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

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要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比农业和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慢于制造业,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率降低,反过来又会制约到总体的就业增长。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淘汰落后产能,一部分产业工人将面临成为新的失业群体的问题。由于这些产业工人学历较低,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很难适应产业转型后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从而较难在新兴产业中就业。所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的失业问题将是一个新的经济课题。

2015年我国就业趋势预测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继续保持稳定

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维持宽松局面

自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11、1.11和1.09,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上是求大于供,预计2015年将延续这一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将继续下降

自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止到2014年5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达到了27.16万对,已批准的有24.13万对。然而,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夫妇约有1100万对,上述申请的夫妇不足所有符合条件夫妇的2.5%。由此可见,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但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改变我

国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趋势,长期效果也不乐观。预计2015年这一比例将继续缓慢下降,劳动力的供给仍将减少。

(四)重点人群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在总体劳动力市场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首先是高校毕业生群体,预计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增加,可能达到750万人左右;其次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下岗工人数会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些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再次是农民工就业人数依然庞大,截止到2014年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预计2015年将继续有所增长。

(五)劳动力就业的质量将得到提升

未来我国劳动力就业的质量将会逐步得到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劳动力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现在处于低端就业市场上的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项技能的农民工、普通工人或者简单体力劳动者。未来随着他们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新的具有更高学历层次的就业人群进入市场,整体的就业质量势必将提高。另一方面,诸如《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深入落实、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以及就业保障的增强,都将促使劳动力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就业领域改革,全方位支持就业创业

第一,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动摇,尊重劳动者和企业的市场供求主体地位,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第二,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全国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

(二)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要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和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要重点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有免费培训机会。要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引导产业优化升级,创造层次丰富、需求多样的就业机会

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既要助推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适合高素质劳动者的管理型、智力型、技术型就业岗位,也要利用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发挥“雁阵模型”作用,推进产业区域间梯度转移,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

(四)适时果断调整生育政策,科学动态评估人口变化

通过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研究,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实现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根据政策调整之后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评估人口生育率和总人口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当前的人口政策对于生育率的影响,以便能及时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延缓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五)积极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资源潜力

首先,要动态了解掌握化解产能过剩等工作涉及的职工人数和就业需求,细化完善职工安置方案,并密切跟踪动态变化。其次,要主动将就业扶持政策送到企业,为转岗职工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政策促就业的实效。再次,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转移和接续工作,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待遇,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逐步减弱,增加就业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扩大就业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明显的标志是就业弹性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弹性系数为0.322,在九十年代前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1,二十世纪末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就业增长率为0.9%,就业弹性系数为0.1,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原因何在?本文将利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及数量分析工具对就业的相关促进因素作一些探讨。通过考察就业形势及相关因素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就业的相关理论 (一)柯布—道格拉斯产出模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理论,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产出函数Y=AKαLβ表明产出的增长必须有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投入资本的增加或劳动力的增加。根据单一要素增加,边际产品递减的规律,产出函数中任意要素的单独增长都不可能使产出持续增长。因此就业的增加不仅与资本投入相关,而且还与劳动者的质量,即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关。 (二)达尔·尼夫的知识经济理论:达尔·尼夫认为:“国内的增长不是由于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加强而引起的,而是通过引入创造新市场的全新技术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而实现的。创造这些技术和服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论是在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水平上,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结构在调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以物品为基础的增长明显地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增长。高技能服务对GNP的贡献率正在增长。 (三)罗默内生模型:罗默1990年提出的内生模型是Q=HαLβ∑Xi1-α-β,Xi为耐用资本设备,i为设备编号,H是致力于最终产品的人力资本、L是劳

