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参考模型

局域网参考模型
局域网参考模型

一.局域网参考模型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802委员会结合局域网自身的特点,参考OSI/RM,提出了局域网的参考模型(LAN/RM),制定出局域网体系结构,IEEE 802标准诞生于1980年2月,故称为802标准。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的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已得到广泛认同,并提供了一个便于理解、易于开发和加强标准化的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因此局域网参考模型参考了OSI参考模型。根据局域网的特征,局域网的体系结构一般仅包含OSI参考模型的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如图4-1所示。

(1)物理层

物理层的主要作用是处理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等方面的特性,确保在通信信道上二进制位信号的正确传输。其主要功能包括信号的编码与解码,同步前导码的生成与去除,二进制位信号的发送与接收,错误校验(CRC校验),提供建立、维护和断开物理连接的物理设施等功能。

(2)数据链路层

在ISO/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简单,它只负责把数据从一个结点可靠地传输到相邻的结点。在局域网中,多个站点共享传输介质,在结点间传输数据之前必须首先解决由哪个设备使用传输介质,因此数据链路层要有介质访问控制功能。由于介质的多样性,所以必须提供多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此IEEE 802标准把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层。LLC子层负责向网际层提供服务,它提供的主要功能是寻址、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MAC子层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不同类型的LAN,需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法,并且在发送数据时负责把数据组装成带有地址和差错校验段的帧,在接收数据时负责把帧拆封,执行地址识别和差错校验。

尽管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分成了LLC 和MAC 两个子层,但这两个子层是都要参与数据的封装和拆封过程的,而不是只由其中某一个子层来完成数据链路层帧的封装及拆封。在发送方,网络层下来的数据分组首先要加上DSAP(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Point)和SSAP(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等控制信息在LLC子层被封装成LLC帧,然后由LLC子层将其交给MAC子层,加上MAC子层相关的控制信息后被封装成MAC帧,最后由MAC子层交局域网的物理层完成物理传输;在接收方,则首先将物理的原始比特流还原成MAC帧,在MAC子层完成帧检测和拆封后变成LLC帧交给LLC子层,LLC 子层完成相应的帧检验和拆封工作,将其还原成网络层的分组上交给网络层。

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目前,3Com等公司都有基于该标准的无线网卡。由于802.11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

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小组又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两个新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的主要差别在于MAC子层和物理层。

802.11a是802.11原始标准的一个修订标准,于1999年获得批准。802.11a标准采用了与原始标准相同的核心协议,工作频率为5GHz,使用52个正交频分多路复用副载波,最大原始数据传输率为54Mb/s,这达到了现实网络中等吞吐量(20Mb/s)的要求。如果需要的话,数据率可降为48,36,24,18,12,9或者6Mb/s。802.11a 拥有12条不相互重叠的频道,8条用于室内,4条用于点对点传输。它不能与802.11b 进行互操作,除非使用了对两种标准都采用的设备。

由于2.4GHz频带已经被到处使用,采用5GHz-6.5GHz的频带让802.11a具有更少冲突的优点。然而,高载波频率也带来了负面效果。802.11a几乎被限制在直线范围内使用,这导致必须使用更多的接入点;同样还意味着802.11a不能传播得像802.11b那么远,因为它更容易被吸收。

尽管2003世界无线电通信会议让802.11a在全球的应用变得更容易,不同的国家还是有不同的规定支持。美国和日本已经出现了相关规定对802.11a进行了认可,但是在其他地区,如欧盟,管理机构却考虑使用欧洲的HIPERLAN标准,而且在2002年中期禁止在欧洲使用802.11a。在美国,2003年中期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决定可能会为802.11a提供更多的频谱。

在52个OFDM副载波中,48个用于传输数据,4个是引示副载波(pilot carrier),每一个带宽为0.3125MHz(20MHz/64),可以是二相移相键控(BPSK),四相移相键控(QPSK),16-QAM或者64-QAM。总带宽为20MHz,占用带宽为16.6MHz。符号时间为4微秒,保护间隔0.8微秒。实际产生和解码正交分量的过程都是在基带中由DSP 完成,然后由发射器将频率提升到5GHz。每一个副载波都需要用复数来表示。时域信号通过逆向快速傅里叶变换产生。接收器将信号降频至20MHz,重新采样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来重新获得原始系数。使用OFDM的好处包括减少接收时的多路效应,增加了频谱效率。

802.11a产品于2001年开始销售,比802.11b的产品还要晚,这是因为产品中5GHz的组件研制成功太慢。由于802.11b已经被广泛采用了,802.11a没有被广泛的采用。再加上802.11a的一些弱点,和一些地方的规定限制,使得它的使用范围更窄了。802.11a设备厂商为了应对这样的市场匮乏,对技术进行了改进(现在的802.11a 技术已经与802.11b在很多特性上都很相近了),并开发了可以使用不止一种802.11标准的技术。现在已经有了可以同时支持802.11a和b,或者a,b,g都支持的双频,双模式或者三模式的的无线网卡,它们可以自动根据情况选择标准。同样,也出现了移动适配器和接入设备能同时支持所有的这些标准。

在802.3协议中的CSMA/CD冲突检测机制已经很难运用在802.11协议中,所以在802.11中对CSMA/CD进行了一些调整,采用了新的协议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或者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来实现冲突检测和尽可能避免冲突。

* IEEE 802.11,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工作在2.4GHz)。

* IEEE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5GHz)。

* IEEE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 IEEE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IEEE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 IEEE 802.11e,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支持。

* IEEE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APP,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销。

* IEEE 802.11g,2003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 IEEE 802.11h,2004年,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频段)。

