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照明技巧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照明技巧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照明技巧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照明技巧

作者:暂无

来源:《数码影像时代》 2010年第7期

影像本身就是光影与构图的创作,据悉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到国内拍摄《卧虎藏龙》时,曾经和业内人士探讨,说

中国大陆不缺先进的拍摄设备,甚至不缺少有才华的导演和摄影师,缺少的可能就是经验丰富的灯光师。灯光可能是

很多拍摄者都容易忽视的一个要素,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们将和读者一起探讨拍摄过程的用光技术。

人物拍摄的用光技巧

大多数人都是群聚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始至终都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同样拍摄纪录片时人也是我们主要

的表现对象。实际上拍摄人物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它和静物照明完全不同,因为人是活动的,是有思想的,是不

可预知的,尤其每个人的身份、阅历、穿着、表情和习惯的不同都给室内人物照明增加了困难,纪录片的人物照明一

般来说以人的近景为主,以采访为主。先前往往照明师会得到一份导演提供的采访提纲,阅读采访提纲是照明师必做

的功课,不要认为这些内容和自己工作无关,很多人很容易忽略这一环节,只有前期对拍摄对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比如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高矮、胖瘦,以及对拍摄场地的大小、环境颜色、电源插座和光源的位置等等都是必

须事先要熟悉的,只有这样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在照明布光的设计上才会有先知先觉,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应用到照明

的创作过程中,因为在现场照明师有足够的时间拉线布灯。如果是室内大全景需要大面积的灯光布置那可能就不是纪

录片照明的事情了,实际在拍摄工作中,拍摄人物往往和影片人物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室内照明举足轻重。

室内人物照明实际上是最传统的照明方式,我们讲五光俱全,五点照明,主要指的主光、副光、轮廓光、修饰光

和背景光,如果可能的话再加入眼神光,这些都是在可能有的条件下比如演播室来实现和完成的工作,因为演播室有

足够的灯光设备、附件及电源来满足照明师的任何要求,加上外接监视器对布光的监看,每个环节大家都心知肚明,

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这里要提示的是如果要在一个新的家庭、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工厂拍摄,在没有监视器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快速准确

的完成照明的布光任务,是非常的关键,也是我们常常遇到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确定室内的光源,是自然光还是室

内灯光,光的方向,光的强弱,这样照明师可以较好的配合摄影师把人物尽可能的安排在有光区的位置,一般来说室

外来的光都比较强,如何利用这些已有的强大的自然光,配合带来的人工光“混搭”,是纪录片照明最常见的照明方式之一,如何“混搭”,般来说拍摄纪录片的工作人员都比较少,外出拍摄很少带太多的灯光器材,而且国内一般都是以“红头”3200K的低色温灯较多,这时候准备足够的蓝纸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就是要把3200K的色温提高到5600K,只

有这样才能保证色温的一致性和拍摄人物颜色的准确性,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实际拍摄过程中拍摄出来的画面颜色还

是不够准确,我想可能是使用蓝纸的标号不对,所以选择正确的蓝色纸它是还原人物色彩的关键,另外可能还忽略由

于室内环境对色温的影响,譬如红色的墙,绿色的布,金色的装饰以及小小的台灯等等都有可能对室外5600K的色温

产生影响。

另外我发现很多照明忽略了光的来源和方向,可能只是一味的追求光线的漂亮和画面的美丽,而忽略了光源的合

理性,从而失去了影片的真实性,一般来说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主要光源的存在,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注意罢了。我曾经观摩过一部影片,当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用光案例。早晨10点钟的一堂教学课,应该说太阳光是从教室侧面

的一个方向照射到教室,可能摄影感觉室内光反差大而且教室光线还不够亮,所以又在老师的两边和窗户的外边分别

又加了五盏灯,其中老师在黑板前的画面我看到有无数个影子在黑板上晃动,这时学生可能迷惑了,平常习惯的太阳

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和平时的教室的光线怎么不一样,实际上我们也迷惑,有意无意间给教室增加了无数个太阳光,一盏灯就会出现一个影子,黑板上起码有五六个灯影随着老师的移动也在不停的晃动,这就是摄影照明经常所说的“鬼影”。

