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朦胧诗的精神气质和审美特征

论朦胧诗的精神气质和审美特征
论朦胧诗的精神气质和审美特征

论朦胧诗的精神气质和审美特征

摘要:朦胧诗派在文革十年动乱之后,以独特的姿态登上了荒原一般的诗坛,给诗坛带来了一丝曙光。他们以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探求人性和生命本体,呼吁人道主义的回归。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了他们特有的审美特征,在诗坛独树一帜。

关键词:朦胧诗;存在主义;生命本体;人道主义;审美特征

从“文革”中走过来的这群年轻的朦胧诗派的诗人,灵魂深处如风雨后的彩虹,色彩是复杂的。他们对人的权利和人的存在价值进行重新的审视,对现实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对自身的自由理念重新追求。他们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存在主义意识。萨特说:“我们远远不能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改变我们的处境,似乎我们自己也不能改变我们自己。我不能自由地逃避我的阶级、民族和我的家庭的命运,甚至也不能确立我的权利或命运,也不能自由地克服我的最无意义的欲念或习惯。”[1]诗人们的追问让他们陷入了一条长长的黑胡同,似乎那条出路永远都找不到方向。所以北岛在怒吼“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回答》)舒婷则以女性的身份在宣告“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上痛哭一晚。”(《神女峰》)而顾城则将自己关在他的童话王国里面,做着儿时的梦。他们勇敢可是现实荆棘丛生,他们倔强可是梦想遥不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唐文英 “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二、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三、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四、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五、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 六、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七、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八、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舒婷诗的艺术特征: 一,是舒婷诗歌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三,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舒婷诗的内容:

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朦胧诗及其叙述

朦胧诗及其叙述学习目标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他们的异同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情况什么是朦胧诗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二朦胧诗的出现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新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朦胧诗引起的这场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有着特别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四朦胧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也不是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在艺术上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炼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五代表作家的诗作风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朦胧诗代表着真正的过渡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代精神是文学回到文学自身的开始因此它是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一笔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是北岛舒婷顾城北岛诗作《回答》《宣告》《雨夜》《古寺》舒婷诗作的特点在朦胧诗人中舒婷是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的诗人舒婷的诗表现出一种甜密的忧郁一种感伤的希望形成一种深情柔和的诗风舒婷以款款的吟唱抒写了人的情感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包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舒婷的诗采用了隐喻意象暗示象征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舒婷的诗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舒婷的诗作《致大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落叶》《双桅船》顾城简介 1956年出身于北京13岁随父亲到山东左黄河道的农场1974年回到北京做过多种杂工1980年以后专职从事创作1993年10月9日在新西兰希基岛自杀他的诗集有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08中基陈原 2008221102310005 摘要: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讲求陌生化,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朦胧诗内心世界陌生化审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朦胧派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杨炼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一、由传统诗歌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走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朦胧诗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和细节特征的真实模仿上,而是更加注重表现人主观的内心感受和印象体验。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指导下,传统诗歌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人为地拉成一种的线性关系,只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而把人的内心世界排挤到不显眼的角落,即使是作为诗歌中心元素的抒情也是在一个层次或平面上展开,且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与诗的真义相去甚远。诗歌应该把情感当作自己的表现对象。情感虽然受之于外,但却蓄之于心,而要表达情感就一定要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认识和表现。 “当作家抒情地、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想旨趣和感情态度时,他可以首先从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特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向出发……在绝大多数的抒情作品中,主要的认识对象正是作家(诗人)本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社会意识。”[1]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诗歌就不需要写外在的物象和具体的情境。只是在描写这些外在物象和具体情境时,也要将它们纳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黑格尔说过,“抒情诗固然也要涉及具体的情境,主体在这种情境之中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纳入他的情感和观感里,但是决定抒情诗这个基本类型的是内心生活,所以抒情诗不容许对外在现实进行广泛的描绘。”[2]朦胧诗在这一点上半点也不朦胧,它特别强调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正如艾青的《虎斑贝》:“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身玉石的盔甲,/保持着最易受伤的生命,/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诗人吟咏的对象是虎斑贝,但却并没有描摹再现虎斑贝这一具体物象的外在形貌和状态特征,而是突出表现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并且把它纳入到诗人自己的遭际命运和印象感受里加以表现,让虎斑贝的遭际命运和自己的融为一体。这也如黑格尔所说的,“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生自发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它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