* IEEE 802.11i,2004年,无线网络的安全方面的补充。

* IEEE 802.11j,2004年,根据日本规定做的升级。

* IEEE 802.11l,预留及准备不使用。

* IEEE 802.11m,维护标准;互斥及极限。

* IEEE 802.11n,2009年9月通过正式标准,WLAN的传输速率由目前802.11a 及802.11g提供的54Mbps、108Mbps,提高到300Mbps甚至高达600Mbps。

* IEEE 802.11k,2008年,该协议规范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络频谱测量规范。该规范的制订体现了无线局域网络对频谱资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

* IEEE 802.11r,2008年,快速基础服务转移,主要是用来解决客户端在不同无线网络AP间切换时的延迟问题。

* IEEE 802.11s,2007年9月.拓扑发现、路径选择与转发、信道定位、安全、流量管理和网络管理。网状网络带来一些新的术语。

* IEEE 802.11w,2009年,针对802.11管理帧的保护。

* IEEE 802.11y,2008年,针对美国3650–3700 MHz 的规定。

元数据的概念

元数据的概念 元数据(Metadata),即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对数据和信息资源进行描述的信息。通常认为,元数据是为了更为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数据而对它进行说明的信息。所以元数据与其描述的数据内容有着密切联系,不同领域的数据的元数据在内容 上差异很大。地理空间数据的元数据是地理空间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外的描述地理信息空间数据集的内容、质量、状态和其它特性的一类数据,它是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其中,对空间数据某一特征的描述,称为一个空间元数据元素。空间元数据是一个由若干复杂或简单的元数据项组成的集合。它与非空间元数据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容中包含大量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描述性信息。 研究元数据的作用和意义 元数据可用来帮助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解决数据转换、沟通和理解的问题。归纳起来,元数据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作用: 1)、用来组织、管理和维护空间数据,建立数据文档,并保证即使其主要工作人员退休或调离时,也不会失去对数据情况的了解 2)、提供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内容、数据质量及数据分发等方面的信息,帮助数据使用者查询检索所需地理空间数据 3)、用来建立空间信息的数据目录和数据交换中心,提供通过网络对数据进行查询检索的方法或途径,以及与数据交换和传输有关的辅助信息 4)、通过空间元数据,人们可以接受并理解空间信息,帮助数据使用者了解数据, 以便就数据是否能满足其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与自己的空间信息集成在一起,进行不同方面的科学分析和决策。 元数据是使数据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可以用于许多方面,包括数据文档建立、数据发布、数据浏览、数据转换等。元数据对于促进数据的管理、使用和共享均有重要的作用。元数据对于建立空间数据交换网络是十分重要的,往往网络中心通过设在中心的元数据库可以实时地连接各个分发数据的分节点元数据库,帮助潜在的用户找到其特定应用所需要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一个完整的元数据系统通常包括三部分,即元数据标准、元数据管理工具和元数据库。不同的元数据库可能采用不同的管理工具,唯一能够在不同数据管理软件间交换元数据的途径是统一元数据标准,只有在统一的标准前提下,才能跨越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软件平台进行数据的互操作,实现数据共享。 DIF 元数据标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自适应控制 严格地说,实际过程中的控制对象自身及能所处的环境都是十分复杂的,其参数会由于种种外部与内部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如,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参数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外部原因),化学反应速度随催化剂活性的衰减而变慢(内部原因),等等。如果实际控制对象客观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那么,前面所述的一些基于确定性模型参数来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是不适用的。 所谓自适应控制是对于系统无法预知的变化,能自动地不断使系统保持所希望的状态。因此,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应能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测取系统的输入、状态、输出或性能参数,逐渐地了解和掌握对象,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过程信息,按一定的设计方法,作出控制决策去修正控制器的结构,参数或控制作用,以便在某种意义下,使控制效果达到最优或近似更优。目前比较成熟的自适应控制可分为两大类: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和自校正控制(Self-Turning)。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1.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图10.1所示: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它由两个环路组成,由控制器和受控对象组成内环,这一部分称之为可调系统,由参考模型和自适应机构组成外环。实际上,该系统是在常规的反馈控制回路上再附加一个参考模型和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节回路而形成。

在该系统中,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相当于给定一个动态性能指标,(通常,参考模型是一个响应比较好的模型),目标信号同时加在可调系统与参考模型上,通过比较受控对象与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来得到两者之间的误差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适应律)来修正控制器的参数(参数自适应)或产生一个辅助输入信号(信号综合自适应),从而使受控制对象的输出尽可能地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 在这个系统,当受控制对象由于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系统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将导致受控对象输出与参考模型输出间误差的增大。于是,系统的自适应机构再次发生作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得受控对象的输出再一次趋近于参考模型的输出(即与理想的希望输出相一致)。这就是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决定和综合自适应律,有两类方法,一类为参数最优化方法,即利用优化方法寻找一组控制器的最优参数,使与系统有关的某个评价目标,如:J=? t o e 2(t)dt ,达到最小。另一类方法是基于稳 定性理论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保证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节过程是稳定的。如基于Lyapunov 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和基于Popov 超稳定理论的方法。 系统设计举例 以下通过一个设计举例说明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 例10.1设一受控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W a (s)=) 1(+s s k ,其中K 可变,要求 用一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使系统得到较好的输出。 解:对于该系统,我们选其控制器为PID 控制器,而PID 控制器的参数由自适应机构来调节,参考模型选性能综合指标良好的一个二阶系统: W m (d)= 1 414.11 2 ++s s 自适应津决定的评价函数取 minJ =?t e 2 (t)dt ,e(t)为参考模型输出与对象输出的误差。 由于评价函数不能写成PID 参数的解析函数形式,因此选用单纯形法做为寻优方法。(参见有关优化设计参考文献)。 在上述分析及考虑下,可将系统表示具体结构表示如下图10.2所示。