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被自己的眼睛所迷惑,之所以人眼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景象,因为人的眼睛宽容度非常大,

眼睛能够在极广泛的亮度范围内活动,从10,000烛光的强烈阳光到0 01烛光以下的人工光之间的各种不同情况都可

适应。一般人也不关心实物明暗的变化,只有摄影师和照明师才用锐利的眼睛来洞察世界。选择正确的光比很重要,

需要摄影师、照明师的经验和判断,比如一个人坐在室内的窗户边,毫无疑问室外照射进入到屋内的光一般都比较强,这时人物基本上是以个剪影的方式出现,如果我们看到的室外光不至于“毛”掉,亮的塌糊涂(亮出一挡光圈是允许的),一种方法就是让人物避开窗户或者摄影师取景时尽量少带窗户,另一个就是要加大背光(阴影)部分的照明,往往阴

影的部分要提高很多,根据室外的亮度尽可能的收小光圈,才能把室外的光的亮度给压下来,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但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灯光经典技巧

3DMAX 灯光知识(经典)啊! 看的时候认真体会一下,你对灯光的认识一定有进步! 1、我做外观效果图最不行的是灯光,外观效果图出现楼群建筑的时候打一个平行光和几个辅助泛光远远不够,整个场景显得很呆板,请教各位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答:不知你说的是黑天还是白天,就说白天吧。灯光分几种,首先是主光源,外景的光线就是太阳。可由多盏平行光来模拟,只是一盏根本不行,一盏光线太硬 ,设置大的光线衰减,使光线柔和,倾斜向下照射,还有外界的反光,也叫天空光,由聚光灯模拟,灯光角度设大些,钝角,设置大些的光线衰减,令光线柔和 。然后就是反光,由聚光灯模拟,由地面下方向上照射,排除地面本身,光线要比主光源弱,设置大的衰减。最后是补光,哪里光线太暗,就放一盏泛光灯,并 使用光线排除功能只照射暗处。还可试试用太阳光吧。 2、效果图中筒灯的逼真效果是如何制作的,筒光本身是亮的,周围又有被筒灯照亮的效果光线又是那样的柔和? 答;你说的所谓的筒光应该就是体光效果,由两部分组成,一、筒灯的亮实际上是把材质的自发光值调到很高,使其显得很亮,看起来是发光体(并非灯光照在 上面而亮的),二、在筒灯处打一向下聚光灯,使其方向与房顶有一定斜度(光照到墙上或物体上),把光的硬度调柔和些,默认值是50好像,有时不合适。实 际上对筒灯来说光的感觉是“假”的,嘿嘿!,要做得非常好还要调灯光的影响距离哟,如果要产生光影,就用体光,那样的话机器速度可能面临严峻考验,因 为效果图里有很多光呀,实际上这步可到photoshop里去加,快多了,我一直认为photoshop 是指假的利器。 3、我在制作由中心到四周发光效果时,执行HELPERS/ATMOSPHERIC APPARATUS/SPHEREGIZMO,在视图中做出,然后执行EFFECTS/ADD/LENS EFFECTS,选择了几种?效果后,如何才能把它们赋予场景中的OMNI呢?是不是我用错了什么? 答:找找看,控制面板是否有pick gizmo选项,单击它,然后在视图中选择灯光。 4、请问由中心到四周发光的效果如何做呢? 答:上3DMAX教程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312730333.html,)看看先,在灯光里有许多种灯,选择聚光灯然后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实景访谈节目的布光方法和技巧

