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肺复苏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常温组(B组)、保存性低温组(C组)、复苏性低温组(D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为心肺复苏组。心肺复苏组组内按心跳骤停的时间再分为3个亚组:4min 组、5.5min组、7min组(n=6)。C组和D组分别在心B切开及血管穿刺操作,不进行心肺复苏,其余措施相同。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取血和脑组织标本,分别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脑组织含水量及病理学评分均有明显的增加(P<0.05),与B组相比,C、D脑组织含水量有所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评分有明显的降低(P<0.05),C组脑组织含水量及量病理学评分较D组仅有数值上的降低,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减轻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脑保护效应。

标签:亚低温;窒息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脑保护

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低温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最有效的神经保护方法[1,2],较多研究亦表明亚低温对复苏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3],但其应用具体时机仍不明确。本文采用心脏停搏加心肺复苏术来模拟心肺复苏后大鼠的脑损伤,以复苏及复苏后30min行亚低温治疗,研究其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动物分组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渝)2011~0006)60只,雌雄不限,体重310g~350g。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和气管切开插管、血管穿刺,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B组:常温组(动物行常规心肺复苏,不进行低温治疗,以1ml/kg·min速度泵注常温生理盐水对照);C组:保存性低温组(心跳骤停时立即给予4℃生理盐水1ml/kg·min泵注降温,达到目标体温后,以0.25ml/kg·min维持体温,其余措施同常温组);D组:复苏性低温组(ROSC后30min后给予4℃生理盐水1ml/kg·min泵注降温,达到目标体温后,以0.25ml/kg·min维持体温,其余措施同常温组)。B、C、D组均为心肺复苏组,其中各组内按心跳骤停时间(4min,5.5min,7min)的不同再分为三个亚组,各亚组均为6只。实验动物术前晚上禁食,允许自由饮水,定时测量体温,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所有的手术过程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海娜, 兰超, 李莉, 李璐, 史晓朋, 郭楠楠, LI Haina, LAN Chao, LI Li, LI Lu, SHI Xiaopeng, GUO Nannan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重症监护科,河南郑州,450002 刊名: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英文刊名:Trauma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年,卷(期):2015,3(1) 参考文献(28条) 1.吴藤清心肺复苏后亚低温疗法的护理进展[期刊论文]-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1) 2.魏宏顺加强心肺复苏培训对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意义[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12(4) 3.潘昊亚低温治疗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0(6) 4.Kim F;Nichol G;Maynard C Effect of prehospital induction of mild hypothermia on survival and neurological status among adults with cardiac arrest: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014(1) 5.Nielsen N;Wetterslev J;Cronberg T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t 33℃ versus 36℃ after cardiac arrest 2013(23) 6.Rosomoff HL;Holaday DA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erebral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hypothermia 1954(1) 7.童朝阳,顾国嵘,祝禾辰,施东伟,樊帆,王克强,葛均波不同降温方法对大鼠心肺脑复苏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7) 8.李大亮治疗性低温疗法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12(13) 9.黄效模,汤旭,周厚荣,张谦,曾德珍,周霞亚低温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S100B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13(5) 10.魏红艳,李欣,廖晓星,戴瑄 ,刘荣,李颖庆,胡春林新型腹腔降温法对心肺复苏后兔炎症反应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9) 11.Freoinska M;Tfhoresen M;Silver IA Effects of hypothermia on energy metabolism in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2003(5) 12.