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3/K80.5)

行胆总管内镜下取石术(ICD-9-CM-3:51.88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发热)或胆源性胰腺炎。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能耐受ERCP操作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3/K80.5胆总管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RH 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 、MRCP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

(八)内镜治疗(即ERCP)日为入院第3-4天。

1.操作前应用静脉镇静药、解痉药及口咽部局部麻醉剂。

2.行无痛内镜时,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

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3.术中可能使用胆管支架或鼻胆引流管。

4.ERCP术中明确胆管结石,先行EST或球囊扩张,然后网篮和(或)球囊取石。

(九)治疗后住院恢复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

2.术后用药:应用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并主要从胆汁排泄的广谱抗菌药物。

3.严密观察有否胰腺炎、胆道感染、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好,体温正常,无明显腹痛。

2.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并发症(ERCP相关性胰腺炎、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及麻醉意外者)等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2.合并胆道狭窄、占位者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3.巨大结石需要内镜下机械或激光碎石,多次镜下取石等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4.合并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者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3/K80.5)

行胆总管内镜下取石术(ICD-9-CM-3:51.88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分析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深入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并征得其同意后,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对比两组的各项手术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率及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标签: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道镜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类疾病,从过往临床实践分析对比来看,该疾病的发病率近几年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临床上关于其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结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有接近20%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1]。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不同治疗方法的最终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就将以实际病例对比的方式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15±4.12)岁,平均病程(196.41±33.15)个月,所有患者经B超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证实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并征得患者本人的同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即在开腹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4~5周再行T管造影,如果造影结果显示开腹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后患者胆总管下端通畅,且经过观察未发现有结石残余的情况,则可将T管拔除[2]。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即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然后使用超声刀结扎胆囊动脉后电凝切断,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切开胆总管前腹膜,然后用切开器将胆总管切开并将内部的胆汁吸出,用分离钳夹出胆总管内的结石。上述操作完成之后,再从患者锁骨中线穿刺孔插入3.7 mm 的胆道镜,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仪器为日本OLYM-PUS CHF-XP20胆道镜,对患

胆囊切除术并经胆囊管切开行胆总管取石20例(一)

