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调研——从宫殿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北京故宫调研——从宫殿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北京故宫调研——从宫殿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北京故宫调研报告

——从宫殿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摘要: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其壮丽的形体、完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的布局闻名于世。

本文从先故宫的整体规划入手,通过对其中轴线为代表的秩序性及等级性等建筑特点来深入研究故宫对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再反过来从传统思想从新思考故宫的细节设计,以屋顶为例主要分析。

关键词:

故宫木构建筑特点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群整体规划中轴线屋顶

正文:

在我国首都北京城区的中心,坐落着一片金碧辉煌、殿阁沉沉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

这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它以壮丽的形体、完美的工程以及庄严秩序的布局,逐渐成为了中国古典风格及东方韵味的标志性符号。

一、历史沿革

1.故宫历史及简介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

的皇宫。它平面呈南北长961

米、东西宽753米的长方形。

占地72万多平方米。四周由高

7.9米的城墙环绕,城墙四角

设角楼。城外由护城河环绕。

城四面各有一门,宫内有各式

木结构殿宇9000余间,均为黄

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

以精美彩画。

故宫由“前朝”及“内廷”

两大部分组成。前朝正中的三

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大气壮美,结构伟岸。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仍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局。后部虽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这座恢弘的建筑才结束了它作为皇家宫殿的使命。在此期间,故宫经历了其作为皇家宅邸的辉煌高贵与雍容奢华,同时却也经历着多舛的命运。然而,这座沉默的建筑物,在穿越了动荡的历史、经历过改朝换代的起伏之后,却依旧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2.古木构建筑群的主要特征

作为中国现存最伟大的传统建筑,故宫是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典型,它几乎囊括了一切木构建筑群的特点与优势。

这些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质灵活的框架结构

木材用于建筑有很多优点,轻质,整体性好,工期短,布置灵活等,而故宫,正是集这些为一体的木构宫殿建筑群。

2.模数与标准构件

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只建造了14年就完成了,这不仅是因为运用的是木材,也归功于中国古代的先进的建筑思想与技术——模数与标准构件的运用。它使得很多构件一起加工,方便快捷。

3.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故宫的屋顶样式非常多,几乎涵盖了那一时期所有屋顶的样式。不仅仅是等级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体现。

4.鲜艳而有气势的色彩运用

故宫色彩最重要标志是红墙黄瓦,朱门金钉,气势恢宏而又肃穆庄严。配上各色的琉璃瓦,故宫的色彩美到极致。

5.庭院式的组群

这点主要是从故宫的整体规划得出的结论,严谨的中轴线,三大殿的高潮设计,整个群体中每个建筑错落有致的组合,故宫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巅峰作品。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思想

建筑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传统与技术,它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意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注意营造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尤其是建筑群的组织和园林建筑的匠意;既重视建筑群体的完整性,又在意建筑自身和建筑群的平衡统一,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问的协调、均衡。

在众多的传统建筑中,最能体现建筑与空间虚实统一、和谐共存的,就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而故宫正是集这两种于一身的传统建筑群。这点在参观中我们尤有体会。

金水桥,三大殿,御花园,亭台,楼阁,院落,景致,这些故宫独一无二的建筑瑰宝,无一不蕴含着天地人合一的中国独特的时空思想,是建筑与空间意境的完美结合,下面我们会仔细分析故宫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具体表达我们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

二、传统建筑思想的体现

故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座大型宫殿建筑群,更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的文化财富。故宫的设计很讲究,它是一种人间秩序,它的严格与精美是由一系列的秩序,围合经造出来的,既同时体现了中国“家”的文化与帝王的尊贵霸气,也深深蕴含了周礼与儒家的经典思想,“天地人合一”。

而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体现又主要从2个方面展现:

1.设计手法

故宫的设计手法复杂而又精细,我们从整体与局部分而述之。

故宫的整体规划

* 严格的中轴线

看过平面图后,我们不难发现,故宫的平面布置井井有条,尊卑有别,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严格对称,有着一条直接上其他建筑群都无法比拟的中轴线。它将主要建筑整齐而严正的排列在其左右,次要建筑与其层层叠叠,使得整个建筑群体及严谨有序又规模宏大。

