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稳定型心绞痛

第3节  稳定型心绞痛
第3节  稳定型心绞痛

第三节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也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发病机制】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当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皿流量减少,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比较固定,如心肌的血液供应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在劳力、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情况下,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使心率增快、心肌张力和心肌收缩力增加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却不能相应地增加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时,即可引起心绞痛。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1、2或3支冠脉管腔直径减少>70%的病变者分别各占25%左右,5%~10%有左冠脉主干狭窄,其余约15%患者无显著狭窄。后者提示患者的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可能是冠脉痉挛、冠脉循环的小动脉病变、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肌代谢异常等所致。患者在心绞痛发作之前,常有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变化,反映心脏和肺的顺应性减低。发作时可有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度降低、射血速度减慢、左心室收缩压下降、心搏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和血容量增加等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左心室壁可呈收缩不协调或部分心室壁有收缩减弱的现象。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力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 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消失,心绞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

5.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二)体征

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

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

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检查可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胸痛明显者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以与ACS相鉴别;查血常规注意有无贫血;必要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二)心电图检查

1. -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2.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因心内膜下心肌更容易缺血,故常见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0.ImV),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波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假性正常化n)。T波改变虽然对反映心肌缺血的特异性不如ST段压低,但如与平时心电图比较有明显差别,也有助于诊断(图3-4-4)。

3. 心电图负葡试验最常用的是运动负荷试验,增加心脏负荷以激发心肌缺血。运动方式主要为分级活动平板或踏车,其运动强度可逐步分期升级,前者较为常用,让受检查者迎着转动的平板就地踏步。以达到按年龄预计可达到的最大心率( HRmax)或亚极量心率(85%~90%的最大心率)为负荷目标,前者称为极量运动试验,后者称为亚极量运动试验。运动中应持续监测心电图改变,运动前、运动中每当运动负荷量增加一次均应记录心电图,运动终止后即刻及此后每2分钟均应重复心电图记录直至心率恢复至运动前水平。心电图记录时应同步测定血压。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ImV(J点后60~ 80ms)持续2分钟为运动试验阳性标准(图3.4-5)。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步态不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接连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或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心肌梗死急性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疾病者禁作运动试验。.本试验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单纯运动心电图阳性或阴性结果不能作为诊断或排除冠心病的依据。

图3-4-4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

I、Ⅱ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Ⅲ导联ST段压低;aVF导联ST段压低,T波平坦;。VR

导联ST段抬高;aVL导联T波倒置;V、、V,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

静息时心电图示Ⅲ导联ST段压低,T波双相;aVF和V6导联ST段压低;运动时CC5导联ST段2min开始压低,12min38s时达到2.5mm;运动后I、Ⅱ、aVF、V。、V5、V6导联均出现ST段压低,T双相或倒置,l0min后仍未恢复,运动试验阳性

4.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Holter检查可连续记录并自动分析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双极胸导联或同步12导联),可发现心电图ST段、T波改变(ST-T)和各种心律失常,将出现异常心电图表现的时间与患者的活动和症状相对照。胸痛发作时相应时间的缺血性ST-T改变有助于确定心绞痛的诊断,也可检出无痛性心肌缺血。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1. 核素心肌显像及负荷试验201T1(铊)随冠状动脉血流很快被正常心肌细胞所摄取。静息时铊显像所示灌注缺损主要见于心肌梗死后瘢痕部位。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明显的灌注缺损仅见于运动后心肌缺血区。不能运动的患者可作药物负荷试验(包括双嘧达莫、腺苷或多巴酚丁胺),诱发缺血可取得与运动试验相似的效果。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肌急性缺血区常显示特别明显的灌注缺损。近年来有用99mm Tc-MIBI取代201Tl作心肌显像,可取得与之相似的良好效果,更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彩图3-4-6)。

2.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应用99mm Tc进行体内红细胞标记,可得到心腔内血池显影。通过对心动

周期中不同时相的显影图像分析,可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显示心肌缺血区室壁局部运动障碍。3.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 PET) 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核素示踪剂如18F、11C、13N等进行心肌显像。除可判断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外,尚可了解心肌的代谢情况。通过对心肌血流灌注和代谢显像匹配分析可准确评估心肌的活力。

(四)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

进行冠状动脉二维或三维重建(图3 -4-70),用于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情况,对到断管壁内斑块分布范围和性质也有一定意义。冠状动脉CTA有较高阴性预测价值,若未见狭窄病变,一般可不进行有创检查;但其对狭窄程度的判断仍有一定限度,特别当钙化存在时会显著影响判断。

(五)超声心动图

多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有陈旧性心肌梗死者或严重心肌缺血者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探测到坏死区或缺血区心室壁的运动异常,运动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评价心肌灌注和存活性。超声心动图可测定左心室功能,射血分数降低者预后差。超声心动图还有助于发现其他需与冠脉狭窄导致的心绞痛相鉴别的疾病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