影响就业的因素

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研究生就业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又有所不同,这其中十个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 ①专业力量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供需比竟达到1:250,IT、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奇货可居。 与此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1年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而复旦大学则新增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②考证时代 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14个月呈上升趋势。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③学校力量 在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招牌很重要。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些“名校情结”,在同等情况下甚至是有一定差别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名校的毕业生,即使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出色些。另一方面,名牌大学的信息也更灵通些,招聘会更多也更具规模。这是因为用人单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名校设展、招人,而普通院校则常常成为“被机会遗忘的角落”。结果是,到了招聘季节,名校里常常挤满了“外乡人”。 学校的力量还体现在为研究生就业的服务上。一些学校对研究生就业就像“女儿出嫁”一样热心和细心,不但主动出击,还十分注意研究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同济大学今年研究生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研究生院采取了主动出击,提前与用人单位联系,先后举办了20余次校内供需见面会,参与用人单位达100余家,总体就业信息量高达5300余条,为研究生和单位都提供了最广的交流机会。 ④为爱屈就 为了牛郎会织女,毕业后留在一起,有时不得不屈就一下。还有的家在外地,为了能够和妻儿在一起,有时就需要做出点牺牲,放弃眼前的机会,或者回去,或者读博,以便能把妻儿接来。结婚也是一种考虑。大城市,是居之不易的,特别是对那些外地的学生来说,房子等是非常现实的考虑。为了能早日有“爱的小屋”,很多人选择了收入相对高一些的工作,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和有前途的事业,这就是“爱的代价”。 ⑤政策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解析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解析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研究生就业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又有所不同,这其中十个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供需比竟达到1:250,IT、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奇货可居。 与此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xx年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而复旦大学则新增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14个月呈上升趋势。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在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招牌很重要。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些“名校情结”,在同等情况下甚至是有一定差别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名校的毕业生,即使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出色些。另一方面,名牌大学的信息也更灵通些,招聘会更多也更具规模。这是因

我国《就业促进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6429027.html, 我国《就业促进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本波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0期 《就业促进法》填补了我国就业立法的空白,对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法律的价值在于其实施,各地在就业促进过程中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就业促进法》实施效果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就业形势的变化,法律的可操作性,以及执法环境。在《就业促进法》实施两周年后,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法律的进一步落 实和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 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影响《就业促进法》实施的基础性因素 (一)《就业促进法》的立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镇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促进就 业的方针政策和就业调控、劳动力市场管理、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上已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就业制定的专项法律在现实中显得十分紧迫。促成《就业立法》的主要因素包括: ——我国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新增劳动力供给,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 ——立法上的空白与缺陷。从既有法律的角度看,就业立法显得滞后,立法数量少、层次低。劳动就业权在宪法中只具有纲领性权利的属性,《劳动法》中关于促进就业的规定过于原 则化,可操作性差。国务院和劳动社会保障部等制定了一批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但其效力层次不一,法律效力有限。 ——政策的局限性。从我国现实来看,除了少量的法律对就业权作了规定外,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就业政策来保障就业权的实现。虽然政策具有时效性和灵活性,但政策手段有其固有的局 限性,如制定过程主要是党政决策过程,程序不严格,制定时间较短,公众的民主参与程度有限,且 稳定性和强制性不高。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就业促进法》通过确立促进就业的目标、原则以及政府承担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等规定,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职能,避免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出现行政权过度扩大化倾向。 (二)当前落实《就业促进法》的工作重点 《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同样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就业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转轨就业、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

