在临床上至今仍广泛应用。其分级方法为: 心功能一级(心功能代偿期)无症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二级(一度心功能不全)较重体力活动则有症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 心功能三级(二度心功能不全)轻微体力活动即有明显症状休息后稍减轻,体力活动大受限制。心功能四级(三度心功能不全)即使在安静休息状态下亦有明显症状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2、1994年美国心脏学会对NYHA的标准进行了补充即在原1-4级心功能中,根据心电图、 心血管造影等客观检查结果将每级心功能划分为AB、C、D四个亚级如果客观检查无异常为A级,较轻异常为B级,中度异常为C级重度异常为D级。然而必需认识到此种分级主观性强,仅仅反映血流动力学的症状变化不适用于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和右心衰竭 案例 许某,男,76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长期口服美托洛尔、华法林、呋塞米、胺碘酮、培哚普利等治疗。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喘加重,右侧高枕卧位入睡,伴咳嗽、咳白痰、痰量较多。纳差、腹胀,近期体重增加明显。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血压控制制良好。有吸烟史20余年,每天

高血压合并心衰如何用药

高血压合并心衰如何用药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和最终结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心衰的危险比无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弗明翰心脏研究中心调查的5124名心衰患者中,91%在发生心衰之前有高血压。而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高血压心衰的发生率降低55%,同时死亡率也降低。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对于降低心衰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并心衰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应降至130/80mmHg。 治疗高血压的多数药物都可以用于不同程度的心衰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既能降压又能有效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逆转已经发生的左室肥厚,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目前认为是治疗高血压伴心衰的首选药物,且需长期应用,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常用的有依那普利(依那林)、苯那普利(洛汀新)、福辛普利(蒙诺)、培哚普利(雅施达)等。应用时要注意防止突然过度地降低血压,并密切注意电解质平衡及排尿量,尤其是尿量明显减少引起的高钾血症,另外,要根据肾功能不全的程度调整剂量。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最近推荐应用的一类抗高血压药,可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但目前ARB仍主要用于因咳嗽或血管性水肿而不能应用ACEI者。常用的有氯沙坦(科索亚)、缬沙坦(代文)和厄贝沙坦(安博维)等。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病情稳定、已无液体潴留的全部心衰患者。可纠正交感神经支配不均引起的室壁局部异常运动,恢复舒缩协调性,改善心肌充盈与顺应性,抑制交感神经介导血管收缩、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释放和继发效应,降低心肌耗氧,减少细胞外重塑及心肌纤维化。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还可降低心肌耗氧,控制心绞痛发作。常用的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博苏、康忻)以及α、β受体阻滞药卡维地洛(达利全、金络)等。 利尿剂可轻度降压,是心衰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的是控制心衰患者的液体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并保证ACEI、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及减少其不良反应。一般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心衰加重有体液潴留时可选袢利尿剂如速尿,而螺内酯(安体舒通)利尿作用较轻,因可改善心室重构,常与ACEI联合应用于重度心衰患者,可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心力衰竭

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一) 发表于:2011-08-15 分享到: ?收藏夹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开心网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近10余年,尽管对于慢性心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急性心衰的临床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临床证据匮乏,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关于治疗的推荐多数基于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2)我国自己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临床资料,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学材料也不够齐全;急性心衰的处理各地缺少规范,急性心衰的病死率虽有下降但仍是心原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鉴于上述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决定编撰我国的“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提高对这一心脏病急重症临床处理的水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专业组组建了这一工作的撰写组和专家组,并确定了对指南编写的基本原

心力衰竭

幻灯片1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小讲课 2015-7-24 学生:葛东 指导教师:邱冬梅 幻灯片2 主要内容 ●定义 ●病因及诱因 ●病理生理及机制 ●分类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治疗要点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幻灯片3 人体的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幻灯片4 概述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 (或)射血能力底下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 幻灯片5 分类 ●按发病缓急: ●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按发生部位: ●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按生理功能: 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里衰竭 幻灯片6 01 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 幻灯片7 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据我国2003 年的抽样统计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再我国引起慢性心衰的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高血压有明显上升,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明显下降。 幻灯片8 病因 ● 1.基本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 ●冠心病心肌缺血 ●心肌坏死 ●心脏负荷增加 ●压力负荷(后负荷)增加 ●容量负荷(前负荷)增加 幻灯片9 病因 ● 2.诱因 ●感染 ●心律失常 ●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 ●妊娠和分娩 ●血容量增加 幻灯片10 病理生理 ● 1.代偿机制

●Frank-Starling机制 ●心肌肥厚 ●神经体液的代偿机制 幻灯片11 病理生理 ● 2.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 ●利钠肽:包括心房利钠肽(ANP)和脑钠肽(BNP)。 ●精氨酸加压素 ●内皮素 ● 3.心肌损害与心室重塑 幻灯片12 临床表现 ● 1.左心衰竭 ●(1)症状 1)呼吸困难:主要 2)咳嗽、咳痰和咳血 3)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4)尿量变化及肾功能损害 幻灯片13 临床表现 ●(2)体征 ●心脏扩大 ●心率增快、奔马律 ●心脏收缩期杂音 ●两肺底湿啰音