(六)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图3 -4-8)为有创性检查手段,目前仍然是诊断冠心病较准确的方法。选择性冠脉造影是用特殊形状的心导管经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送到主动脉根部,分别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口,注入少量含碘对比剂,在不同的投射方位下摄影可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得到清楚的显影。可发现狭窄性病变的部位并估计其程度。冠脉狭窄根据直径变窄百分率分为

四级:①I级:25%~49%;②Ⅱ级:500/0~74%;③Ⅲ级:75%~990/0(严重狭窄);④Ⅳ级:100 01。(完全闭塞)。一般认为,管腔直径减少70u/o—75%以上会严重影响血供,部分500/0~70%者也有缺血意义。

(七)其他检查

胸部X线检查对稳定型心绞痛并无特异的诊断意义,一般情况下都是正常的,但有助于了解其他心肺疾病的情况,如有无心脏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帮助鉴别诊断。磁共振显像( MRI)冠脉造影也已用于冠脉的显像。冠脉内血管镜检查、冠脉内超声显像(IVUS,图3-4.9)、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OCT)以及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等也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并有助于指导介入或药物治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

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杏可见ST-T改变,症状消失后心电图ST-T改变亦逐渐恢复,支持心绞痛诊断。未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者可行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CTA 有助于无创性评价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及管壁病变性质和分布,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诊断和决定进一步治疗。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 CCS)把心绞痛严重度分为四级。

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I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Ⅳ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鉴别诊断要考虑下列情况。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UA的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等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发作的劳力性诱因如稳定型心绞痛典型,常在休息或较轻微活动下即可诱发,1个月内新发的或明显恶化的劳力性心绞痛也属于UA;心肌梗死的疼痛部位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和)休克,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心电图常有典型的动态演变过程。实验室检查示心肌坏死标记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或T、CK-MB等)增高;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二)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

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要根据其他临床表现来进行鉴别。其中X综合征多见于女性,心电图负荷试验常阳性,但冠脉造影无狭窄病变且无冠脉痉挛证据,预后良好,被认为是冠脉系统微循环功能不良所致。

(三)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

前者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定局限在胸前,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而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沿神经行径处有压痛,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后者则在肋软骨处有压痛。

(四)心脏神经症

患者常诉胸痛,但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久(几小时)的隐痛,患者常喜欢不时地吸一大口气或作叹息性呼吸。胸痛部位多在左胸乳房下心尖部附近,或经常变动。症状多于疲劳之后出现,而非疲劳当时,作轻度体力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含用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见效”,常伴有心悸、疲乏、头昏、失眠及其他神经症的症状。

(五)不典型疼痛

还需与反流性食管炎等食管疾病、膈疝、消化性溃疡、肠道疾病、颈椎病等相鉴别。

【预后】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大多数能生存很多年,但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有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合并有糖尿病者顸后明显差于无糖尿病者。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冠脉病变累及心肌供血的范围和心功能。左冠脉主干病变最为严重,据国外统计,既往年病死率可高达30%左右,此后依次为3支、2支与单支病变。左前降支病变一般较其他两支冠状动脉病变预后差。左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室腔显影所示射血分数降低和室壁运动障碍也有预后意义。

心电图运动试验中ST段压低≥3mm且发生于低运动量和心率每分钟不到120次时,或伴有血压下降者,常提示三支或左主干病变引起的严重心肌缺血。

【防治】

预防主要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冠脉血供和降低心肌耗氧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治疗冠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以延长生存期。

罐i;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

(一)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逐渐消失。

2.药物治疗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这类药物除扩张冠脉,降低阻力,增加冠脉循环的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

(1)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可用0.Smg,置于舌下含化,1~2分钟即开始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延迟见效或完全无效时提示患者并非患冠心病或为严重的冠心病。与各种硝酸酯一样,副作用有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反射性加快和低血压等,第一次含用硝酸甘油时,应注意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2)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dinitrate):可用5~lOmg,舌下含化,2~5分钟见效,作用维持2~3小时。还有供喷雾吸入用的制剂。

(二)缓解期的治疗

1.生活方式的调整宜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致发作的因素。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戒烟限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但以不致发生疼痛症状为度;一般不霈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

(1)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①p受体拮抗剂:能抑制心脏B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以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增加运动耐量。用药后要求静息心率降至55~60次/分,严重心绞痛患者如无心动过缓症状,可降至50次/分。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选择性p.受体拮抗剂。B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以能缓解症状,心率不低于50次/分为宜。临床常用的B受体拮抗剂包括美托洛尔普通片(25~l00mg,每日2次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47.5~190mg,每日1次口服)和比索洛尔(5—l0mg,每日1次口服)等。

