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对于钱钟书先生,最早的了解来自于初中时读到的《围城》,当时对于这本书的敬佩之处似乎全在于他种种独到的比喻。至今我依然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方鸿渐心理活动的描写,说到唐小姐的话对于方鸿渐而言,就像打在油纸上的雨滴,虽不会湿透,但总有一点震动。如此的比喻,无论是从本喻体的选择,还是力度的把握与拿捏,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然而直到高中,我才逐渐了解了在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围城》之后,站立着怎样一位巨人。

今天论文的题目显然不是探讨钱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关于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兼蓄并收的态度,在我看来,是有着极其宽广的文化视角,当然,也必需是在非常坚实的文化知识和十分独到而深刻的理解、领悟之下才能够达到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自然是应该被肯定的,也是所有文化人应该传承和学习的态度。对于中国的文人而言,总是站在“中”的角度看待“中西方”文化,但对于文化本身而言,原本并没有任何的界限,正如它的产生一样,并不是因为某种需要与立场而产生(这当然不包括在某种特殊情况与特殊时期产生的文化特点,例如我国从探索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在艺术上一种十分特别的风格,许多国外的艺术家对此评价颇高,但其是否能够作为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也许还

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它是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自然产生。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我们不得不从那段中国人开始走上水生火热的生活的年代说起,那便是一句众人皆知的“自1848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然而事实上,谈及文化,我们就不能忽略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被忽略的两个朝代——唐和宋。唐朝时期,作为世界级大都市的长安和洛阳,其开放程度也许真的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今天的中国能被称之为世界级大都市的恐怕只有上海和香港,但这两座城市都有其十分特殊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并且只能止步于“国际化”的命名。那么对于当时被称为“世界中心”的长安,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它的开放和繁荣程度,是远远超过了今日的上海或者香港的。正如我们今日所见,在香港你可以看到结合了老香港冰室风格的星巴克,那么对于当时的长安,各种文化的交汇、影响也许更为频繁的体现在当时的饮食、服饰、音乐上。今天,我们从唐代遗留的文物、书籍、画作上十分清楚的看到了这些痕迹,也确定了当时以唐王朝为中心的“泛亚洲文化共荣圈”。不过,唐王朝对外的探索止步于印度洋,这种文化的交流并不能与我们今日所讨论的“中西”相提并论,但在今人眼里,往往只重视唐文化本身,关注点只在于“唐文化”这个文化融合的最终受体和成果,而忽略了为其做出贡献的

其他文化,这也正类似于当今普遍存在的狭隘的文化胸襟和爱国态度。而谈及唐人对于文化的态度,也许有许多是今天的我们值得借鉴的。

在唐及其绚烂的历程之后,宋实际上是我国文化一次及其重要的沉淀与延伸,而文人士子的情怀,无论从当朝者还是生活与文化,似乎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于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状况,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论述。但关于文化的融合,此时期却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正是在这个时期传播到阿拉伯,再传向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西”方,这中文化方面自然的传播,正为那句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下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那么对于这样的融合,我们又该持怎样的态度。在过去,是火药、指南针的技术传播,在今日,是原子弹、计算机的技术传播。同样是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是流向的改变,如果对于这种融合不能够接受,实际上只是不能接受这种由外向内的流入方式,也许这种今天普遍存在的理解来自于我们自己文化当中长期形成的自我优越感。

既然在此我们论证了面对文化融合应当采取如同钱先生“兼容并收”的态度,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其立场也就逐渐清晰了。一直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二字,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现代”二字,我都感到十分的疑惑,尤其是在当代这两种文化被普遍

认同和共同存在的情况下,为何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代。如果是传统,在被继承的过程当中,按照正常的发展过程,是否应该有新的文化因素、风格和特色出现,抑或是我们的传统正如五四时期的声音一样,是黑暗腐败的,是没有被传承的价值和意义的;或者如鲁迅先生文章中的封建社会一样,它是十分强大、顽固而难以动摇的;又或者,在今天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人们开始追寻过去的经典,把以“国学”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文化狠狠的摔到台面上来时,传统文化似乎又太值得学习,太完美了。

