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表的不确定度评估

秒表的不确定度评估
秒表的不确定度评估

秒表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 Measurement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摘要:通过对时间量值溯源传递系统传递检索,,从影响量值传递准确性、稳定性、不确定度各分量进行归纳分析和验证,,探讨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介绍时间检定仪校准秒表时,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过程

Abstract:The transmission chain of standard time wrench transmission retrieval is searched.and the effects on accuracy,s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wrench values are coneluded and analyzed, Some error sources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The uncertain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by the time interval generator and the course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秒表校准不确定度分析评定量传

Key words:stopwatch calibration uncertainty analysis evaluation wrench transmission

SYN5301型时间检定仪是校准电子毫秒表、电子秒表、机械秒表、指针式电秒表、数字式电秒表等计时仪表的通用计量仪器。其主要功能是输出标准的时间间隔信号,控制夹具的机械动作启停秒表,满足机械秒表、电子秒表的校准,确保公司生产过程中浇铸、热处理工序、理化分析对时间的掌握。

测量是通过实验合理地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在校准测量的过程中,因为测量人员、测量方法、测量程序、测量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测量的环境条件等的不同会产生测量误差,所得的被测量值具有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赋予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是通过对测量过程的分析和评定得出的一个区间。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用于表示测量结果的可信性。通过测量不确定度可以了解到被测量的值在什么范围内,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

在此通过对时间间隔量值溯源传递系统传递链的检索,结合实际操作分析各环节控制要点,从影响量值传递准确性、稳定性和不确定度各分量进行归纳分析和验证,探讨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对时

依据《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及《JJG237-2010秒表检定规程》要求,时间计量标准(器具)量值逐级传递,传递要求为:上一级计量标准器具的不确定度高出下一级至少3倍,时间量值不确定等级要求必须符合量值传递规律和要求。如下图:

图一秒表校准量值传递溯源框图

1 秒表校准的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除了定义的不确定度外,可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测量方法等方面全面考虑,特别要注意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度来源,应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A类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是用对被测量重复观测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用试验标准偏差表征。B类不确定度分量评定,是用非统计方法计算,用资料、经验、常识以及假设的概率分布估计的标准偏差表征。

在确定由时间基准复现的量值的合成不确定度u c时,从确定该基准的物理原理出发,参考评估过程,利用不确定度评估表及数学模型,确定各影响量的标准差及灵敏系数,计算出时间基准复现的量值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在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的基础上,采用的扩展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为:取扩展不确定度U =2u c,,即取包含因子k=2,对应的置信概率约为95%。

依据《JJG237-2010秒表检定规程》对校准环境要求,温度:在(20±5)℃范围内任选一点,检定期间温度变化范围不超过±2℃,环境湿度:≤80%,在以上条件均满足的条件下,由校准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度分量影响可以忽略。

1.1 数学模型

ΔT =T i -T 0

ΔT —秒表测量误差;T i ——每次测量值 T 0 —检定仪给出的标准值。 根据不确定度传播率, 秒表示值误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c (△T )为

u c 2(△T )=()i

T T ???2

u 2(T i )+()o T T ???2 u 2(T o ) 灵敏系数C (T i )=i

T T ???=1, C 2=

o

T T

???1-=, 由此分析秒表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秒表校准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A 类不确定度分量 由被检表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B 类不确定度分量

时间检定仪输出时间间隔不准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B 类不确定度分量 1.2以电子秒表为例 ,对秒表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电子秒表受检点为10s 、10min 、1h 1.2.1 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在标准条件下,依次对电子秒表(10s 、10min 、1h)做重复性测量,分别取10次结果如下:

测量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量误差/s 0.01 0.02 0.03 0.04 0.03 0.03 0.04

0.03

0.04

0.03

测量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量误差/s 0.03 0.02 0.03 0.05 0.03 0.05 0.04 0.03 0.04 0.03

测量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量误差/s 0.06

0.06

0.04

0.04

0.04

0.05

0.05

0.04

0.06

0.06

按照《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根据贝塞尔公式计算

)

1()(S 1

2

--=

∑=n n x x

n

i i

u 1=0.003s (10s) u 1 =0.003s (10min) u 1 =0.003s (1h)

1.2.2 由被检表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电子秒表的最小分辨力为0.01s ,均匀分布,分辨力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u 2 =0.01/(32)=0.0029s

1.2.3 SJ-3A 时间检定仪输出时间间隔不准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SJ-3A 时间检定仪输出时间间隔T 分别为10s 、10min 、1h 时,时间检定仪允差为(2×10-7×T+0.003)s ,可知

10s 点允差为±0.003002s ,分散区间半宽值约为0.003s 10min 点允差为±0.00312s ;分散区间半宽值为0.00312s 1h 点允差为±0.00372s ;分散区间半宽值为0.00372s 均匀分布, u 3=0.003 /3=0.0017s (10s)

u 3=0.00312/3=0.0018s (10min) u 3=0.00372/3=0.0021s (1h)

