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国旗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篇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居维堂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居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居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居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居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居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居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

讨论:

一、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二、最后一道习题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龄和身高不是相关联的量,那么其他组的两个量是对应的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数量,30:2表示每个箱子

重多少。强化数量关系,这样比例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也为后面的正比例的学习“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础。

三、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以上只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谢谢。篇三: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曹范镇中心小学仇娟

孟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1、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孟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孟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孟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孟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

孟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运用了教材的不同规格的国旗主题图,那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得到了挖掘与开发。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

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讨论:

1、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

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

以上只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谢谢。篇四: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32—33页比例的意义及练习十二的1、2、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小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教材的特点,我制定出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中各部分名称,能指出内项和外项。

(2)掌握组成比例的必要条件和方法。

(3)会运用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检验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能用两种形式写比例。

(4)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归纳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

教学难点是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是会运用比例的意义检验两个是否能组成比例。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中心,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与“和谐教学法”为主,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

1、激情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激趣法引入新课,用学生感兴趣的人体上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许多有趣的比,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他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也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脚长与身高

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呢?比如:你到商店里去买袜子,只要将袜

子底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

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身高。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

你想知道什么是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

跃试试的情况下进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本课知识的学习。

2、知识准备

引入新课后,一口答的形式,求出六个比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可

以用等号连接。

(1)求比值的口算训练

2:3= 0.5:0.1 = 4:20 = 0.4:0.6 =

(2)观察以上几个比中有没有比值相等的比?如果有请找出来。

(3)说出一个和18:9比值它相等的比。

通过这样设计,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比例与比有关,渗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找出

知识的连接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为理解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

练。

(二)导学阶段

3、教学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后,学生读题,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图看表,想一想:第一组测量的影子长和竹竿长的比是:():()比值是()

第二组测量的影子长和竹竿长的比是:():(),比值是();

象3:2=9:6,2:3=6:9等,这样的式子都叫做比例。同学们观察,到底什么是比例?

小组讨论,将比例的意义归纳出来。

教学比例的意义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里我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的启

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抽象概括出比例的

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由于本节课知识块多,因此我采用了讲讲练练的形式,使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

接受。讲完比例意义后,设计了基本练习,发散性练习和一道比与比例概念的对比练习。这

四道题都紧扣比例意义,面向全体,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进一步加强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1)比例特征练习

a. 比例由几个比组成?

b. 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c. 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意义做几个练习

a. 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1:5和3:12 10:20和30:60 b. 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0:11 () 8:10=0.8 ()

7:14 >28:14 ()

(3)写出两个比值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4)练习四第一题,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4.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

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亦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在学生自学课本时,

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

5.看书质疑

为了让学生挖掘挖偷书本,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设计了看书质疑的环节。因为让学生

提问是二十一世纪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大胆提问的好习惯。

(三)应用评价阶段

6.练习设计

a. 能否把3 40=8 15改成比例?

b. 如果5a=3b,那么=; b:a=( ) :( )

从小学生心理角度考虑,学生持续较长时间后,他们的注意力有集中到分散,因此我设

计了猜数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又让学生初步知道性质的作

用,为下一节课学习解比例做一些渗透,后面两道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开发

了学生的智力。

7.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什么叫比例?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8.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1、2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

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6、教学准备:小黑板、同桌每组 10张扑克牌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设计。

㈠游戏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写的比和老师找及同桌找朋友的游戏引入,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了比和

求比值的知识,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心情愉快,感到学习不是枯燥乏

味的东西。学生在找朋友的过程中,观察到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作为朋友,既活跃了课堂

气氛,也鼓励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㈡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接,然后通过观察、比

较,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直接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学比例的意义后,及

时组织练习。判断几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接着,指导学

生看书学习例1,让学生观察得出,表中竹竿长与影子长的4个数可以组成很多组比例,让

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从而思维得以发展,再次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