但事实是,如上文所言,在宋王朝是我国文化一次沉淀和延伸,而沉淀往往跟随着巨大的繁荣和绽放之后,根据事物发展的周期,在到达相对的顶峰时期之后,接下来便是长期的低谷。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在顶峰之后,是否也走上了低谷,或者说这种低谷的体现被它强大的优越性所暂时掩盖着,一旦在某些方面超过他,同时这些方面恰巧正中了传统文化的软肋,他的低迷时期便十分清楚的摆在了人们面前。接下来,开始了对于他的批判和摒弃。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正符合了这种发展方式,自五四时期以来,也就是所谓的对于传统文化开始高声批判的时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发展呢。五四时期的繁荣,只是借助着对传统文化的批驳,对于西方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和热情所带来的一次变革。自此,当我们最终认清自己,

有回到“传统文化”这个点上,走过的着一百年间,究竟有哪些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继承呢。后来,正如你我所见,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新时代的文人,他们的成就自然是不能够被随意否定,但必需承认的是,这种成就更多的来自于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于当代的思考,这种成就更多来自于“西方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主流的这一事实。主流在于别人,我们自己无论多努力也许都成为不了主角,否则也不会有今年来对于大家一一逝去的感慨,也不会有一个个时代的终结。

那么,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这一事实面前,是否我们应该抱以自己本土文化流失的悲观态度,其实不然。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传统文化自唐宋的顶峰时期以来长期处于低谷,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发展。自唐朝起,中国开始了对世界文化较为明显的影响,甚至对于某些方面,某些国家的影响是实质性,可以被追溯为后来种种世界性事件与变化的根本起因。如此看来,我们今天所谓的“西方现代文化”是否正是在这种影响这下形成的。很多年前,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崇拜和向往的态度,不知道那个时候他们是否也讨论过这种文化的影响与侵袭。同样的,现在的很多中国人,一方面鄙夷和惋惜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崇尚西方现代文化,我想,这也许正是一个过渡阶段。我们今日的文化,正是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后所

形成的一种新文化,为此,正如今天我们所做的种种,我们在怀疑,我们在纠结,我们在探索。

无论如何,文化,这种人类所创造出的永恒瑰宝,有着其隽永的魅力与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远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自然文化两种,他们有的将顽强的继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们都如同其自然诞生的过程一般,本就没有任何界限,暂时的冲突,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加的丰富与完美。而站在城内的我们,不要总是向往城外的美好,无论内外,守住已有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双眼展望真美的,那么我们文化的发展,正如千百年来,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荡荡的前进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结局的。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 3.1碰撞 3.1.1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

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委婉而不失礼节。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碰撞。沟通方式差异的碰撞。 3.1.2 饮食文化的碰撞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碰撞。无论是从饮食方式还是饮食观念以及饮食菜肴上来讲,这些碰撞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饮食更注重艺术性,比较看重感官的感受,注重口味、形态、享受饮食的美性。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老杨在吃油泼面时,手里纂着一颗蒜,蒜是一种口味中的食品。而布鲁克斯却要喝牛奶,吃鸡蛋,吃方便面和汉堡。影片中多次提到喝牛奶身体壮,长的白净。这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 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宋体四号加粗 (外文):Times New Roman 斜体四号加粗 学科部:宋体四号加粗 专业:宋体四号加粗 学生姓名:宋体四号加粗 学号:宋体四号加粗 指导教师:宋体四号加粗

2012年 5 月22 日 目录(二号宋体居中) 1.引言 (1) 2.供应商选择 (3) 3.供应商及其作用 (4) 4.............................................................................................................5 5.............................................................................................................7 6.............................................................................................................9 7. (10) 8.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二号宋体居中) 摘要:在当今社会,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研究已经成为文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正确把握, 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从中西方文化的四个典型差异, 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饮食观四方面入手, 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 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融合路径,从而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加强对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小五号宋体,单倍行距)(不少于400字)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合 1.引言(三号宋体)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中的母女关系