有严重心动过缓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紊乱、有明显的支气管痉挛或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禁用p受体拮抗剂。外周血管疾病及严重抑郁是应用B受体拮抗剂的相对禁忌证。慢性肺心病的患者可小心使用高度选择性的p,受体拮抗剂。

②硝酸酯类药: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注,从而减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增加运动耐量。缓解期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皮肤贴片Smg,每日1次,注意要定时揭丢)、二硝酸异山梨酯(普通片5~20mg,每日3—4次口服;缓释片20~ 40mg,每日1—2次口服)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普通片20mg,每日2次口服;缓释片40~60mg,每日1次口服)等。每天用药时应注意给予足够的无药间期,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硝酸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反射性加快和低血压等。

③钙通道阻滞剂:本类药物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也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中钙离子的利用。因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供血;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还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更适用于同时有高血压的患者。常用制剂有:维拉帕米(普通片40~ 80mg,每日3次;缓释片240mg,每日1次)、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5~lOmg,每日1次)、地尔硫卓(普通片30~ 60mg,每日3次;缓释片90mg,每日1次),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失眠等。

外周水肿、便秘、心悸、面部潮红是所有钙通道阻滞剂常见的副作用,低血压也时有发生,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头晕、虚弱无力等。地尔硫革和维拉帕米能减慢房室传导,常用于伴有房颤或房扑的心绞痛患者,这两种药不能应用于已有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

④其他:曲美他嗪(20~ 60mg,每日3次)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代谢,提高氧的利用效率而治疗心肌缺血;尼可地尔(2mg,每日3次)是一种钾通道开放剂,与硝酸酯类制剂具有相似药理特性,对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可能有效。中医中药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和“祛痰通络”法最为常用。此外,针刺或穴位按摩治疗也可能有一定疗效。

(2)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①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有患者只要没有用药禁忌证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 150mg/d。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②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二磷酸腺苷( ADP)受体而阻断ADP依赖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有效地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主要用于支架植入以后及阿司匹林有禁忌证的患者。该药起效快,顿服300mg后2小时即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常

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日1次。

③p受体拮抗剂:除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外,冠心病患着长期接受p 受体拮抗剂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等心血管事件。

④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TC和LDL-C,还有延缓斑块进展、稳定斑块和抗炎等调脂以外的作用。所有冠心病患者,无论其血脂水平如何,均应给予他汀类药物,并根据目标LDL-C 水平调整剂量。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20~ 40mg,每晚1次)、阿托伐他汀(10~ 80mg,每日1次)、普伐他汀(20~ 40mg,每晚1次)、氟伐他汀(40~ 80mg,每晚1次)、瑞舒伐他汀(5~ 20mg,每晚1次)等。

他汀类药物的总体安全性很高,但在应用时仍应注意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脏损害和肌病,尤其是在采用大剂量他汀药物进行强化调脂治疗时,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⑤ACEI或ARB: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性显著降低。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建议使用ACEI。临床常用的ACEI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12.5~50mg,每日3次)、依那普利(5—10mg,每日2次)、培哚普利(4~8mg,每日1次)、雷米普剩(5~10mg,每日1次)、贝那普利(10~ 20mg,每日1次)、赖诺普利(10~ 20mg,每日1次)等。不能耐受ACEI 类药物者可使用ARB类药物。

3.血管重建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 intervention,PCI):PCI是指一组经皮介入技术,包括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粥样斑块消蚀技术等。自1977年首例PTCA应用于临床以来,PCI术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以往的临床观察显示,与内科保守疗法相比,PCI术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耐量增加),但是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新型药物洗脱支架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也有提高,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明显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CABG通过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一端吻合在主动脉,另一端吻合在有病变的冠状动脉段的远端;或游离内乳动脉写病变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引主动脉的血流以改善病变冠状动脉所供血心肌的血流供应。术后心绞痛症状改善者可达80%—90%,且65%~85%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这种手术创伤较大有一定的风险,虽然随手术技能及器械等方面的改进,手术成功率已大大提高,但仍有1010—4%围术期死亡率,死亡率与患者术前冠脉病变、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其他并发症有关。此外,术后移植的血管还可能闭塞,因此应个体化权衡利弊,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

PCI或CABG术的选择需要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和患者对开胸手术的耐受程度及患者的意愿等综合考虑,对全身情况能耐受开胸手术者,左主干合并2支以上冠脉病变(尤其是病变复杂程度评分较高者),或多支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者,CABG应为首选。

【预防】

对稳定型心绞痛除用药物防止心绞痛再次发作外,应从阻止或逆转粥样硬化病情进展,预防心肌梗死等方面综合考虑以改善预后,具体内容请参考本章第四节。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号:SATCM-2019-XX(XXX) 编制说明 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王阶孙建宁何丽云 毛静远朱明军刘中勇刘红旭林谦 黄力衷敬柏李军姚魁武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编制组 二〇一九年九月