THINKING BANK 思想库 经济导刊18 2011 / 10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我们将大学生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就业行为等因素对就业机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显示各种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大小。 调查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笔者对18所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12份,被调研者来自于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 基本情况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高校因素。图1描述的是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获得接收单位的分布情况。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无接收单位的概率分别为12.6%和15.8%,只有1个接收单位的概率为37.2%和40.5%,获得2-4个单位的概率为42.3%和41%,获得5个或以上单位的概率为7.8%和2.7%。即211高校无接收单位的概率较低、而获得2个以上单位的概率较高。我们用频率乘以接收单位个数或组中值以求得平均数,以体现总体水平。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11和1.8个,相差0.31个。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界定:平均接收单位个数的差距为0-0.19个单位、其影响的程度为微弱,0.2-0.39个为一定,0.4-0.59个为较强,0.6-0.79个为很强,0.8个上为特别强。据此标准,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 【关键词】 北京,大学生,就业机会,影响因素 文 | 黄敬宝 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 * *基金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科建设攻关项目《中国青年失业问题研究》(189030403)的研究成果。 机会的获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图1:高校对接收单位数量的影响(%) 学科专业因素。专业形成了初始的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找到对口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价值。由于调查涉及的专业过多,我们只能按所属的学科门类来归类分析。管理学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最多,为2.15个,其次是经济学,为2.01个,再次是工学2个,然后是文学1.94个,理学1.7个,法学最少,为1.33个。管理学与法学相差0.81个单位,即学科专业对就业机会有特别强的影响。 性别因素。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接收单位均为1.97个,性别没有影响。 政治面貌因素。拥有中共党员身份和非 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为2.02和1.93个,相差0.09个单位,即政治面貌对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微弱的积极作用。 生源地因素。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大学生的无接收单位的概率分别为13.5%和14.3%,有1个接收单位占44.2%和36.9%,2-4个单位占39.9%和42.4%,5个以上的占2.4%和6.2%。也就是说,非北京生源大学生更多可能找不到工作,而获得2个以上的就业机会的概率更高,反映了就业机会的分层现象明显。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为1.78和2.01个,北京生源总体上没有显示出就业优势。这个结果有点令人意外,因为一般认为,北京生源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较强而可能获得更 多就业机会。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是外地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细数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研究生就业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又有所不同,这其中十个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 一、专业力量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供需比竟达到1:250,IT、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奇货可居。 与此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1年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而复旦大学则新增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二、考证时代 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14个月呈上升趋势。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学校力量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1社会因素(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1社会因素(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 .学历文凭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老师:贾彦)同学们,一直以来,我们的脑海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的学历、能力的辩证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过去受教育的程度, 并不能说明他具有多高的能力。学历与知识能力之间不成正比, 有学历不一定有能力, 学历高不一定能力高;无学历不一定无能力, 学历低也不一定能力低。也就是说, 学历并不代表一切, 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人才竞争上应该重能力而轻学历。学历故然在求职的开始阶段,会提供一些机会,但如果你没能力也是徒然。众所周知,学校里学的只是基础知识,主要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工作后的日积月累。而

八个方向影响研究生就业

目前很多人考研,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目前的就业难状况,可是,读研之后就业问题就解决了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是考上研还是要考研的同学都得明白一个问题,研究生就业最具影响的8个方面如下,大家需要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不要以为考研拿证就算万事大吉了。 1.专业素养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与之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例如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专业。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2.考证时代 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呈上升趋势。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3.学校力量 在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招牌很重要。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些“名校情结”,在同等情况下甚至是有一定差别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名校的毕业生,即使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出色些。另一方面,名牌大学的信息也更灵通些,招聘会更多也更具规模。这是因为用人单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名校设展、招人,而普通院校则常常成为“被机会遗忘的角落”。结果是,到了招聘季节,名校里常常挤满了“外乡人”。 学校的力量还体现在为研究生就业的服务上。一些学校对研究生就业就像“女儿出嫁”一样热心和细心,不但主动出击,还十分注意研究生就业心理的辅导。部分大学研究生院采取了主动出击,提前与用人单位联系,举办了校内供需见面会,为研究生和单位都提供了最广的交流机会。 4.政策影响 户口决定了很多人的去留。在一些户籍政策仍然比较“严谨”的地方,研究生特别是外地研究生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就业市场上,很多职位是仅限于“本市户口”的,由于没有进城指标,很多用人单位也是望人才而兴叹。一些不具备专业优势的外地毕业生苦不堪言,只能在夹缝中求得出路。很多人索性就离开了他本想勤奋耕耘的土地,去他乡或国外效力去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放开户籍政策。 5.男生女生不一样 虽然“妇女解放”已经很久了,但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女研究生还是遭遇到了一些不是滋味的事情。很多用人单位明里暗里地对性别提出了要求,有的索性干脆就是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和多样的工作环境,许多青年大学生会感到就业的压力。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影响就业的因素对我们的择业和就业大有裨益。总的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大学生自己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2003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了420万,而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只有108万,二十几年前恢复高考制度之初,全国每年仅招收20多万大学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达到17%。这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 2.自身素质欠缺,不明确相关的就业知识。不少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途径、应聘技巧、劳动用工制度、本专业的择岗定位优势等等都不甚了解,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 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向脱节。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少,而有的行业毕业生又供过于求,造成部分岗位欠缺。 4.等级证书的限制。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也成了某些毕业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在就业中有一些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只因缺少一个英语六级证书,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5.考研与就业的矛盾。随着报考研究生人数的日益增加,不少毕业生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陷入考研与就业相互矛盾的两难境地。部分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豫不决,既怕不考研找工作难,又怕考研耽误找工作。而两者兼顾也给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带来不便:年底是考研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但各种双选会也接连不断,“一心二用”往往两边都做不好。 6.性别歧视。对此,社会各界虽已呼吁多年,但“只限男生”、“不招女生”这样的字眼在各类招聘会上仍屡见不鲜。一位从事过多年就业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曾深有感触的讲过这样一个事实:曾有一所中专学校招人,虽然来的校长、副校长、人事科长都是女同志,但却一口咬定“不要女的”。虽说现在的大学女生观念更新,更多的注重自身素质的锻炼与提高,但在择业中的性别歧视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中国就业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就业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就业率对大学生的影响因素 高正伟工商管理(品牌) 200912234037 (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重庆永川 402160 ) 【摘要】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就业率堪忧,引发了一系列思考。较高的失业率一方面是对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会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了解了两个主要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地区生产总值和平均工资)和次要的两个因素,在地区之间对就业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职工平均工资是四个因素中对就业率影响最大的,而各地区人口数和男女比例均为负相关。文章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就业率、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难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几乎整个世界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一定冲击,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保证已有就业,扩大就业与再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一)就业及其相关概念。 就业,劳动者同生产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 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法律规定的成年人口减去达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以后的人数,如我国规定男子16岁~60周岁,女子为16岁~55周岁,这部分人口可