1.2.4.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序号

来源

符号

传播

系数

类别

数值/s 分布

1 重复性

1u

1 A 0.003 (10s) 0.003(10min) 0.003 (1h ) 正态

2 分辨力

2u

1 B 0.0029s 均匀

3 标准器 3u

1 B 0.0017 (10s) 0.0018(10min) 0.0021 (1h )

均匀

1.2.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重复性引入不确定度分量比秒表分辨力不确定度分量大,则

s 0035

.02

321=+=u u u c (10s) s u u u c 0035.02

321=+= (10min) s u u u c 0037.02

32

1=+= (1h)

1.2.6 扩展不确定度

取k =2, 秒表检定装置检定电子秒表时的扩展不确定度

U =ku c =2 ×0.0035 =0.007s (10s)

U =ku c =2 ×0.0035 =0.007s (10min) U =ku c =2 ×0.0037 =0.008s (1h) 结束语

(1)根据对秒表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秒表检定装置满足 《JJG237-2010秒表检定规程》的要求,可开展对机械秒表及电子秒表进行校准。

(2)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影晌因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验证,定期进行复核,有

利于控制校准结果质量和提高校准实验室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JJF 1059.1–201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2 《JJG237-2010秒表检定规程》 西安同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不确定度评估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1. 概述 测量依据 计量标准 表1 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 被测对象 测量方法 见检定规程。 2. 分辨力带宽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2.1. 数学模型 1234D D D D D =+++ 式中: D ——频谱分析仪分辨力带宽误差; 1D ——信号发生器频率稳定性引入的误差; 2D ——信号发生器频率分辨力引入的误差; 3D ——3dB 衰减器不准引入的误差; 4D ——重复性引入的误差。

2.2. 不确定度传播率 4 4 222c 1 1 ()()i i i i u D u D u ====∑∑ 式中:灵敏系数/1i i c D D =??=。 2.3.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2.3.1. 信号发生器频率稳定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信号发生器稳定度为11110-?,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3=k ,用 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其标准不确定度611 1a u k -== 2.3.2. 信号发生器频率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分辨力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用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2a u k ==读数分辨力

2.3.3. 3dB 不准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衰减器RSP3dB 衰减值上级量传不确定度为0.025dB U = 1.96k =,可认为衰减器衰减值修正后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025dB 。该 误差引起的频率读数误差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用B 类不 确定度评定方法,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3a u k ==读数误差 2.3.4. 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1、评定目的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评定依据2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概述 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被测量Y与输入量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 B类评定评类A 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 评定扩展不确定 编制不确定度报告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4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X,…,X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N21 Y=f(X,X,…,X)N12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c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可由实验测定,iii即通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i量。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f 等)的局限性;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g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h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i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j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4.3.1 A 类评定 , x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a对输入量XI 1为xx,…x。算术平均值n2 n1 ∑xx = in n i=1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s(x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i 1 n ∑ i—i 2 ( xx )S(x)= n-1 i=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

响量(输入量)X 1,X 2 ,…,X N 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 Y=f(X 1,X 2 ,…,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实验测定,即通 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 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对输入量X I 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 , (x) n 。 算术平均值x为 1 n x n= ∑x i n i=1 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s(x i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1 n S(x i )= ∑ ( x i — x )2 n-1 i=1

压力变送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压力变送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1概述 1.1测量依据 JJG882-2004《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 1.2环境条件 温度(20 士2)C ,相对湿度不大于80 %。 1.3测量标准 一等活塞压力计作压力标准器,准确度等级为0.02级。 6位半高性能数字万用表 1.4被测对象 准确度等级为0.1级的压力变送器。 1.5测量过程 根据被检仪器的量程不同,用相应范围的,4位半高性能数字万用表作为被检仪表输出信号检测仪器。检定前,正确安装连接好后,检定系统应预热不少于十五分钟,并连续对被检器预加测量上限(或下限)压力3次。对于0.1级的 压力变送器,应在测量范围内至少均匀或合理地选取6个检定点(包括零点), 连续进行3次循环检定,然后根据检测数据按照规程要求评定被检器的各项误差。 1.6评定结果的使用 符合上述条件的测量结果,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