实景访谈节目的布光方法和技巧 (河北电视台灯光科刘伟) 从事电视灯光工作多年来,参加了很多实景的访谈节目和主持人出像的拍摄,经历了拍出漂亮画面的快乐,也体会了不能解决问题的苦闷,在此总结经验和教训,与诸位同仁商榷。下面我就通过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来讨论实景访谈节目的布光方法和技巧。 首先介绍我对拍摄实景时要做的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实景场地的选择,包括四个方面:()与节目部门沟通,要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节目形式和后期制作方案,尤其要与摄像师沟通,尽量提前确定机位和人物位置。往深一层说,就是要了解合作对象的审美和艺术要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场地的选择,按说是摄像师的工作,可是拍摄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我们灯光工作的开展,因此务必要自己经心,首先看空间,电视是通过二维画面表现三维空间,如果本身的三维空间就很狭小要表现很好的空间感,无异于痴人说梦,开阔的空间才好设置人物站位、摄像机位和灯位。人物和背景要尽量离的远一些,这样既便于逆光的设置也便于体现人物和背景的距离。高度方面要尽量高一些,如果灯位没有足够的高度,人物和背景没有足够的距离,人物光会把背景照得太亮,人的影子也会落到背景上面,会给自己造成棘手的局面。其次看背景,最好的背景是有纵深感,有透视感,比如窗户、走廊、甚至比较大一些的墙角都行,最好不是一面堵得严严实实的墙面,就算是墙面的话,也尽量不要让人物、机位和墙面成o角,看一看能否成一个锐角的夹角,这样利用斜面和斜线打破横平竖直的呆板感觉,也许会好一些。其次,背景色调的选择,最主要的一点是尽量避免反光强度大的材质,否则光斑是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然后是色调不要太深,因为我们带的灯具有限,用来做景光的灯具比较少。再次,如果镜头中通过门窗带到了室外的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微电影拍摄——灯光技巧

微电影拍摄——灯光技巧 当下,微电影越来越受更多企业的追捧,而在微电影中,人物刻画以及表情语言是影片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打到脸上的光的角度不同来表现一个人的情绪和特点。扁平的灯光非常适合访谈节目和传统企业,但是如果你想做一些更有趣的尝试,汇隆影像馆的微电影利用了一些不同的灯光技巧如:显瘦光、分割光、蝴蝶光,这三种不同的灯光赋予了主角三种不同的情绪和感情。这些技巧能在第一时间确定主角要打什么样的灯光,赋予人物什么样的情绪,然后再考虑周围的背景光。 1、显瘦光 在汇隆影像馆中,如果要拍摄的人物脸型比较胖,那么应该试试显瘦光,或者是紧致光。打这种光,首先要把主光源放置在离主角脸比较近的地方,并且将灯光在主角和摄像机之间创造一个45度角。主角脸上最胖的地方应该是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地方,在这个比较胖的部位打更多的光能够让这个部位显得瘦一些。

2、分割光 不想给观众留下刻板的印象?其实给片子增加喜剧的元素很简单,汇隆影像馆会选择分割光。这种照明风格也被叫做“连环画小人”的风格,因为一些漫画家喜欢把他们笔下的人物刻画成这样。打这种光,首先需要把主光源放在摄像机和主角之间呈90度的地方。主光源将人物的脸照成明暗分明的两部分,这种效果可以为人物和影片赋予喜剧的效果。

3、蝴蝶光 对称式照明俗称蝴蝶光,又称派拉蒙光,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斜顶光,也是正面光或者是顺光的一种用光方式。汇隆影像馆会选择这种光为你的主角增加一种潮流感。对于那些棱角分明或者有高颧骨的人来说较为适宜,因为在这种光线下脸上很少会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光经常应用于女性身上,但不适用于脸比较胖的人。打这种光要把光源放在摄像机后面,由上向下45°方向投射到人物的面部,投射出一个鼻子下方的阴影,似蝴蝶的形状,让人物脸部带来一定的层次感。 汇隆科技加盟优势

