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训练中的肌肉酸痛的生理学分析及恢复机制

力量训练中的肌肉酸痛的生理学分析及恢复机制
力量训练中的肌肉酸痛的生理学分析及恢复机制

力量训练中的肌肉酸痛的生理学分析及恢复机制

摘要:针对力量的训练是属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肌肉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氧训练,进行高强度无氧训练后,往往会觉得肌肉有酸痛的感觉,这其实是生物学所说的氧不充足的情况下,糖类物质反应形成乳酸的结果。了解其产生的机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缓解酸痛产生提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关键字:力量训练;运动;恢复

肌肉酸痛生理反应出现的原因,了解乳酸生成的过程,通过深层次的剖析,使我们进一步清晰了肌肉酸痛和乳酸有着密切关联。也由此使我们知道如何消除或缓解这一现象的出现,为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良好的身体状况。

1 肌肉酸痛的产生

进行高强度训练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乳酸经过血液的作用进入肝脏,在人体的肝脏酶作用下转化为糖原,此时肌肉乳酸含量降低疼痛会逐渐消除。这个过程是训练后的恢复过程的一部分。

乳酸的形成是无氧的条件下糖代谢分解的产物,大量的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的感觉。肌肉中的乳酸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反向在肌肉内进一步逆转为糖只有一小部分发生氧化,

大部分的血液到肝脏为肝糖原。

乳酸的酸性较强它在人体的大量推挤,使得人体的酸碱平衡度发生了变化,此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使得机体不能以较好的状态工作。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运动员训练肌肉酸痛后,肌肉已经不能感受到刺激,想再继续练涨肌肉基本已经不可能,此时肌肉疼痛使得运动员感到不舒服,开始排斥训练的继续。很难集中注意进行下去,最好此时停止高强度训练,等待酸痛感消失后再进行新的训练。

2 恢复“概念”

力量训练和恢复过程消耗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过程:由于大量的高强度训练,人体对能源物质的消耗严重高于肌肉的恢复状态,人体的能源物质不断下降,导致了人体的各个系统机能的性状发生了变化。第二阶段:运动后恢复期。在停止运动后,机体进入恢复阶段,各器官系统的能源材料和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体内摄入的能量物质合成速度加快,此时运动时候的消耗已经得到补充,甚至能量物质比以往的平均储备量还要大。这导致此时的人体拥有超强的运动训练状态。这就是体育界所说的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会慢慢恢复到平均的身体状态。

“超量恢复”是一种体育训练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高强度的训练,超负荷重量运动后,肌肉的生长取决于过量的恢

复水平。究其原因是帮助超量恢复的能量物质储存在肌肉纤维比以往更高,此时肌肉的负载能力比以往水平要高,这时候进行锻炼效果最好。由此可见完全恢复的标准,是肌肉最大限度的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使ATP,CP,肌糖原,蛋白质质量能量的物质补偿和存储过程,此时肌肉酸痛感消除是糖原起作用的过程。可见,“肌肉疼痛消失”并不意味着超量恢复,不能将这作为评判标准。

3 力量训练后肌肉的恢复

(1)恢复的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消极性恢复和积极性恢复。消极恢复通常说的是静止休息,睡眠。当人睡眠时,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占主导地位,能源物质重新生成,代谢产物被使用或者排除,肌肉在睡眠过程中发生恢复。由此可见,在力量训练之后,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积极主动性是用转化其他活动的恢复方法来进行恢复,如运动完成后进行的整理行活动或者是通过按摩的物理方式让肌肉得到休息,适当补充维生素,精神放松等。

(2)力量训练之后可以对肌肉进行适当的按摩,以利于肌肉内的乳酸能快速的消除。按摩一般是结束运动后半个小时后,按摩可以自己按摩或者是在机械的协助下进行,可以有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步推进。

(3)训练后营养要加强,适当补充维生素。不能单一

的只去注意维生素的摄取而忽视碳水化合物的重要作用,如果能量摄取单一或者不足,糖原就不能有充分的量储存在肌肉内。能量储备不足,会迅速使得肌肉疲劳感加强,由此可见,力量训练后在饮食方面是很需要重视的。

4 运动后如何使体力恢复得快

运动训练后,如何使身体恢复快,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研究者均重视消除运动后疲劳。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加快消除疲劳,身体更好地适应新的运动,以改善性能和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运动结束整理活动:运动后整理活动效果不容小觑,也被称为终点的活动,它对调节心率,消除疲劳,缓冲机体的紧张状态,促进身体的恢复有很好的作用。但在现实中,有些人认识不清整理活动的含义,认为可有可无,这种观点需要改变。

(2)运动按摩:运动后按摩可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中枢神经,具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推挤在肌肉内的无氧物质可以在肌肉按摩的辅助下快速消除。

(3)温水浴,温水浴(水温30-40°C)对心脏活动和神经系统有很好的镇静作用,也能更好的保持皮肤清洁,去除灰尘,污垢和汗水,让人加快体能的恢复。

(4)维生素以及营养物质摄入充分:激烈的运动,由于其高强度和数量,所以对运动员的要求很高,训练有大量

的能源消耗。营养物质为运动员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营养。

(5)营养物质的利用:加快身体的恢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营养项目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如人参,五味子,蜂蜜已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显示效果好。

(6)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人的体能恢复和精神状态恢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强度训练后,保证高质量睡眠,对消除疲劳很有效果。