2数学模型 占=代一代(1) 式中:3—变送器的基本误差值(mA ; A—变送器的实际输出值(mA ; A o—变送器的理论输出值(mA。 A o又可分解为: A o = Co ?P o (2) 式中:A n—变送器输出量程(mA ; P m—变送器输入量程(MPa ; C o—代的起始理论输出值(mA ;P o—变送器的输入压力值。 此输入压力值Po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二等活塞压力计产生的标准压力值R ,另一项是变送器取压口与活塞压力计活塞下缘处不是同一水平面产生静压力差R。 R表达式为:P2=p gh (3) 式中:p —标准压力计用介质液的密度,o.88*io 3kg/m3; g—当地重力加速度,9.8m/s2; h—被检器取压口中心与压力计活塞下端面的高度差。 那么,式(1)可写成: A "A d -孑(R +P gh)-C o (4) P m 故:c ^ = — a c(P =-垃=-0.5(mA/MPa ) 沪 1 P m 3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例题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概率分布? 答:概率分布是一个随机变量取任何给定值或属于某一给定值集的概率随取值而变化的函数,该函数称为概率密度函数。 2.试写出测量值X 落在区间[]b a ,内的概率p 与概率密度函数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答:()()dx x p b X a p b a ?= ≤≤ 式中,()x p 为概率密度函数,数学上积分代表面积。 物理意义 : 概率分布曲线 概率分布通常用概率密度函数随随机变量变化的曲线来表示,如图所示。 测量值X 落在区间[]b a ,内的概率p 可用上式计算 由此可见,概率p 是概率分布曲线下在区间[]b a ,内包含的面积,又称包含概率或置信水平。当9.0=p ,表明测量值有90%的可能性落在该区间内,该区间包含了概率分布下总面积的90%。在(一∞~+∞)区间内的概率为1,即随机变量在整个值集的概率为l 。当=p 1(即概率为1)表明测量值以100%的可能性落在该区间内,也就是可以相信测量值必定在此区间内。 3.表征概率分布的特征参数是哪些? 答:期望和方差是表征概率分布的两个特征参数。 4.期望和标准偏差分别表征概率分布的哪些特性? 答:期望μ影响概率分布曲线的位置;标准偏差σ影响概率分布曲线的形状,表明测量值的分散性。 5.有限次测量时,期望和标准偏差的估计值分别是什么? 答:有限次测量时,算术平均值X 是概率分布的期望μ的估计值。即:∑=n i i x n X 1 1= 有限次测量时,实验标准偏差s 是标准偏差σ的估计值。即:()() 1 1 2 --=∑=n X x x s n i i

不确定度评定

不确定度评定 重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1 概述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验室数据比对、结果临界值的判断、方法确定以及实验室质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ISO/IEC17025中要求检测实验室应具有评价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本文对水中溶解性总固体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2 测量过程及主要设备 2.1 检测过程:依据GB/T 5750.4-2006,8.1~水样经过滤后~在105?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即为溶解性总固体。 平行测量8份水样~计算得平均值为258.1mg/L~100ml溶解性总固体为 0.02581g~标准差为0.0011g。 2.2 仪器设备:BS124S电子天平 3 数学模型 mm,21TDS,,,10001000 V 式中:m1——蒸发皿的质量~g m2——蒸发皿与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g V——水样体积~ml 4 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4.1 ,m-m,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 21,m, 4.2 取样量V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V) 5 不确定度的评定 5.1 ,m-m,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u 21,m, 5.1.1 称量产生的不确定度u ,m1,

(1) 天平校准产生的不确定度u 1 型号为BS124S电子分析天平~校准产生的不确定度由计量证书 给出~扩展不确定度为0.3mg~包含因子k=2。 u=0.0003/2=0.00015g 1 ,2, 天平的分辨率产生的不确定度u 2 天平的分辨率为0.1mg~我们可以取其为均匀分布的不确定度,真值读数可能在0.01mg或0.09mg之间~即0.05mg~其不确定度 u=0.00005/=0.000029g 33 ,3, 恒重产生的不确定度u 3 GB/T 5750.4-2006规定两次称重相差不得大于0.4mg~按均匀分布计算得 u=0.0004/=0.00023g 34 222以上三项合成 uuuug,,,=0.00028123m1,, 5.1.2 样品重复测量产生的不确定度u ,m2, 100ml水样重复测量得溶解性总固体为0.0258g~标准差为 0.00110.0011g。标准不确定度ug,, 0.00039m2,,8 5.2 ,m-m,引起的合成不确定度分量 u 21,m, 22uuug,, =0.00048m(2)(m1)m,, 6.1 吸取水样产生的不确定度u ,v, 用无刻度吸管吸取100ml水样测定~最佳测量能力为0.071ml~k=2~不确定度u=0.071/2=0.036ml。 ,v, 100ml溶解性总固体为0.0258g~那么u=0.0000093g ,v, 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由于各分项的不确定度来源彼此独立不相关~故该方法的标准不 22uuug,,确定度为:=0.00048 v()c(m)

数字表最新不确定度评定(CMC表示法)

数字表(电压、电流、电阻)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一、概述 1.测量依据: JJG315-1983《直流数字电压表检定规程》 JJG598-1989《直流数字电流表检定规程》 JJG(航天)34-1999《交流数字电压表检定规程》 JJG(航天)35-1999《交流数字电流表检定规程》 JJG724-1991《直流数字式欧姆表检定规程》 2. 计量标准: 计量标准设备为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编号8555011、型号5520A多功能校准器,其量程、基本误差极限见下表。 直流电压: 直流电流: 第1页共9页