“礼”的思想使得故宫的布局内外城分区明显,等级森严,开放与封闭并存,建筑规格既多样又统一。

如此严格的整体规划布局,与封建王朝鼎盛时的建筑文化相比,少了些对自然的敬畏崇拜意蕴(秦汉唐时的广阔雄伟而并不十分严格的布局则更具有文化胸襟),而是更体现人的意志力量与君主王权的威严。

具体分析图:

后门

三大殿

最大广场

侧门

正门

严格左右对称的格局,黄色线表明前朝与内廷的分界,前朝办公,内廷生活。前朝与内廷的面积相当,而前朝更具有严格的对称性,更制度化政治化。

将主要建筑简化后的规划模式图如下:

中轴线

开端过渡渐进铺垫高潮(午门金水桥太和门广场三大殿

侧殿较矮,鲜明对比 极大的广场,肃穆而使人感到天地的广大与自己的渺小

* 景致的推进——建筑高潮的设计与营造

故宫不仅仅将每个建筑单体设计得宏大巍峨,威严霸气,整体的规划也是一步一步推进景致,高潮迭起。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建筑序列中,最壮观的无疑是进入午门之后就充满视线让人震撼的皇城“前朝”,这其中重点是三大殿。

外朝的三大殿,即位于中轴线前端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要分析三大殿的建筑序列关系,还要从天安门看起。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进入后,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近似四方形的封闭式庭院作为过渡空间,端门与午门之间的两侧又有较为低矮的廊庑,高与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午门的高大恢弘,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能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起到了收敛视觉和心境的效果,给走在其中的我们一种“暗示”,更期待之后的宫殿。走过午门,映入眼帘的是太和门,这时空间骤然变得开阔明朗,殿前的空间突变成一个横向开阔的矩形庭院。正当中的金水桥成弯月形横穿庭院,这就是三大殿的前奏,更是高潮前的序曲。

进入太和门,故宫前朝真正的高潮正是呈现于眼前。太和殿屹立于前占地约80000平方米的故宫内最大庭院之后,显示出其气势的宏大鼎盛。因为广场有着巨大的尺度,并且太和殿挡住了后面的其他建筑(高高的宫殿基座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太和殿的仰望背景就是广大的蓝天,更能凸显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便是由一连串递次对比增强的建筑空间序列而引起的高潮。

三殿一体整体在一基座上,高而雄伟 相似的建筑规格

(屋顶,门廊,

琉璃瓦等等),沿

轴线依次前行,

却营造出不同的

建筑空间与意蕴。由门作为空间的引导,从大门到开阔的广场,再到大门,再一个更开阔的广场,一步步深入,最后迎来最高潮——三大殿

* 烘托宫殿气势氛围的手法

1.开阔的庭院

纵观我国的宫殿建筑,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尺度感很大,而这恰恰是设计师

(暂且如此称呼)特意为之的结果。宽敞

开阔的空间,置于雄伟的大殿之前,更能

突显一种神圣的感觉,置身其中,人的感

官都变得很飘渺,并且让人有种清晰的感

觉——人很渺小,天地建筑很伟大。在人

一步步靠近大殿的过程中,也就是感受天

地建筑伟大的过程中,也就被这种气势所

压倒了,也就突显了建筑的高潮。

2.建筑群体的序列关系

故宫的建筑是很有秩序感的,一座大门一座大殿,接连不断,递次前进。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大门与大殿之间,遵循了一种变化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组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不是随意为之的,这些空间充满了引导性,它整体上越来越大,给你一种往前走会更开阔的暗示,等到你真的到了建筑高潮的时候,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造成的感觉就会是很有意境与气势。

3.建筑高低大小的对比

这点指的不是故宫中所有

的建筑有高有矮,高低起伏,而

是在围合同一个空间的建筑里,

高矮有序,以达成最完美的效

果。依然以太和殿前的广场为

例。广场南侧是大门,北侧是大

殿,东西是比较小的殿堂,这无

形中给了广场定下了一个方向

性,使空间更有组织性目的性,更能突出重点。(例如右图)

2.体现了怎样的建筑文化思想

从上述介绍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故宫这个庞大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我国的建筑文化精神意蕴和古典性格。这种文化意蕴的影响不仅是将天象天时等神治因素融入建筑的建造理念,还深深地植入了披着“顺应天命”的表皮的人治思想上。

