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

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
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

G2. Rumination Syndrome反刍综合征

Rumination is the habitual regurgitation of stomach contents into the mouth for the purpose of self-stimulation.Rumin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linical presentations: infant rumination syndrome, rumination in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rumination in healthy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反刍是指胃内容物习惯性的反流入口腔,以达到自

我消解的目的。除了婴幼儿反刍综合征,健康或神经系统受损的年长儿和成人均可发生反刍。

G2.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umination Syndrome反刍综合症的诊断标准Must include all of the following for at least 2 months:

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症状持续至少 2 个月:

1. Repetitive contractions of the abdominal muscles,diaphragm, and tongue腹肌、膈肌和舌肌的反复收缩。

2. Effortless regurgitation of gastric contents, which are either expelled from the mouth or rechewed and reswallowed

胃内容物不费力反流,再从口腔吐出或者重新咀嚼后再次咽下

3. Thre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满足以下3 项或以上:

a. Onset between 3 and 8 months发病年龄为3~8 月龄

b. Does not respond to management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regurgitation按GERD 和反流治疗均无效;

c. Unaccompanied by signs of distress不伴有痛苦的表情

d. Does not occur during sleep and when the infant is interacting with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睡眠时或与周围其他人交流时不发作

Clinical evaluation. 临床评价:

Infant rumination syndrome is rare, and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A recent questionnaire based study of 1447 mothers showed a prevalence of 1.9%. 婴幼儿反刍综合征比较少见,并且很少有文献报道。最近一项由1447 名母亲参与研究的调查问卷表明其患病率为 1.9%。Rumination historically has been considered a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 that arises in the context of longstanding social deprivation. In the limited published literature, maternal behavior may appear to be neglectful or slavishly attentive, but there is no enjoyment in holding the baby or sensitivity to the infant’s needs for comfort and satisfaction.反刍被认为是一种在长期得不到关怀情况下出现自我安慰的行为。母亲可能表现为忽视或盲目关注,她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缺乏乐趣或对于婴幼儿对舒适和满意的要求缺乏敏感性。Observing the ruminative act is essential for diagnosis.However, such observations require time, patience, and stealth because rumination can cease as soon as the infant notices the observer. No tests are necessary for the diagnosis of infant rumination syndrome.观察反刍动作是诊断所必需的,但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耐心和隐蔽性,因为一旦婴幼儿发现有人在观察他时会立即停止反刍动作。婴幼儿反刍综合征的诊断不需要实验室检查。

Treatment. 治疗

Historically, infant rumination syndrome responded to empathetic and

responsive nurturing.Excessive and continuous loss of previously swallowed food may cause progressive malnutrition. Behavioral therapy is useful in eliminating rumination in highly motivated adults or children with neurologic impairment. 从历史上看,婴儿反刍综合症对充满感情的和有交流的养育方式有反应。过度或持续地呕吐之前已经吞咽的食物可引起进行性的营养不良。行为疗法有助于消除高积极性的成年人或患有神经障碍的儿童的反刍。There is no information on whether those techniques are useful in infant rumination syndrome. The most human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ims at reversing the baby’s weight loss by eliminating its need for ruminative behavior. Treatment aims at helping the caregivers address their feelings toward the infant an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 the infant’s physical and emotional needs.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些技术是否对婴儿反刍综合症有用的信息。最人道、最适宜发育和最全面的管理,旨在通过消除婴儿的反刍行为的需要来扭转其体重减轻。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监护人员处理他们对婴儿的感觉,并提高他们的能力,认识和回应婴儿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睦新教授介绍,不少人在受到一些刺激后都会表现出肠胃不适的症状:有些人进入寒冷的环境,受到冷气刺激后会经常出现腹部不适,多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症状可以缓解;有些人受到情绪刺激,紧张、生气后会出现以上症状,如考试的学生一进考场就想去卫生间;还有人在进食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有便意。其他伴随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背痛、心慌、乏力、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到。这种情况就属于功能性肠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无论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患者的大便化验多无异常,其他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也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IB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一项调查表明,IBS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约占总人口的20%~30%.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治疗中医四大药方对症服药治疗。 魏睦新介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 文 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1984年 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0%~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50%左右。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 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 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轻度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 胃运动功能障碍: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25%~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 胃感觉功能异常: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 和CO2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

