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1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3物理污染的特征及控制措施是什么?

问题一: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人口压力

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当今环境的首要问题。根据联合国预测,按目前每45年人口倍增计算,到2035年,世界人口将增至106.4亿,而地球最多可养活80亿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压力巨大。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还会造成城乡就业矛盾突出,使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人口老龄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对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2资源短缺

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1)能源:

我国能源总的特点是:“多煤缺油少气”,“北多南少,西丰东缺”。煤炭使用过多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SO2、NOx和粉煤灰等;消耗运能;增加用能成本;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问题

2)资源: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

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

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②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③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3环境污染

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也不是前几年提出的“防治为主”,而是要综合对待。目前中国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的失衡。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日增,大部分未经妥善处理。

问题二: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本身原因:人口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

2利用率

城市集中运行的中水设施一次性投资太高,远高于目前水价的自来水供水投资。由于前期投资较大,开发商没有积极性,这已成为制约中水回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仅在北京等极少数大城市的部分新建小区安装,且正常运行的又不到20%。城市里,洗浴中心、高尔夫、滑雪场在奢侈用水,洗车、浇花、景观、冲马桶等也用自来水,水的奢侈使用和低利用率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在当今这个追求钱权名的时代,奢侈消费和粗犷生产的方式,很少有人把不值钱的水当回事。管理部门为了利益争管水的权利,并没从保护水资源去努力。水危机的背后是人的危机。

农业灌溉技术落后。工业,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城市,浪费严重、污水回用率低。中国一年洗衣污水量就将近22亿吨,相当于34个十三陵水库,76个昆明湖。仅北京市2005年废水排放为10.10亿吨,其中生活污水就达到8.82亿吨,占总排污的近90%。

3管理制度的缺失

由于节水、治污不但没有多少眼前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绩效也不明显,人们自然就没有积极性。管理部门多在争管水的权利,没努力采取措施去对保护水资源,而是极尽所能地利用水为部门索取利益,争取福利。

工业企业、城市生活污水很多不经治理就直接排走,造成地表和部分地下水体的严重污染;地下水超采造成华北6万多平方公里的沉降等,是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和监管的缺失。同时又不惜成本、不惜代价进行调水,受水城市在享受调水红利的同时,环境生态也在付出沉重的代价。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应没有建立完善的节水环保科技新产品的宣传、推广、补贴的政策机制。节水产品象节能灯一样由于较高的成本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节水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问题三:物理污染的特征及控制措施是什么?

(一)特征

1声学污染

1)感觉型污染,与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2)不会在环境中遗留有害有毒的污染物质。

3)噪声源分散而广泛,噪声源分布很广,难于集中处理,但影响范围有限。

4)声源停止,噪声立即消失,没有后效作用。

5)噪声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能直接感觉到它的干扰。不象物质污染产生后果才受到注意。

6)噪声污染往往是受到抱怨和控告最多的环境污染。

2电磁辐射

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电磁波污染,又称电磁污染或称射频辐射污染。它是以电磁场的场力为特征,并和电磁波性质、功率、密度及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3放射性污染

1)放射性污染物的放射性与物质的化学状态无关;

2)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能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一种或几种射线;

3)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有一定的半衰期,不因气压、温度而改变;有的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极长,例如241Pu的β衰变产物241Am的半衰期为433年,238 93U高达109年,而有些则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

4)除了核反应条件外,任何化学、物理、生物的处理都不能改变放射性核素的性质;

5)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可随介质的扩散或流动在自然界稀释和迁移,可在生物体内被富集并由此而产生在人体内的放射性污染即内照射。

4光污染

局部性:光污染岁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不残余性:在环境中光源消失,污染即消失

相对性

5热污染

在城市中产生“热岛效应”。

(二)防治措施

1声学污染

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三个因素: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传播途径包括反射、衍射等各种

形式的声波行进过程。只有当声源、声的传播途径和接受者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时,噪声才能对人造成干扰和危害。因此,控制噪声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空气动力噪声可利用平滑的气流通道和降低气流速度加以控制;机械性噪声可以利用或阻尼物料减少摩擦或撞击进行控制;电磁性噪声可以利用消声器进行控制。

2)从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阻尼、隔振、吸声、隔声、消声、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措施,尽力减弱或降低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减弱噪声对耳膜的作用。

