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行政组织与行政职能

清朝行政组织与行政职能
清朝行政组织与行政职能

清朝行政组织与行政职能

(二)清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1.内阁和军机处

内阁和军机处是清代直接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最重要的中

枢机构或决策机构。它们是皇帝权力的组成部分,又不是皇权本身。在体制上,它们属于官僚体系。

大体上说,乾隆以前,内阁起主要作用;乾隆以后,军机处则在辅佐皇权方面出内阁而代之。一般认为,清代内阁制度沿自明代。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或者说,大学

士俱加殿阁,有“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学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被称之为四殿二阁之制。清

代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体仁阁,而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同时针对以前内阁大学士未有定员的情况,规定大学士满、汉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满、汉

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内阁“掌议天下之政”,内阁大学士因办理本章而“赞理机务”,因参与大礼而“表率百僚”,是以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然而,雍

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其地位每况愈下。内阁大学士辅佐机务的地位和作用,不再是因为其身为阁臣,而是因为其职兼部

务。于是,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机构,其地位与作用也渐渐为军机处所取代。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赵翼《军机处述》云:“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

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由此可见,从军机处设立的本意来看,军机处最初仅是中枢机构的一个值班制度。在乾隆中叶以前,军

机处尚不是全面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机构。乾隆初年,军机处一度撤而复设,原因是西、北两路的“军务尚未全竣”。然而,从乾隆十九年用兵准噶尔部开始,到乾

隆五十四年撤兵安南,其间军事不断,军国大计在皇帝的“万机”中压倒一切。军机处也就从参与军机,而渐渐成为全面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有“大臣”、“大臣上行走”和“大臣上学习行走”之别,由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特简。其属曰“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二班,每班满、汉各八人,额外汉章京无定员。

2.清朝的六部及其职能

六部是中央主要的行政机构。清朝承明代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人事、财政、礼仪、军政、工程。从清代制度看,六部之中,以

吏、户、兵三部为重。因为此三部各以大学士人一人领之,合满汉尚书、侍郎,有所谓“七堂”之名。但此三部之中,吏部虽位于六部之首,但设立军机处之后,重

要官职的任免皆由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意旨直接发表,吏部的事务只限于稽考中级以下官员的资历,根据例案予以准驳。至于兵部,军政军令也因为军机处的“廷寄”

制度而不能过问,实际上兵部已沦为收发军事命令与奏报的事务机构;常务工作,无非武职的任免,却由于重文轻武之价值观,而已经不为人所重视,与吏部不能相

提并论。清朝六部中,最重要的是户部,这不仅是与其余部相比而言的,而且是因为它是当时惟一的财政机构,这一点与唐、宋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刑部

是政务较为繁重的政务机构,而且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因此,以政务论,户、刑二部是六部之中最重要的机构。这可以从六部的内部设置可以看出,吏、礼、

兵、工四部所属皆四司,独户、刑两部十四司(刑部后增至十八司)掌分省之事;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务例分钱谷与刑名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虽然包含吏、户、

礼、兵、刑、工,但实质是财政和司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或地方到中央的行政运作看,户部和刑部是最重要的政务机构。

六部设官分职,较为划一,例设尚书,左、右侍郎,俱满、

汉各一人。这就是所谓“堂官”。相对于尚书,侍郎有“副贰”之称,但与今天正职之下分管某项

政务的副职不同,它“与尚书皆为敌体,题奏之草,有一不画,例不得上,奖贳罚过,皆所与同”。所以它属于一种集体领导、集体负责的体制。当然,这是就正、

副之间而言的。在满、汉官之间,由于满官的特殊地位,其权力往往在汉官之上,赏罚之间自也不同。尚书、侍郎之下,则分司而理事,各司设郎中、员外郎、主

事、笔帖式等官,通称“司员”。所谓六部堂司官,即指上述官员。

3.理藩院

理藩院是专门管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及西南地区土司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建置与部基本相同。内设尚书,左、右侍郎各一人,只是惟以满州

人为官(间亦有蒙古人为之),汉人不与。另外,又设额外侍郎一人,以蒙古人为之。《大清会典》记载:理藩院“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

罚。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国之威德”。理藩院下设六司。

与中央废中书省和宰相相一致,明代在地方对省级制度进行了改造。明代将沿袭元代的行中书省一分为三,以弱化地方权力。在实际政务运作中,三司体制事

权不一、遇事牵制的弊病逐渐暴露,于是又从中央派出巡抚、总督加以统率和协调。在省以下,明代在继承元代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沟通省级机构与府州县的桥

梁机构——道,初步解决了行省制度省区过大、下辖单位过于分散的问题,为后代甚至近代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二)清代地方行政体制

1.行政分级

清代国家在地方政治上,主要就是为了实现三大任务:一是维持社会治安;二是向社会征收赋税;三是从社会选拔官僚人才。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代地方行政与前代一样,实行分级而治的制度。《大清会典》记载:“总督、巡抚分其治于布政司,按察司,于分守、分巡道。司道分其治于府,于直隶

州。府分其治于厅、州、县;直隶厅、直隶州复分其治于县。而治其吏、户、礼、兵、刑、工之事。佐贰而下皆任其弹压。”

[79]这就是说,地方的最高行政当

局是总督和巡抚,其次是布政司和按察司以及分守、分巡道,再下面是府、直隶厅和直隶州,基层政权是散厅、散州和县。清代地方行政体制是对明朝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省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这两个机构的设置沿自明代。但清代与明代不同的是,省级机构由

三司变成两司,只保留布、按二司,裁革了都指挥使司。但

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治中不具备军政的内容。清代在各省置八旗兵和绿营兵等驻守军队,这两支军队分别

由驻防将军、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和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的将领分级统领,而总领于驻直

省的督抚。其职责相当于明代的卫所兵。清代将自明代以来由朝廷派出、责在监察地方行政或特殊军事任务的督抚,置为地方行政的常设官员。在一定意义上,清代

督抚制度是明代都司制度的一种变相存在。

清代初年,各省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司各一人,这是沿袭明制。康熙六年(1667)定制:各省只设布政使一人;其属有经历、理问、都事、库大使、

