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课时练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课时练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课时练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同步课时练习

(一)硫和二氧化硫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下列关于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试管内壁附着的硫可用二硫化碳溶解除去

B.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C.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在过量纯氧中的燃烧产物是三氧化硫

解析:选D硫燃烧时只能生成SO2,SO3可由SO2催化氧化制取,D项错误。

2.有学生为了证明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做了以下实验: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SO2气体,溶液褪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一定能证明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B.若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SO2+2NaOH===Na2SO3+H2O

C.若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SO2+Na2SO3+H2O===2NaHSO3

D.若要证明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还需在实验结束后再加酚酞或氢氧化钠溶液解析:选A酸性氧化物的概念:能够与水反应只生成对应的酸,能够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SO2气体,溶液褪色,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所以该实验不能说明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3.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还有漂白性。下列对它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标注正确的是()

①SO2使溴水褪色(氧化性)

②SO2使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性)

③SO2通入氢硫酸(H2S)产生淡黄色浑浊(还原性)

④SO2使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水溶液酸性)

A.只有②④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③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SO2使溴水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①错误;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②正确;SO2通入氢硫酸(H2S)产生淡黄色浑浊,体现了SO2的氧化性,③错误;SO2使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体现了SO2是酸性氧化物,其水溶液显酸性,④正确。

4.下列反应中,SO2表现了还原性的是()

A.SO2+H2O H2SO3

B.SO2+2NaOH===Na2SO3+H2O

C.2SO2+O 2催化剂

2SO3

D.SO2+CaO===CaSO3

解析:选C A、B、D项中SO2表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C项SO2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了还原性。

5.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SO2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试剂

现象结论A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SO2有氧化性

B品红溶液溶液褪色SO2有漂白性

C 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

SO2与NaOH

溶液不反应D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色

后不褪色

SO2有酸性,

没有漂白性解析:选B酸性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溶液褪色体现了SO2的还原性,A错误;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SO2的漂白性,B正确;S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H2O,C错误;SO2的水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S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但二氧化硫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故石蕊溶液变红后不褪色,不能说明SO2没有漂白性,D错误。

6.为了除去SO2中少量的HCl气体,应将混合气体通入()

A.溴水B.NaHSO3饱和溶液

C.NaOH溶液D.NaHCO3饱和溶液

解析:选B除杂的原则“不增不减”。即不能引入杂质离子,不能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7.同学们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SO2及其水溶液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SO2溶于水

②向①的水溶液中

滴入品红溶液

③将②的

溶液加热

A.①的溶液呈酸性,是由于SO2+H2O H2SO32H++SO2-3

B.②中品红褪色,不足以证明具有漂白性的是SO2

C.③中溶液恢复红色,一定是H2SO3分解造成的

D.上述实验涉及SO2的溶解性和强氧化性

解析:选B H2SO3是二元弱酸,分步电离且以第一步电离为主:H2SO3H++HSO-3,A项错误;品红褪色,说明溶液中某微粒具有漂白性,这种微粒可能是SO2也可能是H2SO3、HSO-3等,B项正确;溶液恢复红色,可能是H2SO3分解造成,也可能是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分解造成的,C项错误;实验没有涉及SO2的氧化性,涉及了SO2的溶解性和漂白性,D 项错误。

8.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SO2的性质。实验时向Na2SO3固体上滴几滴浓硫酸,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解释

A BaCl2溶液变浑浊SO2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了BaSO3沉淀

B Na2S溶液变浑浊SO2与Na2S溶液反应产生了S单质

C酸性KMnO4溶液褪色SO2具有还原性

D品红溶液褪色SO2具有漂白性

解析:选A 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为中强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A错误。

9.某兴趣小组探究SO2的性质,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能表明I-的还原性弱于SO2的现象是B中蓝色溶液褪色

B.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SO2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为了验证A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D.为了验证A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选C向含有淀粉的碘水中通入SO2气体,会发生反应:SO2+I2+2H2O===H2SO4+2HI,由于I2反应被消耗,因此B中蓝色溶液褪色,证明物质的还原性:SO2>I-,A正确;SO2是大气污染物,由于SO2是酸性气体,可以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SO2+2NaOH===Na2SO3+H2O,所以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B正确;若SO2与FeCl3不发生反应,向A中加入KMnO4溶液,发生反应:2KMnO4+5SO2+2H2O===K2SO4+2MnSO4+2H2SO4,溶液紫红色褪去,若SO2与FeCl3发生反应:SO2+2H2O+2FeCl3===H2SO4+2HCl+2FeCl2,当向该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会发生反应:MnO-4+5Fe2++8H+===Mn2++5Fe3++4H2O,溶液紫红色也褪去,因此不能验证A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若A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SO2+2H2O+2FeCl3===H2SO4+2HCl+2FeCl2,溶液中含有硫酸,当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时,会发生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产生白色沉淀,若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由于酸性HCl>H2SO3,当向溶液中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时,不产生白色沉淀,D正确。

