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预防

脑血管病的预防
脑血管病的预防

脑血管病的预防

鲍远程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中国230031)

中图分类号:R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08)05

脑血管病,心脏病和肿瘤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三大疾病。脑卒中发病率高:世界平均水平为200/10万,中国120-180/10万,每年新发生250万。死亡率高:2002年脑卒中导致全世界大约550万人死亡。在疾病谱中因脑血管而死亡者,在日本占第二位,在美国占第三位,中国现有脑卒中病人750万,每年因卒中死亡约150万。据2007年5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最新资料,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都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肿瘤。脑卒中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非死即残。致残率高:脑卒中遗留长期严重的躯体和精神伤残。中国目前750万病人中有1/3的患者为终身致残。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由此可见在社会人群中普及脑血管的预防知识,阻断脑血管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脑血管的发生,就必须了解,脑血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基础上发生,我们称这种“情况”这种“基础”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就可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目前我们已经掌握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第1类是不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第2类是可以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AF);第3类是一些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如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等。

1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1.1年龄和性别脑血管病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它是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而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50%。

1.2家族倾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比例,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病。是否属于遗传,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发现有家族倾向的问题,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高呈正相关。

1.3高血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一种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既可致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致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病发生。高血压患者(SBP>160或DBP>95mmHg或PP>47mmHg)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都增高。高血压与脑卒中病死率相关,一项共录入61项对血压与病死率相关性研究发现,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病死率明显直接相关.

1.4糖尿病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发生。近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糖尿病呈迅猛增高的发病趋势,是影响国人健康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

素,糖尿病的患者缺血性卒中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其中88%是缺血性脑血管病.Stegmayn等对瑞典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群进行8年随访(总人数241000名),发现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生率约为1000/10万,非糖尿病是247/10万[5].糖尿病病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较非糖尿病病人早10年.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正确治疗是防治脑卒中的发病、进展以及死亡的重要措施.

1.5心脏病心脏病的范围很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致使血流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导入脑血管发生栓塞即脑梗塞(脑栓塞)。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美国约有230万心房颤动患者,哥本哈根脑卒中研究中心报告,心房颤动引起脑卒中比动脉硬化性脑卒中死亡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遗留神经损害和功能障碍更严重.中国胡大一教授在全国18家医院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中国房颤脑卒中患病率为24.8%。

1.6高脂血症和肥胖高脂血症与脑血管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高胆固醇血症已明确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胆固醇扮演了什么角色,1994年哥本哈根心脏病研究结果显示高胆固醇(>8mmol/L)同非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相关.近年来汇总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每降低1mmol/L,所有原因导致的病死率降低12%,严重血管事件降低21%,其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减少17%,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胆固醇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起着重要作用.肥胖是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而形成,一些前瞻性研究发现体重指数增高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体重指数平均在22~23kg/m 2的男性中发生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均增加。在一项大于39000名表面健康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体重指数与缺血性卒中有明显相关性。

1.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是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和TIA独立的危险因素,有报道11%-22%的西方人有高同型半尬氨酸血症,中国的香港和澳门、悉尼、洛杉矶4个地区调查18-70岁的正常无症状的中国人有3%-5%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原因不明的青年或老年缺血性卒中要考虑本病可能。血浆中的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呈正相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Hcy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酶、过度兴奋谷氨酸受体、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甲基化过程、损伤DNA、抑制Na+,K+-ATP酶活性等多种复杂机制发挥其神经毒性作用,导致卒中发生。

1.8血液学因素血液病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无疑是促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可以导致血黏度增加和血栓前状态。高粘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常促发血栓形成。根据我们近十年来的监测,结果也是如此,在我们所接诊的一部分病人中,并无其他危险因素而只有血流变异常[6]。如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使红细胞高度聚集、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聚集等都阻塞微血管,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1.9吸烟和酗酒吸烟有害这已是社会的共识,除对呼吸系统等其他系统损害外,在脑血管病发病中也占一定的地位,大约18%卒中事件是由于大量的吸烟导致;男性人群中17%和女性人群中5%卒中是由于吸烟引起,日均吸烟20支及以上者卒中的风险较不吸烟人群高2~4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算自年到年在3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每年有61095名男性和96555名女性因吸烟而死于脑血管病.饮酒对脑血管发病的作用,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酗酒肯定有害,长期大量饮酒不仅能使血压水平升高,还可以导致脑