仓大使等,额员一般是每职一人。经历掌出纳文书;理问掌勘核刑名;都事掌受发文移;照磨掌照刷卷宗;库大使掌司库藏之出入;仓大使掌检稽仓庾。按察使司设

按察使一人。其属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经历、照磨的职掌与布政使司属同;知事掌勘察刑名;司狱掌管理狱囚。

清代由布、按二司掌理一省之民政(与军政相对而言)。具体地说,布政使司掌一省之政,司钱谷之出纳。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布,以达于有司;阖省僚

属,以时颁其禄俸,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报督抚以达于

吏部;十年会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以达于户部。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议,经画定,报于督

抚而行之。按察使司则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大者与藩司会议,以听于部院;理合省之驿传;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

审,为主稿官。[80]由此可见,两司在职掌上的分合是很明确的。以分者言,布政使司为理财衙门,按察使司为司法衙门,即所谓一省之钱谷和刑名之总汇。以

合者言,省内凡有大兴革及重大事件的处理,必须两司会议。但布、按二司也体现出一主一分的色彩,即布政使司掌一省之政,可以无所不管;按察使司偏重于刑狱

范围。在官品上,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也在布政使之下。总之,清代布政使在品位上高于按察使,在职掌上比按察使更全面,在行政上处于主导地

位。

清代沿明之制,以府为地方行政的二级分区;同时也以直隶州作为一种变通。大抵在原来府中分出若干州县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区,实行以州领县,直隶于省的

制度。府与直隶州都直隶于省,也都有属县,他们是介于省与县之间的中间层级。清代定制:每府设知府一人,其佐贰官有同知、通判。其中同知分掌督粮、捕盗、

海防、江防、清军、理事、抚苗、水利诸务;通判分掌粮运、

督捕、水利、理事诸务,以佐知府之治。直隶州每州设知州一人,掌直隶州一州之政令;佐贰官有州

同、州判。其职同府之同、通,额因事繁简而设,无定员。其属有吏目、巡检、驿丞和税课使等。吏目掌禁戢奸宄,防护狱囚,典司簿籍;巡检、驿丞等各因所属分

地而掌其职。[81]

县和散州是基本的行政分区。清代散州与直隶州制是不同的,但二者机构设置与属吏基本相同。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令;以县丞、主簿为佐贰官,分掌粮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其属:典史:掌监察狱囚,如无丞、簿,则兼领之;巡检与驿丞:职与州同。

综上所述,清代地方政权的官僚可分为下四个层次:(一)正印官,即省为布、按二使;府为知府;州县为知州和知县。(二)佐贰官,布政使司为参政、参

议,按察使司为副使、佥事;府为同知、通判;直隶州和散州为州同、州判;县为县丞、主簿。(三)首领官,布政使司为经历、理问、都事、照磨;按察使司为经

历、知事、照磨;府为经历、知事、照磨;州为吏目;县为典史。(四)杂职,布政使司的库大使、仓大使,按察使司和府的司狱,州、县的巡检、驿丞等在清代称

之为“杂职”。这四大层级构成了清代地方行政系统官僚体系的内在结构。

2.督抚制度

“总督、巡抚分其治于布政司,于按察司”,二者不仅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也是地方行政的最高层级。从根本上说,督抚之制的确立是国家加强对社会的政治控制的产物。

清代督抚这一行政层级是介于中央和省之间的一种新的行

政分区,督抚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一是总督兼巡抚,即只设总督不设巡抚;二是只设巡抚,不

设总督;三是总督与巡抚分开。前两种类型不存在分权、分治的问题,第三种类型中,则有一个分权、分治的问题。但巡抚“例受总督节度”,“军政民事皆听总督

主裁”,[82]所谓督抚分其治于司道,实际上是总督分其治于巡抚,巡抚再分其治于司道。总督“掌综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83]显

然,总督掌有军、民两政的大权。

督抚虽然已成为地方常设职官,但他们也有“兼衔”的性质,即督抚在治理地方政务的同时,他们还有朝廷特派大员的头衔。清代督府未设本衙门的属官,也

无佐贰官,其既为朝臣又系地方官的双重属性,正是作为封疆大吏的特征。清代这种在原有行政系统中增加更高的行政层级,侧重于政府内部的行政控制,这种做法

在当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3.“道”的体制与运作

《清朝通典》“各道”条记载:“……分守、分巡及粮储、盐法各道,或兼兵备,或兼河务,或兼水利,或兼学政,或兼茶马、屯田;或以粮、盐兼分巡之事,皆掌

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历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倡所属而廉察其政治。”[84]这是对清一代道制的概括。分守、分巡二道为治民之官,属地方

行政系统;而其他诸道系治事之官,属理事衙门系统。

清代承袭明制,在各省设布政司左右参政、参议,曰守道;设按察使副使、佥事,曰巡道。由于布、按二司的职责一为钱粮、一为刑名,作为藩、臬佐属的分守、分巡,其职责也相应分为一掌钱粮、一掌刑名。其所管辖的范围也都是“统辖全省”。

清代守、巡意义上的道是介于司与府(直隶州)之间的一个行政层级,是为了协调府州县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度,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4.特别行政管理

清代于末年建省之前,有一些特别行政区。

其一,顺天府,其治所在京师。清代顺天府虽隶属于直隶,且属县较多,但是顺天府因为近在京畿,而处于特殊地位。其特殊性体现在如下:顺天府的职官与

其他府的职官相比,设置有异,品级较尊;顺天府因为近在

京畿而具有特殊的职掌;与部院具有直接的行政运作联系;朝廷对顺天府派有钦差大臣一人,监管府尹事

务,称为“兼尹”。此外,在满汉兼用的清代,唯顺天府的府尹、府丞、治中、通判等官皆由汉人为之。这些“特权”其他地方的府衙是所不具备的。

其二,东北地区。清朝入关以后,一直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重地,而严禁其他各民族尤其汉人入内,关东地区也就成了满洲贵族占有的私产。在这个地区,清

朝也实行了特殊的行政管理。其特别之处可概括为一府三将军制。一府为奉天府;三将军即盛京驻防将军、吉林驻防将军和黑龙江驻防将军。奉天府治在盛京。因为

清朝以盛京为留都,奉天府的职官设置与顺天府基本相同,但东北地区主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三将军制度。在正式建省之前,东北地区实行的是以驻防将军、副都