3)在接受点阻止噪声

个人防护、建筑合理布局和绿化减噪。

城市噪声的综合防治技术:控制城市人口、合理使用土地、噪声功能区域划分

2电磁辐射

采用电磁屏蔽。

所谓电磁屏蔽就是采用一些方法,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定在指定的空间范围内,其目的是阻碍电磁辐射在空间的传播和扩散。电磁屏蔽除了在工业生产上有其特有的作用外,在电磁污染的防护方面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目前采用的屏蔽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屏蔽室

由金属(片、网)所构成,多用于大型机械组成或控制室的主动场屏蔽。

屏蔽衣、屏蔽头盔和屏蔽眼镜:这些均是个人防护用具,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辐射强度,以保护从事接触电磁辐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屏蔽罩

这是对小型仪器的主动场屏蔽的主要方法,屏蔽所用材料一般要求是电阻率小的导电性材料,如铜、铝等。

3)别把家用电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假如有应用手册,应根据指示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

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当电器不使用时,最好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处于备用状态,这样不仅可以省电,还可以减少微量电磁辐射的累积。

4)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

3放射性污染

严防生活中的核辐射污染:对于核辐射污染,即放射性污染,常人往往只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核辐射核工厂里某些特殊车间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危害,或者医院的X射线治疗所产生的放射性造成的影响及损害,而未考虑生活中还会有放射性污染源。

实际上,生活中的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人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要防止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关执法部门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

另一方面,政府及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对容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商品要进行定期监测。

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经常利用工业废渣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经放射性衰变产生了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氛及其于体产物放射出能量较高的a射线(粒子),人若吸进这样的气体,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如果长期受到照射,便容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

大多数家庭居室中自然出现的放射性气体氖,如果与烟气混合,将会有致命的影响。氖是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装修居室用的花岗岩及其它板石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氖,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经监测表明,室内氧气多在通风不良的地方积累,所以经常打开居室的窗户,促进空气流通,使氧稀释,这是减少室内氛浓度的良好措施。

装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选择地使用。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随矿床,所在地等天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必须对其进行监测,才能知道是否适合居室装修,因此要规范装修材料的市场。

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蔬菜。其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普遍增高,食用有害人体健康。

我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

据报道,通过有关部门监测,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中含氧的浓度过高,若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危害身体。因此,各地有关执法和监督部门,要对矿泉水的开发项目要严加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商品矿泉水的卫生指标,还要重视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

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U、Th、Ra、210Po、和210Pb。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这些物质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

平时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禁止食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佩戴金银首饰是人们,容易患"首饰病",即皮肤病。一般来讲,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据报道,美国专家在检验了几千件首饰后发现,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严重地损害,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癌。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

4光污染

1)要配置不同颜色

2000年初,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的薄膜覆盖法获得成功:采用一些特定颜色(频率)的薄膜覆盖在书本上,阅读时会使眼睛放松,不容易串行,还明显地提高阅读效率。

2)建筑物装修

要服从都市环境保护要求,尽量不用玻璃大理石、铝合金等材料,涂料也要选择反射系数低的。

3)室内装修要合理布置灯光

不仅指亮度、位置、角度的合理性,还包括颜色格调、光源类型、配光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4)要注意个人保健。

5热污染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

2)利用温排水冷却技术减少温排水

3)废热的综合利用

对于工业排放的高温废气,可通过利用排放的高温废气预热冷原料气、利用废热锅炉对

冷水或冷空气加热,用于供暖或淋浴等途径加以利用。对于温热废水,可通过利用电站温热水进行水产养殖,(如国内外巳试验成功用电站温排水养殖非洲卿鱼)或利用温热水调节港口水域的水温,防止港口冻结等途径加以利用。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分析工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认真倾听,快乐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标注关键词,熟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基本概念,学会案例分析和 表述的方法。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对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结合身边实际,请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2.我们身边有许多环境问题,请写出我国环境危机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循环经济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从你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请分析身边的案例,说明清洁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经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会,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每年4月20日-5月20日在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举行。3.你到过寿光蔬菜博览会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生态农业的含义。 ★请为你所在村庄、熟悉的企业的循环经济出谋划策吗?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地理教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地理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总结等方法; 2.正确认识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学会分析存在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哪中国又如何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生读图。 提问:图三段古文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思想? 学生思考回答: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能从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将尊重生态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作为治国安邦之道。 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有