5 结语

从力学的角度看,大强度力量训练后,肌肉疼痛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反映的是肌肉的能力。在体育训练中,力量这方面的素质是运动员获得提高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避免和减少对身体的危害,这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剧烈运动后的肌肉酸痛感[J].生物学通报.1989:19-20

[2]肌肉酸痛-骨骼肌的损害[J].国外体育科技.1992:28-30

[3]如何防治运动后肌肉酸痛[J].中国食品科技.1998:

23-25

[4]王荣森.运动后肌肉酸痛的防治[J].田径.1998:46-46

[5]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力与美.1999:15-17

平衡功能训练操作流程

平衡功能训练操作流程 1、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2、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3、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从睁眼到闭眼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4、平衡的评定 5、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 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1)仰卧位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2)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进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 (3)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要适合截瘫患者,也适用于运动失

超量训练超量恢复

力量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速度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耐力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复.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 1.身体在进行小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时间间歇 有关资料表明,跑完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的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会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 ^-4天才出现超量恢复 一定生理负荷范围内,身体的机能恢复情况与训练课的负荷总量成正比,即负荷总量越人,对机体造成的疲劳程度越深,超量恢复效果也就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即:超量恢眨的水平与运动负荷成正比例关系。然而,当运动负荷的刺激量超出了一定的生理范围,不但不会出现超量恢眨,更将导致运动员机体的过度疲劳和损害。

计算运动负荷强度指数公式是:运动负荷强度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相对安静每分钟的脉搏数。我们认为,在方法上用平均心率的方法来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比较客观。 4)人运动负荷训练与过度训练界线模糊,目前判断过度训练是观察运动员心理反应、睡眠、食欲、完成动作质量、注意力、运动成绩、肌肉酸痛、身体健康状况、最大心率、血液中自细胞数日、最人负荷、安静时甲状腺水平等指标,但教练员对于这些指标之间的偏好关系很难确定,只能借助经验判定 5)大运动负荷训练必须持续一定时期,才有训练效果,在此期间不断进行人运动负荷一疲劳一恢复一大运动负荷循环,这种循环没有固定的模式遵循,也缺乏成熟的指标评价,经验和经验性指标以及手段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在大运动负荷训练方而积累了人量的经验,充分利用教练员知识和过去长期积累的运动训练的经验,对解决运用人运动负荷训练理论进行科学的课余训练有很人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介,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构成的。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任何形式的负荷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所产生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则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程度的强弱。其中,负荷强度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更大,但必须要以负荷量积累为基础。而目‘负荷强度加大以后,负荷量就应相应地趋于下降,如果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同时增加,极容易使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而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一般应该是呈波浪型的起伏状态。倘若在需要保持较大负荷强度的情况下,仍要保持大负荷量的训练时,就必须控制在运动员能够保证完成大负荷强度的基础上,再来完成“大负荷量”的训练。 人体从相对安静进入到工作状态,总是从相对较低的水平逐渐提高到较高的水平,然后在最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后又逐渐下降。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安排体现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并需大、中、小负荷合理交替的特点,到训练结束时,应逐步降低运动负荷,使运动员的机体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平衡能力的训练

平衡能力的训练 发表者:华东 一、基本概念 平衡就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称为平衡能力。恢复平衡能力就是指训练时着重要求维持人体平衡,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二、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 (一)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身体能保持姿势。 (二)再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三)能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保持动态稳定性 三、平衡的种类 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就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姿势,自身能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2.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人体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如平衡板上的站立训练. 四、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1.视觉 2.前庭功能 3.本体感觉效率 4.触觉的输入与敏感度. 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7.主抗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 8.肌力与耐力. 9.关节的灵活度与软组织的柔韧度. 五、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级别特征 伸直下肢时不能坐 1 能在伸直下肢的情况下坐着 2 能手膝位站立 3 能双膝跪立 4 能双足站立

5 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着时能将身体重心从后腿移到前腿 6 能单膝跪立 7 能单腿站立、 脊髓损伤患者平衡障碍的评定 级别评判标准 0 不能根本不能采取座位 1 差能在极短时间内采取坐位,但 不能维持 3 尚可可采取坐位,但不能上举,不能抗 推 4 良两上肢向前上方举时,仍能保 持平衡,但稍推即不稳定 5 优对不甚强烈的推有翻正反应能 保持平衡,但强力推时有不够稳定的现象 6 正常正确地坐着时对来自各个方向的 用力推均有正确的翻正反应,并能保持平衡。 六:基本原则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从最稳定的体位通过训练逐步进展至最不稳定的体位。 (2)从静态平衡进展至动态平衡。 (逐步加大平衡难度,破坏站立平衡训练与在平衡板上训练,诱发患者平衡反应。) (3)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4)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5)自我保持平衡到破坏平衡时维持训练 (6)训练时由睁眼到闭眼 七:恢复平衡功能锻炼 平衡与姿势就是相互关联的、前者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与重心就是否落在支撑面上,要么平衡,要么失衡,后者就是指人体的任何位置,可以在某一姿势下需要较多肌群的收缩来维持,否者必然自动调整姿势以保持平衡、 1;平衡训练的顺序 (1) 系统地有顺序的进行: (2) 坐位平衡→爬行位平衡(手膝跪位)→双膝跪位(长跪位)→立位平衡 (3) 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1)最稳定位置→最不稳定体位 2)人体支撑面积由大→小 3)身体重心由低→高 4)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 2;偏瘫病人坐位平衡训练 1.倒向肘部支撑的一侧 患者向侧方倾过去,直到肘部接触到治疗床,然后自己在坐直.