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 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 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 伤胃粘膜致病。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低 下,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 减弱,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 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 泛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 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 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 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 的范畴,可命名为嘈杂。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 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1~2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0.5cm、直径约1.5cm左右的糊状药饼,敷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8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0.5cm厚的脱脂棉层,取药粉末适量,填充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3cm、厚度约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2cm 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时间约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罗马IV成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调查问卷word文档

罗马IV成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调查问卷 1、最近3个月内,您是否感到咽喉部有哽咽或有东西黏附? ?从不(跳到问题5)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2、您的咽喉部哽咽或有东西黏附的感觉饿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 ?是①否 3、在您餐间不进食的时候,觉得咽喉部有哽咽或有东西黏附有多频繁?(您有这种感觉的时间的百分比) ?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4、咽喉有哽咽或有东西黏附的感觉影响您的哽咽有多频繁?(您有这种感觉的时间的百分比) ?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5、最近3个月内,您觉得胸骨后疼痛有多频繁(与心脏问题无关?) ?从不(跳到问题9)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6、您的胸骨后疼痛感觉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 ?是①否 7、当您有胸痛时,您感觉疼痛像烧灼样有多频繁?(占胸痛次数的百分比)?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8、您感觉到胸痛症状时,伴有吞咽后食物黏附的感觉有多频繁?(占胸痛次数

的百分比) ?0%(从不)① 10% ②20% ③30% ④40% ⑤50% ⑥60% ⑦70% ⑧80% ⑨90% ⑩100%(总是) 9、最近3个月,您烧心(胸部烧灼样不适或疼痛有多频繁)? ?从不(跳到问题12)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10、在您按照推荐的标准剂量每日2尺服用治疗反流的药物时,您是否仍持续有这种烧心(胸部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是①否 11、这种烧心(胸部烧灼样不适或疼痛)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 ?是①否 12、最近3个月内,您在吞咽后是否觉得食物或饮料黏附在胸部或通过胸部时很缓慢? ?从不(跳到问题14)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⑦每日⑧每日多次或持续存在 13、您觉得食物黏附在胸部或通过胸部时很缓慢已经有6个月或更长时间了吗??是①否 14、最近3个月内,您在进食平常餐量后(您正常时吃的食物量)觉得饱胀不适以致影响您的日常活动有多频繁? ?从不(跳到问题16) ①少于每月1日②每月1日 ③每月2-3日④每周1日 ⑤每周2-3日⑥每周4-6日

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其多种临床症状有一定特异性且有重叠现象,机制尚不明确。中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是其重要病因,情志不遂可通过肝、心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功能。目前,精神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公认的精神因素可能相关机制有脑肠轴功能紊乱、肥大细胞活化、肠道菌群失调等。本文从上述机制分别进行阐述,并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干预进展。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因素;情志;脑肠轴;中药;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33 中图分类号: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128-06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nd TCM Intervention DUAN Yuan-zhi,TANG Xu-dong,WANG Feng-yun,YIN Xiao-lan,TIAN Ya-xin (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 of non-organic disease. Its various clinical symptoms have a certain specificity and overlap phenomenon,and the mechanism is not clear. TCM believes thatphychological factorsare an important cause. Emotion failurecan effect spleen and stomach functionthrough liver and heart directly or indirectly.At present,the phyc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re getting attentiongradually.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phychological factorsmay be related to brain axis dysfunction,mast cell activation,intestinal flora and so on.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above-mentioned mechanism and reviewed the detailed TCM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psychological facors;emotion;brain gut axis;TCM;review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s)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慢性、复发性的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上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无器质性病变且缺乏实验室检查依据[1-2]。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3],FGIDs包括的疾病种类繁多,涵盖了功能性食管疾病、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功能性肠道疾病、功能性腹痛等多类疾病。一般伴有反酸、嘈杂、烧心、早饱、胃痛胃胀、便秘或腹泻等表现,各种疾病症状有各自特异性同时症状间重叠现象也多见,重叠机制不明。 该病患病率高,国外流行病学显示,欧美国家FGIDs患病率达21%~41%,德国13.1%人群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FD)或肠易激综合征(IBS)[4-5]。但目前国内尚无FGIDs的总体患病率的准确数据,依据近年门诊情况来看中国人群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1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09)通讯作者:唐旭东,E-mail:txdly@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995739.html, 针对重叠现象,国外有研究显示,在反流性食管炎(NERD)患者中45.8%有FD的症状;而胃食管返流(GERD)患者中8.1~17%与FD症状重叠[7]。由于其症状的迁延难愈和复发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诊治疗效不明显,诊治费用较高,给社会造成了经济负担,因此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因素在FGIDs中扮演的角