哪些? 多媒体投影:大气污染图片、水污染图片、固体废弃物污染图片、噪声污染链接图片、水土流失、荒漠化图片、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图片、海洋污染图片、矿山环境恶化图片以及图。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并回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教师启发:通过上述材料和图片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 学生读图,并阅读教材。 学生简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目标】: 1、根据有关材料,归纳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任务。 3、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主学习】: 世界面积、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情 深受、、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行动纲领: 发展战略 坚持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探究活动1]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材料一: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人口=前苏联+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31个国家总人口)”。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 材料二: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到1998年人均耕地、淡水、草地和林地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32.3%和14.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材料三: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我国现有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3,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50亿吨。

[探究活动2] 阅读课本,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完成下列知识纲要和图表。 ⑴我国的人口问题及相应的人口战略: ⑵我国的资源问题和资源战略: 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战略: ⑷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稳定战略: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D.不利的外部环境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试说明]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1.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的原因 (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我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1)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2)人口结构不合理;(3)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人口战略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 (1)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 (1)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2)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 (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四、环境战略

1.重要性 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措施 (1)必须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2)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是什么? 2.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考点(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全练]

耕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②反映的耕地功能是() A.生态安全维护B.国民经济贡献 C.基本生活保障D.粮食安全保障 2.引起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总数巨大B.现代农业的发展 C.大力开垦荒地D.地理环境的变化 解析:1.A 2.A第1题,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用地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环境问题突出时,人们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一般较晚才会出现此类用地。第2题,图中曲线①应该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人地矛盾不突出,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强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故此功能加强。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如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3~4题。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最有可能发育成流动沙丘的区域是() A.①B.② C.③D.④ 4.造成近些年该地区北部地带沙漠化迅速南侵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C.冬季风势力增强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解析:3.D 4.B第3题,植被覆盖率低,风速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沙丘易流动,④地是最可能成为流动沙丘发育的地方。第4题,由于河西走廊水源来自南部山区,北部

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1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3物理污染的特征及控制措施是什么? 问题一: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人口压力 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当今环境的首要问题。根据联合国预测,按目前每45年人口倍增计算,到2035年,世界人口将增至106.4亿,而地球最多可养活80亿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压力巨大。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还会造成城乡就业矛盾突出,使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人口老龄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对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2资源短缺 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1)能源: 我国能源总的特点是:“多煤缺油少气”,“北多南少,西丰东缺”。煤炭使用过多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SO2、NOx和粉煤灰等;消耗运能;增加用能成本;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问题 2)资源: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 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 (第一课时) 【基础梳理】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压力:人口基数大、素质低,每年新增人口多,结构不合理。 2、资源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3、深刻的环境危机:仍在发展;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二)、行动纲领: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一)、概念:以技术手段,以为核心,以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二)、原则:资源输入、资源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B、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 C、中国已制定出国家级《21世纪议程》,这是继巴西后的世界第二部 D、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并不紧迫 2、以下一些观点和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杀鸡取卵 B、竭泽而渔 C、砍伐森林 D、退耕还牧 3、促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地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D、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关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叙述是() A、只有生态破坏,没有严重地环境污染现象 B、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和农业生产活动不合理而形成的 C、范围小,问题严重,主要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 D、对待环境问题只要不继续开发就能自行恢复 5、《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表于() A.1994年3月 B.1992年12月 C.1993年4月 D.1994年6月 6、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地矛盾,应实行地基本国策是() A、保护有限地土地资源 B、大力砍伐森林 C、大力开发环境资源 D、实行计划生育 7、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但资源类型很不齐全 B.我国许多自然资源居世界前列,因而人均占有量也居世界前列 C.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地相对短缺 D.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5%以上 8、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地叙述,正确地是()

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了解留民营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总结等方法; 正确认识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学会分析存在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哪中国又如何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K12学习教育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生读图8.17。 提问:图8.17三段古文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思想?学生思考回答: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能从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将尊重生态规律、保护自然资源作为治国安邦之道。 提问: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有哪些? 多媒体投影:大气污染图片、水污染图片、固体废弃物污染图片、噪声污染链接图片、水土流失、荒漠化图片、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图片、海洋污染图片、矿山环境恶化图片以及图8.18。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并回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深刻的环境危机。 教师启发:通过上述材料和图片有何启示? 学生思考。 学生读图8.19,并阅读教材。 学生简述:《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doc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62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教学设计教案