《受力分析》能力提升—训练单

《受力分析》能力提升—训练单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由静止释放后沿光滑斜面下滑,且始终保持相对静止,B 上表面水平,则物体B的受力示意图是() 2.如图所示,两梯形木块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之间的接触面倾斜。连接A与天花 板之间的细绳沿竖直方向,关于两木块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作用 B.木块A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C.木块B可能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 D.B受到的地面的支持力一定大于木块B的重力 3.如图所示,A、B为竖直墙面上等高的两点,AO、BO为长度相等的两根轻绳,CO为轻杆。 光滑转轴C在AB中点D的正下方,AOB在同一水平面内。∠AOB=120°,∠COD=60°。 若在O点处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则平衡后绳AO所受的拉力和杆OC所受的压力分 别为() A.mg mg B.mg mg C.mg mg D.mg mg?导学号3 4.(2015·河北冀州模拟)超市中小张沿水平方向推着质量为m的购物车乘匀速上升的自动扶 梯上楼,如图所示。假设小张、购物车、自动扶梯间保持相对静止,自动扶梯的倾角为30°, 小张的质量为m0,小张与扶梯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小车与扶梯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则() A.小张对扶梯的压力大小为m0g cos 30°,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 B.小张对扶梯的摩擦力大小为(m0+m)g sin 30°,方向沿斜面向下 C.扶梯对小张的摩擦力大小为μ(m0+m)g cos 30°,方向沿斜面向上 D.小张对车的推力和车对小张的推力大小必相等,这是因为人和车均处于 平衡状态 5.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为球心。一质量为m的小 滑块,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于P点。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F N,OP与水 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F= B.F=mg tan θ C.F N= D.F N=mg tan θ

平衡能力训练

平衡能力训练 初级训练 初级阶段的平衡能力练习主要体验平衡的感受,通过身体重心的转移建立初步平衡感。 坐姿平衡 训练目地 训练身体在静态下的平衡,矫正坐姿,初步培养平衡感。 训练方法 (1) 坐在椅子上,抬头挺胸,后背倚靠椅背。 (2) 双臂自然放在前面的桌子上,身体保持平衡。 训练要求 放松肩膀及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不要过度紧张。 单脚站立 训练目的 初步训练在重心偏离常态时的身体平衡感。 训练方法 (1) 双手左右侧平举,身体正直,目视前方站稳。 (2) 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上身保持不动。 (3) 换脚练习,并逐渐延长站立时间。 训练要求 单脚站立时尽量不要东摇西晃。 脚尖站立 训练目的 训练在小支撑点上的平衡。 训练方法 (1) 双脚尖站立,并从1数到10。 (2) 双脚尖站立平稳后,改为单脚尖练习。 训练要求 最初训练以光脚练习为宜。 平衡板上站立 训练目的 利用器具训练身体平衡。 训练方法

(1) 在支点较宽的平衡板上站立,目视前方,并从1数到10。 (2) 训练中逐渐减小质点的宽度,并从1数到20。 中级阶段 在身体的连续移动中掌握平衡。这是比较困难的阶段,因为身体两侧所进行的动作不相同,这样对平衡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顶物走 训练目的 初步锻炼在动态中平衡。 训练方法 (1) 地面上画一直线,孩子头项一本书或一个枕头站在起点。 (2) 沿直线走,同时头上的东西不能掉下来。 (3) 在练习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直线改为圈线。 训练要求 忌用手扶头上的东西。 跳华尔兹舞 训练目的 培养在方向不断变化的活动中保持动态平衡能力。 训练方法 (1) 地面上画一个大圆圈,围绕着某一垂直的轴转圈。 (2) 速度逐渐加快。 注意事项:若出现头晕、出汗、脸色苍白时,应及时停下来休息,并调整转动的速度与弧度。 走平衡木 训练目的 利用器具训练平衡感,使之能够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表现某种韵律,为较高级的知觉动作做准备。 训练方法 (1) 在平衡木上行走,保持平稳。 (2) 在以上基础上按节拍或音乐行走。 训练要求 跳下的动作要轻,前脚掌先着地。

力量训练方法

力量训练方法 运动员常用基础力量训练方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技术动作 的速度、幅度,甚至运动耐力,因此对运动成绩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使力量训练也构成了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为了提供实际的力量训练参考和借鉴,我们在这里将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经常采用、行之有效的七种力量训练方法,并呈献给广大读者。 一、肌肉最大力量收缩训练法 此类方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系统,最大限度地增加参与运动肌群的肌纤维募集数量,并改善其机能来发展肌肉最大力量。其特点是重复次数少,强度要求很高,而消耗的能源物质并不多,肌肉力量的增加不会引起肌肉肥大和体重的增加。因此比较适合于专门准备期的力量训练。 (一)窄金字塔法,最大强度向心收缩:90%×3,95%×2,97%×1,100%×1,95%×2,90%×3 例如运动员深蹲最高强度是150公斤,按以上各组强度要求,可按以下方式练习:135公斤×3,142.5公斤×2,145公斤×1,150公斤×1,142.5公斤×2,135公斤×3。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组间休息3~5分钟。 (二)最大力量向心收缩: 借鉴保加利亚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方法。连续做5组,每组做1次100%强度,组间休息3~5分钟。 (三)最大力量等长(静力)收缩: 连续做5组,每组重复2次,每次坚持5~6秒,组间休息3分钟。这种练习可以提高肌肉在某一关节角度下用力的力量,也可用来加强运动员在某一特定技术环节的用力感觉和能力,但对提高肌肉协调性效果不显著。 (四)最大力量离心收缩: 男子运动员采用120%最高强度,女子运动员采用110%最高强度,做退让性用力。为保证安全起见必须采用专门器械,或教练及同伴帮助完成练习。

