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教学

生本课堂教学
生本课堂教学

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

1特点

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三是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最后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1] 2教学形态

怎样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1、学习为先,导航“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生本课堂的建构,生本教育应具备什么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一系列问题时只能从阅读学习和案例分析中寻找到答案。我们要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养其根侍其实,加其膏希其光”,唯有阅读学习才能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才能充盈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

2、实践为基,践行“生本课堂”

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课堂实践的这片土壤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唯有教学实践才能检验生本理念是否内化、生本课堂是否构

建、生本发展性评价是否建立。每位教师要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优化完善生本课堂,从而建构出不同学科和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同时学校要“五课并举”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研组长的研究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达标课、教研组内的公开课,为教师搭建践行生本课堂的平台,力促生本课堂的建构。

3、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

名师==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源于时间的积累,一般在10--15年可成为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但大部分不能超越经验型教师而成为名师和研究型教师,其原因是缺乏反思。“吾每日三省吾身”。每位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1]

3评价指标

“生本课堂发展性”评价指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而学生有无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是否是“生本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2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3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

2、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本课堂”应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着的位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搭建探究平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主生成,规律让学生自主归纳,最后通过旧知衍生出新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节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是否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有多少?学生能否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和灵活性?

3、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

生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过程,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质量的课,是不是“生本课堂”,教师能否使课堂保持有效和深层互动是一条重要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是教师拥有“言语霸权”还是“民主协商”?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示范模仿、讲解接受”还是“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是教师的“包办代替”还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是仅重视“知识结果”还是“过程与结果”并重?

4、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1教师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情景的程度:教师是否有激情,精神是否饱满;是否善于挖掘教

材中的情感因素;授课过程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是否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否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是否善待、宽容和欣赏学生。2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否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1]

4发展历程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生本课程]是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生本课堂”行动研究总课题组的科研课题。[生本课程]的“生本课堂”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早在2003年,[生本课程]科研小组就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在近10年时间里,科研组在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30多座城市开展了教学实验,近万名小学生参加了“生本课堂”的学习和训练,近千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教学技能培训或进行了理论学习。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本课程]专家和一线科研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总结提炼出[生本课程]的“7·3黄金法则、6大系统板块和5大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生本课程]导学理论和“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2011年3月,项目正式立项国家“十二五”课题。课题开题后,总课题开始有计划的在全国各地发展实验校区,而北京总部导学馆已经为推进中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做出革命性贡献。

什么是生本教育

郭思乐,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思乐教授从1999年开始在广州等地的部分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经过10年的实践和发展,生本教育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等100多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着,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郭思乐“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主要由三本专着体现:《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聆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三生本教育的三个基本观念

⑴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学生是最大的教学资源。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⑵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曾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计,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当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地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⑶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

生本教育指出:“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学习生活作为学生生活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形成美好德行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德行的未来走向。“学生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不能依靠外在的说教,而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而生本教育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和与之相连的生活实践,就成为学生获得真善美、涵养德性的经常性的,最自然、有效的方式。

四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实践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称为“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少讲(教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发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

2、突出学习

邓小平解决农民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土地还给农民,同样,解决学生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生本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3、突出合作: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

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以此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1、学生先学。

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前置性作业也叫学习框架通过前置学习的布置,鼓励学生先学,

2、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讨论,

3、班级交流,

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4、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五生本教育的成效

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学校由于依靠学生自身的解放,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很多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时,他们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无穷的美景。

全国初中专业委员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生本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

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

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

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生本教育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又成绩优秀,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本教育为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

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

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2.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5、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

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之我见

如何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之我见 所谓生本高效课堂,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思考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其次,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第三,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善于启发、引导。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冯豆)

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摘要: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生主动学习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改进学习环节中的被动局面,提高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一般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推动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内容片面单调 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确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

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经摆在每一位骄傲是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对课堂评价这一课题加以研究,事实证明合理正确的评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程: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案例分析] 1、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学习心得体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现在就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例如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我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较强烈,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

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3、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给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但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因此,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是学科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并“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本文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

