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战疫基层干部的心理关怀

加强战疫基层干部的心理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

好人文关怀。3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

方案》指出,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心理疏导、

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广大的基层干部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但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使得这个群体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对疫情防控

的基层干部进行心理援助,做好人文关怀,有利于预防或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问题,提升基层干部整体战疫的心理能力。

为什么战疫基层干部需要心理关怀

疫情加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我们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县乡级干部争分夺秒,不敢懈怠。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言而喻,当前的工作重点已由疫情防控转变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的

阶段。虽然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全球疫情的暴发,境外输入病

例增多,对我国整体防控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突如其来的疫情,增加了继发的心

理应激源,一些人会出现身心疲惫、情绪压抑或精神耗竭。在全球疫情暴发和促

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地区正在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

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无论是疫情

防控的严防死守,还是发展经济的复工复产,或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任务完成,都使得我们的基层干部承受了一定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会导致一系列不

良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如疲劳、紧张易怒、难以抑制焦虑以及记忆力下降等

现象,并伴随一些身体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需要立刻适度休息或求助于

专业的心理帮助。

战疫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在工作支持方面,基层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

难免会遇上一些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也可能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生活

支持方面,由于每天要坚守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没有更多的时间陪

伴家人,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庭引发矛盾,会产生内疚和自责。在社会

心理援助方面,目前,各地区已经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了针对面向医护人员和群众

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疫情防控一线基层干部的心理援助服务。

面临疫情导致的替代性创伤风险。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工作人员在采集信息、运送病人时不仅存在着被传染的风险,还可能因为疫情导致替代性创伤。替代性创伤是指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只是看到、听到、感受到他人经历的痛苦,会因此感到痛苦。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要安抚安置确诊者、隔离人群,目睹同胞、同事、同学、朋友、亲人患病或者死亡,加上大量疫情信息的冲击从而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伴随而来产生惊恐、失眠及强迫性行为等。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将出现在疫情结束之后,一些个体可能出现严重的身心反应,不少人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创伤性事件产生后,个体不能很好地适应或解决相应问题而产生的长期心理问题),有的人可能因为焦虑、抑郁需要较长时间治疗。

如何加强战疫基层干部的心理关怀

二是搭建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受疫情影响,一部分人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的人群较多,不仅涉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涉及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以及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为更好地为基层干部提供心理援助,建议各地区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专家采取在线服务的方式提供心理教育和心理援助服务。当务之急是采取正规的热线电话的形式了解基层干部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通过有资质的规范的平台开展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辅导。

三是分期分类提供心理支持。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针对战疫一线基层干部这一群体,可根据其特点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和效果评估,通过评估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分类进行心理服务。由于这次疫情是突发的,目前的心理援助服务主要是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而疫后的心理援助是一项长期性、专业性的工作。可利用党校等阵地打造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让有顾虑的基层干部以各种线上通信手段进行远程咨询,通过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为基层干部创设更好的融入体验。建议基层党校将疫后心理健康的课程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中,开展综合性的系统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和心理危机方面的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情景体验,提升个体的“心理免疫力”。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良好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对自我生涯规划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应该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进行,使心理健康课程能真正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要手段,以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辅导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自助性和发展性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特点。 心理健康课程致力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课程在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多重功用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程在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性 心理健康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发展性——是对心理健康课程根本的定位所在。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学校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生涯发展与规划问题等。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的辅导,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提高生涯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课程目标设计上,以整体目标为核心,设计菜单式的心理健康课程,各地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用和改编,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分享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促进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在课程中,活动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并能在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辅导技巧和水平。心理健康课程不以任何测验或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手段。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要合理利用音像、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教学途径;要积极鼓励学生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与同学、家长、老师交流和学习;鼓励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必要时也能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 三、设计思路