胆囊切除术并经胆囊管切开行胆总管取石20例(一) 关键词】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取石 据文献报道,胆囊及胆总管内均有结石者占11.0%(不含肝内胆管结石),且胆总管内结石多为继发者〔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总管常规放置T管,但T管应用相关的并发症高达15.3%〔2〕。并且带管时间较长,患者住院时间长,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对20例胆囊结石伴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施行胆囊切除并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4~69岁。术前均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其中伴胆总管扩张者14例(胆总管内径>8mm),胆总管内单发结石16例,2~3枚结石4例。结石最大径1.2cm。术前伴轻度黄疸者8例。全部病例术前无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胆管炎病史。 1.2手术方法 剖腹后解剖胆囊三角,游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首先钳夹并切断胆囊动脉,断端结扎。然后游离胆囊管,使其长度足够手术操作时,于胆囊管近胆囊颈部切开其前壁(不切开胆总管),用弯血管钳及胆道探子扩张胆囊管(不包括胆囊管内径过细或已闭塞者)。用外径5mm的纤维胆道镜(OLYMPUSP—20)经胆囊管伸入至胆总管内观察,并用网篮套取结石;待取净胆总管内结石后,用手在胆总管外辅助使胆道镜前端弯曲部伸入肝总管内探查,以排除术中小结石上漂至肝总管内。拔除胆道镜后,于术中经胆囊管行胆管造影(作者曾施行12例胆管造影,结果均阴性),以进一步确诊已取净结石,并明确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 2结果 本组全部痊愈出院。开腹手术者平均住院8~12d;术后无并发症。16例随访6~8个月,无复发结石及残留结石。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的比较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8-10-11T14:12:35.6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7期作者:黄林 [导读] 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目的探究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16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并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93%,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17.28%低,(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道镜;治疗效果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y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scopy and open surgery on cholecystolithiasis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162 cases of cholecystolithias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patients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2017 year in August,according to the number table method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aparoscopy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scopy,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rgery related indicator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perative time(P>0.05);observation group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anal exhaust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4.93%,17.28%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aparotomy,laparoscopy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scop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olecystolithiasis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with higher safety. [Key words] cholecystolithiasis combined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Laparoscopy;choledochoscopy;treatment effect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占胆结石的12%左右,这类患者病情发展较快,有50%左右的患者会快速产生烦躁以及嗜睡等表现,随后会出现酸中毒等感染性休克症状,病情十分危急,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一般会由于循环衰竭导致死亡,通常出现于1至2天内,或者数小时内[1]。临床传统上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不利影响[2]。近年来,伴随微创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已广泛开展。此种手术操作比较简便,通常在镜下可一次性完成,将有效避免开腹手术带来的痛苦,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短,安全性较高[3]。为了探究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对比,本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16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并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予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另一组予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予以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16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全部患者都通过核磁共振以及B超等检查确诊,在入院时都有一定的右上腹痛、发热以及寒战等症状;将妊娠期、精神病患者以及上腹部外科手术史患者充分排除。并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8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0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58.00±2.09)岁;最短病程0.5年,最长病程15年,平均病程(3.60±1.03)年;胆总管直径(1.24±0.65)cm。观察组8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6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8.12±2.26)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13年,平均病程(3.74±1.23)年;胆总管直径(1.37±0.69)cm。两组患者胆总管直径以及平均病程等基本资料的比较(P>0.05)。 1.2研究方法 1.2.1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在患者右上腹作切口,用常规法予以胆囊切除,随后予以胆总管切开探查与取石术,经胆道镜探查确认没有结石存在后,将T型管与腹腔引流管进行引流。 1.2.2腹腔镜联合胆道镜 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全身麻醉,穿刺点用四孔法,建立气腹,穿刺Trocar,植入腹腔镜与器械并探查,于腹腔镜监视器作用下,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对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予以小心分离,在胆囊动脉切除后切除胆囊,胆囊管夹毕后,将胆总管前壁处切开,并将胆道镜置入,操作的整个过程持续向胆总管注水,确保一定水压,有助于结石的取净,结石取净后对胆道有效清洗,放置T管固定,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完成。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胰腺炎、胆道感染、残余结石以及反流性食管炎)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纳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型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用n/%表示,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计量型资料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等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选择t检验,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如表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微创手术的疗效观察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微创手术的疗效观察 微创外科在普通外科中得到了长足进展,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法也发生较大变化。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两种主要微创手术[1-2]。本研究对238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用上述EST+LC和LC+LCBDE进行治疗,观察不同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1月~2021年5月诊治的238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经B超、CT等检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T+LC)组11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64例;年龄22~67岁,平均(50.2±9.6)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1 2.5±2.4)年;45例有有黄疸或黄疸病史,65例表現胆绞同或右上腹反复疼痛伴黄疸病史;(LC+LCBDE)组12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77例;年龄21~72岁,平均(50.0±10.2)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11.7±2.2)年;52例有黄疸或黄疸病史;76例表现胆绞同或右上腹反复疼痛伴黄疸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显著性,满足科研设计要求。 1.2方法 1.2.1 EST+LC组静脉全麻后行十二指肠造影检查,明确有无胆总管结石及其位置、数量和大小后,于胆总管11~12点方向处行EST,切口约10~25 mm,切开后行石网篮或取石球囊取石术;直径大于1.5 cm结石内镜下机械性碎石后清除,直径小于1.0 cm的结石用乳头气囊导管扩张术清除。检查结石清除完毕、无出血后取出十二指肠镜。对伴有胆管炎患者于EST后冲洗胆管,留置鼻胆管引流胆汁。病情平稳后2~5d行LC。