深穿支小动脉内膜纤维素样坏死或玻璃样变,饮酒本身也可以引起小动脉痉挛,促使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而少量饮酒似乎有一定益处,它具有扩张血管,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烟最好不吸,酒可少量饮用,每日不超过50~100克。

1.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历时短暂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通常为数分钟,少数为数十分钟,一般不超过数小时,目前的定义是将其限制在24小时之内恢复。TIA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或临床前期。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每年约有4%~8%的完全性卒中的患者发生于TIA之后。有人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和表现一过性两眼视力障碍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易发生脑梗死。TIA的表现可以是突然发生,一只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模糊、口角歪斜、语言不清、讲话不能、一侧肢体无力或/和异麻木钝、一个肢体活动不能等,这些都可能是严重脑血管的先兆。大量资料报道TIA5%的患者在48小时内发生缺血性卒中,10%的患者在90天内发生卒中。TIA患者第1年和第5年完全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6%和30%。

1.11脑中风脑中风也就是脑血管病,我们列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因为:发生过脑中风的病人与没有发生过脑中风的同龄“正常”人群,其再发生脑血管病的机率高出五倍,也就是说发生过中风的人更容易再发,必须早期实施二级和三级预防。

1.12季节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冷会导致我们外周血管、心脑血管收缩,血管一收缩,血压骤然增高,出血性中风会增加;相对组织血管缺血,缺血性中风发生机会也会增多。中国冬春和秋冬换季时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这个季节气温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常常超出健康人的生理适应范围,已有病理改变的人就更加难以适应。天气变热,对脑血管的影响也是一样严重,“热迫血行”,会导致血管的变化,所以气候的多变,也是导致脑血管疾病多发、高发的主要因素。

上述这些危险因素,我们是对一般人群而言,对某些特殊人属如育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物,可诱发脑血管病,因此,口服避孕药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成为共识。脑血管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威胁的严重性以及脑血管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列了十条之多,如果大家都能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态度,脑血管的发病率定会大幅度下降。为战胜脑血管病预防其发生保持健康,应当对不同人群分类并进行针对性预防措施。

2脑血管病三级预防介绍

2.1一级预防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我们把它列为一级预防对象,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尤以高血压病的预防最为重要。①积极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首次脑卒中的发生率(MRC,STOP,STONE研究)。②收缩压每降低10mmHg,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1/3(亚太地区,北美和西欧的一项队列研究)③收缩压下降4mmHg可使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3%(BPLTTC研究)。

2.2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其为二级预防。如降压治疗使伴有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再发卒中危险减少38%,使无高血压的患者减少27%。

2.3三级预防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

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所谓早期治疗则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所谓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既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中风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防患于未然,做到明确了脑血管病的发病相关因素,我们就应开展积极的预防工作。WHO专家委员会1986年建议,预防措施应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改变社会经济因素、人们的行为因素及生活方式。②对高危人群,即对有特殊危险的个体采取预防措施。③早期治疗、避免或减少复发以及防止病情发展。

3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

3.1一级预防措施

3.1.1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适当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机能,改善周身和脑血液循环。应根据年龄和体质选择适当的运动方法,如散步、慢跑、健身操、太极拳等。最低目标:每周3~4次,每天活动30分钟。推荐干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评估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当地进行锻炼测评,指导运动处方。

3.1.2生活起居有规律工作、学习、休息都要妥善安排,避免忙乱,保持身体机能状态相应稳定。

3.1.3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平衡如果情绪紧张激动、烦躁、暴怒、抑郁等会使血管痉挛,血压、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血管疾病,应注意节制。

3.1.4清淡饮食要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以低盐、适量动物蛋白、丰富无机盐和多维生素C的食物为主(维生素C可使胆固醇转化,从而减少其在血液中聚集),并选择多种谷物,少含蔗糖的主食(蔗糖可使甘油三脂增加)。动物蛋白不宜过低,以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并有助于降低血清脂质含量。多用新鲜蔬菜、豆制品,如西红柿、胡萝卜、紫菜和水果,以补充钾镁等保护心脏的无机盐类。

