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

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染的概念、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的概念及管理措施、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2.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3.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核心内容、隔离的种类、消毒的种类。

熟悉: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机体免疫应答作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2.标准预防的措施、隔离原则。

了解:

1.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常用的消毒方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2.难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和标准预防及传染病的消毒隔离。

一、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此过程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此消彼长。

2.感染过程的表现

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可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和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五种表现。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病原体传染病均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

2.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流行病学特征如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等。

4.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某些传染病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复发和留有后遗症,另一些传染病则由于变态反应,出现免疫性疾病。

2. 临床类型

(1)按临床过程的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2)按病情轻重:轻型、典型、重型和极重型。

(3)按临床特征:典型、非典型。

3.毒血症状发热以外的多种其它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等中毒症状,重者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传播。

(2)水、食物:消化道传播。

(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4)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

(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病原体的芽孢获幼虫、虫卵污染土壤。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归纳为: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四、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9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2种);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均规定了上报时限。

2.对接触者的管理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消毒隔离的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1)人工主动免疫: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实施及其反应和处理

(2)人工被动免疫

(3)药物预防

五、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

(一)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1)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无论自身黏膜与皮肤是否完整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采取双向防护。

2.标准预防的措施洗手、手套、面罩、隔离衣、隔离室、其他预防措施。(二)传染病的隔离

1.隔离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隔离的原则和方法

3.隔离种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三)消毒

1.消毒

2.消毒的种类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

3.医用物品的危险性分类

4.消毒方法

5.消毒效果监测

第二节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传染病病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的表现。

2.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熟悉:

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2.常见的热型、皮疹的形态

了解: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病史的评估、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2.难点: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一、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评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二、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1.发热

(1)发热的过程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2)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3)发热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2.发疹

(1)发疹的种类皮疹、粘膜疹。

(2)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出现时间、分布、出疹先后顺序。

(3)皮疹的形态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4)发疹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第三节病毒感染

一、流行性感冒(自学)

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自学)

三、病毒性肝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2.临床分型、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炎标记物的检测。

3. 常用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的预防。

熟悉:

1.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和人群易感性、血清学检查对诊断的意义。

1.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

2.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了解:

1.各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和抵抗力、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生理改变。

2.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护理。

2.难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慢性乙肝抗病毒的治疗和护理。[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各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

二、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等。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病毒直接损伤和免疫损伤

(二)病理改变:基本病变为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

五、病理生理

(一)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二)肝性脑病: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诱发因素。

(三)出血: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四)腹水:钠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五)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竭。

六、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二)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2.急性无黄疸型

(三)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四)重型肝炎(肝衰竭)

1.分类

(1)急性重型肝炎

(2)亚急性重型肝炎

(3)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

(4)慢性重型肝炎

2.发生诱因

(五)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六)肝炎后肝硬化

七、实验室检查

(一)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的测定: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

2.胆红素:血清和尿胆红素

(二)血清蛋白检测:清蛋白、球蛋白。

(三)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

(四)血氨浓度检测

(五)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抗HAV IgM、抗HAV IgG、HAV RNA。

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HBcAg与抗HBc、HBV DNA、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

3.丙型肝炎:抗HCV IgM和抗HCV IgG、HCV RNA、HCV基因分型、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

4.丁型肝炎:HDV Ag、抗HDV IgM和抗HDV IgG、HDV RNA。

八、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输血史和家族史等。

(二)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黄疸等。各临床型肝炎的症状和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九、治疗

治疗原则:足够的休息、合理饮食、辅以适当药物,避免使用损害肝脏药物,对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采用抗病毒治疗。

(一)急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

(三)重型肝炎:支持和对症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并发症防治、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

十、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潜在并发症:出血、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有感染的危险;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肾衰竭。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

2.生活护理

3.合理饮食

4.病情观察

5.用药宣教、观察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预防

(四)疾病知识指导

(五)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十二、预后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特征、临床表现。

2.诊断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熟悉:

1.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各期治疗要点。

2.健康指导。

了解:

1.定义与概述。

2.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临床表现、各期的护理。。

2.难点: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是鼠类。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