李春盛,杨铁成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期刊论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3) 13.王凤艳,孔秀兰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期刊论文]-全科护理 2011(2) 14.肖爱军心肺脑复苏流程的护理进展[期刊论文]-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22) 15.金芳,吴霞心肺脑复苏的急救配合与护理[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 2009(11) 16.罗雅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江西医药 2011(4) 17.Oddo M;Rihordy V;Feihl F Early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comatose survivors of ventricular fibrilation and non-ventricular fibrilation cardiac arrest treated with hypothermia:a prospective study 2008(8) 18.罗明慧,欧阳茴香,周珍玉,徐益红,丁娟颅脑降温仪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时机及护理[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2011(18) 19.Kim F;Olsufka M;Carlbom D Pilot study of rapid infusion of 2L of 4 degrees C nonnal saline for induction of mild hypothermia in hospitalized,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2005 20.Nozari A;Safar P;Stezoski SW Critical time window for intraarrest cooling with cold saline flushin a dog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2006(23) 21.贾海燕,李来传,袁洲杰,陈京霞,史有奎,孙欣,王传雷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神经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 22.López-de-SáE;Rey JR;Armada E Hypothermia in comatose survivors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pilot trial comparing 2 levels of target temperatum 2012(24) 23.邓挺,余涛,杨正飞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3(17)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肺复苏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常温组(B组)、保存性低温组(C组)、复苏性低温组(D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为心肺复苏组。心肺复苏组组内按心跳骤停的时间再分为3个亚组:4min 组、5.5min组、7min组(n=6)。C组和D组分别在心B切开及血管穿刺操作,不进行心肺复苏,其余措施相同。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取血和脑组织标本,分别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脑组织含水量及病理学评分均有明显的增加(P<0.05),与B组相比,C、D脑组织含水量有所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评分有明显的降低(P<0.05),C组脑组织含水量及量病理学评分较D组仅有数值上的降低,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减轻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脑保护效应。 标签:亚低温;窒息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脑保护 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低温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最有效的神经保护方法[1,2],较多研究亦表明亚低温对复苏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3],但其应用具体时机仍不明确。本文采用心脏停搏加心肺复苏术来模拟心肺复苏后大鼠的脑损伤,以复苏及复苏后30min行亚低温治疗,研究其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动物分组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渝)2011~0006)60只,雌雄不限,体重310g~350g。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和气管切开插管、血管穿刺,不进行窒息及心肺复苏);B组:常温组(动物行常规心肺复苏,不进行低温治疗,以1ml/kg·min速度泵注常温生理盐水对照);C组:保存性低温组(心跳骤停时立即给予4℃生理盐水1ml/kg·min泵注降温,达到目标体温后,以0.25ml/kg·min维持体温,其余措施同常温组);D组:复苏性低温组(ROSC后30min后给予4℃生理盐水1ml/kg·min泵注降温,达到目标体温后,以0.25ml/kg·min维持体温,其余措施同常温组)。B、C、D组均为心肺复苏组,其中各组内按心跳骤停时间(4min,5.5min,7min)的不同再分为三个亚组,各亚组均为6只。实验动物术前晚上禁食,允许自由饮水,定时测量体温,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所有的手术过程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02.心肺复苏病人健康宣教