3.1.5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心电图等,及时治疗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脉管炎等疾病。注意脑血管疾病前期症状,如肢体麻木、乏力、眩晕、视物突然不清或讲话舌根发硬、语言不清等征象,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1.6戒酒酗酒者应禁止过量饮酒,制定戒酒计划,采用逐步戒酒的方法,小量摄入,白酒不超过50g/d

3.1.7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18.5~2

4.9kg/m2.BMI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m2)。BMI25相当于理想体重的110%。BMI在25~29.9之间为超重,BMI大于等于30为肥胖。推荐干预方法:计算BMI和测量腰围作为粗评。监控人员根据BMI和测量腰围作为粗评来治疗。开始控制体重和体力活动量应适当,理想的BMI范围是18.5~24.9kg/m2,当BMI大于等于25时,控制腰围的目标是男性小于等于101.6cm(40英寸),女性小于等于88.9cm(35英寸)。

3.1.8控制吸烟吸烟是男性和女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可以减少50%的卒中危险。建议评估吸烟草量,鼓励戒烟和减少被动吸烟,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包括烟碱的替代品和正规、恰当的戒烟方法。

3.1.9控制好血压对已有高血压的患者,应该积极控制好血压。卒中的再发与血压的水平

密切相关。有关卒中后控制血压治疗的大型实验有PATS试验(1995)、PROGRESS试验(2001)和HOPE试验(2000)等分别研究的是吲达帕胺、培哚普利和雷咪普利,它们能减少卒中的再发25%以上,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可减少43%的卒中再发。利尿剂: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经过利尿治疗后发生率降低36%(SHEP研究),小剂量与大剂量利尿剂相比更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SHEP,STOP,MRC的研究)。ACEI:以ACEI(雷米普利)为主的治疗对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安慰剂(HOPE研究)。ACEI为主的降压治疗使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8%(BPLTTC分析)。ARB:以氯沙坦为基础的治疗可使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较阿替洛尔进一步降低24.9%,并可降低高血压新发房颤的数目(LIFE研究)。

3.1.10改善ABR(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预防脑卒中有报道称改善ABR可以预防脑卒中,酮色林具有很强的增强BRS(自由活动下ABR功能)的作用,低剂量的酮色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1.11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的治疗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或者阻止其进展,都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除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主的他汀类药物外,进年来揭示抗氧化类药物也能起作用,它可降低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从而降低多种炎性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分泌与表达,抑制泡沫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稳定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降脂治疗的一级预防目标:LDL-C〈100mg/dl(2.59mmol/L).用降脂药的原则:LDL-C〈100mg/dl,不需要进一步降LDL-C治疗,如果低LDL-C或高甘油三脂(TG),用贝特类或烟酸类治疗。LDL-C在100-129mg/dl(2.59-3.37mmol/L),应用他汀类或resin降LDL-C治疗。低LDL-C或低TG,用贝特类或烟酸类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采用他汀类+贝特类或烟酸类。LDL-C>130mg/dl(3.37mmol/L)用他汀类或resin降LDL-C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治疗。

3.1.12钙离子拮抗剂(CCB)CCB不仅在高血压长期治疗有安全性,对糖尿病也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神经保护剂,另外CCB也有特殊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3.1.13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亦起效果,在冠心病中高危人群起作用,尤其在预防女性首次卒中。阿司匹林预防女性卒中的注意事项:①女性健康研究提示年龄大于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②对于已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③一级预防女性卒中阿司匹林应采取长期应用,推荐最佳剂量为75~150mg/天,其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均无此适应症。

3.1.14治疗糖尿病目标:糖化血红蛋白1c(HbA1c)<7%, HbA1c是成人血红蛋白主要成分,空腹血糖〈126mg/dl(6.99mmol/L).推荐干预方法:适当降血糖治疗使空腹血糖接近正常,HbA1c作为观察指标。

3.2级预防措施

3.2.1抗血小板药物常用药物阿司匹林,由于它在缺血性卒中预防中有效,且价廉、安全,已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二级预防一线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对老年女性更有效,老年女性服用阿司匹林可获得双重益处(降低首次心梗和卒中发生率)。在缺血性卒中早期尽早

应用阿司匹林。对于伴有房颤的心源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长期服用抗凝剂治疗,如有抗凝剂禁忌证的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75~325mg/d。其他药物还有潘生丁和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目前提倡联合抗血小板疗法,双联抗血小板可增强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以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血栓形成途径的多个位点,可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远期临床转归。在预防缺血再发方面,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较应用单药可能更具优势。