统、总管、协领、城守尉、防守尉等一系列的军、民两政混合在一起管理的制度。简单地说,清代在东北地区主要实行的军事管理,这是其特别之处。

其三,少数民族地区。清代设少数民族地区有五:内蒙古地区;外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青海地区,设八旗驻防大臣;西藏地区,以驻藏大臣统

领前、后藏,以达赖驻拉萨、班禅驻日喀则,并设有各“边营”地。此外,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省的少

数民族聚居地区,另划定府、州、县,以土官

治之。清代在这些地区的行政特点,主要在于根据各民族本身的治理方式而加以管理。这一管理方式对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第20课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第20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平定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①组织学生讨论当年郑成功抗清,后来郑氏政权归顺清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没时代背景阐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史实的能力。 ③要求学生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②通过阐释郑氏政权从抗清到归顺清朝、吴三桂等从降清到反清等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现象。 ③运用讨论、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斗争中所做的贡献,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评价郑猪八戒政权从抗清到顺清、吴三桂从降清到反清叛乱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③通过批判噶尔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乱等行径,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版图的基础,这是我国各族人同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清朝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平叛和反分裂的斗争。 难点:①如何看待郑成功抗清和他的后代归顺清朝;②如何看待吴三桂降清和反清。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郑成功为什么收复台湾?台湾的收复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上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一、清朝设置台湾府 1、郑氏政权归顺清朝 2、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争 1、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2、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和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策略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策略 作者:张研时间:2009-09-14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9)01-0005-12 目录 一、清代县以下芜杂的行政区划 (1) 二、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依据 (3) 三、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性质 (5) 首先,里甲随着赋役制度的演变,从“反地域性”向“地域性”靠拢。 (6) 其次,官府不能不向基层社会的固有权力体系妥协。 (10) 第一,“团练”或建或裁,均以国家上层政权的旨意为进退。 (13) 第二,以士绅为主体的固有权力体系近一步加强。 (13) 注释: (14) 一、清代县以下芜杂的行政区划 清代地方政权最低一级为县,国家对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没有统一规定。从全国诸多方志记载中,可见清代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十分芜杂。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以被称做县治的县城(包括散州州城)为中心。 在人们印象中,县城一般自城中十字街分为东西南北4城(或称隅、或称坊),近城之地以东西南北4门为界分为4关厢(或单称关、单称厢);“以坊(厢)为纲”,下辖街、巷。如广东番禺城中有桂贤等14坊;近城有东城、南城2厢,坊厢下有116街42巷①。街、巷之下辖牌、甲。牌、甲编组之法,如黄六鸿所说,“按各街巷之横直长短,单面街挨编,双面街对编”,自第1家到11家内以1家择为10家长,以统10家为1甲,每户悬挂门牌。每晚按户出夫,每街市拨派5人为快壮,各带梆锣器械往来巡逻。大街小巷两端均设栅门,定更后落锁宵禁,急事外出须凭夜行牌(每10家长官发1面)。10甲为1保,每保立保正副各一人,负责地方治安杂务②。实际上就是保甲之法。 然而,除了以保甲编组做为行政区的基础外,各县治的情况并非如此规整。 有的县治不分城内、近城,统称为坊或隅或厢。如江苏高邮州,在城6厢:忠义厢、仁义厢、镇淮厢、孝义厢、太平厢、新太平厢③。 有的县治不分城内、乡间,一体区划。如湖北武昌县,全县统为8乡37里,县治为“县市乡”④;蒲圻县,全县统为4乡44团,县治为“城厢团”⑤。 有的县治为2级行政区,坊厢之下直接为甲,如江西新喻县,城中设5坊,各辖10甲⑥;有的县治为1级行政区,如广东开建县城只有街,不分城内、近城,统设4街;如湖北当阳,不分城、乡,统设48“总”,城内外为上、二、三、四、五“总”,四乡为43“总”,城内外只“总”1级,原来的坊,成了单纯的地名⑦。 有的县治各级行政区并非坊、厢、街、巷之称,如江西南昌县城共13坊;13坊共统14社;14社共领51图⑧。等等。 下为广东肇庆府属县治行政编组概况,从中可见一斑。

山西省行政区划代码表

山西省行政区划代码表 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山西省 14000 太原市 140100 市辖区 140101 小店区 140105 迎泽区 140106 杏花岭区 140107 尖草坪区 140108 万柏林区 140109 晋源区 140110 清徐县 140121 阳曲县 140122 娄烦县 140123 古交市 140181沁水县140521 阳城县140522 陵川县140524 泽州县140525 高平方140581太谷县140726 祁县140727 平遥县140728 灵石县140729 介休市140781临汾市 141000 市辖区 141001 尧都区 141002 曲沃县 141021 翼城县 141022 襄汾县 141023 洪洞县 141024 古县 141025 安泽县 141026 浮山县 141027 吉县 141028 乡宁县 141029 大宁县141030 隰县141031 永和县141032 薄县141033 分西县141034 侯马市141081 霍州市141082朔州市140600 市辖区140601 朔城区140602 平鲁区140603