心肺复苏病人健康宣教 一、什么是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是指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后采取的紧急抢救术。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 二、心搏骤停的发病原因? 心搏骤停的原因可分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三、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有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 四、心肺复苏成功或终止的标准?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终止抢救的标准: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五、心肺复苏后护理注意事项? 1.心肺复苏后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意识障碍者,我们将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取头高10°-30°卧位,以利静脉回流。 2.增加营养摄入,必要时给予TPN,待胃肠功能回复后可鼻饲或进食。 3.心肺复苏后的病人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尿量、皮肤、口唇的颜色、四肢的温度等情况。同时我们也会动态监测血尿粪常规、血气分析等变化。 4.病情许可后,病人可说出自己的担忧,我们将针对性的给予解释。介绍监护室环境、

外源性硫化氢对心肺复苏后脑线粒体的作用和其机制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Medicin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exogenous hydrogen sulfide on brain mitochondria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ndidate : Pan Hao Major : Emergency medicine Supervisor : Prof. Yang Guangti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ongji hospit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P. R. China May, 2014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得处理原则与措施心肺复苏后得处理原则与措施包括维持有效得循环与呼吸功能,特别就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与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就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与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得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得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得原因,尤其就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与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与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与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 (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得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与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 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得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

此时血流动力学就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与/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与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 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 (三)防治脑缺氧与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就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得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得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得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得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得或轻微增高得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得颅内压,以保证良好得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得高代谢状态或其她原因引起得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得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与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0%甘露醇(1~2g)、25%山梨醇(1~2g)或3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次/日)。联合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和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后成功病例对比。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1年6月~2013的6月收治,依据复苏情况按心肺脑复苏成功组(心肺脑组)与心肺复苏成功组(心肺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回顾临床资料。结果心肺脑组原发疾病以外科为主,共38例,占79.2%;内科9例,占18.8%;健康1例。心肺组原发疾病以内科为主,共32例,占61.5%;外科19例,占36.5%,健康1例,组间内、外科病率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心肺脑组呼吸抑制37.5%,心肺组59.6%,有统计学差异。心脏骤停环境,心肺脑组手主室、ICU率30例,占62.5%;心肺组普通病房27例,占51.9%。心肺脑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恢复自主心跳时间、脑缺血缺氧时间均少于心肺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若抢救及时,治疗环境适当,可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避免死亡事件发生。 标签: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对比 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显著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饮食及生活方式不断调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心脏骤停为其中常见的一种病变类型之一,若未及时有效处理,极易危及患者生命。随着研究的深入,明显提高了单纯心肺复苏成功率,但脑复苏成功率较低,在存活病例中,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1]。故分析心脑肺复苏成功病例与单纯心肺复苏成功病例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就相关内容论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85岁,平均(53.7±17.6)岁。其中单纯心肺复苏成功52例(心肺组),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脑组)48例。入选标准:①心肺骤停:a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无搏动,瞳孔散大,心音听不到,叹息样呼吸或(和)停止,或(和)有大脑皮层广泛且典型缺氧性抽搐。B心电图突然室颤波或呈直线。②心肺复苏成功标准:窦性心律持续超过12h,心脏自主呼吸或(和)自主搏动恢复。③脑复苏标准:可语言交流,意识完全清楚,和(或)按指令做动作。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比分析两组原发疾病、引发心脏骤停原因、心肺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间。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观察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川芎嗪加强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保护效果, 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在心肺复苏开始时给予25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44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240 mg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并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采用川芎嗪治疗可有效减少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尽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标签:川芎嗪;心肺复苏;脑损伤;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 心搏骤停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临床病症,只要及时抢救、措施适宜就可获得心肺复苏,但是脑复苏仍具有一定的难度,至今尚不存在有效措施,如何提高脑复苏的治疗成功率成为临床面临的一项热点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采用川芎嗪加强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保护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心肺复苏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措施,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34~75岁,平均(50.13±2.04)岁;冠心病22例,电击伤6例,急性心肌炎10例,溺水4例,药物中毒2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5~74岁,(52.14±5.06)岁;冠心病患者18例,电击伤4例,急性心肌炎8例,溺水6例,药物中毒2例,药物过敏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期间给予250 ml葡萄糖(质量分数为5%)静脉滴注治疗,连续治疗7 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240 mg)治疗,连续治疗7 d[1]。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严格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注意患者的临床面色、体温、神智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英文翻译 (2) 正文 (3) 一、心肺复的苏概 (3) 二、发病原因 (3) 三、疾病分类 (3) 四、临床表现 (4) 五、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5) 六、注意事项 (7) 七、临床资料 (8) 八、病情观察及护理 (8) 九、讨论 (10) 参考文献 (10)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内容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心肺复苏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的探讨,能更好的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 方法:本文结合护士工作实际并参考有关文献,通过对一组病例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护理方法。 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最终成功很重要。 【关键词】心肺复苏 【Abstract】 Objective:In this crticle,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and nurs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can better promote the nursing work. Method:The basis of practical nurses work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ses of a group of related nursing mrthods. Conclusion:To streenghen the observa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 (CRP),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 final success. 【Key words】CR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 (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 (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