胆囊结石患者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胆囊结石患者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09T16:59:29.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陈琦锐姜晓玲 [导读] 胆囊切除后,如果超声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则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高,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低。陈琦锐姜晓玲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林业局职工医院超声科黑龙江伊春 152511)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6-0061-02 【摘要】目的胆囊结石术后胆总管易合并结石。本组病例对4例胆囊结石术后患者进行研究,在所有病例中无论胆总管扩张与否,检查者均探查胆总管,寻找有无结石,探讨对于胆囊结石术后患者超声探查胆总管结石的价值。 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0-89岁,平均59岁。其中胆总管结石1例;所有患者均经内镜取石。 二、仪器与方法 (1)仪器:应用GE-logiq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75 MHz (2)方法:胆总管的超声检查方法,首先患者取仰卧位,切面采用横断面、斜断面,如果显示不清晰,可以变换体位为左侧卧位或者坐位,同样采用如上2个切面扫查,必要时局部加压推开肠管以利于胆总管的显示。以胆总管内径6mm为正常参考值,≥7mm即认为扩张。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330例患者中,根据胆总管扩张与否将患者分为2组,胆总管有无结石及胆总管扩张情况。 结论 胆囊切除后,如果超声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则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高,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低。本组病例中胆囊结石例,其中胆总管扩张组1例,胆总管结石1例,发病率为56.9%;胆总管不扩张组0例,胆总管结石1例,发病率为8.3%。因此胆总管扩张,下段存在结石可能性大,但是胆总管不扩张,并不等于没有结石。 因此对于胆囊结石术后的患者,无论胆总管扩张与否,均应重视胆总管的超声检查,这样可以减少胆总管结石的漏诊。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 一.概念: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来自胆囊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绝大多数为胆色素混合结石。少数病人的结石是由胆囊排出坠入胆总管,其结石与胆囊结石相同,称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然而,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相同。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常见的症状是胆管炎,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夏柯三联征(Charcot triad)。 1.腹痛:为胆绞痛,呈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局限于剑突下和右上腹,常向右肩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2.寒战高热:是胆结石阻塞胆总管并合并感染时的表现。由于胆道梗阻,胆管内压升高,使胆道感染逆行扩散,致使细菌和毒素通过肝窦入肝静脉内引起菌血症或毒血症。 3.黄疸:间歇性黄疸是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如梗阻性黄疸长期未得到解决,将会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三.诊断 根据①典型病史②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等典型临床表现③体检:皮肤及巩膜黄染剑突下及右上腹有深压痛、感染重时可有局限性腹膜炎,肝区叩击痛、如胆总管下端梗阻可触及肿大的胆囊④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碱性磷酸酶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降低或消失。血白细胞可升高⑤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胆总管内见结石影像。诊断多无困难。如诊断困难还可选用ERCP、CT、MRCP或内镜超声检查。 胆总管结石出现黄疸时应与壶腹癌鉴别,后者无痛,黄疸多呈进行性加深,B超和CT等检查可见胰头或壶腹部肿块影,可鉴别 四、鉴别诊断: 壶腹癌:胆总管结石出现黄疸时应与壶腹癌鉴别,后者无痛,黄疸多呈进行性加深,病人多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全身表现,B超和CT等检查可见胰头或壶腹部肿块影,可鉴别,必要时可行ERCP检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且可作活体组织检查,同时作胆胰管造影对明确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五.治疗: A、治疗原则包括1.解除胆道梗阻2.取净结石3.通畅引流胆道,预防结石复发4.合理应用抗生素。 B、治疗方案的选择: 1. ERCP取石:经内镜作ERCP检查的同时,向胆总管送入取石篮取出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或为预防胆道感染的发生时,可临时放置内镜鼻胆管引流。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尤其适用于结石数量不多,而病人因高龄、体质差、伴有重要器官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且患者本人有微创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能耐受ERCP操作者。 2. 多选用择期手术:一旦确诊肝外胆管结石就应积极准备手术,对反复发作。或术后残余结石,或复发结石也应积极手术。对胆道梗阻,出现黄疸者,或合并感染者更应尽早手术。因为长期存在胆管结石,即使无黄疸发生也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待出现胆道感染、休克时再急诊手术,对病人更无好处,且危险性增大,增加手术死亡率。 C、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内镜下取石术(医嘱): 入院医嘱:术后医嘱 长期医嘱:消化内科护理常规长期医嘱:特级护理 二级护理禁饮食 低脂半流饮食应用覆盖革兰氏阴性杆菌 和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 生长抑素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总管结石(ICD-10:K80.3/K80.5) 行胆总管内镜下取石术(ICD-9-CM-3:51.88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⒈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即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发热)或胆源性胰腺炎。 ⒉辅助检查(超声、CT或MRCP)怀疑或提示胆总管结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急诊手术:急性胆管炎。 2.择期手术:患者本人有微创治疗意愿;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衰竭表现;能耐受ERCP操作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0.3/K80.5胆总管结石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血型、RH 因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腹部CT 、MRCP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造影剂选择: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选用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性者,选用有机碘造影剂。 (八)内镜治疗(即ERCP)日为入院第3-4天。 1.操作前应用静脉镇静药、解痉药及口咽部局部麻醉剂。 2.行无痛内镜时,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