3.2.2抗凝药在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中,目前的研究仅支持抗凝药用于有心源性栓塞危险的患者。治疗有症状(TIA或轻微卒中)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

3.2.3血压控制对患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高血压患者卒中恢复期,血压应<140/90mmHg;心衰或肾功能不全者,血压应<130/85mmHg;糖尿病者,血压应<130/80mmHg;推荐干预方法:在所有的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30mmHg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80mmHg的病人中,应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如控制体重,体力活动,适量饮酒,适当限盐,强调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的摄入等。

3.2.4降脂治疗:其目标是LDL-C<100mg/dl(2.59mmol/L),HDL-C>35mmHg/dl(0.91mmol/L)。TC<200mg/dl(5.18mmol/L)。TG<200mg/dl(2.26mmol/L)。用降脂药的原则:1. TG大于等于150mg/dl或HDL-C<40mg/dl,重点控制体重和体力活动,戒烟。2.TG200-499mg/dl,在用降脂治疗(他汀类或resin)后,考虑加用贝特类或烟酸类。3.TG大于等于500mg/dl在降低LDL治疗(他汀类或resin)之前考虑用贝特类或烟酸类,用ω-3脂肪酸辅助高甘油三脂治疗。由于饮食补充烟酸有潜在的各种副作用,不能替代药物烟酸来降低胆固醇。注意当TG>200mg/dl时,不能用resin。

3.2.5叶酸治疗叶酸、B6、B12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中必要的辅助因子,特别是叶酸的水平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补充叶酸可以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补充B6、B12也有一定的作用.

3.2.6外科手术预防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术(CAS):虽然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措施,但手术有一定的致残和死亡率,对于年龄大、病变部位高、对侧血管狭窄闭塞、合并颅内段的患者,则适用于CAS。

4小结脑血管病是多危险因素疾病,多危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注意单一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更要注意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其危险性更大。做好卒中的预防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对患者及家属要普及相关知识,利用现有循证医学的证据,逐步建立起卒中预防体系。结合心血管病的预防经验,有专家提出卒中预防的ABCDE策略:A代表Antiplatelet(抗血小板)、Anticoagulation(抗凝)、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B代表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血压)、β-blocker(β-受体阻滞剂)、BMI(体重指数);C代表Cholesterol lowing(降低胆固醇)、Cigarette gaitting(戒烟)CAS(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术)和CEA(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D代表Diabetes control(治疗糖尿病)、Diet(调整饮食)。E代表Education(健康教育),Exercise(锻炼身体、控制体重),Examination(定期查体)。医生应对病人的预防治疗的全过程进行追踪和评估,对卒中复发的高危人群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鲍远程,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邮编:230031,合肥市梅山路117号。

参考文献:

[1] 段丽红.心脑血管疾病保健大全(第二版)[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03.

[2] 尹国有,李广,刘剑.心脑血管疾病——轻轻松松开处方系列丛书[M].军事医科出版社,2007,05.

[3]张茁,张微微.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

[4] 黄峻,王文.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试验解析[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1.

[5]谢鹏.高血压与脑卒中的预防[J].中国脑卒中杂志,2008,3:30~31.

[6] 苏定冯.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与脑卒中[J].中国脑卒中杂志,2008,3:29-30.

[7]刘哲源等.再论阿司匹林在卒中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脑卒中杂志,2008,3:449-451.

[8]Hennekens CH, Sacks FM, Tonkin A,et al. Additive benefits of pravastatin and aspirin to decrease risk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andomized and observational comparisons of secondary prevention trials and their meta-analyses[J]. Arch Intern Med,2004,12,164(1):40~41.

[9]Care RM. Should we employ combination ACEI and ARB therapy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 Curr Hypertens Rep,2006,8(2):101~102

[10]Amarenco P, Moskowiz MA. The dynamics of statins:from event prevention to neuroprotection[J].

Stroke,2006,37:294~296.

[11]Spence JD. Homocysteine-lowering therapy: a role in stroke prevention[J]? Lancet Neurol,2007,6:830~838.

[12]de la Ossa NP, Sanchez-Ojanguren J, Palomeras E, et al. Influence of the stroke code activation source on the

outcom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Neurology,2008,70:1238~1243

[13]Derdeyn C. Carotid stenting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trial it[J] . Stroke,2007,38:715~720.