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6-12-29T15:57:57.5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4期作者:曾小金 [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反复发作性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瑞金市妇幼保健院江西瑞金 3425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我院收治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红霉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患儿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具有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红霉素;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反复发作性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在小儿消化内科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持续的时间较长,对小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1]。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的一种抗生素,能够和胃动素受体相结合,从而产生胃动力,应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疗效确切[2]。对比观察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我院收治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使用常规方法和联合红霉素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我院收治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占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其中男患儿占16例,女患儿占9例,年龄为(6.1±1.1)岁,病程为(1.2±0.2)年;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红霉素治疗,其中男患儿占16例,女患儿占9例,年龄为(6.0±1.4)岁,病程为(1.0±0.4)年。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在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使用0.5ml/kg胃蛋白酶合剂进行治疗,每天服用3次,同时服用思密达治疗,对于年龄<1岁的患儿每次服用1/3包,对于年龄在1~3岁之间的患儿,每次服用1/2包,对于年龄>3岁的患儿,每次服用1包,每天服用3次,一共治疗5天;治疗组患儿在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和思密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10mg?kg-1?d-1红霉素口服治疗,每天服用3次,一共治疗5天。 1.2.2 疗效判定患儿经过治疗,若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症状完全消失,且在3个月以上没有出现复发,则为治愈;若患儿经过治疗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症状有所缓解,且饮食恢复正常,则为有效;若患儿经过治疗上述症状没有变化或者加重,则为无效。 1.2.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在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上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2.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为软件SPSS18.0,以“±s”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记录,采用t法检验其相关性,计数资料相关性的检验方法为卡方法,P<0.05,代表数据的比较差异明显,且统计意义具备。 2结果 治疗组患儿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治疗组患儿在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目前缺乏较为明确的报道,通常认为和胃肠道运动异常以及内脏超敏性相关。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的一种抗生素,能够和胃动素受体相结合,从而产生胃动力,应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疗效确切[3]。红霉素不仅仅只作用在胃动素受体上,其自身能够对胃动素内源性的释放起到激活作用,能够通过和胃黏膜上胃动素受体的结合,促进患者胃肠的蠕动,能够在不同程度对胃肠起到促动力作用[4]。 红霉素应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疗效确切,治疗疗程短,药物使用的剂量较小,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能够有效改善或者缓解患儿的不良反应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5]。上述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针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患儿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具有安全、可靠性。参考文献: [1]万永霞.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134-135. [2]陈永丽.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6-6. [3]江雪娟,张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78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4):1978-1978. [4]郭渊奇,沈红霞.莱菔子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3-13. [5]李淑芹,商广芝,李松.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4):94-95.

探索完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结局评价方法

探索完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结局评价方法 目的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评价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健康状况量表、报告结局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具体疗效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报告结局量表的测试结果显示,患者接受中华医药方法进行治疗之后,与治疗之前相比,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健康状况量表和报告结局量表的中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关联性。结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效果安全显著,使用报告结局量表,可以更加清晰明确的反映和评价这种治疗效果,具有可信度和可推广性。 标签:中医药;功能性胃肠病;疗效评价 To explore perfect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outcome assess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MO Ya-bing (Guangxi yi spectrum detection technology co,LTD,Guangxi Xining 530007,China) 功能性胃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是缺乏器质性改变的胃肠功能性疾病[1]。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但是临床中使用解剖、生化、组织学解释等常规方法无法直接显示或者是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或者是治疗情况,这可能会给治疗者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治疗效果[2]。因此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解决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十分重要,文中对报告结局量表评估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解决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52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2.3±7.2)岁;功能性消化不良67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9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自愿选择接受中医药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为患者进行病情分型,以便开展中医辨证治疗。如果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腹泻症状,则其药物基本组方为:合欢、当归、陈皮、木香、元胡、防风、甘草、百合、白术