胆囊结石病历模板

主诉: 反复右上腹闷痛半年 现病史: 患者自诉缘于入院前半年前始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剧,可放射至右腰背部,伴发热畏冷及呕吐,当时无腹胀腹泻,尿频急尿痛等,曾求诊本院门诊查B超提示“ 1.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左肝管多发结石 2.胆总管及左右肝内胆管扩张 3.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 4.肝实质不均”,诊断为“胆石症、胆囊炎”,予消炎镇痛等输液治疗(具体不详)腹痛可缓解。此后,每于劳累、进食油性食物后,上述症状反复发生,均在本院门诊或县医院门诊经消炎等对症处理均可好转。近2个月来感右上腹闷痛较前频繁,伴头晕、全身疼痛及乏力,无眼黄、皮肤黄、尿黄、尿频急、尿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畏冷发热等症状,亦多次求诊院外私人门诊予输液及口服西药治疗(具体亦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今为彻底诊治,我院门诊拟“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收住入院。辰下: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二便调。 既往xx: 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xx: 出生成长于原籍,无“疫水”接触史及长期的外地居住史,生活工作条件一般,否认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婚育史:26岁结婚,育有1女1男,爱人、儿女体健。

家族史: 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性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史。 xx T 36℃P 86次/分R 19次/分 神志清楚,面色少华,形体中等,营养中等,语声清晰,无特殊气息;神志清楚,慢性痛苦面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未见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中隔无偏曲,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运动平稳,触觉语颤对称,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Ⅴ肋间锁骨中线内 0.5cm,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8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腹平坦,右上腹肌稍紧张,右上腹及剑突下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阳性,无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振水音及血管杂音;肛门外生殖器无畸形;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压痛叩痛,四肢关节无肿胀畸形,双下肢无浮肿,各生理反射正常,巴氏征、克氏征未引出。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辅助检查: 肝胆B超(本院 2007.11.15): 1.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左肝管多发结石 2.胆总管及左右肝内胆管扩张 3.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手术的近远期疗效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不同手术的近远期疗效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远期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消化科确诊的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手术;B组患者行内镜联合腹腔镜;C组行腹腔镜进行治疗。将三组患者治疗时间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联合内镜组患者手术及恢复各项指标、远期各类并发症发生人数显著优于常规组与单独行腹腔镜组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对腹腔伤害最小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胃肠功能,疾病治疗效率最高。 标签: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三种不同方式;远期临床疗效与价值 胆囊合并胆结石是消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患者数较往年显著增加。起病后患者多表现为上腹剧烈绞痛,对穿行悲痛;体温升高、寒战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寒战等。部分患者结石可向下脱落引发胆道梗阻使胆囊炎急性发作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既往对疾病治疗通常采取开腹手术方式,但该方式对患者创伤较大,恢复速度慢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正常治疗及预后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各类腹腔镜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治疗疾病的手术方案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不同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其胆总管结石治疗手术成功率高达98%。同时微创手术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不对周围器官造成损伤且手术治疗效果好,远期复发率较低,被患者与医务人员广泛推广使用。本试验为研究不同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与意义,特选取150例本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消化科诊治的150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胆道外科学》[1]关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标准并行其他病理生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右上腹疼痛及体温增高等症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排除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排除对手术耐受性较差及有上腹手术史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0例。A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8~62岁,平均年龄(55.3±7.8)岁;B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50~64岁,平均年龄(57.2±7.9)岁;C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1±8.2)岁。三组患者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手术。所有患者手术前应用B超进行检测确定存在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后进行全麻。于右肋下缘取长约5cm斜切口进入腹腔。确定胆囊位置进行切除后在胆总管前壁处进行纵向切开,取长约1.5cm切口并探查结石[2]。清除结石后对胆总管进行冲洗并放置T管进行引流并留置引流管。B组患者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所有患者麻醉后应用十二直肠镜进行胰胆管造影对胆囊管、胆总管及肝胆管情况进行了解。之后行内镜手术:在十二直肠乳

