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易错中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易错中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易错中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易错中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如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Z是由Y分解生成的

B.一个Y和W分子中均有11个电子

C.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9:7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

2.两个或多个同种含氧酸分子之间可以脱水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酸,如磷酸H3PO4可形成H4P2O7或H5P3O10等。下列物质不属于硫酸(H2SO4)脱水后形成的是

A.H2S2O7B.H2S2O8C.H2S3O10D.H2S4O13

3.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为单质

B.生成物中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17:16

D.A中氢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6

4.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为165.6

B.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142

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40,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

5.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

A.CH4 B.C2H6 C.C2H2 D.C3H8

6.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

A.7.6g B.15.2g C.20.0g D.40.0g

7.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正确的是()

A.Z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则同时消耗(b﹣a)g 的Y

8.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分解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B.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8∶26 C.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D.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

CO23.3g

CO的混合物10g,测得其中氧元素含量为

9.如图所示:在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2

64%,再向密闭容器中通入足量的氧气,通电使电火花塞点火让其中的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成二氧化碳。则完全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13.2g B.17.6g C.15.4g D.11.0g

10.在反应A+2B═C+D中,7.6gA与5.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C,现要得到0.6gD,则需要A的质量为()

A.5.6g B.16.8g C.22.8g D.无法计算

11.有A、B、C三种物质,发生反应2A+B═2C,若16gA与足量B充分反应得到20gC,则A、B、C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A.8:1:5 B.4:1:5 C.8:2:5 D.4:2:5

12.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属于混合物

B.该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丙+丁乙

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2:5

D.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一定为8:12

13.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学习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如图微观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

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14.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 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100 g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 g B.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9.125%C.CaO固体露置于空气中会变质D.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15.为测定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只含氧化铜和氧化镁,取10g该样品,向其中加入150g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4% B.76% C.38% D.7.6%

16.甲和乙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甲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B.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甲和丁C.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8:18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17.含碳元素36%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碳层,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将得到的气体再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最终得到的沉淀的质量是()A.40g B.60g C.30g D.50g

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W G H 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待测26212

A .物质H 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G 、P 的质量比为5:4

D .待测值为13

19.下列关于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的分析,正确的是 A .X 的化学式为SO 3

B .X 的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 .CO 2和X 的质量比为11:16

D .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

20.现有w g 含有CuO 和ZnO 的固体粉末,欲测定CuO 的质量分数。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已知ZnO 在进行下述化学反应时,原理与CuO 相似) A .将混合物与足最H 2充分反应,冷却后测出剩余固体质量为a g

B .将混合物与足量CO 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中,测出NaOH 溶液的质量增加值为b g

C .将混合物完全溶解于稀硫酸中,加入足量NaOH 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测出所得固体质量为c g

D .将混合物完全溶解于稀硫酸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测出剩余固体质量为d g

21.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5 : 16

C .该反应涉及三种氧化物

D .消耗的甲和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 : 1

22.如图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剩余固体的质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

C .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D .氯酸钾的质量

2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 ,Y ,Z ,W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

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10m87

反应后的质量/g233025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24.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溶液质量比反应前的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A.铁片浸入稀硫酸中

B.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C.氧化铁粉末加入稀盐酸中

D.氢氧化钠粉末加入稀盐酸中

25.现有一样品,经分析含氢氧化钾、碳酸钾和水三种物质。向该样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中性溶液,蒸干该溶液得到固体质量为

()

A.74.5g B.14.9g C.10g D.7.45g

26.复方冬青油软膏有强力镇痛作用。其有效成分的分子模型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物质属于有机物

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8H8O3

C.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8∶3

27.在2A+3B=2C+4D中,3.2gA与9.6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6gC,已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8,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l6 B.28 C.44 D.64

28.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不同时刻的质量如表所示。

甲的质量/g乙的质量/g丙的质量/g丁的质量/g

反应前6410116

t时刻32a b c

反应后042d48

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为32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29.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4

30.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点燃

XO2+2SO2,测得

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C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NH3和NO两种分子,生成物是N2和H2O两种分

子,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NO+4NH3催化剂

5N2+6H2O。

【详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X、Y都含有氮原子,不能确定Z是由Y分解生成的,故A不正确;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Y和W分子分别是氨分子和水分子,一个Y和W分子中均有10

个电子,故B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30×6)(28×5)=9:7,故C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2.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所以可以由2个硫酸分子脱掉1个水分子得到H2S2O7;B选项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所以可以由2个硫酸分子脱掉1个水分子得到H2S2O7;所以是错误的;C选项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含有3个硫原子,所以可以由3个硫酸分子脱掉2个水分子得到;D选项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含有4个硫原子,所以可以由4个硫酸分子脱掉3个水分子得到;故答案选择B

考点:物质的反应

3.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分子构成看B中只有一种元素所以属于单质,根据配平后的结果看生成物中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1;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34×2:32×3=17:24;;A的化学式为H2S其中氢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6。故选C.