数据元与元数据、数据项区别

1、数据元与元数据的关系 首先肯定一点是:数据元本身也是数据单元,即也是数据。它就是一个用来对各行业的数据进行自身规范化的一个方法或一套指导的理论。用这一套方法对行业数据进行统一的名、型、值规范及分类。可以说数据元是组成数据的最小单元,是基本的。就像化学元素一样,化学元素本身并不多,即几十种,但由这几十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可是形形色色。所以对于一个行业来讲数据元应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理解数据元应该从它的几个性质来认识: (1)原子性:即说明数据元具有原子特征,即是组成数据最小单元。例如“金额”本身就是一个基本数据元,“产量”,“重量”、“密度”等等 (2)集成性:按照数据本身自然联系建立数据间的关联关系,体现出了数据的集成性。同时,通过对数据元的分析,对数据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演绎性:说明可由基本数据元演绎或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应用数据元,继上面的实例: 煤产量、原油产量、钢产量等,或更细致地可以演绎出:煤年产量/煤月产量/煤季产量/煤累计产量等。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数据元由基本数据元与应用数据元之分,所以一般来讲,我们就是指基本数据元。 可以看出,行业数据元应该是有限的,规划好行业数据元之后,可以为行业构建出统一、集成的、稳定的数据模型奠定基础,同时它也为数据交换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逻辑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的“参考模型”。以前存在的一些模型中的数据与其它模型进行共享时,可以在这个逻辑的“参考模型”一层上得到统一。 而元数据,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个元数据也应有几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从它的定义上讲,所谓的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单从这个定义上来看,元数据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例如,描述数据元有二十几个属性,即这二十几个属性(例如数据元名称、定义、类型等),我们就称为是描述数据元的元数据。这只是单纯地从它的定义上来理解,其实,一般我们所指的元数据,通常都与具体的应用挂钩的。例如,我们保存到DBMS中的表结构、索引、字典、报表格式等等均为元数据,所以可以看出,元数据(Metadata)与数据元(Data Element)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二者的关系:数据元规划好了,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而非冗余的元数据。元数据与软件及数据仓库紧密相关。另外,数据元之后才能谈元数据,元数据更接近于应用,而数据元仅仅是从数据名、型、值以及分类的角度对数据进行规划。数据元设计是为数据集成,即数据模型构建奠定基础,它更面向数据模型,而数据元更接近实际应用。 2.信息系统基本(通用)数据元怎样划分与提取? (1)按照行业中的关键业务活动,即工作流程,从源头出发来初步地提取出数据项,即业备流中蕴涵着数据流,这样可以保障所提取的数据元能够满足多学科的应用需求;这个过程也是分专业进行分析的过程。 (2)将多专业的数据进行统一考虑,一般来讲,我国行业信息建设发展到今天数据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积累,这样为我们提取数据项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这样可以按照数据元的方法对数据元本身进行分类,这种分类一般有按照“对象”、“特性”以及“表示”等进行分类,这是最基本的分类。也有的可以按照自行业和特点按照应用主题或其它进行分类。 相似类别的数据分类到一起,这样可以统一考虑该类数据的名、型及值等问题。数据元的提取是一个逐步求精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就完成,它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上面所说的按照对象来分类,是指该数据元是描述什么对象的,例如,在石油行业,井号,这个数据元本身就是描述“井”这个对象的,所以如果按照对象来分类,那么它将被分到“井”这个对象。可以看出,按照对象来分类时,可以为下一步建模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按照特性与表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这些数据元进行分类。对基本数据元的分析,最后可能会得到一个层次关系,有的人问,这个基本数据元到底要分解到何时为止呢?回答是:具体抽象为哪一层与行业应用有关系,这不是死规定。一般来讲,数据元如果越基本,那么它的抽象度应越高,而距离实际应用主题就越远。这就要根据实际而定了。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基本参考模型典型例题分析解答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基本参考模型典型例题分析解答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___。 2.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____、标准或____的集合称为网络协议。 3.0SI的全称为____,的参考模型是由____制定的标准化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4.ISO包括____、服务定义和____三级抽象。 5.0SI的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____、运输层、会话层、____和____。 6.网络协议包含三要素,这三要素分别是语义、____和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网络协议中,涉及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的内容属于网络协议的()要素。 A)语法B)语义C)定时D)语用 2.osI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层模型。 A)8 B)9 C)6 D)7 3.在OSI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在通信子网中实现路由选择的层次为(). A)物理层B)网络层C)数据链路层D)运输层 4.在OSI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将比特流组织成帧,并进行校验、确认及反馈重发的层次为()。 A)物理层B)网络层C)数据链路层D)运输层 5.在ISO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的透明数据运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量撞控制的层次为()。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运输层D)网络层 6.在ISO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组织和同步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间通信的层次为(). A)网络层B)会话层C)运输层D)表示层 7.在OSI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的数据或信息语法表示转换,也可进行数据压缩和加密的层次为()。 A)会话层B)网络层C)表示层D)运输层 8.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把传输的比特流划分为帧的层次是()。 A)网络层B)数据链路层C)运输层D)分组层 9.在OSI的7层模型中,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的和规程的特性的层次是()。 A)网络层B)数据链路层C)物理层D)运输层 10。在OSI的7层模型中,负责为OSI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层次是() A)应用层B)会话层C)运输层D)表示层 11。在创I的7层模型中,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层次是()。 A)表示层B)应用层C)数据链路层D)运输层 12。在OSI的7层模型中,位于运输层之上的层次是()。 A)表示层B)数据链路层C)会话层D)应用层 13。允许计算机相互通信的语言被称为()。 A)协议B)寻址c)轮询D)对话