平衡能力

.双脚轮流跨过 15 厘米高的绳;(3-4) 训练目的: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柱子或椅子上离地 15CM 高,让孩子双脚轮流抬高跨过绳子。 难度设置:—— 帮助给予:1 用姿势示意孩子如何抬腿跨过绳子,必要时给予身体协助,伸手把他/她的腿抬高跨绳;2 要时时口头提醒孩子注意脚下的绳子,避免绊倒;3 建议用有弹性的圆形橡皮绳。 3 26.能左右腿交替倒着钻过呼啦圈;(3-4) 训练目的:双脚的协调能力及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训练者拿着呼啦圈站在孩子的身后,鼓励孩子左右腿交替着向后移入呼啦圈内。 难度设置:A 由另外一成人扶持着孩子完成动作,并且呼啦圈的高度要调低一点;B逐渐地呼啦圈的高度提高;C 由孩子自己尝试着完成动作,只在有必要时给予帮助。 帮助给予:1 足够的身体协助;2 必要的身体协助;3 偶尔的身体协助。 71.平衡与协调;(5-6) 训练目的:平衡、协调、肌力等。 训练要求:仰卧/俯卧。 难度设置:(1)仰卧双脚着地,双腿屈伸;(2)俯卧双脚着地,双腿屈伸;(3)俯卧双手着地,双腿屈伸;(4)仰卧双手着地,双腿屈伸;(5)仰卧/俯卧双手做模仿或规定动作; (6)仰卧/俯卧双脚做模仿或规定动作; (7)俯靠治疗球,双手抱起治疗球并推出;(8)仰卧垫上,双脚屈腿或直腿将球夹起。 帮助给予:(1)每一动作次数或时间不能太久(视其肌张力而定);(2)动作由易而难、次数时间由少到多; (3)注意协助(他动─协动─主动)。全程由家长身体指导完成。如果孩子出现紧张或抗拒的情况,请以鼓励、引导方式取得其配合为主,不要强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过度紧张,效果适得其反。 家居自助感统游戏项目 .能2步1级上楼梯; 训练目的:训练平衡力、协调及独立行走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踏出右脚上一级楼梯,然后把左脚踏在同一梯级。 难度设置:A扶着扶手或家长的手踏楼梯;B独自踏楼梯; 帮助给予:开始时,家长可站在上一级楼梯上,伸出双手协助孩子并同时给予口头指令“上!”;如果孩子不合作,可把干果放在楼梯上,等孩子踏上后给予奖励。注意开始时可在每一梯级放干果,逐渐地,只在几级楼梯或最后一级楼梯上才放。不论孩子如何哭闹,要坚持让孩子配合才能给予奖励物。 家居自助感统游戏项目 5.会走上、下倾斜约15度的小斜坡;(1-2) 训练目的:重心、平衡、膝盖及小腿肌肉的控制能力。 训练要求及帮助给予:上斜坡:开始时家长先站在斜坡上孩子跟前,拉着孩子的双手协助;孩子的技巧纯熟后可站在其身后,只在他有需要的时候推或扶持孩子前进。下斜坡:开始时家长站在孩子身后,双手从孩子双肩上往下放在孩子胸前,鼓励他扶着你的手下斜坡;孩子的技巧纯熟后尝试在他双手放置两件小玩具,让他在不用搀扶的情况下下斜坡。

关于力量型和肌肉型的训练方法

增大肌肉块的13大秘诀:大重量、低次数、多组数、长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动一致、顶峰收缩、持续紧张、组间放松、训练后进食蛋白质、休息48小时、宁轻勿假。 1.大重量、低次数: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增粗,发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长不明显;10-15RM的负荷训练肌纤维增粗不明显,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长进;30RM的负荷训练肌肉内毛细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显。可见,5-10RM的负荷重量适用于增大肌肉体积的健美训练。 2.多组数: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15~20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 3.长位移:肌肉做功的位移越长,对肌肉的刺激越深。所以,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 4.慢速度:慢慢地举起,在慢慢地放下,对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别是,在放下哑铃时,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让性练习,能够充分刺激肌肉。 5.高密度:“密度”指的是两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只休息1分钟称为高密度。要使肌肉块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频繁地刺激肌肉。 6.念动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经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练某一动作时,就应有意识地使意念和动作一致起来,即练什么就想什么肌肉工作。例如:练立式弯举,就要低头用双眼注视自己的双臂,看肱二头肌在慢慢地收缩。 7.顶峰收缩:这是使肌肉线条练得十分明显的一项主要法则。它要求当某个动作做到肌肉收缩最紧张的位置时,保持一下这种收缩最紧张的状态,做静力性练习,然后慢慢回复到动作的开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觉肌肉最紧张时,数1~6,再放下来。 8.持续紧张:应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肌肉持续紧张,不论在动作的开头还是结尾,都不要让它松弛(不处于“锁定”状态),总是达到彻底力竭。 9.组间放松:每做完一组动作都要伸展放松。这样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还有助于排除沉积在肌肉里的废物,加快肌肉的恢复,迅速补充营养。 10.训练后进食蛋白质:在训练后的90分钟里,蛋白质的需求达高峰期,此时补充蛋白质效果最佳。 11.休息48小时:局部肌肉训练一次后需要休息48~72小时才能进行第二次训练。如果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则局部肌肉两次训练的间隔72小时也不够,尤其是大肌肉块。不过腹肌例外,腹肌不同于其他肌群,必须经常对其进行刺激,每星期至少要练4次,每次约