基层干部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基层干部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现如今特别是在新常态下我们基层干部不仅肩负着日益加重的工作责任,面临着日趋严苛的社会舆论监督,而且还面临着自身知识结构转型、能力素养提升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来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压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不但是我们基层干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升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更是我们能否健康、快乐生活的源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但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心理功能状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2.心理健康标准 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结论。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以下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有以下标准: 2.1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志 2.2情绪适中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协调与控制情绪,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当然,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2.3品质意志健全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2.4自我意识正常。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了解自己的价值,了解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与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自知之明。 2.5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职成[2008J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现将我部组织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徳育课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徳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 6号)一并执行。 中等职业学校徳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徳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裁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徳育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评价与考核都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 二OO八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5: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徳有课程。本课程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基层带兵干部如何开展心理服务工作

基层带兵干部如何开展心里服务工作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正迈开步子向前进。相比较于外界的繁华热闹,在解放军的基层部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基层官兵们在对于单调枯燥的生活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每个星期要面对六天的严格训练,仅有的一天休息也没有多少娱乐方式,陪伴他们的只有篮球和扑克,没有外界那些令人迷醉的灯红酒绿,也没有热闹轻松的网络世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或多或少的令这群“人民最亲近的人”心里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对我军战斗力可谓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在这样复杂而严峻的局势面前,许多的人却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还不知道我们的官兵发生这样的心里问题有多么的可怕。1991年海湾战争后,约有16万名美军官兵患上“海湾战争综合症”,出现精神压抑,头痛失眠,记忆力衰退,肌肉和关节疼痛,呼吸障碍等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对在部队参加完战争之后生存下来的官兵简直是一种折磨,也是对军队战斗力的严重伤害。 作为一名军队院校的学员,几年后的我们都将离开学校,去往天南海北的解放军基层部队,成为一名光荣而又艰辛的基层带兵人,而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就是如何在基层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分别来谈一谈如何在基层开展心理服务工作: 1:入伍适应,每个人都有许多的第一次,战士们从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突然之前集中到部队这个管理严格的地方,难免会产生许多

的不适应。有的战士刚入伍时想家想的很苦,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训练无精打采,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晚上睡不着觉,有时还躲在被子里哭,经常会打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能回家,甚至动了私自回家的念头。有些战士本想努力训练争当一名优秀的军人,可是自己的身体条件让自己训练时总是拖后腿,慢慢的丢失了当初的那份心。作为未来的带兵人,带入伍新战士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课,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摆正服务位置,积极的为战士们的成长发展着想,多与新战士讲一讲自己刚入伍时的心态和决定,创造条件积极满足战士的合理需求,善于调解和化解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过度需求,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关心,慢慢的他们才能向我们吐露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好的开展,才能真正的跟战士们成为一家人。 2:去留问题,这是参军入伍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如果脱下这身绿军装,那么就意味着这一辈子的军旅人生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免会感到遗憾,可是如果继续穿着这身军装,那么就代表着接下来的几年内又将是枯燥,寂寞,平淡的生活。着实让人不好取舍。工作中,我们必须真诚的爱护战士,摆正与战士之间的位置,与战士们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决不能居高临下,更不能有主次之分,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做到真诚相待,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去留问题方面,我们要充分了解战士们的心里活动,对战士们的倾诉和表达的实际问题,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站在战士的角度,为他们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不能只顾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

目录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人文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运用 (3) 2.1 人文护理的专业体系 (4) 2.2 人文护理的理念体系 (6) 3人文护理的实施 (7) 3.1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7) 3.1.1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 (7) 3.1.2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 (8) 3.1.3构建医患、护患以及病人家属间良好的人际氛围 (8) 3.2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 (8) 3.2.1推行心理护理 (9) 3.2.2加强健康教育 (9) 3.3强化人文知识学习、倡导科学护理观 (10) 4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作为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

