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 最终版

方剂学笔记 最终版
方剂学笔记 最终版

中药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桑叶:甘、苦,寒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辛、苦,微寒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 收湿,止血知母:苦、甘,寒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黄连: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金银花:甘,寒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微寒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牡丹皮:苦、辛,微寒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赤芍:苦,微寒

清热凉血,消瘀止痛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

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

祛风湿,止痛,解表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辛、苦,温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苦、甘,平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藿香:辛,微温

化湿和中,解暑发表,止呕,治癣

苍术:辛、苦,温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烟熏消毒厚朴:辛、苦,温

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薏苡仁:甘、淡,微寒

利水渗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甘,寒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利湿退黄药

茵陈:苦、辛,微寒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温理药

附子:辛、甘,大热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理气药

陈皮: 辛、苦,温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消食药

山楂:酸、甘,微温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神曲:甘、辛,温

消食和胃

麦芽:甘,平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

杀虫消积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甘、苦,凉

凉血止血,消瘀解毒消痈

化瘀止血药

三七:甘、微苦,温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蒲黄:甘,平

止血,化瘀,利尿

收敛止血药

白及:苦、甘、涩,寒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温经止血药

艾叶:辛、苦,温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辛,温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活血调经药

丹参:苦,微寒

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牛膝:苦、酸,平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破血消癥药

莪术:辛、苦,温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辛,温,有毒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清化热痰药

瓜蒌:甘、微苦,寒

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痈散结,润肠通便

川贝母:苦、甘,微寒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苦,寒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桔梗:甘、辛,平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苦,微温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甘,微寒

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甘、酸,平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

平肝息风药

息风止痉药

牛黄:苦,凉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天麻:甘,平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通络止痛

开窍药

麝香:辛,温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补虚药

补气药

人参:甘、微苦,微温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黄芪:甘、微温

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白术:苦、甘,温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甘,平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鹿茸:甘、咸,温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杜仲:甘,温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血药

当归:甘、辛,温

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熟地黄:甘,微温

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阿胶:甘,平

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补阴药

麦冬:甘、微苦,微寒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收涩药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酸、甘,温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酸、涩,微温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方剂

总论

药物配伍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

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

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适应症:1、表证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

分类:辛温解表----风寒表证----麻黄汤、桂枝汤

辛凉解表----风热表证----桑菊饮、银翘散

扶正解表----正虚外感----人参败毒散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散,发汗) 相反相成君

桂枝白芍比例 1 :1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石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君

麻黄石膏比例 1 :2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壅盛证。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第二章泻下剂

含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分类:寒下-----里热实证-----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温下-----里寒实证-----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润下-----肠燥便秘-----麻子仁丸

逐水-----水饮壅盛-----十枣汤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黄龙汤、增液汤

寒下

大承气汤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君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逐水

十枣汤

甘遂--善行经络之水湿(君)

大戟--善泻脏腑之水邪(君)

芫花--善消胸胁之痰饮(君)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2.水肿。

第三章和解剂

含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分类: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 和解少阳君

黄芩→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臣

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佐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鼓邪外出佐

甘草--调和诸药;助参、枣扶正使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调和肝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舒肝解郁君

白芍/当归→养血活营,柔肝止痛臣

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佐

烧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

薄荷→助柴胡舒肝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第四章清热剂

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适应症:里热证

分类: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

清营凉血----热入营血----清营汤

清热解毒----热毒内盛----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脏腑热证----龙胆泻肝汤

清虚热----阴虚内热----青蒿鳖甲汤

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清热泻火。君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气分热盛证

清营凉血

清营汤《瘟病条辨》

犀角→清营解毒,活血散瘀君

主治:热入营分证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泻中焦之火(君)

黄芩--清上焦之火(臣)

黄柏--泻下焦之火(佐)

栀子--泻三焦火,导热下行(使)

配伍要点

1.黄连、黄芩、黄柏三药配伍,大大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2.配伍栀子,既可清三焦之火,又导热下行,使火热从小便而去。使邪有出路。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清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君

主治:Ⅰ、肝胆实火上炎证Ⅱ、肝经湿热下注证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鳖甲滋阴退热(君)

青蒿清热透络(君)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养阴透热

第五章祛暑剂

含义: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作用,治疗暑病的方剂。

六一散

滑石---清解暑热,通利水道君

甘草---清热泻火,益气和中臣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第六章温里剂

含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应证:里寒证

分类:温中祛寒--脾胃虚寒--理中汤

回阳救逆--阳气衰微--四逆汤

温经散寒--寒凝经脉--当归四逆汤

温中驱寒

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温中散寒止呕君

人参—益气健脾臣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佐

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使

功用: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伤寒论》

饴糖—益气养阴,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君)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生附子—温阴散寒,回阳救逆君

干姜—温中散寒臣

甘草—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佐使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第七章补益剂

含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分类:补气------四君子汤

补血------四物汤

气血双补------八珍汤

补阴------六味地黄丸

补阳------金匮肾气丸

阴阳双补------地黄饮子

补气

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益气健脾君

白术—健脾燥湿,加强人参作用臣

茯苓—健脾渗湿佐

甘草—益气健中,调和诸药使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益气健脾,升阳举陷君

功用: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主治:Ⅰ、脾虚气陷证Ⅱ、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

人参—补气生津君

麦冬—益阴清热臣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神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

黄芪----益气固表君

白术----补气健脾臣

防风----解表祛风佐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补血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滋阴养血君