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

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之后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5月治疗心肺复苏肺病患者60例,对其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觀察组则采用亚低温方法治疗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本院的分组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在肺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气道峰值、动脉肺泡氧分压值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肺苏醒患者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减轻患者的心肺负担,值得临床医学的应用和推广。 标签:心肺苏醒;亚低温治疗;肺功能 亚低温技术对于心肺苏醒患者复苏之后脑复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亚低温对于患者的其他脏器官是否有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1]。根据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5月治疗心肺复苏肺病患者60例,对其进行分组研究,下面就详细信息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亚低温对于心肺复苏之后患者的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维持患者体内的高能磷酸物质水平,保障患者拥有足够的能量供应,另外还可以增加一氧化氮酶的表达,从而使得其磷酸化,实现对患者肺功能的保护[2,3]。亚低温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被运用到脑器官移植,有效的降低脑耗氧量,极大限度的抑制颅脑损伤或者是缺血后急性高压反应,还可以有效的抑制脑损伤和缺血后内源性有害因子释放和生成[4]。根据本院的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在肺静脉顺应性和平台比较差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组患者在肺动态顺应性、气道阻力、气道峰值、动脉肺泡氧分压值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亚低温环境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机体的新陈代谢,减轻患者的肺负担,可以有效的防止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对患者的肺部功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的应用以及推广[5]。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学操作——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基础护理学操作——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一)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确认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2)判断患者呼吸:通过看、听、感觉(看: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有无气流逸出。)三步骤来完成,判断时间为10秒钟,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10秒钟。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操作要点: (1)开放气道: 将床放平,如果是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 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患者呼吸道,取下活动义齿。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 (2)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送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送气时间为1秒,见胸廓抬起即可。 应用简易呼吸器: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升/分,一手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毫升,频率10-12次/分。 (3)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手指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4-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 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按压频率:100次/分。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10秒钟,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考试,大网站收集动及人工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 (三)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

心肺复苏试题

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 1、患者,女性,因触电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C) 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2、患者,男性,34岁,突然呼吸停止,使用简易呼吸器急救,首要步骤是(D) A、患者头后仰,托起下颌,扣紧面罩 B、挤压简易呼吸器 C、加压给氧 D、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E、立即注射呼吸兴奋剂 3、抢救时间的记录不包括(E) A、患者到达的时间 B、医生到达的时间 C、抢救措施落实的时间 D、病情变化的时间 E、家属到达的时间 4、患者,男性,46岁,因车祸致伤,现场急救时发生呼吸心跳已停止约2分钟,复苏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A) A、胸外心脏按压 B、口对口人工呼吸 C、胸内心脏按压 D、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E、静脉输液 5、患者,男,55岁,因频发室性早搏入院,如厕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颈动脉扪不到搏动,未闻及呼吸音,双侧瞳孔散大,此时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D) A、平卧保暖 B、氧气吸入 C、心电监护 D、CPR E、建立静脉通路 6、患者,男性,7岁,不慎溺水,检查发现该男童面部青紫,首要的处理措施是(B) A、通知医生 B、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异物 C、吸氧 D、CPR E、大声呼救 7、当怀疑患者有心跳呼吸骤停时,为迅速确诊,首先应(D) A、测血压 B、听心音 C、数呼吸

D、触颈、股动脉搏动 E、做心电图 8、现代医学主张死亡的依据是(C)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心电图平直 E、瞳孔散大 9、患者,男性,28岁,因触电致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哪项不正确(E) A、按压部位在胸骨下端 B、双手相叠按压 C、每次按压胸骨下陷至少5cm D、每分钟至少100次 E、与人工呼吸配合的比率为2:1 10、患者,男性,25岁,在湖里游泳时不慎溺水,抢救出水后发现呼吸心跳已停,如心肺复苏有效,以下哪项不符合救护原则(E) A、保持呼吸道通畅 B、倒水处理 C、心肺复苏 D、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剂防止脑水肿 E、不宜注射盐水 11、新生儿复苏中,如果心脏停止确定是由心脏病因性心律不整所造的,建议两人施救者按压通气比(A) A、15:2 B、30:2 C、3:1 D、5:1 E、10:1 12、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 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给予2次人工呼吸 C、打开气道 D、呼救打120,等待救援 E、就近寻求其他救援人员 13、2010年CPR指南中,一旦循环恢复,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大于或等于多少即可(A) A、94% B、100% C、90% D、95% E、85% 14、你看见一位45岁男性突然倒下,你让别人打120急救电话,自己开始做心肺复苏,你已经高质量的完成了生存链中的前两个环节,提高该男子生存率的第三步是(C) A、给予药物治疗 B、将该男子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心肺复苏脑复苏操作规范标准

