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

[VIP专享]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
[VIP专享]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

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

建设现代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产业发展形态是什么?现代工

业园区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产业发展形态。

一、我国现代工业园的产业集群

我国在经济特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带动下,各地先后创建了一大批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民营工业园区,以及许多专业性的工业园如汽车工业园区、医药工业园、电子工业园、陶瓷工业园、服装工业园区等等。工业园区的发展为合理调整经济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发挥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园区经济"实质上是在划定的区域内,精心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招商引资

发展经济,集中地显示出产业集群现象。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集中了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围内共享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诸多产业要素,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效应,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的现象。研究表明,"集群"(cluster)一词最初见于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英文版。这一词汇在翻译时有分歧,有的译作"集群",有的译作"簇群",产

业集群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产业集群也可称作产业簇群。

"簇群"一词来源于生物学,指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不同生物,通过有机联系

所产生现象,此种共生现象是通过生物链的关系形成的,含有层级结构。产业"簇群"一词突出了有机联系和共生的含义,与此种生物现象非常相似。但最初的译

者可能不熟悉生物学,已翻译成"集群",而且流传很广,当然,"集群"也包括有机联系的含义,不能简单理解为集中或扎堆。"集群"或"簇群"都强调动态性,因此

都可以使用,本文使用"产业集群"这一概念。

在我国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出现了综合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专业开发

区、块状经济等不同种类的工业园区。无论采用何种定义来划分园区类型,都可以将产业集群分成政府组织型产业集群和自主组织型产业集群两种类型。

属于政府组织型的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级

及地方政府组织的it软件园、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种类型的产业园体现了强烈的政府意图,由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规划和管理,在资金、政策、

人员等具有较大的优势。属于自主组织型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文化传统及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自然形成的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 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通现象,工业发达国家

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常都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在美国某类产品通常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的硅谷地区,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旧金山科研机构雄厚的知识资本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投资,以

超常速度发展it产业、基因工程等高科技产业,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实质上是一种"园区经济"。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

波特教授,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后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

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产业簇群以三种主要形式影响竞争:首先,它增加内部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它增加创新的能力,并因此导致生产力的上升;第三,它刺激新企业的成型,进而反援创新并扩大整个产

业簇群。"

二、我国自组织产业集群现象的实证考察

研究我国产业集群现象,考察集聚机制的产生,首先要对大量存在的自组织

性产业集群进行实证性研究。这里,我们着重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所具有的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浙

江有52个"块状经济"的工业园区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有56种以"块状经济"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机、家电产业集群已形成,在此地区100公里的范围内,90%以上

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在高度专业

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是这些产业集聚区重要的优势。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彩电、计算机、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而零部件生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也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这是向单个主机厂供货时所达不到的。

四是,产业集群加速了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利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可以方便地交流技艺,集中提高水平,而且有着人才供给上的选择性和流动性。

五是,产业集群促进了外部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使外部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

这种自组织性的产业集群的过程,基本上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一般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往往几十家、几百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路,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市场出现和扩大并逐步成熟后,便会促进形成自己的合理秩序,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发展。这种自组织性的产业集群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

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企业本身也没有这种预见,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才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浙江几个成功的大市场,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政府的

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有些市场在自发出现的初期,当地政府部门甚至认为"乱来",以后态度转为积极承认,给予扶持。在市场经

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是理解产业集群现象的关键所在。 三、政府组织型产业集群的形成

我国政府在推进产业集聚方面,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加以实施的。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政府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政策优惠,强力推动,政府的制度性安排是这些产业园区形成积聚效应的主要动力。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提供的制度安排具有系统特征。制度安排涉及的政策是系列性的、系统集成化的,几乎每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都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项目的支持领域、布局规划安排、资金的支持方式、财政政策的倾斜、海关优惠政策及人才的激励政策等,是支持力度大、具有较强的政府引导作用的政策,政府制度安排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公共政策和产品的服务,为社会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政策环境,实现社会资源的更有效流动,形成合理配置,对于产业发展来讲,就是要壮大产业的规模,因而在更大范围内考虑产业的发展问题,使园区产业出现明显的局部强势,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产业发展具有开放型和外向型的特征。我国建立经济开发区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打破旧体制的束缚,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工业园区一般以引进外资为主,发展外向型产业,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政府组织型产业集群一个成功范例。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项目,也是全国吸引国外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得最好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764