脾胃病科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病科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腹痛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 (2)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 (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 (4)疼痛并非伪装(如诈病); (5)症状不满足其他能解释疼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腹痛时轻时重,痛引两胁,胀满窜痛,后重窘迫,

症状与情绪明显相关,得嗳气矢气则舒。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腹部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口苦,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或色黄而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郁脾虚证: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或便溏不爽,肠鸣失气。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4.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重,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四磨汤口服液、沉香舒气丸、木香顺气丸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厚朴、川连、石菖蒲、法半夏、香豉(炒)、焦山栀、芦根、郁金、元胡等。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摘要 通过介绍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及二者的关系,明确了慢性腹泻的定义,简述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介绍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常见类型和临床诊断,详细总结了这类慢性腹泻的治疗措施,并对难治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理提出展望。 腹泻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指病程>4周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原则有异同。 一、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塞病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性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慢性菌痢、真菌感染、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慢性胰腺炎;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药源性腹泻;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等。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造成脑-肠轴功能紊乱,引起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此,目前功能性胃肠病是引起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6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颁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肠轴互动异常[1]。功能性胃肠病引起慢性腹泻的情况包括:IBS(腹泻为主型与混合型)、功能性腹泻、胃-结肠反射亢进引起的腹泻。它们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性、消化道动力与分泌功能障碍、大脑信息处理异常、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异常、心理障碍、遗传等因素综合引起。 二、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与粪便常规和潜血检查,粪便的病原学检查等,加上消化内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综合分析做出诊[1,2]。 IBS的诊断标准为至少6个月存在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至少每个月有3 d出现症状,必须有以下2个及以上表现:排便时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形状的改变。可伴有排便紧迫感或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胀等。IBS的分型诊断标准见表1。 诊断腹泻型IBS时,要注意区分是小肠激惹为主还是大肠激惹为主,是典型的IBS还是不典型IBS。如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不多,每次排便量较多,粪便中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一般无黏液便与里急后重表现,多属于小

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

G2. Rumination Syndrome反刍综合征 Rumination is the habitual regurgitation of stomach contents into the mouth for the purpose of self-stimulation.Rumin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linical presentations: infant rumination syndrome, rumination in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rumination in healthy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反刍是指胃内容物习惯性的反流入口腔,以达到自 我消解的目的。除了婴幼儿反刍综合征,健康或神经系统受损的年长儿和成人均可发生反刍。 G2.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umination Syndrome反刍综合症的诊断标准Must include all of the following for at least 2 months: 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症状持续至少 2 个月: 1. Repetitive contractions of the abdominal muscles,diaphragm, and tongue腹肌、膈肌和舌肌的反复收缩。 2. Effortless regurgitation of gastric contents, which are either expelled from the mouth or rechewed and reswallowed 胃内容物不费力反流,再从口腔吐出或者重新咀嚼后再次咽下 3. Thre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满足以下3 项或以上: a. Onset between 3 and 8 months发病年龄为3~8 月龄 b. Does not respond to management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regurgitation按GERD 和反流治疗均无效; c. Unaccompanied by signs of distress不伴有痛苦的表情 d. Does not occur during sleep and when the infant is interacting with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睡眠时或与周围其他人交流时不发作

功能性肠胃病的难点-上腹痛综合症

功能性胃肠病的难点-上腹 痛综合症 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 姒健敏

2006 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标准演变 RomeIII IBS 诊断 1992-1995 1#FGID Rome 1 19992000Rome II 书 分类19901994 Rome 1书Rome II Gut 增刊

FGIDs FGIDs 新分类A.功能性食管病(4) B A1.功能性烧心 A2.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 A3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8)B1.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上腹痛综合症B2. 功能性嗳气症-吞气症非特异性A3. 功能性吞咽困难A4.癔球症B3. 功能性恶心和呕吐症-特发性、功能性、周期性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C. 功能性肠病(5) C1. 肠易激综合征 C2. 功能性腹胀 C3D.功能性腹痛综合征(1)C3. 功能性便秘C4. 功能性腹泻 C5.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E. 胆囊和SO 功能障碍(3)E1. 胆囊功能障碍 E2E2. 胆道SO 功能障碍E3. 胰管SO 功能障碍 F. 功能性肛门直肠病(7)F1.F1. 功能性大便失禁F2. 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F3. 功能性排便障碍 ROME III 2006 DDW