交流电流: 交流电压: 阻: 电

3.测量环境条件:温度:20.5℃,相对湿度:50.5%。 4.被测对象: 选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编号86770198、型号F189数字万用表,其量程、基本误差极限见下表。

交流电压: 交流电流: 5. 测量方法: 5.1直流电压表: 依据规程JJG315-1983第7.1条“直流标准电压发生器检定方法”。设多功能校准器输 出标准设定电压U N ,被校表的显示读数U x ,每个设定值测量一次,则被校表的误差为Δ=U x-U N 。 5.2直流电流表: 依据规程JJG598-1989第10.1条“直流标准电流源检定方法”。设多功能校准器输出标 准设定电流I N ,被校表的显示读数I x ,每个设定值测量一次,则被校表的误差为Δ=I x -I N 。 5.3交流电压表: 依据规程JJG(航天)34-1999第5.2.3.3条“交流标准源检定方法”。设多功能校准器输 出标准设定电压U N ,被校表的显示读数U x ,每个设定值测量一次,则被校表的误差为Δ=U x-U N 。

低温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低温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报告编号:201403 1. 测量方法 1.1)按图1所示的线路连接样品; 试验供电电源:220V ±5%~, 50Hz ±1%,电路导线横截面积:1.0mm2。 1.2) 样品放置在试验箱外,将样品感温探头放入试验箱中,进入试验箱的毛细管长度应大于150mm ; 1.3)接通电路,开启试验箱,从常温开始降温,观察指示灯状态,至指示灯熄灭,记录试验起始和结束时间、试验起始温度和指示灯熄灭瞬间样品的动作温度。 2. 数学模型 n x t t = 式中,x t 为样品在低温箱中的实际温度,n t 为低温箱温度显示仪表的相应读数。 3. 不确定度来源 3.1 通过分析识别出影响结果的因素有测量重复性,人员的读数,温度试验箱的偏差,温度试验箱 内的时间波动度与空间均匀性,降温速率,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电源电压的波动,读数的时延等等。 3.2 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评估 温度试验箱的特性对本次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如箱体的精度,偏差,波动度,均匀性等。 温度箱内的温度在持续变化,可能造成温度箱内的温度与实际动作温度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考虑降温速率所引入的不确定度。 图1

由于在温度箱内进行试验,因此,环境温湿度对结果的影响也较小,基本忽略。 电源电压的波动通过稳压源控制电压参数的可变性,从而使得影响程度最小化。 读数的时延,我们通过选择熟练的操作人员的操作而减小其影响。人员的读数影响较小,可忽略。 综上所述,不确定度分量如下: A 类评定:1. 重复性条件下重复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1u . B 类评定:2. 低温箱的校准(温度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2u 3. 低温箱的最大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u 4. 温度变化速率(温度波动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4u 5. 温度均匀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5u 4. 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1 1u 的计算 (测量重复性) 将样品在重复性条件下重复测量4次指示灯熄灭时的瞬间温度,测的数据列表如下: () () C 4349.01u 10 1 2 1?=--= ∑=n t t i i 4.2 2u 的计算 (温湿度箱的校准) 由校准证书给出扩展不确定度为0.3 °C ,K=2,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15.023 .02== u 4.3 3u 的计算 (温湿度箱的最大偏差) 校准证书显示温度箱在-30°C ~70°C 的最大偏差为0.45°C ,服从均匀分布,3=k ,则 2598 .03 45.03== u 4.4 4u 的计算 (温度变化速率,即温度波动度) 温度箱的降温速率为1K/min ,在到达温控器响应的温度时,温度箱内的温度在持续变化,可能造成温度箱内的温度与实际动作温度不完全一致。由校准证书给出温度箱的波动度为±0.23°C , ° C °C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1.识别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在医学实验室中构成测量不确定度的4个主要分量主要包括“检验过程不精密度”、“校准品赋值的不确定度”、“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我们参考CNAS-GL05:2011《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和CNAS-TRL-001:2012《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达》的要求,制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评估了本科室申报的定量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我们只评估了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度。 2.目标不确定度 2.1 确定的检验程序在正式启用前,实验室应为每个测量程序确定目标不确定度,即规定每个测量程序的测量不确定度性能要求。 2.2 检验科每个测量程序的目标不确定度由各实验室确定。 2.3 各实验室在确定目标不确定度时可以基于生物变异、国内外专家组的建议、管理准则或当地医学界的判断。根据应用要求,对不同水平的测量结果可以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不确定度。 2.4目标不确定度如下: 2.4.1临床化学项目将TEa(国家标准(GB/T20470-2006)、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2.4.2血液学项目,将TEa(行业标准WS/T406-2012)指标作为目标扩展不确定度。 3.确立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若输出量为Y(被测量值),输入量X的估计值为xi,则被测量与各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1,x2,x3,x4…);由于在医学实验室中“样品影响分量”和“其它检验影响分量”的不确定度难以估计,故只对前两个分量的不确定进行评估。 4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4.1 A类评估:检验过程不精密度评估样本使用高低2个水平的室内质控品作为实验用样本。 计算本室2水平质控品的日间精密度。计算批间变异系数CV。