[14]Elkind MS, Prabhakaran S, Pittman J, et al. Sex as a predictor of outcome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rombolysis for acutestroke[J]. Neurology,2007,68:842~848.

[15]Chamorro A, Amaro S, Vargas M, et al. Interleukin 10, monocytes and increased risk of early infection in

ischaemic strok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6,77:1279~1281.

2008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82008 (所有资源所有资源均均来自网络来自网络)) H oover 整理整理 目录目录 1.1.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草稿草稿)) (2) 2.2.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 (12) 3.3.血脂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血脂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1) 4.4.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戒烟实践共识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戒烟实践共识 (29) 5.5.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 (37) 6.6.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初稿初稿)) (44) 7.7.新型的调脂植物药新型的调脂植物药新型的调脂植物药——多廿烷醇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多廿烷醇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57) 8.8.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2008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64) 9.9.急性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修订版)) (72) 10.10.ACC/AHA/HRS 2008ACC/AHA/HRS 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械治疗指南年心脏节律异常械治疗指南((待整理待整理)) (8080)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神经内科护理试题及答案

.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答案在最后) A型题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 A.痛觉B.温觉C.触觉D.位置觉E.两点辨别觉 (2).头痛病人避免用力排便的主要意义是防止 .呕吐B.脑血栓形成AC.颅内压增高D.心脏负荷增加E.心绞痛发作 (3).神经系统疾病不包括下列哪项的疾病 .骨骼肌BA.脑.脊髓C.周围神经 D E.平滑肌 .大脑皮层(4).截瘫的病损部位在A.脊髓前角 B C.内囊D.脑桥E.胸腰段脊髓 (5).感觉障碍病人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消除焦虑情绪B.预防褥疮 C.不宜多翻身D.防止肢体受压E.保暖、防冻、防烫 (6).最能反应昏迷病人病情的体征变化是 D.呼吸.脉搏A.体温 B C .瞳孔E.神志 (7).下列哪项是下运动神经元的症状 .无肌收缩A B.肌张力增高 C.腱反射亢进D.病理反射阳性E.肌萎缩不明显 (8).某下肢瘫痪患者,经查肢体能在床面上滑动但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为 C.2 级B.1级级D.3 E级.4级.A0(9).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A.高血脂B.高血压C.肥胖D.吸烟E.高盐饮食 后椎动脉(10).发生脑出血最常见的血管是A..E D大脑中动脉C..基底动脉B.大脑后动脉 交通动脉 脊髓前角细胞受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11). A.肌张力下降B.出现病理反射 C.肌纤维颤动D.肌力下降E.腱反射减弱 护理脑出血病人时,动作轻柔的目的是(12). .减少情绪波动B .病人舒适A .预防压疮 C D.防止损伤皮肤黏膜E.避免加重脑出血 (13). 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是.脑叶D.内囊 B .脑桥A .小脑C .脑室E A .肺部感染瘫痪患者最常见并发症是(14). .静脉炎 D 便秘B.尿路感染 C. .褥疮E (15).瘫痪肢体宜保持功能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膝关节处置一枕以防外旋.踝关节垂直 C. .腕关节稍背屈A.膝关节伸直B 肘关节屈曲D E 蛛网膜下隙出血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16). B .剧烈头痛A .呕吐.脑膜刺激征 C E .短暂意识障碍D .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17).内囊出血的典型表现是 A.进行性头痛加剧“三偏征”C.频繁呕吐.B E D.大小便失禁.呼吸深沉而有鼾声深昏迷时最重要的体征是(18).A.瞳孔反射消失B.压眶反射迟钝 C.病理反射阴性D.角膜反射减弱E.吞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 年第一期。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 m H g ,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 以下。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 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LDL-C 降至1.8