纪录片拍摄技巧

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在我们生活中,纪录片是很常见的,那么怎么制作纪录片呢?传媒配音网给大 家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在制作一部记录片之前,摄像师必须要了解这部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只要先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表现这个主题需要哪些内容,拍摄时要突出哪些重点,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心中有数,才能去等待细节、发现细节,才能去“挑”真正需要的细节,才能更明确的去寻找和主题相关的材料。纪录片最重要的是细节,只有让细节更多、更生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一部纪录片给人最深印象的,往往就是那些细节,一个好的细节,效果远远超过一大堆平淡的镜头。而一部纪录片要有更多、更生动的细节,关键就在摄像师。在纪录片拍摄中,很多摄像师常常感到细节很难拍到,也很难拍好,细节拍摄确实很难,但只要你认真去拍,就一定会拍到更多、更生动的细节。 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细节呢,只有细心的去发现,我们才能把握住细节,细节的拍摄需要等,更需要发现,一个摄像师必须要有发现细节的能力。要发现细节,就要求摄像师要时刻观察,也要勤动脑筋,因为很多细节就在摄像师的身边。这些细节主要有两种,一种存在于拍摄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它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东西,但却能生动地表达主题,经过特写拍摄后,它往往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像《日子》中两只小狗状的热水袋、两位老人靠在一起的两头白发,另一种则存在于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它一般经常会出现,但你如果不留意就不会去拍,像《日子》中老太凝视老伴的眼神,两位老人坐在一起时偶尔拉着的手。要注意拍细节之后的细节,细节之后,往往还会有细节,甚至更好的细节,摄像师在拍好一个细节后,最好再拍一段,一个更生动的细节,也许就在这时被你拍到了。《日子》中,笔者在老伯老太吃饭时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夹菜的细节,但笔者没有关机,在7、8秒钟后,又拍到老太给老伯夹菜的镜头,这两个连续的细节,生动表现了两位老人的恩爱,而另一次,笔者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弹灰尘的细节。 一般细节的发现,纪录片作者运用主观镜头观照被写事物,主观镜头虽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视角,但首先要符合受众的观赏心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受众探究的需求,合理地替代观众的眼睛,这才是成功的视觉引导,比如在《走进南沙》前期拍摄中,画面中的小艇剧烈地摇曳、海水沿面扑向镜头、晕船呕吐的痛苦的表情,这些是摆拍所不能达到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南中国海的“凶险”。这以细节被展现出来了,能有如此强烈感染力的镜头段落,这是拍摄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段运动构图的长镜头为纪录片增色许多,它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融为一体,构建了真正的完美。这总细节往往能触动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走上商业化道路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 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纪录片不像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随着时间的

浅析灯光在微电影拍摄中的运用手法

编号2015071409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分类号J93 学士学位论文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浅析灯光在微电影拍摄中的运用手法 作者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美术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艺术设计 导师及职称 论文答辩时间2015年5月14日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目录 一、前言 (1) 二、影视制作当中灯光的重要地位 (1) (一)影视制作中灯光的重要地位 (1) 三、灯光在微电影中的作用 (2) (一)灯光的物体造型作用 (2) (二)灯光的强调作用 (2) (三)灯光对观众情绪的作用 (3) (四)光线的象征作用 (4) 四、灯光在微电影中的应用 (4) (一)灯光在微电影中的几种分类 (4) (二)微电影拍摄中常用的布灯手法 (5) 五、微电影中灯光造型分析 (6) (一)光比的控制与造型的原则 (6) (二)户外照明与室内照明 (6) (三)照明中的变化 (6)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浅论灯光在微电影拍摄中的运用手法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电影迅速崛起,很快被大众所认可。而在微电影拍摄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灯光布置。光,可以无声的打动我们的灵魂。微电影中的 光能讲述,能够传情达意,能够营造出故事氛围,剧情氛围,心理氛围,还能 刻画人物。 本文主要分析灯光在微电影中的作用,以及常用的灯光布置手法。从理论,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微电影中的灯光运用,也借鉴了近年许多专家对微电影灯 光布置的研究成果,书刊做辅助说明。这些文献对本文的讨论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电影;灯光;灯光作用;布光手法 中图分类号:J93 An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s of ligting in the micro films Tan Zhen (Tutor:Zhu Lling yu) (Collegeof MaterialScience,HubeiNormalUniversity,Huangshi435002,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the rapid rise of micro-film has the public recognition.However,the disposition of lights is of greatimportance during the filming shooting.light can touch our souls.The light in the micro filmscan be described,created the atmosphere of the stories,plots and psychology,as well as portraying the character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the light in the micro films and the common usage of the disposition of lights.It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usage fo lights in themicro films from the point view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At the asme time,it leams from many scholar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related books of the disposition of lights in the micro films which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is thesis. Key words : micro-film;lights;Techniques of lighting;Function of lighting