故宫的大殿的象征与起名都很明显的反映出天命的意义:乾清宫与坤宁宫象征着天与地,日精门与月华门象征着日月,太和殿取名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这些无非都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的天道和谐,阴阳和平。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故宫严格强烈的中轴线与秩序性很明显的看出这种宫殿建筑群的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人治王权的主题十分醒目。我国建筑的规格制式都是依循周礼和儒家经典思想的,周礼造就了我国古典建筑的制度,空间的秩序,儒家又赋予了它天地和谐的神性,于是就有了集中华五千年精华大成的建筑文化思想。

三.细部设计:

中国古建筑除了在

整体规划上严格遵循等

级制度外,在空间结构

与细节装饰上,也处处

体现着等级的思想。

例如,《唐六典》规

定,“王公以下屋舍不

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

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

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

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

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

而在紫禁城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九的数字——殿前石阶上的九条龙的雕刻、宫门上纵九横九的门钉、重要宫殿屋脊上的

九个小兽等,这亦是等级制的体现。

在色彩方面,故宫采用中国传统色彩

里最为艳丽的原色——黄色与红色。闪闪

发亮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下是青绿色调

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红色立柱和门

窗,整座宫殿座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

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这些强烈

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显示

出封建王朝富丽堂皇、光彩夺人的气势与

威严。

以屋顶为例:

在这里,我们就以屋顶为例,对故宫细

部的结构及形式设计进行一个简要的分

析。

屋顶本是建筑最为实际必需的部分,在

中国古代,屋顶不仅要做到实用坚固,更

是肩负了很多礼制等级的使命。宫殿建筑

都大于民间建筑,相比之下屋顶也较高大而突出,它也就成为建筑体现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屋顶共分九级,其中重檐庑殿

顶、重檐歇山顶为最高等级,其次为单檐庑

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

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

在故宫中,只有位于中轴线上的太和

殿、乾清宫、坤宁宫,与皇极殿、奉先殿

以及四面城楼(午门、玄武门、东华门、

西华门)采用重檐庑殿式屋顶。这种屋顶

由四个曲面组成,下面再加一道廊檐,平

稳庄重,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

重要宫殿,如中轴线上的保和殿、天安门、端门和太和门,则采用次一级的重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四坡带两面山花面,亦称九脊殿。

再次一级的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用

于较重要的宫殿上。单檐庑殿顶外形是标准

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

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此种形式。而配

殿的大部分如东、西六宫的殿宇等,均为

这种样式。

另外,中轴线上的中和殿、交泰殿等

次要宫殿,则采用重檐攒尖顶。而其他如

硬山、悬山等,简单而朴素,多用于附属

建筑。卷棚,常用于园苑中。

既讲到屋顶,自然不能忽视屋顶上的

种种装饰——吻与兽。

装饰必须是依附于结构而存在才有

其价值。林徽因曾说过,“诚实的来装饰

一个结构部分,而不肯勉强得来掩饰一个

结构枢纽或关节,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正吻位于屋顶正脊两端,原是为加固

及防水而设。故宫中的吻制成龙首张口含

脊状。而在元代以前,正吻的形象为鱼尾

——“鸱尾”,传说其可以激浪而降雨。

太和殿的正吻为现存古建筑最大的,高达

三四米,重约2125公斤。

檐顶翼角上的小兽,原是固定脊瓦构

件。由前而后为仙人、龙、凤、狮子、天

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仙人之后的小兽按

九、七、五、三单数设置。但是太和殿却破

例用了十个,这也正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独

特地位。

宫殿建筑屋顶出檐长,常用斗拱。斗

拱是支撑屋顶出檐的木构件。其出挑层数

亦表示建筑物的等级。

——单从屋顶这一个方面,我们就可

以看出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与美观实用方

面,达到了一种均衡而有秩序的高贵美

丽。

四.现状及保护

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由此可见,故宫已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它与其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以及收藏其中的文物精品,成为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种东方精神的象征。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其意义不容小觑。

从2002年10月开始的,以“完整保护,整体维修”为任务的故宫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更是对维持文化生态平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包括: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 2005年确定的总面积达1463公顷的故宫缓冲区方案;以及对老城区的保护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已渐渐的使故宫重现了盛世庄严、大气、辉煌的原貌。

