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哲学家年代对比

东西方哲学家年代对比
东西方哲学家年代对比

初步结论:下表可以看出自秦以后到元之前,西方几乎没出什么哲学人物,最显眼的是托马斯·阿奎那,一人而已,其余如奥古斯丁皆次一等了。而这区间中国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的辉煌。西方思想家群从元代开始逐步增多,明代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包括量的扩容和质的飞跃,与此同时的中国仍然保有足够的并且质量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的思想家群,如王阳明、黄宗羲、王艮、王夫之、顾炎武、刘宗周、徐光启等西方近代思想的轴心作家和著作出现的黄金时段落在明清交际,即霍布斯、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孟德斯鸠、斯诺宾沙、卢梭、洛克、伏尔泰这一群人为代表。经过他们的奠基,西方思想迎来爆发性增长,而整个清朝过程中,中国除了一个戴震最为显眼,社会毫无生气思想界一潭死水,终于彻底落后西方。对比表明显得告诉我们,中国思想顿衰于清朝的建立,有清一代远远不及明代,实五千年中国最为暗淡的时刻,更不用谈和西方同步发展的机会彻底丧失。

人名年代(公元)中国纪年

泰勒斯(Thales)前624-前546 约与老子同时

阿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前610-前546 约与老子同时

阿纳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5-前525 约与邓析同时

悉达多"乔达摩前563-前483 约与左丘明同时

毕达哥拉斯(Pythagoreans)前540前后约与孙武同时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00前后约与孔子同时

巴门尼德(Parmenides)前500前后约与晏婴同时

阿那克萨格拉(Anaxagoras)前498-前428 约与子思同时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前493-前432 约与曾子同时

希罗多德(Herodotus)前484-前425 约与子贡同时

高尔吉亚(Gorgias)前483-前374 约与墨子同时

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前481-前411 约与子思同时

特拉西马库斯(Thrasymachus)前470前后约与子思同时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前399 约与子思同时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5 约与孙膑同时

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前400 约与鬼谷子同时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前370 约与墨子同时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约与墨子同时

第欧根尼(Diogenes)前404-前324 约与商鞅同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47 约与孟子同时

皮浪(Pyrrho)前360-前279 约与惠施同时

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前271 约与庄子同时

斯多噶学派希腊、罗马秦汉

芝诺(Zenon)前326-前264 约与公孙龙子同时

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 大约与韩非子同时

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前270年前后约与荀子同时

卡尔内亚德(Carneades)前213-前128 约秦二世到汉文、景帝

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 约汉代昭帝年间(董子)斐洛(Philo)前25-45 汉光武帝(扬雄、桓谭)赛卡(Seneca)前4-65 约西汉哀帝后(刘昕)

塞克杜斯"恩皮里柯(Empiricus) 1世纪前后三国(何晏)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0-138 东汉明章和帝年(王充)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121-180 东汉顺冲质桓灵帝年间

盖伦(Galen) 129-199 东汉灵、献帝

德尔图良(Tertullian) 160-222 东汉灵帝献帝

普罗提诺(Plotinus) 205-270 东汉献帝至三国(郭象)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 东晋安帝恭帝(王献之)

希帕蒂亚(Hypatia)370-415 东晋简文孝武帝(僧肇)图尔斯的格里高利(Gregory) 538-594 西魏

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560-636 北齐、隋、唐武德贞观尊者贝达(Bede)673-735 唐高宗中宗武则天玄宗约翰"斯格特"埃里金纳(Erigene) 9世纪前后北宋真宗仁宗(周敦颐)安瑟伦(Anselm)1033-1109 北宋真宗仁宗(程颐)彼得"阿伯拉尔(Abelard)1079-1142 北宋哲宗钦宗徽宗

希尔德加尔(Hildegard)1098-1179 宋哲徽钦高孝宗

格劳舍坦斯特(Grosseteste) 1175-1253 南宋孝光宁理宗朱熹

罗杰"培根(Bacon)1215-1294 南宋宁理度恭端宗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 元太祖太宗定宗世祖