山阴县140621 应县140622 右玉县140623 怀仁县140624运城市 140800 市辖区140801 盐湖区140802 临猗县140821 万荣县140822 闻喜县140823 稷山县140824 新绛县140825 绛县140826 垣曲县140827 夏县140829 平陆县 140829 芮城县 140830 永济市 140881 河津市 140882大同市 140200 市辖区 140201 城区 140202 矿区 140203 南郊区 140211 新荣区 140212 阳高县 140221 天镇县 140222 广灵县 140223 灵丘县 140224 浑源县 140225 左云县 140226 大同县 140227长治市140400 市辖区140401 城区140402 郊区140411 长治县140421 襄垣县140423 屯留县140424 平顺县140425 黎城县140426 壶关县140427 长子县140428 武乡县140429 沁县140430 沁源县140431 潞城市140481吕梁市141100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废南直隶(南京),清初沿袭明代15省的划分,各省事务以巡抚为主,每省设一总督主军务,这是总督、巡抚成为地方行政官员之始。 康熙六年(1667)鉴于原明代南直隶(江南省)、陕西省、湖广省辖域过大,各分为两个省。全国为18个省: 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乾隆25年(1760)全国定为8总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即: 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 四川总督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 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二省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 另有河道总督专责河防事宜,漕运总督专事漕运。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兼巡抚事,乾隆中叶,因军务日重,裁四川、甘肃二巡抚,统由总督兼理。故,全国只有15巡抚。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未设总督辖区,由巡抚兼总督事。 光绪10?年(1884)新疆建省,置巡抚一人;11年(1885)福建分设台湾省,由福建巡抚改任,移驻台湾(治今台南),1895年中日战争后割让日本;光绪33年(1907)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督,所以,清未共有23省,9总督15巡抚。 清代省一级长官:总督总理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二者常并称“封疆大吏”。 清代在边疆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由中央委派重臣,授以将军、办事大臣等职来统辖。全国有五个将军辖区: 盛京(驻奉天府,今沈阳)、吉林(驻吉林)、黑龙江(驻齐齐哈尔)、乌里雅苏台(驻今蒙古)、伊犁(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东南)。 二个办事大臣:西藏(驻拉萨)、西宁(驻甘肃省西宁府),分管西藏、青海地区。 一个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的内蒙古地区:内六盟、套西二旗与察哈尔。 清朝确立省制的过程中,在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统隶关系如下: ┌——州 ┌——府————县 │└——厅 省─┤ ├——州─———县 └——厅

清朝山西行政区划

看看,清朝时山西的行政区划 ?收藏 ?回复 吧友218.94.30.* 山西省:沿明制,为省。省治太原府。 -------------------------------------------------------------------------------- 山西巡抚:顺治元年(1644)设,驻太原府; 雍正十二年(1734)兼提督事务。 山西布政司:初沿明制,设山西布政司左、右布政使,驻太原府;康熙六年(16 67)只设布政使。 山西按察司:初沿明制,设山西按察司,驻太原府; 宣统二年(1910)改设山西提法司。 -------------------------------------------------------------------------------- 冀宁道:沿明制置冀宁道,驻太原府,领太原府、泽州/泽州府、辽州、沁州; 康熙四年(1665)裁冀南道,以汾州府、潞安府来属; 雍正二年(1724)增领平定州。 河东盐法道:沿明制置河东道,驻蒲州/蒲州府,领平阳府; 雍正二年(1724)增领蒲州/蒲州府、解州、绛州、隰州、吉州; 乾隆三十七年(1773)增领霍州,而吉州降; 嘉庆十二年(1807)移驻安邑县运城①,以盐法道兼。 雁平道:初沿明制置,驻大同府,领大同府;康熙四年(1664)裁; 十年(1671)置,驻代州,领大同府; 雍正二年(1724)增领代州、忻州、保德州;三年(1725)增领朔平府、宁武府。 归绥道:乾隆六年(1741)置,驻归化城,领归化城厅、绥远城厅、归化城通判;二十五年(1760)增领萨拉齐厅、 清水河厅、托克托厅、和林格尔厅,裁归化城通判;二十七年(1762)移驻绥远城; 光绪十年(1884)增领丰镇厅、宁远厅; 光绪二十九(1903)年增领兴和厅、陶林厅、武川厅、五原厅; 光绪三十二(1905)年增领东胜直隶厅。 -------------------------------------------------------------------------------- 太原府:冲繁难,首府。 阳曲县:冲繁难,倚郭。府同知驻王封镇。 太原县:冲繁。 榆次县:冲繁难。 太谷县:繁。

中国分省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图形版)

北京市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北京简称京。面积1.68万平方千米,人口1382万(2000年)。总计16市辖区2县 市辖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 县密云县(密云镇) 延庆县(延庆镇) 天津市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天津,简称津。面积1.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1001万(2000年)。总计15个市辖区3个县 市辖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杨村镇) 宝坻区(城关镇) 县静海县(静海镇) 宁河县(芦台镇) 蓟县(城关镇) 河北省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河北,简称冀,省会石家庄市。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6744万(2000年)。总计11个地级市36市辖区 22县级市 108县 6自治县 石家庄市 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 裕华区井陉矿区 辛集市藁城市晋州市新乐市 鹿泉市 平山县(平山镇) 井陉县(微水镇) 栾城县(栾城镇) 正定县(正定镇) 行唐县(龙州镇) 灵寿县(灵寿镇) 高邑县(高邑镇) 赵县(赵州镇) 赞皇县(赞皇镇) 深泽县(深泽镇) 无极县(无极镇) 元氏县(槐阳镇) 唐山市 路北区路南区古冶区开平区 丰润区丰南区(胥各庄镇) 遵化市迁安市 迁西县(兴城镇) 滦南县(倴城镇) 玉田县(玉田镇) 唐海县(唐海镇) 乐亭县(乐亭镇) 滦县(滦州镇) 秦皇岛市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 昌黎县(昌黎镇) 卢龙县(卢龙镇) 抚宁县(抚宁镇) 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 邯郸市从台区复兴区邯山区峰峰矿区

武安市 邯郸县(南堡乡东小屯村) 永年县(临洺关镇) 曲周县(曲周镇) 馆陶县(馆陶镇) 魏县(魏城镇) 成安县(成安镇) 大名县(大名镇) 涉县(涉城镇) 鸡泽县(鸡泽镇) 邱县(新马头镇) 广平县(广平镇) 肥乡县(肥乡镇) 临漳县(临漳镇) 磁县(磁州镇) 邢台市 桥东区桥西区 南宫市沙河市 邢台县(邢台市桥东区) 柏乡县(柏乡镇) 任县(任城镇) 清河县(葛仙庄镇) 宁晋县(凤凰镇) 威县(洺州镇) 隆尧县(隆尧镇) 临城县(临城镇) 广宗县(广宗镇) 临西县(临西镇) 内丘县(内丘镇) 平乡县(丰州镇) 巨鹿县(巨鹿镇) 新河县(新河镇) 南和县(和阳镇) 保定市 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 涿州市定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满城县(满城镇) 清苑县(清苑镇) 涞水县(涞水镇) 阜平县(阜平镇) 徐水县(安肃镇) 定兴县(定兴镇) 唐县(仁厚镇) 高阳县(高阳镇) 容城县(容城镇) 涞源县(涞源镇) 望都县(望都镇) 安新县(安新镇) 易县(易州镇) 曲阳县(恒州镇) 蠡县(蠡吴镇) 顺平县(蒲阳镇) 博野县(博陵镇) 雄县(雄州镇) 张家口市 桥西区桥东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宣化县(张家口市宣化区) 康保县(康保镇) 张北县(张北镇) 阳原县(西城镇) 赤城县(赤城镇) 沽源县(平定堡镇) 怀安县(柴沟堡镇) 怀来县(沙城镇) 崇礼县(西湾子镇) 尚义县(南壕堑镇) 蔚县(蔚州镇) 涿鹿县(涿鹿镇) 万全县(孔家庄镇) 承德市 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下板城镇) 兴隆县(兴隆镇) 隆化县(隆化镇) 平泉县(平泉镇) 滦平县(滦平镇) 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镇)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 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