我国就业人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预测研究生数学建模论文

题目我国就业人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预测 摘要: 本文针对社会与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采取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了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或指标,建立了我国就业人数的数学建模,分别从包含主要的经济社会指标、分行业、分地区、分就业人群角度,尝试建立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根据国家的有关决策和规划对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的我国就业前景进行仿真。最终结合模型与仿真结果,对提高我国城镇就业人口数或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提出较好的建议。 针对问题1,本文结合就业人数折线图,将我国就业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综合运用了灰色关联度与相关系数两种方法,建立了指标排序模型,按所得值大小来选取影 γ的原则对主要因素或指标进行提取。 响就业的主要指标,依照81 ≥ .0 针对问题2,本文分别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与向量自回归分析法分段构建了城镇就业人数拟合模型,并依据所得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做出脉冲响应函数图以及方差分解图,得到每一个指标对城镇就业人数的冲击效应及方差贡献率,综合两阶段模型的结果可知对我国城镇就业人数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化水平。 针对问题3,结合上述数学模型从包含主要的经济社会指标,文章分别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和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行业三方面以及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及其他三种不同人群的角度来构建相关的人口就业模型。 针对问题4,利用神经网络预测的方法,结合国家的有关决策和规划,对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就业前景进行仿真预测。文章最后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相关影响因素,我们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5个角度出发,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提高城镇就业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影响就业指标体系;灰色关联度;相关系数;神经网络预测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因素。1.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 转变趋势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而我国整体就业形 势并没有因此出现好转的迹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校毕业生每 年有20~30万人左右,2003年毕业生为212万,而到2010年,我国 毕业生为631万人,仅看到毕业生人数的剧增,这就让我们不难想象 这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就业需求总量是如何之大。因此,要解决大学生 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难以实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将 持续。2.性别差异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女性的性别意识发生 了显著变化,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我国传统的社会 历史文化背景下“重男轻女”性别刻板定型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被传承接受,对后人的性别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而这种传统的 性别与歧视观念在劳动力市场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用人单位 在用人时认为女大学生今后的生育和哺乳期会影响职业发展,就以此 为由,将很多德才兼备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让很多女大学生在择业 中处于劣势。3.家庭背景的影响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在地等,在我国一些特殊历史时期, 户籍和家庭出身是判断一个家庭背景的重要因素。来自不同家庭背景 的毕业生就业结果显示,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落实率、升学率越高。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则拥有的权力越大,动用的社会关系就越多,能利用资源为子女就业的服务能力越强。例如,在当今大学毕业 生中,不乏“海归”,这些海归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他们用“海归”这个光环,再加上家庭的背景,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对 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大学生来说,自己掏钱出国留学都是一个遥不 可及的梦想,更别说找一份薪水高、待遇好的工作了。 (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1.大学生毕业择业期望偏高当前大学毕业 生主要以“90后”为主,而“90后”大学生由于社会的繁荣进步,生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因素(同名13480)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因素(同名13480)