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

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检查时重点检查写

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学生对两内项与两外项的认识情况,这点应该是一个重难点问题之一。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告诉学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来判断,为巩固练习一作一个铺垫提示。书上第50页上分数形式的比例作为同桌议论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容易题解。

㈢课堂活动

书上第50页,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改变了书中“任意抽出4张”的要求为“任意选出4张组成比例”,选一人记录,看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写出的比例最多。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㈣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⑴练习中的第1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⑵练习中的第2题,我觉得“画一画”在这儿既耽误时间,就让学生回顾一下圆的周长的求法,让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选出其中的几对数组成比例,各个圆半径(周长)与周长(半径)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圆半径(周长)的比等于周长(半径)的比,为后面正比例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⑶练习中的第3题,这儿的设计意图应该是: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为下节课“解比例”作准备。

2、发展性练习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

[设计意图: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使用技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篇五: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2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2页到33页。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

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材安排了五个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

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本节课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之前对比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并且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但是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比较生疏。因此,学习本课时,通过五个活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比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更好的区分比和比例,深入理解和运用比例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学生对比和比例分辨比清,这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讨论,教师举例、指导。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意图,结合以上学生特点,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合作、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第五个环节学习评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

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教师:同学们,老师外出旅游时拍了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这是放大前

后的两张照片。

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

教师:请大家先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一算比值,然后

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这样由照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

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

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有效地数学学习内容,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新

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因此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

组成比例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1.比较发现。

先由学生独立写出后,汇报。

教师板书:2.4:1.6 60:40 或 2.4/1.6 60/40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可能回答“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2.明确概念。

师: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2.4:1.6 = 60:40 2.4/1.6 = 60/40

然后教师揭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学生读一读,说说自

己的理解。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

且比值相等。

3.学以致用

师提问:(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认识比评课稿

《认识比》评课稿 张丽亚 《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任小平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计,出示了2杯水和3杯大米,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水的杯数和大米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任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水和大米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1、辨一辨。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2、慎密思考。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反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要求学生解决甲乙两车的路程比、时间比、速度比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扎实地巩固了比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课件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发现方程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y=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y=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三、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P62、P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数量关系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探讨交流,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进一步探究方程知识的乐趣和欲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幼儿园时的生活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玩跷跷板时是怎样的情景?(当两边的距离相等,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师:出示天平图片,引入30+20=50 师:像30+20=50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你能试着说出几个等式 吗?(强调“互相等于”,动作演示左边等于右边,右边等于左边) 师:今天,我们将给同学来学习方程,学好方程至关重要,所以,这节课非常重要,我相信大家会认真学习,积极投入的。 师:来看我们今天的课题“方程”,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觉得 这节课要研究关于方程的什么知识?(得出重点研究什么是方程,怎么列方程) 二、探究研讨,以书为本 1、读书本例题四幅连环画,领悟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玩了跷跷板,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与跷跷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教学教案. 类似的物体吗? 师:是的,利用跷跷板的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你知道天平是用来称量什么物体的吗?其实天平也可以称很重的物体。请看大屏(课件出示各 种天平)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就是这种在实验室中用的托盘天平(课件出示托盘天平)师:在学习方程时,编写教材的老师特别编写了一组连环画,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有关联的。(让学生生说每幅画的意义) 师:下面我们来称量这个水杯的重量(课件演示:先出示一个托盘天平,然后再出示一个水杯)。我应该把水杯放在哪?(课件演示:把水杯放在左盘,而且天平左高右低)然后呢?(在右盘放砝码)老师在右盘放了100克砝码,你发现了什么?(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了什么?(一个杯子重100克)师:那么一杯水重多少千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往杯子里倒水),你发现了什么?(天平不平衡了)这说明了什么?(杯子和水的重量大于100克)如果老师要想称量这杯水的重量怎么办?(接着放砝码)请大家观察(课件演示又拿来100克放在右盘中),这时你发现了什么?(天平还是不平衡)哪边高?哪边低?这说明了什么?(杯子+水〉200克)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板书:X + 100> 200) 师:如果想继续称量怎么办?(接着放砝码)好,请同学们接着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又拿来100克,放在右盘中)你发现了什么?(天平左高右低了)这说明了什么?(杯子+水V 300克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现象吗?(板书:X +100V300) 师:通过刚才两次称量,你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的质量大于200克,小于300克)你能猜猜杯子和水的质量是多少吗?那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得接着称量。谁能说一说应该怎样继续称量?(拿走100克,换上一个小一些的砝码)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看见了什么?(课件演示:拿走100克,拿来50克)这时 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吗?(X + 100= 250)2、认识方程,完善课题 师:像X + 100= 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 师:我们该给这个课题取个名字,引出课题: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认识不等式X + 100V 300,区分方程与不等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教学流程