清代中国行政区划

清代中国行政区划

————————————————————————————————作者: ————————————————————————————————日期:

清代中国行政区划 直隶省(治顺天府) 顺天府 州:通州、昌平州、涿州、霸州、蓟州 县: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三河县、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房山县、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平谷县、漷县保定府 州:祁州、安州 县:清苑县、满城县、安肃县、定兴县、新城县、唐县、博野县、望都县、容城县、完县、蠡县、雄县、束鹿县、高阳县、新安县 正定府 州:晋州 县:正定县、获鹿县、井陉县、阜平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元氏县、赞皇县、无极县、藁城县、新乐县 大名府 州:开州 县: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魏县 顺德府 县:邢台县、沙河县、南和县、平乡县、广宗县、钜鹿县、唐山县、内邱县、任县 广平府 州:磁州 县:永年府、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邯郸县、成安县、威县、清河县 天津府 州:沧州 县:天津县、青县、静海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兴济县 河间府 州:景州 县:河间县、献县、阜城县、肃宁县、任邱县、交河县、宁津县、吴桥县、东光县、故城县承德府 州:平泉州 县:滦平县、丰宁县、隆化县 厅:围场厅 朝阳府 县:建昌县、阜新县、建平县、绥东县 宣化府 州:蔚州、延庆州、保安州 县:宣化县、赤城县、万全县、龙门县、怀来县、西宁县、怀安县、蔚县、永宁县 卫:延庆卫 永平府 州:滦州 县:卢龙县、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临榆县 直隶州 赤峰州 县:林西县、开鲁县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东城区110101西城区110102朝阳区110105丰台区110106石景山区110107海淀区110108门头沟区110109房山区110111通州区110112顺义区110113昌平区110114大兴区110115怀柔区110116平谷区110117密云区110118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和平区120101河东区120102河西区120103南开区120104河北区120105红桥区120106东丽区120110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北辰区120113武清区120114宝坻区120115滨海新区120116宁河区120117静海区120118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石家庄市130100唐山市130200秦皇岛市130300邯郸市130400邢台市130500保定市130600张家口市130700承德市130800沧州市130900廊坊市131000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太原市140100大同市140200阳泉市140300长治市140400晋城市140500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运城市140800忻州市140900临汾市141000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呼和浩特市150100包头市150200乌海市150300赤峰市150400通辽市150500鄂尔多斯市150600呼伦贝尔市150700巴彦淖尔市150800乌兰察布市150900兴安盟152200锡林郭勒盟152500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沈阳市210100大连市210200鞍山市210300抚顺市210400本溪市210500丹东市210600锦州市210700营口市210800

山西省行政区划表

山西省行政区划表 全省11个地级市,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564个镇,632个乡;合计11个市(地级),119个县(市、区), 1196个乡镇, 201个街道。 太原市 1市6区3县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 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21镇、31乡、 52街道 大同市4区7县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 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 33镇、66乡、 40街道 阳泉市3区2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20镇、12乡、 12街道 长治市 1市2区10县城区、郊区、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 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潞城市 68镇、64乡、 14街道 晋城市 1市1区4县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48镇、26乡、 10街道 朔州市2区4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 19镇、50乡、 4街道 晋中市 1市1区9县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 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59镇、59乡、 17街道 运城市 2市1区10县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 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81镇、55乡、 13街道 忻州市 1市1区12县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 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 原平市 59镇、126乡、 6街道 临汾市 2市1区14县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 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 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 75镇、76乡、 20街道 吕梁市 2市1区10县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 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81镇、67乡、 13街道 1

山西的行政区划和人口教案

第二课时家乡的行政区划和人口 教学目标: 1、了解今天山西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哪些变化,知道山西的行政区划。 2、了解山西的人口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山西的行政区划。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对比古今行政区划图,说一说今天山西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哪些变化? 按1995年行政区划统计,6个地区及5个省辖市的人口规模依次为:运城地区、临汾地区、长治市、晋中地区、吕梁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太原市、晋城市、大同市。按省辖市比较(不包括市辖县),5个省辖市的人口规模依次为: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和晋城市。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山西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 2004年山西省净增人口20.78万,总数为3335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到213人。形成以纵贯南北的中布五大盆地和同蒲铁路为中轴的人口密集带及以晋东南盆地和太焦铁路沿线的人口密集区,山地、丘陵区一般人口稀疏。按1995年行政区划统计,6个地区及5个省辖市的人口规模依次为:运城地区、临汾地区、长治市、晋中地区、吕梁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太原市、晋城市、大同市。按省辖市比较(不包括市辖县),5个省辖市的人口规模依次为: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和晋城市二、合作探究: 我省都是汉族人吗? 山西省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目前,除汉族外,山西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1%。而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多分布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5市和运城、临汾、晋中地区。 山西省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目前,除汉族外,山西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1%。而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多分布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5市和运城、临汾、晋中地区。 三、课堂小结; 我们要立志成才,争取为家乡做更多的贡献!