(三)易感性

(四) 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群分布。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作用。

(二)病理生理: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病理改变: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内皮肿胀、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二)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

(二)低血压休克期

(三)少尿期

(四)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

(五)恢复期

(六)临床分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五、并发症内脏出血、肺部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继发感染等。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尿常规尿蛋白、管型、膜状物。

(三)血液生化检查

(四)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

(五)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

八、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诊断。

九、治疗

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对症治疗,强调“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一)发热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为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三)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四)多尿期:治疗原则为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原则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六)并发症治疗:消化道出血、心衰肺水肿、ARDS、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十、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组织灌注无效;体温过高;体液过多;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肺水肿、出血。

(二)护理措施:

1.休息

2.病情观察

3.配合抢救

4.吸氧

5.出血的护理

6.急性肾衰的护理

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改善卫生条件,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水。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知识指导出院后休息1-3个月,生活规律,保证睡眠,适量体力劳动。

五、艾滋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 定义、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和临床表现。

2.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

3. 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局部处理。

熟悉:

1.诊断要点。

2.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级别的评估和预防性用药方案。

了解:

1.病原学、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

2.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流行病学、护理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2.难点: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和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有两型,均为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二)传播途径性接触、输血(制品)和注射、母婴传播,其他如接受HIV感染者的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四)流行状况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艾滋病分期

1. 急性感染期(Ⅰ期)

2. 无症状感染期(Ⅱ期

3.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Ⅲ期)

4. 艾滋病期(Ⅳ期)

(1)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2)神经系统症状

(3)严重机会性感染

(4)继发肿瘤

(5)继发其他疾病

(二)艾滋病常见临床表现

1. 肺部以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2. 消化系统念珠菌、疱疹和巨细胞病毒引起口腔和食管炎症或溃疡最为常见,表现为吞咽疼痛和胸骨后烧灼感。

3. 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机会性肿瘤、HIV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4. 皮肤黏膜

5. 眼部

六、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免疫学检查:CD4﹢T淋巴细胞检测

(三)血清学检查

(四)病毒分离

七、诊断

八、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二)抗机会性感染、肿瘤治疗

(三)支持及对症治疗

(四)预防性治疗

九、护理

(一)护理诊断有感染的危险;营养失调;恐惧;活动无耐力;腹泻;社交孤立。(二)护理措施

1. 隔离

2. 病情观察

3. 休息与活动

4. 饮食护理

5. 生活护理

6. 用药护理

7. 心理护理

十、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冲、挤血、消毒。

(二)暴露级别评估

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

2.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三类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

(三)预防性用药方案

(四)随访和咨询

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疾病知识指导

十二、预后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乙脑概念、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

2. 隔离及护理。

熟悉:

1. 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2. 健康指导。

了解:乙脑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

3.重点:乙脑的概念、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护理。

2.难点:乙脑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及隔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乙脑的概述乙脑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其他。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病学特征家庭和医院聚集发病,社区以散发为主。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普通型、轻型、重型。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RT-PCR检测、肺部影像学。

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之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排除类似疾病。

八、治疗要点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

九、隔离措施

1.疫情报告乙类传染病管理。

2.设立发热门诊

3.隔离发现疫情就地实施呼吸道隔离。

4.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

十、护理

1.护理诊断体温过高、气体交换受损、焦虑/恐惧、营养失调。

2.护理措施标本采集及运送、病情观察、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十一、健康指导疾病预防指导、疾病知识指导。

十二、预后大多经综合治疗后痊愈。

七、登革病毒感染(自学)

八、狂犬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狂犬病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2. 狂犬病的护理。

熟悉:

1. 狂犬病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2. 狂犬病的健康指导。

了解:

狂犬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2.难点:狂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的概述又名恐水症,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二、病原学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嗜神经病毒,单股负链RNA病毒,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低,可耐受低温。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犬、猫、猪、牛、马和兽类。

(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咬伤、抓伤、舔触的皮肤、黏膜侵入)、呼吸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分为三个阶段:

1. 病毒侵入外周神经

2. 侵入中枢神经

3. 向各器官离心性扩散

(二)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5天-19年或更长,一般1-3个月。

(二)3期经过

1. 前驱期

2. 兴奋期

3. 麻痹期

(三)两个类型

1.典型

2.麻痹型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病毒分离

(四)内格里小体检查

(五)免疫学检查

(六)核酸检测

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

八、治疗要点对症治疗为主。

九、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皮肤完整性受损;有受伤的危险;有窒息的危险;营养失调;恐惧。

(二)护理措施

1. 伤口的处理

2. 预防接种

3. 病情观察

4. 休息

5. 避免刺激

6.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

7. 急救配合

8. 心理护理

十、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十一、预后

第五节细菌性疾病

一、伤寒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伤寒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2. 伤寒的隔离、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熟悉:

1. 伤寒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2. 伤寒的护理评估。

了解:

1.伤寒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2.伤寒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伤寒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2.难点:伤寒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伤寒的概述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

二、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潜伏期、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的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3-60天,一般10-14天。

(二)典型伤寒:4期经过

1. 初期

2. 极期

3. 缓解期

4. 恢复期

(三)其他临床类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小儿及老年型等。

(四)复发和再燃

(五)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和其他并发症如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尿、便常规检查

(二)细菌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八、治疗要点

(一)病原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三)慢性带菌者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九、隔离接触隔离。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天或间隔5-7天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接触隔离。

十、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病史

(1)流行病学特点

(2)患病及治疗经过

(3)心理-社会状况

2. 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

(2)神经精神状态

(3)皮肤黏膜

(4)腹部情况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二)常用护理诊断体温过高;营养失调;腹泻/便秘;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三)护理措施

1. 卧床休息

2. 体温监测

3. 饮食指导

4. 用药护理

5. 病情观察

6. 保证液体入量

7. 便秘的护理

8. 腹泻的护理

9. 肠出血和肠穿孔的护理

十一、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知识指导

十二、预后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自学)

三、细菌性痢疾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菌痢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2. 菌痢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熟悉:

1. 菌痢的实验室检查。

2. 菌痢的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了解:

1. 菌痢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2. 菌痢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菌痢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2.难点:菌痢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菌痢的概述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二、病原学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在体外生存力较强。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易重复感染。

(四)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

(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2天。

(二)急性菌痢分3型:

1. 普通型

2. 轻型

3. 中毒性菌痢分3型:

(1)休克型

(2)脑型

(3)混合型

(三)慢性菌痢

1. 急性发作型

2. 慢性迁延型

3. 慢性隐匿型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便常规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

(三)免疫学检查

七、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粪便检查。

八、治疗要点以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急性菌痢

(二)慢性菌痢

(三)中毒性菌痢

九、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体温过高;腹泻;组织灌注无效;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疼痛:腹痛;有体液不足的危险;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

(二)护理措施

1. 隔离措施

2. 休息

3. 饮食指导

4. 皮肤护理

5. 病情观察

6. 用药护理

7.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8. 抗休克的护理

9. 呼吸衰竭的护理

十、健康指导

(一)疾病预防指导

(二)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知识指导

十一、预后

四、霍乱(自学)

五、布氏菌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布氏菌病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2. 布氏菌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熟悉:

1. 布氏菌病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最短潜伏期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0.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输血传播 2.唾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粪-口传播 5.飞沫传播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1.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1.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传染病护理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按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了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的病原携带者外,还应对乙类传染病 中的 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2 .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 5 型,包括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3.阿米巴病痢疾病变主要在____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最明显。 4.水痘皮疹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 EHF 可通过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5 种途径进行传播。 6.甲型和戊型肝炎都以________________ 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7.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___________,以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损害最为明显。 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主要死亡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狂犬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传播,也可由____________,少数可在 ____________ 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的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有报告 _______________可传播狂犬病。 11.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预防 _______________ 。 1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 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培养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 标本。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2021年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欧阳光明(2021.03.07)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 分)得分:20 1.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 甲类1 种、乙类23 种、丙类11 种 2. 甲类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 种 3. 甲类3 种、乙类28种、丙类9 种 4. 甲类3 种、乙类24种、丙类9 种 5. 甲类3 种、乙类30 种、丙类10 种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2. 在感染过程的5 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 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3. 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 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 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 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 1 是正确的