3 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 ,还不得不忍痛仗丈夫鼻息度日”。但也如母亲们说的“除了头发 文 ( 母 寓 , 性 [ 1相 [ 2长 , ,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李雪峰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 ,集中展现了华裔 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以及最终相 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 ,揭示了血浓 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关键词 :母女关系 ;文化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 : I10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6 - 0055 - 03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辱 ,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脱离了那个明争暗 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年)一经推出 ,斗的大宅院。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 ,连年灾害迫 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 ,跃居美国畅销书的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 ,名为少奶 榜首长达 9个月之久 ,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25种奶 ,实则童养媳 ,受尽各种侮辱 ,最终凭借自己的智 文字 ,后又被改编搬上荧幕。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 的成功是因为作者极其细致地探索了现代社会人们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 普遍关心的主题之一———家庭 (母女关系)主题。极大伤害 ,在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 ,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 4位中国移民母亲和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大死去她才走 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出绝境 ,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 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活。这 4位走出各自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来到异域他 此融合的故事。谭恩美采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手法 ,乡之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不得不隐藏在原有 从个人的记忆出发 ,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 ,将自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 ,但她们骨子里仍渗透着几 我经历放大 ,将家庭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和封建家长制思想 ;同样也是受 的层面 ,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害者的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 言化 ,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树立了近自己的女儿们 ,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 ,成 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关系探索的范本。作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然而 ,对于母亲的管束 ,女 者形象地把全书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着 ,在这个种族、阶 四个主要部分 ,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级、别不平等的大熔炉里 ,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 向另一个家庭”。]5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互认同的悲喜剧。 流坐庄 ,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于美国、于美国 ,真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当初“逃离”旧中国 ,投奔“自由世界”的母亲们所期 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吴精美的母望的那样“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勿需仰 [ 1 ]1 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许安梅跟随被迫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 ,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 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 ,寄人篱下受尽羞的”。女儿们说美式英语 ,吃美国食品 ,穿美国衣服 , 作者简介 :李雪峰 (1984 - ) ,女 ,河南南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55?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 融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编者按:本期专访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荣誉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馆前文化参赞、2008北京奥运会礼仪培训专家张祖望先生,请他谈谈多年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酒店业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感悟。下面是他谈话的笔录。)关于中、西方文化在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这是一个大题目,要充分阐述的话是可以足足写一本书的,今天我只能信手拈来,随意地就我近年来在国内外作为一名顾客或者说是一名VIP客人在一些高星级酒店里遇到的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从中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异同作一点分析,以期与业内同仁们共同探讨。 维系与顾客的关系(1、2) 一:职业平等观(5组织内部个性化管理) 在西方,平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文思想,可是在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官本位”的观念还常常在某些地方处于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这不仅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展也给服务行业涂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多年前,有一次我“打的”去上海某个外资五星级酒店,给我开门的却是那家酒店的外籍总经理。我感到很惊讶,但是那位总经理告诉我说,在他们酒店集团里有一个制度,每年各酒店总经理都要有半天的时间到酒店最低层的岗位上体验工作。各部门高层经理也要每月有一天在他所管辖的部门的最基层的岗位上工作,这主要是为加强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交流和融合。体验普通员工的辛劳心态与工作中的问题。 如果从文化层面上说,这是西方职业人格平等的表现。同时我也想过,如果我们的国资酒店的高管人员对部属员工更多一点平等,更多一点人格上的尊重,不仅在观念上也在制度上有所体现,这无异会给酒店的形象与效益带来良性后果。 二:理解非主流客人的需求(2个性服务) 在酒店,总会有主流客人和非主流客人之分,如何在满足主流客人的同时也能同样关注非主流客人的需求这是酒店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久前,我在日内瓦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入住,在我出差欧美国家的时候,总习惯于一到房间就打电话到客房部要热水器,因为西方人不喝热水,而中国人却要沏茶等用。可是这次我放下电话后等了十五分钟还没送来,于是再打电话催问,对方却说“对不起,我忘了”。当然,之后他们很快就送来了,尽管送得迟了些,我照样还是给了小费,但这件事使我不快,我想:怎么能对客人的嘱咐说“忘了”,如果在中国的五星级酒店,即使是真的忘了,也不会“实话实说”,而是会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我们马上送来”。这里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正确对待非主流客人的各种需求,我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西文化交融