2016山西省行政区划分调整方案

2016山西省行政区划分调整方案 将现用118个区县整合为12个地级市辖49区32县,裁减37个区县。撤消晋中市古交市潞城市霍州市侯马市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河津市永济市 高平市离石市原平市吕梁地区设立地级孝义市、侯马市、吕梁市共设49区32县太原市8区2县人口401万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 晋源区古交区榆次区交城县太谷县(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小店区迎泽区晋源区晋中市榆次区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交城县清徐县太谷县重新整合) 长治市5区3县人口325万上城区党城区太城区行城区潞城区(城区郊区长治县长子县潞城市屯留县壶关县平顺县重新整合)黎城县(襄垣县+ 黎城县) 武乡县沁源县(沁源县+沁县+ 榆社县)临汾市5区3县人口326万尧都区槐树区根城区古城区霍州区(尧都区洪洞县古县霍州市安泽县浮山县重新整合) 襄汾县蒲县壶口县(吉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乡宁县重新整合)运城市4区4县人口297万盐湖区解州区关公区龙门区(永济市临猗县盐湖区重新整合)芮城县万荣县夏县平陆县 大同市4区3县人口270万云中区云岗区恒山区

同城区(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大同县重新整合)浑源县阳高县( 阳高县+天镇县) 广丘县( 广灵县+ 灵丘县)侯马市4区3县人口281万侯城区绛南区绛北区河津区闻喜县稷山县翼城县(侯马市曲沃县绛县新绛县垣曲县闻喜县稷山县翼城县重新整合)晋城市4区2县人口211万漭河区高平区泽州区历城区阳城县陵川县(城区高平市泽州县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重新整合)朔州市3区3县人口234万 朔城区平鲁区汾源区应县怀仁县偏关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五寨县岢岚县保德县河曲县宁武县神池县偏关县右玉县左云县重新整合) 孝义市3区3县人口256万义城区绵山区杏花村区(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重新整合) 文水县平遥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祁县重新整合)阳泉市3区2县人口198万娘子关区石门关区旧关区(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重新整合)左权县昔阳县( 寿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昔阳县重新整合)忻州市3区2县人口208万忻府区原平区禹王区五台县繁峙县(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重新整合) 吕梁市3区2县人口201万石州区中阳区柳林区兴县临县2015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别称晋,省会太原市,省政府驻府东街101号。2015

清代中国行政区划

清代中国行政区划 直隶省(治顺天府) 顺天府 州:通州、昌平州、涿州、霸州、蓟州 县: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三河县、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房山县、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平谷县、漷县保定府 州:祁州、安州 县:清苑县、满城县、安肃县、定兴县、新城县、唐县、博野县、望都县、容城县、完县、蠡县、雄县、束鹿县、高阳县、新安县 正定府 州:晋州 县:正定县、获鹿县、井陉县、阜平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元氏县、赞皇县、无极县、藁城县、新乐县 大名府 州:开州 县: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魏县 顺德府 县:邢台县、沙河县、南和县、平乡县、广宗县、钜鹿县、唐山县、内邱县、任县 广平府 州:磁州 县:永年府、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邯郸县、成安县、威县、清河县 天津府 州:沧州 县:天津县、青县、静海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兴济县 河间府 州:景州 县:河间县、献县、阜城县、肃宁县、任邱县、交河县、宁津县、吴桥县、东光县、故城县承德府 州:平泉州 县:滦平县、丰宁县、隆化县 厅:围场厅 朝阳府 县:建昌县、阜新县、建平县、绥东县 宣化府 州:蔚州、延庆州、保安州 县:宣化县、赤城县、万全县、龙门县、怀来县、西宁县、怀安县、蔚县、永宁县 卫:延庆卫 永平府 州:滦州 县:卢龙县、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临榆县 直隶州 赤峰州 县:林西县、开鲁县

遵化州 县:玉田县、丰润县 易州 县:涞水县、广昌县 冀州 县:南宫县、枣强县、新河县、武邑县、衡水县 赵州 县:柏乡县、隆平县、高邑县、宁晋县、临城县 深州 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 定州 县:曲阳县、深泽县 直隶厅:张家口厅、独石口厅、多伦诺尔厅 奉天省(治奉天府) 奉天府 州:辽阳州、复州 县:承德县、抚顺县、开原县、铁岭县、本溪县、盖平县、海城县、辽中县厅:金州厅 锦州府 州:义州、宁远州 县:锦县、广宁县、绥中县 厅:锦西厅、盘山厅 新民府 县:镇安县、彰武县 兴京府 县:通化县、怀仁县、辑安县、临江县 长白府 县:安图县、抚松县 海龙府 县:东平县、西丰县、西安县、柳河县 昌图府 州:辽源州 县:奉化县、康平县、怀德县 洮南府 县:靖安县、开通县、安广县、醴泉县、镇东县 直隶厅:法库厅、营口厅、凤凰厅、庄河厅、辉南厅 吉林省(治吉林府) 西南路道(治长春府) 府:长春府、吉林府 州:伊通州、濛江州 县:农安县、长岭县、桦甸县、磐石县、舒兰县、德惠县、双阳县

清代行政区划

清代行政区划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清代中国行政区划 直隶省(治顺天府) 顺天府 州:通州、昌平州、涿州、霸州、蓟州 县: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三河县、武清县、宝坻县、宁河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房山县、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平谷县、漷县 保定府 州:祁州、安州 县:清苑县、满城县、安肃县、定兴县、新城县、唐县、博野县、望都县、容城县、完县、蠡县、雄县、束鹿县、高阳县、新安县 正定府 州:晋州 县:正定县、获鹿县、井陉县、阜平县、栾城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元氏县、赞皇县、无极县、藁城县、新乐县 大名府 州:开州 县: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魏县 顺德府 县:邢台县、沙河县、南和县、平乡县、广宗县、钜鹿县、唐山县、内邱县、任县 广平府 州:磁州 县:永年府、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邯郸县、成安县、威县、清河县 天津府 州:沧州 县:天津县、青县、静海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兴济县 河间府 州:景州 县:河间县、献县、阜城县、肃宁县、任邱县、交河县、宁津县、吴桥县、东光县、故城县 承德府 州:平泉州 县:滦平县、丰宁县、隆化县 厅:围场厅 朝阳府 县:建昌县、阜新县、建平县、绥东县 宣化府 州:蔚州、延庆州、保安州 县:宣化县、赤城县、万全县、龙门县、怀来县、西宁县、怀安县、蔚县、永宁县 卫:延庆卫 永平府 州:滦州

