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1:基本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角度看,产业集聚是一种地理现象,因为它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它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相互竞争的生产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零售、代理、进出口等流通企业,人才、金融等专业化服务和专用的基础设施的供应者,生产互补产品的厂家,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它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智员团、专业媒体和贸易联盟等。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了《论国家竞争优势》。波特在论文中将企业集群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联系起来,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指的是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A business cluster (industry cluster)is a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terconnected businesses, suppliers, and associated institutions in a particular field. Clusters are considered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with which companies can compete, nationally and globally. In urban study, the term agglomeration is used.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特定产业的企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关联的企业;或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

关键字:

某个特定地理区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国家的竞争力

上游下游供应商分工规模

2: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

2.1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A:分工+专业化: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集聚体内成员可以就近获取所需的高度专门化的部件、原料、机械设备、商务服务、人才等投入资源,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C: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

D:由于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

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在人力资源方面,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而且评价员工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质也更为容易,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

共享劳动力市场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从而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

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临近,或者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而分工不同,从而降低了成本,如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交易成本;由于共同的交易市场与采购中心降低原材料成本与销售成本;

关键字:

分工协作效率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人力资源信息

2.2 创新效益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集聚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同一园区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会对各个企业带来创新灵感,这是知识技术外溢性的体现。

集聚体内每个企业都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及外部机构之间的大量接触而获取关于本公司及其所属产业的信息,且不需过多的费用,从而促使企业对变化着的环境尽早作出有效反应。

2.3 竞争效益

市场与分工交互作用产生的内生的绝对优势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竞争最终的结果将主要取决于资源使用的效率。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能够更好的发现各个企业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协作,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园区的集聚企业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本企业、本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产业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其他方面:同处一地的同行业企业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可以相互比较。这给企业带来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提高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

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但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集聚区的企业竞争能力。

3:产业集聚形成模式

3.1资源要素禀赋创造模式

资源要素包括区位要素和生产要素。区位要素指的是具体产业相关的或必须的自然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从理论上看,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聚集再交通要塞,以降低运输成本。生产要素就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产业集聚的的形成表现为区域专业化生产,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禀赋。早期的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自然资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证实,相对于早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后期产业集聚的形成中,具有更大的作用。包括技术、人才、社会网络、文化、制度等社会资源具有不可量化和无限性,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

3.2市场需求拉动创造模式

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不论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

3.2 资本转移创造模式

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4:产业集聚理论

4.1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的理论可溯源至1890的马歇尔新产业区理论。马歇尔对产业聚集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外部经济概念,这一外部经济有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4.2 韦伯的聚集经济论

德国的韦伯(此韦伯非Max weber,而是Alfred weber)在1909年《区位原论》(Reine Theorie Des standorts)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中,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韦伯将影响工业区的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域因素,是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素则包括集聚因素(交通便利、矿藏禀赋)和分散因素。

4.3帕鲁的增长极理论

帕鲁的理论可能来自于熊彼特1939年“开创新的投资机会的创新效果是创造新的经济空间”的说法。帕鲁在1950年提出“经济空间”一说,认为经济空间是各种不同关系的集合,是抽象关系的构成体。这种抽象的经济空间有三类,其中第二类是“作为力场的空间”,增长极是在这一空间中出现。

4.4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Krugman)是国际经济学的大师,他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地理与贸易》《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地理》《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等一系列论著之中。

4.5 波特的集群竞争理论

波特1990年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国内合作而不是国内竞争,是国内的产业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国家竞争优势产业是通过一个高度的本地化过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各国只能在本国最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它们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具备最有生气、最富有挑战性的国内环境。

波特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获得国家竞争因优势取决于四方面条件,一、生产要素条件、二、需求条件、三,相关支持产业、四、厂商结构战加重与竞争,再加上“机遇”和“政府”,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相互作用关系。

5:我国及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案例

5.1国内各省地区的产业集聚状况

中国主要省级区域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

城市优势集聚产业

北京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产业;汽车产业

天津以汽车为主的机械产业;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产业

上海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以精密仪器仪表

河北建材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业

山东农用机械和重型汽车为主的机械工业;以投资类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建材业

湖北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

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以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

内蒙古以稀土、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食品加工业

资料来源:周怀峰,国内贸易对打过去与产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虽然中国工业的地理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但目前的集聚程度仍然大大低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产业的空间集聚很不均衡,且具有显著的地域资源特色。沿海、中部、东北地区集聚了中国的绝大部分产业资源,而西部地区则相反,产业资源集聚甚少;中国产业的集聚带有明显的资源特色,产业集聚的规模、特征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资源的特色决定了产业的集聚特色,不同环境和资源的地区集聚了不同的行业。此外,中国工业行业的优势发展地域与其集聚地域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效益优先的产业政策,政府的投资重点转向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这些政策,引导了产业资源的流向,促进了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聚,进而也加大了东西之间的差距。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6243700.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汤连帮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学研究院 一、引言 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问题地提出 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

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

编号:FS-DY-17013 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 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办工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快,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为当地政府的热切期盼的亮点,但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总量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需进一步深化。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推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健康发