目录 一、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任务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任务参加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家委员会及工作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南指导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方法学专家..................................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疾病领域专家委员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主要起草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系统评价组..................................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秘书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工作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启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起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组织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利益冲突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确定临床问题和临床问题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证据收集与质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指南推荐意见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指导委员会修改................................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指南质量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8.形成指南草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征求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审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技术内容的确认方法与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内容分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主要方法与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定义临床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0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

2010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包括明确诊断的无心绞痛症状冠心病患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需要满足以下标准:近60天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或缓解方式没有变化;无近期心肌损伤的证据。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指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及冠状动脉造影或无创检查证实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有确切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有关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的内容,请参见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管理包括危险评估和二级预防的内容,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从而延长寿命;第二个目标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缺血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对于所有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应建立合理的慢性病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要求各地卫生系统、保健机构、医院和完整的保健实施系统通力合作;通过电话、网络、门诊等多个途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交互的网络管理平台,纳入所有管辖患者。管理的内容包括冠心病康复的各个方面:定期评估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教育、运动等生活方式调节及精神神经因素调节等)、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判断何时需要进行pci和cabg等。通过这样的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再次住院率,控制或延缓冠心病进展,减少冠心病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控制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共识将就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如生活方式的改善、危险因素的控制、运动康复、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控制及精神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内容作重点介绍。 1 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 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应根据临床评估、左心室功能、负荷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1 临床评估 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可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活动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是主要的预后因子。有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者预后不良。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左室肥厚、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分支阻滞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也增高。 1.2 负荷试验 根据运动时间、st段压低程度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的程度可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duke活动平板评分=运动时间(min)-5×st段下降 (mm)-(4×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 一、引言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是一种常见并可致残的疾患。近些年,由于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得到阐明,因而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有关稳定型心绞痛最佳的检查与治疗,尚无一个统一方案。而且,尚未经过象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这样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的检验。因此,尽管在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症状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仍相对缺乏其预后方面的资料。 有鉴于此,本工作组广泛搜集专家们的意见,不但从治疗的有效性的安全性方面,而且还从资源和费用的可能性方面,就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治疗,尽可能达成共识。 二、定义与病理生理 Heberden在1772年引入了"心绞痛"(anginapectoris)的概念,其特征是一种与活动明显有关的胸部"绞榨和焦虑感(asenseofstranglingandanxiety)"的综合征。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是心源性的。但是几年之后,其他人对有这些症状的病人尸检后证实,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疾病所致。目前已普遍将此综合征归咎于心肌缺血,但是,食管、肺或胸壁的疾患也可以引起类似症状。在本工作组的这篇报告中,"心绞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所引起的胸部不适,但是,已经知道心绞痛还有一些其它的重要原因,如主动脉狭窄、肥厚性心肌病,这些均不可忽视。 若心绞痛症状发生有数周内且无严重变化,则视为稳定。心绞痛症状典型发生在心肌氧耗增加时。然而,即使是在稳定性心绞痛,症状随时可以有相当大变化,取决于诸如环境间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 若原心绞痛症状无任何原因地突然恶化,或新发的心绞痛发生在活动量较小或静息状态时,则视为不稳定。这种类型的心绞痛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随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关。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即痉挛,是有些病例的重要因素。 许多表现心绞痛的病人其症状与上述不同。例如,近几周内可以出现新发症状,但是没有恶化。病理上,它们可以具有稳定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征,其预后介于两者之间。 若心绞痛自发地发生,同时伴有心电图上ST段抬高,则视为变异型心绞痛,即Prinzmetal型心绞痛。这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即痉孪所致,因而称为血管痉孪性心绞痛。 X综合征是指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其它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但是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例如心电图上ST段下移)的心绞痛综合征。但是,可以有"小血管病变(smallvesseldisease)"。心绞痛发生在心肌灌注与心肌需求平衡失调时,其病理基础几乎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通常认为,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 脏因体力活动式应激代谢需要时,冠状动脉腔径狭窄至少为50%-70%。但是,狭窄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腔径的减小,还取决于狭窄的长度和狭窄病变的数目。此外,狭窄尤其的偏心性狭窄的腔径并非固定不变,并且可以因为局部平测定肌的收缩与舒张收起冠状动脉张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可以是对释放各种激素和神经性刺激的一种反应。冠状动脉痉挛极