4.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 前驱期 2. 潜伏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5. 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5.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 最短潜伏期 2. 平均潜伏期 3. 最长潜伏期 4. 传染期 5. 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 隔离治疗病人 2. 隔离治疗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接种 5. 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7. 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 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届临床护理学,是近代护理学与传染病相结合的一门新护理学,是与传染病医疗相匹配的护理学。它是研究在传染病的领域里如何实行责任制护理和执行护理程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门学科。 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方法,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护理管理特点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多发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诊治、预防和护理要点。 教学中,不仅加强传染病防冶、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认;练,还注意传染病防治,护理领域的迅速发展,结合学生实际,介绍新的传染病及新技能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知识更新,拓宽和加深。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外作业、幻灯及录像等多种形式,提倡自学讨论,课程内容安排,依深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类要求。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传染病、传染病护理学、隔离、消毒等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护理特点。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以及传染病的防治。熟悉传染病常见症状的护理。掌握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治、预防及护理。 三、教学大纲文本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隔离、消毒的概念,传染病的护理特点。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诊治、预防以及常见传染病症状的护理。 3.了解传染科的设施要求,隔离消毒的种类。 教学内容 1.感染与免疫。 2.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的因素。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4.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5.传染病的护理。 1 第二章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评估发现,乙型肝炎的三抗原抗体系及临床意义,重症肝炎的护理措施; 2.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特性,病毒携带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各型肝炎的护理措施、传播途径和防治。 3.了解肝炎的流行现状及护理诊断。 教学内容: 1.介绍甲、乙、丙、丁、戊等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 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 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本节重点:联机输入方式和Spooling系统,作业控制块PCB和作业的四个阶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理解Spooling系统,掌握作业建立的过程内容。理解作业的四个基本阶段。提交、后备、执行以及完成阶段。 §2.3 命令控制界面接口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命令接口界面。介绍命令接口的两种使用方式。讨论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本节重点:命令接口的使用方式。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命令接口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了解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2.4 系统调用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给编程人员的唯一接口,系统调用。同时讨论系统调用的分类。 本节重点: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内核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系统调用的分类、理解系统调用的功能、掌握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2.5 UNIX用户界面 本节简单介绍UNIX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UNIX系统结构。同时讨论UNIX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UNIX系统的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发展史,掌握UNIX系统的特点,理解UNIX系统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功能。 第三章进程管理 本章详细介绍进程和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 §3.1 进程的概念 本节介绍进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程序的并发执行,引出进程具有并发性特征的概念。同时讨论进程的各式各样的定义以及作业和进程的关系。 本节重点:进程的特征。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掌握进程的特征。 §3.2 进程的描述 本节介绍进程的静态描述以及进程上下文结构。 本节重点,进程的上下文结构。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进程的静态描述内容,掌握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和进程上下文结构。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课程编号: 讲授对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离散数学》、《FoxPro》、《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采用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萨师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总学时:72 授课:64 上机:8 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为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众多学科提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学科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语言及数据库设计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具有开发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和设计大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 1、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1、数据库系统概述 2 、数据模型 3 、数据库系统结构 4 、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数据库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学习本章的重点在于将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方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一)课程内容 1 、关系模型 2 、关系数据结构 3 、关系的完整性 4、关系代数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1、需要了解的:产系统数据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 沿革;关系演算的概念; 2、需要牢固掌握的: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牢 固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化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