考点:分子的构成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4.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反应的质量看AC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且分别有9.8克和8克参加了反应,D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且产生的质量为14.2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B是生成物,且有3.6克的B物质生成,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142;则X的值是162g+3.6g=165.6g;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说明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若A与C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36,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1,D错误,故选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5.D

【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6.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Fe和FeO中的铁元素都上了硫酸亚铁中去了,根据铁元素的质量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

解:由Fe和FeO的混合物质量为7.0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解出铁元素质量为:7.0g×80%=5.6g;

用铁元素质量除以硫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

=15.2g

故选B。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已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化合物的总质量方法是:用该元素的质量除以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7.D

【解析】

试题分析: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因此Z不可能是单质,故A说法错误;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不等于其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之比,因不知道X、Y、Z的化学式,所以不能计算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故说法错误;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说法错误;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 的Y,故说法正确;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8.D

【解析】

【详解】

解:假设为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设完全分解生成的固体的质量为x,

x=8g,现在固体为7.6g,说明氧化铜也部分分解。所以剩余固体一定是混合物;

根据铜元素守恒,设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为a,则氧化亚铜的质量为7.6g-

a,a+(7.6g-a)=16g× ×100%=6.4g,a=4g;氧化亚铜的质量为7.6g-4g=3.6g;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16g×

×100%):(16g×-4g×-3.6g×)=3.2:5.2=8:13;剩余固体含氧

元素的质量为4g×

+3.6g×

=1.2g ;剩余固体用足量CO 还原,由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固体中

的氧元素,所以可产生CO 2=1.2g÷(×)=3.3g 。故选D 。

9.A 【解析】 【详解】

混合物中碳元素质量为:()10g 164% 3.6g ?-=,

反应后碳元素完全转化到二氧化碳中,则完全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2

3.6g 13.2g 44

÷

=, 故选:A 。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是解题关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在反应A+2B ═C+D 中,7.6gA 与5.3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C ”和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反应生成D 的质量:7.6g+5.3g ﹣12.7g =0.2g ; 设参加反应A 物质的质量为x ,

A 2

B

C

D 7.6g 0.2g x 0.6g

+=+ x 7.6g

0.6g 0.2g

= x =22.8g ;

所以参加反应A 物质的质量为22.8g 。 故选C 。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由16gA 与足量的B 反应能生成20gC ,则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为20g ﹣16g =4g , 设A 、B 、C 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 、b 、c ,则:

2A B2C

+=

2a b2c

16g4g20g

2a b 2c

==

16g4g20g

a:b:c=4:2:5。

故选D。

12.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后甲、丁质量减小,说明两者为反应物,丙质量不变,说明丙为催化剂或未参加反应,乙质量增大,说明乙为生成物。

【详解】

A、由图可知,乙为纯净物,密闭容器中的气体为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甲、丁为反应物,乙为生成物,丙为催化剂或未参加反应,该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丁乙,或甲+丁乙,故选项错误;

C、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8g-4g):(12g-2g)=2:5,故选项正确;

D、由于不知化学方程式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故无法确定乙、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无法确定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故选项错误。故选C。

13.C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反应的类型;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等。

【详解】

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变化,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获取的信息正确;故符合题意;

D、由图中可知,该反应前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充分理解“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4.A

【解析】 【分析】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再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详解】

A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10g ×50%÷

=13.875g ,故错误;

B 、生成氯化钙质量为13.875g ,根据氯元素质量守恒可知,稀盐酸中HCl 的质量为

,故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

正确;

C 、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故氧化钙固体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质,故正确;

D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是:

,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由题意可知,测得其中Ca 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该混合

物一定含有碳酸钙,故正确。 故选A 。 15.B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 【详解】

设氧化铜质量为x ,则氧化镁质量为:10g x ﹣

22CuO +=+80x

732HCl Cu x 8Cl 0

H O 73

22MgO +2HCl =MgCl +H O

4073

10g x

73x

150g 7.3%80

?﹣﹣

根据题意有:73x

40( 150g 7.3%)73(10g x)80

???﹣

=﹣ x 8g =

样品中金属元素质量:24

2g =7.6g 4648g 0

+80??