10.如图是实验室制取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若观察到装置④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⑤中的溴水褪色,请回答:

(1)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SO2有________性。

(4)④中SO2作________剂。

(5)⑤中反应生成两种强酸,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1 mol SO2参与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

(6)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O2-3+2H+===SO2↑+H2O

(2)石蕊溶液变红色(3)品红溶液褪色漂白

(4)氧化

(5)SO2+Br2+2H2O===4H++2Br-+SO2-4 2 mol

(6)吸收过量的SO2,防止污染环境

B级—选考等级考试增分练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通入足量的SO2后,试管①和②中溶液的颜色分别是()

A.①为红色,②为红色B.①为蓝色,②为无色

C.①为无色,②为蓝色D.①为红色,②为无色

解析:选D 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这体现了SO2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SO2:

SO2+OH-===HSO-3

B.向氯水中通入少量SO2:

Cl2+SO2+2H2O===4H++2Cl-+SO2-4

C.将SO2通入到饱和NaHCO3溶液中:

2H++CO2-3===H2O+CO2↑

D.将SO2通入到BaCl2溶液中:

SO2+H2O+Ba2+===BaSO3↓+2H+

解析:选B 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O2-3+H2O,A项错误;H2SO3的酸性比H2CO3强,SO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HCO-3===HSO-3+CO2,C项错误;H2SO3酸性比盐酸弱,故SO2通入到BaCl2溶液中不反应,D项错误。

3.下列溶液能区别SO2和CO2的是()

①石灰水②石蕊溶液③品红溶液④酸性KMnO4溶液⑤新制氯水⑥H2S溶液⑦NaOH溶液

A.③④⑤⑥B.①②⑦

C.②③④⑤⑥D.③④

解析:选A SO2和CO2通入石灰水中均会出现浑浊,故①不能区分二者;SO2和CO2均为酸性气体,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故②不能区分二者;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③可以区分二者;SO2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新制氯水褪色,CO2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新制氯水褪色,故④⑤可以区分二者;SO2可与H2S反应生成单质硫,溶液出现浑浊,CO2与H2S溶液不反应,故⑥可以区分二者;SO2和CO2均为酸性气体,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且反应时均无明显现象,故⑦不能区分二者。

4.某化学课题小组将二氧化硫的制备与多个性质实验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c中依次盛装70%硫酸、Na2SO3固体、NaOH溶液

B.实验时,湿润的pH试纸、鲜花、品红溶液、KMnO4溶液均褪色,Na2S溶液出现淡黄色沉淀

C.此设计可证明SO2水溶液的酸性,SO2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

D.点燃酒精灯加热,品红溶液恢复原色,KMnO4溶液不恢复原色

解析:选B70%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SO2,多余的SO2气体最后用NaOH溶液吸收,所以a、b、c中依次盛装70%硫酸、Na2SO3固体、NaOH溶液,A项正确;SO2不能漂白pH试纸,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使湿润的pH试纸显红色,所以湿润的pH试纸不褪色,B项错误;SO2水溶液使pH试纸变红说明其水溶液具有酸性,SO2能使鲜花、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漂白性,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有还原性,与Na2S反应生成S说明有氧化性,C项正确;SO2与品红溶液反应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点燃酒精灯加热,品红溶液可恢复原色,KMnO4溶液与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加热不恢复原色,D项正确。

5.为了探究Cl2、SO2同时通入H2O中发生的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现采用Na2SO3与70%的硫酸为原料制取SO2,采用MnO2和浓盐酸(12 mol·L-1)为原料制取Cl2。在此实验中,F仪器的作用是________;气体发生装置B应选择以下三种装置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2)装置D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通入装置D中的气体是Cl2过量还是SO2过量,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以下试剂:

①氯化铁溶液②氯化亚铁溶液③硫氰化钾溶液

④品红溶液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若Cl2过量,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盛有________(填一个序号)的试管内,再加入________(填一个序号)。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SO2过量,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盛有________(填一个序号)的试管内,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图可知,气体发生装置B产生的气体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除杂净化,可知装置B为制取Cl2的装置,则装置A为制取SO2的装置,因SO2易溶于水,故F仪器的作用为防倒吸。制取Cl2所用试剂为MnO2和浓盐酸,固、液混合加热制取气体,故应选①装置。

(2)将Cl2和SO2同时通入水中时,Cl2将SO2氧化,生成H2SO4,Cl2被还原为HCl。

(3)若Cl2过量,则在装置D溶液中除含H2SO4、HCl外,还含有Cl2及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将Fe2+氧化为Fe3+,故可选择②和③进行检验;若SO2过量,则在装置D溶液中会含有SO2、H2SO3,SO2具有漂白性和还原性,故可选用⑤进行检验,因Cl2过量也会使品红溶液褪色,故不选④。

答案:(1)防倒吸①

(2)Cl2+SO2+2H2O===4H++SO2-4+2Cl-

(3)②③溶液呈红色⑤紫红色褪为无色

(二)硫酸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

A.与铜片反应

B.与石蕊溶液反应

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涂在纸上

D.加入锌片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解析:选C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涂在纸上,使其变黑色,稀硫酸涂在纸上无明显变化。