国内外元数据

元数据格式汇总iii 1. D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2. CDWA(艺术作品描述目录) 3. V AR Core(可视资源委员会核心元数据) 4. CDF(频道定义格式) 5. ROADS元数据(主题信息服务的资源组织和发现) 6. IEEE LOM(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 7. BibTex(科技文献书目资源格式) 8. GEM(教育资源网关) 9. CIMI(博物馆信息计算机交换标准框架) 10. REACH元数据格式 11. EAD(编码文档描述) 12. ONIX(在线信息交换) 13. EELS(工程电子化图书馆) 14. EEVL(爱丁堡工程虚拟图书馆) 15. FGDC(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 16. GILS(政府信息定位服务) 17. MARC(机读目录格式) 18. MOA2(美国的创建II) 19. MCF(元内容框架) 20. PICA+(荷兰图书馆自动化中心) 21. PICS(网络内容选择平台) 22. TEI Header(文本编码先导计划) 23. SOIF(概略对象交换格式) 24. IAFA/WHIOS++Templates(因特网匿名FTP文件库版式) 25. ICPSR SGML Codebook(政治和社会研究方面的校际联盟) 26. LDAP DIF(轻便型目录获取协议) 27. RFC 1807(书目记录格式) 28. URCs(统一资源特征) 29. SGML(通用标准标记语言) 30. Warwick Framework(Warwick框架) 31. Web Collections(网站集合) 32.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33. RDF(资源描述框架) 1.D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名称:Dublin Core Metadata,DC

元数据管理

1.前言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从许多业务处理系统中抽取、转换而来,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企业数据环境,如何以安全、高效的方式来对它们进行管理和访问就变得尤为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元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元数据是关于数据、操纵数据的进程和应用程序的结构和意义的描述信息,其主要目标是提供数据资源的全面指南。元数据不仅定义了数据仓库中数据的模式、来源以及抽取和转换规则等,而且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运行都是基于元数据的,是元数据把数据仓库系统中的各个松散的组件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元数据 2.1 元数据的概念 按照传统的定义,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在数据仓库系统中,元数据可以帮助数据仓库管理员和数据仓库的开发人员非常方便地找到他们所关心的数据;元数据是描述数据仓库内数据的结构和建立方法的数据,可将其按用途的不同分为两类:技术元数据(Technical Metadata)和业务元数据(Business Metadata)。 技术元数据是存储关于数据仓库系统技术细节的数据,是用于开发和管理数据仓库使用的数据。

业务元数据从业务角度描述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它提供了介于使用者和实际系统之间的语义层,使得不懂计算机技术的业务人员也能够“读懂”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业务元数据主要包括以下信息:使用者的业务术语所表达的数据模型、对象名和属性名;访问数据的原则和数据的来源;系统所提供的分析方法以及公式和报表的信息。 2.2 元数据的作用 在数据仓库系统中,元数据机制主要支持以下五类系统管理功能:(1)描述哪些数据在数据仓库中;(2)定义要进入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和从数据仓库中产生的数据;(3)记录根据业务事件发生而随之进行的数据抽取工作时间安排;(4)记录并检测系统数据一致性的要求和执行情况;(5)衡量数据质量。 与其说数据仓库是软件开发项目,还不如说是系统集成项目[1],因为它的主要工作是把所需的数据仓库工具集成在一起,完成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OLAP分析和数据挖掘等。 3.数据仓库元数据管理现状 元数据管理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负责存储和维护元数据库中的元数据;二是负责数据仓库建模工具、数据获取工具、前端工具等之间的消息传递,协调各模

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一、互连网体系结构 1974年IBM提出了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考虑到各个网络存在的异构,异质,导致网络都属于封闭式网络,无法相互连接,通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了OSI(开放式系统互连)标准,将计算机网络进行分层分层优点:解决了通信的异质性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向高层屏蔽低层细节问题,使网络的设计更加的简单、容易实现。 协议:网络中通信或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标准 实体:发送接收信息的软件或硬件的进程 对等实体:不同系统内的同一层次两个实体 接口:相临两层之间的交互界面 服务:某一层和此层以下的层能力,通过接口交给相临层 协议栈:系统内的各个层的协议集合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协议的集合 1、ISO/OSI参考模型 ISO/OSI参考模型是一种逻辑结构,不是具体的设备,任何遵循协议的系统都可以相互通信经过OSI七层模型的数据要经历数据的封装(打包)和解封装(解包)过程,封装过程是将原数据从高层向低层传递的过程,每经过一层都需要加上该层的报头信息,解封装过程是从低层向高层传递的过程,每经过一层都需要将对等层的报头去掉还原为上层数据。