稳定型心绞痛指南

美国医师学会(ACP)发布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冠心病的一级治疗指南 美国医师学会(ACP)最近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治疗和随访的指南,这份指南总结了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更新指南中的相关建议,强调了那些对一级医疗机构医师最重要的建议。该指南涉及了既往6个月中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或血运重建的有症状病人的治疗和随访,还涉及了根据病史、心电图有陈旧心肌梗死证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创性检查结果异常而确诊或疑诊冠心病的无症状病人。 这份指南的目标读者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所有医师。该指南不适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因为这些病人有中重度急性冠脉事件的近期风险。 该指南证据级别同ACC/AHA的规定:A级建议基于有大量病人的多项随机临床试验;B级建议基于只有少量病人的有限数量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研究或观察性登记的认真分析的证据;C级建议基于专家共识意见。 药物治疗 治疗概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有2个主要目标。首要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MI)和死亡,从而延长寿命。第二个目标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缺血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最优先考虑选用以预防死亡为目标的治疗。当2种不同治疗能同样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时,建议采用预防死亡效果更好的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所有急性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无论有无症状,只要没有禁忌证,都要常规使用阿司匹林(75~325 mg/d)治疗。在剂量低于75mg/d时,治疗益处降低。氯吡格雷最好只用于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者。 β受体阻滞剂 用于梗死后病人的二级预防时可减少心脏事件,用于高血压病人时也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强烈建议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初始治疗,糖尿病不是禁忌证。 降脂药物 许多临床试验都证实,确诊冠心病(CAD)者使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药物可减少不良缺血事件。确诊CAD者,包括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只有轻中度升高,也要建议使用他汀类进行降脂治疗。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指导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 1.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表1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I级II级 III 级 IV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用力可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快步行走或上楼、登高、饭后行走或上楼、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可发作心绞痛或仅在睡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2OOm以上或登一层以上的楼梯受限 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100-2OOm或登一层楼梯时可发作心绞痛 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以出现心绞痛症状 二临床评价 (一)心电图运动试验 1.适应证。 (1)有心绞痛症状怀疑冠心病,可进行运动,静息心电图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为诊断目的。 (2)确定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变者。 (3)确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用于危险分层。 2.运动试验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末经治疗稳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急性肺动脉栓塞或肺梗死、主动脉夹层、已知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严重高血压、活动性心肌炎、心包炎、电解质异常等。 3.方案:采用Burce方案,运动试验的阳性标准为运动中出现典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2-08-09T15:15:06.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齐晓宇 [导读]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齐晓宇(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 160001) 【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292-02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和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病因 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见于瓣膜病(尤其是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能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 1.2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即可发生心绞痛。 1.2.1 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的65%~75%,而身体其他组织则仅摄取10%~25%。因此心肌平时对血液中氧的吸取已接近于最大量,氧供再需增加时已难从血液中更多地摄取氧,只能依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来提供。 1.2.2 在正常情况下,冠脉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缺氧时,冠状动脉也扩张,能使血流量增加4~5倍。 1.2.3 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血流量减少,且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心肌的血液供应如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 1.2.4 心肌氧耗的多少主要由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所决定,故常用“心率×收缩压”作为估计心肌氧耗的指标。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左心衰竭等,使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率增快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而冠脉的供血已不能相应增加,即可引起心绞痛。 2 药物治疗 2.1 缓解症状的药物 2.1.1 硝酸酯类药物这类药物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副作用有头晕、头胀痛、头部跳动感、面红、心悸等,偶有血压下降。注意对于由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不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免因前负荷的降低进一步减少心搏出量,从而导致晕厥的发生。长时间反复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由于产生耐受性而效力减低,停用10小时以上,即可恢复有效。 常用制剂:①硝酸甘油0.3~0.6mg,置于舌下含化,1~2分钟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一般连用不超过3次,每次间隔5分钟。硝酸甘油油膏贴在胸前,适于预防夜间心绞痛发作。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天。③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后起效,作用可维持2~3小时。 2.1.2 β受体阻滞剂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常用制剂有:①美托洛尔25~50mg,2次/天,缓释片100~200mg,1次/天;②阿替洛尔12.5~25mg,1次/天;③比索洛尔2.5~ 5mg,1次/天;④兼有a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10mg,2次/天。 2.1.3 钙离子拮抗剂本类药物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心肌细胞兴奋一收缩耦联中钙离子的利用,从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供血;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还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 常用制剂有:①维拉帕米40~80mg,3次/天或缓释剂240mg/d;②地尔硫卓(硫氮卓酮)30~60mg,3次/天,其缓释制剂90mg,1次/天。③硝苯地平10~20mg,3次/天,其缓释制剂20~40mg,2次/天。 2.2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因此只要没有禁忌证,所有患者都应服用。其最佳剂量为75~150/d。主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2.2.2 β受体阻滞剂患者长期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缓解症状,心率不低于50次/分为宜。 常用制剂:①美托洛尔25~100mg,2次/天;②比索洛尔5~10mg,1次/天;③阿替洛尔5~10mg,2次/天。 2.2.3 调脂治疗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LDL-C,且TC的水平也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于冠心病患者,LDDC的目标值为 <2.60mmol/L(100mg/d1);对于极高危患者(ACS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LDL-C的目标值为<2.07mmol/L(80mg/d1)。应用他汀类药物时,特别是与贝特类药物合用时,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以及时发现药物性肝脏损伤或肌病。 常用制剂:①阿托伐他汀10~80mg,1次/天;②辛伐他汀20~40mg,1次/天;③氟伐他汀20~40mg,1次/天;④洛伐他汀20~ 40mg,1~2次/天;⑤普伐他汀,10~20mg,1次1天。 3 预后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大多数能生存很多年,但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心功能。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者最为严重,其后依次为三支、二支与一支血管病变。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修订版