个世界500强有81家企业在苏州地区建立了100多家分厂,产品与管理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也吸引了大批国外的研发机构入驻。苏州工业园区建设8年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年均50%的增幅,其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0%,已成为苏州标志性形象工程。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强度大,创新能力强、网络化程度高。顺应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管理部门对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具有网络化特征。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特征,产业的发展同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链紧密连接,是互动式的产业集聚,必须

主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构造网络化的产业链组合。使高新技术产品群或企业群,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以开发区为中心的网络结构,在产品配套上形成上下左右的

产业联盟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在中关村科技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等,形成了一个网络化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在高新区中保持领先地位,形成了以计算机及软件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为主的产业格局,造就了联想、方正、同方等国内重量级企业;电子城科技园,形成了以通信、计算机(软件)、显示器、彩色显像管、新型元器件等为主的、综合性的电子高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区,建成了北京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也是国内第一个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现代通信业基地。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层次高,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均为全国第一。在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开发中心林立,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之首,其集聚效

应使园区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四、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工业园区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

速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出。实践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

识产业集群问题。产业集群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素材,深入研究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实践,将会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产生一些很有意义的思想成果,推动我们更加自觉发挥产业集聚的功能。

第二,深刻认识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企业与政府作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主导力量,企业追求边际效益递增导致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工业园区根本动力。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引导,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促

进现代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这个位置决不能颠倒。

有的地方在发展工业园区时,由政府规定某个地方发展某个产品或产业,规定一些企业为另一些企业配套,用行政性办法人为"造市",这类做法肯定要失败。政

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创造一个开放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好公共服务,如搞好培训、提供信息等,至于能够形成何种产业集聚,应该依靠企业,相信市场

的力量。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这就特别要求政府在发展产业园区的时候,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开放国际经济大环境下,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转移和整合的趋势,以合作来促进竞争。政府必须有开放的思维,用国际化带动产业化的思路来推动产业集聚。

第三,深刻认识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从国内一些产业集群区的历史看,在起步阶段也曾经历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一定阶段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协作体系逐步深化。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群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群地区转移的

势头。如果说以前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度还不高的话,今后这种关联度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群,而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由此可以考虑引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

步加强。

第四,深刻认识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的关系。产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在具体区域,形成产业的空间布局。在我过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布局的依据主要是资源优势和技术积累。现在,当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产业布局也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产业集群的优势。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在计划经济年代已经形成的一些产业中心,由于不能自觉地发展产业集群,发生了产业中心逐渐转移的现象。纺织工业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工业基础普遍衰落,不少已经破产关门。与此同时,中国江苏、浙江的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出口最多的地区。中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相当多的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具体很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上将取