最新纪录片分析-怎么写

一.主题: 1.影片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2.通过对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结构 典型的纪录片结构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而在实际运用时则更为复杂。 有时纪录片的结构会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情绪线索而发展。 有时则是两者交叉进行。 三、人物 纪录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分析表现各个人物所用的时长、镜头数量、景别表现、直接发言的频率、形体动作的表现、光线运用等; 四、场景 外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 五、景别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 远景近景全景 六、空间 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 七、机位 1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运用较多,占主体地位。 局限性: 工作量大,镜头活动量多,容易显得单调,使观众感动视觉疲劳,产生厌倦心理。 对场面把握不全面、角度局限大、对细节捕捉不透充分和及时 2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面对同一场面同时拍摄不同角度和景别的画面。 运用环境: 某些规模宏大的场景、不可重复性的场景、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的情况。 优点: 提高拍摄进度、节约剪辑时间 缺点: 可能使编导变得懒惰而不去构思镜头调度; 为防止相互穿帮,各个摄影机的走位基本保守; 为拍摄过程中的布光、同期录音等带来一定难度; 胶片消耗量大,拍摄成本增加。 八、光线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物为主,是对人的生活场景和真情实感的纪录。它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百态折射社会现实,客观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文章阐述了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创作的类型、创作结构及摄像与剪辑技巧,供与大家分享。 标签:人物纪录片摄像剪辑技巧应用影像语言生活场景 目前新闻媒体中人物纪录片的制作是一项集体创作,它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是创作者利用影像符号的排序组合及互动冲突来创造带有一定浓郁风格作品的象征。一般它是由策划、拍摄、采访、撰稿、剪辑、后期制作与包装等多个创作环节构成。其中,摄像和剪辑是人物纪录片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图像基本规律的把握、表达要素的创作及主题挖掘等驾驭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物电视作品的优劣。 一、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首先是要忠实于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但是,从文本意义上来讲,它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话语载体及话语的组织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就意味着拓展话语的空间及结构话语的技巧具有多样的可能性和能动的创造性。 其次,创作主体应当体现强化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也就说人物纪录片要以注重记录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的人物或者事迹为主,充分展示他们特有时代中的风貌,抓住时代的脉搏挖掘他们身上的特性。 二、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类型 现在人物纪录片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按照拍摄的主题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人物命运型,歌颂人物品质型等,按照拍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艺术家、普通老百姓等,按照表现方式可以分为纯客观记录型或影响加解说词等。但不管哪一種在拍摄中都要发掘他们人物生活中不平凡的生活故事为己任。 三、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结构 拍摄人物纪录片时,一般地内容本身是没有结构的,有的是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所谓的结构就是由段落结构构成的,那么这个段落结构怎样来安排,这就出现了层次安排问题。而层次安排的方法一般也很多,比如说时间顺序,认识人物的过程,时空交叉平行剪辑等。文章拿时间顺序安排层次结构的人物纪录片《嫂子》来说,它是随着人物事件发展过程把故事内容介绍给观众,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内容顺序的颠倒就是时间的颠倒,这样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故事情节也会被无形的打乱。

全景拍摄中的补光技巧

全景拍摄中的补光技巧 是否有很多人在苦苦劝你:“全景视频无法布光的,因为在拍摄的场景里你根本无法躲藏,所以,别浪费力气了”,浅尝辄止,往往得不偿失,当你在对一件事物还不太熟悉的阶段里笃定时,往往能够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今天小编分享三个全景拍摄中的补光技巧,希望能够激发大家更大的创作灵感。 1、增强自然光源 巧妙利用场景中已经存在的灯光,如床头灯,天花板灯,台灯等。我们知道,灯泡是可以拆卸的,更换功率更大的灯具意味着能获得更好的照明条件,但要注意不要让灯光直射镜头。增强自然光源是优先考虑的点,因为它们是最自然的灯光。此外还可以利于场景巧妙的隐藏光源,如下图: 2、全景相机补光配件