五.借鉴与启示

建筑群的整体设计

不同的地区、民族,不同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都会对城市以及建筑群体的形态起到极大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严苛的封建礼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政治形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了我国古建筑形成了整齐对称、强调中轴的方正规则的形式。扩而大之,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但规格相似的此类建筑所组成的城市,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了这种规则的形式。

而相比之下,14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由于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洪流中,几座著名的古城都不约而同的有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的建筑几乎都采用了灵活不规则的布置,并通过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亲切、自由的氛围。

建筑具有物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因此,建筑群体在总体规划与布局上,应尽量满足这两点要求——也就是说,要在使用、功能、交通等方面达到便捷、秩序的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与文化背景、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木构建筑的空间优势与现代技术怎样结合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不仅在建造时省时省力,而且其连接为软性连接,能够较好的防御地震。

另外,这种木结构负担了房屋屋顶与梁架的全部重量,这样,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墙体上开启门窗的数量、形式以及墙体的材料选择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观念的更新,具有环保、美观、健康等众多优点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也渐渐的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结合现代的先进技术,木质材料在防腐、防火、耐久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同时,通过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木构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

但是,木材的短缺,仍旧是一个限制现代木构建筑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次简短的调研,让我们站在中国建筑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故宫这座伟大的木构建筑群。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课内学习的知识,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更认识到了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与美观实用方面达到的均衡而有秩序的高贵美丽。

参考文献

【1】周苏琴.紫禁城建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部分资料来自故宫官方网站

第一张图片来自百度,其它均为自己拍摄。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摘要:故宫古建筑群,由朱橡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它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象征。 关键词:故宫The Forbidden City 建筑Architecture 文化Culture 这次十多天的山西北京游,我们去了许多名胜古迹,了解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受到了各地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是安排有序,让我们参观了许多景点,了解了不同方面的知识。其中,北京故宫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的宏伟壮观使我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氛围,领略了它的宏伟气魄。以下便是我对北京故宫的基本总结和感受。 北京故宫——中国宫殿建筑的最高峰,旧称紫禁城。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在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它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是明,清两代的皇宫。1403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14年的改造和扩建而成的。明永乐十五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建成。北京故宫是以明南京宫殿为蓝本,“规则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现有建筑明清代重建,增建,总体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特征。 紫禁城位处北京内城中心,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周环绕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每面辟一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后门为神武门,东西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城墙四角各一角楼。顺紫禁城中轴线延伸,向南有直出皇城近抵北京内城正门正阳门的前导空间,向北有作为紫禁城背景的景山为后续的收束。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成外朝内延两部分,作为“王权”的集合体,其中建筑有着近乎苛刻的等级划分,为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整体建筑群极力营造出一种宏大壮观的气势,“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左祖右代”的传流的方方正正的宫殿布局被提升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北京宫殿区的总体布局可分为三节。第一节由大明门开始经过皇城正门天安门,再穿过端门直抵宫城正门午门,共由三个宫前广场串连而成;第二节即紫禁城内部分,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组成;第三节是紫禁城北门外人工堆起的景山,是宫殿区的结尾。 午门,俗称五凤楼,平面作凹字形,又高又大的城台上正中建重檐庑顶的大殿左右凹字转角和前伸尽端各建一座重檐方亭,廊庑将这五座建筑相连,轮廓交错纷杂,形势巍峨壮丽,体型丰满盈润,体量强健有力,是整个前段的高潮。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均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代经过重建和重修。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

故宫建筑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特点

故宫建筑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特点 故宫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这个特点是怎样通过建筑艺术的形式(布局、空间、体形等)表现出来的呢?首先我们从整体上看,故宫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各个建筑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的。中轴线两侧的建筑保持了严格的均衡、对称。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了重点——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伸展,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1、深:从正阳门到太和殿全长1700米,经过一座又一座的桥,一重又一重的门,一层又一层的台阶,还有那一道又一道森严的禁卫,最后才能到达太和殿。现在我们站在天安门外向北遥望,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的通道所见到的是一个门洞套一个门洞,门洞愈来愈小,最后视线消失在太和门的台阶上,太和门成为隐蔽太和殿的屏障。由于这种笔直纵深的空间变化造成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气氛,使人感皇帝所在的地方简直是深不可测。据考证在商代的宫室遗址中已经出现这种纵深的布局。这和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中曲径回廊所产生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是截然不同的。