讲课课件朦胧诗

一、朦胧诗的出现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他们的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二、朦胧诗的定义 朦胧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坛广受争议,影响深远的一个诗歌流派。它以一批成长于文革时期的青年诗人为主力军,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来隐示情思,其诗境朦胧、主题多义,显示出较强的探索性。又被时人称为“新诗潮”。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三、朦胧诗的论争 1.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公刘用文字表达了他的焦虑) 2.1980年,《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作者批评新潮诗朦胧、晦涩、难懂,并将这些青年诗人的创作称之为“朦胧体”。朦胧诗也因此得名。 3.《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将整理的发言,以《在新的崛起面前》为题发表。他以“历史见证人”的姿态,和对于“五四”的“自由、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的想像,来吁请“宽容”:“对于这些`古怪`的诗”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急着出来`引导`”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概括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为: 1.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2.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 3.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身的劳动场景 《崛起的诗群》------- 徐敬亚 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从现代倾向,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从形式到内容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 这三篇文章都使用了“崛起”一词,也是为朦胧诗呐喊助威的著名文章,被统称为“三个崛起论”,与朦胧诗一样遭到严厉的批评。 三崛起被看作是有代表性的错误理论认为他们程度不同,并越来越系统的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和路线,比起文学领域中其他的错误理论,更完整,更放肆,因而不能低估,他们给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的混乱和损害。但这种严厉警告在此时已难以产生威慑效果,朦胧诗影响迅速扩大,并确立了他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 论争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四、朦胧诗的特质及意义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

浅析“朦胧诗”(一)

浅析“朦胧诗”(一) 【论文关键词】“朦胧诗”;”朦胧诗派”;新诗潮 【论文摘要】近期以来,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本文从“朦胧诗”和“朦胧诗派”、“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正确评价“朦胧诗”三个方面对“朦胧诗”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一、“朦胧诗”和“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从60、70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朦胧诗派”迎着热风冷雨,直到被社会普遍认可与接受,其生长和发展的不寻常历程,可以说是相当辉煌的。然而,到了文学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胧诗”则开始淡出。“朦胧诗”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文革”神本主义思想文化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是人本主义文学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 “朦胧诗派”崛起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树》、《中秋夜》、《四月的黄昏》,北岛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结局或开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献诗》、《心事》,食指的《相信未来》、《命运》、《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国啊,祖国》、《没有写完的诗》、《星星变奏曲》,顾城的《简历》,杨炼的《乌篷船》,方含的《谣曲》等。其中,不少后来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这首诗是“朦胧诗”创作中最经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树》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热烈歌颂了诚挚、坚贞的爱情,当年曾脍炙人口。 虽然“朦胧诗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群体,但这些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二、“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 (一)“朦胧诗”的产生 “朦胧诗”的崛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两三年内迅猛崛起,遍地开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举国上下痛恨“文革”渴望新生的政治热情。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两行诗句,以三个单纯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却始终不失信念的一代人异常复杂的心理经验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是在不断地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苦难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

朦胧诗的美学探究和现实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姓名 论文题目朦胧诗的美学探究和现实意义指导教师 目录 学号: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前言 (1) 一、“朦胧诗”概述 (2) (一)“朦胧诗”名称的由来 (2) (二)朦胧诗的相关成员和文化背景 (2) (三)朦胧诗的发展过程 (3) 二、朦胧诗的美学探究 (4) (一) 朦胧诗的形式美 (5) (二) 朦胧诗的音乐美 (5) (三)朦胧诗的意境美 (6) (四)朦胧诗的意象塑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7) 三、朦胧诗在人性上的体现 (8) (一) 关注人自身的价值 (9) (二)诗歌中体现诗人的情感 (9) 四、朦胧诗的现实意义 (9) 参考文献: (10)