随着内容创作者对全景相机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补光成为拍摄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全景补光配件也随之而来:由韩国mooovr研发的Firefly 360 Light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款名为萤火虫的补光配件重约1kg,采用ABS/亚克力复合材料,电源规格为12V/3A,亮度是100ml / W.,色温范围2700~3200K。它的电池可以使用长达4小时,充满电需要一个小时,或者灯可以通过电缆供电。灯的成本为2,000美元(呃····) 美国的Ambit团队同意自行设计研发了一款补光灯柱,拥有300个高品质LED,高达6500 lumens,内置5200mAh可充电电池,可在火力全开状态下提供1.5小时以上的续航,支持电源直连,色温范围为6000-6500K,明暗可调范围为

0%-100%,加用了高质量脉冲宽度调制器(PWN),用于零闪烁,条纹或波段,目前这款补光套件正在申请专利中,并接受预定。 如果你不经常拍全景视频的话,还可以晚上用来·······撸串

纪录片《它们和他们的故事》拍摄提纲

巴比Q工作室制作 1

纪录片《它们和他们》 文本策划 一影片架构 (一)人物访谈 拍摄人物一:樱桃沟救助站护工李师傅 【人物简介】李师傅是樱桃沟郭家嘴村的村民,现今家中还有小女儿在读书 【特色】:踏实、勤劳、对救助站的流浪狗感情深厚、十分了解救助站的流浪狗们 【内容】:李师傅在救助站工作半年有余,每月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资为1000元,每月全天在救助站工作无休息日,每天七点左右起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救助站的卫生,为流浪狗们做饭,之后查看生病的流浪狗和生育后的母狗与小狗。因为李师傅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作环境,身上难免带着些流浪狗身上的味道,家人时常对李师傅的工作时常不满。 拍摄人物二:救助站活动工作负责人 【人物简介】组织救助站活动,每周到救助站进行帮扶工作,并且参与每次集资并长期坚持。 【特色】:热情、认真、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具有责任感、热爱小动物 【内容】:负责人每周参与救助站的组织活动和救助活动,将救助站群里面每周参加流浪狗救助站一共获得的人组织起来,并且参与每次集资,为救助站的流浪狗们购置食物、建设狗舍。同时每周在救助站为流浪狗进行伤病检查,为他们吃药换药,同时改善狗舍环境,清扫卫生。 拍摄人物三:参与活动的义工 【人物简介】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救助站,并且积极长久的参与其中,参与集资并且参与流浪狗救助站的相关活动。 【特色】:富有爱心、有耐心、热爱小动物 【内容】:积极参与每次救助站的活动,认真完成救助站内自己的工作,在救助站的帮扶活动中做到认真负责。 (二)日常记录 拍摄场景一:李大爷打扫院子 【特色】百只左右狗在救助站的自由活动,卫生环境十分不好 【内容】将李大爷在一百多只狗围绕下,进行打扫院子 2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讲课稿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摄影新人必知的----摄影布光的步骤与规律

摄影新人必知的----摄影布光的步骤与规律 影室灯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出奇妙的光影效果。但由于影室布光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使摄影师将布光的效果发挥到极至,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布光的难度。为了提高布光的效果和速度,布光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与规律。摄影布光的一般步骤和规律 1.确定主光 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2.加置辅助光 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 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 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助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3.设置背景光 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 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 当被摄体较大,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背景光一般不会干扰主体的布光,并且容易控制背景光的覆盖面、亮度和匀度。在具体的布光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体与背景明度相近的局部是否会出现“并”的现象,或者要求亮度均匀的大面积背景是否其中央与四周的照度确实均匀一致,对这两种情况,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目测,最好能用测光表作认真的检测,因为人眼对亮度的微小变化往往不敏感,而胶片却会忠实地给予记录。另外,对经常拍摄的高调或低调照片的背景光布光时应明白,它们的背景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越亮越好或越暗越好。背景亮度过强,所产生的漫射光不仅很容易使镜头产生眩光,而且会影响被摄体的光效。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控制得过黑也没有必要。一般地,拍摄高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亮处高一个EV值较适宜,而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暗处低一个EV值即可。 4.加置轮廓光 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分离出来。轮廓光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 作者:桂云涛 来源:《记者摇篮》2020年第11期 【摘要】纪录片的制作主要包括创作和拍摄技巧的运用,想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质量,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本文结合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创作; ;拍摄技巧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景,以真人真事作为艺术的创作对象,目的在于向观众展现独具特色的真实生活情境,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放在娱乐节目上,而忽视了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电视纪录片很多进展缓慢、娱乐性不强,只能让小部分人欣赏,很难融入到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中。为促进电视纪录片的快速发展,必须从其创作和拍摄技巧出发,不断开拓创新。 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1.确定立意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首先的一点就是确定立意,立意的准确鲜明,能够給纪录片的制作带来更为明确的方向。在确定电视纪录片的立意时,一定要考虑到观众所关注的热点内容,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弘扬来找到纪录片创作的中心内容,从而带动观众的思维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纪录片的立意多以文化为基础,加入对具体细节的描述。 2.科学选材 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内容以及人文情怀的展现,必须依靠材料的科学选取。所以选材是纪录片制作的重点。纪录片材料传递着更为鲜明的情感特色和任务思想,并必须和主要立意相配合,选取符合主题内容的材料。不仅要关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贴合主要构思,让纪录片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与观众的内心相结合,引起观众共鸣。例如在纪录片《人与自然》的选材过程中,更加贴近动物与人相似的情感表达,选择与人完全不同的猛兽,但却能够表达出与人类类似的亲情。这种反差较大的艺术形象能够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让整体的立意更为鲜明,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触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共鸣。 3.文稿与画面处理