秒表的不确定度评估

秒表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 Measurement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摘要:通过对时间量值溯源传递系统传递检索,,从影响量值传递准确性、稳定性、不确定度各分量进行归纳分析和验证,,探讨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介绍时间检定仪校准秒表时,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和评定过程 Abstract:The transmission chain of standard time wrench transmission retrieval is searched.and the effects on accuracy,s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wrench values are coneluded and analyzed, Some error sources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The uncertain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by the time interval generator and the course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 of stopwatch calibration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秒表校准不确定度分析评定量传 Key words:stopwatch calibration uncertainty analysis evaluation wrench transmission SYN5301型时间检定仪是校准电子毫秒表、电子秒表、机械秒表、指针式电秒表、数字式电秒表等计时仪表的通用计量仪器。其主要功能是输出标准的时间间隔信号,控制夹具的机械动作启停秒表,满足机械秒表、电子秒表的校准,确保公司生产过程中浇铸、热处理工序、理化分析对时间的掌握。 测量是通过实验合理地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在校准测量的过程中,因为测量人员、测量方法、测量程序、测量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测量的环境条件等的不同会产生测量误差,所得的被测量值具有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赋予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是通过对测量过程的分析和评定得出的一个区间。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用于表示测量结果的可信性。通过测量不确定度可以了解到被测量的值在什么范围内,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 在此通过对时间间隔量值溯源传递系统传递链的检索,结合实际操作分析各环节控制要点,从影响量值传递准确性、稳定性和不确定度各分量进行归纳分析和验证,探讨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对时 依据《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及《JJG237-2010秒表检定规程》要求,时间计量标准(器具)量值逐级传递,传递要求为:上一级计量标准器具的不确定度高出下一级至少3倍,时间量值不确定等级要求必须符合量值传递规律和要求。如下图: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 (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 1,X 2,…,X N 间的函数关系f 来确定,即: Y=f (X 1,X 2,…,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 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i 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 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 、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 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 对输入量XI 进行n 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x n 。算术平均值x 为 1 n x n = ∑x i

不确定度测定汇总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测量的目的是确定被测量值或获取测量结果。有测量必然存在测量误差,在经典的误差理论中,由于被测量自身定义和测量手段的不完善,使得真值不可知,造成严格意义上的测量误差不可求。而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反映着测量水平的高低,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 图1 1 识别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识别应从分析测量过程入手,即对测量方法、测量系统和测量程序作详细研究,为此必要时应尽可能画出测量系统原理或测量方法的方框图和测量流程图。 检测和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可能来自: (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 (2)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6)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 (如最大允许误差、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即导致仪器的不确定度; (7)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8)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它参量不准确; (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10)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分析时,除了定义的不确定度外,可从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测量方

法等方面全面考虑,特别要注意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度来源,应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2 定义 2.1 测量误差简称误差,是指“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2.2 系统测量误差简称系统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不变或按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系统测量误差的参考量值是真值,或是测量不确定度可忽略不计的测量标准的测量值, 或是约定量值。系统测量误差及其来源可以是已知的或未知的。对于已知的系统测量误差可 以采用修正来补偿。系统测量误差等于测量误差减随机测量误差。 2.3 随机测量误差简称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随机测量误差的参考量值是对同一个被测量由无穷多次重复测量得到的平均值。随机测量误差等于测量误差减系统测量误差。 图2 测量误差示意图 2.4 测量不确定度简称不确定度,是指“根据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若干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根据一系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按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随机效应引起的)进行评定,并用标准偏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则可根据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所获得的概率密度函数,按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系统效应引起的)进行评定,也用标准偏差表征。 2.5 标准不确定度是“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李慎安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3522418.html, 发布时间:2007-04-28 08:52:07 计量培训: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讲座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李慎安 5.1 A类评定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用统计方法(参阅4.1)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所得出的不确定度称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简称A类不确定度。当它作为一个分量时,无例外地只用标准偏差表征。 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的基本方法是采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差s的方法。 一个被测量Q(既可以是输入量中的一个,也可以是输出量或被测量)在重复性条件下或复现性条件下重复测量了n次,得到n个观测结果q1,q2,…,q n,那么,Q的最佳估计 即是这n个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由于n只是有限的次数,故又称为样本平均值,它只是无限多次(总体)平均值的一个估计。n越大,这个估计越可靠。 每次的测量结果q i减称为残差v i,v i=(q i-),因此有n个残差。 残差的平方和除以n-1就是实验方差s2(q i),即一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方差,其正平方根即为实验标准差s(q i),当用它来表述一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u(q i)时,有s(q)=u(q i),或简写成s=u。 请注意,今后不再把s作为A类不确定度的符号,把u作为B类不确定度的符号,而是不分哪一类,标准不确定度均用u表示。 上述的计算程序就是3.1给出的程序。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或其标准不确定度u()为: 必须注意上式中的n指所用的次数。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得到一个较为可靠的实验标准偏差s(q i),往往作较多次的重复测量(n较大,自由度ν也较大);但在给出被测量Q i测量结果q时,只用了较少的重复观测次数(例如往往只有4次)。那么,4次的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就是s(q i)/4=0.5×s(q i) 但是,如果用于评定s(q i)时的n个观测值,直接用于评定s()(n个的平均),则成为下式: 5.2 除基本方法外还有哪些简化的方法?用于何种场合? 在JJF1059中提出了另外的一种简化方法,称之为极差法,极差R定义为一个测量列