mmol/L (70 mg/dl )以下。(3)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 事件,推荐HbA1c 治疗目标(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 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 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3)发病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原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W 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4)发病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 ) 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 (分数:2.00) A.痛觉 B.温觉 C.触觉 D.位置觉√ E.视觉 解析: 2.某下肢瘫痪者,经查肢体不能自行抬起,此月力应判断为 (分数:2.00)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解析: 3.下列瘫痪病人的呼吸道护理,哪项是错误的 (分数:2.00) A.室内空气流通、保暖 B.鼓励病人尽量咳嗽、排痰 C.喂食要慢以免呛入气管,注意口腔护理 D.对分泌物较多而咳嗽无力者应先翻身后吸痰√ E.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解析:解析: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并注意保暖,鼓励病人多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吸出气管内不易咳出的分泌物。进食应该缓慢、防止呛入气管,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4.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宜在发病后几天进行(分数:2.00) A.3天 B.1周√ C.2周 D.3周 E.4周 解析:解析: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动及按摩,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刺激;出现自主运动后,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练习起坐、翻身和患肢运动;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此时应避免碰伤、坠床。当自主运动恢复后,尽早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5.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分数:2.00) A.肺部感染 B.尿路感染 C.便秘 D.褥疮√ E.高热 解析:解析:伴随症状:瘫痪严重者可伴有语言障碍、压疮、大小便失禁、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吞咽障碍导致食物呛人气管,易引起窒息,生活不能自理者易出现烦恼、悲观情绪。 6.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分数:2.00) A.大脑上动脉 B.脑桥 C.蛛网膜下腔 D.豆纹动脉√ E.小脑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征 B .Essen 量表 口 C .SPI-II 量表 ° D.以上都是 2.(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 >4%() 目A . > 3分 B . > 4 分 D . > 6 分

3.(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 用阿司匹林() A .24 ?48 h 工 B .48?72 h 翅 C .72 ?96 h D .96 ?120 h 4.(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W 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 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21d () A.阿司匹林工 B.氯吡格雷 C.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厂D.以上都不是 5.(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刖A.阿司匹林耳B.氯吡格雷 C.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J D.以上都不是 6.(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 TIA患者, 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韵 A .12h 工 B .24h 翅 C.36h D .48h 7.(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乜 A .ppi 工B .H2受体拮抗剂 C.黏膜保护剂 厂D.以上都是 8.(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 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 A.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 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12h B .24h C。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修订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 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预防策略包括由医疗机构为慢病患者及高危个体提供的从筛查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医疗服务,也包括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不仅慢病患者与高危个体,而且全体居民都可以受益的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二级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同 样重要。但每个患者执行的方式和力度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1.1戒烟及预防青少年吸烟: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病、肿瘤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关联。队列研究证据显示,戒烟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我国是

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也最大。因此预防青少年开始吸烟及帮助吸烟者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在医疗服务机构帮助吸烟者戒烟对于预防与控制心血管病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戒烟的步骤,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必要时提供戒烟药物治疗并约患者定期复诊。同时邀请患者家人或朋友参加门诊谈话,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性的支持环境。医学专业机构除帮助患者戒烟外,更应督促并支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控烟法规为公众创造无烟环境,宣传吸烟的危害,防止青少年吸烟。1.2减少钠盐摄入量:人群观察性研究发现膳食钠盐摄入量和高血压,心血管病死亡及疾病负担相关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减少钠盐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群钠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平均10.5 g/d),特别是北方人群,远高于WHO(5 g钠盐/d)或我国营养学会(6 g钠盐/d)的推荐量。应鼓励患者实施减盐措施。减少烹调用盐,选购含盐量低的食物,尽量少食或避免高盐食物。让患者明白即使钠盐摄入量不能立即达到推荐的水平,长期努力逐渐减少钠盐摄入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全球慢病防控目标要求到2025年人群钠盐摄入量应较2010年减少30%。同时观察性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试题及答案06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20 分) 1、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 (A)前负荷;(B)后负荷; (C)动脉血压的高低; (D)射血分数; (E)心率。 2、关于心排出量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 (B)等于搏出量X心率; (C)动脉血压可影响心排出量; (D)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 (E)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动态平衡。 3、心动周期的等容收缩期时()(A)心房压<心室压;(B)心房压>心室压;(C)主动脉压<心室压;(D)心房压>动脉压;(E)主动脉压=心室压。 4、通常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 (A)心脏每搏排出量; (B)外周血管阻力; (C)心率; D)主动脉弹性; (E)循环血量。 5、形成水冲脉的原因是()