.~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7年修订版) 1. 引言 1.1. 委员会的组成与资料审查 组成ACC/AHA实用指南工作组的目的,是为了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做出建议。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美国的头号死亡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则是本病非常常见的形式。 本委员会成员通过计算机检索2002年以来的英文文献,并且辅以手工检索,复习和编辑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报告。对某一问题特殊研究的具体情况,予以必要叙述,并且列表展示具体数据。本指南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是依据这些已经发表的资料。若资料是来自多中心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则证据的权重序位列为最高(A)到最低(C)。对UA/NSTEMI患者某一诊断性操作或具体治疗或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最终建议,总结了资料和专家们的意见。有关建议分类和证据级别的制定原则与ACC/AHA的一贯方式相同,没有新的变化。 本指南编写委员会由著名专家组成,分别来自代表美国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的一般内科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AAFP)的家庭医学领域,来自代表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ans,ACEP)的急诊医学领域,来自代表胸腔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的胸腔外科领域,来自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和Interventions,SCAI)的心脏介入专家,一般和重症监护心脏病学领域,以及来自无创检查、心脏病预防医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tion,PCI)和心血管外科这些高度专业化领域的知名专家。无论是学术机构还是私人医疗机构,均有代表参加。该指南得到ACC和AHA任命的2名外部评阅者的评阅。 1.2. 本指南2002版发表以来的变化. 本编写委员会参考了2002年以来发表的资料,并根据大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建议进行了修订。对上一版指南进行重新编写,力图反映这些进展。重点放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急性早期医疗评估,避免患者自我处理导致的延误,加快在急诊科进行诊断和分诊。已经涌现出新的影像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 以作为某些患者的诊断手段。肌钙蛋白已经成为心脏坏死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可以再次证实NSTEMI,并且改变了其人口统计学和预后。目前B型脑钠肽(BNP)可以作为生化标志物的补充,可能有助于风险评估。临床试验的资料进一步支持在高危UA/NSTEMI患者(通过肌钙蛋白阳性或正式风险评分来确定)采用早期有创治疗策略。相反,这种治疗策略在低危女性不能受益并且可能有害,因此建议采用早期保守治疗策略。两种新的抗凝药物—磺达肝睽钠和比伐卢定已经经过临床试验的良好检验,并且建议应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作为替代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供选择的药物。目前更加有力地支持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是氯吡格雷),包括选择大负荷剂量、早期(上游)应用和长期应用(尤其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之后)。如何最佳整合应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和静脉糖蛋白IIb/III受体拮抗剂,在UA/NSTEMI治疗的早期(包括心脏导管检查)提供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是一个热点问题并且仍然面临着挑战。本版指南融入了有关 UA/NSTEMI患者的PCI和二级预防的最新资料。有关特殊患者的详细讨论认识到对有多种特征的患者强调需要进行诊断与治疗的特殊考虑。还要强调治疗过程是患者结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进展还强调了理论与治疗上的重要不足,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这些应当能够促进在 UA/NSTEMI方面的不断进步。.

第3节 稳定型心绞痛

第三节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也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发病机制】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当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皿流量减少,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比较固定,如心肌的血液供应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在劳力、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情况下,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使心率增快、心肌张力和心肌收缩力增加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却不能相应地增加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时,即可引起心绞痛。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1、2或3支冠脉管腔直径减少>70%的病变者分别各占25%左右,5%~10%有左冠脉主干狭窄,其余约15%患者无显著狭窄。后者提示患者的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可能是冠脉痉挛、冠脉循环的小动脉病变、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肌代谢异常等所致。患者在心绞痛发作之前,常有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变化,反映心脏和肺的顺应性减低。发作时可有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度降低、射血速度减慢、左心室收缩压下降、心搏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和血容量增加等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左心室壁可呈收缩不协调或部分心室壁有收缩减弱的现象。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力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 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消失,心绞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 5.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二)体征 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 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 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辅助检查】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心绞痛的治疗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冠心病易患因素的纠正如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 体重、停止吸烟、合并糖尿病者需降低升高的血糖。如有贫血、甲亢、心力衰竭或使用任何增加心肌氧耗的药物均需注 意纠正或避免。 2.调整生活方式减轻或避免心肌缺血的发作。例如估测患者的体力活动耐量,调整日常生活及工作量。患者应避免突然的劳累动作,尤其在较长时间休息以后,例如对昼夜心绞痛发作规律的研究发现,清晨起来后的短时间内,心绞痛阈较低,因此,起床后活动动作宜慢,必要时须用硝酸甘油作预防。 3.心绞痛的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冠心病最基本、 重要的方式,不仅可缓解急性发作,还可以预防心绞痛发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急性发作时的治疗:在心绞痛突然发作时,要立 即停止活动并休息。若症状仍不缓解,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