县:卢龙县、迁安县、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临榆县 直隶州 赤峰州 县:林西县、开鲁县 遵化州 县:玉田县、丰润县 易州 县:涞水县、广昌县 冀州 县:南宫县、枣强县、新河县、武邑县、衡水县 赵州 县:柏乡县、隆平县、高邑县、宁晋县、临城县 深州 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 定州 县:曲阳县、深泽县 直隶厅:张家口厅、独石口厅、多伦诺尔厅 奉天省(治奉天府) 奉天府 州:辽阳州、复州 县:承德县、抚顺县、开原县、铁岭县、本溪县、盖平县、海城县、辽中县厅:金州厅 锦州府 州:义州、宁远州 县:锦县、广宁县、绥中县 厅:锦西厅、盘山厅 新民府 县:镇安县、彰武县 兴京府 县:通化县、怀仁县、辑安县、临江县 长白府 县:安图县、抚松县 海龙府 县:东平县、西丰县、西安县、柳河县 昌图府 州:辽源州 县:奉化县、康平县、怀德县 洮南府 县:靖安县、开通县、安广县、醴泉县、镇东县 直隶厅:法库厅、营口厅、凤凰厅、庄河厅、辉南厅 吉林省(治吉林府)

清代行政区划等第制度探究

目录 引言 (1) 一、概念界定 (3) (一)行政区域和行政区划 (3) (二)行政区划层级和行政区划等第 (3) 二、清以前的行政区划等第制度 (5) (一)秦汉到宋元的行政区划等第制度 (5) (二)明代的行政区划等第制度 (8) 三、清代的行政区划等第制度 (12) (一)“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等缺制度 (12) (二)“冲、繁、疲、难”四因素制度 (14) (三)四等缺制度和四因素制度的统一 (16) (四)清代行政区划等第制度在近代的境遇 (19) 四、清代行政区划等第制度下的地方官制 (22) (一)遴选地方任官的形式 (22) (二)选任地方官的权力格局 (24) (三)捐纳制度和京官俸满铨选知府 (29) (四)养廉银制度 (31) 五、清代行政区划等第制度的利弊 (35) (一)清代区划等第制度的成就 (35) (二)清代区划等第制度的缺陷 (39) 结语 (41) 参考文献 (42)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44) 后记 (45)

清代行政区划等第制度探究引言 引言 在古代,州县官直接面对民众,故被视为亲民官,或曰父母官。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的官民关系实则是地方官与民众的关系,它关系到一个王朝的治乱兴亡,意义重大。因此,地方官的选任历来受到君主的高度重视,所谓“得其人,则一地之事,无有不理;不得其人,则一地之事,必多废弛”。更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说。 然而,由于吏部高居中央,以及古代信息交流不通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央对各地州县的具体情况缺少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很难做到因地制宜地选任地方官员,这常常导致能干之员沦落偏僻之地,而平庸之辈拖累繁盛之州的现象。因此依据各地的特殊情况而区分州县行政等第,使中央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政务的繁简程度,就成了一些统治者在地方吏治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行政区划等第制度应运而生。在经过了秦汉到宋元一千多年的发展后,这一制度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然而这一制度在明代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重新确立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第标准。明代一改以往朝代仅以“人口多寡”作为分等标准的做法,改之以“税粮数额”作为标准。到明代中后期,还创造性地提出“事繁事简”制度,以此作为划分行政区划等第的另一个标准,并将各地行政繁简的情况评价为“冲、僻、疲、顽、淳”等更为详实的标准。这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先进合理,但由于明末的政局动荡,使其在形成一套统一完整的制度之前,就已江山失守,改朝换代。 然而,明代的区划等第理念并没有随着思宗一道销陨于煤山,而是被独具慧眼的清代统治者视为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明代区划等第制度的改革成果不但被继承下来,还被予以发展和光大。清代统治者在总结前朝的经验后,将此类因地制宜并且多元化的等第标准制度化,同时融入清朝所独有的精神和个性,最终形成了四等缺制度,即“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冲、繁、疲、难”四因素制度。这种行政区划等第制度不仅对当时的地方发展及地方官制管理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是在当时的世界行政制度中也是非常领先的一项设计。它不仅对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对今天的地方行政区划设计仍不乏启示意义。中国 1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北京市110000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天津市120000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河北省1300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山西省1400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辽宁省2100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清代统县政区的改革——以直隶州为中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 4, 2000 清代统县政区的改革 ——以直隶州为中心 林涓 提要清代的直隶州曾相当普遍地出现于中国的大 多数省份, 其数量超过了元、明两代。清代前期, 中央政府对行 政区划迚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明代施行过的复式三、四级政区 层次被完全简化成单式的省- 府(直隶州) - 县三级制。而在 简化层级的同时也实现了府的幅员的缩减, 迚行这一改革的 主要手段就是增置直隶州。所以, 直隶州的调整、变动成了清 代前期行政区划改革中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政区直隶州调整雍正 直隶州的廸置最早出现于元代。当时, 有不隶路而直掤隶属于 行省的府和州, 即直隶府和直隶州。直隶州的地位略次于路和直隶府, 一般都有领县幵有附郭县。明代为了减少行政区划的层级, 改路为府, 将州分为直隶州与属州(也称散州) 两种。直隶州是直掤隶属于省的二级行政区划, 数量还不是很多。 清初基本沿袭明制, 维持原有行政区划体系, 仅在层次上有所 简化, 在幅员方面有所缩减而已。到雍正年间, 对行政区划就迚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明代施行过的复式三、四级政区层次被完全简化79 成单式的省- 府(直隶州) - 县三级制①。而在简化层级的同时也 实现了府的幅员的缩减, 迚行这一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加直隶 州的设置。与一般散州不同的是, 直隶州直掤隶属于省, 其级别等同于府, 领有属县, 成为一级统县政区。 清代的直隶州曾相当普遍地出现于中国的大多数省份, 而且 其数量超过了元、明两代。直隶州的设置、变动也成为清代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方式。对清代直隶州的专门研究, 管见所及, 只有日本学者真水康树的《雍正年间的直隶州政策》②。这篇文章集中讨论了散州、直隶州与府的关系, 认为直隶州的机能与财政事务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其设置是为了“创廸作为财政收入源最理想的府- 县系统的实验阶段”。但直隶州设置的政治背景, 直隶州在设置乊后的变动及原由, 以及直隶州在全国行政区划中的意义都鲜有 论及, 本文试图对此迚行初步的探讨。 一清代直隶州的概冴 清代对直隶州的大量设置和调整, 集中于雍正、乾隆时期, 而 以雍正时期的政区改革最为突出。顺治时期沿袭了明代旧制, 到康熙年间仍没有作过大改动, 但旧体制的弊端到雍正时期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因府的幅员过大而出现的负面影响在许多地区被表现 出来了。如, 清初山西省平阳府领州6、县28, 太原府领州5、县20,