心肺复操作规 一、判断意识 用手轻拍或摇动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喊:“您怎么啦!?”如果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丧失;看时间(准确到分钟); 二、呼救 启动EMSS.立即按响警铃,要求医务人员快来抢救;在现场,则向着人群的地方边挥手边高声呼喊:“来人呀,救命啊!” 三、置病人于复体位 为便于抢救,使病人仰卧位于坚硬的平面上,松解患者衣扣、腰带(女病人松解衣),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取下活动假牙,去枕平卧; 四、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C 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按压频率:成人100次/分以上, 按压深度:5cm 按压与放松比:1:1 抢救者跪(站)于病人肩侧,两腿分开,一手的食指、中指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移动,在两侧肋弓交界处找到胸骨下切迹为定位标志,然后将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以另一手掌根部紧贴食指上方,再用定位的手掌根重叠于前一手上,两手指交叉

上翘,双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力量垂直向下有节奏的、均匀的用力按压,按压深度为5cm,下压后手放松而不离开胸部以保持正确的按压位置,此时胸廓恢复到原状,胸腔压力下降而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使心腔血液充盈;再下压,周而复始的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 儿童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至少2.5-3.5厘米,婴儿至少1.5-2.5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五、打开气道(A airway) 清除口腔的异物及假牙,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压额抬颏法(避免舌根后坠,堵塞气道):一手掌根置前额,向下向后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颌角处,向上向前用力拉起下颌,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判断呼吸(一听二看三感觉)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听: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六、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B breathing) 置前额手的拇指、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鼻翼根部),另一

心肺复苏脑复苏操作规范

心肺复苏操作规范 一、判断意识 用手轻拍或摇动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喊:“您怎么啦!?”如果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丧失;看时间(准确到分钟); 二、呼救 启动EMSS.立即按响警铃,要求医务人员快来抢救;在现场,则向着人群的地方边挥手边高声呼喊:“来人呀,救命啊!” 三、置病人于复苏体位 为便于抢救,使病人仰卧位于坚硬的平面上,松解患者衣扣、腰带(女病人松解内衣),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取下活动假牙,去枕平卧; 四、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C 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按压频率:成人100次/分以上, 按压深度:5cm 按压与放松比:1:1 抢救者跪(站)于病人肩侧,两腿分开,一手的食指、中指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移动,在两侧肋弓交界处找到胸骨下切迹为定位标志,然后将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以另一手掌根部紧贴食指上方,再用定位的手掌根重叠于前一手上,两手指交叉

上翘,双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力量垂直向下有节奏的、均匀的用力按压,按压深度为5cm,下压后手放松而不离开胸部以保持正确的按压位臵,此时胸廓恢复到原状,胸腔内压力下降而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使心腔内血液充盈;再下压,周而复始的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 儿童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至少2.5-3.5厘米,婴儿至少1.5-2.5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五、打开气道(A airway) 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及假牙,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压额抬颏法(避免舌根后坠,堵塞气道):一手掌根臵前额,向下向后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臵于下颌角处,向上向前用力拉起下颌,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判断呼吸(一听二看三感觉)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听: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六、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B breathing) 臵前额手的拇指、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鼻翼根部),另一