2、宽:太和殿的位置不仅体现了空间的深度,而且体现了空间的宽度。如果太和殿仅仅有空间的深度,而缺少宽窄的变化,便显不出太和殿的宏大气势。从正阳门,经过狭窄的千步廊,又经过了几个紧束的门洞,把人的情绪箍得紧紧的。过了午门,空间放宽,再过太和门更加开朗,展现出一个非常宽阔而明亮的空间(约3万平方米)。太和殿位于这个广场的正北。如果说建筑的深度给人以神秘、严肃的感受,那么这种突然出现的宽阔的空间,则赋予建筑宏大的气势,使人精神上感到一种威慑和震惊。 3、高大:建筑的高大直接表现皇帝的至尊,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有三个高峰,即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太和殿高35.05米,可说是高峰中的高峰。太和殿的体形在故宫里也是最大的,为11间面阔(两个柱子之间的空间为一间),长63.96米,南北宽五间,深31.17米,面积2400平方米。 从正阳门到太和殿地平标高逐渐上升,建筑物形体逐步

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前言 北京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的最重要的古代文化承载地,在古代筑城方式、建筑建造技艺等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现实教科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笔者有幸参与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官式古建筑培训班,有机会对故宫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对其文化特征及其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1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在我国建筑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及研究意义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技艺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特征。所谓官式建筑即朝廷工部主持营造或派员督造的官方建筑。“伐木丁丁,构木为巢”,与西方石头筑城有所区别,以木头为原材料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本质的特点。故宫则是目前全世界最伟大的木构建筑宫殿群。故宫中官式古建筑木作保存较完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对其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明清时期建筑木作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的文化传承。 2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故宫官式建筑的木作及营造技艺 2.1文化多样性理念的溯源

文化多样性理念是现代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的主要基础。最早认识到多元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要性的,是1994年在“与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奈良真实性会议”上起草的《奈良真实性文件》,该文件肯定了文化及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普遍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确定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地位,文件表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2.2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中的文化多样性体现 木作作为故宫官式建筑“八大作”中最重要的一类,不仅在故宫建造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携带的历史信息较多;另一方面木作分类繁多,内涵极为丰富。从大木作的建筑举架,到小木作的门窗雕饰,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人认为故宫古建筑木作的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历史变更的角度,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承载着显著的朝代特征据相关史料记载,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永乐年间初建紫禁城。明朝是汉族从元朝少数民族手里重夺的国家政权,其总体格局以元大都为基础,建筑上吸取了明初南京都城的经验,总体上秉承“弃元扬宋、克己复礼”的思想。紫禁城历经明、清两代,至今经历过多次大型修缮和改造。因此,目前保存的故宫古建筑木作以明、清建筑为主,但也体现了宋、元、明、清及民国等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朝代特征在多处木作中可以体现。宋代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建筑工程的官方论著。对宋以后各朝代尤其是官式建筑的营造

故宫建筑艺术赏析

故宫建筑艺术赏析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程,了解到世界上许多设计奇特的建筑群,不同的国家,建筑亦有不同的风格。每个精妙绝伦设计的背后,都富含着人类进步的精神和物质结晶。中西方建筑形式相差甚远,却并不影响两者独特的文化风采。每栋建筑和每个设计背后都有着一个民族,一种传统,一方文化的精彩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故宫,聆听那气魄非凡背后的故事吧。 故宫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组成一个高低起伏的手法整体。在功能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匀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间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的形式的屋顶就要10余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 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色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居住区建筑,其他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的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个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的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瓦件造出的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建筑上起了装饰左作用。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尊严,震慑天下,后部庭院却要求深邃,建筑紧

凑,因此东西各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队,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竹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城市,气魄雄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是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兵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修建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故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更是世界的宝藏。几百来,故宫以它傲娇的形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时间,历史没有将故宫摧毁,足以见证故宫生命力的强大。今天,我们热爱倾听故宫几百年故事的诉说,去体味时间的沧桑,感受文化的魅力,见证建筑艺术的光辉。 最后,愿故宫与时间同在,人与故宫,且行且珍惜。 工商管理学院市营一班:徐洪娣