胆总管结石排石方法

胆总管结石排石方法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对我们都有一定的作用,五脏六腑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胆就属于六腑之一,然而胆也是参与人体的消化功能的器官,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疼痛感,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消化能力,其中胆总管结石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一般它的疼痛感总是让人难以忍受,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出现这样的疾病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下面一起了解一下胆总管结石排石方法。 胆总管结石排石方法 第一步:理气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胆总管结石患者伤在肝胆,多因忧思郁怒或火热伤肝,从而导致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故有右上腹绞痛拒触等症状。中医自然排石对症下药,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功效,通过调理肝胆脏腑气机、改善肝胆功能,能够快速抑制胆总管结石表证,缓解腹部疼。 第二步:消石清热解毒、软坚化石

胆总管结石者,胆汁淤积而成也。中医自然排石对胆总管结石病因配药,药效直达病灶,起到清热解毒、软坚化石的作用,能够清解肝胆瘀毒,消除炎症感染,有效化解胆总管内结石,缩小结石直径。本方起效迅速,服药后1疗程即可见明显效果。 第三步:排石利胆除湿、促进排石 中医自然排石不但能化石,彻除结石病根,还具有强劲的排石功能。本方功善利胆除湿,可有效增强胆总管的蠕动功能,促进结石排出。结石在胆汁的推动下,沿胆管落入十二指肠中,并通过人体正常消化,随粪便排出。本方可轻松无痛治愈胆总管结石,而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里面都是对胆总管结石排石方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在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治疗方法,这样疾病治疗起来才会更加有效果,不要总是身体出现不适就盲目的服用一些药物,另外患有胆总管结石期间尽量不要吃一些豆制品和菠菜等食物,这样容易增加疼痛感。

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

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比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ST+LC)。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60例的临床资料,LCBDE组28例,EST+LC组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和AS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对比研究2种微创治疗方法的住院時间、住院费用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9.1±3.6)d vs (10.0±3.5)d,t=-1.190,P=0.255]。LCBDE组住院费用低于EST+LC组。[(1.5±0.5)万元VS(2.1±0.6)万元,t=-5.069,P=0.000]。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无显著差异[14.2%(4/28)VS15.6%(5/32),χ2=0.000,P=1.000]。结论LCBDE和EST+LC都是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LCBDE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降低,两组之间的并发症无差异显著性。 标签:胆总管结石;胆囊多发性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十二指肠镜技术在国内广泛开展,两种微创治疗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正逐渐代替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本文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2种微创治疗方法,探讨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法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院选择的标准:①术前行MRCP检查,明确患者诊断为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总管结石。②术前MRCP检查胆总管直径≥10 mm,胆总管结石≤15 mm。排除标准:①急性重症胆管炎。②既往接受过上腹部开放手术的患者。③肝内胆管结石或胆管狭窄。根据患者的意愿随机分成LCBDE组和EST+LC 组。LCBDE组患者28例,EST+LC组患者为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评分,术前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总管直径和结石最大直径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1.2方法 1.2.1 LCBDE组患者均采用四孔法。先行LC后,然后小心分离胆总管前面腹膜,显露胆总管,用穿刺针回抽出胆汁证实为胆总管后,用电凝钩切开胆总管