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有效护理分析

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有效护理分析 摘要:当前,高血压是心力衰竭基础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Framingham研究,在高血压患者中,有80%伴有心力衰竭;有报道认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比健康人高3~4倍,因此,高血压患者更应做好心衰的防治。本文就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护理展开分析,介绍了常规护理、药物治疗护理、运动及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呼吁重视高血压疾病,减少患者心衰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疾病;心衰;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67-01 心力衰竭(心衰)是所有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心力衰竭可因多种原因引起,情绪激动、高血压都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心衰的危险比无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1],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衰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降压药物。 1 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 1.1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临床表现及分类 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尚未明显升高之前,心血

管可能已经受损。美国心脏病学会对心衰重新进行分期,将心衰分为两个阶段和4个等级[2]。更加强调预防为主,尽早地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性干预,从源头上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心衰发生。 心衰高危阶段 A期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衰症状,但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者如高血压、心绞痛、代谢综合症等。 B期已有器质性心脏病变,如左室肥厚、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但无心衰症状。 心衰阶段 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既往有心衰症状。 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力衰竭。尽管采用强化药物治疗,但静息状态时病人仍有明显心衰症状,常反复住院或没有特殊干预治疗不能安全出院。 1.2并发心衰的原因 当人的血压升高,左心室射血阻力必然会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收缩时,左心室把血液泵到主动脉比血压正常者所受到的压力高、阻力大,在长期负荷增加的情况下,左心室就会逐渐肥大;而心室肥大表明心脏已经受到损害,是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肥大的心肌不仅需要消耗更多能量,而且可引起左心室壁僵硬度增加,严重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同时,高血压本身也可加重血管硬化、狭窄,高血压患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04级临床3班第3小组许玥,刘祺,邓瑞芬,王爽,杨勇,于杰,李玲玲摘要: 高血压是心衰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心脏是高血压最主要的靶器官。由于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以导致以左室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变,临床上见心脏扩大,心搏有力。这种代偿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但是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心肌细胞过度肥大,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和代偿功能降低,最终导致心肌代偿功能失调,出现左室扩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降低,每搏量,射血分数及心排出量减少而发生心力衰竭。从高血压,左室肥大到心室重构到心力衰竭是高血压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室重构 心力衰竭时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使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具有很好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据美国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发现,中毒心力衰竭患者,2年内有37%的发生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仅1.7年。我国上海地区心力衰竭的调查发现,高血压病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占36. 0 %。高血压病左室构形和功能变化的认识已趋向一致。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可以从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这3个方面来解释。 1.血流动力学异常 长期的高血压克导致巡官结构重塑,变现为管壁增厚,小动脉和微动脉稀疏,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肌代偿性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而且舒张功能异常早在还未发生左室肥厚时就出现。有30%-40%的患者出现舒张功能不全早于收缩功能不全[9]。心脏发生左室肥厚时,舒张与收缩功能发展逐渐恶化。肥厚的心肌出现扩张,心室腔增大,左室舒张期充盈量则下降,继而引起左房压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肺淤血的症状和体征,右心房扩大出现体循环淤血。进而心指数下降时,出现低排血量的症状和体征。[5] 2.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内皮素系统、一氧化氮、Ca2 + 、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在发生心力衰竭时的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病理变化。近年来对于心钠素和脑纳素在膏血压导致的心衰方面的研究也有进展。详细地了解这些发病机制,可为临床上更好的治疗心力衰竭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1.内皮素 内皮素( endot helin , ET) ,其转化酶( Endot helin -converting enzyme , ECE) 是一种由内皮细胞相应基因所表达的Ⅱ型整合膜蛋白,属于中性内肽酶E 家族成员。ECE 是合成ET-1 的限速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ECE 的表达和活性都增加。Endoh 和Masao 研究各种药物对心肌肌力的影响时发现,激活ET 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加速磷酸肌醇分解产生三磷酸肌酸和甘油二酯,发挥正性肌力作用[12]。 据报道,在对麻醉状态的泉进行缺血再灌注时ET对心脏起着毒害作用,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脏疾病时, ET-1 对血液动力学的紊乱起着重要作用。Wang X W 等通过研究长期注射ECE 拮抗剂(FR901533) 对心室搏动过速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犬的血管重塑变化表明,ET-1 在犬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对血管结构的损害起着关键性作用。 2.2.一氧化氮 正常内皮会分泌出许多活性物质:NO,前列环素,内皮衍生的高极性因子等,发挥舒张血管,抗血栓,抑制血小板,抗增殖,抗炎等作用,保护血管器官[3]。长期高血压会损伤