试验力值不确定度评定

恒定加力速度建筑材料试验机示值误差 检定、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1、 概述 1.1、测量依据:依据JJG1025-2007《恒定加力速度建筑材料试验机试验机检定规程》 1.2、计量标准:三等标准测力计: ES-30A-300kN 1.3、被测对象:水泥抗压试验机:TYE-300 (0~300)kN 1.4、在规定环境条件下,使用试验机对标准测力仪施加负荷至测量点。可得到与标准力值相对应的试验机负荷示值,该过程连续进行3次,以3次示值的算术平均值减去标准示值,即得该测量点的示值误差。 2、数学模型 △F =F -F 式中:△F——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示值误差; F ——对应标准力F 作用下测力机3次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F ——三等标准测力计上的标准力值。 3、不确定度传播率 ()() ()F F F 2222212 u c u c u c +=? 式中,灵敏系数1 F /F 1=???=c ,1F /F 2-=???=c 。 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以TYE-300/0.01kN 的材料试验机在250kN 点评定 4.1 由被检材料试验机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1F u 。 被检材料试验机分辨力为0.01kN ,则()1F u =0.0029 kN 4.2 由被检材料试验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2F u 。 采用极差法进行评定: ()2F u = 0.0237kN 1.69 0.04kN ==C R 4.3 三等标准测力计示值允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按B 类方法评定 三等标准测力计的准确度等级为:0.3级,一般采用均匀分布,则 U = k a ×250kN=3 %3.0×250kN=0.4330kN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估报告

废水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估 1. 实验前准备 1.1 设备:恒温培养箱、无菌吸管10ml(具0.1ml刻度)、微量移液器、无菌锥形瓶、无菌培养皿 1.2 培养基及试剂:平板计数琼脂、无菌生理盐水 1.3 因浓缩苹果清汁中一般菌落不容易生长,故用废水作为样品检测。 2. 检测依据及步骤 2.1依据:GB4789.2—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2.2步骤:定量吸取废水,制备成15份均匀的检测样品,每份样品做两个平行样。 ↓ ↓ ↓ ↓ ↓ 3.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检测步骤主要包括样品的吸取、稀释(移液器)、培养、计数、及结果修约等,由于结果发散性较大的特点,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只对样品吸取、重复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量化分析。

3.1 样品吸取过程中使用刻度吸管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 rel (V ) 3.1.1 吸管体积校准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V ) 在吸取样品的过程中均使用经检定合格的10ml 刻度吸管,其允许误差为±0.05ml ,故10ml 吸管体积校准引起的不确定度按矩形分布(k=3)为: u 1(V )= 3 05.0=0.029ml 则样品吸取过程中使用刻度吸管体积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u rel (V )= () V V u = 10 029.0=0.0029ml 3.2 重复测定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3.2.1 对测定结果X 1、X 2分别取对数,得到lg X 1和lg X 2 3.2.2 每一个样品的残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得出n 个观测结果X k 与n 次独立观测结果的算术 平均值X 的差)平方和:() 2 2 1 lg lg ∑=-i i X X 式中:i X lg —每一个样品测定结果的对数值;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 由标准晶振输出频标信号,输入到通用计数器中,在通用计数器上显示读数。 2、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A=A S +δ 式中:A —频率计上显示的频率值 A S —参考频率标准值; δ—被测与参考频标频率的误差。 3、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3.1 标准晶振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s A u ,用B 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标准晶振的频率准确度为±2×10-10,即当被测频率为10MHz 时,区间半宽为a =10×106×2×10-9=2×10-2Hz ,在区间内认为是均匀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s A u =a/k =1.2×10-2Hz ()=rel s A u 1.2×10-2/107=1.2×10-9 3.2被测通用计数器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δ2) u(δ2)来源于被测通用计数器的测量重复性,可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 类方式进行评定。对一台通用计数器10MHz 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列9999999.6433、9999999.6446、9999999.6448、9999999.6437、9999999.6435、9999999.6428、9999999.6446、9999999.6437、9999999.6457、9999999.6451Hz 。 由测量列计算得 算术平均值 ∑==n i i f n f 1 1=9999999.6442Hz, 标准偏差 () Hz n f f s n i i 00091.01 2 1 =--= ∑=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δ 3 )=0.00091/=0.00029Hz u(δ 3 )rel=2.9×10-11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输入量A S 、δ 1 、δ 2 相互独立,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 c (A)= 9 2 2 2 1 210 5.1 ) ( ) ( ) (- ? = + +δ δu u A u S 5 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取k=2,则 扩展不确定度为 U rel =k×u c=2×1.5×10-9=3×10-9 6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f=f0(1±3×10-9)Hz,k=2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 由标准晶振输出频标信号,输入到通用计数器中,在通用计数器上显示读数。 2、数学模型