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这就要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集锦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集锦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一:生本教育如何运用到语文课堂 邓特强调,生本教育就是激扬生命,激活动力。可以说每一个生命体都有提高的欲望,都有内在驱动力,就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将生命主体本身所具备的巨大能量激发出来。结合郭教授的理论和平时英姐的指导,我尝试着将生本教育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在上现代文新课之前,我们会布置前置作业,如“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疑问?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内容打动了你?你从中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只有认真地解读文本,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使课堂上的讨论不流于形式,避免课堂表面的热闹。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课堂有太多的生成,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点评学生的发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明显的知识点错误;第二,观点正确;第三,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只点到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第一种情况,是纠正学生明显知识性的错误。第二种情况,不是片面地给学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说“好”“很好”等词,要说出学生发言好在哪里?好的本质。对第三种情况,不能模棱两可,让其他学生找不到方向,雾里看花。而应该从尊重学生和知识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会因老师

的点评,在识见上有所提升,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做出中肯的点评,也是生本教育的一个体现。 3.开发家长资源,拓展延伸语文课堂。我们一直强调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任何一门科学都源自于生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也可以还原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开发家长资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学生平时与社会接触少,我们邀请家长来讲课,家长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或讲述自己奋斗经历、人生感悟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家长的讲课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家长上课,也是孩子与父母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从别人的父母所讲授的内容中,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期待什么。这样可以促使孩子更爱他们的父母。教师和学生家长三者在活动中也增进了了解,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无论是语文教学方面,还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我能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快乐的成长环境。 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反思二: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教学反思(1420字)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

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改)

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三步诱导教学法 咸阳市淳化县官庄中学梁衡 摘要: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生主动学习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改进学习环节中的被动局面,提高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一般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推动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诱法诱学诱讲诱长(特长)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8年

言实在《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最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确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经摆在每一位骄傲是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2011年提出“语文课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论证会,启动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分工协作,边实践边总结,边整理边完善,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即三步诱导教学法(简称三诱法)。现在我代表我们课题组提供个案一份,用以参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修订) 主讲人:王 强 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一、模式界定 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

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2、综合性原则 在探究某个研究专题时,应采取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生成更多的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三过程的统一。 4、创造性原则 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的创造性,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适应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小学科学论文:聚焦生本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

聚焦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生本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摘要】“生本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其核心是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已有认知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依据。因此,笔者认为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依归,从布置前置性作业,运用实地探究,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探究,重视人文关怀等教学策略,聚焦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生本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发展 【正文】“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科学生本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反思我们当前的科学课堂,不难发现,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一定层度上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生本课堂成了科学教学的聚焦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科学课堂,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呢?笔者认为构建小学科学生本课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前置性作业——生本课堂的“活力剂”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数学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怎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八大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的落实离不开课堂教学,为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和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合理创设情境,深入浅出 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有效奖励,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设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孤立地以学生考试成绩高低评价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会产生高分低能的情况。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充满创造性的课堂 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

生本课堂教学实录

生本课堂教学实录——《一夜的工作》 老河口市第八小学李志云 一、课前两分钟 小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课前两分钟由我为大家主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我课前收集的一个有关周总理勤俭节约的小 故事。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安排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同学们,我的故事讲完了,听了故事,有什么感想? 生1:听了这个故事,让我很感动,周恩来是一个国家的总理,不搞特殊化,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真了不起! 生2:我为周总理的一言一行感动,他真是一位勤俭节约的好总理呀!我要向他学习! 小主持人:今天的课前两分钟到此结束,我们把时间交给李老师。 二、设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吗?是啊,周恩来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是人民的好总理呀!青年时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何其芳同志一同走进总理的办公室亲眼去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吧! 师:板书课题一夜的工作

