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东林书院导游词(完整)

无锡市东林书院导游词(完整)
无锡市东林书院导游词(完整)

东林书院介绍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东林书院。书院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校。东林书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创建于公元1111年。也就是近900年以前。

它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学者杨时,号龟山,因讲舍前临清溪,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此后由于历史原因,东林书院被废弃了。

1604年著名学者顾宪成等人,为了继承杨时的讲学遗志,共同倡导捐款,重建兴复,并于左偏建造道南祠,以祭祀杨时。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名声大著。

现在东林书院已经成为一个传承精神文明的圣地。大家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参观访问。

小问题:东林书院在哪一年创建的?(1111)

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书院内石坊高耸,屋宇鳞比,绿荫碧水,草茵花香,基本呈现明清鼎盛时期格局风貌。现将院内景点择要简介如下:

书院大门

始建于明万历间。计三楹,榜曰:东林书院。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1994年重建于此。原悬门联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难以再得。明代书院修复重开讲事,故曰:此日今还在。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原联久佚,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石牌坊

这个石牌坊是我们东林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我们在图片上只要看到这个石牌坊,就知道这是我们东林书院。

石牌坊位于东林书院中轴线的导入部位. 这是个三间四柱五楼坊,坊额正面题字是”东林旧迹”。在这个牌坊上还雕刻着什么?对,有狮子滚绣球。这是中国民间非常喜欢的庆典游戏。我们再来看牌坊的后面。上面的题字是”后学津梁”你们再仔细看看,反面雕刻着什么?对,上面雕刻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 鲤鱼跳龙门等。龙和凤都是中国传说中最有名的两个动物形象。龙是男性的标志,凤是女性的标志。鲤鱼跳龙门也是中国最有名的民间故事之一。

旗杆石

此两块方形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遗物。位于石坊后甬道两侧,每块约100厘米见方。厚约15厘米。中凿圆孔,孔径25厘米左右。为书院讲学期间悬挂院旗之用。据文献记载,旗杆木制,固定于基石上。旗杆上悬长方形旗帜,左右各一面。左侧旗上有“声彻琼林”四字,右侧旗上有“香飘桂殿”四

字。琼林指宋代朝廷在京城汴京琼林苑宴贺新及第进士处。科举时代又称及第为折桂。明代东林讲学又有“东林社”子兼习举业,做到讲学科举两者兼顾,为社会国家培养人才。

洛闽中枢

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颢、颐)之学。因二程兄弟为河南洛阳人。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他系二程高足,朱熹是他的三传弟子,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他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的鼻祖。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这一砖雕内容,反映了东林学派继承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丽泽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庭院叫丽泽堂。这里是是东林书院重要的讲学场所。丽,连接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堂名也是东林领袖顾宪成亲自拟取的,喻意是让我们要相互讲学切磋交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你们看,既有动听的名字,又有美好的喻意,可真是议想不到的巧妙呀!当时,有很多学者士友前往丽泽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

大家也为丽泽堂题写了许多对联,比如:愿闻己过;乐道人善。意思是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喜欢说别人的优点。喻意是从丽泽堂出来的文人墨客都具有这种博大的精神。

依庸堂

依庸堂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地位极高。因此,我们把东林的名联悬挂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说到这幅对联还有一个小故事:所谓对联必定是一人出上联,一人对下联。上联是由陈云浦老先生所出,一日夜晚,陈老乘船路过张径,当时是风雨交加,他就在张径桥下避雨,四周一片漆黑,岸上只有一户人家透出微弱的光,陈老感到好奇,就上岸拜访,见是两个小孩儿在读书,为了考验一下两人的学问,他出了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一小孩思索片刻,立马对出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东林领袖顾宪成。这幅对联是东林学子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我们后来的学子要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东林书院曾培养出一批英雄人物。最有名的是“东林党”人。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东林党人的故事。

明朝,也就是380年前。当时在当权太监魏忠贤一手炮制下,明皇帝颁发了尽毁天下书院的诏书.也就是把全国的书院都要毁掉。当时,曾在东林书院讲学过的许多学者都出来反对。魏忠贤等就把这些人称为"东林党"。在全国大规模地捕杀东林党人。

当时,除道南祠外,书院被强行拆毁.但“东林党”人并没有屈服。虽书院被禁毁,不少人依然"日趋书院旧址,讲学不辍",表示对阉党的藐视与抗议.直到崇祯皇帝即位后,坏人魏忠贤被罢黜,畏罪自杀,东林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各地书院相继恢复.东林书院也在崇祯六年(1633)修复.

在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多次提到了东林人物顾宪成。下面我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还经亭,就是因为顾宪成先生曾写过《还经录》,所以这个亭子叫作还经亭。

顾宪成,有人因为他创办了东林书院而叫他“东林先生”。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住在茅草屋。不过,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了他的志向和决心。寒窗苦读,使他在乡试中考得第一名,称为解元。后来,他又中了进士,当上了官。

但当时的明朝朝政腐败。顾宪成认真做个好官,反而获罪被罢了官。他回到了家乡无锡,把精力集中在讲习上。顾宪成会同自己的弟弟顾允成、高攀龙等人发起东林大会,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主讲。很多人到东林书院上课。顾宪成的夫人朱氏给学生烧饭作菜,使学生就像回到家一样。顾宪成对朝局的败坏很忧心,他经常告诉东林的学员们,不管时局千难万难,也一定要坚持。

晚翠山房

建于清代,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现建筑为1994年在原址重建。为书院讲学书斋之一。晚翠,一般指树木经冬仍保持鲜艳绿色,或日沉西斜之际苍翠景色,此处两者涵义兼而有之。因为,此建筑位于书院主体建筑中轴线西侧长廊外,故与后一层含义较为贴近。山房,本指山中房屋,此处指幽静读书之所。此建筑为三间卷棚顶。内悬挂有前代所题“晚翠山房”匾。另悬柱联曰“茶熟酒香客到,月明风细花开”。

道南祠

大家在前面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东林书院曾经遭受火灾,唯一留存的建筑就是道南祠。

道南祠建于1604年,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杨时和他的弟子休息的地方。杨时自幼聪颖,人称神童,8岁就能写文章。他曾经拜大学问家程颢为老师。在与这为老师离别时,老师曾看着他的背影感叹道:吾道南矣。“道南”二字便由此而来。程老先生去世后,杨时又求学于程老先生的弟弟程颐。当时,程颐老师正在厅里闭目养神,杨时不敢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见门外积雪已盖过脚背,而杨时仍立在雪里,极为感动。“程门立雪”之千古佳话就由此传扬,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弓河

明代时书院东侧有一内护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原河随历史变迁已被填没。2004年重新修复开挖,因客观条件限制,恢复其中的200米及明式码头,其南端尚保存有明代弓河黄石驳岸约25米。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码头命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书院东侧以弓河为界,不设围墙,使典雅秀丽的东林旧迹直接呈现于路人眼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