故宫

故宫 (课程论文)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动物科学技术 姓名:李波 学号:A05110095 2012年11 月12 日

故宫的殿堂楼阁 概况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玄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紫禁城名称由来 “紫禁城”这个名称跟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关。“紫”是指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中的紫微星垣,意思是正中央,也代表着紫禁城位处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央地位。 外朝及三大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历史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而明代太和殿则是神乐观的正殿,也就是清代康熙之后的天坛神乐署凝禧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二年

紫禁城古建筑门窗的运用智慧

紫禁城古建筑门窗的运用智慧 人们去紫禁城参观,首先就要进入紫禁城的大门。门自古至今就是建筑出入口的开关设施,其作用主要是分割内外空间,供人出入建筑的通道,同时也具安全保卫的作用。《释名·释宫室》有:“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在紫禁城中,人们见到最多的门有两种:实榻门和隔扇门。实榻门常见于紫禁城的四个大门、城内宫墙的宫门及重要建筑前门庑的大门。这种门的特点是采用厚木板拼接而成,且门上有门钉。门钉即带有帽子状装饰物的钉子,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固定门板。由于实榻门往往要由多块厚木板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木板块,就在门板里头穿木带,再用钉子把木带与木板钉牢。然而,外露的钉子既影响门的美观,又容易生锈,因而古人在钉子外增加了个“帽子”,其材质多为铜质,形状圆而凸起中空,如湖中水泡一样。这种门钉兼有实用及装饰功能,并能给人以防御之感。紫禁城内门钉数量一般为9行9列,“9”是最大的阳数,体现了帝王非凡的地位。 紫禁城内另外一种常见的门即为隔扇。隔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门,用于分隔室内外或室内空间。隔扇门既可联通内外,又能分隔空间,同时可以透光、通风等,因而具有门、窗、墙的功能。隔扇门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以后大量采用,用于朝向内院的房屋立面墙,分隔房屋内部空间。如太和殿隔扇,主要由抹头(横向的木条)、上部的隔

芯、下部的裙板组成。其中,隔芯在隔扇中占用的比例最大。隔芯部分的纹饰稀疏有致,为糊纸裱绢提供支点,同时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由于隔芯会采取不同形式的纹饰,因而这部分是最能体现隔扇艺术特色的部分,是装饰的重点所在。 紫禁城隔扇的隔芯有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寓意丰富,如“三交六椀菱花”寓意天地之交而生万物,“斜交方格”寓意财富源源不断,“直方格”寓意公平正直,“古老钱菱花”寓意招财进宝、事业进步……可以认为,紫禁城隔扇的纹饰集实用功能、艺术学与美学与一体。 紫禁城古建筑的门可起到防御、隔断作用,却替代不了窗。窗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大小、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变化。窗在古建筑立面构图上具有重要作用,能显示建筑等级,烘托建筑主题,形成借景效果。宫廷窗户为槛窗做法。槛窗是安装在槛墙(窗户下面的矮墙)上的窗。它可认为是一种短隔扇,主要由隔芯加上抹头组成。它的外形、开启方式与隔扇门相同,与隔扇的区别就在于没有“裙板”这个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紫禁城古建筑重要的宫殿仅在正立面(南立面)开设门窗,背立面(北立面)除了正中部位开设隔扇外,其余全部为封闭的墙体,这属于地理环境学的“负阴抱阳”做法。“负阴抱阳”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故宫建筑群.doc

教案: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故宫建筑群 课程设计(教案) 1、姓名_伊永梅新疆省克拉玛依市独山 子区 2、课题名称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故宫建筑群 3、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 章节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 术 4、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5、课程时数:一课时 6、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风格鲜明,有极强的传统规范。建筑是以物质实体占据一定空间的造型艺术,欣赏建筑在看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在行进的时间过程中去感受建筑物均衡、对比、色彩、材质等形式美和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空间及延伸形成的多层次空间所造成的情绪氛围,领会深刻的精神,方能激起某种审美的感动。本课以故宫为中心,了解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功能,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特点、装饰、彩绘等知识,体会皇家建筑的气象和森严的等级区分。 7、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美术知识有深厚的兴趣,非常喜欢美术鉴赏课,课前对学生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西方