《6.2 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是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课标注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编排先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 能够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过程和方法目标 启发学生对清洁生产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酒精厂的效益。 通过案列3中图6.15的解读,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 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0.5课时 教学过程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壹、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于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壹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和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壹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于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壹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 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见成壹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且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于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B.技术 C.原料D.市场 10.该生态产业园区()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C.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行动纲领 1.我国政府提出的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行动纲领是“控制人口,,、”。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二、发展战略 (一)人口问题 (1)加强,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合理地利用,减轻人口对宽松的环境。 (二)资源战略 1.资源短缺 (1)我国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A.我国各种自然资源贫乏,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C.我国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B.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我国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已经枯竭 (2)资源短缺的影响: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2.我国的资源战略 (1)为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实施的资源战略,正确的是() A.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B.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进资源的

共3页第1页 增值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自然资源可以尽情利用,不需要节约 D.在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增加能源,源。 (3),减少能源 (三)环境战略 1.发展的含义 (1)含义的共同进步。 (2)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生态环境的发展C.只要经济在发展,环境就一定会恶化 B.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关系D.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解决环境问题 2.我国的环境战略 和防治,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体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 (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 (1)是可持续发展的;(2)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3)是可持续发展的点、点和点。 2.我国的稳定战略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说一说这些论述中都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思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首时》) 2.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7%的耕地养活21%的人口,1份的世界平均财富养活6倍的人口,1/4的新增产值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人口数量庞大—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用较少的财富养活较多人口 人口数量庞大—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 人口数量庞大—低素质人口多—环境意识差 人口成为发展障碍——资源短缺,环境危机 2.严重的资源短缺 我国的资源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经济迅速发展—资源需求量大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资源相对短缺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表现 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 农村: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测试 课后活页训练 探究学习园地 下页 上 页 热点考向示例 高效课堂互动自主预习学案3.解决措施:走___________ 之路。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发布时间:________。 (2)主要内容: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对策以及___________。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 (1)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__________ 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手段:环境_______ 技术。(3)核心:提高__________ 。(4)资源利用方式: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1994年3月总体战略行动方案循环利用无害化生态效益环境友好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材深化透析 学业水平测试 课后活页训练 探究学习园地 下页 上 页 热点考向示例 高效课堂互动 自主预习学案 (5)原则:资源输入_______ 、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______________。 (6)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______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1)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________ 利用,控制了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__________。(2)经济效益: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_调整。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1)原理:__________ 的观点。(2)方式:调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相结合,协调各层关系。(3)目的:形成______________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____________ 。减量化再生资源化生态化可持续技术改造工业结构生态系统整原有的生产结构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生态上和经济上可持续发展来源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治综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与自然不应是奴性关系,而是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实现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开展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借鉴西方经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然生态科学中国可持续发展 引言马克思主义原理及自然的历史发展关系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上世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及环境恶化的教训告诉我们,挑战自然,必将自食恶果,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以后长远发展大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自然界 1.1自然与自然界的关系 在古希腊思想中,自然并不指称自然界。据海德格尔考证,自然一词的源初含义在古希腊是指涌现和无蔽状态,是指事物充分真实显现自身。他说自然,意指生长。自然是指古希腊的涌现或本性,自然界则是自然概念的现代性含义,表示人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物的总和。自然和自然界二者关系是:自然是使自然界和自然物应该如此显现自身的根源,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内在依据。自然蕴涵在自然界之中并通过自然界表现出来,自然界则被自然所规定,并依据自然而生成和变化;自然是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内在本性,自然界和自然物则是自然的外部显现;自然离开自然界和自然物无所栖身,自然界和自然物缺乏自然也就丧失了自身的规定性。 自然沦落成为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界,从哲学世界观方面讲,意味着人与自然分裂、对立和人成为自然世界的主人;从价值观和实践生活方面讲,意味着将自然界工具化,将人类对其的占有和掠夺合理化。这就是说,自然沦落为自然界,标志着人与自然主奴关系的建构和价值心态的变异,而这种主奴关系和价值心态必然导致现代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任意地掠夺自然、榨取自然、根本不必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能力;任意地把废气、废水、废物排放给自然界,根本不顾及生态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人类只对自己的同类承担责任,而根本不必对自然界的残破承担任何道义。生态危机正是这种价值心态的逻辑结果[1]。 1.2 环境价值论 环境是人类对其周围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性发展和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的总和。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宋键(国家科委主任) 本世纪以来,地球上发生了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本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达到57亿,并且仍以每年约8000万以上的速度在继续增长;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这种形势下,人类不得不认真地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因此,联合国于1992年6月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公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要点是: ──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联。经济发展应包含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才是可以持续的。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必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有如空气和水一样,是人类生存和进步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平衡。 ──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