2.下列现象和用途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浓硫酸作干燥剂

B.浓硫酸加到蔗糖中,蔗糖变黑

C.浓硫酸加到胆矾上,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D.浓硫酸在常温下使Fe、Al钝化

解析:选B区别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要看原物质中是否有水分子。一般来说,脱水性是对有机物而言,其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即以H2O的形式脱去,无机物失水一般为吸水性,如CuSO4·5H2O失去结晶水,C不正确;A中浓硫酸表现吸水性;D中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只有B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

3.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产生白雾,下列叙述不属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解析:选A向盐酸中加入浓H2SO4,浓H2SO4稀释放热,再者浓H2SO4具有吸水性,可使HCl挥发出来。

4.浓硫酸和2 mol·L-1的稀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图。分析a、b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A.a升华、b冷凝B.a挥发、b吸水

C.a蒸发、b潮解D.a冷凝、b吸水

解析:选B在两种溶液中都存在吸水和水分挥发两个过程,只不过在浓硫酸中以吸收水分为主,溶液质量增加;而2 mol·L-1稀硫酸中以水分挥发为主,质量减小。

5.关于浓H2SO4与Cu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反应中,浓H2SO4只表现出氧化性

B.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在反应中,浓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D.每1 mol铜参加反应就有2 mol浓H2SO4被还原,同时生成2 mol SO2

答案:C

6.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原溶液中一定只含有SO 2-

4

B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2-4和Cl -

C .原溶液中一定只含有Cl -

D .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 2-4,也可能含有Cl -

解析:选D 能够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的离子有SO 2-4或Ag +,由于步骤①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引进了Cl -,步骤③也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氯离子,所以无法确定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

7.下列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①H 2SO 4(浓)+2NaCl(固)=====△Na 2SO 4+2HCl ↑

②2H 2SO 4(浓)+C=====△CO 2↑+2SO 2↑+2H 2O

③2H 2SO 4(浓)+Cu=====△CuSO 4+SO 2↑+2H 2O

④4H 2SO 4(浓)+2FeO===Fe 2(SO 4)3+SO 2↑+4H 2O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选B 浓H 2SO 4与金属、低价态金属氧化物(具有变价的金属元素)反应时,浓H 2SO 4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浓H 2SO 4与非金属反应时,浓H 2SO 4只表现强氧化性。

8.“亲爱的水: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当我见不到你时,我

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息……”——这是浓硫酸对水的真情告白。如图小试管中盛有几毫升水,与大试管连通的U 形细玻璃管内放有少量水(已染成红色)。如沿小试管壁小心地慢慢注入3 mL 浓硫酸,静置片刻后,U 形细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液面现象是( )

A .左高右低

B .左低右高

C .左右一样高

D .来回振动

解析:选B 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管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所以U 形细玻璃管内水左低右高。

9.探究浓硫酸和铜的反应,下列装置或操作错误的是( )

A .上下移动装置甲中的铜丝可控制生成SO 2的量

B .装置乙可用于收集SO 2气体

C .为确认甲中有CuSO 4生成,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入装置丙中稀释,观察颜色

D .利用装置丁将硫酸铜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可析出CuSO 4·5H 2O

解析:选B 可控制铜丝与溶液接触面积来控制反应速率,故A 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用装置乙收集二氧化硫时,应长进短出,故B 符合题意;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入装置丙中,若变蓝,则有硫酸铜生成,故C 不符合题意;利用装置丁将硫酸铜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可析出硫酸铜晶体,故D 不符合题意。

10.(1)写出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上图所示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体从左至右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编号)。

(3)实验室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 瓶的溶液褪色,C 瓶的溶液不褪色,A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的位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解析:C 与浓硫酸发生反应:2H 2SO 4(浓)+C=====△CO 2↑+2SO 2↑+2H 2O 。反应中的生成物有三种:SO 2、CO 2、H 2O 。在检验这三种产物时要避免相互干扰,如检验CO 2时一般

用澄清石灰水,而SO 2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检验CO 2之前必须先除去SO 2;因在气体通过水溶液后,水蒸气会随之带出,所以必须在通过水溶液之前检验水的存在,由上述分析可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④→②→①→③。

答案:(1)2H 2SO 4(浓)+C=====△

CO 2↑+2SO 2↑+2H 2O

(2)④ ② ① ③

(3)验证SO 2的存在 充分吸收SO 2 验证SO 2是否已被吸收完全

(4)无水硫酸铜 水 由于产物通过①③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②必须放在①③之前

(5)澄清石灰水 CO 2

B 级—选考等级考试增分练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稀硫酸和铜粉反应可制备硫酸铜

②碘化钾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备碘化氢

③H 2、SO 2、CO 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

④BaSO 4难溶于酸,可用盐酸和BaCl 2溶液检验SO 2-4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选B 稀硫酸和铜粉不反应, ①错误;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碘化钾能被浓硫酸氧化成碘单质, ②错误;三种气体都不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 ③正确;硫酸钡