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最近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果说德育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竞争力,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手杖。现状当前,15000多所、1200多万名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一项对84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表明,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从未当过班干部的为14.41%;学习成绩居中下游的为86.6%;上职校是为混毕业的为25.05%,作业经常不完成或从来不完成为16.76%,课余时间看书学习者为12.97%,对学习缺乏自信者为1.89%,对今后生活毫无打算者为7.58%。显然,职校学生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令人担忧。确实,职校学生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比普高学生多,情绪两极性的表现也较为明显。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校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一项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9省市近20个地区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关人士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7月5日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从政策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问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进展参差不齐。北京市、广东省、烟台市、大连市、深圳市、长春市等地职业技术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分不同年级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康人格等讲座,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经验相对缺乏,且各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时把握不准,把心理行为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混淆在一起,在处理态度和方法上会出现偏差,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他们凭以往的经验往往认为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就意味着自己又有"问题"了,因而经常采用掩饰或者回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有的学校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由于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之间接触机会较少,且咨询室每周只能定点开放,加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因而很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一方面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困惑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不能发挥其效用,两者之间存在着脱节和矛盾。特点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中小学校而言,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我调节情绪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敢于正视现实。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强调对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了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结合,针对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个别的咨询和指导。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实效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教育活动的现实性,效果显著。目前的普遍做法是把专题讲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日期: 2

职中学生冷漠心理的分析和应对方法 摘要:职业中学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冷漠心理等。由于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如故意捣乱、无礼貌、厌学逃学、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等等;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家庭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就业压力等所引起的。在职中生的各种心里问题中,冷漠心理比较突出。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心理卫生、行为正常、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职业中学,冷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在职业中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包括任性、冷漠、自私、嫉妒等等。在平时教学与同学接触当中,我们发现冷漠心理问题存在于不少的同学之中。这特别引起我们老师的关注。近年来,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如故意捣乱、无礼貌、厌学逃学、行为不文明、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职业中学学生心理绝大部分是积极、乐观、热情、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但由于受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学习目的、新的师生关系等影响,难免会使一小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冲突。最后导致冷漠心理。这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言语尖刻,态度孤傲,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冷漠心里是学生不健康心理问题之一。 一、职业中学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出现冷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容易出现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消极对待。长期以往,这种心理慢慢占据主导。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家庭中最多的也是生育两胎,小孩从小就受到长辈的涨爱,经常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人转,使他慢慢养成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的性格,过分涨爱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使得学生总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别人。环境一变,无所适从,无法应对,放任自己。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在消费上的攀比,尤其是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对贫困学生的歧视,常会导致学生养成许多不良习性,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带来偏差的心理,不追求进步,从而就没有了积极的心态。 2、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职业中学学生由初中升人到中职校学习,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当今社会由于饮食、生活不规律,工作以及各方面压力增大等原因,人们普遍进入了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把亚健康作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并宣称21世纪的人类将进入心理疾患时代。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多数领导干部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少数人表达出来的心理紧张、压力感和不满意倾向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一倾向往往是构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潜在因素。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倡领导干部进行心理调适,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由于领导干部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协调者,他们的心态健康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的形成,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塑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这一原因,本课设臵了如下教学目的: 1.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及心理调适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2.了解在领导干部中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并引起人们自警、自省。 3.基本掌握领导干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课程内容的。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入手,为大家简单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内涵及心理调适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实际案例入手,分析当前大多数领导干部常见的异常心理,并分析原因所在;第三部分 是探讨领导干部进行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在生理方面似乎越来越有保障,但是在心理方面却是恰恰相反,反倒是,社会越进步,人们的心理困扰、心理问题就越多。生活在现代文明的人们,更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 十六届六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教育,推进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促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增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教育任务 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导,以心理辅导和咨询为辅助,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培养适应广东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四、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提倡“以生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护隐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预防与矫治相结合,教师科学辅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以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为辅,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建立起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机制。 (三)把握心理健康的教育特点,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

1.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尤其是需要班主任教师的参与,全体教师分工负责,做到班级管理渗透、学科教学渗透、专业教学渗透、教育活动渗透和家庭教育渗透,做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跟进。 2.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辅之主题班会课、心理教育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游戏辅导、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 3.采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个别心理危机干预为辅”的教育方式,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 五、工作措施 (一)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培训 组织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培训,2009年重点组织《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全员培训。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分为“A证”、“B证”两级培训。 1.“A证”师资培训 (1)“A证”师资培训课程(授课12天,连作业共120课时) 人的问题——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目标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技术 中职学生行为与情绪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家庭治疗 团体治疗的组织与实施 心理实验设计 中职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诊断 教师心理问题及对策