展,值得关注和思考,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 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趋势方向——产城共融 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从1984年第一个经济开发区一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式设立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由大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经济区等组成的遍及全国各地的发展格局。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13年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达到2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105个;截至2014年8月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2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114个。 图表1:2008-201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单位:个)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全国各级开发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开发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超过13%,东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达到16%,中西部达到9%以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及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09亿元,工业增加值2600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57亿元,财政收入7339亿元,税收收入62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2.3%、14.7%、18.7%、15.2%,增幅分别高于全国(7.4%、7.2%、8%、8.8%和8.5%)5.6个、5.1个、6.7个、9.9个和6.7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2020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进出口总额24315亿元(其中,出口12917亿元,进口11398亿元),同比增长4.5%。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在广义上的产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理论界一般从四个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但就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导致对集群风险治理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在治理集群风险过程中既要关注某一具体风险更要注意集群风险的系统性。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及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的考虑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关键词:集群风险;分类;治理;综述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__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 (Markuson1996)。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

前者更强调与集群网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__)。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吴晓波、耿帅(20__)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易明、陈伟和彭晶(20__)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陈金波(20__)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集群可能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上升加剧收入分化地方拥挤和环境压力(田慧蓝、陈雪梅20__)。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前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落差的重要原因。刘斯敖、吴莉云(20__)根据产业集群产生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内生风险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风险与外生风险

关于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于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是我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推手。为进一步规范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必须通过集聚优势要素,打破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依托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依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的发展思路,大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为弄清安阳产业集聚区现状如何,有哪些优势,存在的问题等,安阳市统计局最近对全市的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调研。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现状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省定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县城东北部,规划面积为16.3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约 7.4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纺织服装、旅游商品产业;北区约8.9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区内现有企业57家,其中新入驻企业44家,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 今年1-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同比增长19.3%,总量全市排第3位。实现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居全市第3位。主要指标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 二、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综合优势 1.人文优势鲁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世界刘姓的发源地,曾孕育出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抗金名将牛皋、现代诗人徐玉诺等历史名人。这里是革命老

区,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工作战斗,鲁山这片热土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 2.政策机遇优势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对投资者实行“一站式”服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办理的手续、证照实行全程代理。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县委、县政府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单独制定优惠政策,并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跟踪服务。 3.区位优势鲁山交通发达,八方通衢。这里是郑州、武汉、西安、南京辐射交汇地带,311、207两条国道横穿县境,郑尧、二广两条高速交汇鲁山,郑渝、沪陕两条高铁规划在此通过,尧山旅游机场、鲁山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在即,即将形成通达全国、连接世界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4.自然资源优势鲁山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铝钒土、石膏、花岗岩等7大类40多种,森林覆盖率62.3%,有常见野生动植物2500多种。 5.人力资源优势鲁山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河南省“劳务输出基地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5万人左右,劳务人员通过在全国各地务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历练了本领,并参加工作技能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可满足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 6.土地资源优势鲁山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产业集聚区本着“宁让土地等项目,不让项目等土地”的原则,已完成土地储备12700亩,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土地收储面积,确保项目用地需求。 三、鲁山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_洪广欣

作者简介:洪广欣,男,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兼文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哲学博士。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特 曼(Frederik Terman )首先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相结合,并由此诞生了全球第一个大学科技园——— 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此后半个多世纪,大学科技园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随之不 断推进。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理论研究逐渐增多,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运行等方面均有涉及,并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一、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涉及多方主体和目标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很难用单一理论对其做出全面、科学的解释,需要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研究。目前,大学科技园研究多植根于区域发展和园区发展等理论,这些理论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1] (一)大学科技园研究的宏观理论基础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宏观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和三元参与论。其中,增长极理论是宏观发展的阶段理论,三元参与论是宏观发展的结构理论。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学者佩鲁(Perlloux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指出,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的集聚,会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自身成长迅 速、并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是指极点能够对外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将外区的资源吸引而来,从而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后者是指极点能够通过资源流动,向外传输经济动力与创新成 果,从而带动周边地区、 整个区域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也由于极点的空间、环境和经济容量有限,当增长极上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极化会带来集聚不经济;此时,扩散效应就应当取代极化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作为区域经济的重心,大学科技园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发挥增长极的作用。根据增长极理论,大学科技园投资目标的重点不应是推动型产业部门本身,而应是研究与开发机构和其他基础设施、或与大学有联系的企业。大学科技园应发挥研究性资源的优势,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先进的高技术公司在此建立研发机构。这样,大学科技园才能通 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综述 洪广欣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建设管理处,北京100872) [摘要]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生事物,大学科技园及其相关研究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 注。本文首先总结了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后从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目前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我国目前大学科技园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上存在的缺陷,旨在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厘清思路。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8)12-0067-04—67—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坚持强力推进工业立县中心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与服务、园区平台建设三大工作重点。当前,园区经济坚持快速发展势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具体提速,园区发展潜力逐渐加强,园区逐渐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xx期间是工业园区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时机,完成弯道逾越,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实力的关键期间。超前经营工业园区下一步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速园区发展、引领努力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在全市领先完成小康社会具有主要意义。 一、准确掌握xx期间园区发展的近况。 一是园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工业园区自年3月以来,依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治理的要求,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持、以项目为载体、以招商为手段,逐渐构成以环鸣凤城区为中心,以化学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为支持的一区多园的园区格式。7个工业园总面积达7000余亩。制订了《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县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完成了《工业园戋戋域环境影响申报书》、石头店建材工业园、汪家工业园、城南工业园节制性详规的编制。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产品工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汪家工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的道路、供水、供