19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中国现代的产业集聚方式,“块状经济”。一般具专业特色明显、具一定规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政府服务规范五大特点。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被公布的100个产业集群中沿海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五省占了85个。其中,浙江36个、广东21个、江苏17个、福建和山东分别为6个和5个。温州十个,占“百佳”十分之一份额.除浦东新区外,其余产业集群均为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中国现代的产业集聚方式。一般具专业特色明显、具一定规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政府服务规范五大特点。仅有上海浦东的金融产业集群属于服务业,这和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 广东省主要产业集群分布: 目前,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如南海西樵(纺织印染)、盐步(内衣)、石湾环城(童装)、张槎(针织)、中山沙溪(休闲装)、东莞虎门(服装生产和贸易)、大朗(服装)、云浮罗定(针织)、佛山石湾(陶瓷)、南海南庄(陶瓷)、云浮云城(石材),顺德三镇(伦教、龙江、乐从)(家具)等。 福建省五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 福建省入选的有石狮市“中国休闲运动服装产业集群”、福州市“中国显示显像产品产业集群”、厦门市“中国商用电子产品产业集群”、晋江市“中国休闲运动鞋产业集群”、漳州市“中国休闲食品产业集群”等。 集群品牌就是把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管理经营,其品牌名称由地名和当地特色产业结合组成,彰显企业和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又称“产业集群品牌”、“区域品牌”、“集体品牌”等。它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这两个特性。区域性指集群品牌一般限定在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指集群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地方产业或产品的形象。比如,法国香水、米兰时装、瑞士手表、景德镇瓷器、温州鞋等。 集群有品无牌。目前,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大多数产业集群走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基本停留在贴牌生产阶段,集群内企业过多地进行委托加工服务,只收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产业集群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集群内企业多数为他人做嫁衣,造成有品无牌的后果。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中国鞋都”、“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三张“国”字号名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枚,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出口名牌4个,国家免检产品22个,浙江著名商标22枚,浙江名牌产品19个。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中国鞋都”红蜻蜓、蜘蛛王与奥康康奈与吉尔达等 1996年10月份,长城鞋业(康奈集团前身)的康奈皮鞋被评为“中国十大真皮鞋王”。到1998年的时候,康奈、奥康、吉尔达三个温州皮鞋品牌,一起捧回了“中国十大真皮鞋王”奖杯,中国10个真皮鞋王,一下子被温州拿来了3个。2001年3月15日,温州的康奈、奥康、吉尔达、红蜻蜓等品牌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中国皮鞋类首批“国家免检产品”。康奈、奥康、东艺、吉尔达、红蜻蜓、蜘蛛王、日泰、澳伦、鸥鸟王、巨日等近百个温州知名鞋类品牌。2002年,鹿域的“康奈”、“东艺”、“吉尔达”三个皮鞋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皮鞋类六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占有三席,“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全国仅有两个,康奈就在其中。康奈集团的“康奈”品牌、吉尔达鞋业的“JED”品牌、东艺鞋业的“DONGYI”品牌等4家企业品牌,被商务部列为2005年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可行性研究报告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项目负责人:范海英 总工程师:李福生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武文科 项目建设地点: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工业园编制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负责人:陈明华 项目负责人: 范海英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福生 项目经济负责人:张明玉 编制人员名单: 设计:张一兰张建贵余德海 撒臻李进靳渝生 张清姚艳玲周星懿 孙严牛磊夏艺楠 张振婷杨挺成靳丽娅 范东海胡东波杨丹 冯春亮 校核:李福生杨昆良姚复兴 张庆禄董世堂张永华 任媛慧 审核:张明玉郑向先 审定:范海英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5) 二、企业概况 (06) 三、项目需求分析和必要性 (08) 四、项目内容和目标 (10) 五、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资金构成 (12) 六、人员培训及技术来源 (13) 七、项目实施进度 (14) 八、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5)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2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韩俊来 1.3项目起止日期:2013年3月——2014年2月 1.4项目主管部门:利津县民营经济发展局 1.5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重大举措。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利津县经济开发区、陈庄镇工业园、利北滨海经济园区等“一区六大产业”工业格局,协调推进物流、石化行业、市场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平台建设己初具规模,已为山东宜坤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盛化工有限公司、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等38家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综合实验1个,检验室1个,信息中心1个,中试培训基地1个,融资服务中心1个。项目建成后可提高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产品收率,提升掌握市场动向、产品信息等方面的应对市场激烈变化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6项目提供的主要服务 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以下服务: a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服务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现代会展业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现代会展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作为投资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平台,实际上也承载了商品流通包括贸易功能以外的技术交流、 信息沟通及经贸合作等现代经济发展的各项功能,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如何使现代会展业与产业集群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协同发展,需要提出一整套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一)会展与产业集群两大系统的协同发展是以产业链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契机、以开拓市场为目标的高度融合 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专业性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提高集群内部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企业的核心实力,增大会展项目的涵盖量。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已全面进入到产业链竞争时代。产业集群不是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之间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 而专业性会展则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首先会展的参与者来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专业从事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的科研机构,有专注于加工生产的制造企业,有专业贸促机构和产业相关协会等服务机构;其次会展的展品内容涵盖了整个产业链的内容,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技术、工艺的展示;同时会展吸引产业链各环节的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和权威人士的参与,整合了各方资源,让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在某段时间来到某个地点进行全方位交流。如每年9月在台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塑料交易会,展示了塑料制品、原料、机械、模具及相关技术和工艺,涵盖整个塑料产业链。 以科技创新为契机,会展业搭好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瓶颈、改善结构、实现转型 升级的平台。产业集群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要突破发展瓶颈,要转型升级,必须改善其结构。首先是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产业集群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中端还是低端,直接反映了产业集群的总体研发设计和创建品牌的能力。其次是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的布局状况。产业集群内部处于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企业的比例,即原材料半成品的供应企业、 最终产品的制造企业、产品的营销企业的分布是否合理。最后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程度。 分工合作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集群内部的企业越具有独特优势。这三方面都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任何集群内的企业都要在技术创新轨道上不断学习与进步,同时还要不断借鉴其他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突破。 而会展为科研成果、技术革新、新发现与新创造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和传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生产者为了避免自己的产品被淘汰,跟上时代的消费潮流,迫切需要利用展会上最新的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现有产品的第二次开发,或者进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 会展业也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可以使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如深圳高交会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科技项目、 技术专利、企业、人才汇聚的第一盛会,十年来催生了一大批扎根、成长于深圳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推动了深圳先进制造业、IT 通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产业群的形成。 以市场为目标,会展活动将参展商与 专业观众有针对性地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开拓国内、 国际两大市场,巩固已有市场、开发潜在市场提供有效的途径。在当前的全球竞争中,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知识产权控制、市场渠道控制、经营控制和建立企业间合作联盟等,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市场势力,从而获取了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额利润。 而我国企业由于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单一,对市场的控制力远远不及国外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市场势力较弱。产业集群要向高级化演变,唯有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内外兼顾。通过发展新的营销通道,巩固已有市场、开发潜在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增强市场势力。特别是处在金融危机困境下的产业集群,要在逆境中求生存寻突破,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获得,跨越“路径依赖”的阻碍,使产业向质量型、 节约型、环保型转变,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个专业展会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会展活动现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即采购商的数量和质量。当今国际会展当中所展示的最新投资理念和意向,展示的是最新的技术和品牌以及最现代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可以使各类资源要素在较短时间内朝着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向流动,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让参展商寻求的目标客户对象在展会上大规模的集合,这是其他经济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从2002年至今,正泰集团瞄准国际电器中高档市场,先后在中东国际电器展览会、 汉诺威信息技术博览会、巴西国际电器展览会、乌克兰国际电子电力展览会、马来西亚国际电力电工展等一系列国际大型展览上亮相,使低压电器、高低压成套电气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电器等 现代会展业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催生现代会展业的兴起,现代会展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实现互推互进 文/裴向军陈英 48浙江经济 2009.10 Industry 产经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探讨