功能康复训练

功能康复训练 (1)基本活动训练 基本活动训练包括各个关节的活动度、站坐位的平衡及移动躯体动作的协调。这是病人生活自理的先决条件。 训练方法是: 1、坐位平衡训练: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 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训练:要有人训练: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3、行走训练: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 4、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方下楼法。

5、使用轮椅训练: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 6、改乘动作训练: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好转后,可做改乘动作训练。方法是除上述动作轮流练习外,再做床→轮椅、轮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动作。边转动患侧边进行改乘,易做、安全。 (2)日常生活训练 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由院内到院外,逐步扩大。 1、垫操:让患者在垫子上学习如何来去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及起床、上下床等。 2、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 3、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修面;上厕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带手表、开灯、打电话、戴眼镜等。 4、旅行活动:上下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

力的平衡练习题精选 有答案

力的平衡练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一物体在1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1米/秒的速度在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使此物体在同一水平上以2米/秒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所需拉力的大小为()A.5牛B.10牛 C.20牛 D.无法确定 2.轿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受力不平衡 B.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竖直方向上受力不平衡 C.汽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水平方向上受力不平衡 D.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竖直方向上受力也平衡 3.小朱将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秤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并相互钩在一起,然后两手分别用水平拉力F1和F2拉开弹簧秤,静止时两弹簧秤读数恰好均为5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受到向右的拉力为10N B.F1和F2的方向相反,大小均为2.5牛 C.甲对乙的拉力和乙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甲、乙均处于平衡状态 4.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下列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对地球的吸引力和书的重力 C.书所受到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D.书所受到的支持力和书的重力 5.当猴子倒挂在树枝上静止时,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猴子对树枝的拉力和猴子所受重力B.树枝对猴子的拉力和猴子所受重力 C.猴子对树枝的拉力和树枝对猴子的拉力D.猴子所受重力和树枝所受重力 6.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友情提示:图中的黑点表示物体),其中可能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A. B.C.D. 7.如图所示,人抓住牵牛绳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B.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 C.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8.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将小球拉至A点,使细线处于拉直状态,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不计摩擦,小球可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当小球摆到B点时,细线恰好断开,则小球将() A.在B点保持静止B.沿BE方向运动 C.沿BC方向运动D.沿BD方向运动 9.空中匀速下降的两只降落伞,其总质量相等.甲的速度是3m/s, 乙的速度是5m/s,所受阻力F甲、F乙之比是() A.3:5 B.2:5 C.5:3 D.1:1

分析总结能力

HR-培训组

分析总结能力训练讲义 前言 柳传志说:个人能力有很多种,但我最看重归纳总结的能力,就是看他能否在所做过的事情中提炼、总结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善于研究的人有系统设计的能力,能开大局。 所以,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从成功的经验中来,更多的是从失败的教训中来。工作或任务达到目标或因故终止后,往往需要进行工作总结及分析。对工作的成功、效果及取得的教训进行的分析、以及这些信息的存档以备将来利用。 一、什么是分析总结能力 什么是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能力。 分析能力包括将问题系统地组织起来,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认识到事物或问题在出现或发生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情况下,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每项选择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以决定取舍和执行的次序,以及对前因后果进行线性分析的能力等。 分析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学术有专攻,技能有专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着独到的成就和见解,并进入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同时,分析能力的高低还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体现。分析能力是先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情、一些难题,分析能力较差的人,往往思来想后不得其解,以至束手无策;反之,分析能力强的人,往往能自如地应对一切难题。 一般情况下,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被解答出来,这就是分析能力的魅力。 案例:一只烤鸭 一天,一顾客气冲冲地向服务台投诉:她于当日在该店熟食部购买了一只烤鸭。晚上吃时,发现烤鸭已经变味了,搞得连吃晚餐的味口都没有了。顾客为此非常的生气,一再指责该商场的商品质量差。后经值班经理耐心解释及道歉,最终给顾客作退货处理。事后通知熟食部主管,让他查明原因,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出现。 案后语:出现问题后不能只是单一处款就完事,而是应该进行分析,是责任心的问题严格按照公司制度处理,是业务技能不够就应加强培训,使每位员工的业务技能达标。 分析总结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和总结,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能力。 主要在平时,养成对事情,对未知数寻根问底的习惯。慢慢你的分析能力就很强。另外,要仔细分析别人说的话的深层意思。多听多看,耳聪目明才叫聪明。总结:一是总(过去的工作),二是结(工作的经验、教训、规律)。