电、排污、通信等首要基本设备建设基本完成,园区基本设备建设的投入超历史。紧紧抓住第二轮土地修编的时机,实时调整园区工业用地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节制面积到达10000亩。园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园区承载才能进一步加强,园区堆积效应日益彰显。 二是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展现。新落户园区的企业和项目在不断增多,累计入园企业62家;现有企业扩张裂变的速度在不断加速;四大主导产业的支持效果日益突出;东圣化工、花林水泥、车桥、楚园春酒业四大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效果日益分明。东圣836工程、楚原化工、吉星化工、楚阳科技等项目标建成将为全县磷化工产业的领先发展奠基坚实的基本;安广陶瓷、楚林陶瓷、冠泰建材、盼盼木塑门、星球人造板、微晶石板材、硅酸钙板等项目标建成将有力地支持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随着车桥10万吨铸件一期及其深加工项目标建成投产,将成为中西部地域程度最高、规划最大的锻造基地,还为机械加工产业发展带来宏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楚园春黄酒、食得福香菇精及食用菌深加工、森源食用菌、奥龙食品、野风食品等项目标投产,将推进向全市主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的迈进。 三是园区发展潜力逐渐加强。推进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曾经构成,为园区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指导保证和组织保证。在县委、县县政府强有力的指导下,在乡镇、县直各部分的关怀、支持和参加下,招商引资的合力不断加强。经过不断总结招商引资的经历和经验,招商引资的思路更加明晰,招商引资的重点更加突出,招商引资的成效更加分明;经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企业的质效,落户的企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国家科技中心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新区跨越发展 ——科技部专题研究班报送材料 河南省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阳高新区于1996年正式运行。作为南阳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综合改革的试验区,从诞生之日起,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新区管理经验,根据高新区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其自主创新能力在创业发展的态势中不断蕴集。 建区之初,按照“立足区情,用地节约,滚动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围绕南阳产业优势,奠定产业发展基础。2001年后,高新区管委会明确提出科技强区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南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五”期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十一五”以来,在总结“十五”历程和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确立了“区域经济特色化、产业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集聚化”的发展方向,注重打造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南阳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先后创建了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等创业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先进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使高新区成为南阳发展“生态型、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引擎,构建南阳一流的自主创新平台,建设豫西南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作为南阳市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窗口,南阳高新区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国家军工部门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区党工委、管委会对高新区内党的建设、经济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具有市地级经济管理权限,设置了工、管委办公室,招商局、经济发展局、人事劳动局、财政局、创业服务中心等内设机构和多个派驻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 同时,采取简政放权、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加强服务、强化项目工作指导、定期发布投资信息、系统推进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培育技术创新联盟,从人才、土地、资金、环保等方面系统扶持重点项目实施等举措,倾力打造优良的行政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经营环境,有力地改进和优化了高新区创新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和“强化国家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的指示精神,发挥国家高新区在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结合南阳高新区在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南阳发展转型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南阳高新区围绕成为南阳发展转型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成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大型工程水源地发展转型的国家级示范区;成为推进生态低碳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成为鄂豫陕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打造全国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战略定位,制定了《南阳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实施“创新带动”,明确了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工作重点,并建立了创新带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高新区创新带动工作任务》等文件,明确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 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 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 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产业聚集理论 - 产业区位理论 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文档2篇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文档2篇Research Report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dustrial Park 编订:JinTai College

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文档 2、篇章2:关于对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文档 篇章1: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文档 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坚持强力推进“工业立县”中心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与服务、园区平台建设三大工作重点。当前,园区经济坚持快速发展势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具体提速,园区发展潜力逐渐加强,园区逐渐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xx”期间是工业园区具体落实科学发

展观,抢抓时机,完成“弯道逾越”,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实力的关键期间。超前经营工业园区下一步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的办法,关于进一步加速园区发展、引领努力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在全市领先完成小康社会具有主要意义。 一、准确掌握“xx”期间园区发展的近况。 一是园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工业园区自年3月以来,依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治理”的要求,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持、以项目为载体、以招商为手段,逐渐构成以环鸣凤城区为中心,以化学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为支持的“一区多园”的园区格式。7个工业园总面积达7000余亩。制订了《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年-2020年)》、《县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完成了《工业园戋戋域环境影响申报书》、石头店建材工业园、汪家工业园、城南工业园节制性详规的编制。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产品工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汪家工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首要基本设备建设基本完成,园区基本设备建设的投入超历史。紧紧抓住第二轮土地修编的时机,实时调整园区工业用地规划,新增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