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论文

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论文
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论文

让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绝对不能强调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应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感受、体验、总结、反思,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场景。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讲“礼貌显魅力”时,我就布置学生表演了发生在学生中的因为打饭而发生口角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安排学生表演自己曾经受到“侵害”的事情经过,由学生讨论,为解决他的“倒霉”出主意,如何做才能避免?怎样解决?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我保护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探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而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与叛逆厌恶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益于他们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就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途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意识以及价值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存在的不足,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出了些许建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念,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 如有学者胡凯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界定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1] 有的人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去定义它,如学者尚丽娟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2] 还有学者唐汉卫在阐释“生活德育”的内涵时,认为“‘生活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一个人的道德。”[3]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有: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同大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相结合。针对现实生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不是由抽象的概念或理性知识来决定。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4],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2012年第0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3期) Total No .293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柳明旺(1968—),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 柳明旺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水平,还要求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暴露出很多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要性;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042—0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 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去,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1.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服务的精神。 2.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数量猛增,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只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要求标准之一。大学生面临生活、就业、学习、感情的各方面压力,思想压力大,特别是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很容易出现迷茫的心 理,甚至会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转变。大 学生虽然具有比较成熟的思想意识, 但是毕竟涉世不深、意志力不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 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能够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帮助学生推开迷雾,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坚持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实证科学的形成是在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价值。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去,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也只限于书本的知识,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仍然不知道怎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意义,虽然教育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现实相结合,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4.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 24·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55 《弟子规》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且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里面首先和其次要做的,要学的,都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范畴。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等等,每一课的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硬塞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起来毫无兴趣,常常出现上课打瞌睡、

玩手机、写其他作业的情况,不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堂真正的课来上,放纵自己。甚至有同学认为学了对自己的成绩和生活没什么意义,学不学也没什么影响,觉得这样一种学科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一上课就找其他事做,没有真正投入这节课中间来。 那么,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究竟怎么样呢?我们对全校三个年级的400多个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2份)。其中,喜欢思想品德课的有187人,占总数的51.66%,一般的155人,占总数的42.82%,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的8人,仅占总数的2.21%,没感觉的有12人,占比3.31%。而参与调查的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思品课的大部分内容与生活是有一定联系的。认为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的有132人,占比36.46%,认为生活中有时能用到思品课知识的有226人,占比62.43%,认为很少会用到的只有4人,占比仅1.11%。而学生印象的一课大多填的是《师友结伴同行》《多元文化的地球村》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章节。最后对于思品课的建议一项,大多学生写了希望思品课能更幽默、轻松,加强师生的互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思想品德课的,知道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联系,对生活的重要性。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会觉得上课学生不投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呢?我们再看一下学生印象深刻的课就知道了,其实学