力量训练后肌肉的恢复

力量训练后肌肉的恢复 力量训练运动强度大,能量消耗多,神经负担重。因此,必须特别注意训练后的恢复。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效果,也就没有肌肉的增长。恢复过程时间的长短由多种因素决定,如训练水平、负荷量大小、身体机能状态等。 总的说来,力量训练后在营养充分和休息良好的情况下,机体恢复到90%需要18小时,完全恢复需要72小时。 另外,较小肌肉的恢复相对较快,例如肱二、肱三头肌等48小时就能完全恢复,较大的肌肉,如股四头肌和背部竖脊肌等则需要72小时才能够恢复。如果肌肉没有完全恢复就进行第二次训练,则效果肯定不好。长此下去还会造成肌肉僵硬、过度疲劳,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那么,机体如何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恢复呢? 我们知道,恢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消极性恢复和积极性恢复。 消极性恢复是指一般的静止休息、睡眠等。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占优势,能量物质的合成过程也占优势,体内的一些代谢产物或被利用或被排除,疲劳得到清除,肌肉的恢复和增长在睡眠中发生。因此,力量训练后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 积极性恢复是指用转换活动内容的方法进行恢复,如运动

后的整理活动、物理和机械的放松与按摩、适当补充维生素、心理放松等 积极性休息之所以能起到恢复作用,是由于转换新活动时,大脑皮质中枢的兴奋能诱导周围的抑制过程加强,使原已疲劳的中枢抑制加深,能量物质的合成进行更快,并能促进乳酸的消除。力量训练后的整理活动,有助于人体由激烈的活动状态转入正常的安静状态,使静脉血尽快回流心脏,加快整个机体的恢复,防止出现急性脑贫血、血压降低等不良现象。整理活动包括深呼吸和较缓和的活动,如慢跑、四肢放松摆动等。 力量训练后进行相互按摩和自我按摩,可使肌肉中的乳酸尽快排出或转化,促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按摩一般在运动结束后20-30分钟内或晚上睡觉时进行。按摩从轻按开始,逐渐过渡到推摩、擦摩、揉捏、按压和叩打,再配以局部抖动和被动活动。按摩要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即从小脚、大腿到腰背,从手、小臂、上臂到胸部,也可采用电动按摩或水力按摩。 力量训练结束20分钟后,最好洗个温水澡,水温控制在30-40摄氏度。温水浴不仅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有镇静作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皮肤清洁,排除体内废物,消除肌肉紧张,减轻酸痛感,加快机体的恢复。 在进行较大强度的力量训练时,能量消耗大。因此,训练

身体平衡能力简易训练法

平衡能力反映了身体的肌肉力量及其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及灵敏程度,是一个人身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姿势或运动发展迟缓,影响孩子的认识能力。除了增强体质外,身体平衡能力训练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我平时就注重对孩子进行身体平衡能力的训练。 端水 有些家长怕孩子摔碎碗具,或弄伤自己,一般不让孩子在家里端饭端汤,这其实浪费了锻炼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机会。我在家里常有意让孩子端水,让他坚持“一碗水端平”而不洒。家长把端水的机会让给孩子,或者设置端水的游戏活动,对孩子的平衡能力会大有裨益。 安全提示:让孩子练习端的应该是冷水,千万不要选热水,并可借机会向孩子进行“热水烫人”的安全教育。 路沿石上“开火车”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常会到户外散步,只要遇到路沿石,我就会叫儿子一起“开火车”。 我们把路沿石当成火车,儿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走,看谁先掉下来。为了避免掉下来,大脑就必须协调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做好平衡。有路沿石的地方,是练习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好去处,路沿石处处有,平衡能力就可以随处练。 安全提示:要选择宽度适合的路沿石,过于狭窄的路沿石容易踏空跌倒。路沿石不能过高,以离路面十公分以内为宜。在路沿石上练习平衡时不要跑,家长要控制好孩子的行进速度,以慢走为主。 “开”自行车 家长可以把小型的自行车推到空地上让孩子“开”。让孩子在车上坐稳,两手扶住车头,大人站在自行车侧面,一手做保护孩子的准备,另一手扶正车身,兼做“动力”,轻轻地把车向前推。车子前行,孩子是“司机”—“开”自行车时孩子将自身的平衡感觉和自行车的稳定性结合起来,可以锻炼更高层次的身体平衡能力。 安全提示:自行车要小,孩子“开”自行车时身体不能过于前倾。大人对自行车的推进速度要慢,并且要及时修正孩子在“开车”过程中的失衡状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安全防护。 单腿站立 这是从体育老师那里得来的方法,老师常会在操场上用单腿站立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具体做法有两种:可以让孩子睁着眼睛单腿站立,保持姿势,另一只脚尽量长时间不落地;也可以让孩子闭着双眼单腿站立,这是难度比较高的训练方式,对锻炼大脑的平衡效果较好。安全提示:站立时要选取裸地或草坪,不要在水泥等硬地面上进行训练。进行闭眼单腿站立训练时,大人要在一边细心防护,防止孩子跌倒。