工作测力仪CMC不确定度评定(管形测力计)

工作测力仪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CMC 评定 1、概述 1.1测量依据:JJG455-2000《工作测力仪检定规程》 1.2环境条件:温度:22℃;湿度:≤65%RH 1.3测量标准:0.1级标准测力仪 1.4被测对象:数显式推拉力计,型号:KL-30,仪器编号:0603058, 1.5测量过程:直接测量 2、数学模型 △F =F -F (1) 式中:△F ……测力计示值误差; F ……测力计3次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F ……标准测力仪的标准力值; 3、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3.1.输入量F 的标准不确定度u (F )评定 输入量F 的标准不确定度u (F ),来源于测力计的示值重复性,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 选择最大量程的50%作为测量点,重复测量10次,得到一组测量列(N ): 150.0 150.4 150.3 150.3 150.3 150.3 150.5 150.2 150.5 150.4 单次实验标准差 () =--= ∑=1 1 2 n F F S n i i 0.149N 实际测量情况,在重复条件下连续测量3次,以该3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得到 () 3 149.0N n S F u = ==0.086N 3.2输入量F 的标准不确定度u (F )的评定 输入量F 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于测力仪不确定度和年稳定度,即B 类方法进行评定。 标准测力仪的准确精度等级为0.1级,属于均匀分布,取包含因子k =3。年稳定度为0.1%,属于均匀分布,取包含因子k =3。故在测量点150N 处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u (F 1)= k 150 %1.0?=0.0866N u (F 2)==?k 150 %1.00.0866N u (F )=()()=+2 22 1F u F u 0.122N 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气相色谱仪不确定度评定分析-共8页

气相色谱仪检测限检定结果的CMC 评定 概述 气相色谱仪的检定根据JJG700—2019《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进行。检测限(包括F1D 、FPD 、NPD 、ECD 检测器)和灵敏度(TCD 检测器)反映了检测器的敏感度,是仪器重要的计量指标。 检定依据:JJG700—2019(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测量环境条件:温度(5~35)℃ ,相对湿度(20~85)%。 一、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检测线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1、检定过程概 1.3 测量标准:正十六烷-异辛烷溶液,1mL /瓶,100ng/ L ,不确定度为 =3%,k=2。 微量进样器,10μL ,相对标准偏差为1%。 1.4 被测对象:气相色谱仪型号:GC7890F ;检测器名称:FID 。色谱工作站:T2019P 。 1.5 测量过程:检定时,选择适宜的色谱条件,待基线稳定后,采集30min 基线,测得噪声值N ;再用微量进样器准确量取1.0 μL 标准溶液,并将其注入气相色谱仪,连续进样6次,记录峰面积A ,按公式计算出检测限。并设定毛细柱分流比为1:10,故实际进样量为0.1uL 。 2 建立数字模型 FID 2NW D =A 式中: D FID ——FID 检测限,g/s ;N ——基线噪声,A ; W ——正十六烷进样量,g ;A ——正十六烷峰面积的平均值,A ·S 。 3 方差与灵敏系数 2222222()()()()()()()u D u A c A u N c N u W c W =++ 为评定方便,采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则有: ()1,()1,()1 ()()()()(),(),()222() ()2rel rel rel rel rel c A c N c W u D u N u A u W u N u A u W N A W u D u D D ======== 其中: 4 各分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分析 4.1 正十六烷峰面积A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评定u rel (A ) 峰面积A 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人员操作的重复性、进样的重复性、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积分面积的重复性等因素引入,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 选择适当的色谱仪条件,待基线稳定后,采集30min 基线,测得噪声值N ;再用微