中西文化交融 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特点以及今年来的互相发展与影响,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解。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民族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在文化交融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冲突和融合的调查报告 彭应晓(会计121)张玲芳(会计121)范羽(会计121) 杜艳梅(会计122)余慧霞(会计122)陈家友(农水121) 李世超(农水121)张千(农水121)赵亮(农水121) 文章摘要: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起中国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化,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当前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冲突融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调查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就处处可见,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 (二)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面临双重危机,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双重危机:从客观方面说,危机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到极大破坏;从主观方面说,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受到很大的破坏:朝代更替、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韩国要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时,中国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想起了保护。所以很有必要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以及看了解的程度有多深。 (三)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挑战: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四)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还涉及社会上各职业的人。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查询 3.调查时间:2014年5月 4.分析办法:统计分析为主、数据结合图表呈现 5.资料收集:此次以大学生以及社会各职业者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150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

中西企业文化融合与跨文化管理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4)20-0176-04 中西企业文化融合与跨文化管理 司千字,高晓芹 (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系,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21世纪是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世纪,中西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所带来的困境也日益凸现,中西 企业文化融合与跨文化管理已成为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中西企业文化的融合要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要有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特色,同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关键词:中西企业;文化融合;跨文化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3-09-02 作者简介:司千字(1964-),男,山东工商学院 管理系副教授,硕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企业相碰撞,中西企业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是,我们对他们了解多少?我们对自己又了解多少?我们能不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我们能不能包容不同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融合成新的文化?如何既保持本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将成为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这就需要当代的企业管理者具有更多的文化敏感力,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观念重塑,掌握中西企业文化融合条件下进行经营与管理的技巧。研究跨文化企业管理,已成为不仅是理论工作者而且是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极其重视的课题,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问题之一。 一、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国际化经营的中西企业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引发出的文化冲突屡见不鲜。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的种族文化取向 这种民族心理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系列共同的条件特别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情感、爱好、习惯等精神素质的总合。中国文化重和谐、同一,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对立;中国文化重系统、综合,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分析;中国文化重内倾,西方文化强调外倾等。大家都认定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 (二)管理风格不同 西方欧美企业强调管的是“理”,中国企业不但强调管的是“理”,同时也强调理的是“情”,“情”和“理”的交融,才能万事通。 (三)对于信息理解的差异 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同一信息的理解产生差异,形成沟通误会。 (四)沟通形式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模式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沟通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便会存在着沟通障碍。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背景”学说对此解释的较为全面。他指出高背景文化中,信息的传递、勾通是通过体语、上下文联系等进行的。中国人沟通经常使用含蓄而不直接的语言,这种过程导向型沟通往往依赖于接收者的诠释。而低背景文化中,大多数信息的符号是语言、文字等表达。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使用发送导向型沟通。信息的发送者有义务向接收者正确传输信息。 参考文献:[1] 劳帼龄1电子商务[M]1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2] 高云网络法律评论系列之七[J ]1电子商务篇1[3] 周庆山1信息法教程[M]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 阿拉木斯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与网络法规汇编[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5] 齐爱民,徐亮1电子商务法原理与实务[M]1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6] 蒋志培1网络与电子商务法[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7] 书缘工作室1电子商务法律[M]1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8] 殷观新,张颖,胡静1电子商务法律热点[M]1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1[9] 田文英,宋亚明,王晓燕1电子商务法概论[M]1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10]李雅芳1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现状?问题?对策[J ]1 (责任编辑:席晓虹) 2004Π20 总第304期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 S E ARCH

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关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些观点