传染病护理学A卷

传染病护理学考试题A卷 一、选择题(A型题每题1分,B型题每题1分共45分) A型题: 答题说明:每题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选出 1、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 A急性肾衰竭 B中枢性呼吸衰竭 C肠梗阻 D肠出血 E中毒性心肌炎 2、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病人最恰当的饮食是 A 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B 高热量、低脂饮食 C 高蛋白、低脂饮食 D 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 E 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 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 A 病人 B 蚊虫 C 猪 D 鸟 E 鸡 4、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 病犬 B 病人 C 食血蝙蝠 D 带病毒者 E 狐狸 5、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应隔离到 A 体温恢复正常 B 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C发热后3周 D 热退后3天 E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再观察7天 6、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A 喉炎 B 肺炎 C 心肌炎 D 脑炎 E 胰腺炎 7、对稽留高热患儿,下列哪项对麻疹早期诊断最有价值 A 明显的上呼吸道炎症症状B结膜充血、怕光、流泪、眼睑浮肿C 咳嗽和声音嘶哑 D 颈部淋巴结肿 E口腔內双侧第二磨牙所对的颊部黏膜可见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点状粘膜斑 8、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最关键的措施是 A防鼠、灭鼠 B 防螨、灭螨 C 加强个人防护 D疫苗接种 E加强食品卫生 9、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三类症状主要有

A 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少尿期 B头痛、低血压休克、肾损害 C 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 D 发热、出血、肾损害 E 头痛、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10、水痘皮疹的特点 A皮疹头面部多见,躯干部少见 B皮疹的发疹顺序是疱疹-丘疹-斑疹-结痂C恢复期会留瘢痕和色素沉着 D皮疹向心性分布,一般不痒 E病程中在同一部位可看到不同形态的皮疹同时存在,为自限性疾病 11、登革热的临床特征 A 高热、皮疹、血小板增多 B 高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C突起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D 高热、出血、休克 E突起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症状、淋巴结肿大 12、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人的血象特点 A 白细胞总数下降 B 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C CD 4+ T淋巴细胞减少 D CD 4 /CD 8 <1.0 E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13、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是 A发热、咽痛、手足出血疹 B 发热、手足丘疹、呕吐 C发热、手足疱疹、咳嗽 D 发热、口腔黏膜溃疡、手足疱疹 E 咽喉痛、口腔黏膜出血点、手足疱疹 14、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虫媒传播 D 血液传播 E体液传播 15、百日咳痉咳的特点 A 日益加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B 每日发作数次到十余次,白天重 C 伴有“鸡鸣样”呼气吼声 D 不会出现眼睑浮肿、结膜下出血及舌系带溃疡 E 高热、咳嗽、咳血性痰 16、下列哪项不符合白喉假膜的特点 A 有大量纤维蛋白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及白喉杆菌凝结在一起形成 B 假膜为灰白色 C 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用力剥脱易出血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安阳市中医药学校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传染病护理学》是从内科护理学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科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以达到恢复和保持病人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学会运用护理程序,掌握传染病护理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以及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使学生获得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内科及传染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对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实施护理,在护理实践中表现

出关心、爱护、尊重他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爱护观念。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能进行护理估计、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措施、评价护理效果,对每个传染病人能按护理程序完成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力目标】掌握隔离消毒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切断传播途径,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传染病播散和院内交叉感染。熟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预防措施,对一般人群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是法定报告人,应及时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思想教育目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加强护理,才能使病人减轻痛苦,早日恢复健康。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关心病人,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释或帮助解决病 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由于疾病和隔离措施所引起的各种焦虑、恐惧、紧张、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感染,隐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的定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 课程名称(英文):Operating System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56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上机:8学时,实验: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基础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技术,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实现方法,并运用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有的操作系统。使学生在操作系统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系统研究和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学时及基本要求

三、说明 1.本大纲意在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操作系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以使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本课程课内实验8学时,并另开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周。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内容按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几个层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尤其要密切注意操作系统发展的新动向。 5.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研究讨论教学为辅。 6.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10%。 7.上机学时分配:本实验Linux环境下进行,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操作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结构 英文名称:Computer Architecture 课程类别: 专业课 学时:72(其中实验18学时) 学分: 3.5 适用对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顶向下、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并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通过学习本课程,能把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中所学的软、硬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This course is a computer professional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class, for training students in abstract thinking, and top-down, System analysi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i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goal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computer system structure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basic structure, basic design and analysis methods and computer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quo.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can in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y the school curriculum of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knowledge combined organic, Computer system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cept.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学对象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目的是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技术和最新动态,着重介绍软,硬件功能分配以及如何最佳、最合理地实现软、硬件功能分配。要求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和实现有一个整体掌握。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单元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