酸酯类药物,一般首选硝酸甘油和硝酸异山梨酯。 ①首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因可为唾 液所溶解而吸收,1 ?2min 即开始起效,约半小时后作用消效或未充分缓解,可每隔5min 再含服0.4mg;15min 内可 失。对约92%的病人有效,其中76% 在3min 内见效。若无 含1.2?1.5mg,若心绞痛症状持续20min,且不为硝酸甘油 所缓解可到附近医疗中心就诊,以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②硝酸异山梨酯:5?10mg 舌下含服,1 ?5min 见效,作用维持2?3h。市场上有这两种药物的喷雾剂,比片剂更容易吸收。 ③也可含服一些起效快的中药制剂,如速效救心 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2)缓解期的治疗:可使用硝酸酯类、P受体阻滞药、 钙通道拮抗药及抗血小板药物。 ①硝酸酯类:临床常用的硝酸酯类主要是硝酸甘 油、硝酸异山梨醇(消心痛)和单硝酸异山梨醇。A. 单硝酸异山梨醇酯:与硝酸异山梨醇(消心痛)相比单硝酸异山梨醇不 需要通过肝脏首次代谢,具有100%的生物利用率,其血清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心绞痛是心肌暂时性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性质和诱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心绞痛症状也可发生于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微血管病变以及某些非心脏性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窄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诉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 分钟。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有关,停下休息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疼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内(> 3个月)大致不变。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症状出现。 2 .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月巴胖、月旨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检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较明显患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醃。 4 ?心电图及运动试验静息心电图通常正常。当胸痛伴ST-T波改变符合心肌缺血时,有助于心绞痛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时,如出现与症状相一致的ST-T 波改变时,对诊断也有一走的参考价值。极量或亚极量运动试验(平板或踏车)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进行危险分层。 5?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静脉推注或滴注药物行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主要表现为病变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超声心动图)或缺血区心肌放射性核素(铠210 )摄取减低。 6?CT和磁共振显像多排螺旋CT或电子束CT平扫可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撰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虹沈潞华高润霖戚文航霍勇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长生马虹马爱群方全方圻张运沈卫峰沈潞华陈在嘉陈纪林 林曙光范维琥柯元南胡大一赵水平徐成斌诸骏仁郭静萱顾复生高润霖 戚文航黄岚黄峻黄从新黄德嘉傅向华曾定尹葛均波韩雅玲霍勇(一)——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价 我国首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日前发布。该指南制定目的是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慢性心绞痛诊疗策略,消除目前临床上的一些误区,规范相关的诊疗和预防。本报摘选指南主要内容并连载刊登。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心绞痛发作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者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对胸痛患者,应根据其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疼痛特点估计冠心病可能性,并依据其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危险分层评价。 病史及体格检查 医师需详细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等特征,同时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心绞痛严重度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还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情况,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基本实验室检查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温泉县人民医院——李红霞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包括除稳定性心绞痛以外的各型心绞痛,既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Ami)甚至心脏猝死,因此早期对其正确积极的治疗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治疗及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临床资料: 1.1患者资料: 患者为77岁的女性,因“反复胸闷、心前区不适6年,加重2天”就诊入院时患者有双下肢浮肿,夜间平卧困难,高枕卧位,每日入睡1-2个小时,心电图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组织,入院后给与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血管治疗,经治疗患者病情控制稳定15天后出院。 1.2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部位性质有无放射性疼痛,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询问发生前有无诱因存在,是评估疼痛的重点,并及时准确的记录及处理。 1.3诱发因素: 疲劳、情绪激动、紧张、环境吵杂或寒冷、体位突然改