难溶于酸,先加盐酸,无沉淀产生,排除Ag +、CO 2-3、SO 2-

3的干扰,再加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原溶液中存在SO 2-

4,④正确。

2.浓硫酸分别和三种钠盐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和②可以说明还原性Br ->Cl -

B .①和③相比可说明氧化性Br 2>SO 2

C .②中试管口白雾是HCl 遇水蒸气所致,说明酸性H 2SO 4>HCl

D .③中浓H 2SO 4被还原成SO 2

解析:选A ①中试管上部有红棕色气体,为溴蒸气,说明浓硫酸可以将Br -氧化,②中试管上部无明显现象,说明浓硫酸不能将Cl -氧化成Cl 2,否则应有黄绿色气体出现,所以对比①和②可以说明还原性Br ->Cl -,A 项正确。③中发生的反应是:H 2SO 4(浓)+Na 2SO 3 =====△ Na 2SO 4+SO 2↑+H 2O ,不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说明氧化性Br 2>SO 2,B 、D 项

错误。②中试管口出现白雾,为HCl 遇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②中反应原理是高沸点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复分解反应中生成挥发性物质,反应方程式:H 2SO 4(浓)+NaCl=====△NaHSO 4+HCl ↑,不能说明酸性H 2SO 4>HCl ,C 项错误。

3.一定量的锌与100 mL 18.0 mol·L -1的浓H 2SO 4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 L 。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 L ,测得溶液中c (H +)=0.1 mol·L -1。则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消耗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75 mol

B .生成的气体中SO 2和H 2的体积比为1∶4

C .最终溶液中Zn 2+浓度为1.5 mol·L -1

D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 mol

解析:选B 锌与浓硫酸发生反应:Zn +2H 2SO 4(浓)===ZnSO 4 +SO 2↑+2H 2O ,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降低,发生反应:Zn +H 2SO 4===ZnSO 4 +H 2↑,生成气体为SO 2和

H 2的混合物,物质的量为33.6 L 22.4 L·mol -1

=1.5 mol 。硫酸是二元酸,根据氢离子的浓度计算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为n (H 2SO 4)=12

×1 L ×0.1 mol· L -1=0.05 mol ,所以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n (H 2SO 4)消耗=0.1 L ×18.0 mol· L -1 - 0.05 mol =1.75 mol ,A 项正确;设混合气体中含有SO 2的物质的量为x ,H 2的物质的量为y ,根据气体总物质的量得:x +y =1.5 mol ;根据化学计量关系:2H 2SO 4(浓) ~ SO 2,H 2SO 4 ~ H 2,可得:2x +y =1.75 mol ,解得x =0.25 mol ,y =1.25 mol 。生成的气体中有0.25 mol SO 2,1.25 mol H 2,SO 2和H 2的体积比为1∶5,B 项错误;据化学计量关系:SO 2 ~ Zn ,H 2 ~ Zn ,溶解Zn 的物质的量为(0.25+1.25) mol =

1.5 mol ,最终溶液体积为1 L ,所以最终溶液中Zn 2+浓度为1.5 mol·L -1,C 项正确;由C 项知参与反应的Zn 的物质的量为1.5 mol ,所以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1.5 mol =3 mol ,D 项正确。

4.向50 mL 浓硫酸(足量)中加入3.2 g Cu ,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

(1)反应消耗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生成SO 2的体积为________mL(标准状况下)。

(2)若题干中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mol·L -1,投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n (H 2SO 4)________ 0.025a mol(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3)将题干中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到500 mL ,从中取出50 mL ,并向取出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 2溶液,得到沉淀19.81 g ,则原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 mol·L -1。

解析:(1)根据反应2H 2SO 4(浓)+Cu=====△CuSO 4+SO 2↑+2H 2O ,其中n (Cu)= 3.2 g

64 g·mol -1

=0.05 mol ,则反应消耗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n (H 2SO 4)=2n (Cu)=0.1 mol ,生成SO 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V =0.05 mol ×22.4 L·mol -

1=1.12 L =1 120 mL 。

(2)n (H 2SO 4)=0.05a mol ,由于Cu 与浓硫酸的反应中,溶质H 2SO 4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且被还原的H 2SO 4为参加反应的H 2SO 4的一半,故实际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小于0.025a mol 。

(3)因为n (BaSO 4)=19.81 g 233 g·mol -1≈0.085 mol ,则题干中反应后的溶液中n (SO 2-4)=0.085 mol ×500 mL 50 mL

=0.85 mol ,又n (SO 2)=0.05 mol ,所以原溶液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n (H 2SO 4)=n (SO 2-4)+n (SO 2)=0.9 mol ,c (H 2SO 4)=0.9 mol 0.05 L