ERCP+EST+LC联合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评估

ERCP+EST+LC联合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评 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属于肝胆外科高发疾病,多采用手术治疗。随着腹腔镜與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广泛应用,ERCP、EST、LC微创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新课题,且在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而本文笔者则结合临床实践操作经验,将ERCP+EST+LC联合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69例的手术操作过程以及治疗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21年5月-2021年1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随机选取69例作研究调查对象,其中男35例、女34例,年龄28-66岁,平均(45.6±1.3)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8.3±1.2)年。临床表现:51例患者主诉剑突下及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24例患者表现出寒战高热症状、19例患者黄疸明顯,所有患者均经B超与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确诊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均行心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手术禁忌证。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利多卡因胶浆局麻下进行ERCP,造影找到胆总管结石后,依照情况选择EST或网篮取石,结石较大(直径超过1 cm)或乳头水中狭窄即用碎石器碎石并取出。用庆大霉素多次冲洗胆道,再用取石球囊清理胆道,造影未见充盈缺损,放置鼻胆引流管,再用去甲肾上腺素喷洒切口止血。术后常规禁饮、禁食,抑酶(思他宁、善宁),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做好血常规、血尿淀粉酶的监测。若病患无任何不适且血尿淀粉酶正常,24 h后即可适量食用流食。若患者出现淀粉酶升高、腹痛、血红蛋白下降等症状,需及时作出处理。通常情况下ERCO术后2~7 d,即可在全麻条件下行四孔法或三孔法LC,保持气腹压力约12-15 mmHg,病患取头高脚低左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病,患病率约为7%-10%,其中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约占胆囊结石的5%-29%。目前,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方案,但临床可选择术式较多,其中传统开腹胆总管开探查取石术应用最广,但机体创伤较大,高龄及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常无法耐受。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应用于胆结石手术中,并发挥出损伤小、恢复快和患者耐受度高的优势,其中以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最受医生和患者亲睐。本文通过对不同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方案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术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05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51例,年龄(19-72)岁。根据术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5±6.8)岁,结石直径12mm-21mm,平均15.4mm,结石个数1-7个,平均1.8个;B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49.7±7.2)岁,结石直径10mm-20mm,平均15.0mm,结石个数1-8个,平均1.6个;C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9±7.6)岁,结石直径13mm-25mm,平均15.9mm,结石个数1-8个,平均1.9个。所有患者经B超、CT、磁共振及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检查确诊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且排除肝内胆管结石和上腹手术史者。三组在年龄、性别、结石直径和数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A组35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胆总管开探查取石术治疗,技术要点:全麻后取仰卧位,右肋缘下斜切口,切除胆囊后,探查胆总管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精)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一、胆总管结石概述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但随着结石增多、增大和胆总管扩张、结石堆积或上下移动,常累及肝总管,故其含义实际上应包括肝总管在内的整个肝外胆管结石。 根据结石来源,胆总管结石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来自胆囊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在胆总管中形成,或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落入胆总管。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变现及病情的轻、重、危,完全取决于结石阻塞时的程度和有无胆道感染。如果发作时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三者并存(夏科氏三联征),是结石阻塞继发胆道感染的典型表现。由于胆汁滞留,胆总管扩张,加之胆囊的收缩,胆总管的蠕动,可使结石移位或排除,一旦梗阻解除,胆汁不流通症状得以缓解,但如胆道感染严重,并发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时,病情发展迅速,近半数病人很快出现烦躁、谵语或嗜睡、昏迷以及血压下降和酸中毒等感染性休克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2日甚至数小时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二、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1. 保守治疗 疗法:如抗炎;抗休克;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等。局限: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排除结石。 2. 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或经内镜乳头切开术(EPT) 适用:数量较少和直径较小的胆总管下段结石。直径1cm以内的结石可经EPT或EST 取出。此法创伤小,见效快,更适于年老、体弱或已做过胆道手术的病人。 局限:操作较复杂,且容易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的破坏。 3. 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 疗法:目前仍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采用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缘下斜切口都能满意显露胆总管。用T形管引流者,适合于单纯胆管结石,胆管上下段通畅,无 狭窄或其他病变者,如有胆囊结石,同时进 行胆囊切除术。 局限:手术风险较大,易引发术后并发症。 4.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 适用:主要适于单纯性胆总管结石,并经术前或术中胆道造影证明确无胆管系统狭窄和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者。 局限:手术难度较大,需要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基础。否则手术风险极大。 5. 中药治疗 疗法:多用一些具有舒肝、利胆、解痉、止痛的方剂进行治疗,可取得较为肯定的疗效。局限:小结石较易排出,但大结石较为困难,较短时间内难以缓解。 6. 雷山江氏苗医馆?专家解析 西医手术治疗对身体伤害大,且不易根治;中医治疗虽有疗效,但局限型仍然较大,且见效较缓慢,苗医对胆总管结石有独到的见解,用苗药治疗有起效快、功效强、安全无副作用、标本兼治等几大优势。 苗山胆石汤 苗山胆石汤是江医师的祖传秘方,专门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本方根据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症状,遵循苗医治病的原则,,精选黔岭珍稀苗药材,经合理组方、精细配伍而成。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消石的功效,可奇效化解体内结石、促进结石排出,从而标本兼治胆总管结石,使患者早日康复。