临终关怀护理心理研究

临终关怀护理心理研究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濒死状态,心理关怀 临终关怀护理是近几年来护理学上新起的概念与探索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自己需要有临终关怀中的心理安慰准备,同时需要强烈的心理关怀传播本领、、、、、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 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 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 方面。通过临终关怀的实践,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癌症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贡 献:①研究影响癌症发生与扩散的心理及社会因素;②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估 价;③缓解症状与控制癌症疼痛的措施;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过程。 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在《护理心理学》一书中,刘晓虹主编阐述了下述观点。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从总体上讲,虽有共同的实施对象———病人,但各自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心理治疗比较注重开展神经症、人格障碍等精神有异常的病人的诊治性研究。而心理护理则更侧重精神健康人群的心理保健,强调对患有心身疾病、躯体疾病而无明显精神疾患的病人以及健康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或干预。所以

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及健康维护

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及健康维护 胡世俊 (解放军第一0一医院江苏无锡 214044) [摘要] 综合分析临床护士的常见心理状况,积极探讨影响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健康维护对策,使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社会及医院关注,定期排解、疏导、建立最佳工作状态,培养职业自豪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使护理事业发展。 [关键词] 护理人员心理障碍健康维护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工作的独立化、社会化和心理化逐步形成,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临床护士承受的压力也愈来愈大,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①,直接服务于人群的保健,其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压力。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普遍的人员缺编现象和生活无规律、复杂的人际冲突以及频繁的接受各种检查与考试等,均给护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护士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缓解护士工作压力、解决其心理问题,对保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护理质量十分重要②。为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健康水平,现将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及健康维护具体对策汇报如下。 1、护理人员常见心理障碍 1.1焦虑性障碍焦虑是指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

后果的一种心境。其主要表现为无端的紧张恐惧,顾虑重重,认为事情严重得无法处理,或认为问题复杂得无法解决,以致于搓手顿足,坐立不安,好似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如:分离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服役期满综合征、病理性焦虑。 1.2适应性障碍简单地讲,适应性障碍就是指一个人对所处的环境不满意,对一般性工作不能完成,对新生事物不能接受,自我感觉不良。近年来,由于社会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适应性障碍在新护士中也极为多见。适应性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孤独、抑郁、沮丧、焦虑、烦躁、冲动等等,并由此导致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的明显下降。 1.3抑郁性障碍抑郁是负性情感的增强,是一种过度忧伤的情感体验。轻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者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毫无生趣,有度日如年之感。对外界的一切均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因此常常自卑自罪,生不如死,而出现自杀观念或企图。 1.4强迫性障碍强迫是指反复从事或企图从事某一动作,或反复出现某种想法、冲动或欲望,明知不必要、不合理,但却难以控制,不自愿地重复去做,形成一种自己对抗自己的心理冲突。 1.5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谓心理应激,就是指人们面对突发性事件,尤其对创伤性事件的快速心理反应。应激障碍,则是指人们面对应激事件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而发生的心理和行为学方面的改变。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是造成正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 查,结果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 生与常模比较,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常模,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较,心理健康水 平在部分因子上高于普通中学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了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 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为了贯彻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建设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 2004 年制定了《中 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在各地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8 年后,本文以四川为例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做了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四川地区,20 所中学随机抽查了 800 多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放了 调查表 9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61 份,有效回收率 95%.其中,男生 413 人,占 48%, 女生 458 人,占 52%.还和 600 名普通高中学生的自评量表成绩做了对比研究.材 料:scl-90 症状自评量表,包括 90 题,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与 “否”,然后计算出 1o 个量表(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 惊恐、偏执、精神病性)分. 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然后评分. 数据分析用 spss16.量表包括的 10 个因子,每一个因子着重反映受试者的某 一个方面的情况. 3.评定程序.在开始评定前,先由指导老师把要求向受检者交代清楚 .然后, 让学生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一次评定一般约 20 分钟.评定 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评定结束时,指导老师应仔细 检查自评量表,凡有漏评或者重复评定时,均提请自评者再考虑评定,以免影响分 析的准确性. 二、结果 1.中等职业学生自评量表结果与常模的对比 从表 1 中的数据可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常模比较,得分远远高于中国
1/6