关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关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0-01-06T14:27:47.57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刘国学[导读] 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体刘国学 (武冈市皮肤病防治站,湖南武冈 422400) 摘要:如何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和变化,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认为抛弃空洞的理论说教,寓教育于 生活,在生活中实现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活化中图分类号:F272.9;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一、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依托基层现实生活,从职工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形式,教会广大职工如何认清自身价值,以主体的角色主动积极地参与、适应和创造生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本质就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本体。古往今来,多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的区别。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本论”,这也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人的本质,以实践的生活为教育的本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因而就不能离开教育对象所处的实际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生活乃是教育的根基,一切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注职工的“客观”存在,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以职工所处的全部生活为教育平台,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最终的目的和归宿。 二、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分析 价值是客体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实现则是这种属性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及其结果。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体现其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它要求个体要把社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以奉献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确立职工的自我社会价值认同。如我站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困难,还需要建立新的发展平台。这就要求全体职工以全站的利益考虑,而不是强调个人得失。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必须尊重职工的个人需要,实现职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职工的现实生活需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职工切身利益,千方百计为职工排忧解难,要依靠有限的财力、物力去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适宜于职工成长进步的良好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充分尊重职工的个人价值,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目的是使他们更好地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职工的个人利益存在于集体利益之中,要教育职工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弘扬牺牲奉献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反对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真正实现职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1.实施“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相信职工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理解人、尊重人上做文章。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时,除了继续坚持灌输的原则,坚持不懈地进行主题思想教育外,还充分挖掘和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管理中,使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验生活。 在面对职工的困难时,由纯慰问性的精神鼓励向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排忧解难方向转变。如对困难职工,帮助职工克服困难,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最实在、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应将“温暖工程”送到那些最需要的困难家庭,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2.构建“学习型基层组织”。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创建学习型基层组织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把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或社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的有效方式,将传统的职工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职工主动学习提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我站就将建设站文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有机融合,把日常学习用学分制的形式统计出来,作为考核员工和干部的重要指标;以弘扬服务精神为主线,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我们往往会迷惘,“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状况。为此,构建一个学习网络非常重要,这样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依靠说教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现代学习途径,特别注重运用计算机这个“有形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交流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通过行业网站加强对职工的引导和教育,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尝试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尝试 发表时间:2012-07-31T09:08:53.757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7月供稿作者:杨政[导读]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四川省渠县三汇初级中学杨政【中图分类号】G6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33-01 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孝亲父母”的教学内容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就是在教学中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经验中提升。 比如,在“与挫折同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在学习“谁言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是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伸和拓展,让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社区的环境状况,找到存在问题及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运用到课堂上来。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只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认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有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社会背景 1、“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随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和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改变着世界,科技理性全面渗透到人们的实践生活领域,引发了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推崇和热捧。 人文社科界开始反思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科技发展对人们生存状况的消极影响引起人们警惕,倡导回归生活世界、返璞归真、重新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潮流。 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体现着“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近些年来,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趋势。例如,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倡导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质就是倡导将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中,呼吁教育回归生活实践,以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我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引发了我国教育学界对生活教育模式的深度探索和实践,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在时代变革、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道德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屡屡发生在青年人们群体中时,人们开始痛定思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成为脱离生活的道德说教,而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生活化转向,才可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征服人心、塑造心灵的价值旨归。 3、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主要表征 (1)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 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追逐物质利益,这使得“人陷入物质主义泥坑而难以自拔,是否有用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人成了自身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教育没能坚持阵地,迷失了它的终极价值,变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学问成了政治的工具,失掉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尊严性;二是认为仅有创造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人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思想政治教育在功利性的影响下,过分强化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被排挤到角落里,甚至出现人们人格扭曲的情况。 (2)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 长坡中学董春和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爱在屋檐下》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王春玲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取得成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王春玲(1973 ),女,任丘市出岸镇王务中学教师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教材的重组、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建立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贴近现实的生活世界。让课堂回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体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那么如何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向“生活化”目标转变。因此,贯彻教学目标生活化的理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和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怎样做到目标的生活化?课前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是必要的。现有的教材本身就是生活的诠释,教材中的案例、活动等等都紧贴学生生活,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合理设计,便能促进教学的生活化。比如,在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一家人对话的活动,爸爸开了一个个体餐饮店,妈妈在一个乡镇企业工作,大儿子是一个国有企业的技术员,二儿子在某私营企业担任部门主管。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仅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让同学们很快地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怎样的,由什么决定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作用。 型、可选项、正确答案、题目所属的课程ID。 四、辅助教学系统的实现 (一)教师模块的实现。在教师模块中包括信息管理子模块和考试管理子模块两个独立的子模块。在信息管理子模块中显示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上传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后试题及一些范例供学生学习使用,在此模块中教师可以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更改操作,并且可以和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交流和答复。在考试管理子模块中主要显示的是考试课程管理,考试计划管理,试题档案管理和考生管理四部分。教师通过此模块中对学生在线考试进行管理。这样在简化了教学工作的同时也使工作内容一目了然。 (二)学生模块的实现。学生模块是通过学生在线点击学习,考试等操作进行相应学习来实现的。在此模块中教师事先把选择好的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资料按照教学资源类型分别上传到相应子模块,并且可以随时更新内容以便学生学习使用;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在相应模块中查找所需资料来完成在线学习,在线练习或者在线考试等操作。 五、应用效果 该系统试用一年,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辅助教学反应良好,普遍认为在过去一年里因为学习内容变得更直观更具体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得到显著效果,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在教师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减少教学资料冗余的烦恼,为教师提供充电的机会。一是通过在线学习功能,学生可以反复温习或者根据个人情况就某些问题加深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既拓宽了课堂教学空间,又最大程度上调节了学生因个体差异问题带来的对知识的理解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系统使学生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通过在线考试功能,学生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实际上机操作提高了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三是通过在线答疑功能,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与互动,进而使关系更融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结语 本系统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系统的使用使学生们获得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大提高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这项技能,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兴元.基于Web的数学辅助教学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俞晓妮.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1 · 281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14-06-24T16:17:09.43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5期作者:张全英[导读] 在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了“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吉林省通榆县八面学校(137200)张全英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新看法、新要求,在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对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生活,同时,生活也是教育,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引入社会现实,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培养出有利于我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课堂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1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在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了“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 教学方法生活化 2.1 “游戏活动”多一些。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活动”无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游戏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游戏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能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理,效果是很好的。 2.2 “自我表现”多一些。唱唱跳跳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也是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上学生在唱唱跳跳的过程中,必定涉及到音乐。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并使人的习惯于真正的愉快。一段轻快的音乐往往能使学生感到愉悦,并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 2.3 “自主活动”多一些。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我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活动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如《拥抱秋天》,上课时,我减少对学生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动动手。贴贴画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动手形式。我就让学生在卡纸上画一画心目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捡片树叶,让孩子们合作做树叶贴画,一枝独秀也好,繁“叶”似锦也罢,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我设立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等,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获奖,这些手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动手能力的培养。 2.4 “激励措施”多一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的内在潜力的激发,有赖于一定的激励。 为了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始终处于积极定势,必须坚持激励性评价的教学原则。因此,在品德课上,我对学生课堂上的不同表现、不同见解,尤其是不同的学习习惯都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使每位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也能从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师生、生生间和谐、愉快的心态,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如“你真棒!”“连这你都知道,真不错!”“慢慢说,你行的!”同时,一些体态上的评价:如:点点头,拍拍肩,竖竖大拇指,拍手鼓鼓掌等也能起到口头语言难于表达的效果;还有通过适当的物化评价。积极肯定的激励性评价,不仅推动了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发现自我的价值,去“寻找最佳最美的我”,相信“好学生”定然会越来越好。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徐晓红(作者简介: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初中教务处,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21年,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品行素质,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初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只有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意义”。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蕴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生活。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程是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学生才会兴趣盎然而不枯燥的进行学习。(一)联系生活立体化。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进行品德修养的基础。我们不能知性地将其分割成碎片,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时要注意其立体性、系统性。1、联系学生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其间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用自己的身边事来引导自己有所获、有所悟。 2.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我国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则说“生活即教育”。无论是杜威所提的“教育即生长”,还是陶行知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两者是相通的。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中学阶段尤其如此。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才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政治课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还必须要加强。另一方面,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苍白的说教”来形容一点不过分。还有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不想学的状况。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其实施要求为:(1)课前准备要明确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和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的