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查房

护士长:今天我们查房的内容是讨论胆总管结石的有关知识及护理,首先来回忆一下结石的分类及夏柯氏三联征,请xx来回答 李娅:结石分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夏柯氏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下面请责任护士xxx作简要的病例介绍。 余川艳: 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饮食:病人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因为脂肪饮食可促进胆囊收缩排出消化,会加剧疼痛。 2.术前用药:严重的胆石症发作性疼痛可使用镇痛剂和解痉剂缓解,但应避免使用吗啡,因吗啡有收缩胆总管的作用,可加重病情。 3.病情观察:对于胆石症急性发作病人应注意观察其T、P、R、BP尿量及腹痛情况,及时发现有无感染性休克征兆。注意病人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胆道梗阻。 4.术前宣教:为病人进行术前准备及宣教,如备皮、配血、禁食水、肠道准备等,为病人讲解大概的手术过程及术后的活动、饮食等情况。 二、护理诊断(术前) P1.疼痛:与胆绞痛有关 P2.焦虑: 与担心手术有关 P3知识缺乏:缺乏术前准备及本疾病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P1疼痛:目标:病人主诉疼痛有所缓解,病人能运用有效方法减轻疼痛。 护理措施: 1.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2.建议病人使用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听喜欢的音乐转移注意力等,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其能够给予病人充足的心理支持。 3.遵医嘱正确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并观察疗效。 P2.焦虑: 目标:病人能说出焦虑的原因及自我感觉,病人恢复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措施: 耐心详细地介绍检查、治疗、病区环境,介绍有关的医护人员,同室病友。 鼓励家属陪伴,对病人的理解和合作及时给予肯定。向病人解释焦虑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对病人的主诉采取同感性倾听,以亲切的语言予以安慰,解释病情和手术方式,手术经过及术中配合,减少患者心理紧张,消除思想顾虑,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4.经常与病人谈心,将治疗上的进展及时反馈给病人,增强病人对疾病的了解,介绍有相同疾病手术后病人的良好预后信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O1:患者主诉腹痛缓解 O2患者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康复愿望强烈 护理诊断(术后) P1.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手术及术后放置引流管有关 P2. 疼痛:与手术切口疼痛有关 P3. 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创伤和术后留置引流有关

两种微创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

两种微创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 比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choledochoscopy with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and LC + endoscopic duodenal papillary sphincter incision (EST)for the treatment of gallbladder stones and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Efficacy.Methods A total of 104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 complicated with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7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LC+LCBDE group and LC+EST group,52 cases each. 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hospitalization time,complication rate and incidence of Oddis sphincter inju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131.52±25.71)min,hospitalization time (8.13±2.35)d,complication rate (15.38%)and Oddis sphincter injury rate (3.85%)were lower in the LC+LCBDE group than in the LC+EST group(167.12±35.24)min,(10.37±3.25)d,48.07%,25.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LC+LCBDE and LC+EST are effe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llstones and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LC+LCBD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operation time,short hospital stay and low complication rate,and can protect Oddis sphincter. Normal function has certain advantages. Key words:Common bile du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