=18 mol·L -1。 答案:(1)0.1 1 120 (2)小于 (3)18

5.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浓硫酸与生铁(含碳)的反应情况及产物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仪器b 的名称为________;实验过程中,装置B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 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装置A 中还会产生CO 2气体,请写出产生CO 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装置A 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CO 2,应先从下列①~④中选出必要的装置连接装置A 中c 处管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然后再进行的操作是从a 处多次鼓入N 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认为装置A 中产生的气体中还含有H 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解析:(1)由装置图可知,仪器b 为分液漏斗,生铁(含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使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二氧化硫溶于水后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在酸性条件下NO -

3具有强氧化性,把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钡溶液,会生成硫酸钡沉淀。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

应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然后通入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从左到右的顺序为③②④。

答案:(1)分液漏斗 品红试纸褪色,石蕊试纸变红 BaSO 4

(2)2H 2SO 4(浓)+C=====△

CO 2↑+2SO 2↑+2H 2O

(3)③②④ 赶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CO 2影响实验

(4)Fe +2H +===Fe 2++H 2↑

(三)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A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的是( )

A .H 2

B .CO 2

C .SO 2

D .Cl 2

解析:选C SO 2与酸性KMnO 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溶液褪色。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转化关系:甲――→丁乙丁

甲丙。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 2

B .若甲为SO 2,则丁可能是氨水

C .若甲为Fe ,则丁可能是盐酸

D .若甲为NaOH 溶液,则丁可能是CO 2

解析:选C Fe 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 2,不能继续与盐酸反应,所以C 项不正确。

3.下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装置内发生的主要反应不含(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选C 根据图示可知,装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CaCO 3=====高温CaO +CO 2↑(分解

反应),SO 2+CaO=====△CaSO 3(化合反应),2CaSO 3+O 2=====△

2CaSO 4(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置换反应。

4.为确定某纯净的气体X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几种实验,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A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还有HCl等,A项错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有CO2、SO2,但前者无气味,B项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又恢复红色的只有SO2,C项正确;SO2不能漂白紫色石蕊溶液,D项正确。

5.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也不能生成三氧化硫

B.SO2既可以是含硫物质的氧化产物,也可以是含硫物质的还原产物

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

D.自然界中存在可溶于CS2的游离态的硫

解析:选C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故A正确;二氧化硫的生成可以是浓硫酸被还原生成,也可以是硫单质被氧化生成,故B正确;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性质,与漂白性无关,故C错误;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硫,如火山口存在游离态的硫,且S易溶于CS2,故D 正确。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O2和SO3都是酸性氧化物,二者的水溶液都是强酸

B.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铜片发生了钝化

C.铜与硫化合的产物是CuS

D.富含硫黄的矿物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酸

解析:选D SO2溶于水形成亚硫酸,亚硫酸是弱酸,A项错误;常温下铜片和浓硫酸不反应,加热条件下才反应,B项错误;铜与硫化合的产物是Cu2S,C项错误。

7.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 项,溶液中SO 2被FeCl 3氧化生成SO 2-4,

再与BaCl 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体现了SO 2的还原性,正确;B 项,SO 2与H 2S 溶液发生反应SO 2+2H 2S===3S ↓+2H 2O ,体现了SO 2的氧化性,正确;C 项,SO 2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体现了SO 2的还原性,错误;D 项,体现SO 2的漂白性,正确。

8.硫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和多种化合态形式出现。硫的化合物大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许多金属硫化物难溶于水。

(1)硫化氢具有还原性,可以和许多氧化剂反应。在酸性条件下,H 2S 和KMnO 4反应生成S 、MnSO 4、K 2SO 4和H 2O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化工的废气中有H 2S 。写出从废气中回收单质硫的两种方法(除空气外,不使用其他原料),以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黑色的Fe 2S 3固体加入足量盐酸中,溶液中有淡黄色固体生成,产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过滤,微热滤液,然后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利用“化合价升降相等法”,结合题中信息可直接写出并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2)H 2S 溶液可直接与O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单质硫和水;H 2S 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得SO 2和H 2O ,然后SO 2与H 2S 发生归中反应得到单质硫和水;H 2S 不稳定,也可直接加热H 2S 使其分解为单质硫和氢气。(3)加入盐酸得到单质硫说明Fe 2S 3固体溶于盐酸,生成的Fe 3+与S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单质硫,Fe 3+还原为Fe 2+;此外利用电子守恒知也会有剩余S 2-与溶液中H +结合为H 2S ,因此可知产物除硫外,还有FeCl 2、H 2S ;过滤、微热(除去S 、H 2S)后溶液为FeCl 2溶液,加入NaOH 溶液生成白色Fe(OH)2沉淀,然后Fe(OH)2沉淀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最终变为红褐色的Fe(OH)3沉淀。因此看到的现象为先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变为灰绿色,最终转化为红褐色沉淀。

答案:(1)5H 2S +2KMnO 4+3H 2SO 4===K 2SO 4+2MnSO 4+8H 2O +5S ↓

(2)2H 2S +3O 2=====点燃2SO 2+2H 2O,2H 2S +SO 2===3S +2H 2O H 2S=====△S +H 2(或2H 2S +O 2=====点燃2S +2H 2O)