罗马Ⅲ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 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 进食相关FD 上腹痛综合征(EPS)与进食无关的FD 恼人的餐后饱胀,在进食正常量的食物后即可发作,每 腹痛或烧灼感位于上腹部,程度至少为中度; 周至少有数次发作; 早饱为不能完成正常量的进食,每周至少有数次发作; 腹痛为间歇性的; 腹痛不像食管性、IBS或胆囊痛Tack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4; 136: 1466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2007)

专题讨论 小儿功能性胃肠疾病 文章编号:1005-2224(2007)01-0001-03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 罗马Ⅲ诊断标准 陈 洁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E 2mail:hzcjie@mail .hz .zj .cn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A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这些症状影响到日常生活而就医,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随诊,在许多患者并不能发现器质性疾病。近20年来,引入了功能性胃肠病(functi onal gastr ointestinal dis order, FGI D )的概念和相应的诊治体系,对以上病症有了合理的 解释,并在认识上出现了重要的转变,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是生物2心理2社会综合因素的结果,不能以单一疾病为基础的简单生物医学模式来解释,FGI D 由于动力改变、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脑2肠轴调节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异常所致。 1 功能性胃肠疾病概念 自1984年开始在国际胃肠会议上对FGI D 进行专题讨论以来,已经成立了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功能性胃肠病的专家委员会———罗马委员会,1994年制定出25种FGI D 的诊断标准,即罗马I 标准,功能性胃肠病(functi onal gastr ointes 2 tinal dis order,FGI D )定义为有慢性或复发性消化道症状,但 无器质性病变和生化异常。随着继续深入研讨FGI D 的诊断标准,经过参加国际研究和临床鉴定的10个工作组(包括1997年成立了FGI D 儿科专家工作小组)反复讨论和研究,历经4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诊断标准于1999年问世。此后专家委员会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经验修改 了罗马Ⅱ诊断标准,2006年推出FGI D 罗马Ⅲ标准,将功能 性胃肠病分为八大类,即①功能性食管疾病,②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③功能性肠道疾病,④功能性腹痛综合征,⑤胆囊和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⑥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⑦新生儿和婴幼儿功能性疾病,⑧儿童和青少年功能性疾病。 FGI D 罗马诊断标准的制定有以下特点:(1)以症状为 基础的诊断标准 根据FGI D 的定义,由于其缺乏器质性疾病所具有的客观性诊断指标,医生能掌握的临床资料主要是患者诉说的症状,所以采用以症状为基础的分类是合理的,这种标准将有利于指导诊断和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并有助于使临床研究的患者选择标准化。(2)按部位进行分类 按部位将FGI D 划分为不同类别的临床价值就在于使诊断更可靠,治疗更具针对性。罗马Ⅲ将FGI D 按部位分成上述八种疾病。在每一部位区域内部包括数种疾病,每种都有特异性的临床特征。(3)对诊断FGI D 的时间予以规定。(4)注意共病和重叠病现象,前者指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共存现象,根据器质性疾病优先考虑原则,应首先排除或处理器质性疾病;后者指不同的功能性疾病有重叠现象,处理时以关键症状为主。 2 儿童FGI D 的分类 罗马工作委员会认识成人功能性胃肠病的同时也认识到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性,为鼓励临床工作的开展,激起研究者的兴趣,1997年增加了儿科工作小组,制定了儿童FGI D 诊断标准。在罗马Ⅲ里,儿科工作小组从1个增加到2个,分别针对04岁的新生儿婴幼儿和518岁青少年儿童制定诊断分类标准(见表1)。儿童FGI D 的诊断分类所选择的分类系统不同于成人,因为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一些疾病如功能性腹泻与一定的生理发育阶段有关,一些疾病可能是对括约肌功能不成熟状态的行为反应,如粪便滞留,另外一些疾病只能等到儿童认知能力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才能认识到,如消化不良症状。因此儿童FGI D 的诊断主要依据儿童和家长的主诉,不根据消化系统器官进行分类。专家委员会相信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可以让医师更好地应用,尤其对于腹痛相关性FGI D 。