朦胧诗的美学探究和现实意义 摘要:“朦胧诗”的名称文学界初步定论是来源于章明的评论文章《令人气愤的“朦胧”》,但是它的发端却可追溯到60年代末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朦胧”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的表达具有“不确定性”。本篇文章主要讲述朦胧诗的产生背景和主要诗人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性和美感,以及朦胧诗如何成为净化心灵的精神殿堂。 关键词:朦胧诗;美学意义;自由;反叛性 Abstract:Preliminary conclusion is derived from the name of the "misty poetry" literary commentary k. "disheartening twilight ", but it started dating back to the 60 s of the educated youth" to the countryside "movement.The word "twilight", as the name implies, is an expression of meaning with "uncertainty".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ajor poet of misty poetry embodied in the human nature and aesthetic feeling, and how to become misty purify the mind of the spirit. Key Words:misty poetry; aesthetic significance; freedom; bolshy 前言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一个时期,文学的发展状况出现了好转的迹象。由于外界政治因素对文学的控制逐渐松懈,文学的样式和内容也变的丰富多彩起来。这一时期的文学习惯性被称为“新时期文学”。尽管如此,但是在大范围内文学并没有完全摆脱“文革文学”的阴影。 但是在8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文革的经历者开始回顾历史,深入探究“历史灾难”,不断的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叙述历史。而在诗歌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诗人的“朦胧诗运动”。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朦胧诗。 一、“朦胧诗”概述 (一)“朦胧诗”名称的由来 “朦胧诗”的名称文学界初步定论是来源于章明的评论文章《令人气愤的“朦胧”》,但是它的发端却可追溯到60年代末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朦胧”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朦胧派诗歌分析与鉴赏 赵春明 (河西学院中文系08级6班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朦胧诗派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开来,并出现了一批新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芒克、江河等。他们出生在文革时期,对那一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十分的熟悉。他们用自己的诗作诅咒了那一个黑暗专制的时代,把理想和憧憬也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当中。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在文章中主要列举出了当时的朦胧诗派的三位重要诗人和其作品,并对其作品做了分析和比较,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到三人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 关键词:朦胧诗; 时代背景;诗歌特点;诗人间比较 H azy futurist poetry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Zhao ChunMing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hexi 08 6 class level in gansu zhang ye 734000) Abstract:dim poetry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popularity, and a batch of new poets, such as: the north island, attend to city and self-identity, the awn grams, rivers, etc. They generally bor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era in which all very familiar. They use their poems curse the time of a dark, and also the ideal written into his own works. As a kind of tide of new poetr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different traditional poetry, the poetry simple diagrams depict the reality, the traditional mode, the policy of poetry as an important way to life in philosophy meaning are unprecedented increase, "Person" as the core, the thought in the art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 modern lif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xplore three aspect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 mainly enumerate the dim poetry poet and the three important works, and the work don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let the reader can be learned three poetry style and content. Keywords:poetry; Background; Poetry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et 朦胧诗是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传承,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二十年代的象征诗派、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派、七十与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和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新生代诗,朦胧诗在其中有着它的特殊历史使命。在中国粉碎了“四人帮”,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思想开始解冻的时候,新一代诗人开始怒吼。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等一批名作相继问世,打开了朦胧诗的序曲。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他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潮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醒的人的意识独树一帜,这种人的意识体现在:忧患情绪、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呼唤,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北岛诗歌人的意识又是与特

如何欣赏朦胧诗

如何欣赏朦胧诗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与艺术特征 谁也不能不论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因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就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就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与谐的人际关系与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失去了正常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她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与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就是,这些被愚弄与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她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她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她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她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于就是,她们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与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她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她们希求人类之爱的觉醒,她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您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您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这就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就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就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终于,她们找到了,这便就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与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与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与追求。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您的高枝炫耀自己,您也不能只就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您的高度,衬托您的感仪;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您就是‘橡树’,我就是‘木棉’,‘您’有‘您’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总之,我们不能把《致橡树》仅仅理解为一首纯正的爱情诗,而其实在追求歌颂爱情之外,它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与追求,追求的就是人类之爱,呼唤的就是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另一方面,朦胧诗人更为强烈地表现对这一人际关系与人性回归的追求,她们用冷峻的笔调表现了文革十年里许多极端冷漠、残酷、自私、人性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天就是灰色的/路就是灰色的/楼就是灰色的/雨就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感觉》)。一世教师那样冷漠,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也许纯真、真诚只在孩子身上,“鲜红”与“淡绿”就是与谐的搭配,可这只就是“一片死灰之中”的一线生机,就是多么微弱的与呵!这不更反衬了“死灰”(冷漠、沉闷、扭曲)所给予人的恐惧之深么?“十年文革: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了人性至于何等地步就可想而知了。这从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作中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证明,“您/一会瞧我/一会瞧云。//我觉得/您瞧我时很远,/您瞧云时很