纪录片立项方案建议书

话说四六级 一、影片说明 (一)、片名:话说四六级 (二)、片长:30分钟 (三)、主题:以学生备考四六级为出发点,跟拍学生准备四六级的生活学习状态,展现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考试后的各种情况。 (四)、受众:在校大学生;大学教师等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对英语专业感兴趣的人;对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想要了解研究学习纪录片的人。 (五)、基本主张和目标:大学英语四六级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和影响,希望通过影片向受众展示四六级考试影响下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 (六)、影片意义:展现当代大学生对待英语四六级的态度,探讨英语四六级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引发观众对英语四六级存在和作用的思考。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也能引发对中国英语热的反思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英语的思索。 二、选题背景和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的持续,英语这个被众多国家使用的世界性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无一不用到英语,英语的地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

越受到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目前可以衡量一所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之一,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此,各校基本把英语四六级成绩和学位证直接挂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四六级成绩多年来一直都不太理想。 连日来,在许多高校论坛中,类似“大学英语四、六级,你考了几次?”的帖子持续“走俏”。有些人说“这次又没过,下次继续吧!”还有不少人:“这次听力没考好,估计到不了600了,还要再考一次。”四六级考试刚刚结束,就有不少考生又开始为6个月后的考试做准备了,有些是继续努力争取通过考试,有些则是为了追求高分而继续报考。以求“刷新”成绩的“刷刷族”并不少见,有些考生他们早在半年前或一年前就已通过了考试,但是为了增加应聘筹码,或者以备不时之需,他们不停地“二进宫”、“三进宫”甚至“四进宫”,目标是把成绩刷到“500+”、“600+”。 四六级证似乎成了英语水平的最有力证明,大学生们为了符合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尤其重视,甚至高于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有些同学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刷分,一个英语四六级的证书是否值得那么多的付出?四六级证书又是否真正代表了英语的实际水平?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记录,策划拍摄这样一部关于英语四六级的纪录片。我们本着真实记录的原则,客观展现展现当代大学生对待英语四六级的态度,探讨英语四六级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引发观众对英语四六级存在和作用的思考。希望有关人员能够在其中找出关键性

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纪录片摄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电视的大众化特性以及摄录设备的小型化、普及化使拍摄纪录片成为时下电视圈里的热闹行当,许多人摩拳擦掌,大起炉灶。 然而,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域关于真实记录的理论却处在无休止的争论中,纪录片创作也陷入了多重困惑之中。“真实”与否仿佛成为了衡量纪录片的生死线。拍摄中为了追求“真实”,画面构图、景别、光线都很粗糙,镜头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只要跟踪拍摄,同期声录音,长镜头纪录,就认为那是真实,就是纪录片,这种“真实”观实际上有待商榷。 一、现场纪录的“一次性”能力 摄像师运用镜头的造型表现手段在寻像器里进行判断取舍,展现现场事件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以及对精彩瞬间的细节纪录,使其负载的事件通过影像传达出来,体现时代精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要求摄像师在事件的场景中要有现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现场”的机械记录。“现场”拍摄要动而不乱,静而不死。 摄像人员在进入现场之后对周围的环境要有一个观察和熟悉的过程,现场往往是纷繁复杂的,环境就是纪录片的“场”,人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和在的联系。镜头选择什么,怎样选择是直接体现着摄像师对事件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判断与表达。 镜头记录不是开机之后就等磁带走完,事无巨细地记录,而是要有针对性。景别要给那些最有趣味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大全景固