三、小组交流前置作业 1、师:同学们,《一夜的工作》是一篇略读课文,昨天晚上我们已经把前置作业布置下去了。还记得有几题吗? 生1:先把课文读三遍。 生2: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3:最后把课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每处不少于100字。 师:同学们作业记得牢,完成的好不好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组长做好检查,组织组员交流,等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展示。 2、小组之间检查读书,交流课文的内容,谈对画线语句的理解及感受,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掌握前置作业完成情况。 四、班级展示 师:小组合作 生:勇攀高峰 生:哪个学习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的朗读? 生:我们奋斗小组来! 师:侧耳倾听。 生:洗耳恭听。 2、其他学生认真听,做好评价的准备。 (奋斗小组四位同学轮流读课文。) 生1:奋斗小组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生2:我认为奋斗小组的1号读得特别有感情。 生3、奋斗小组读得好,说明他们组预习时认真读了。 师:把勇攀高峰的“小勇士”奖给他们。接着交流第二题。 生1:审阅稿件很认真,工作后吃的很简单,两方面。 生2:我认为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叙述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容偏重于实验。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 1.界定 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小结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 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总结是课堂教学 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很少有人重视。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 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 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总结是课 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结尾的总结呢? 一、画龙点睛概括性总结 这是一种常用的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 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 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 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 二、融为一体--串联性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将知识概括、总结,还要不失时机地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良好的整体知识结构。 三、妙趣横生--趣味性总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 四、埋下伏笔--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发情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 五、循循善诱--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有时可在讲授结束时,出几道紧扣讲课内容,答案简明的题目让学生自解,这种"检验性总结",能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另外,以上几种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总之,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周密思考,精心设计,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为进1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教学策略,营建“生命、智慧、幸福、快乐”的课堂教学文化,体现“1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托儿童”的生本教育理念。学校以剑教科【20XX】112号文件精神为指点,展开了以“走向生本、感悟生命”为主题的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用时6周,到达了预期的目的,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此次活动总结以下。 1、组织有序,成效显著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强化落实 本次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得力,管理有序,学校成立了以王文波校长为组长,学校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语文(杜永生书记负责)、数学(王文波校长负责)、综合(张德勇副校长负责)3个学科组,再加上中层领导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生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指点和评委小组,具体负责每一个学科组的活动展开、指点和评价。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活动进程中的实行和后期的全面总结都得到了 学校领导的详细指点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王文波校长亲身走进课堂,全程参与教研活动,为本次教学研讨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分管束学的张德勇副校长亲身部署,以身作则,给老师的生本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杜永生书记以语文生本课堂为切入点,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其它各位领导各负其责,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全力配合、团结1致、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使本次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教研组长带领本组同志学理论、重实践、抓常规、练实战、厚积薄发,通过交换困惑、经验、反思等构成了浓郁的

教研氛围。各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或抛砖引玉,或雪中送炭,用智慧和汗水为幼小的生命搭建了纵情绽放的乐园。 (2)全员参与,重视实效,分层推动 本次生本教学研讨活动,我们更加重视实效性。根据教师的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采取全员参与、分层推动的原则。45岁以下教师人人上1堂生本教学研讨课,45岁以上教师,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负责指点本组教师的公然课,然后共同参与备课、听课和评课,并认真填写评课记录表。争取人人能做事,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进步。 (3)评课落实,指点到位,教研有效 此次生本教学研讨活动用时6周,教科室周周有简报,周周有总结,给老师们营建浓郁的教研氛围。每周2、4的业务学习时间,各教研组齐聚电教室,对本周的生本研讨课进行评课、评价,同事间就生本研讨中遇到的困惑,各抒己见、坦诚相见、群策群力、相互调和、共同增进、共同提高。本次教研活动,把研讨的基本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生本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教师自我成长和学生能力提升上。 2、目标达成,步骤清晰,效果显著 本次生本教学研讨活动依照学校教科室的活动方案,完成了既定任务,做到了“5个有”,学生有发展,教师有提升,课堂有转变,理念有更新,质量有提高。每项活动都能按日程表有序进行,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完全转变,杨建清、罗彩芳、张彩蓉、程玉芹等老师的课堂,生本教育理念应用纯熟,小组训练到位,学生课堂展现精彩。赵宇霞、沈江艳、李秀琼等教师课堂前置小研究设计科学、公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新资料推荐------------------------------------------------------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 40 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 例如执教《纸的观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活动的目 1 / 8

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有的讲课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要研究纸的特点,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总结纸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重要价值是学习用测量和计算的办法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活动,拓展观察的途径,而有的教师就非要学生计算出准确数据不可。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是有很大偏颇的。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 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 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 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 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 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板桥初级中学张彦龙 高效课堂的试点推广,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是一堂课有效进行的前提。它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探究的兴趣,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这样既紧扣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案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 师:大家经常去商店买东西,有没有想过,人家为什么开商店呢? 生:为了赚钱。 师: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 生:低价进货,然后加一部分钱后再卖出。