美术了解较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很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特点以及一些传说和历史故事。 8、教学设计: 课题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故宫建筑群伊永梅课型鉴赏本课题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中国古代建筑 2、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特点,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和 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特点 4、认识古建筑的装饰手法和寓意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欣赏和教师讲解为主,设置各种问题,学生回答,采用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手段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培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理解古代箭镞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 重点难点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结构特点 2、建筑装饰手法和寓意 难点:1、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特点。 2、建筑怎么样体现古代礼制思想。 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欣赏与讲解,用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与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模具、画作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部分 情境导入 二、讲授新课欣赏故宫音乐《故宫的记忆》,感受磅礴的气势 提问:1、听音乐,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中国最大的宫殿在哪里?是什么? 点出课题教师板书 一、中国故宫整体布局、特点?(PPT图片欣赏) 例1:院落式空间组合:对称,主次分明,中轴线贯穿。 看到庄严的 古代建筑, 北京故宫又 称紫禁 城…… 学生观看图 片,听讲解 学生分析 北京四合 院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工艺美术鉴赏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摘要:中国古人在漫长的营造史中,将中国古代建筑在选址布局、造型技巧方面,凝聚了浓厚的中国独特的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故宫规模宏大,构造严谨,它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宝库,是最具艺术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关键词:建筑艺术文化 一、故宫简介: 北京旧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它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现称北京故宫。这座建筑即使过去封建皇权的象征,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对中国人来说,北极星由于不动,永远在那一位置上,群星都着围北极星旋转,北极星就成了天上的中心,成了天上的天帝。天上只有一个天帝,地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天文学里,围绕北极星的一圈天象,叫紫微恒,是天子住的地方,因此,紫禁城就是地上的紫微恒,是天子住的地方,对老百姓来说那里是一片神圣的禁地,因此称为紫禁城。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仿若人间仙境。 二、故宫的建筑特点 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成外朝内延两部分,作为“王权”的集合体,其中建筑有着近乎苛刻的等级划分,为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整体建筑群极力营

故宫屋檐艺术

故宫屋檐艺术 故宫又名“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 “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 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 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 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禁” 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紫禁城各处宫殿的房顶上,有各种各样奇形怪 状的小动物的形象,这些当然都是出自建筑大师 们的手笔。皇宫是讲究庄严肃穆的地方,按照这 样的逻辑,当初修建故宫的时候,不会仅仅基于 为了好玩有趣,就在屋顶上安装了那么多的“小 动物”。那么,这些“小动物”究竟都是些什么呢? 安装这些,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相传,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天上的玉皇 大帝曾经下赐“飞禽走兽”,为人间的共主镇守 紫禁城,结果紫禁城里就多了很多的小动物。现 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紫禁城建筑群的殿脊和屋 脊上,有许多琉璃装饰件,主要有两类:正吻和 脊兽,它们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正吻是宫廷屋 顶正脊两端的装饰件:龙头、龙口,咬往正脊,是防火镇水的象征。脊兽就是紫禁城大小宫殿的檐角上装饰的琉璃雕饰件,每一件饰物都是自古以来传说中的麟类、羽毛类和兽类的吉祥动物形象,形态各异,含义丰富,除檐角最前有琉璃“骑凤仙人”外,还有各种样式的琉璃小兽。《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 排在最前面的是骑凤的仙人。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古建上将骑凤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意。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 接下来的小兽排列是有寓意的,龙与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唐宋两朝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 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称凰,通称为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在旧时还比喻有圣德的人。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唐虞世南《狮子赋》描绘其:“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在这里,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 天马意为神马,与海马均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汉朝时,对西域的良马称为天马,天马又是尊贵的象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 海马亦称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紫禁城宫殿建筑艺术之美