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

探析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贯穿整个古代史的美学思潮是和谐思想,古典主义艺术就是以这种和谐思想为基础的和谐美的艺术。在和谐美的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再现于表现、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典型与意境、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构成的诸要素,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统一整体。 关键词:古典艺术审美特征 贯穿整个古代史的美学思潮是和谐思想,所谓和谐,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内容与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和谐自由的关系。古典主义艺术就是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美的艺术。在和谐美的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再现于表现、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典型与意境、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构成的诸要素,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统一整体。它平稳、舒缓、宁静,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毫不费力的,像黑格尔所说,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那样自由自在。作为一种艺术的类型和美学的表现形态,古典主义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素朴的和谐统一,要求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模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厚的表现、抒情、写意的成分,再现与表现水乳般的融合在一起。古希腊诗人摩西尼德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直到文艺复兴的达•芬奇还说:“画是嘴巴哑的诗,诗是眼睛瞎的画”,本来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在语言艺术中是属于表现、抒情的,画则是典型的再现,但是在这里诗和画这两个概念又超出它狭隘的题材范围,扩大和上升为深刻的美学范畴。诗相当于表现,画相当于再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表现中有再现,再现中有表现。抒情的诗和模拟的画在古典和谐美的时代,有一个共同的审美本质,这就是苏东坡说的“诗画本一律”,也就是再现与表现在古典美的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素朴的辩证的和谐结合。 二.理想与现实的单一的、素朴的统一。它一方面满足于现实的理想,不追求现实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认为具体存在的现实美是不充分的,需要把现实中分散的美挑选出来,集中概括起来,来创造一个兼具众美的范本式的形象。这样创造的古典和谐美,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它是现实的,因为它的组成元素都是现实中可以找到的,不迷恋于现实之外的幻想;它是理想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事物的美可以符合它,可以达到它。对个体的现实美来说,它是一个理想的范本。 三.情感和理智、想象和思维的和谐统一。客体的再现与理智、思维直接相关,主体表现更多的诉诸情感想象。古典和谐美艺术,再现与表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也制约着情感与理智、想象与思维的和谐统一。苏格拉底即要求“塑造优美的形象”又要求“描绘人的心境”,“表现心理活动和精神方面的特质”,亚里士多德也是既强调模仿和认识,又重视悲剧的情感净化作用。艺术的再现与表现,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联。一般的说偏于再现的艺术,侧重在空间展开,时间凝练在空间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摘要:范仲淹存词仅五首,但篇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与诗赋辞章不同,他的词,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一切任性自然,表露真情实感,在美学风格上,则表现为以悲为美,以真为美。虽在一些词中也有豪放的成分,但总体来说,仍符合词之婉约本色。 关键词:范仲淹词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范仲淹为北宋名臣,出将入相,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一代人臣典范。作为文人,他也有大量的文章、诗赋传世,然而就词的创作而言,他的词作现存仅五首,数量很少。但仅仅是这五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后代评论者们针对范词的地位、词作的具体内容屡屡争论不已,充分显示了范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在讨论范词美学特征时,往往笼统地说“豪放与婉约并举”,虽则大体上是如此,实则是不太准确的,范词有豪放的成分,但主要的风格,宜概括为以悲为美。因其自由洒落、无拘无束,其词还体现出以真为美。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结合词评家们的种种观点,对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做一深入分析。 一、以悲为美 以《渔家傲》一词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734 这是一首被广为传颂的边塞词,但是也从它产生之日起,不同的评论者,对于它的风格、主旨却有不同的判断。例如范仲淹的同时代人欧阳修对其就是持否定态度的,根据魏泰《东轩笔录》的记载,欧阳修曾说这是“穷塞主”之词。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欧阳修为出征的将领送行,也填了一首《渔家傲》,里面的文字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2]并评价这才是“真元帅之事”。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范仲淹这首词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个元帅不应该发出这种悲苦之声,应该高扬建功立业的雄浑壮阔之气,而此词太过悲苦。近代有人认为“范不应作衰飒语,自杀大将威风”,同意欧阳修关于范词悲苦的评价。后来的论者,多有将此词解释为豪放,如黄蓼园在《蓼园词评》中先引用沈雄的话说:“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之后自己评论道:“文正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出镇以制之。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至今读之,尤凛凛有生气。”[3]1804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该词的解读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其消极悲哀的,另一种认为其虽写悲哀,实则豪迈壮阔的。那么,哪种更有道理呢?从历史上看,范仲淹当时镇守边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令西夏军队不敢断然侵犯,但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趋势仍没有较大改观。再加上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使武将根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范仲淹“勒燕然”的梦想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首词虽描述边关雄奇壮丽的景色,气象开阔,但感情基调是很低沉的,虽有豪放,但仍是以悲为主。很多评论根据词中“燕然未勒”这一典故的使用,推断其情感基调为豪放,