则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7.6g

100%=76%10g

? 故选B 。 【点睛】

=

100%?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

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的质量

16.B 【解析】 【分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图可得化学方程式为4NH 3+3O 2点燃

2N 2 +6H 2O 。

【详解】

A 、观察甲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其中一个氮原子三个氢原子,选项A 不正确;

B 、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甲和丁,属于单质的是乙和丙,选项B 正确;

C 、生成物丙和丁反应的质量比为(4×14):(6×18)=14:27,选项C 不正确;

D 、该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特点,该反应为置换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 不正确; 故选B 。 17.C 【解析】 【详解】

解:10.0g 该气体混合物中碳的质量=10.0g×36%=3.6g ;所以 CaCO 3中碳的质量为3.6g ,又因为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

100

×100%=12%,所以白色沉淀碳酸钙的质量=3.6g 12%

=30g 。故选C 。 【点睛】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出碳元素和碳酸钙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18.A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待测”的值,再根据化学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 【详解】

A 、物质H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A 不正确;

B 、W 、P 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G 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H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属于化合反应而不是分解反应,故B 正确;

C 、反应中G 、P 的质量比为25g :20g =5:4,故C 正确;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18+1+2+32=待测+26+2+12,因此待测=13g ,反应后物质待测值W 的质量为:18g ﹣5g =13g ,故D 正确。故选A 。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19.D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和原子个数不变,则可知:反应前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S 原子个数为2、O 原子个数为8;反应后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O 原子个数为4;可以推测X 气体为SO 2;因此: A 、根据分析,X 气体为SO 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 、SO 2的水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CO 2和SO 2的质量比为44:128=11:3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 、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CO 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0.D 【解析】 【详解】

A 、氢气可以还原氧化铜,也能还原氧化锌,所以剩余固体均为铜和锌,可以通过差量法推导出氧化铜的质量和质量分数,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钠的增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不同质量的氧化铜和氧化锌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同,它可以推算出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进而确定其质量分数,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C 、将混合物完全溶解于稀硫酸中,加入足量NaOH 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测出所得固体质量。利用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差量,它可以推算出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进而确定其质量分数,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 、因为铁过量,所以剩余固体既有铁,又有铜,无法测定铜的准确质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1.D 【解析】

试题分析: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发生改变,开始是3个分子,反应后变为 2个;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5 : 8;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乙物质属于单质;消耗的甲和生成的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 : 1。故选D. 考点:物质的构成 质量守恒定律

22.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符合题意;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反应结束为止,与图像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需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0,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23.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10g﹣2g=8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g;同理可以确定Z是生成物,生成的Z的质量为30g﹣8g=22g;W是生成物,生成的W的质量为25g﹣7g=18g;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 的质量为22g+18g﹣8g=32g,故m的数值为32g+3g=35g。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Y,生成物是Z和W。

【详解】

A、若W为水,则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等有机物燃烧也能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无法确定Z和W的类别,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2g+18g﹣8g=32g,故m的数值为

32g+3g=35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8g:32g=1:4,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24.B

【解析】

A、Fe+ H2SO4 == FeSO4 + H2↑,溶液增加的质量

56 2 56-2 ,不符合题意;

B、Fe+ CuSO4 == Cu + FeSO4 溶液减小的质量

160 152 160-152 ,符合题意;

C、 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反应后无固体、气体生成,溶液质量增多,不符合题意;

D、NaOH + HCl == NaCl + H2O,反应后无固体、气体生成,溶液质量增多,不符合题

意。故选B 。 25.B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钾、碳酸钾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最后得到的固体KCl 的质量为:100g×7.3%×=14.9g 。故选B 。

26.D 【解析】 【分析】

复方冬青油软膏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由分子模型图可知,该物质的分子有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详解】

A 、该物质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 正确;

B 、该物质的分子由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883

C H O ,故B 正确;

C 、该物质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2CO 和2H O ,故C 正确;

D 、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18):(316)1:6??=,故D 不正确。故选D 。 27.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成D 的质量为3.2g+9.6g?5.6g=7.2g ,设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A +3B=2C +4D

2x 4185.6g 7.2g

? 2x 72

=5.6g 7.2g

x=28

故选B 。 28.A 【解析】 【详解】

解:数据处理得如下结果:

甲的质量/g 乙的质量/g 丙的质量/g 丁的质量/g 反应前

64

10

1

16

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可知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由于64=32+32,丙变化的质量为0,所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根据质量比为2:1:1,可得a =26,b=1,丙在过程中质量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且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

计量数之比为2

2

1

1

=1:1(计量系数之比等于各自的质量比上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

相对分子质量)。故选A。

29.C

【解析】

【分析】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1﹣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详解】

A、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选项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选项正确;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选项错误,故选C。

30.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1.28g+0.44g-0.96g=0.76g,A错误;设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根据方程式计算

R+3O2=XO2+2SO2

X 96

0.76 0.96

x=96*0.76/96=76,B正确;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那么X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可能是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0.32g+0.64g=0.96g,等于反应物中氧气的质量,那么R中含有X元素、S元素,不含氧元素,C错误;二氧化碳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D错误。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