心肺复苏护理常规

心肺复苏护理常规 1首先护士应独立或配合医师快速准确进行“ABC"步骤心肺复苏,即保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 2 尽快建立心电监护与静脉通路、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路,复苏时首选取正中静脉,距心脏较近,可输入大量得液体。。中心静脉可取股静脉,虽距心脏较远,但复苏抢救工作可以不必间断,并发症也较少。 3 对于发生室颤得患者应实施有效得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4复苏给药途径应首选静脉给药,其次选择气管给药,遵医嘱准确快速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碳酸氢钠等复苏药物。 5 建立抢救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抢救用药、抢救措施、病情变化、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等。 6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皮肤潮红、多汗与二氧化碳潴留而致酸中毒得症状,并及时采取医治措施。 7维持循环系统得稳定,复苏后心律不稳定,应予心电监护。同时注意观察脉搏、心率、血压、末梢循环(皮肤、口唇颜色、四肢温度、湿度、指/趾甲得颜色及静脉充盈情况等)及尿量、 8 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呼吸道湿化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应用人工呼吸机患者应注意呼吸机参数(潮气量、吸入氧浓度及呼吸频率等)得监测与记录,吸入气体得湿化,观察有无人工气道阻塞、管路衔接松脱,皮下气肿、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等现象。 9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部感染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得发生。 10 保证足够得热量,昏迷患者可给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11 定期监测动脉血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急性中毒护理常规 1 迅速清除毒物,立即脱离中毒环境,终止继续接触毒物。 2 吸入性中毒,将患者迅速脱离中毒环境,移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给予吸氧与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3接触性中毒,应迅速脱去患者得一切污染衣物,彻底清洗污染部位。4洗胃,为减少毒物得继续吸收,神志清醒得病人,可采取口服催吐洗胃。昏迷患者以及服用大量药物者必须尽快采用洗胃管洗胃,一般在服用药物后4~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佳。如果服用药物量比较大,或药物体内吸收较慢,即使时间超过6小时,洗胃对于服药得多数病人也就是非常必要得。 5 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及类型、脉率、血压、瞳孔、尿量等变化并记录、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6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7 生活护理,急性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昏迷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吞服腐蚀性毒物者应特别注意口腔护理,密切观察口腔粘膜得变化、 8饮食护理,病情许可时,尽量鼓励病人进食,少食多餐,急性中毒病人得饮食应给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得无渣饮食,腐蚀性毒物中毒者应早期给予乳类等流食、应保证患者足够得营养供应,必要时给予鼻饲营养或静脉营养。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 ardio-P ulmonary R esuscitation CPR (一)判断意识(< 10 秒) (二)呼救,启动EMSS (三)置病人于复苏体位:水平仰卧位 (四)打开气道:仰头拉颌法 (五)判断呼吸:一听二看三感觉(< 10秒 (六)口对口人工呼吸 (七)判断循环:扪颈动脉搏动(< 10秒) (八)胸外心脏按压 (九)连续做五个周期后,判断复苏效果 操作顺序为:判断意识→呼救→复苏体位→开→听→吹→扪→压 二、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一)判断意识 用手轻拍或摇动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喊:“您怎么啦!?”如果病人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病人意识丧失;看时间(准确到分钟)。 (二)呼救 启动EMSS.立即按响警铃,要求医务人员快来抢救;在现场,则向着人群的地方边挥手边高声呼喊:“来人呀,救命啊!” (三)置病人于复苏体位 为便于抢救,使病人仰卧位于坚硬的平面上,松解患者衣扣、腰带,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取下活动假牙,去枕平卧。 (四)打开气道(A airway) 仰头拉颌法:一手掌根置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颌角处拉起下颌。(五)判断呼吸(一听二看三感觉)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听: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看:胸部有无起伏;感觉: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六)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B breathing) 置前额手的拇指、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鼻翼根部),另一手大拇指分开病人嘴唇,深吸气后张口包住病人的口用力吹气,时间应达1秒以上,每次吹气量约500-600ml,至病人胸廓抬起为止。松开捏鼻的手,让气体呼出,胸廓复位。 (七)判断循环 扪颈动脉搏动,喉结旁约2cm(时间不超过10秒),无搏动者置心脏按压板。婴儿检查肱动脉(上臂内侧,肘与肩的中点)。 (八)行胸外心脏按压(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按压频率:成人100次/分,儿童120次/分。 按压深度:4-5cm。按压与放松比:1:1。 抢救者跪(站)于病人肩侧,两腿分开,一手的食指、中指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移动,在两侧肋弓交界处找到胸骨下切迹为定位标志,然后将食指及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以另一手掌根部紧贴食指上方,再用定位的手掌根重叠于前一手上,两手指交叉上翘,双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力量垂直向下有节奏的、均匀的用力按压,按压深度为4-5cm,下压后手放松而不离开胸部以保持正确的按压位置,此时胸廓恢复到原状,胸腔内压力下降而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使心腔内血液充盈;再下压,周而复始的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 (九)连续做五个周期(或约两分钟)后,检查心肺复苏效果。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 无论单人或双人心肺复苏(新生儿除外)按压与通气比都为30:2,新生儿单人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双人为15:2。