帕多瓦的马尔西利奥(marsilio)1275-1342 元成仁英晋宗天顺帝

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1285-1349 元世祖到元顺帝

尼古拉"奥里斯姆(Oresme) 1320-1382 元英晋文明宁宗顺帝、明尼古拉"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 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尼古丁"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约翰"阿尔图修斯(Althusius) 1557-1638 明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 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ililei) 1564-1642 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 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雨果"格劳秀斯(Grotius)1583-1645 明万历天启崇祯霍布斯(Hobbes) 1588-1679 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若内"笛卡尔(Descartes) 1596-1650 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帕斯卡尔(Pascal) 1623-1662 明天启崇祯、清顺治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明崇祯、清顺治巴路赫"斯宾诺莎(Spinoza) 1632-1667 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 明崇祯、清顺治康熙雍正冯"莱布尼茨(Von Leibniz) 1646-1716 清顺治康熙维科(Vico)1668-1744 清康熙雍正乾隆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1685-1753 清康熙雍正孟德斯鸠(Montesquieu) 1689-1755 清康熙雍正乾隆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 清康熙雍正乾隆让-雅克"卢梭(Rousseau) 1712-1778 清康熙雍正乾隆爱尔维修(Helvetius) 1715-1771 清雍正乾隆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清雍正乾隆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清雍正乾隆嘉庆埃德蒙特"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清雍正乾隆嘉庆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尔德(Herder)1744-1803 清乾隆嘉庆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 清乾隆嘉庆道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 1768-1834 清乾隆嘉庆道光黑格尔(Hegel) 1770-1831 清乾隆嘉庆道光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清乾隆嘉庆道光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1776-1834 清乾隆嘉庆道光

冯"萨维尼(von Savigny)1779-1861 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利奥波德"冯"兰克(Ranke) 1795-1886 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6 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Mill)1806-1873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Tocqueville)1805-1859 清嘉庆道光咸丰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Droysen)1808-1884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

查尔斯"达尔文(Darwin)1809-1882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索伦"克尔凯戈尔(Kierkegaard)1813-1855 清嘉庆道光咸丰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Engels)1820-1895 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威廉"狄尔森(Dilthey)1833-1911 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托马斯"希尔"格林(Green)1836-1882 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弗里德里希"尼采(Nietzsche)1844-1900 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弗雷格(Frege) 1848-1925 清道光同治光绪、民国

费迪南德"滕尼斯(Tonnies) 1855-1936 清咸丰同治光绪、民国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1856-1939 清咸丰同治光绪、民国爱米尔"涂尔干(Durkheim) 1858-1917 清咸丰同治光绪、民国格奥尔格"齐美尔(Simmel) 1858-1918 清咸丰同治光绪、民国埃德蒙德"胡塞尔(Husserl) 1859-1938 清咸丰同治光绪、民国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清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列宁(Lenin)1870-1924 清同治光绪宣统、民国

波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清同治光绪、民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清光绪宣统、民国

贝尼托"墨索里尼(Mussolini) 1883-1945 清光绪宣统、民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Keynes) 1883-1946 清光绪宣统、民国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1951 清光绪宣统、民国

马丁"海德格尔(Heidegger) 1889-1976 清光绪、民国、共和国伽达默尔(Gadamer)1900-2002 清光绪、民国、共和国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1994 清光绪、民国、共和国让-保罗"萨特(Sartre) 1905-1980 清光绪、民国、共和国

汉娜"阿伦特(Arendt)1906-1975 清光绪、民国、共和国

西蒙"德"波伏娃(Beauvoir) 1908-1986 清光绪、民国、共和国约翰"L"奥斯丁(Austin) 1911-1960 民国、共和国

塔尔科特"帕森斯(Parsons) 1920-1979 民国、共和国

约翰"罗尔斯(Rawls) 1921-2003 民国、共和国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1927-1996 民国、共和国

哈贝马斯(Habermas)1929- 民国、共和国

约翰"R"塞尔(Searle)1932- 民国、共和国德里达(Derrida) 1930- 民国、共和国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及其所代表思想 LaoZi From 571 BC to 471 BC 主要思想Dialectical thought, inaction, Shuangxiu life 代表作《The Scripture of ethics.》(道德经) Confucius(孔子)551 BC - 479 BC His main idea:Benevolence, propriety, morality,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 Spring and Autumn 》and 《 read 》