论《恋爱的犀牛》的美学特征

论《恋爱的犀牛》的美学特征 摘要:作为孟京辉导演先锋戏剧的代表,《恋爱的犀牛》经过无数次排演,无数次公映,一直能够获得观众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表达出的悲观主义观点。这种悲观主义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在沉默中体会悲剧的痛感所带来的快感。荒诞也是此剧的一大看点,人物的性格、语言,人物间的对话都带有“无厘头”的幽默,并且能够与当下生活结合,引人发笑。但这“笑”却是含泪的笑,在笑声中揭示悲哀与痛苦,是对人生存意义的体悟。 关键词: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荒诞 先锋戏剧是80年代实验戏剧的一种生命的延续,所以先锋戏剧又称实验戏剧,它是对现实主义主流模式的叫板。《恋爱的犀牛》举着“先锋戏剧”的旗帜在小剧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在剧本,舞台,表演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探索,印证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壮大。小剧场戏剧,通常是指演出场所小,戏剧人物少,艺术上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戏剧。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在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危机中崛起,在学习、继承中国古典戏剧的同时,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戏剧发展的成果,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孟京辉导演于90年代开始走上“实验戏剧”的舞台,他的一系列作品《等待戈多》、《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几乎一上演就会引发争议,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恋爱的犀牛》讲述的是犀牛饲养员和女孩明明的爱情故事。马路疯狂的爱着明明,而明明爱着的人却是从未出现的男人陈飞。这是两个偏执的人的偏执的爱情,不懂电脑,不会开车,不会英语的马路为了获得明明的心,去学开车,学英语,学电脑,甚至去上恋爱培训课,但这一切都没有让明明爱上他,明明只是一味的拒绝马路,因为在明明心里,陈飞才是那个让她愿意付出一切的人,她愿意成为陈飞的奴隶。最终,绝望的马路以爱的名义绑架明明,他杀死心爱的犀牛图拉,掏出它的心,向明明表达自己的爱情。 戏剧开始就在追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爱是什么?爱的感觉从哪儿来?人们想要的是什么?人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吗? 一、情感之美 戏剧起源于巫术,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巫术的目的在于激发某种情感,只有表现激发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关于艺术的起源,有说法认为艺术起源于“表现”,克罗齐的“表现说”提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而直觉的来源是情感,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外化表现。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凝聚了作家的情感因素,能引起欣赏着情感共鸣的。 《恋爱的犀牛》所展示的爱情故事,是偏执的,是疯狂的,是求而不得的,是绝望的。这是一个“爱与不爱”的故事。马路和明明无条件的执着于自己的感情,他们剥离了爱情中一切物质的、世俗的、功利的因素,将爱情从众多复杂的价值观中抽取出来,只讨论爱情,从而涉及到人性本真,是真正的情感。 整日虚度光阴的马路在遇到明明的那一刻开始改变,他偏执的认为只要自己改变了,成为一个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用的人,把他的所有都给明明就能够得到明明的爱。马路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他偏执的爱着明明,即使他知道明明不可能爱他。明明不爱马路,但她却像着了魔一样的爱着艺术家陈飞,“我眼睛里带着爱情就像是脑门上带着奴隶的印记,他走到哪我就要跟到哪!我简直就像个小狗似的的跟着他!你能想象吗?只要跟着他我就满足了。”他们是平凡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和每

论李商隐的朦胧诗

论李商隐的朦胧诗 摘要: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情感;艺术;美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1]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在朦胧美诗歌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 一、李商隐诗歌的情感特征 (一)李商隐的生平 在唐代,把恋情写得缠绵委婉、凄艳华美、蕴藉含蓄的首推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一代起迁居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人无法选择生活,是生活选择了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这个时代是一个令人灰心失望的时代。 诗人在这样一个无奈的时代尴尬地生活着,他的家庭从高祖一代起,都只做过县令、县尉和州郡僚佐一类地方官吏,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