中外——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 班级:11级英语教育03班 姓名:王婷婷 学号:12950112811 摘要: 什么是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凡是被人类染指的所有一切都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会有差异,怎么去理解这些差异,并促进中西方文化融合,便成为了一个值得去深入探讨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与一个国家,民族优久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方面的思维差异及翻译上的不同之处。 1、个性化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对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影响深远。 2、人际交往方式差异。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热情好客,对于朋友没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隐私权。他们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隐私和私生活,也不愿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在中国人的眼里,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物品的价值,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如果询问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状况,也是属于隐私,这种行为是不行的。 3、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对于钱钟书先生,最早的了解来自于初中时读到的《围城》,当时对于这本书的敬佩之处似乎全在于他种种独到的比喻。至今我依然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方鸿渐心理活动的描写,说到唐小姐的话对于方鸿渐而言,就像打在油纸上的雨滴,虽不会湿透,但总有一点震动。如此的比喻,无论是从本喻体的选择,还是力度的把握与拿捏,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然而直到高中,我才逐渐了解了在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围城》之后,站立着怎样一位巨人。 今天论文的题目显然不是探讨钱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关于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兼蓄并收的态度,在我看来,是有着极其宽广的文化视角,当然,也必需是在非常坚实的文化知识和十分独到而深刻的理解、领悟之下才能够达到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自然是应该被肯定的,也是所有文化人应该传承和学习的态度。对于中国的文人而言,总是站在“中”的角度看待“中西方”文化,但对于文化本身而言,原本并没有任何的界限,正如它的产生一样,并不是因为某种需要与立场而产生(这当然不包括在某种特殊情况与特殊时期产生的文化特点,例如我国从探索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在艺术上一种十分特别的风格,许多国外的艺术家对此评价颇高,但其是否能够作为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也许还

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它是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自然产生。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我们不得不从那段中国人开始走上水生火热的生活的年代说起,那便是一句众人皆知的“自1848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然而事实上,谈及文化,我们就不能忽略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被忽略的两个朝代——唐和宋。唐朝时期,作为世界级大都市的长安和洛阳,其开放程度也许真的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今天的中国能被称之为世界级大都市的恐怕只有上海和香港,但这两座城市都有其十分特殊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并且只能止步于“国际化”的命名。那么对于当时被称为“世界中心”的长安,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它的开放和繁荣程度,是远远超过了今日的上海或者香港的。正如我们今日所见,在香港你可以看到结合了老香港冰室风格的星巴克,那么对于当时的长安,各种文化的交汇、影响也许更为频繁的体现在当时的饮食、服饰、音乐上。今天,我们从唐代遗留的文物、书籍、画作上十分清楚的看到了这些痕迹,也确定了当时以唐王朝为中心的“泛亚洲文化共荣圈”。不过,唐王朝对外的探索止步于印度洋,这种文化的交流并不能与我们今日所讨论的“中西”相提并论,但在今人眼里,往往只重视唐文化本身,关注点只在于“唐文化”这个文化融合的最终受体和成果,而忽略了为其做出贡献的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学号 1210110087 姓名项朝辉 院系术科系 专业表演 指导教师侯骁 2015年8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经过了漫长的演绎和发展过程。从“社交”发展为“竞技”,将单一的舞种发展为摩登舞(Modern Dancing) 、拉丁舞(Latin American Dancing ) 和集体舞(Formation Dancing ) 三大类。由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 ,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受到世界各国热衷者的欢迎、喜爱和追求。本文以体育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双人舞蹈以及体育舞蹈音乐两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体育舞蹈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or dance sport for example Abstract:Sports dance which has been having a long process of deduction an d development is an emerging sports project. It was changed "social" into a " competitive".what’s more, as a single dance was developmented into three cate gories which are Modern Dancing, Latin American Dancing and Formation D ancing. Because of its constantly update, development, It shows a strong breath of ages so that it is popular with enthusiast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pursu it of love. Analyzing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 e based on the art form of sports dance.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e can analyze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sport dance which are double dance and the music of sport dance two aspect s. Key words:The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ollision; fusion;sport dance

中外合资企业文化差异:冲突与融合

合资企业不仅是中国利用外国资金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但是,必须看到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决策思维、企业行为方式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管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正确认识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努力搞好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管理冲突,对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特别是中西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在合资企业管理中有多方面的表现。 概括来说,这些差异主要有: (一)价值观方面。价值体系的核心构造不同,表现为人格取向中的文化冲突。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因此,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东方人格体现的是长期农业文化积淀而成的人际角色认知、行为模式。个性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取向。它的基本特征是: 较强依附性和内向型;以自然之和谐为真;以人际和谐为善,以天人之和谐为美;注重行为的节俭、封闭、悠闲;突出以家庭成员为中心。西方人格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商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社会心态以及行为模式等性质的综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是: 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个人主义体验;具有明显的外向开放色彩;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和民主模式。 (二)管理模式方面。市场体制不同,表现为经济模式中的文化差异。英美式市场经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日本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三种代表形式。这些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隐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基于价格取向的不同,美国和英国的市场经济被称为个人资本主义,日本