护理人员心理护理规范

心理护理规范 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安抚患者情绪,提供心理支持,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在护理过程中,应当了解患者以往的心理社会健康状况及引发患者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尊严,预防和减轻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增进心理舒适度。 (一)收集心理社会资料 1.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操作要点。 (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信仰、婚姻状况、职业环境、生活习惯、嗜好。 (2)收集患者的主观资料患者对疾病的主观理解和态度,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况及行为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利用。 (3)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护士通过体检评估患者生理状况,患者的睡眠、饮食及性功能方面有无改变,与心理负担的关系。 (4)记录有关资料。 3.注意事项。 (1)与患者交谈时确立明确的目标,获取有效信息。 (2)沟通时多采用开放式提问,鼓励患者主动叙述,交谈后简单小结,核对或再确认交谈的主要信息。 (3)交谈时与患者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 (4)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与知情权。 (5)用通俗语言解释与疾病相关的专业名词。 (二)护患沟通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沟通能力。 (2)患者对沟通的心理需求程度。 2.操作要点。 (1)患者候诊时,提供信息,介绍出诊医师、利用候诊时间,通过电视、录像、宣传栏等,介绍就医须知、宣传疾病防治及保健知识。 (2)入院介绍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护士、病房环境和病房制度。 (3)检查治疗过程中,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的目的、检查治疗约定的时间、检查治疗的部位、治疗过程,需要患者配合的具体事项。 (4)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有关锻炼的方法,介绍饮食、用药、复诊时间等。 (5)倾听时,注视对方眼睛,身体微微前倾,适当给予语言回应,必要时可重复患者语言。 (6)适时使用共情技术,尽量感受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并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对患者情感的理解,表示愿意帮助患者。 (7)陪伴时,对患者使用耐心的、鼓励性的、指导性的话语,适时使用治疗性抚触。 3.注意事项。 (1)言语沟通时,语速缓慢清晰,用词简单易理解,信息告知清晰简短,注意交流时机得当。 (2)非言语沟通时,衣着整洁、修饰得当,表情亲切、诚恳。 (3)技术操作轻柔、熟练。 (三)患者情绪调节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面部表情、体态姿势、言语表情等变化,判断情绪特点。 (2)通过语言表达方式评估患者的情绪状况。 (3)通过测量和观察心率、血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及食欲、睡眠状况等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2.操作要点。 (1)焦虑情绪的调节。 ①应用陪伴技巧及非语言行为传达对患者的关怀(如:默默不语、触摸安抚、任其哭泣或诉说)。 ②鼓励患者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感觉。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 答案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答案 答案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C) A、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C、无心理疾病 D、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2、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的原因主要有 A、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B、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C、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环境压力三方面 D、保健意识薄弱 3、xx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工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压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为 A、职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 B、许多医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C、职称评定、科室效益、奖金收入 D、工作强度大、风险高、时间长 4、心理健康的日常表现,不包括哪项 A、乐于工作,且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C、具有积极发展向上的心理状态 D、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且能悦纳他人和自己 5、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两周以内,经过自行调整能够缓解的状态属于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变态 6、从护理人员成长特点来看,护士具有的特点 A、实践性、晚熟性和个体性 B、实践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C、实践性、依从性和群体性 D、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7、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中规定,ICU病房建立医生分级值班制度 A、一线 B、一线、二线 C、一线、二线和三线 D、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 8、心理健康的状态有 A、正常状态 B、不平衡状态

C、不健康状态 D、以上全是 9、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修养要求都高于其他行业的原因为 A、从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公平性 B、医疗卫生技术的复杂性及信息的不对称 C、医学知识更新快,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D、医疗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 10、目前医院聘用护士的特点为 A、实践性、晚熟性和群体性 B、实践性、稳定性和群体性 C、不稳定性、临时性、流动性、年轻化 D、稳定性、晚熟性和群体性、经验化影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南齐诸氏遗书》叙述:“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表明 A、医者工作负荷过重 B、对医学行业要求过于严格 C、医学的社会期待过高 D、医务工作缺乏控制感 2、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包括 A、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和防御措施