压力传感器输出电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压力传感器输出电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摘要:压力传感器是一种工业用压力测量仪器。传感器通过采集头取得压力后,由压力传感元件进行电信号的转换,将压力变量转换为相应的数字信号,最终显 示压力值或输出模拟量信号,而且其输出信号与压力变量之间有一给定的连续函 数关系(通常为线性函数)。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输出电流;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压力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感受到压力值,并能将感受到的压力值,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对压力值的 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压力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 动控制的首要环节。现有待测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煤层气抽采企业,测量范围为(-100~0)kPa,输出直流电流信号为(1~5)mA。但是,目前国家尚没有针对 此种压力传感器的相关技术参数的专业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无法应用统一的技 术指标和鉴定方法科学衡量压力传感器的性能,为校准我市现有该种压力传感器,我们参照JJG882-2004《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JJG875-2005《数字压力计检定 规程》等编制了《矿用压力传感器校准方法》,并且对压力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 了不确定度评定。 1压力传感器的相关阐述 在了解压力传感器时,应该对其线性速度进行分析和掌握,将传感器的具体 输出和输入状态及其拟合之间的连接状况表示出来。其中的输出和输入曲线,也 可以理解成校准曲线,它是经过具体的标定和测量获取的。当在传感器上作用了 一定的输入量,对应的输出量在上面就会被显示出来,这个点在平面坐标上就可 以确定出来,然后,有效地连接起一系列这样的测试点,这样传感器的具体输出、输入曲线就能够被创设出来。我们通常要对拟合直线进行选择,当作工作曲线, 便于将误差最下值选择出来并进行一定的校准分析,因此,就可以将其当作拟合 曲线。 2测量过程简述 ①测量依据:JJG882-2004《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②测量环境条件:温 度(20±5)℃,相对湿度:(50~60)%。③测量标准:智能数字压力校验仪, 准确度等级0.02%;量程范围(-100~250)kPa。④测量对象:压力传感器,量程为(0~-100)kPa,输出为(1~5)mA,1级。⑤测量方法:利用标准压力发生器 从下限开始平稳地输入压力信号到各测量点,读取并记录显示值直至上限,然后 反方向平稳改变压力信号到各测量点,读取并记录显示值直至下限,这为一个循环,如此进行三个循环的测量。⑥评定结果的使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3数学模型 结论 压力传感器的检测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要综合对传感器显示值误差、传感器迟滞误差、传感器重复性误差、传感器线性误差、繁用表误差、表示电源漂移以及标准压力计误差 分别进行评定。

抗拉强度不确定度的评定

抗拉强度不确定度的评定 1 被测对象 评定2Cr13棒材抗拉强度指标的不确定度。 2 引用文献 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G 139—1999 拉力、压力和万能试验机检定规程 GB/T 228—2002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JJF 1103—2003 万能试验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 3 试验条件 室温 10~35℃ 4 测量基准 试验机的检定是按照JJG 139—1999 进行的。 使用0.3级标准测力仪进行拉伸试验机的检定。 5 测量过程 使用济南新世纪试验机厂生产的DWD300型电子拉力试验机测定。试验机为1级精度。试样加工成采用Ф10,标距为50的的标准试样,按照GB/T 228—2002进行试验。一共使用20个试样得到测量列。 6 评定结果的使用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本结果,其他在DWD300型电拉试验机测量抗拉强度不确定度的评定可以使用本方法。 7 数学模型 Rm= S Fm = 2 4d Fm π ()=Rm u rel ()()()() ff u S u F u rep u rel rel m rel rel 02 02 2 2 +++ 式中 Rm 为抗拉强度; Fm 为最大力;

S 0为原始面积; d 0为原始直径; rep 为重复性; off 为修约。 8 不确定度来源及评定方法 本次不确定度考虑的因素见表1。本次试验温度为20℃,温度效应修正及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 t 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应变速率因为是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未加以考虑。其他因素如夹具、同轴度等因为影响较小且无法量化而忽略不计。 表1 不确定度来源及评定方法 名称 内容 评定方法 力值 试验机的精度等级 B 校验试验机所用标准测力仪的不确定 B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度 B 面积 测量的重复性 A 试样的大小头 B 千分尺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 B 重复性 抗拉强度的重复性 A 修约 由于修约引入的不确定度 B 9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9.1横截面积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rel (S 0) 求S 0的不确定度可以转化为求d 0的不确定度。由面积公式S 0=0.25πd 02,可得dS 0/dd 0=0.5πd 0,即是dS 0/ S 0=2 dd 0/ d 0;所以u rel (S 0)=2u rel ( d 0)。 9.1.1千分尺测量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d 1) 圆形试样的名义尺寸为10mm ,测量工具为千分尺,已经计量部门测量校准。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千分尺的示值误差最大为1μm,可以认为1μm 为其P=100的分布区间的半宽,并可进一步估计为矩形分布,按JJF1059-1999的规定,K=3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u (d 1)= 3 1m =0.0058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