变、进食过饱、饮食习惯过甜或过咸。 1.4饮食: 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可少食多餐、有关研究表明因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糖耐量异常、局部炎症细胞的侵润以及全身性炎症时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并应忌烟酒。 2.1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 使用后出现颜面潮红、头疼、心悸等症状是因为药物造成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为防止用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嘱病人用药后卧床休息。静脉给药严格控制滴速,防止意外发生,输液前及输液期间定时测血压,观察并24小时出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2心里护理: 因从老年人的心理出发考虑问题关心询问病人,掌握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紧张,保持心态平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本病的恢复十分重要。情绪变化可使心脏工作量加大,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脏负荷加重而诱发心绞痛,无论在住院治疗和出院回家都应关注病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稳定病人的情绪,避免心绞痛的发作。 2.3健康教育: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体会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01T14:53:39.6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2期作者:王艳兢 [导读] 如怀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应尽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黑龙江盛德肾脏病专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3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 痛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本组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降低本病致残率与病死率。 【关键词】心绞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046-0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暂时且急剧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产生阵发性、持续时间短暂,并于休息或硝 酸酯制剂后可得到缓解的前胸压榨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牲的综合症[1]。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之间收治的3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57.21±2.43),病程在1.5~3.5年之 间,平均病程(2.3±0.6),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并行以下治疗措施。 1.2 方法 1.2.1硝酸酯制剂①硝酸异山梨酯:5~20mg/次,3次/d,口服,常于用药后0.5h开始起效,药效可持续3~5h,缓释剂:20mg/次,2次/d,药效可持续12h;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mg/次,2次/d;③戊四硝酯:10~30mg/次,3~4次/d,口服,常于用药后1~1.5h 开始起效,药效可持续4~5h。④长效硝酸甘油制剂:2.5mg/次,8h/次,口服,作用持续而缓慢,常于0.5h开始起效,疗效可持续8~12h[2]。为防止夜间心绞痛发作,还可在胸前或上臂皮肤贴上或涂抹橡皮膏贴片或油膏。 1.2.2 β受体阻滞剂竞争性地阻断细胞膜上β受体的儿茶酚胺作用,可减少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速度、窦房结频率,从而减缓心率与 心肌收缩力,并减少心肌耗氧量,以缓解疲劳及其他刺激所引发的胸痛反应,延长了舒张间期,使冠脉灌注时间增加[3]。常用药物包括:①美托洛尔,25~50mg/次,2次/d,缓释片100~200mg/次,1次/d;②阿替洛尔,12.5~25mg/次,2次/d;③纳多洛尔,40~80mg/次,1次/d;④比索洛尔,2.5~5mg/次,1次/d;⑤塞利洛尔,200~300mg/次,1次/d;⑥卡维地洛,25mg/次,2次/d。如患者无禁忌证时,应当尽早开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为进行性静息性疼痛的高度危险患者时,应先静脉应用,再改成口服;如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应谨慎应用β受体阻滞剂[4]。需注意的是,停药时应逐渐减量进行,避免因突然停药而诱发心肌梗死。 1.2.3钙通道阻滞剂此种药物抑制钙离子可进入细胞内,也可抑制心肌细胞兴奋一收缩偶联中钙离子的利用,从而抑制心肌收缩,降低 心肌耗氧量。常用药物包括:①维拉帕米:40~80mg/次,3次/d,或缓释剂240mg/d,易出现头晕、呕吐、恶心、便秘、血压降低、心动过缓、P-R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②硝苯地平:缓释剂20~40mg/次,2次/d,易出现头晕、头痛、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控释剂(拜新同)30mg/次,1次/d,不良反应较少。③氨氯地平:5~10mg/次,1次/d。④地尔硫卓:30~60mg/次,3次/d,或缓释剂90mg/次,1次/d,易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5]。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血、尿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等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发作 频率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本组收治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显效者19例,有效者9例,无效者2例,故总有效率为93.33%。 3.讨论 心绞痛患者常伴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多因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而造成。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主要特点是疼痛,多因体力 劳累使心肌需氧量增加而诱发的,常于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即刻消失。本病患者的发作性质在1~3个月内无变化,即每日与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基本相同,引发疼痛的活动及情绪激动的程度一致,每次疼痛发作的部位与性质无变化,疼痛持续时间多在3~5min内,并于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在相同的时间内得到缓解[7]。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时应遵循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减轻心肌的氧耗、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将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缓解或消除症状作为治疗目标,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应试图减缓并中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注意防治并发症,尤其是血栓形成,因此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价值[8]。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时,首先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尽量避免各种明确的诱发因素,同时注意饮食调节,进行合理的体力活动,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应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防心绞痛发作。总而言之,如怀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应尽早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吴芳,马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J].新医学,2013,44(6):359-362. [2]苏国海,张运.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的理念和选择[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5,3(1):4-5. [3]吴宗贵.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如何合理选药[J].中国全科医学,2010(10):69-70. [4]王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21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8):97-98. [5]范芮,王芙蓉.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和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93-394. [6]杨海涛.曲美他嗪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53. [7]左伟东.浅谈69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2):73. [8]黄明,刘文富,吴红书,等.阿托伐他汀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老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11(5):328-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