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小读者》看冰心“爱的哲学”

从《寄小读者》看冰心“爱的哲学”
从《寄小读者》看冰心“爱的哲学”

题目:从《寄小读者》看冰心“爱的哲学”

从《寄小读者》看冰心“爱的哲学”

摘要:冰心的散文清丽、文字典雅、思想纯洁、题材广泛,意境高远,特别是她的通讯散文集《寄小读者》一直以浓郁动人的抒情色彩吸引着广大读者。本文主要抓住《寄小读者》中冰心所表现出来的爱进行分析和阐述,从深浓、无私、崇高地母爱,纯朴、天真、活泼的童真,诗画同工、物我相生的自然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留美生活的侧影,游子灵魂的心图,听到了一曲绵长深情的歌,那是对祖国对母亲的恋歌,对童心对自然美的赞歌,更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颂歌。

关键词:冰心;《寄小读者》;母爱;童真;自然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出众的著名作家。她的纯洁典雅、优美细腻的散文,在中国文坛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也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寄小读者》是冰心的早期散文。冰心自己也是偏爱《寄小读者》的。在《寄小读者》第四版自序中她曾这样写道:“假如文学的创作,是由不可遏抑的灵感,则我的作品中,只有这一本是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了。”

这篇通讯散文集共二十九篇,写于作者赴美留学的 1923 到 1926 年间。她以丰富的知识,纯朴的情感,新颖的形式,清丽的语言向国内小读者生动的报告了旅途的新奇见闻,娓娓地叙述了异国的景观民俗,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怀。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赢得了不少成人读者的喜欢。直至今天,再一次捧读这部饮誉文坛的作品时,我们仍为其给我们设置的无比广阔的文化空间、情感空间和艺术空间而激动不已,我们的心灵在这些空间中也得到了真善美的陶冶,对人生、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也变的深刻,从而有助于把握人生和生命的真谛。

1.冰心笔下的母爱是深浓、无私、崇高的

母爱是冰心“爱的哲学”的基石,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理解和把握。[1]现代女作家也有很多赞美母亲的。石评梅说:“母怀是我们永久依凭的柱梁。”陈学昭说:“我空际的新,我飘渺的魂,我失却了努力的目标,我憎恨着一切,然而,我却想起了我的母亲!”

[2]冰心徜徉在母爱的怀抱里,以细腻而纯净的心灵来讴歌母爱。在冰心所有的作品里,几乎全部贯穿着母爱这一中心思想。在她看来,母爱是至高无上的,博大无私的。她这样解说她《寄小读者》的创作动机:“这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最初也是我能倾慕的一个人。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的眼前。”

在《寄小读者》里,冰心笔下的母爱是深浓、无私、崇高的。《寄小读者》中的《通讯十》、《通讯十二》、《通讯十三》等主要是描写母爱的。

1.1、冰心笔下的母爱是深浓的

这世间最伟大的便是母爱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沉,以至无法用尺度来衡量。在《通讯十》中,冰心说:“小朋友!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母爱是多么的深,多么的浓,甚至都比我们爱自己还要爱得多,爱得深!《通讯十二》中:“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相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步移向光明!”冰心觉得母爱可以让她看到光明和希望,可以带人走出彷徨和黑暗,这是母爱的伟大。冰心一写到“母亲”两个字时,母亲的音容笑貌变会浮现在她的眼前,便觉无主的心有了着落,漂泊的心有了靠岸的港湾。这是因为母亲对她的爱是如此的深浓,所以在冰心笔下的母爱才会这般感人。母亲对她的爱不因万物而变更,母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1.2、冰心笔下的母爱是无私的

在《通讯十》中: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前面,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这是怎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这样的一句话从一个母亲的口中说出来是很合理的,天下没有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她们的孩子,她们可以承受任何的苦难,她们可以放弃这世界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母亲永远都是孩子的守护星,永远都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者。正因为母爱的这般伟大,所以冰心笔下的母爱表现出了深沉,真挚,忘我的情怀。

1.3、冰心笔下的母爱是崇高的,永恒的

《通讯十》中:

只有普天下的母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你,她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

冰心在这里提出了母爱是没有阶级,没有贫贱富贵之分的观点,所有的母爱都是同等的,都是一样的崇高、永恒。在《通讯十》中,她说:“她的爱不但包围着我,而且普遍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也因爱我,也爱了天下的儿女,更爱了天下的母亲。”这里,冰心把母爱升华为一种博爱,爱世界,爱人类,爱所有的儿女和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用爱建造起来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著名作家巴金谈到读《寄小读者》后的感受,他说:“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而且我们从那亲切而美丽的语言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的母爱。”[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冰心作品中母爱描写的积极意义。

2.冰心笔下的童真是纯朴、天真、活泼的

歌唱童真,珍视童心是冰心《寄小读者》的一个重要内容。周扬曾说:“冰心是我国少年儿童文学的拓荒者,是为我国少年儿童开创道路的人。”[2]冰心热心为孩子们写作,她多次写信建议《晨报》副刊建立《儿童世界》专栏。该报社正是采纳了冰心的意见,才于 1923 年七月开设这一专栏的。她在《通讯一》中写道:“因为昨天看见《晨报》副刊上已开辟了‘儿童世界’一栏,欣喜之下,便借着软弱的手腕,生疏的笔墨来和可爱的小朋友作第一次通讯。”《寄小读者》即于当月在次副刊上连载。

