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四上 20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读懂《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重点字词及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2.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王维、李白、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搜集有关这几则古诗的资料。③摘录课外的有关送别亲友的古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听音乐——《送别》,和朋友要分别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2.柳永曾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的,古人也是多情的,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去品读诗人当时的感受。

二、出示古诗,弄清题意。

1.出示两首古诗,轻声读读。

2.解题。说说“使”、“之”的意思。将课题补充完整。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随机请学生说说对“故人”的理解。2)弄清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弄清黄鹤楼与广陵(即扬州)的地理位置。理解“西出”“西辞”。

三、自主合作,理解诗意。

1.再自由读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想意思。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字词典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重要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其中一首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朝雨”“浥”“客舍”“更尽”;“烟花”“尽”“惟见”。

其他同学可以做点笔记,也可对发言的小组提问、补充。

四、体会诗境,朗读回味。

1.齐读这两首古诗。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

板块A这两首诗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真挚深厚的友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感情。前者更多一点对未来的悲切,伤感;后者多一份祝贺和期盼。

(1)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教师点拨:

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写一写。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为什么要“劝君更尽一杯酒”?你怎么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同样是送别,你有没有读出诗人的不同感受?

补充阅读背景王维写诗的背景资料:

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

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体会王维当时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板块B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描写了当时的景物。前者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后者借景抒情。

(1)“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2)“烟花”、“长江”、“碧空”诗人有心情赏春吗?那为什么要写景物?——借景抒情。

(3)同样是描写景物,你体会到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我们还收集了一些友人送别的诗歌,交流体会诗人的感情。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古诗的题目,制作了一个目录,供同学们参考,课外去阅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