方程认识评课

听吴正宪老师《认识方程》有感 10月19日上午感受了刘德武老师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得训练与提升,下午又目睹了吴正宪老师得“大刀阔斧”得教学风采,两位名师虽然风格不同,却就是异曲同工,都能用犀利得双眼与智慧透过现象瞧本质,追求回归数学本质得课堂。听后同样让人振奋,受益匪浅。 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吴老师借助——“纸制天平”这一直观形象得教具引入,让学生体会方程两边相等得含义。再让学生逐步脱离天平这一媒介,在头脑中建构出平衡这一数学模型。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得方程。课堂上,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同伴得对话中学习得指导,在对话中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思维。 课后,吴老师结合她得“认识方程”一课进行“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得过渡”得讲座。讲座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 能顺利辨认方程得样子就就是认识方程了吗? 能流利地说出方程得定义就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 方程就是个建模得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得意义? 那什么就是方程呢?数学教科书说“含有未知数得等式叫做方程”。作为老师,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应该不就是一件难事。但记住这句话就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在吴老师得“认识方程”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判断就是不就是方程,之前学生遇到数学书上常见得方程样子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但就是遇到“20+□=100”时候,没有学生能很迅速地做出判断,这个时候课堂上就有了一个小小得“辩论会”。

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呢?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得体会到: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含有字母得等式才就是方程。于就是,找字母、找等号成了学生判断方程得标准。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 “核桃质量+20=50”,“20+□=100”……这些就不就是方程吗? 所以,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在教学方程时,她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得过渡做好铺垫与孕伏。 3、方程思想得建立不就是一蹴而就得,需要用心地做好过渡。 具体到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她就是这样分析得: (1)从直观得天平开始,变抽象为具体,变麻烦为简洁! 借助天平帮助学生建立了方程得概念。实物天平比较精密,操作很麻烦,很花时间;改用课件天平,操作由老师随意调控,虽然操作方便,但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活动得机会。于就是就自己制作了学生能参与活动得直观得天平——用纸板做得天平,两端得托盘之间得横杆中心用螺丝相接,然后借助直观教具得形象展示,把抽象得方程直观起来。(吴老师强调:纸制天平虽然粗糙,但它留下得就是最逼近数学本质得东西,其它非数学本质得东西大可“大刀阔斧”) (2) 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吴老师利用天平,把天平左边托盘放进一个核桃拿掉一个20克得砝码,通过这个操作操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用数学语言(式子)来记录:30+□=50,30+x

六(上)《比的认识》集体评课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集体评课记录 组织单位:巢湖市灯塔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形式:集体评课公开课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授课教师: 陈祠霞评课时间: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下午四点评课地点:三楼会议室 召集人:王建青参加教师(签名): 一、陈祠霞说课 1.说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课后“想想做做”。 2.说学生: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装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学生感悟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3.说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 二、全体听课教师的发言记录 叶春莲发言:这节课上的很精彩。谁与谁比,她讲的准、透彻。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学提纲,也许可以节省一些课 堂上的时间,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后项不能为0,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学生易懂。 王洁琼发言:陈老师在教学之前,准备得很成功。复习题对新授 作了很好的铺垫。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好多,陈 老师处理得很到位、很巧妙。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教学机智。 林燕发言:从备课上看,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吃透了教材。她 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资源生成。她不放过一个小的细节。如有学 生把比号说成冒号,她及时纠正了。陈老师能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 孙长华发言:陈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这 是值得我学习的。能用班级的学生数来讲解比的内容,可谓水到 渠成,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黄启英发言:讲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时,强调用完整的话来说,这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陈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江传涛发言:陈老师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上, 她主要是在引导、点拨。从学生的自学到后来的练习,效果都非 常好。 宋海兵发言: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自学,这是很好的。 有些内容教师不好讲,也可让学生自学。教师画图不是很严谨。 陈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是值得我学习的。这节课是成 功的。 王荣发言:陈老师一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用比表示果汁与奶牛之间的关系。然后,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个环节上,学生