在《寄小读者》里,冰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对儿童的赞美表达出来了,尽情地对儿童进行了歌颂。《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一》、《通讯二》、《通讯六》等主要描写了童真。

2.1、天真无邪的童心

写作《寄小读者》时,作者虽已大学毕业,出洋留学,但仍像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姑娘那样童心未泯,儿女情长。在这些作品中,她不仅向孩子们尽情地展示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而且总是用优美的笔触将身处异国他乡时的诸多感怀,如母亲的回味,游子的乡思,病友的爱怜,山中嬉游和异域的观感,描绘成一副副极富情趣的儿童图画奉献给可爱的孩子们。她笔下的儿童是那样的纯洁如洗,是那样的天真烂漫。

幼小的冰心跟父亲到上海,没有一刻安静,母亲每天为她梳小辫总是梳不上来,只好叫丈夫假装给冰心照相的样子,这样才将又短又粗的辫子梳好。作者在《通讯十》中用纯真而生动的语句写道;“我奇怪我竟不懂向父亲索要我每天照的相片!”这寥寥数语,就把小孩子的天真、单纯的形象如生的写了出来。冰心对童心看的十分珍贵,她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她竭力模仿小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讴歌儿童神态的稚气烂漫和心灵的晶莹剔透。冰心正是从儿童的特点出发,一切思维也照小孩子的径路奔放发展,通过自己幼年的琐事,教育儿童要同情、怜悯弱者,珍惜生命。《通讯二》中她忏悔自己伤害了一只出来寻食的小老鼠,内心谴责自己这一罪孽,完全是用小孩子的心理来揣测和描写的。这也使儿童在故事中受到教育,在儿童天真纯洁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2.2、稚气纯真的童趣

在《通讯一》中,冰心告诉小朋友她要做一次旅行:

小朋友,我要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我十分喜欢这次的远行,因为或者可以从旅行中多收集些材料,以后的通讯里,能告诉你们些略为新奇的事情——我去的地方是地球的另一边。我有三个弟弟,最小的十三岁了,他念过地理,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开玩笑的和我说:“姊姊,你走了,我们想你的时候,可以拿一根很长的竹杆子,从我们的院子里,只穿到对面你们的院子里去,穿成一个孔穴。我们从那个孔穴里,可以彼此看见。我看看你别后是否胖了,或者是瘦了。”小朋友想这是可能的事情么?

这里作者孩子气的口吻,儿童读起来亲切温婉。细致传神的叙述,富与儿童趣味。十三岁的少年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她却因此产生了奇思妙想,要用竹竿子捅到地球的那一边去,看看姐姐是胖了还是瘦了,其稚拙可爱跃然纸上。

2.3、独特的儿童崇拜观

冰心就像一个知心的大姐姐与小朋友们促膝谈心一般,写作行云流水,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她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聆听,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用儿童感到亲切产生兴趣的口吻和笔调去表达。冰心视儿童为知己。从而把自我感情向儿童倾吐,与孩子们同忧乐。她认为有什么可乐的事情不妨写出来,让天下的孩子们一同笑,有什么可悲的事情也不妨说出来,让天下的孩子陪着哭哭。在《通讯一》中,一开始冰心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了:似曾相识的小朋友们,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封信里,请你们容许我在你们面前介绍我自己。我是你们天真队伍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我是常常用以自傲的,为着要保守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个世界为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一个最热情、最真实的朋友!

冰心这位吸吮“五·四”新文化乳汁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儿童园地上早期出现的儿童文学家,在《寄小读者》中就是这样毫无顾忌的礼赞童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做儿童“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与他们在平等、信任、坦诚和关爱中进行心的交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儿童崇拜和儿童观。正是这个原因,《寄小读者》成为“五·四”以来影响最大的散文,在 20 年代发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分量,从而奠定了冰心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不朽地位。

3.冰心笔下的自然是诗画同工、物我相生的

冰心不仅是一个母爱的讴歌者和童心的珍爱者,同时也是自然的赞颂者。她陶醉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爱宇宙的一切。冰心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的美和爱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和创造出新的人格。自然的美是无边的,自然的爱是无限的。冰心从小跟大自然朝夕相处,受故乡山水的熏陶如同家庭教养一样直接而深刻,后来又通过旅行开阔了视野,因而对各地的美景都有独特的体察和出色的写照。[3]冰心沿途为小朋友描绘赴美途中以及在美国生活游览所阅历的一切美景:从太平洋上的海景,到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的慰冰湖,再到大西洋海滨戚扣落亚山的日落,使小读者们人虽在国土,心却跟冰心做了一趟异国之旅。