大腿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腿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导语:腿部肌肉是属于我们身体当中比较大的肌肉块了,很多人都想把自己大腿的肌肉力量练好,但是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目标,其实主要原因是练习的方法 腿部肌肉是属于我们身体当中比较大的肌肉块了,很多人都想把自己大腿的肌肉力量练好,但是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目标,其实主要原因是练习的方法不对,或者是没有长期有效的坚持,长期进行大腿肌肉力量的训练,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腿部肌肉更加美观,同时对于我们的身体重心性,平衡性还得身体的协调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腿部最佳训练时期 腿部训练尽量要早点开始,别等到腿部病症出现了再锻炼,这就为时已晚了。男性朋友要在25岁时就应该开始注重腿部练习。由于男性在25岁的时候骨骼已完全的钙化,假如不做有效的腿部肌肉锻炼,骨骼还有关节就不会受到严密保护,过多的爬山、蹬车等活动会让腿部关节受到伤害,当然不会立刻出现症状,会让你步入中年时,经常觉得膝关节隐隐作疼,这是关节劳损所引起的。假如还不采取有效防范,人到老年时骨刺横生的机会大于90%。别怕,只要骨刺没长出来就有办法补救,重点是腿部训练的意识务必要尽早加强。 2、腿部练习方法 跑步是腿部练习简单易行的方法,不过对膝关节的压力非常大,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大腿肌肉还有膝关节的力量是不是能承受跑步时间。最好的方式是,先增强腿部肌肉力量,接着再做跑步练习,两者相互交替,互相促进。腿部肌肉关键包括大腿前、后侧肌,臀大肌还有小腿肌群。具体的腿部练习方式请大家参考增肌训练的相关文章。膝关节的力量增强大家不妨能采取静蹲的方式练习。也就是俗称的蹲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故障分析能力训练1

故障分析能力训练 内容: 故障分析能力训练 熟悉车站信号电路组成及任务;掌握电路原理和动作规律;学习电路的故障分析方法,锻炼故障分析能力。 一、选择组电路: 1、选择组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由值班员按压按钮起至进路选出、排通,并确定出进路的始终端为止。 由记录电路记录值班员按压的按钮的性质和顺序确定进路的性质和方向。 由选岔电路选出进路上有关道岔位置,并知道转换道规定位置,排通进路。 用进路右端的JXJ的励磁证明进路已全部选出(不包括进路排出),并及时恢复记录电路,以便办理第二条平行进路,同时用FKJ、KJ、ZJ接续记录进路的始终端。 2、选岔电路动作规律 并接在网络1、2线、3、4线和5、6线的FCJ、DCJ、JXJ都是从左向右顺序传递励磁的。当进路中包含双动道岔反位时先选出其反位,既网络1、2线或3、4线先工作,然后网络5、6线工作。 3、选排电路工作结束说处于工作状态的继电器 DD、SDZ、SDF各道岔组合:DCJ、DBJ或FCJ、FBJ。 DX、LXZ、1LXF、2LXF信号组合:始端FKJ、KJ、LKJ,调车终端ZJ。 4、进路选排过程中表示灯显示状态 按钮始端按钮后AJ↑: 始端LAD—L闪、终端LAD灭灯 或始端DAD—B闪、终端DAD灭灯 始端AJ↑→方向继电器励磁: LPBD—H 按压终端按钮后AJ↑: 终端LAD—L闪 或终端DAD—B闪 随着进路选出,进路从左向右顺序选出信号点JXJ和道岔位置DCJ或FCJ: 中间信号点AD—B闪。 进路全部选出,FKL↑、各JXJ↓: 始端LAD—L 或始端DAD—B 其余AD灭灯。 进路全部排通后: 进路中有关道岔全部转换到位,相应的定位或反位表示灯—L或U。 5、故障分析方法及要求 根据控制台显示状态分析故障范围,可办理各种进路,观察控制台上的显示状态,力求缩小故障范围。 首先察看有关熔断器、道岔定反位表示灯、按钮及其他表示灯的状态,判断故障的大致范围,查找电路图,然后再察看相应的组合架观察继电器的状态及接触是否良好。 6502电气集中在选路过程中,随着选排电路的动作,在控制台上均有相应的表示。因此从控制台的显示也可了解电路动作情况。当控制台显示到某处停止了,那么电路也肯定动作到

举重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探析

举重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探析 【摘要】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技术动作的速度、幅度,甚至运动耐力,因此对运动成绩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力量训练构成了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力量训练方法手段 1 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1 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人体相应环节运动,肌肉张力不变,改变长度产生收缩力克服阻力的训练为动力性等张训练。可分为向心克制性及离心退让性两类工作形式。 1.1.1 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肌肉在做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时,肌肉长度逐渐缩短,所产生的张力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练习时根据专项运动的需要,掌握好发挥最大肌力的关节角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1.1.2 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实验表明,肌肉做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缩时所承受负荷的两倍。由此,人们利用离心收缩的原理创造了“退让训练法”。如用杠铃做的两臂弯举中,当臂部积极用力将杠铃往上举起后,再用手抵抗回降动作慢慢地将杠铃放下就属于此种性质工作。 1.2 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在身体固定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称之为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肌肉做静力性收缩时,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表现出的力量大,力量增长也快,并节省训练时间。但是由于肌肉紧张,血管封闭,肌肉中血液循环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暂时中断,因而工作不能持久。 运动员完成静力练习时常常憋气,憋气有利于运动员表现出最大力量。如运动员背肌力量在吸气时可达到119公斤,呼气时为127公斤,憋气时,可达到133公斤。但是运动员憋气时间过长,会使胸内压升高,肺的血液循环恶化,从而导致脑贫血,产生休克。所以在练习前应做几次深呼吸,并注意控制憋气的时间。憋气时间与负荷强度有关,如负荷强度为100%时,憋气时间为2~3秒;负荷强度为90~80%时,憋气时间为4~8秒;负荷强度为70~60%,憋气时间为6~10秒。 一次训练课的静力练习时间不应过长,冬季训练中高水平运动员可达半个小时。夏季比赛期,为保持已有力量水平,每次训练5~10分钟即可。静力练习应与动力练习结合起来,可按照1:5的比例安排练习。 1.3 等动收缩练习。等动收缩训练是由美国李斯特尔等人与1967年创立。等动力量训练在特制的等动练习器上进行,练习时,肢体动作速度保持不变,肌

