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功能 教好高中物理

渗透德育功能 教好高中物理
渗透德育功能 教好高中物理

渗透德育功能教好高中物理

【摘要】新课程及教学大纲都要求物理教学必须渗透德育。本文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德育目标的明确、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的介绍,提出要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感受其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功能渗透方法

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基本结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等品质的熏陶。

一、重要意义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实验的进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长岭县第四中学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德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海头中学王起义现行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地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我认为历史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而中学历史教育是极具德育功能的,其重要的德育功能有: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深厚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五千年,人才辈出,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教育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促进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是怎样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呢?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中心校时宝剑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品德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本文试从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及德育渗透的方法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历史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责任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对学生的进行人格教育,把中国特有的国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作有效渗透德育呢?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

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高中历史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发挥“渗透”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思想道德教育内涵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 德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思想与道德两者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意识形态,但不能互相替代。德育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样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德”,内涵最简单,外延最宽阔,渗透“德育”之说在中学教育中最为恰当。 强调渗透德育,不是有意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恰恰相反,是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夯实基础,是从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实处入手。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更多的则是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等等。用培养先进分子的要求来要求全体中学生,这只是拔苗助长,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却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能够做到的。 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特点 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主要有:1.依附性 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清朝末期也有人提出‘亡国者,必先亡其史’,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一、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 1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对林祥谦的描写,“敌人用到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

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这种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比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源成为人的教育的重要阵地。 2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国,与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共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能够及早地进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做人”。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1 德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功能。 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提出,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历史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教师在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德育方面就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育要注意克服政治教育化的倾向,但历史教育毕竟有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对生活、对人类、对世界的基本价值取向。 2 高中历史教学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历史教师最终应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 2.1 历史教师要以德立教,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师队伍建设,师德为先。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都有很强的表率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就是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不可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不爱国,就不可能引导学生爱国;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历史教师应从专业角度上出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科特点,也是时代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的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有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做到明礼诚信、敬业乐群、积极进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行一致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二、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诸项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2.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邳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摇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初统治

者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和大臣们经常讨论治政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衰问题,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因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也正是在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相反,如果什么时期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等。这些改革,无一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每一次改革都带来了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

高中英语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论文

高中英语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论文:论高中英语中德育教育的 渗透 孔子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木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性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法则和生存法则。“五育”一个也不能少,顺序也不能颠倒。“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一个教育的铁律。然而,就教师教学角度而言,多数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堂德育渗透没有必要,对教材中具有德育性的内容,不是去开动脑筋,创设情境,有机渗透,而是干巴巴地“教教材”;甚至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工作,英语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足够了。据目前一份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程度的调查表明:在被测试英语教师中,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的占50%。就学生角度而言,学生对英语课堂渗透德育意见不一。调查 中,63.5%多数学生喜欢课堂穿插一些德育教学,这表明德育

在英语课堂渗透的受到一定的欢迎。28.7%的学生不喜欢课堂穿插一些德育教学,认为教师上课应该稳重,逐条逐点解释,课堂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核心,德育素质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 首先,作为英语教师要明确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是高中阶段实施德育教育的基本前提。 对学生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