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一概述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二护理评估 1.起病的时间,方式,诱因。 2.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 3.危险因素,自理能力,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4.对疾病认识程度。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心力衰竭 (1)早期表现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征兆为心功能正常者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心率增加15~20次/分,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检查可见左心室增大、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两肺底部有湿啰音、干啰音和哮鸣音。 (2)急性肺水肿起病急,病情可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3)心源性休克 1)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2)组织低灌注状态①皮肤湿冷、苍白和发绀伴紫色条纹;②心动过速>110次/分;③尿量明显减少(<20ml/h),甚至无尿;④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收缩压低于70mmHg,可出现抑制症状,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3)血流动力学障碍PCWP≥18mmHg,心脏排血指数(CI)≤36.7ml/s·m (≤2.2L/min·m)。4)代谢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2.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原因

心力衰竭的体会 临沧市人民医院彭联俊 心力衰竭原因: 1.泵功能障碍。心肌因种种原因收缩无力,不能喷射足够的血液到外周的血管中去以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时,就发生心力衰竭。为原发的。 2.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如心脏瓣膜病时,由于心肌负荷过重而发生心肌肥大和心脏扩大,继则心肌收缩性相对不足而导致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障碍是继发的,在除去瓣膜障碍时较易逆转。 3.由心肌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在晚期往往也伴有心肌损害。 4.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膜炎等,心脏以外的疾病,如急性肾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贫血、溶血、大量静脉补液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等等,也可以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疲劳、乏力: (2)呼吸困难: (3)急性肺水肿: (4)咳嗽、咳痰与咯血: (5)其他症状:左心衰竭时可出现发绀、夜尿增多等症状。脑缺氧严重者,可伴有嗜睡、神志错乱等精神症状,严重病例可发生昏迷。 (6)体征:除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外,左心衰竭后引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心脏方面体征:左心衰竭时,一般均有心脏扩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 ②肺脏方面体征: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者,两肺有较多湿罗音,并可闻及哮鸣音及干?音,吸气及呼气均有明显困难。 2.右心衰竭症状: (1)胃肠道症状: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及上腹疼痛症状。 (2)肾脏症状: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可有夜尿增多。 (3)肝区疼痛:肝脏淤血肿大后,右上腹饱胀不适,肝区疼痛。长期肝淤血的慢性心衰患者,可造成心源性肝硬化。 (4)呼吸困难:在左心衰竭的基础上,可发生右心衰竭后,因肺淤血减轻,故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时有所减轻。但开始即为右心衰竭者,仍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5)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右心衰竭后引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心脏体征: ②颈静脉充盈与搏动: ③肝大与压痛: ④下垂性水肿: ⑤胸腔积液 ⑥腹水:腹水可见于慢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晚期患者,此类病人常合并有心源性肝硬化。 ⑦发绀: ⑧心包积液: 3.全心衰竭全心衰竭则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竭的表现。 心力衰竭诊断

2.56 心衰合并瓣膜病变的治疗

心衰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治疗 1、总的原则 (1)心衰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手术适应症 由于心脏瓣膜本身有器质性损害,任何内科治疗或药物均不能使其消除或缓解。因此,所有有症状的心脏瓣膜病伴慢性心衰(NYHAⅡ级及以上)、心脏瓣膜病伴急性心衰以及重度主动脉瓣病变伴晕厥或心绞痛的患者,均需手术置换或修补瓣膜,有充分证据表明,手术治疗有效和有益,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应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如ACEI、B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试验,均未入选心脏瓣膜病伴心衰的患者,无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可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更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由“心脏团队”进行术前风险评估(表1),做出外科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或经导管二尖瓣介入的决策。心脏团队的组成人员包括心脏病专家、心脏外科医师、结构性瓣膜介入医师、影像专家、麻醉医师、老年或重症监护专家。 表1 2014年AHA/ACC心脏瓣膜术前风险评估 (2)瓣膜疾病的分期(表2) 表2 2014年ACC/AHA指南对瓣膜病的分期

2、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指征 (1)AVR的指征 病史或运动试验证实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D1期),建议行主动脉瓣置换,理论上LVEF没有下限。(I B) 无症状重度AS合并LVEF<50%(C2期),建议AVR。(I B) 重度AS(C或D期),行其他心脏外科手术时,建议AVR。(I B) 无症状极重度AS(C1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5.0m/s),手术风险低危,可考虑AVR。(IIa B) 无症状重度AS(C1期)合并运动耐量减低或运动试验中血压降低,可考虑AVR。(IIa B) 症状性重度AS合并低流量/低跨瓣压差,且LVEF减低(D2)的患者,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中任何剂量下主动脉瓣最大流速≥4.0m/s,或平均跨瓣压差≥40mmHg,且瓣口面积≤1.0cm2,可考虑AVR。(IIa B) 症状性重度AS合并低流量/低跨瓣压差,且血压正常、LVEF≥50%(D3)的患者,如果临床、血流动力学、解剖学数据证实,瓣膜梗阻是最可能的引起症状的原因,可考虑AVR。(IIa C) 中度AS,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0-3.9m/s(B期),需接受其他心脏外科手术,可考虑AVR。(IIa C) 无症状重度AS(C1期),病变进展迅速,且外科手术风险低,可考虑AVR。(IIb C) 对于症状性重度AS,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可作为AVR术前的桥接。(IIb C) 当合并症导致AVR的获益受限时,不建议TAVR。(III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