第一层:物理层 处于最底层,为上层提供物理连接,负责传送二进制比特流,在物理层中定义了机械特性(连接器形式和插针分配),电气特性(接口电路参数),功能特性(物理接口的信号线)和规程特性(信号线操作规程),传输介质可以使用有线介质或无线介质,物理层传输二进制比特流,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物理层的典型设备有:集线器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链路的管理,流量的控制,差错控制,数据以数据帧格式传输的,数据帧包含帧头(H2)和帧尾(T2)MAC(介质访问控制),48位二进制组成,为了方便表示使用十六进制表示,网卡上的MAC地址是物理地址,在生产网卡时就内臵在网卡的ROM(只读存储器)芯片中了,不能修改,但是可以伪造(网卡属性中),为了表示网卡的全球唯一性,将MAC地址表示的48位二进制地址分为2部分,前24位表示厂商代号,后24位表示厂商内部代号,MAC地址相同的计算机不能够相互通信网桥,二层交换机,网卡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第三层:网络层 提供统一的寻址方案,完成分组的独立路由选择,网络层数据以数据包传输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实现路径的选择,通过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直连路由,路由器自己接口所在的网络形成的路由表),(静态路由,管理员手工添加路由信息添加的路由表),(动态路由,路由器通过相互的路由学习,得到的路由表),路由器可以实现网络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抽象模型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抽象模型 资源名: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抽象模型 创建者:Andy Powell UKOLN, University of Bath, UK Mikael Nilsson KMR Group, CID, NADA,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Ambj?rn Naeve KMR Group, CID, NADA,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Pete Johnston UKOLN, University of Bath, UK 翻译者: 张春景(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夏翠娟(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研究生) 发布日期:2004-12-08 标识符:https://www.360docs.net/doc/4314421384.html,/metadata/dcmi/abstract-model/ 替代:https://www.360docs.net/doc/4314421384.html,/metadata/dcmi/abstract-model/2004-11-24/ 被替代:无 最新版本:https://www.360docs.net/doc/4314421384.html,/documents/abstract-model/ 文档状态:DCMI 工作草案1。 文档描述:此文档描述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记录的抽象模型。 目录 1. 引言 2. DCMI抽象模型 3. 描述、描述集及记录 4. 值 5. 向上兼容原则 6. 置标指南 7. 术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关于结构值的提示 附录B-抽象模型与RDF 附录C-抽象模型与XML 附录D-抽象模型与XHTML 1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4421384.html,/documents/#workingdrafts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第九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简称MRAC 介绍另一类比较成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已有较完整的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应用成果(驾驶仪、航天、电传动、核反应堆等等)。 §9 —1MRAC 的基本概念 系统包含一个参考模型,模型动态表征了对系统动态性能的理想要求,MRAC 力求使被控系统的动态响应与模型的响应相一致。与STR 不同之处是MRAC 没有明显的辨识部分,而是通过与参考模型的比较,察觉被控对象特性的变化,具有跟踪迅速的突出优点。 设参考模型的方程为 式(9-1-1) 式(9-1-2) 被控系统的方程为 式(9-1-3) 式(9-1-4) 两者动态响应的比较结果称为广义误差,定义输出广义误差为 e = y m – y s 式(9-1-5); X A X Br y CX m m m m m ? =+= X A B r y CX S S S S S ? =+=

状态广义误差为 ε = X m – X s 式(9-1-6)。 自适应控制的目标是使得某个与广义误差有关的自适应控制性能指标J 达到最小。J 可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单输出系统的 式 (9-1-7) 或多输出系统的 式(9-1-8) MRAC 的设计方法目的是得出自适应控制率,即沟通广义误差与被控系统可调参数间关系的算式。有两类设计方法:一类是“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目标是使得性能指标J 达到最优化;另一类是使得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确保稳定工作,称之为“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9 —2 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 一、利用梯度法的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 这里要用到非线性规划最优化算法中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 J e d t = ?20 ()ττ J e e d T t = ?()()τττ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IT法

一 原理及方法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是用理想模型代表过程期望的动态特征,可使被控系统的特征与理想模型相一致。一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一般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或出现干扰时,被控对象的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检测出实际系统与理想模型之间的误差,由自适应机构对可调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补偿外界环境或其他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逐步使性能指标达到最小值。 基于这种结构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有很多种方案,其中由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首先利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适应控制律,简称为MIT 自适应控制,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MIT 控制结构图 系统中,理想模型Km 为常数,由期望动态特性所得,被控系统中的增益Kp 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有其他干扰出现时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从而使其动态特征发生偏离。而Kp 的变化是不可测量的,但这种特性的变化会体现在广义误差e 上,为了消除或降低由于Kp 的变化造成的影响,在系统中增加一个可调增益Kc ,来补偿Kp 的变化,自适应机构的任务即是依据误差最小指标及时调整Kc ,使得Kc 与Kp 的乘积始终与理想的Km 一致,这里使用的优化方法为最优梯度法,自适应律为: ??+=t m d y e B Kc t Kc 0)0()(τ Yp Ym e +__ + R 参考模型 调节器被控对象 适应机构 可调系统 ———kmq(s) p(s) Kc Kp q(s)-----p(s)适应律 R ym yp e +-

MIT 方法的优点在于理论简单,实施方便,动态过程总偏差小,偏差消除的速率快,而且用模拟元件就可以实现;缺点是不能保证过程的稳定性,换言之,被控对象可能会发散。 二 对象及参考模型 该实验中我们使用的对象为: 1 22) ()()(2 ++= =s s s p s q K s G p p 参考模型为: 1 21) ()()(2 ++= =s s s p s q K s G m m 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一个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设可调增益的初值Kc(0)=0.2,给定值r(t)为单位阶跃信号,即r(t)=A ×1(t)。A 取1。 三 自适应过程 将对象及参考模型离散化,采样时间取0.1s ,进而可得对象及参考模型的差分方程分别为: )2(0044.0)1(0047.0)2(8187.0)1(8079.1)(-+-+---=k r k r k y k y k y m )2(0088.0)1(0094.0)2(8187.0)1(8097.1)(-+-+---=k u k u k y k y k y p p p 其中u 为经过可调增益控制器后的信号。编程进行仿真,经大量实验发现,取修正常数B 为0.3,可得较好的动态过度过程,如下图3所示:

数据仓库主题设计及元数据设计

明确仓库的对象:主题和元数据 大多数商务数据都是多维的,所以采集和表示三维以上的数据不能完全借用业务数据库设计中的方法,必须有一种新的方法来表达多维数据。现阶段流行的有2种方法,一是面向对象方法,即把商务数据抽象为对象,再使用Rational Rose等对象建模工具来表达这些对象;另一种方法就是使用信息包图,这是一种简便且高效的方法,在项目中使用的普及率很高。 信息包图实际上是自上而下数据建模方法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自上而下的建模技术从用户的观点开始设计。用户的观点是通过与用户交流得到的,可以进一步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自上而下的方法几乎考虑了所有的信息源,以及这些信息源影响商务活动的方式,它使得设计者可以围绕着一个通常的主题或商务领域进行信息包的开发。 下面就详述如何通过信息打包技术建立信息包图,从而确定数据仓库中的主题和元数据。 3.4.1 信息打包技术 1.信息打包技术的基本使用 信息打包法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它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把焦点集中在企业的一个或几个主题上,着重分析主题所涉及数据的多维特性。此法具体分4个阶段:(1)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对商务数据的多维特性进行分析,用信息打包图表示维度和类别之间的传递和映射关系,建立概念模型。其中类别是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个维度的分类划分,如产品可按颜色、质地、产地和销地等不同标准分类。 (2)对企业的大量的指标实体数据进行筛选,提取出可利用的中心指标。其中指标也称为关键性能指标和关键商务测量的值,是在维度空间衡量商务信息的一种方法。比如产品收入金额、原材料消耗、补充新雇员或设备运行时间等都可以叫做指标。 (3)在信息打包图的基础上构造星形图,对其中的详细类别实体进行分析,进一步扩展为雪花图,建立逻辑模型。 (4)在星形图和雪花图的基础上,根据所定义数据标准,通过对实体、键标、非键标、数据容量、更新频率和实体特征进行定义,完成物理数据模型的设计。 信息包图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以下工作: 定义某一商务中涉及的共同主题范围,例如:时间、顾客、地理位置和产品。 设计可以跟踪的、确定一个商务事件怎样被运行和完成的关键商务指标。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IT法

一原理及方法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是用理想模型代表过程期望的动态特征,可使被控系统的特征与 理想模型相一致。一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 1所示。 其工作原理为,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或出现干扰时,被控对象的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 化,通过检测出实际系统与理想模型之间的误差, 由自适应机构对可调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 补偿外界环境或其他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逐步使性能指标达到最小值。 基于这种结构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有很多种方案,其中由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首先 利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适应控制律, 简称为MIT 自适 应控制,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MIT 控制结构图 系统中,理想模型Km 为常数,由期望动态特性所得,被控系统中的增益 Kp 在外界环 境发生变化或有其他干扰出现时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从而使其动态特征发生偏离。 而Kp 的变化是不可测量的,但这种特性的变化会体现在广义误差 e 上,为了消除或降低由 于Kp 的变化造成的影响,在系统中增加一个可调增益 Kc ,来补偿Kp 的变化,自适应机构 的任务即是依据误差最小指标及时调整 Kc ,使得Kc 与Kp 的乘积始终与理想的Km 一致, 这里使用的优化方法为最优梯度法,自适应律为: t Kc(t) Kc(0) B o e y m d MIT 方法的优点在于理论简单,实施方便,动态过程总偏差小,偏差消除的速率快,而 且用模拟元件就可以实现;缺点是不能保证过程的稳定性,换言之,被控对象可能会发散 Ym R 图1 一般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对象及参考模型 该实验中我们使用的对象为: G p(s) K p q(S) P(s) 2 s22s 1 参考模型为: G m(s)K q(s) K m p(s) 1 s22s 1 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一个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设可调增益的初值Kc(0)=0.2 ,给定值r(t)为单位阶跃信号,即r(t)=A x 1(t)。A取1。 三自适应过程 将对象及参考模型离散化,采样时间取0.1s,进而可得对象及参考模型的差分方程分别为:y m(k) 1.8079 y (k 1) 0.8187y(k 2) 0.0047r(k 1) 0.0044r(k 2) y p(k) 1.8097y p(k 1) 0.8187y p(k 2) 0.0094u(k 1) 0.0088u(k 2) 其中u为经过可调增益控制器后的信号。编程进行仿真,经大量实验发现,取修正常数B为0.3,可得较好的动态过度过程,如下图3所示: input and output change af Kc change of error2 14 r 1讨1.3r- 1.2 - km 0.2r □ 18 1.2 -丨沖卜 11.1 -- □ IE 1 1 - d- a u - \1□ 12 -一 □ 8 ?■□ 9 - 0.1■ 0.6 -■0.8 -- □.oe- 07 - 0.4 -1 -□ 06- 06 --a 04■ 0.2- 1 05 -102? A - oL 0.4 ■-0 - 0 50 □50 0 50 time/seco nd tiirie/second time/so CDrd 图3仿真结果 由图3中第一个图形可以看出,在阶跃扰动后,经过一段时间对象的输出完全跟踪上了 理想模型的值,系统最终趋于稳定;由第二个图可以看出,当系统稳定后,Kp*Kc等于Km,