师:他们赚得是那些钱呢? 生:是进价和卖价之间的差价。 师:差价怎么算呢? 生:卖价减去进价。 师:差价又叫利润,所以利润=售价-进价。老师有个朋友正在做生意,今天我们就先办他算算他的盈亏情况。 ...... 〔案例分析〕导课是一门艺术,导课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关系这一堂课的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因此,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课堂情境创设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兴趣就大,课堂讨论、探究就会更深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反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导课内容,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也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在案例里,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走进了特定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高效课堂的“高效”,就是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高的教学效率。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教学要讲求效率,讲求效果。面对高效课堂的改革,教

对生本课堂的认识

对生本课堂的认识 彭菊霜 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三是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最后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课堂教学精彩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精彩案例分析 【案例一】 爆笑的男孩 【案例描述】 在《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读书。好难受啊!我们的孩子,不论读什么,怎么会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节奏!一种语调!当读到“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高高的悬崖上”时,课堂的一角居然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我循声望去——一个男孩已经笑得难以支撑了。更可怕的是,这个男孩足足笑了一分多钟——唉,这是公开课啊!幸亏,他坐在舞台的最里侧,我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只能这样选择!我品尝到了无奈的滋味!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课后我问他,他说:“读书时,我不小心把‘三万’读成‘三八’了,我忍不住,就笑了。”天哪!如此简单的理由!上帝啊!这是可爱吗?这是自得其乐吗?这是自我欣赏吗?这是自寻开心吗?这是自我调节吗?不能这样啊,孩子们! 【结论】 我们的孩子太幸福,太自由,太没有规矩。从而缺少同情心,缺少入情入境的能力,缺少一种“定力”,缺少会感动的心灵。 【对策】 请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训练,尤其是“悲情”色彩的文章的朗读训练,收集一些描写汶川地震的感人文章,好好地读,认真地读,看看有多

少孩子会眼眶湿润,泣不成声;请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除了音乐、画面的渲染,能否凭借自身动情的教学语言,将孩子们引入文本情境,从而与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激动,一起伤悲,一起愤恨…… 【案例二】 回答,只为“博人一笑” 【案例描述】 公开课前,我让孩子做“头脑体操”——在茫茫的大沙漠上,有一个人,他已经死了,在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如果他能早点打开包的话,他就不会死了。请问,他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我见一个男孩高举起手,身子还前倾着,甚至满脸红光。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一定有精彩答案。于是满怀期待地请他发言。答案果然“精彩”——他是被尿给憋死的。说完早有准备似的哈哈大笑,伙伴们也哈哈大笑,在伙伴们的笑声中,他自豪地坐下,仿佛一个英雄——我差点昏倒。 这种现象,我在常规听课时也常有遇见。有些孩子在回答问题时,以“谁的答案最稀奇有趣”“谁的答案最好笑”“谁的答案最光怪陆离”“谁回答之后笑声最响亮”为豪。似乎,他们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博人一笑”。于是,有些可悲! 【结论】 我们的孩子缺少“正气”,缺少正确的“课堂舆论”。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温坪中心小学彭兴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依此看来,笔者上面的观点只是强调了后一点“教无定法”,这当然是一个极为片面的认识。因此,受到熠阳君的启发,有必要对前一点“教学有法”做一番思考和探讨,以对小学科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笔者所理解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对于具体某一节课而言又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即便是名师也是这样,教学模式的选用似乎完全是妙手偶得的结果。当然,妙手应当来自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另当别论。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个“法”应当理解为基本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个“法”则可以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这些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操作类,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各不相同,或者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几种不同的科学学习活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活动方式,或者称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教学模式做进一步说明。 一、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 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和整理信息----思考和结论----表达与交流(重过程) 三、激情导入——大胆猜想——小组探究——实验分析——表达交流——拓展延伸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1、激情导入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用教材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制定出分层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实践。 2、大胆猜想 有了探究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里不急于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