定下来不动的记录,观众受不了那种静得发呆的长镜头。在一个相对的时间长度,镜头部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些信息直接关系着观众的观看心理,如果出现了信息的缺乏和信息的不连贯,观众的观看兴趣就会下降,这样,纪录片本身意义的传达和审美感知就会受到影响。一味追求“长镜头”的真实是纪录片走向单调、枯燥的必然。单纯堆砌生活场景,没有选择、提炼,就很容易使创作陷入“自然主义”的有影必录的境地。摄像师对“长镜头”要抱一种客观而理性的认识,如果“长镜头”中不足以体现一定的意义和信息,那么宁短勿长,宁缺毋滥。 二、摄像机的现场干扰 上世纪60年代的“真实电影”是用摄影机当“催化剂”,促进了某件事情的发生,甚至引导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在人类营造的环境中发掘出隐藏的真实。“直接电影”的创作者则是拿着摄影机进入一个紧的状况而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危机的发生,在摄影机所拍到的事件中找到真实。不论是“直接电影”也好,“真实电影”也罢,追求“真实”是它们的共同理想,然而事实却往往令人无限地失望。在纪录片场景拍摄中,摄像机和工作人员的存在对现场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干扰力。被拍摄者可能因为摄像机的介入而改变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打破正常的人物关系,很多纪录片创作者都会碰到这个头痛的问题,摄像人员往往因为在寻像器里看到的一个不自然的微小动作而大失所望,摄像机在无形中抵抗着真实的进程。而事实上,我们并不可能还原绝对的真实,因为真实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很大程度上只存

这5种常用打光方式,让你外景拍摄不用愁!

图片来自 | FILMING 导读 今天最佳君为大家分享的是FILMING老师整理自己常用的5种外景拍摄打光方式。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5种常用的打灯方式的思路,延伸出更多适合自己的方法。 以下的布光更多是作为一种参考,具体还需要根据自身拍摄环境情况以及拍摄想法来定。作 者 介 绍 图文作者 | 菲林 FILMING Nan Gallery南画廊创始人 MPA英国摄影大师协会LMPA认证摄影师

Nikon D810 快门:1/5s 光圈:f/16 ISO:50 焦距:18mm 拍摄布光思路 为了保留天空细节,曝光以天空为参考,人物欠曝, 用灯对人物进行补光,45度角光位获得自然的面部光影过渡。

02 Nikon D810 快门:1.3s 光圈:f/4 ISO:200 焦距:38mm 拍摄布光思路 光绘拍摄,曝光时间1.3s,闪光灯后帘同步, 45度角光位更好保留人物面部和整体婚纱裙摆的曝光细节。

03 Nikon D810 快门:2.5s 光圈:f/5.6 ISO:400 焦距:14mm 拍摄布光思路 光绘拍摄,曝光时间2.5s,闪光灯后帘同步, 45度角光位更好为双人整体补光。

90° 角 光位 90°角 光位的优势 摄影师,模特,灯位呈90度,这样的打灯会让人物五官更加立体,人物会更加突出,适合拍摄五官立体的新人。 04 Nikon D810 快门:1/250s 光圈:f/8 ISO:64 焦距:26mm 拍摄布光思路 灯位90度,让面部轮廓更加立体,在大环境人像中,可以更好的突出人物,非常实用。

05 Nikon D810 快门:1/250s 光圈:f/11 ISO:64 焦距:45mm 拍摄布光思路 模特五官立体,90度光位+柔光箱,让面部产生较明显的光比过渡,画面层次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