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探讨 【摘要】:工业就成了我国市场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其中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兴的工业结构,规模的越来越大,数量的越来越多,这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工业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工业园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存在着规划设计问题、技术问题、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问题、监管问题和观念问题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加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采取保障措施促进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促进我国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便对现代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字】:工业园区;规划;管理 引言 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工业发展的本质,传统工业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传统工业区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工业化、机械化和缺乏人情味的。随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发展目标,结合大规模产业转移给我国内地带来的工业园区建设的新契机,如何建设生态园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工业园区的特点 1、现代工业园区的特点 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其生产带来的力量和大尺度感震撼人心,因此,慢慢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工业文化。在一般意义上,工业园区单纯的就是工作的地方,没有所谓的休闲、娱乐、医疗服务、住宿等条件。在最近的几年里,工业污染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被关注。工业污染就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环境还有一些生物的危害。污染主要包括“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值得庆幸的是,现代工业园区更多的使用高科技技术来完成普通生产,再加上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的防治工业污染的举措。目前,工业污染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我国工业园区现状 1、工业园区规划问题 在现代的工业园区规划中,虽然考虑了一些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对于大多数而言,还是比较以经济利益、节约资源为主的。现在一直倡导着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回收利用,如果在设计阶段的时侯没有认真的考虑回收工作,那回收工作可能会再次产生污染物的问题,并且有可能导致整个运行生产的成本上升。如何进行循环经济的设计是我国现代工业园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模式,在其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原则以及类别,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的分类。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创新型集群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较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竞争优势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并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对于特定地产的经济动因。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创立了集聚经济理论。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随着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大,除了经济领域,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均被吸引到其中,学者纷纷对其动态演化和内在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的著作中提出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波特在产业集群的定义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几种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理论被引入我国,以及北京中关村、江浙一带、广东等地的大批特色产业集镇竞相出现,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伴随着这些产业集聚现象而产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带来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分各区域的产业集群类型是非常必要的。 2 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理论 由于对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差异和集群的快速发展所体现的多样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进行分类。Alex Hoen从理论分析角度用两种标准对集群进行分类。第一,按照分析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第二,根据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分为创新链和产品链。海特将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产业、产业群、产业集群、产业链