紫禁城宫殿建筑艺术之美 紫禁城为明清宫殿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曾取得非常辉煌的成就,明清时期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建筑风格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其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粗朴到精美,在世界建筑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 中国古典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追求天人合一。每当人们看到那些飞檐翘角,雕粱画栋的古典建筑物就会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疲劳顿消。 无论何种艺术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古今中外艺术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历史。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建筑这没艺术形态也不会例外。 中国宫殿建筑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是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之美。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大组群的建筑形象,高低起伏的变化,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如一幅幅中国的手卷画。 第二个方面是单体建筑的艺术加工之美。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的艺术加工,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建立起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从而达到建筑的功能、结构与艺术的统一。 第三是建筑的室内外装修之美。建筑的室内外装修作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在清代,许多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为套叠式,门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有的奢侈繁细,有的质朴简洁,已经成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是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体现于墙体、屋面以及最能反映古代建筑色彩特点的建筑彩画。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体现了历代宫殿建筑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前三殿、后三宫为轴线布局,左右六宫分列,总体布局以轴线为主,左右对称;四面各开一

中国古建筑色彩之紫禁城

中国古建筑色彩之紫禁城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姓名:李思学号:2011225080116 摘要:中国古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从建筑类型、材料、结构、布局等对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建筑有赖于色彩的装饰才愈发的显出其特色。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字:中国古建筑色彩紫禁城 回溯早期中国建筑色彩艺术,虽然在秦时已经出现,但可见的作品也只是凤毛麟角,唐代以前中国建筑色彩以体现自然功能、材料本色为主,没有人工堆砌的建筑施色,建筑装饰淳朴而耐人寻味。真正在建筑上大量施用色彩作装饰直到唐代才出现,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道劲。唐宋建筑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但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规模小,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元朝由于民族众多,传统建筑艺术在各民族宗教和文化的碰撞下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元代宫室建筑在承袭唐宋建筑风格的传统下,建筑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更为精湛,风格秀丽且绚烂。 古代建筑经过人们一代代改进,处理方法越来越成熟,色彩运用更加熟练。现存于世的建筑大多是明清建筑时期的建筑。 明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极大地推进了明代手工业的生产,手工业技术突飞猛进。明初立国南京,建筑主要

仰赖江南工匠。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以南方工匠为主。形成了严谨、工丽、清秀、典雅的明代建筑风格,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明代建筑体量宏巨,色彩浓重。虽更改了江南雅淡之风,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 建筑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权的明代封建君主制下仍然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封建君主制进一步加强,皇权更为巩固。手工业生产水平比明朝有较大提高,规模更加扩大。在此背景下的清代建筑色彩的施用越来越复杂,其色彩功能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的功能演化成装饰。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清代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贱。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最简单,其建筑一般不施彩画,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清代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清代琉璃瓦的使用极为普遍,黄色最尊,用于皇宫及孔庙;绿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观;蓝色象天,用于天坛;其它红、紫、黑等杂色用于离官别馆。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1]

北京专业考察报告 ——浅谈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特征 一、北京故宫简介: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废帝博仪仍居住在故宫后半部分。1912年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博仪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并在西华门内成立第一档案馆,专门从事整理政府和宫廷档案。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故宫建筑群体布局特点: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

北京故宫建筑主要特点

北京故宫建筑主要特点 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筑(建筑学)在拉丁文中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故宫正是一个巨大的建筑艺术瑰宝。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欣赏故宫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尤其故宫的四座解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征。

论述故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

试论述故宫建筑群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 答案(要点):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它的主要成就包括: 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 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 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 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故宫建筑特色

故宫建筑特色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尤其故宫的四座解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征。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同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经专门研究过故宫的廊柱,并从中发现了十分明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些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故宫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甚至故宫内各种门上九九排列的门钉,作为装饰也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故宫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一)屋面装饰(吻、兽、琉璃 变化的色彩和装饰,为建筑外观做了美的点缀。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工艺美术鉴赏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摘要:中国古人在漫长的营造史中,将中国古代建筑在选址布局、造型技巧方面,凝聚了浓厚的中国独特 的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故宫规模宏大,构造严谨,它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宝库,是最具艺术代表性的 建筑之一。 关键词:建筑艺术文化 一、故宫简介: 北京旧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它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现称北京故宫。这座建筑即使过去封建皇权的象征,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对中国人来说,北极星由于不动,永远在那一位置上,群星都着围北极星旋转,北极星就成了天上的中心,成了天上的天帝。天上只有一个天帝,地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天文学里,围绕北极星的一圈天象,叫紫微恒,是天子住的地方,因此,紫禁城就是地上的紫微恒,是天子住的地方,对老百姓来说那里是一片神圣的禁地,因此 称为紫禁城。

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城内宫殿建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