(A)脉压增大; (B)收缩压降低; (C)舒张压升高; (D)吸气时右心室充盈压增高; (E)心包内压增高。 6、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第 4 相主要离子流是()(A)Na+内流; (B)K+外流; (C)Ca2+内流; (D)Cl-内流; (E)Na 泵离子流。 7、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A)动作电位去极相有超时现象; (B)复极时间长于去极时间; (C)有复极 2 期平台期; (D)有明显的 4 期自动去极化; (E)动作电位的总时间长于骨骼肌。 8、心肌缺血心肌细胞頓抑的定义是() (A)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部分溶解; (B)心肌细胞肿胀,部分线粒体溶解; (C)缺血改善后心肌细胞功能立即恢复正常; (D)心肌细胞萎缩; (E)心肌细胞形态正常,能量代谢障碍,收缩功能暂时丧失。

9、下列哪种说法最接近于心肌细胞凋亡的定义?() (A)细胞皱缩变小,细胞膜将胞浆和断裂染色质包裹成小体,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 (B)首先表现为细胞肿大,然后细胞器溶解,细胞膜破裂,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降解; (C)细胞形态正常,能量代谢障碍,收缩功能暂时丧失 (D)细胞皱缩,部分线粒体溶解,当细胞环境改善可恢复正常; (E)细胞器溶解,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 10、何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 (A)梗死区域膨胀,而非梗死区域无变化; (B)梗死区域膨胀,心肌肥厚,左心室扩张; (C)梗死区域膨胀,心肌萎缩,整体左心室容积缩小; (D)梗死区域无变化,心肌萎缩,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E)梗死区域无变化,非梗死区域心肌肥厚,整体左心室容积增大。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30 分) 1、心脏压塞的Beck 三联征是指什么?() (A)血压突然下降,颈静脉显著怒张,心音低钝遥远; (B)血压突然下降,颈静脉显著怒张,心音增强; (C)血压突然下降,颈静脉显著塌陷,心音低钝遥

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阳光长城计划"健心脑筑安康"2012年度专题报告于2012年10月20~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行,旨在抑制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北京市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在大会上,卫生部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围绕脑血管的防治策略作了题为"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的专题报告。 脑血管病是中国的第一大死因,防控任务很艰巨 2008年中国的脑血管死亡率为每年136人/10万,首次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第一大死因,且越是贫穷的地区脑血管病的发病越靠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脑血管病是穷人的病。研究显示,全世界约85%的脑血管病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两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所做的研究显示,中国脑血管死亡是北美的5倍,而先进国家已经跨过了脑血管死亡的高发阶段。王拥军教授表示,从临床特点上讲,美国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比中国整整晚10年时间,也就是说脑卒中剥夺了中国十年的劳动力。且中国脑卒中的发病以男性居多。 北京市近五年脑血管病死亡率仍呈递增趋势,住院费用2010年接近20亿元对家庭负担,社会负担、病人压力,医保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脑血管病的防控任务很艰巨。 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策略——"ASA"三大基石

脑血管病发病的6步台阶为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疾病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脑卒中复发。卒中复发的预防即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依从性佳,但压力较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目标人群是既往有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预防的目的包括:明确脑血管病患者并进行治疗、康复,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减少有创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生存率。 《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要遵循分层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按照卒中复发危险度的高低将患者分层,以此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而所谓分层治疗,就是依据Essen评分表,根据患者年龄、吸烟状况,是否伴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是否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既往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病史,进行危险分层评估,该评分表是近年来评估卒中复发风险最好的一个模型,并且在我国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的临床效度验证。按照Essen评分,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可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针对不同危险分层,医生可个体化选择患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对评分在2分以下的患者,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而对于评分在3分以上的高危患者,氯吡格雷的优势更明显,它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包括卒中在内的缺血性事件再发。 "2008年~2009年北京天坛医院有个统计,我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住院率仅有5%,这使得许多此类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王拥军教授强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或会