1、什么叫产业? 答: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机制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一般不包括商业。有时专指工业,如产业革命。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部门。 产业一般有三个特点:(1)规模性,即产业的企业数量、产品和服务的产出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功能性,这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且是不可或缺的;(3)职业化,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产业活动的职业人员。 2、什么是产业群? 产业群是产业集群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共称。根据波特(M. Porter)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共存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又带有相互间竞争的性质。”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4、什么是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5、什么是行业? 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如林业,汽车业,银行业等。 行业与产业的差别:行业的适用范围不同产业,经济学术语,有严格的使用条件。产业一般有三个特点:(1)规模性,即产业的企业数量、产品和服务的产出量达 到了一定的规模;(2)功能性,这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承担一定的角色,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3)职业化,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产业活动的职业 人员。 行业也具有专门的职业人员,也承担一定社会经济功能,但是一般没有 规模的约定。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 ) 期)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上海现代工业园区

浅谈上海老建筑与现代创意园区的融合——09级平面班社会实践课程考察报告

摘要: 曾经,旧上海星罗棋布的工厂造就了这个城市的工业文明;如今,留存下来的老场房孕育了新上海的创意产业。 上海拥有东西交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珍贵的工业历史建筑。近年来,上海在追求现代化城市改造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大批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场房、老仓库,通过引入新的时尚元素,形成了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使昔日废弃的老建筑完成了向创意设计和时尚文化的华丽转身。 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上海的一大特色。上海创意园区的三分之二是来自于保护性和创造性地开发老场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并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布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优秀创意人才。上海涌现出了诸如8号桥、田子坊、红坊、1933老场坊等一大批品牌创意园区。他们不仅为创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成长载体和空间,为各类创意人才提供了知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还成为中外旅游者青睐的热点,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一个城市的成长,是现代和历史的交融、是经典与时尚的互动、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是新兴产业和古老建筑的对话…… 关键词:上海老建筑创意园设计改造结合

一、有悠久的历史价值的老建筑 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民宅、庙宇、、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上海建筑体积不大,但这些老建筑具有上海文化的特定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例证。 二、上海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历史发展以及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上海的建筑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是历史不能替代,只能延续。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适当地保留各个时期代表建筑也是必要的。幸运的是,上海有些老建筑在夹缝中求生被保留了下来,随着时问的推移,其历史价值越来越显示出来。 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迫切需要融人世界经济,通过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科学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古建筑融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城市化发展给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上海对老建筑进行的改造是对影响城市综合功能发挥和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部分进行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旧城改造。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物质生活环境,是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设施的完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改造使城市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城市主导作用更好的得到发挥,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强。所以,上海队一些老厂房、老仓库进行广泛的综合改造。使他们更能融入国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 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络型”中小群落。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集群等。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中小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集群以及创新络集群。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为核心的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