力量训练中的肌肉酸痛的生理学分析及恢复机制

力量训练中的肌肉酸痛的生理学分析及恢复机制 摘要:针对力量的训练是属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肌肉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氧训练,进行高强度无氧训练后,往往会觉得肌肉有酸痛的感觉,这其实是生物学所说的氧不充足的情况下,糖类物质反应形成乳酸的结果。了解其产生的机理,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缓解酸痛产生提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关键字:力量训练;运动;恢复 肌肉酸痛生理反应出现的原因,了解乳酸生成的过程,通过深层次的剖析,使我们进一步清晰了肌肉酸痛和乳酸有着密切关联。也由此使我们知道如何消除或缓解这一现象的出现,为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良好的身体状况。 1 肌肉酸痛的产生 进行高强度训练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乳酸经过血液的作用进入肝脏,在人体的肝脏酶作用下转化为糖原,此时肌肉乳酸含量降低疼痛会逐渐消除。这个过程是训练后的恢复过程的一部分。 乳酸的形成是无氧的条件下糖代谢分解的产物,大量的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的感觉。肌肉中的乳酸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反向在肌肉内进一步逆转为糖只有一小部分发生氧化,

大部分的血液到肝脏为肝糖原。 乳酸的酸性较强它在人体的大量推挤,使得人体的酸碱平衡度发生了变化,此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使得机体不能以较好的状态工作。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运动员训练肌肉酸痛后,肌肉已经不能感受到刺激,想再继续练涨肌肉基本已经不可能,此时肌肉疼痛使得运动员感到不舒服,开始排斥训练的继续。很难集中注意进行下去,最好此时停止高强度训练,等待酸痛感消失后再进行新的训练。 2 恢复“概念” 力量训练和恢复过程消耗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过程:由于大量的高强度训练,人体对能源物质的消耗严重高于肌肉的恢复状态,人体的能源物质不断下降,导致了人体的各个系统机能的性状发生了变化。第二阶段:运动后恢复期。在停止运动后,机体进入恢复阶段,各器官系统的能源材料和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体内摄入的能量物质合成速度加快,此时运动时候的消耗已经得到补充,甚至能量物质比以往的平均储备量还要大。这导致此时的人体拥有超强的运动训练状态。这就是体育界所说的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会慢慢恢复到平均的身体状态。 “超量恢复”是一种体育训练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高强度的训练,超负荷重量运动后,肌肉的生长取决于过量的恢

肌肉的超量恢复

肌肉的超量恢复 肌肉或者肌群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和形态功能等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肉功能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的,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这就是“超量恢复”。 人体的肌肉力量之所以在合理训练后能够逐渐提高,就是因为有“超量恢复原理”在起作用。目前所有的肌力练习方法,可以说都是根据这一理论基石推导延伸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肌力的增长,人体就不会具有可训练性。 超量恢复是在运动的休息期来完成的。在增肌训练的时候,如果是大强度,必须要有三天的休息时间,每次进餐时,必须要有蛋白质。而且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比重要大些。训练的当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这样可以促进蛋白质更好的吸收。如果训练强度较小可以有两天或者是一天的休息时间,但蛋白质的摄入可以相对减少。睡眠同样要保证8小时。在训练后恢复期的时候所要提醒大家的其实就是两点,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合理搭配。超量恢复期其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要求我们做好训练和饮食计划,抓准最适合自己的时机进行训练、休息和补充营养,进步会很快。 超量恢复原理

超量恢复是使ATP、CP、肌糖原、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而“肌肉酸痛的消失”只是乳酸转变为部分糖原的过程,并不代表超量恢复。超量恢复后,由于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训练部位的肌肉发胀、发硬,肌肉围度增大,故此时开始更大负荷的训练效果最好。否则,肌肉中供能物质的存储量逐渐降低,就错过了时机。 超量恢复是建立在充足营养和充分睡眠基础上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补充是超量恢复的物质基础,充分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能量物质的合成再生,基本上在睡眠时进行的,因此营养和睡眠是两个重要环节。 剧烈的运动停止,能量的消耗大幅度下降,这时合成必然超过分解,直至身体恢复彻底。这种不断的大量消耗身体内能量物质,又不断地恢复,特别是形成的超量恢复是我们人体进行运动健身的重要生理学依据。 恢复过程的阶段性 恢复过程简要地可分为三个阶段。 1、正在运动时的恢复阶段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消耗过程(分解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合成过程)也在进行,只是由于身体运动时间长、强度大,而消耗能量物质较多,身体各器官系统发挥最大的机能能力参与恢复(再合成),也满足不了消耗的需要,造成消耗多于恢复,体内的能量物质不断减少,身体活动的机能能力下降。 2、运动后的恢复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