(3)FeCl 2 H 2S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转化为灰绿色,最终转化为红褐色

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实验中甲同学将a g Cu 片和12 mL 18 mol·L -1浓硫酸放入圆底烧瓶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一定量的H 2SO 4和Cu 剩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u 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 内盛品红溶液,当C 中气体集满后,D 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装置中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试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实验用品自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 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 处有明显现象后,关闭旋塞K ,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 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 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 中应放置的液体是________(填字母)。

A .饱和Na 2SO 3溶液

B .酸性KMnO 4溶液

C .浓溴水

D .饱和NaHSO 3溶液

(5)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Cu 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足量药品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Fe 粉

B .BaCl 2溶液

C .Ag

D .Na 2CO 3溶液

(7)甲同学向A 中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一种气体单质,使铜片全部溶解且仅生成硫酸铜溶液,请问该气体单质是________(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浓硫酸与Cu 反应产生的SO 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SO 2可以用NaOH 溶液吸收。B 装置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所以F 中应盛放饱和NaHSO 3溶液,以减少SO 2的溶解。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稀硫酸与Cu 不反应,所以虽然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Cu 完全溶解。要使Cu 片全部溶解,应该加入氧化剂,不引入新的杂质,通入的单质气体应为O 2。

答案:(1)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2)品红溶液褪色 将浸有NaOH 溶液的棉花团塞在试管口 (3)F 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4)D (5)随着反

应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不断减小,稀硫酸与Cu 不反应 (6)AD (7)氧气 2Cu +2H 2SO 4+O 2===2CuSO 4+2H 2O

B 级—选考等级考试增分练

1.X 为一种常见气体(常温下),a 、b 、c 是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均由常见

元素组成,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a 、b 、c 焰色反应均呈黄色,水溶液均呈碱性,则a 中可能既含有

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B .若X 为O 2,a 为一种固态单质,则c 可能为CO 2和SO 3

C .若b 为固态非金属单质,b 与X 所含元素同主族,则a 、b 、c 均能与X 反应

D .若a 为固态非金属单质,a 与X 所含元素同周期,常温常压下c 为白色固体,则X 与a 所含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差2

解析:选B 从框图分析,常见气体X 可以为CO 2、O 2、Cl 2等。符合各个选项的框图情况如图所示。

B 项看似a 为

C 、S 均符合,但由于S 与氧气化合不能直接生成SO 3,符合条件的只有C 及其氧化物的转化。

2.强热条件下,硫酸亚铁固体可发生如下反应:2FeSO 4=====高温

Fe 2O 3+SO 2↑+SO 3↑,若将此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BaCl 2溶液中,则( )

①析出BaSO 3沉淀 ②析出BaSO 4沉淀

③逸出SO 3气体 ④逸出SO 2气体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选B SO 2、SO 3的混合气体溶于水,发生反应:SO 3+H 2O===H 2SO 4,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SO 2的溶解度减小而逸出,又由H 2SO 4+BaCl 2===BaSO 4↓+2HCl 知,析出的沉淀为BaSO 4,在酸性溶液中不可能生成BaSO 3沉淀。

3.如图所示是一系列含硫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反应中生成的水已略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说明SO2具有氧化性,反应②说明SO2具有酸性

B.反应②中生成物n(Na2SO3)∶n(NaHSO3)=1∶1时,则反应物n(SO2)∶n(NaOH)=1∶2 C.反应③④⑤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工业上可利用反应②和反应④回收SO2

解析:选D A项,反应①中先变蓝后褪色,说明KIO3先转化为I2后转化为I-,SO2体现还原性,错误;B项,根据原子守恒,当n(Na2SO3)∶n(NaHSO3)=1∶1时,n(SO2)∶n(NaOH)=2∶3,错误;C项,反应④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项,利用反应②④,可以吸收SO2并回收利用,正确。

4.形成酸雨的原理之一可简单表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酸雨的pH________(填“>”“<”或“=”)5.6。

(2)D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某地含C的酸雨水样1 m3,其中c(H+)=0.005 mol·L-1,若用生石灰处理该水样至中性,理论上需生石灰________kg。

解析:由图可知,A为SO2,B为SO3,C为H2SO4,D为H2SO3。

(4)CaO~H2SO4~2H+

0.056 kg 2 mol

m(CaO)0.005 mol·L-1×1×103 L

解得m(CaO)=0.14 kg。

2SO3(4)0.14

答案:(1)<(2)H2SO3(3)2SO2+O2催化剂

5.如图表示某固态单质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某些产物和反

应条件已略去)。化合物B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

之比为4∶5,化合物D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1)写出A在加热条件下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E与A的氢化物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个由D 生成B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5 mL 0.10 mol·L -1的E 溶液与10 mL 0.10 mol·L -1的NaOH 溶液混合。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常见的固态单质除了金属之外还有少数非金属,而能在空气中反应生成气体化合物的只有C 、S 。由A 在加热条件下可与氢气反应,知A 应为S ,且B 和C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5,即B 为SO 2、C 为SO 3;则化合物E 为H 2SO 3。将5 mL 0.10 mol·L -1的E(H 2SO 3)溶液与10 mL 0.10 mol·L