关于元数据

关于元数据 [1]葛岩,元数据DC与MARC的关系及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元数据,英文名称为Metadata,元数据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工具,是一种编码体系,它可以帮助人们检索和确认所需要的资源,可以对数据单元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著录描述,可以支持资源的存储和使用管理,支持对资源进行长期保存 DC即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Dublin Core。DC 元素集是由以下15 个核心元素构成:题名(Title)、主题 (Subject)、描述 (Description)、来源(Source)、语言(Language)、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创作者(Creator)、出版者(Publisher)、其他参与者 (Contributor)、权限管理 (Right)、日期(Date)、类型 (Type)、格式 (Fomat)、标识符(Identifier)。 MARC即机读目录,国内一般采用 CNMARC(中国机读目录) 和 USMARC (国际通 用机读目录)两种标准分别针对中文与西文馆藏。MARC 以其详细和严谨的风格可以准确 的描述图书和期刊,提供管理和检索。 DC与MARC各自的优势。MARC 是一种专属的详细描述的元数据格式,对其著录的内容有着严格规定。从一定程度上看,MARC 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元数据格式,它是其他更新的元数据格式的重要参考依据。但 MARC 描述的书目信息方式适用于图书馆,用于描述完整的、静止的书目信息,是针对印刷型信息资源而设计的编目格式(MARC 格式),对于动态的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其编目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在研究 DC 时,研究人员既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 MARC 格式,又在DC 的单元内容上借鉴了 MARC 数据单元的内容,故 DC 被称为 MARC 的 网络压缩版。 DC与MARC的联系。DC15 个元素的任一数据元素都是独立描述的,不依赖于 具体的编码方法,与任何具体的传输结构都没有必然联系。它可以将其所包含的传统字段通过映 射转换为 MARC 格式,与图书馆原有的目录联成一体,使大量已存在的 MARC 可转换为 DC 的元素集,从而实现网络存取;而且也为 MARC 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广阔空间。 DC与MARC的区别。1.数据单元形式不同:MARC 采用字段与子字段作为数据单元,对必备字段和可选字段是否可以重复都有严格的规定,DC 采用元素和限定词作为数据单元,所有元素都可选择、可重复、可扩展,限定词和元素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限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结构较为简单。2. 数据形式不同MARC 格式主要由 3 部分组成:头标区、目次区、数据区。3. 标识不同:机读目录 MARC 的字段采用了 3 位阿拉伯数字作为标识,子字段采用一位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作为标识,其标识不具备语义,不能直观表达;而 DC 采用单词或词组的形式作为标识,语义明确直观,具有自我解释的功能。4. 编码标准不同:机读目录(MARC)的编码标准较为特殊,采用ES022709 作 为编码标识,其 MARC 在与其他元数据格式进行转换时,要克服编码不同的问题;而MARC 以 HTML (超文本置标语言)作为编码标准,著录时可使用 HTML 语言为输出结果的网络产品形式,也保留了自己的著录标识系统。5.使用环境和范围不同:MARC 只限于 ES022709 编码标准的信息系统之间传递和交换书目数据,使用范围主要限于图书、情报机构和网上的公共查

基于RBFNN的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基于RBFNN的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所在实验室:matlab仿真实验室 指导教师:杜 学生姓名 班级文自112-2 学号201190 成绩评定:

仿真截图

三角输入 clear all; close all; u_1=0; y_1=0; ym_1=0; x=[0,0,0]'; c=[-3 -2 -1 1 2 3; -3 -2 -1 1 2 3; -3 -2 -1 1 2 3]; b=2*ones(6,1); w=[ 0.8283 0.3887 -0.8872 -0.3668 0.8233 0.8274]; xite=0.45; alfa=0.05; h=[0,0,0,0,0,0]'; c_1=c;c_2=c; b_1=b;b_2=b; w_1=w;w_2=w; ts=0.001; for k=1:1:4000 time(k)=k*ts; r(k)=0.2*sawtooth(2*pi*k*ts,0.5); ym(k)=0.6*ym_1+r(k); y(k)=(-0.1*y_1+u_1)/(1+y_1^2); %Nonlinear plant for j=1:1:6 h(j)=exp(-norm(x-c(:,j))^2/(2*b(j)*b(j))); end u(k)=w'*h; ec(k)=ym(k)-y(k); dyu(k)=sign((y(k)-y_1)/(u(k)-u_1)); d_w=0*w; for j=1:1:6 d_w(j)=xite*ec(k)*h(j)*dyu(k); end w=w_1+d_w+alfa*(w_1-w_2); d_b=0*b; for j=1:1:6 d_b(j)=xite*ec(k)*w(j)*h(j)*(b(j)^-3)*norm(x-c(:,j))^2*dyu(k); end

数据元

数据元 编辑 数据元(Data element):又称数据类型,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 1定义编辑 data element(数据元素),单个数据单元,也称为data item(数据项)。参阅date field (数据字段)。 data field(数据字段),数据记录中已有定义的部分,例如数据库表中的一列。 综上,data element(数据元素),泛指结构化数据中的最小组成单位。 数据元和元数据的概念 数据元(Data element):又称数据类型,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 数据元一般来说由三部分组成: a)对象类:思想、概念或真实世界中的事物的集合,它们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含义, 其特征和行为遵循同样的规则。 b)特性:对象类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一个有别于其它的、显著的特征。 c)表示:它描述了数据被表达的方式。 元数据(Metadata)是描述其它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other data),或者说是用于提供某种资源的有关信息的结构数据(structured data)。元数据是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等对象的数据,其使用目的在于: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简单高效地管理大量网络化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发现、查找、一体化组织和对使用资源的有效管理。 元数据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a)元数据一经建立,便可共享。元数据的结构和完整性依赖于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使用环境;元数据的开发与利用环境往往是一个变化的分布式环境;任何一种格式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b)元数据首先是一种编码体系。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码体系,这导致了元数据和传统数据编码体系的根本区别;元数据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和功能是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一种机器可理解框架。