追求经济收入,获得经济收入。但是,如果大学生付出的劳动不能以合理的经济报酬加以实现,那么这就会促使其重新选择职业,并且将经济利益放到其考虑因素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学生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不是精神至上的怪物,经济杠杆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因素。政治制度和氛围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定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转变为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虽然是自主择业,但就业政策仍然具有导向、调控、约束的功能。 教育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条件和水平、社会文化设施等。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

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其中,家庭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择业有深远的影响家庭作为一个人最初生活和成长的最亲密的小环境,对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同的家长具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性格、爱好、兴趣等的培养和熏陶,直接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大小不同、高低不同。期望值高的,大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相对而言就是社会上的热门,社会地位和收入等都较高;期望值较低的,则容易选择那些与大学生自己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方向。任何家庭都有正常的需要,这些需要对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也会有影响,但一些家庭还有特殊的需要,这些特殊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大。家庭对大学生选择较好职业的支持态度是无庸置疑的,但支持的力度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不同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就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打折扣,而转向较容易进入的职业和较顺利获得的职位,反之则会寻求更高更好的职业方向。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

我国各省市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主

我国各省市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就业问题是一个影响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就业问题牵涉广泛,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至今仍处于紧张的状况。面对即将就业的大学生,选择一个好的城市就业发展比较关键。因此必须对就业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本文研究我国各省市就业影响因素,通过对就业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分析我国各个省市的就业情况,并向当前大学生提出就业意见,从而提高我国的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形势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就业城市选择 引言 我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可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许多重大的问题,就业问题就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已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市场来说,积极扩大就业,降低社会失业率,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群环境担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每年全国都会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但是仍然会有百分之十几的应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大学生就业前途仍旧不容乐观。受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带来的工作岗位的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目前形势虽然有所缓和,但是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仍然无法避免。根据现状调查了解很多大学生比较喜欢到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一线城市就业发展,然而对于就业最好的城市的选择是不是真是如此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各省市的就业形势,建立数学模型对大学生就业给出指导性建议。 我们知道就业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总人口数、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就业人口数、失业人口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利用《2011年统计年鉴》查找最新相关数据,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各个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而从数据分析中了解各个省市的就业发展现状。 一、主成分分析 在数据处理中,经常会遇到高维数据组,由于数据维数过高,则变量较多,而且变量间往往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很难直接抓住他们的主要信息,这就需要有一种简化数据的方法,是高维数据降维,来获得主要的信息,而且在低维空间将信息分解为互不相关的部分以获得更有意义的解释。主成分分析就是这样一种处理高维数据的方法,它通过投影的方法,将高维数据尽可能少的信息损失为原则进行综合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变量。本文研究的是更省市的就业问题,其中包含了九个影响就业的因素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几个主要影响就业的因素,从而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 国贸1092 胡影1091801207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1978年至2003年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探讨相关经济变量对就业人数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因素经济增长人力资本 Summary: 一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前景。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不仅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2003 年有 212 万,2004 年有 280 万,2005 年有 335 万,2006 年达到了 413 万。同时当年没有就业的学生数也在增长,2003 年 60 万左右,2004 年 70 多万, 2005 年近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 73%左右。我国政府每年都会颁布一些政策来缓解就业问题,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在去年取消一些不合理规章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将彻底清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章障碍”。此间权威人士认为,此举不仅对实现农村劳动力获得平等就业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积极影响。 种种情况显示,我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扩张之后,近期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供给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 从劳动力需求上来看,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经济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37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权威人士估计,按今年经济增长保持7%计算,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