Zeng zi(BC505-BC436) Each day I examine myself in three ways Carefully handle parents funeral Memory ancestor piously. Mo zi(BC468—BC376) Mutual benefits Universal love of non-offensive Hing world benefit than harm to the world Zhuangzi also known as Zhuang Zhou[1]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summit of Chinese though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He is credited with writing—in part or in whole—a work known by his name, the Zhuangzi, which expresses a philosophy which is skeptical, arguing that life is limited and knowledge to be gained is unlimited. His philosophy can be considered a precursor of relativism in systems of value. Main article: Zhuangzi

西方主要哲学家一览表

1、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3、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柏拉图的学生,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10、普洛提诺(Plotinos,约公元205-270年),晚期希腊哲学家,埃及人,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著有《九章集》。 1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中世纪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12、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1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经验论的始祖,著有《新工具》等。 14、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唯理论的开创者,著有《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15、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年),荷兰哲学家,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简论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院专:管理工企班级:1201 学号:12432822152126 姓名:刘家富 摘要: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早已被人认知,我们知道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出现了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在语言中,本文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一词的定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以及在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等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 had your meal?”“Where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 ByeBye””Seeyou later!””Seeyou next time !””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 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 m n Day.等,英语国家有”V a l e n t i n e’s Day (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Day(愚人节),Thanks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汇总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2016-01-20 20:20:08)转载▼ 标签:西方哲学哲学家西方哲学史分类:西方哲学l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1.苏格拉底 n认识你自己。 n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n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柏拉图 n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n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 爱好。 n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3.亚里士多德 n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能力,而不在于生存。 n没有疯狂的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n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值得这荣誉。 4.西塞罗 n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n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n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5.奥勒留 n你的心也许会破碎,但人们却依旧会像从前一样生活。 n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n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 魂的羞耻。 l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6.奥古斯丁 n需要面前无法律。 n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n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7.阿奎那 n我是我所是。 n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n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 身上。 l 近代早期西欧哲学(14-18世纪) 8.蒙田 n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 n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n你所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否则就是恶意欺骗。 9.笛卡尔 n我思故我在。 n怀疑是理性的始祖。 n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10.帕斯卡 n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n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n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n社会的疯狂竟然如此不可避免、以致一个不疯的人不得不以疯狂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发疯。 11.斯宾诺莎 n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自由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n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n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2.培根 n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 n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n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掺杂

最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

最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有: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纪:奥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现代: 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 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 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 美国:詹姆士、杜威、波普尔--; 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1. 柏拉图: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 2.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进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5.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6. 休谟:将近代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来。

8.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 9.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学让人深受震憾, 11.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天才,也属逻辑实证主义 13. 胡塞尔:现象学宗师。 14.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大师。 15. 萨特:存在主义大师,对时代风气有重要影响。 但这并非我所喜爱的哲学家,我喜欢的十大哲学家是: 柏拉图、霍布斯、拉美特利、霍尔巴赫、斯宾洛 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尼采、罗素。

中西哲学对比

中西哲学对比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学科,而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哲学。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哲学思想,只是可能与西方哲学形式不太相像,而研究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一、西方哲学简介 公认的西方哲学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而最早的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所有哲学观点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万物是水。而且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也比较粗糙,但他被认为迈出了对这个世界作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之后,西方的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 [1] 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宇宙论——研究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此外还有一些别的分法,如孟太葛认为哲学的三部分是方法论,形上学和价值论。[2]但其实其中形上学与宇宙论内容相似,价值论与人生论相似,方法论与知识论类似。所以,西方哲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公认的这三个部分。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他们的主张千差万别,在一些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了解的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尼采,读过《理想国》和《权力意志》。虽然好多地方都没有彻底读懂,但他们的观点在很多地方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都进行了逻辑严明的证明,这一点其实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后文会详细论述。 二、中国哲学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好多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的确,哲学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在这个词在中古出现以前,中国也的确没有自觉的哲学这一学科。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古代其实产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中国哲学可能与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中国的哲学可以说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当时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此外,中国魏晋人所谓的玄学、宋明人所谓的道学以及清朝人所谓的义理之学研究的内容其实也与西方所谓的哲学大致相同。[3]这些都是中国的哲学。 比如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宇宙论,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中就有很多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庄子学说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大小、远近、长短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这两者的分离。此外,更深刻的观点还有对于宇宙规律的认识,如老子曾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与道德标准的,在它的眼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而对应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生论,其实中国哲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不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全民稼穑,实际上都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行为准则去为人处世。 三、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 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中西餐桌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3100701 成武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式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相,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往来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同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称呼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敬口语。 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1. 中西方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中方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

