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定律,我的课题思路是从建立一个科学探究入手,先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得出结论,总结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最后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要点,并辅以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理解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并熟练应用。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②能从微观角度分析一切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归类法、引导法相结合

仪器、用品PPT投影仪、电子天平、托盘天平、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

装置

三、教学内容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比较,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

[建立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

[收集证据]根据实验结果下结论:

实验一:白磷燃烧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思考:①为什么要在锥形瓶底部铺细沙

②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二: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前后总质量的测定;

装置一装置二

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中加入碳酸钠粉末,小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并用镊子将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塞好带导管的胶塞。

(2)将装置放在天平左盘上,用砝码和游码使天平平衡。

(3)倒转锥形瓶,使小试管中液体流出,二者反应,观察现象,并记录。

(4)待反应停止后,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方案装置一装置二

实验现象

天平是否平衡

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根据上述实验,聪明的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1、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若要证明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所设计的实验应满足什么条件若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其他生成时应注意什么

【课堂练习】

1、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即

,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变化。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打开盛酒精的瓶盖,酒精质量变少

C、镁带燃烧后,质量增加

D、纯净的铁钉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变重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2L水

B、蜡烛完全燃烧,蜡烛没有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只有固体、液态间的物质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如果有气体参加,就不遵守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4、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分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5、下列实验装置不能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6、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蜡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石蜡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石蜡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石蜡含有何种元素

7、右图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

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

不同的分子,则参加化学反应的A、B和生成的C三种

分子的个数比为()

A、4︰1︰3

B、3︰1︰2

C、4︰1︰2

D、3︰1︰3

8、已知32g硫粉和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是g;若有16g硫粉在40g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质量为g,剩余物质为,质量为g。

【画龙点睛】

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原子的种类,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原子的质量,⑥分子的数目,其中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2、在化学反应,X2 + XY3 = 3Z,则Z的化学式为()

A、XY2

B、X2Y

C、XY

D、X3Y

3、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反应前反应后

4、亚硝酸钠(NaNO 2)外观与食盐很相似,有咸味,误食易中毒。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隔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

此气体可能是( )

A 、SO 2

B 、NO 2

C 、N 2

D 、NH 3

5四种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5 15 1 5 反应后质量/g

11 未测 1 22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未测值为3g

B 、丙一定是催化剂

C 、乙全部发生了反应

D 、甲与乙反应的质量比为14︰3

6、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个同学分别作了以下实验:

实验①:称量镁条和石棉网,用坩埚钳夹住并在石棉网上方点燃,将产物与石棉网一起,

再称量;

实验②: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碳酸钠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和碳酸钠

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③:将打磨后的铁钉和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称量,然后,将铁钉投入到硫酸铜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上表: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填“增大”、“减小”、“不变”):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2)造成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① ②

(3)实验 正确地反映了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用实验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如果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必须在 容器中进行。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反应前(g )

反应后(g )

【课外小知识】

你知道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吗

质量守恒定律是由俄国伟大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发现的。1756年,他将锡放在密闭的容器内煅烧,锡发生了变化,生成白色氧化锡,但容器及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是没有变化的。他又反复地实验,把铜、铁、锡等金属放在容器中煅烧,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当煅烧后打开容器,称量所得的金属灰,它的质量比原来金属质量要大。他指出,金属煅烧后的质量增加是它吸收了空气所致。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这一观点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至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作了同样的实验,得到同一结论后,才引起科学界的认可。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拉瓦锡时代的天平还不够精确,小于0. 2%的质量变化是测不出来的。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由德国化学家朗多耳特和英国化学家曼莱完成的。他们所用的实验容器和反应物的质量为1kg左右,反应后质量误差小于0. 001g,这是实验允许的误差,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质量守恒定律。

自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公式以后,科学家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合二为一,称之为质能守恒定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