全国行政区划代码表

中国城市(地区)行政区划代码表 区划代码城市名称区划代码城市名称1100北京市4200湖北省 1100北京市市辖区4201湖北省武汉市 1102北京市县4202湖北省黄石市 1200天津市4203湖北省十堰市 1201天津市市辖区4205湖北省宜昌市 1202天津市县4206湖北省襄樊市 1300河北省4207湖北省鄂州市 1301河北省石家庄市4208湖北省荆门市 1302河北省唐山市4209湖北省孝感市 1303河北省秦皇岛市4210湖北省荆州市 1304河北省邯郸市4211湖北省黄冈市 1305河北省邢台市4212湖北省咸宁市 1306河北省保定市4213湖北省随州市 1307河北省张家口市4228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08河北省承德市4290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 1309河北省沧州市4300湖南省 1310河北省廊坊市4301湖南省长沙市 1311河北省衡水市4302湖南省株洲市 1400山西省4303湖南省湘潭市 1401山西省太原市4304湖南省衡阳市 1402山西省大同市4305湖南省邵阳市 1403山西省阳泉市4306湖南省岳阳市 1404山西省长治市4307湖南省常德市 1405山西省晋城市4308湖南省张家界市 1406山西省朔州市4309湖南省益阳市 1407山西省晋中市4310湖南省郴州市 1408山西省运城市4311湖南省永州市 1409山西省忻州市4312湖南省怀化市 1410山西省临汾市4313湖南省娄底市 1411山西省吕梁市4331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500内蒙古自治区4400广东省 150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4401广东省广州市 1502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4402广东省韶关市 1503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4403广东省深圳市 1504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4404广东省珠海市 1505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4405广东省汕头市 1506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4406广东省佛山市 1507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4407广东省江门市 1508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4408广东省湛江市

山西历史政区沿革

山西历史政区沿革 古为冀州之域。 虞置并州。 夏仍为冀州。 周为并州。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后改为晋国。 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 秦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等郡。 汉元封中年置并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时,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幽州。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晋因之,永嘉后陷。 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属并州。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东雍、朔、肆、汾五州。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改司州为恒州,另置朔、晋、显、蔚、建五州。 唐贞观初年置河东道。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刘崇据太原,是为北汉。辖并、汾、辽、沁、石、忻、代、岚、宪、隆等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仍为河东路。 辽重熙十三年(1044)建为西京道。 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六年(1128)又分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 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属中书省,辖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州五府,辽、沁、泽三州。其时,山西等处按察司分设冀宁、冀南、冀北、河东四道,兼察诸府、州,是为省设道之始。 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以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归绥道兼察之。 民国元年(1912)原归绥道所属地区脱离山西建为绥远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民国三年(1914)五月分设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十九年(1930)废道。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在我省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领导人民坚持对敌斗

2012年山西省行政区划

2012年山西省行政区划 2012年02月13日 12:32 别称晋,面积15.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71万2111人(六普)。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太原市,省政府驻府东街101号。 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52个街道、21个镇、31个乡。市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 杏花岭区(巨轮街道) 小店区(小店街道) 迎泽区(柳巷街道) 尖草坪区(柴村街道) 万柏林区(千峰街道) 晋源区(晋源街道) 古交市(东曲街道) 阳曲县(黄寨镇) 清徐县(清源镇) 娄烦县(娄烦镇) 大同市辖4个市辖区、7个县,共有40个街道、33个镇、66个乡。市政府驻城区迎宾西路。 城区(向阳里街道) 矿区(新胜街道) 南郊区(口泉乡) 新荣区(新荣镇) 大同县(西坪镇) 天镇县(玉泉镇) 灵丘县(武灵镇) 阳高县(龙泉镇) 左云县(云兴镇) 广灵县(壶泉镇) 浑源县(永安镇) 阳泉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12个街道、20个镇、12个乡。市政府驻城区南大街。 城区(义井街道) 矿区(平潭街街道) 郊区(荫营镇) 平定县(冠山镇) 盂县(秀水镇) 长治市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14个街道、68个镇、64个乡。市政府驻城区八一路。 城区(太行东街街道) 郊区(紫金街道) 潞城市(潞华街道) 长治县(韩店镇) 长子县(丹朱镇) 平顺县(青羊镇) 襄垣县(古韩镇) 沁源县(沁河镇) 屯留县(麒绛镇) 黎城县(黎侯镇) 武乡县(丰州镇) 沁县(定昌镇) 壶关县(龙泉镇) 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10个街道、48个镇、26个乡。市政府驻城区。 城区(东街街道) 高平市(北城街道) 泽州县(南村镇) 陵川县(崇文镇) 阳城县(凤城镇) 沁水县(龙港镇) 朔州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共有4个街道、18个镇、51个乡。市政府驻朔城区。 朔城区(北城街道) 平鲁区(井坪镇) 山阴县(岱岳镇) 右玉县(新城镇) 应县(金城镇) 怀仁县(云中镇) 晋中市辖1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有17个街道、59个镇、59个乡。市政府驻榆次区。 榆次区(新建街道) 介休市(北关街道) 昔阳县(乐平镇) 灵石县(翠峰镇) 祁县(昭余镇) 左权县(辽阳镇) 寿阳县(朝阳镇) 太谷县(明星镇) 和顺县(义兴镇) 平遥县(古陶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