-1的NaOH 溶液混合,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得到Na 2SO 3溶液。 答案:(1)H 2+S=====△H 2S(写成可逆反应也正确)

(2)H 2SO 3+2H 2S=====△3S ↓+3H 2O

(3)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或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等

(4)H 2SO 3+2OH -===SO 2-3+2H 2O

(四)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A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下列过程不属于固氮的是( )

A .雷电时生成氮的氧化物

B .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

C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根离子和硝酸盐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

解析:选C 固氮是指将游离态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雷电时N 2+O 2===2NO ,N 2转化为NO ,故A 属于固氮;氮气转化为氨,故B 属于固氮;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C 不属于固氮;氮气转化为硝酸盐,故D 属于固氮。

2.如图所示,两个连通容器用活塞分开,左右两室各充入一定量NO 和

O 2,且恰好使两容器内气体密度相同,打开活塞,使NO 与O 2充分反应,最

终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比原来(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C 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不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与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混合物分离的主要物理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与分液等;混合物分离的主要化学方法:沉淀法等。 需要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化学方法中需要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提纯及分离提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精确解读】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用方法如下表: 分离和提 纯方 法 适用范围举例 物理方法过滤法固体与液体分离蛋白质的提纯 蒸发浓缩 法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提取食盐溶液中的NaCl 结晶、重结 晶法 混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和KNO3混合物分离蒸馏、分馏沸点不同的液体分离乙醇和乙酸,石油分离

络合法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可形成络合物分离Al2O3和ZnO 【精细剖析】 1.分离或提纯时,若需要加入试剂,试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①所选试剂一般只和杂质反应; ②操作不应引入新的杂质; ③不减,即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④易分,即欲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应容易分离 ⑤易得,试剂应尽可能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 2.还必须做到以下“三必须”: ①所加除杂质的试剂必须“过量”,只有过量才能除尽欲除杂质; ②由过量试剂引入的新的杂质必须除尽; ③分离和除杂质的途径必须选择最佳方案; 3.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固混合分离型:加热(包括灼烧、热分解和升华)、结晶(重结晶); ②固-液混合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 ③液-液混合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渗析; 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包括(I)采用液体净化剂时--用洗气瓶;(Ⅱ)采用固体净化剂 时--用干燥管或反应管; 【典例剖析】空气吹出法工艺,是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 【剖析】苦卤中含有溴,在酸性条件下通入氯气,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单质,吹入空气,将溴分离出来,然后溴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HBr和硫酸,再通入氯气,生成溴,然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2020届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注:①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全点 第一章从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知识点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 (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熔沸点都很低。 2、硫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Fe+S △ FeS 2Cu+S△CuS 2Na+S==Na 2 S Hg+S==HgS 与非金属反应:H2+S △ H 2 S 3C+S+2KNO 3===K 2 S+K 2 SO 3 +H 2 O ②还原性:S+O2点燃SO2 S+6HNO 3(浓) △ 2 SO 4 +6NO 2 +2H 2 O S+2H 2SO 4 (浓) △ 3SO 2 +2H 2 O ③歧化反应:3S+6NaOH===2Na2S+Na2SO3 +3H2O 3.用途:制火药、制橡胶、制高纯度硫酸、作医药 (二)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 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 (亚硫酸) ②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 ;SO 2 + NaOH == NaHSO 3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Na 2 SO 3 + H 2 O + SO 2 == 2NaHSO 3 ]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CaO==CaSO3 (2)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 === 3S↓ + 2H2O (3)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S O2+B r2+2H2O=H2S O4+2H B r S O 2+C l 2 +2H 2 O=H 2 S O 4 +2H C l 2KMnO 4 + 2H 2 O+ 5SO 2 === K 2 SO 4 +2MnSO 4 + 2H 2 SO 4 2SO 2+O 2 催化剂 加热 2SO 3 2H 2O+ SO 2 +2Fe3+=== 2Fe2++SO 4 2-+4H+ (4) 漂白性:使品红褪色,加热后复色(生成物不稳定) (5) 用途:制H2SO4;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天宫一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C.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铁 D.“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物质,其主要成分是NaClO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C.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3、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3 N A个电子 C.常温常压下46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 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水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4、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 A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 B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氢氧化铁 D .碳酸和氨水混合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MnO 2与浓盐酸反应制Cl 2:MnO 2+4H ++2Cl -=====△ Mn 2++Cl 2↑+2H 2O B .水玻璃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 2SiO 3+CO 2+H 2O===2Na ++CO 2-3+H 2SiO 3 C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Cu+4H ++SO 42—=====△ SO 2↑+CO 2↑+Cu 2++H 2O D .Al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 3++4OH -===-2AlO +2H 2O 6、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 共存的是( ) A .Fe 3+、NO 3-、Cl -、Na + B .Ba 2+、Mg 2+、HCO 3-、AlO 2- C .NO 3-、Na +、K +、CO 32- D .NO 3-、K +、AlO 2-、OH - 7、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 的是( ) A .Fe 2O 3中含Al 2O 3杂质,可以加入足量NaOH 溶液然后过滤除去 B .CO 2中含有CO 杂质,可以通入盛有CuO 的玻璃管且加热 C .Cl 2中含有HCl 杂质,可以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D .FeCl 3溶液中混有FeCl 2杂质,可以向溶液中通入Cl 2 8、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说法错误.. 的是( ) A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B .氯水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 C .可以用玻璃瓶盛放NaOH 溶液 D .因为铁会与浓硝酸反应,所以铁罐不可以盛放浓硝酸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化学方程式汇总