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方程的意义的教案

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华实小学倪战 2007.10.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激趣导入,动手操作——等式 1 、针对“ 方程的意义”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伊始,我借助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再引导学生看,老师进行演示:在天平的左边放上20克和30克的物体,天平不平衡了。在天平的右边放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又平衡了,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20+30=50。教师及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听评课记录

《方程的意义》听评课记录 前几天,听了我校袁淑华老师《方程的意义》一课,感悟颇多。 首先,感悟于一位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算起来,也不过一共听了袁老师三、四节课,但却明显地感受到一位青年教师的上进与不断成长,袁老师的课堂也从当初的青涩、到今天的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其次,袁老师这节课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学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但袁老师整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炼意义——层次练习,巩固提高——回顾总结,深化反思。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袁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口,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在四人小组中,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模仿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学生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从分类中的得出方程的意义,展示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也看出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是在前面学习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孔老师通过播放歌曲《五星红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新知的学习中。 亮点: 1.利用不同场景中的国旗引入,让学生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化简比和求比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即这三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化简比相同,也就是长与宽的比都相等;然后介绍国旗法,让学生知晓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就是3:2,从而发现隐藏在国旗中的秘密。 2.整体教学设计紧凑,教学内容丰富。在整节课中教师不仅教学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还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区别,在知识的拓展中,还进行了知识链接,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教学知识点比较多,利于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还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另外,教师在教学比例和比的区别中,可以从意义、组成和性质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议:

1.在国旗的教育方面,通过国旗法,教师还可以有一个点睛之笔,就是正因为不同大小的国旗,它们长与宽的比都是3:2,这也正是国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学知识点多,容易导致学生疲于走马观花式的听讲,学生静心思考、反思消化明显存在不足。对于比例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处于浅层知识状态。 3.用字母表示分数形式的比例,还应让学生加强练习,巩固分数形式的比例的书写格式。 4.对于概念教学中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应注重从多个具体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进而总结概括出意义和性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说课稿一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法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课堂教学先后采用演示、实践等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各种数学情境中,充满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本

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突出本课重点,使用实物投影教学,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对式子的分类情况,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说学法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学基本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等能力。激情与理想,困难与挫折,成功与欣喜,学生的百感滋味在小小课堂学习过程中四处交汇。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1、简介天平,导入新课。简介天平的古老与文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历史文化长河的薰陶,沟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观察教师称量,初步建立平衡与等式的概念,并很有想自己称量一个物体的冲动。大大的吊起了学生的动手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源动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一节。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本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

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即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方法是属于“陈述性知识”,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有益于学生接受的方式。首先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 学法: 学习方式多样: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探索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方程的意义公开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P53-5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其特征是未知数参与运算。 2.能区分方程与非方程。 3.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下面三题,请学生独立做在练习纸上,做完后口答校对。 (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 了a千米,还剩 125 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千米。 (3)十月份他们一共投报份。 【环节意图: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个量,是建构方程概念的重要基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意在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引入方程作准备。】 二、探索展开 1.揭示课题,并请学生说说什么是方程。生:我觉得方程就是其中有一个 未知数, 等号两边都是等量。 2.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第一组)。(1)呈现:五(1)班有男生 20 人,女生18

人。五(1)班共有多少人?