《寄小读者》中,多处描写了自然美景,冰心描写自然有诗画同工、物我相生的特点。《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七》、《通讯十六》、《通讯十四》、《通讯二十》等篇目就较多的描写了自然景物。

3.1、冰心笔下的自然是诗画同工的

描绘自然,赞美绮景,对大自然的奇观异彩和千姿百态的尽情描绘,在冰心的《寄小读者》中有及其重要的成分。如《通讯七》中描写海:

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余光,长蛇般自天边直到阑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五彩缤纷而又清新的山水画,正如作者所言:“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

再如《通讯十六》:

青山真有美极的时候,二月七日,正是五月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层冰壳。早起极光明的朝阳从东方捧出,照得这些冰树绿枝,寒光激射。下楼微步,血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

这里对青山的描写,将景色与中国古代诗人苏轼的诗很好地融汇在一起,给人一种古典优雅的美感,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地。

冰心笔下的自然是惟美的。如《通讯二十六》中:

河亭建在湖岸远伸处,三面是水,早起在那里读诗,水声似乎和着诗韵,山雨欲来,湖上漫漫飞卷的白云,亭中尤其看的真切。大雨初过,湖净如镜,山青如洗,云隙中霞光灿然四射,穿入水里,天光水影,一片融化在彩虹里,看不分明。

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开阔了孩子们是眼界,同时呈现给小读者面前的这一幅幅素淡清新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美感作用,令他们产生美的冲动,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3.2、冰心笔下的自然是物我相生的

她不仅善于捕捉各种景观的风流神韵,还留心观察万物之间的联系协调,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潜心营造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特别是对那些早已容入自我生命的景观,如大海、星空、慰冰湖、青山、绿水、云霞等,她的歌咏达到了浑然两忘,物我相生的境地。

冰心的幼年是在海上渡过的,对大海有着极深的感情,是海唤起了童年的记忆,因而在她笔下多为对海景湖景的描写,她用大海的形象来映衬她童年生活的惬意,也在小读者面前展现了博大深沉,既美丽又神秘,既可亲又可爱,令人神往的美景。在《通讯七》中,冰心说:“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在现在,海是深刻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湖是红叶绿枝,有许多衬托,她的爱是温和妩媚的,我对她的爱是清谈相照的。”海有海的博大,如母爱的宽阔;湖有湖的温和,如朋友的知心。无论写海还是写湖,冰心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这种倾注又不是可以追求,而是完全自然天成。

冰心爱的哲学不仅包括母爱、童真和自然美,还包括爱祖国、爱世界、爱人类、爱故乡、爱朋友、爱师生、爱少年儿童等等。爱的哲学是一种泛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爱。冰心对母爱的追求,对童真的歌颂,以及大自然的赞美,不是互不联系、相互割裂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都是祖国最宝贵的财产和财富,大自然就好像一位包容万物的母亲,冰心将大海比作自己的母亲,而小孩子的童真就是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部分,母亲最爱的是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就是祖国的春天,是祖国的未来。这些爱都是融为一体的,他们都倾注到一个点,那就是对祖国最深的爱。爱祖国最伟大的母亲,爱祖国最美的大自然,爱祖国最纯真的儿童。

在《寄小读者》里,冰心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母爱、童真、自然美和爱国之情,令她感动的还有友情、同情,还有人间的种种不带任何杂质的爱。是无数在她身边的人让她感到了无限的温暖,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通讯十九》里,冰心在青山沙穰疗养院生活,她写道:

同情和爱,在疾病忧苦之中,原是这般的重大而慰籍!我从来以为同情是应得的,爱是必得的,便有一种轻藐和忽视。然而,此应得与必得,只限与家人与骨肉之间,因为家人骨肉之爱是无条件的,换一句话说是以血统为条件的。至于朋友之间,同情是难得的,爱是不可必得的,幸而得到,那是施者自己人格之伟大!此次久病客居,我的友人馈送慰问,风雪中殷情的按理访,显然看不出是敷衍,不是勉强。至于泛泛一面的老夫人们,手抱着花束,和我谈到病情。

在这里,冰心真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着爱和同情的。这人世间并不是那样的冷漠和无情。在医院里,有护士的细心照料和叮嘱,有亲人的殷切关怀和慰问,更有许多朋友的问候和同情。[4]这样的爱是博大的,是深沉的,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来与之

相比的。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爱,是世界最伟大的爱。从而冰心在《通讯十九》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寄小读者》文字不长,但它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留美生活的侧影,游子灵魂的心图,听到了一曲绵长深情的歌,那是对祖国对母亲的恋歌,对童心对自然美的赞歌,更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颂歌。当我们今天带着世间的复杂去打量,想透过尘封的岁月去寻觅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被擦洗尽净的是我们心灵的镜片。

参考文献:

[1]陈爱莉.《试论冰心〈寄小读者〉的思想艺术特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2]柴春华.《冰心语言咀嚼的审美魅力》,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

[3]冰心散文全编.上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1-3.

[4]解脱[A].冰心文集(2)[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5-50.

[5]范伯群,曾华鹏.冰心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99-110.

[6]卢启远.冰心作品欣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22-3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