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鲁东大学体育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2021年鲁东大学体育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鲁东大学体育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简答题精编

1.简述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

【答案】现代学制是由三种结构所构成的,一种是双轨学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一种是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介于上述两种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又称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

(1)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文化历史条件的影响下,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样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之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之间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国民教育学校一轨从小学发展到中学时,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

(2)单轨学制。单轨学制最先产生于美国。北美多数地区最初都曾沿用双轨学制,哈佛、耶鲁就是牛津、剑桥的翻版,拉丁语学校则是文法学校的翻版。后来,文科中学取代拉丁语学校成为中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到19世纪,由于产业革命和美国没有特权传统,致使美国学制中原有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单轨学制。美国单轨学制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美国学制的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3)分支型学制。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也是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原来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特点的苏联型学制。这种学制不同于欧洲的双轨学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院校。但它和美国单轨学制又不同,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又开始分支,这就是苏联的分支型学制。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教学要求有哪些?

【答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3.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答案】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个人保持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及个人自身的和谐,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教育对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人的发展、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不论有多大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人的发展的外因,必须经过人的发展的内因,经过人的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人的个性素质。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人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启发、培养、引导、激励和发挥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4.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1)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2)物理环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个体必须对物体做出动作,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3)社会环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

5.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6.简述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四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把发展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从根本上说,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2)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现代化是复杂的社会过程,是现代社会、现代人、现代教育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社会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精神现代化)。现代人是物质生产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主体,而人的现代化只能通过现代教育进行培养。

7.如何理解审美教育过程?

【答案】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具体而言,对审美过程的理解如下:

(1)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人的审美活动是由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几个心理要素和谐动态地组合而产生审美经验,形成审美观念、趣味与理想,发展审美创造力的。审美感知是审美过程的起点,感性直观是人的审美活动和儿童审美心理的重要特点。

(2)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

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审美兴趣和情绪体验,就是对审美对象形象性、情感性的鉴别和评价,也是一种审美判断。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是在直接对审美对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既依靠感官的知觉,又需要情感的激励和理性的思考;而审美感受性的提高,又可丰富想象和情感,增强理智感,掌握美的本质与特性。从学生的发展上来看,就是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儿童审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是以生活、学习、劳动和艺术鉴赏活动为基础的。他们从那些活动中感知到美,又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来。美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学生审美艺术、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把社会审美意识转化为个体审美意识实现人自身美化的过程。

8.为何在抓好学生集体教育时还要抓好个别教育?怎样才能做好个别学生教育?

【答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他在做个别学生的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它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便于系统连贯和深入地做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班主任在抓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时广泛接触学生个人,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既包括做后进生的工作也包括做一般生和先进生的工作,工作大致如下:①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生典型。②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③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9.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观点。

【答案】个人本位论主张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该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增进其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10.简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向。

【答案】(1)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

(2)辨识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

(3)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

(4)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简述泰勒原理。

【答案】泰勒原理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将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基本的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么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简化后即“确定教育目标一选择学习经验一组织学习经验一评价教育计划”。

(1)优点:

①目标模式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目标模式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过程,提出了一个循环图,认为评价应当为课程修订提供有用信息。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教育目标、课程的内容和组织、课程的实施等都是在可以修改的范围之内,课程与教学设计由此不断拓展和深入,走向完善。

②目标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泰勒试图把课程设计看成一种价值中立的操作系统,从而能够普遍适用于各种实践情境之中。在四个步骤中,确定教育目标是首要的,它是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和评价效果的依据。目标一旦确立,将直接影响到课程与教学设计。由于目标是预设的,目标控制着课程,也因之有效地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使其按照预先设计的计划进行?这种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有据可依,课程设计容易实施?目标模式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的清晰简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优势。

③目标模式把评价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身上转向整个课程方案。在目标模式中,要求评价者必须对课程设计的宗旨、目标及其界定以及方案实施的情景都有所了解。相应地,评价的具体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纸笔测验,“任何关于行为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证据,都可被看作评价的有效方法”。因此,泰勒特别举出观察、访谈以及对学生作业与练习的评估等方法。评价关注的扩展,是目标模式对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又一重大贡献。

(2)缺点: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些许不足。显而易见,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预先计划,使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性,虽强调了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可预期性方面,却忽视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点滴改进的必要性,也必然降低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现象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自主性。另外,在目标模式中,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人的情感、态度、情趣、价值观等一些不能完满转化成可测量的和可清楚地被观察到的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而这些容易忽视的无法测量的被排除在课程目标之外的内容,往往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12.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主要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和社会学习模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与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