脑血管病的预防

脑血管病的预防 鲍远程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中国230031) 中图分类号:R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08)05 脑血管病,心脏病和肿瘤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三大疾病。脑卒中发病率高:世界平均水平为200/10万,中国120-180/10万,每年新发生250万。死亡率高:2002年脑卒中导致全世界大约550万人死亡。在疾病谱中因脑血管而死亡者,在日本占第二位,在美国占第三位,中国现有脑卒中病人750万,每年因卒中死亡约150万。据2007年5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最新资料,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都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肿瘤。脑卒中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非死即残。致残率高:脑卒中遗留长期严重的躯体和精神伤残。中国目前750万病人中有1/3的患者为终身致残。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由此可见在社会人群中普及脑血管的预防知识,阻断脑血管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脑血管的发生,就必须了解,脑血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基础上发生,我们称这种“情况”这种“基础”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就可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目前我们已经掌握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第1类是不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第2类是可以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AF);第3类是一些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如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等。 1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1.1年龄和性别脑血管病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它是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而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50%。 1.2家族倾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比例,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病。是否属于遗传,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发现有家族倾向的问题,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高呈正相关。 1.3高血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一种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既可致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致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病发生。高血压患者(SBP>160或DBP>95mmHg或PP>47mmHg)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都增高。高血压与脑卒中病死率相关,一项共录入61项对血压与病死率相关性研究发现,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病死率明显直接相关. 1.4糖尿病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发生。近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糖尿病呈迅猛增高的发病趋势,是影响国人健康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

神经外科试题及答案(三)

神经外科试题及答案 A1型题] 1.处理头部创伤时,必须遵循的外科原则是: A.头皮下出血点必须一一结扎 B.尽量切除可能污染的头皮创缘组织 C.伤口一律全层缝合 D.大块的头皮缺损只能留作二期处理 E.清创术应争取8小时内进行,一般不得不超过24小时 (E) 2.治疗大型帽状腱膜下血肿的最好方法是: A.待其自行吸收 B.用止血药,加压包扎 C.穿刺抽血,防止感染 D.切开引流,防止 E.穿刺抽血后加压包扎,防止感染 (E) 3.头部外伤后昏迷半小时,患者醒后即发现右侧肢体轻瘫,腰穿呈血性脑脊液,以后逐渐好转。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震荡 B.脑挫伤 C.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D.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E.脑内血肿 (B) 4.从高空坠落左枕部着地,患者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右侧瞳孔逐渐散大,诊断应首先考试:

A.左侧枕部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B.右侧枕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C.左侧额颞挫裂伤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D.右侧额颞极挫伤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E.右侧后颅窝小脑血肿 (D) 5.小脑幕上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出现钩回疝时有定位意义的瞳孔变化是: A.患侧瞳孔逐渐缩小 B.患侧瞳孔逐渐散大 C.双侧瞳孔缩小 D.双侧瞳孔散大 E.双侧瞳孔大小多变 (B) 6.一青年工人右侧颞枕部被石块击伤后昏迷10分钟,照片时有右颞骨经型骨折,清醒3不时后又转入昏迷,逐渐伴右侧瞳孔散大,左侧肢体瘫痪。此时最好的处理是: A.开颅探查,右侧额部入路 B.开颅探查,右侧颞部入路 C.开颅探查,右侧枕顶部入路 D.开颅探查,左侧额颞入路 E.继续脱水利尿,应用激素治疗 (B) 7.一学生上学途中被自行车撞倒,右颞部着地,当时不省人事达20分钟,醒后轻微头痉,四肢活动自如,次日感头痛加重,呕吐数次,嗜睡而来就诊。下列哪种处理最好? A.给予镇痛处理,休息1周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 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农村地区也日益突出。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国家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指南”从加强预防的角度出发,强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并涵盖了卒中单元、急诊诊断处理、急性期内外科治疗、并发症防治和早期康复等内容。编写过程始终以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并借鉴了国内外近期公布的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防治指南的内容。本书适用于二、三级医院的神经科医师、内科医师、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和预防保健工作者,同时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和关注自己健康的人们也具有指导意义。 [编辑本段] 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第三节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第一节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第二节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第二节脑梗死 第三节脑出血 第四节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五节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第一节颅内压增高 第二节肺炎及肺水肿 第三节血糖改变 第四节吞咽困难 第五节上消化道出血 第六节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第七节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第八节心脏损害 第九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十节水、电解质紊乱 第十一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第十二节脑卒中继发癫痫 第十三节褥疮 第十四节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编辑本段]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课件)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多发群体 50岁以上中老年人 常见病因 高血压,血液黏稠,吸烟,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

代谢 常见症状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传染性 无 目录 1病因介绍 2临床表现 3疾病检查 4诊断方法 5治疗方法 6病情现状 7预防护理 8饮食保健 折叠编辑本段病因介绍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 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感谢聆听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