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完整版)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完整版)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完整版)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词类和词性

(一)知识概述

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

实词可以分为: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

(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1)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3)不定量:些、点

(4)度量衡:丈、尺、里、亩

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如:画一笔、切一刀、工作一星期、学习一下午、踢一脚、送一车

说明:在现代汉语中,数词本身只表示抽象的数的概念,在计算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时,数词的后面必须加上量词。数词跟量词连用就是数量词。

6、代词:具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词叫代词。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⑴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代词。

⑵用来指人或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⑶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叫疑问代词。

虚词可以分为: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等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有些介词如“在、比、给”等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个场合是动词。

3、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等语言单位的词。“和、跟、同、与”这四个词,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兼有两种词性。

4、助词:附加在词、短语或句子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附加意义或语气。

助词分三类:

⑴结构助词:“的、地、得”等。其中“的、地”是偏正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

⑵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⑶语气助词:“的、了、吗、呢、啊、呀”等,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用在句子末尾。

5、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叹词常独立成句,可以用在句前,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

6、拟声词:摹拟声音的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