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2)课堂教学时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3)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面笔者以《跨越陌生》(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一课中的“走近新同学”教学内容为例。 课前笔者让学生设计好一张签名卡和若干张自己的名片。签名卡的内容可以包括:我进中学认识的第一位同学和第一位老师,我认为特别幽默(文静、仗义、有才华……)的人,我挺佩服却还不是很熟悉的人,等等。名片设计则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未做过多限制。 上课时笔者检查了学生的准备情况,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原以为他们只会用作业本的纸来设计签名卡和名片,没想到他们几乎都统一用了精美的彩纸,并且各显神通地或者画上自画像,或者附上自己喜爱的格言,甚至有的还套了一个红红的中国结。笔者问他们为什么如此费心思,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爸爸说,名片就是一个人交往时的脸面,有个性的名片能让人更容易记住你。”笔者感叹,这就是来自生活的声音。接下来就该进入课堂主题了,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课本中学到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并从中受益,真正运用于生活,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从学习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另一方面,在教学的时候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这一学科很实用,从小学就树立对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兴趣会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一、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因为觉得所学的知识没有用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将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知识,这样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调动

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金色的秋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秋游,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体会了解秋天的变化和秋天带来的收获。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告别枯燥、压抑的课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热情会很高涨,而且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得到发散,学生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专业术语,这些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很难理解或是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和名词,教师可以将其融入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例如,在学习《健康生活每一天》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阐述一下什么样的生活是健康生活,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点评一下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是健康的方式。这样根据生活学生一定会很容易理解健康这个概念,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并让学生通过这门课学会生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素养。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深的理解,将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学得更好。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学习材料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选题: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学的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顾与反思。这些研究几乎涉及到了课改的方方面面,如从理论基础的质疑与争论到课堂实践误区的揭示,从推进策略的形式化到教材编写与审定的偏差,从发达地区课改的成就到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课改之难等等。其中,对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的生活争议颇为激烈。 就理论层面而言,反思与争论较多的是新课改理论与生活实际的适切性、“基础与创新”、“知识与能力”、“学科与生活”、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关系。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的探讨,几乎没有来自社会实践的审视,更缺乏系统地思考与梳理。从目前来看,能够提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有很多,其中包括: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4、生命教育观: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5、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胡塞尔最早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 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已十分明晰,将以往偏重于科学知识、内容知识发展为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并重、内容知识与方法知识共举等,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走向生活的纲领性决定。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