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 株洲工学院学报 JournalofZh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 V01.19NO.5 Sep.2005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罗康福 (株洲市第十四中学,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绘画界笔墨之争的焦点问题实质是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直面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并进而提出灰文化——东西方两极文化交融的共生文化体之概念,目的是说明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发展的,外来文化和艺术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 关键词:文化;性文化;灰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11(2005)05—0046—02 文化,既要重“文”,更要重“化”,而贵在“化”字上。消化和吸收古人、前人、中国、外国一切有意义的“文”而造化于后人。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结果和载体。撇开文化谈艺术的差别是不够全面的,应把中西方艺术放在文化背景的平台上来探讨。正如张仃先生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环境的产物。它长成这个模样或那个模样,它有这种习性或有那种习性,都是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应系统。”[11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从物质行为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包,可以说只要是留下人的痕迹,就是文化。20世纪多学科共同研究文化问题的局面始于泰勒,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的克利福德?吉尔兹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事实上更确切地说是在构成文化的终极价值、群体情感和共同生存方式(原则)三个基本层次上所编织的意义之网。还有的将文化定义为“价值、规范的原则以及观念的结构。”“文化不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它是鲜活的血液,不断地吸收有益的营养成分,而无益的、坏死的东西统统被无情地抛弃。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文化传播的最后结果不是文化的衰亡而是文化的转型。L2j 二、性文化融合与冲突 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我们今天探讨性文化是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也许有人会认为:性文化与艺术文化,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正如柳冠中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所说“吃猪肉不会变猪”那样,我们只是通过它研究文化互动与转型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即既不因循守旧也不走向两极,要把握好度.朝着有利于中国艺术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千年来压抑自己并视为美德,在观念上形成了隐“性”文化,而西方人从古希腊起就体现了其显“性”的文化特征。例如扮演旧上海名伶的现代东方女子,在明清窗屏前仍是那么含蓄、娇美;而80年代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员在祖先的雕塑旁依然性感逼人、令人停目。当年的文化部某部长第一次参观某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看到裸体时的表情,是那么严肃、不苟言笑;西方男子当着妻子的面仍挡不住诱惑.瞟着对面悬挂的裸女图。同是半百的男人受到的视觉刺激是一样的,但反映却不同。无他,文化的差异尔。中国的性文化中道德的含量高于一切,曾几何时,无性的柏拉图式的爱被视为最崇高的精神写照,而今之中国如某些专家所言:性文化的道德含量出现“滑坡”,为满足性的需求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如“一夜情”、“性伴侣”等等。当代的中国不仅在精神、思想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而且在物质层面上已将性视为一种肉体和感官享乐的行为和载体。从一夜之间出现的大街小巷的性保健用品商店可窥见一斑,特别是网络色情文化的蔓延也为性文化向青少年传播提供了泛滥的土壤。紧接下来的扫黄行动肯定是必然的。从表象上似乎性文化传播的冲突发生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传播的停止。性文化一旦介入主流社会之中,冲突与融合势必就像钟摆一样共生共存。 可以肯定敢于面对性,大胆、公开、学术化地讨论性文化是一种进步,片面地追求肉体享受、感官刺激不是性文化互动融合的目的和结果。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性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垃圾。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在融合时要整合,要消解、剔除一些不利的、颓废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终结果不是性文化的衰亡而是转型和再生。正如前面所述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既然存在就有其价值,不会因为发生对抗与冲突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灰文化——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思 如果把东西方文化作为两极,即黑一白两极,那么灰文化就是指当代文化的真正含义——东西方交融的共生文化体,正如陈其宽先生所戏言:把东西方艺术风格这两个“泥菩萨”.打破了搅成一块泥,再做两个泥菩萨——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3]其实,现代人就是在这种文化包围圈中成长起来的。在灰文化的氛围下长大,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比较中西方同时代的文化、艺术,反思探讨文化根源的差 收稿日期:2005—05—21 作者简介:罗康福(1950一),男,湖南株洲人,株洲市第十四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