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和防御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状况,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选择我 院工作时间≥2年的护理人员,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 其心理应激状况,分类统计心理应激状况,并作统计学分析,针对各类因素制定 防御措施。结果60%的护理人员存在心理应激状态。应激源情况统计:考试压力 构成比(60.0%)最高,与其他因素相比,组间差异P<0.05;其次为护患矛盾构 成比次之(41.67%),与其他因素相比,组间差异P<0.05。结论:护理人员普 遍存在心理应激状态,应及时采取合理方法,改变护理人员的应激状态,进而改 善护理工作状态。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应激状态;防御措施;应激源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229-02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迫切的医疗卫生行业改变原本的服务模式,顺应时代发展和百姓就医的需求[1]。当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自身医疗服 务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但是改进的同时护理人员的压 力也逐渐增大。护理人员作为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主要服务者,与患者接触密切,护理风险也相对较大,在长期繁忙的工作中,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也在悄然 改变,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护理工作和护士自身健康。为此,本次研究 选择我院工作时间≥2年的护理人员,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应激状况 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可靠的防御措施,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工作时间≥2年的护理人员,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护理人员均为 女性,年龄24~49岁,平均年龄(36.23±16.37)岁;职称: 62例为护师以下,38例为主管护师;学历大专以上69例(含大专),大专以下31例;工作年限:2~ 22年,平均(16.36±5.69)岁。 1.2 方法 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护理人员心理状态、工作满意度、职 业危险、护患关系、应激状态、应激源等。向受访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9份,受访护理人员依从性良好,问卷有效率达到99%。统计存在心理应 激状态的护理人员数量,分类统计各类应激源,作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 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应激状态 100例护理人员中,60例护理人员存在心理应激状态,百分比为60.0%。 2.2 应激源情况统计 统计60例护理人员的应激源中,考试压力构成比(60.0%)最高,与其他因 素相比,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次为护患矛盾构成比次之(41.67%),与其他因素相比,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g7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 05-0000-01 摘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做情绪的主人》为例,分析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通过授课,笔者发现了心理健康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 力求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题目是《做情绪的主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有关情绪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调控情绪的方法.其中,使学生掌握如何 调控自己的情绪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 生为主体”的授课理念,授课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轻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围绕本节课所授内容,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有关情绪的基本知识和调节情绪的策略.由于情绪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如何使 学生真正明晰情绪的定义,避免单纯的概念讲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 一个难点.此外,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调控情绪的策略和方法是本节课 的重点.因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 懂的语言讲解有关心理学的概念和定义,使难懂的概念简单化、生活化,便于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有关概念.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理论,将难点化解,从而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教学方法,即:如何教的问题.

由于心理健康课的灵活性,使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其弹性比较大,教师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我充分重视导入的重要性,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慢慢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第二,在讲解调节情绪的认知重评策略时,结合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的情绪abc理论,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我们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调节情绪的认知重评策略.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在制作课件时,要注重课件的趣味性;注意背景图片的选取和背景图片与内容的契合度;注意背景图片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要对比明显,使学生能看清课件;还要注意课件内容的逻辑性和课件之间的链接.第四,运用心理小测试——《你的情绪稳定吗?》对学生进行测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情绪,为他们调控自己的情绪奠定基础. 最后是教学效果,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问题.对学生“学会没有”的反思就是对教学实效性的反思.本节课我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实践——师生共同总结”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有层次的反馈,通过面向大多学生的检查,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衡量教学效果不仅仅是显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考量隐性目标,即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好量化的,只能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价值观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积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本节课中,作为教者的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低,不集中精神听课,不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不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时课堂气氛要么沉闷,要么学生过于活跃,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对学生的把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学生的一些失常行为,有些是由价值观因素引起的,还有一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将心理健康课与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如何将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