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0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

世界最著名的60位哲学家简介

中外60位重要哲学家简介 1. 泰勒士(Thales,约前624—前550),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命题。他也被看作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先驱。 2.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生于伊奥尼亚海域的萨摩斯岛。毕达哥拉斯派的创始人和首领。该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认为数目是最智慧的,和谐是最美好的,并认为灵魂不朽。 3.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其核心观念是“道”,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4. 释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5.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以“仁”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他相信天命,又重视人为;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主要著作有《论语》。 6.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40—前470)生于爱利亚,爱利亚派的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论自然》一书。他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是者”就是真理的对象。 7.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5—前475)出生于爱菲斯王族。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8. 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几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他是把哲学的对象从自然转向人类的伟大哲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整理在《回忆录》中。 9.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学说和思想收录在《墨子》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目。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哲学真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智慧,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哲学大家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思想仍然是不理解。西方那么多的哲学大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基本上不一样,想要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哲学史课就把它理解通透我觉得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淡淡对中西方哲学智慧的看法。 一、中西方哲学的起源差异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经历过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先后出现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两次转向,近代西方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开始向人本主义转变,尽管在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不尽相同,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追溯世界的本源,弄清楚“是什么”,并逐渐形成了逻辑思维,归纳,演绎。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中国哲学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关怀和规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从老子和孔子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看出。古希腊哲学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中国哲学的重点是“怎样做”。西方注重的是学以致知,我们注重的是学以致用。 哲学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哲学与宗教的共同点是为人的灵魂找一个安身之所,都是一种人生信仰。西方哲学离不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相信神是唯一的,他们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而中国的佛教和道教都是多神的宗教,多提倡现世吃苦修行以求得来世的幸福。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哲学的发展也不同。 二、哲学的发展方向的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礼仪传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奇风异俗。亚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古巴比伦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亚洲虽然是世界上语言、种族、宗教种类最多的地区,但亚洲各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很注重交际礼仪。崇尚个人的谦恭和整体的和谐,对待客人热情周到,特别是在有儒家传统和影响的国家,人们更是把传统礼仪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我家住在东部沿海,东部沿海有很多日本企业,往往要和日本人打交道,日本既是公认的世界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又是一个保持有浓郁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人十分看重礼仪,从日常起居到待人接物,处处都受到礼仪的约束。日本人见面时会脱帽鞠躬,一般不握手,但要递名片,没有名片就自我介绍,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去日本人家中做客时一定要送礼,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有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日本人忌讳绿色,认为是不祥的颜色,忌讳荷花图案。赠送礼品时忌讳赠数字为4和9的礼品。认为你把他看作是强盗。但不同场合有关数字的习俗不同。如送日本人婚礼礼金时要避免偶数,因为偶数是二的倍数,容易导致夫妇分裂。 我们在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打交道时更要注重礼仪,因为他们忌讳的东西比较多。例如我们在和沙特阿拉伯人交往时要注意阿拉伯人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按阿拉伯习俗,用旧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别不能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更不可询问他们的家居情况。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否则心里将鄙视你。到主人家时要脱鞋,除非主人提出不用脱鞋。不要随便进入清真寺,入寺必先脱鞋。忌讳用鞋底后跟面对人,忌用脚踩桌椅板凳,因为这被认为是污辱人的表现。在给沙特阿拉伯人送礼物时多选白、绿两色。他们崇尚白色、绿色,白色代表纯洁、绿色代表生命,而忌用黄色,黄的代表死亡。国王身着土黄色长袍,象征神圣和尊贵。一般人不能“皇袍加身”。礼物设计忌用猪和类似猪的熊猫、十字架、六角星等作图案 按照沙特人的商务礼俗,冬日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会面须预约,但不守时;因此,即使是约定的时间去拜会,最好仍需在日程上留一点余地,对方晚到15~30分钟是常有的事。在洽谈业务时,沙特人员常被来往人员打断。阿拉伯人认为这是“家庭”的延伸,不认为是失礼。遇到这种情况,一是耐心等待,二是预约到外面单独洽谈。当地商人多通晓英文,名片和说明宜用阿文和英文两种文字。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问候为礼。如果双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比较友好,双方左右贴面三次。有时候主人为表示亲切,会用左手拉着对方右手边走这说。交换物品时,用右手或用双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习俗,以牛、羊为上品,忌食猪肉,忌食有贝壳的海鲜和无鳞鱼,肉食不带血。以前阿拉伯人多用右手抓饭,现在招待客人多用西餐具。 西方国家崇尚自由,提倡个性的解放,但正式场合却非常注重礼节,和美国人相处时更能体现这一点。美国人穿衣以宽大舒适为原则,自己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别人是不会议论或讥笑的。春秋季,美国人一般下身着长裤,上身在衬衣外面再穿一件毛衣或夹克,宽松舒适,无拘无束。夏天里穿短裤和着短裙者大有人在。但正式场合,美国人就比较讲究礼节了。接见时,要讲究服饰,注意整洁,穿着西装较好,特别是鞋要擦亮,手指甲要清洁。美国商人较少握手,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不一定非先握手不可,时常是点头微笑致意,礼貌地打招呼就行了。男士握女士的手要斯文,不可用力。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不要主动伸手,除非女士主动。握手时不能用双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握手。长幼之间,长者先伸手握手。主宾之间,主人先伸手。男性之间,最忌互相攀肩搭臂。美国人谈话时不喜欢双方离得太近,习惯于两人的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应保持120-150厘米之间,最少也不得小于50厘米。准时守信,相当重要。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哲学家(a)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根据《中国哲学简史》、《中西哲学小史》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遴选了31位对中国哲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梳理、编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开创了儒家学派。他编纂了《春秋》,修订了“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在道德哲学方面以“仁”为核心自成系统--孔子之道即是“仁”。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各个时代很不相同。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了公元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认为他是接受天命,继周而王,被称为文宣皇帝、文宣王;公元前1世纪,孔子被认为是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在汉朝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之后,孔子的地位回归到理性上来,不再被认为是“神”,但他依旧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总的来说孔子如同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根据他与弟子言行编辑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一)正名说: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必也正名乎”!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