医护配合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图

枣庄市立医院成人CPR急救操作流程 (院一医两护) 医护配合成人心肺复术由医护人员(医生、护士A和护士B)完成。 一、病例设计 护士A巡视病房时发现某病房一位50岁男性患者躺在病床上,呼之不应,医护人员立即赶到患者身边,立即实施现场医疗急救。 二、物品准备 1、模拟人1具; 2、抢救车1辆(有手套、球囊面罩、输液用具及相关药品等) 三、操作流程 (一)识别与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第1步—评估环境:护士A巡视上下左右四个点,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然后作看手表动作,记录开始抢救的时间。 第2步—检查意识:护士A到达患者身边,检查意识:轻拍双肩,重呼双耳:“喂,你怎么了?喂,你怎么了?”患者无反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无起伏,口述“患者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 第3步—启动BLS:护士A立即让病人家属或手机通知医生、护士B抓紧时间来抢救,拿面罩-球囊、推抢救车!同时立即拨打,请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科协助抢救!(中午和夜间拨打院值班88020、88021)。 第4步—检查循环:护士A俯身,用左手食指和中指触摸患者右侧的颈动脉搏动,规计数“一千零一……一千零七”,判断时间应控制在5到10秒钟,护士A发现患者没有颈动脉搏动,口述“无呼吸、无大动脉搏动,立即开始心肺复。”

第5步—解开衣服,摆放体位:护士A立即将床往外拉开适当距离,去枕、解开上衣、松开裤带,充分暴露胸部;置于硬板床,呈标准仰卧位,理顺身体,必要时垫按压背板(口述即可)。与此同时,医生、护士B推抢救车到达床旁(抢救车放置在床旁左下方),护士B撤掉床头,装配好球囊面罩并接通氧气,站在患者的头顶部,告诉医生“我已到位!” (二)及时高质量心肺复 第6步—建立循环:医生立即实施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站在右侧,定位于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仅用左手掌根与患者皮肤接触,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双手同向重叠并十指交叉相扣;只用掌根部与患者皮肤接触,左手五指翘起离开胸壁,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双肩位于双手正上方,用上半身的重量下压(要求双臂绷直,肩、肘、腕三关节呈一条直线,尤其肘关节不得弯曲)30次(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同时下达口头医嘱:“检查清理口腔”;“开放气道、保持畅通”;“建立静脉通道、500ml生理盐水静滴、肾上腺素1mg静推”“固定面罩”;“球囊通气两次!”(具体要求:医生逐一下达上述口头医嘱,护士完成后医生方可下达另一个医嘱,护士完成后要复述一遍医嘱,并做相应操作)。 注意:医生边按压边计数,争取第一轮30次胸外按压结束同时护士能执行完成上述前两个医嘱。 (三)开放气道 第7步—开放气道:护士B站在患者头顶部,逐一执行医生下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