生:20+18=38(人)。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 (2)呈现:五(1)班有男生 20 人,女生 a人。五(1)班共有38 人。 生:38-20=18(人)。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呈现:五(1)班有男生 b 人,女生 18人。五(1)班共有38 人。 生:38-18=20(人)。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总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4)师小结并提出新的要求:刚才,我们用三个不同的等量关系写出了三个不同的算式。今天老师有新的要求,我把后两种等量关系擦掉(两个减法),你能不能把这两个题目也按第一个等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来写一个算式? 学生独立写,然后指名口答。 生:20+a=38(人)。 师追问:这里的a 表示什么? 生:a 表示女生人数。 师:这是一个未知数。 生:b+18=38(人)。 师:观察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未知数。 师:第一题没有。 生:总人数都一样。 生:它们的等量关系都是一样的。 请学生齐读这三个算式共同的等量关系。 3.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第二组)。(1)呈现:一个长方形的长 是7 厘米,宽是5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生(:7+5)×2=24(厘米)。 教师板书算式及等量关系:(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2)呈现: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 厘米,宽是 x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 厘米。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y 厘米,宽是5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 厘米。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请你想一个等量关系,各写一个算式。 学生独立写,然后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了1:(7+x)×2=24(厘米)。 了2:(y+5)×2=24(厘米)。 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这两个算式的等量关系。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5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学情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教材分析 虽然这是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五年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一定的代数知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子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性学习。 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为学生下一步学习“解方程”和“解稍复杂的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在操作、观察、讨论、分析中探究学习;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游戏中乐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重难点与教法学法 (一)教学重难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 弄清等式和方程两个概念的关系,

会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并且现在我们也倡导趣味概念数学。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发、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而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探索、揭示概念、理解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学习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篇、实验探究篇、揭示概念篇、深化应用篇和归纳总结篇五部分构成。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所用的教具就是天枰,那么同学们可不可告诉我你对天枰的了解? 天枰由天枰称和砝码构成,当放在两边托盘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枰就会平衡。也就是:左侧托盘放入两个50克砝码,右侧托盘放入一个100克砝码,此时天枰平衡。即为:50+50=100 (引出等式)那么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来学习新课。 (二)实验观察,得概念 首先我在左面托盘放入一个空杯子,让同学们实验看看在右面托盘放入多少克砝码,天枰才会平衡。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们发现放入100克砝码,天枰刚好平衡,由此得出:一个杯子重100克。 接下来,再让同学们将杯子里注满水,右侧托盘依然放置100克砝码,你会发现天枰失去了平衡,也就是左侧重于右侧,用数学式子表示即为:假如水的重量为x克,那么100+x>100; 通过不断实验,同学们发现,右侧托盘放入两个100克砝码依然轻于左侧,即为:100+x>200; 放入三个100克砝码则会重于左侧,即为:100+x<300(不等式); 直到放入两个100克砝码和一个50克砝码,同学们发现天枰终于平衡了,

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

听课评课记录 这节课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这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拓展。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张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从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

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各个环节处理都比较到位。

2020年《比的意义》评课

《比的意义》评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有幸聆听了XXX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一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感受很深。本节课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XXX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情景导入,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神五”升空杨利伟向人们展示的国旗的场景入手,以这样的情景把本课的一些数据呈现,再在其后的教学中逐一地提取使用,使学生在数据的比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这种情境的使用也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源自生活,又能很好地服务于生活,进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获取知识。、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三、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紧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个层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内容较多,但老师安排适当,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在新课的教学中,采取了老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导、拨”适当,有扶有放,学生探索、讨论有序,充分体现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鞠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 问题解决目标: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二、说学情: 《方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四年用简易数学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也是数学思维的一种提升。他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旧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肯定;对于多样化的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学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采用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合作交流的方法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 学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用课件出示小时候玩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谈谈玩跷跷板的感受。现在,老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

《方程的意义》评课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 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 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 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 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 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篇二: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听课评课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