必修1 化学方程式汇总 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1、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4Na +O2=2Na2O (白色) 2Na + O2 △ Na2O2(淡黄色) 2Na +Cl2点燃2NaCl 2、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浮、熔、游、响、红) 3、氧化钠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HCl=2NaCl+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6、Na2CO3和NaHCO3 ①、与酸的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 2O+CO2↑(反应速率更快) ②、与碱的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NaHCO3+NaOH = Na2CO3+H2O ③、与盐的反应 Na2CO3+CaCl2=2NaCl+Ca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 ④、相互转化 2NaHCO3△ Na2CO3+H2O+CO2↑(加热分解) Na2CO3+H2O+CO2=2NaHCO3 (向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二、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结合Al2O3和Al(OH)3的两性进行记忆!) 1、铝与非金属: 4Al + 3O2 ==2Al2O3 2、铝与弱氧化性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6H+ == 2Al3++3H2↑ 铝与强氧化性酸:钝化(浓H2SO4、浓HNO3) 3、铝与碱:2Al+2NaOH +2H2O==2NaAlO2 + 3H2↑ ; 2Al+2H2O+2OH-==2AlO2-+3H2↑ 4 ①、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②、氧化铝与碱反应:Al2O3 +2NaOH == 2NaAlO2 + 2H2O 5、氢氧化铝制备:可溶性铝盐和NH3·H2O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Al3++3NH3·H2O==Al(OH)3↓+3NH4+ 6、氢氧化铝的不稳定性: 2Al(OH)3△ Al2O3+2H2O 7、氢氧化铝与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8、氢氧化铝与碱反应:Al(OH)3 +NaOH == NaAlO2 + 2H2O 9、“铝三角”(氢氧化铝的反应在上面已经提到,略): AlCl3+3NaOH(少量)=Al(OH)3↓+3NaCl Al3++3OH-=Al(OH)3↓+ AlCl3+4NaOH(过量)=2NaAlO2 + 2H2O +3NaCl Al3++4OH- = AlO2- +2H2O NaAlO2+HCl(少量)+H2O=Al(OH)3↓+NaCl AlO2- +H+ +H2O=Al(OH)3↓ NaAlO2+4HCl(过量)=AlCl3+3NaCl+2H2O AlO2- +4H+ =Al 3+ + 2H2O 10、明矾净水原理 明矾溶于水后发生电离:KAl(SO4)2==K++Al3++2SO4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1]-3

选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 ↑↓↑ ↓↓↓ ↑↑↑

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到许多固态物质,在这些固态物质中,有许多是晶体。例如,自然界中纷飞的雪花、晶莹透亮的水晶,调味用的食盐、味精,以及常作甜味剂的冰糖,等等。这些物质虽然都以晶体形式存在,但它们的晶体类型和性质却并不相同。在晶体里,构成晶体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有规则排列的,根据构成晶体的粒子种类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将晶体分为若干类型,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等。 研究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物质,以及制造新物质都很有意义。在这一单元我们将介绍一些有关晶体的知识。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 我们知道,NaCl是离子化合物,在NaCl中,Na+和Cl-是以离子键相结合的。在化合物中,像NaCl这样以离子键相结合的离子化合物还有很多,如CaF2、KNO3、CsCl、Na2O等,它们在室温下都以晶体形式存在。像这样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按一定规律在空间排列的。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CsCl晶体为例来探讨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怎样排列的。 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着6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6个Na+,Na+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2)。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同时吸引着8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8个Cs+,Cs+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3)。可以看出,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是离子。 在NaCl晶体或CsCl晶体中,都不存在单个的NaCl分子或单个的CsCl分子,但是,在这两种晶体里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是1∶1。所以,NaCl和CsCl是表示离子晶体中离子个数比的化学式,而不是表示分子组成的分子式。 在离子晶体中,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使离子晶体的硬度较大、难于压缩;而且,要使离子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或气态,需要较多的能量破坏这些较强的离子键,因此,一般地说,离子晶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 NaCl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CsCl的熔点为645℃,沸点为1290℃。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每章知识点总结 (1)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