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01-05T13:30:35.2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5期作者:宋博 [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非器质性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上腹饱满以及早饱等[1]。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150010 摘要:目的对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该病找到更加科学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确诊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83%(55/58),较对照组的81.03%(47/58)比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加用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桂枝汤;脾胃气虚;消化不良;小儿;临床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非器质性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上腹饱满以及早饱等[1]。目前,西医多采用益生菌等进行治疗,可以产生确切的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患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改善患儿免疫力。由于小儿的机体发育尚未十分完善,单纯依靠西药治疗的效果不十分明显。我院于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了58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确诊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罗马Ⅲ的诊断标准:患儿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呆、手脚发凉、呕吐泄泻、口淡无味、舌质淡等。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患儿主症可见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饥饿时疼痛加重,纳差而饱,大便溏软,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次症见头晕乏力,嗳气不爽,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脉细弱。具备主症2项+次证1项即可以确诊。其中治疗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4± 2.1)岁;病程2-9d,平均病程(4.3±1.2)d。对照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5±2.2)岁;病程3-9d,平均病程(4.4±1.3)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的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主要剂量如下:≤1岁的患儿lg/次,3次/d;超过1岁的患儿1.5g/次,3次/d。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药物组成主要为:神曲、麦芽和鸡内金各10 g,桂枝、白芍、炙甘草、藿香以及木香各6 g。对于湿重者,可将藿香改为茵陈;无苔的患儿可加女贞子6 g。水煎服至50mL,每日1剂/d,每日2d。所有患儿治疗4d 为l个疗程。 1.3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①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改善≥3级,异常的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且保持>2个月不再复发为临床治愈;②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的改善或改善≥2级,异常的指标也明显的改善为显效;③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或是改善≥1级,异常的指标略有好转为好转;④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异常指标均无好转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3%(55/58),较对照组的81.03%(47/58)比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人文,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比较娇嫩,形气未充,加之生机蓬勃,脾胃容易受到损伤,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容易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医根据小儿发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一般采取温阳健脾之法进行治疗。运用调和营卫之法,可以有效的调和营卫,使得气机畅通,从而恢复脾胃运化水谷、升清降浊之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恢复各脏腑之间的平衡。桂枝汤本来是为治疗太阳中风之证而制的,被誉为仲景群方之魁,是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以及解肌发汗之总方[2]。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为脾气亏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盛又易困脾,因此,本研究实验桂枝汤进行治疗。方中的藿香辛温芳香,偏走中上二焦,可以外散表邪而辟秽气,内化湿浊而醒脾胃,具有散而不峻,温而不燥之特点,为芳香化浊,健运脾胃之要药。鸡内金乃鸡之脾胃也,是健脾胃的良药,可以起到健壮脾胃,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的作用;同时合六神曲共奏健脾和胃,消食调中之效。全方立意精巧,组方精当,药简效宏[3]。本次我们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了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3%(55/58),较对照组的81.03%(47/58)比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加用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参考文献: [1]娄朝晅.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2):72-73. [2]张瑜,李鲜.柴胡桂枝汤加减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32例[J].国医论坛,2016,31(1):7-8. [3]刘惠,刘肇杰,李海洋,等.加减桂枝汤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J].吉林中医药,2013,33(8):812-8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功能性胃肠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方法150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中药组以及中西医结合组,比较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结论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有效。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而且产生较少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标签:功能性肠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是指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消化系统系列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是消化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和呕吐。由于FGIDs诊断比较困难,需要通过生化常规、钡餐造影等诊断检测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其容易反复复发、预后较差的特征,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另外,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病阶段较为复杂,通常使用促胃动力药、抑酸、胃粘膜保护剂之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现阶段本院采取15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进行对照实验,通过中药组、西药组以及中 西医治疗结合治疗组进行调查,已经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排除了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并确保通知每一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西医组,中医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50例。其中,西药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2.3±2.5)岁,病程2个月~3.6年,平均病程(1.3±0.4)年;中药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5.2±3.8)岁,病程2个月~2.8年,平均病程(1.1±0.2)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9.3±2.2)岁,病程1个月~4.2年,平均病程(1.8±0.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西药组患者采用黛力新联合莫沙必利片治疗,黛力新每天早晨服用一片。莫沙必利片每天口服三次,5 mg/次,治疗周期为一个月。中药组主要从脾胃入手,使用补脾、温胃、和降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采用的药方为香砂养胃片,党参,枸杞,陈皮,厚朴,白术,香附,木香,白术,神曲,麦芽,半夏,光藿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