4电子文件通用元数据规范

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 (征求意见稿)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本标准规定了电子文件元数据的结构、定义、编码体系。 本标准描述的数字对象为通用的电子文件核心元数据,主要为原生电子文件与数字化文件(文本、图像)元数据。根据发展需要,扩展编制图形、影像、声音等文件类型的元数据标准。 2.编制目的 2.1 对文件及相关实体进行标准化描述; 2.2 实现不同机构、不同系统之间文件及信息的互操作; 2.3 为电子文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应用软件中的再利用提供统一的元数据; 2.4 为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中心、文档管理、档案管理等系统提供成熟的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设计模式。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1714-1997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GB/T 9704-1999 国家行政机关代码编制规则 GB 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GB/T 4880-1991 语种名称代码 GB/T 4880.2-2000 语种名称代码第2部分:3字母代码 GB/T 4881-1985 中国语种代码 GB/T 3792.1-1983 文献著录总则 GB/T 13959-1992 文件格式与代码编制方法 GB/T 15418-1994 档案分类标引规则 GB/T 3760-1995 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T 9704-1999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GB 18030-2000 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 7156-2003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 GB/T 19667 基于XML电子公文格式规范 DA/T12-1994 全宗卷规范 DA/T13-1994 档号编制规则 DA/T18-1999 档案著录规则 DA/T 19-1999 档案主题标引规则 DA/T 22-2000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DA/T 1-2000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企业元数据管理方案设计

企业元数据管理方案设计

一、背景 大数据挑战 大数据时代,饿了么面临数据管理、数据使用、数据问题等多重挑战。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数据问题:多种执行、存储引擎,分钟、小时、天级的任务调度,怎样梳理数据的时间线变化? ?数据使用:任务、表、列、指标等数据,如何进行检索、复用、清理、热度Top计算? ?数据管理:怎样对表、列、指标等进行权限控制、任务治理以及上下游依赖影响分析? 元数据定义与价值

元数据打通数据源、数据仓库、数据应用,记录了数据从产生到消费的完整链路。它包含静态的表、列、分区信息(也就是MetaStore);动态的任务、表依赖映射关系;数据仓库的模型定义、数据生命周期;以及ETL任务调度信息、输入输出等。 元数据是数据管理、数据内容、数据应用的基础。例如可以利用元数据构建任务、表、列、用户之间的数据图谱;构建任务DAG依赖关系,编排任务执行序列;构建任务画像,进行任务质量治理;数据分析时,使用数据图谱进行字典检索;根据表名查看表详情,以及每张表的来源、去向,每个字段的加工逻辑;提供个人或BU的资产管理、计算资源消耗概览等。 开源解决方案

WhereHows是LinkedIn开源的元数据治理方案。Azkaban调度器抓取job执行日志,也就是Hadoop的JobHistory,Log Parser后保存DB,并提供REST查询。WhereHows太重,需要部署Azkaban等调度器,以及只支持表血缘,功能局限。

Atlas是Apache开源的元数据治理方案。Hook执行中采集数据(比如HiveHook),发送Kafka,消费Kafka数据,生成Relation关系保存图数据库Titan,并提供REST接口查询功能,支持表血缘,列级支持不完善。 二、饿了么元数据系统架构

我国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利用

我国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利用 元数据标准(Metadata Standards)描述某类资源的具体对象时所有规则的集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可能有不同的元数据标准,一般包括完整描述一个具体对象所需的数据项集合、各数据项语义定义、著录规则和计算机应用时的语法规定。 1.元数据的基本意义 Metadata(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元数据为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 元数据为分布的、由多种数字化资源有机构成的信息体系(如数字图书馆)提供整合的工具与纽带。 离开元数据的数字图书馆将是一盘散沙,将无法提供有效的检索和处理。 2.元数据应用环境 Metadata的应用目的 (1)确认和检索(Discovery andentification),主要致力于如何帮助人们检索和确认所需要的资源,数据元素往往限于作者、标题、主题、位置等简单信息,Dublin Core是其典型代表。 (2)著录描述(Cataloging),用于对数据单元进行详细、全面的著录描述,数据元素囊括内容、载体、位置与获取方式、制作与利用方法、甚至相关数据单元方面等,数据元素数量往往较多,MARC、GILS和FGDC/CSDGM是这类Metadata的典型代表。 (3)资源管理(Resource Administration),支持资源的存储和使用管理,数据元素除比较全面的著录描述信息外,还往往包括权利管理(Rights/Privacy Management)、电子签名(Digital Signature)、资源评鉴(Seal of Approval/Rating)、使用管理(Access Management)、支付审计(Payment and Accounting)等方面的信息。 (4)资源保护与长期保存(Preservation and Archiving),支持对资源进行长期保存,数据元素除对资源进行描述和确认外,往往包括详细的格式信息、制作信息、保护条件、转换方式(Migration Methods)、保存责任等内容。 Metadata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根据不同领域的数据特点和应用需要,90年代以来,许多Metadata格式在各个不同领域出现 例如:网络资源:Dublin Core、IAFA Template、CDF、Web Collections;文献资料:MARC (with 856 Field),Dublic Core;人文科学:TEI Header;社会科学数据集:ICPSR SGML Codebook;博物馆与艺术作品:CIMI、CDWA、RLG REACH Element Set、VRA Core;政府信息:GILS;地理空间信息:FGDC/CSDGM;数字图像:MOA2 metadata、CDL metadata、Open Archives Format、VRA Core、NISO/CLIR/RLG Technical Metadata for Images;档案库与资源集合:EAD;技术报告:RFC 1807;连续图像:MPEG-7;Metadata格式的应用程度 不同领域的Metadata处于不同的标准化阶段: 在网络资源描述方面,Dublin Core经过多年国际性努力,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接受和应用的事实标准; 在政府信息方面,由于美国政府大力推动和有关法律、标准的实行,GILS已经成为政府信息描述标准,并在世界若干国家得到相当程度的应用,与此类似的还有地理空间信息处理的FGDC/CSDG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