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社会关系的名。比如“君”的本质即所谓的“君道”,这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也就是“实”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否则纵然使别人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实”。(二)仁、义之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就是人的一切德性的总和,“仁人”就是“全德之人”的意思。所以统治者要“爱人”,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义”,宜也,即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且所做的这些事从道德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如果出于非道德的原由,虽然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而属于利的行为。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辩”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三)忠、恕之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那么实行仁的方法,即“仁之方”是什么呢?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庸》所举的例证,“己所欲,亦施于人”,孔子称之为“忠”,强调的是忠恕之道肯定方面;另一是《大学》所举例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强调的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这正反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也就是

中西礼仪差异论文

浅谈中西方礼仪差异 摘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但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与交际语言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与服装礼仪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礼仪文化交际语言服装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的礼仪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近代有一则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因为不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闹出了笑话。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

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由此可见,了解中西礼仪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礼仪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 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 西方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2.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

西方最伟大的30位哲学家

中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圣贤 (注:本文乃根据哲学家的成就、贡献及深远影响所整理,属个人观点) A,西方最伟大的30位哲学家 一,古希腊时代: 1泰勒斯——有记载的第一位西方哲学家、古希腊7贤之一。水, 2毕达哥拉斯——西方理论数学的创始人、“数学鼻祖”、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者、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者。数,3赫拉克利特——流变思想的发现者。 火,逻各斯, 提出“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流变之中”。 4巴门尼德—— (1)所提出的“存在”使哲学摆脱了用具体物质形态说明世界本原的原始朴素形式,是认识史的重要进步; (2)“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的创造者;

【即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 ——或者说,巴门尼德在对逻辑推理领域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方法。 (3)提出“要么存在着存在,要么存在着不存在”; (4)埃利亚学派创始者; 5芝诺——斯多葛学派创始者。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者”。 提出了增强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境界的“芝诺悖论”。 6-7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肯定了空间存在、提出了原子概念。其原子理论:不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超越了古人思想的科学理论。 8-10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杰。【古希腊7贤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就有他们三位】 11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注:只有不了解哲学的人,或者可悲的人,才会把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与贬义的享乐行为(如纵酒、纵欲)相挂钩!】 12普罗提诺——整个古希腊哲学伟大传统的最后一个辉煌代表。 (1)其学说融汇了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的流溢说; (2)其思想对中世纪神学及哲学有很大影响。 二,中世纪 13圣.奥古斯丁——把哲学与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1)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2)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 (3)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