当归—养血和营活血臣

白芍—养血益阴,柔肝止痛佐

川芎—行气活血佐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当归补血汤

黄芪----补气固表

当归----养血和营

黄芪当归比例 5:1

功用:补血生气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旧不愈者。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君

山茱萸—益肝补肾,涩精止遗臣三补

山药—补脾益肾,固精臣

泽泻—利水泄湿,泻肾火佐

丹皮—清泄相火佐三泻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佐

主治:肝肾阴虚证

功用: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补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附子/桂枝—补肾助阳君

山茱萸/山药—益肝补脾滋肾,补肾臣

干地黄—滋阴补肾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丹皮—活血化瘀

主治:肾阳不足证

功用: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1、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变化

2、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3、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第八章固涩剂

含义: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分类:固表止汗--自汗盗汗--玉屏风散

敛肺止咳--久咳不敛--九仙散

涩肠固脱--久泄久痢--四神丸

涩精止遗--遗精遗尿--金锁固精丸

固崩止带--崩漏带下--固经丸

涩肠固脱

四神丸

补骨脂----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君

主治:脾肾虚寒之肾泄证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泄

第九章安神剂

含义:以安神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分类:重镇安神---心肝阳亢,热扰心神证---朱砂安神丸

补养安神---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酸枣仁汤

注意事项:1、易伤胃气,不宜久服2、多金石类,宜打碎先煎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朱砂—(入心)镇心安神,清热君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酸枣仁汤

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君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第十章开窍剂

含义: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适应证:闭证即神昏之实证

分类:凉开--热闭--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

温开--寒闭--苏合香丸

凉开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之力最强,熄风止痉之力较强,豁痰开窍之力较强

紫雪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熄风止痉之力最强,豁痰开窍之力最弱

至宝丹清热解毒之力最弱,熄风止痉之力最弱,豁痰开窍之力最强

安宫牛黄丸

牛黄---清心解毒,辟秽开窍君

麝香---开窍醒神君

犀角---清心凉血解毒君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紫雪

*羚羊角息风止痉

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

第十一章理气剂

含义: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分类:行气→气滞证(主肝气郁滞、脾胃气滞)

降气→气逆证(主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香附—行气解郁—(气郁)君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郁所致之六郁证

第十二章理血剂

含义: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适应证:血瘀证或出血证

分类:活血祛瘀剂--蓄血及各种瘀血病证--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止血剂--各种出血证--十灰散

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破血行滞润燥君

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君

主治:胸中血瘀证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生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君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第十三章治风剂

含义:由辛散疏风或滋潜息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

分类:疏散外风--外风证

平息内风--内风证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祛风止痛君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引气血下行,补益肝肾君

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

第十四章治燥剂

含义: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燥证

内燥(上燥←肺阴不足 / 中燥←胃阴不足 / 下燥←肾阴不足)- - 滋阴润燥麦门冬汤

外燥(温燥→清宣润肺 / 凉燥→轻宣温肺)- - - - - - - - - - - 轻宣外燥杏苏散(凉)

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滋阴润燥,益胃生津兼以清热君

麦冬半夏7:1

主治:Ⅰ、肺胃阴虚知肺痿Ⅱ、胃阴不足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第十五章祛湿剂

含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分类:燥湿和胃--湿阻中焦--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利水渗湿--水湿壅盛--五苓散

清热祛湿--湿热内盛--八正散

温化寒湿--湿从寒化--苓桂术甘汤

祛风胜湿--风湿痹证--独活寄生汤

燥湿和胃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燥湿运脾君

厚朴—行气燥湿臣

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和胃佐

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使

主治:湿滞脾胃证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醒脾和胃君

功用:解表散寒,化湿和胃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清热利湿,治黄疸要药君

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出臣

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下佐

主治:湿热黄疸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利水渗湿君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

独活---治伏风、祛风湿、止痹痛君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气血,补肝肾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

第十六章祛痰剂

含义: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

燥湿化痰--湿痰证--二陈汤

清热化痰--热痰证--温胆汤

润燥化痰--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寒痰(饮)--苓甘五味姜辛汤

化痰熄风--风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燥湿化痰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君

主治:湿痰证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第十七章消食剂

含义: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癥化积,消瘿散等作用,治疗食积、癥积、瘰疬、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

分类:消食化滞---食积内停----保和丸

健脾消食---脾虚食积----健脾丸

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消食化滞君

主治:食滞胃脘证

功用:消食和胃

第十八章驱虫剂

含义: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以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

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安蛔止痛君

主治:脏寒蛔厥证

功用:温脏安蛔

药物功效比较

麻黄和桂枝:均为发散风寒药,都有发汗散寒,用于风寒表证。麻黄发汗力强,并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则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

石膏和知母:都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都可用于气分实热证及肺胃热盛证。石膏重在清解,清热泻火力较强,煅用收敛生肌;知母重在清润,兼滋阴润燥,并可用于阴虚燥咳、消渴证及虚热

证等。

金银花(甘寒)和连翘(苦微寒):都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证、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金银花并可清解暑热;连翘可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

人参和黄芪:均为补气药,用于气虚证,人参补气力强,可以大补元气,黄芪补气升阳。此外人参有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黄芪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生地(甘、苦,寒)和熟地(甘,微温):均有补阴作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及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熟地补血、滋阴补髓,主要用于血虚和肝肾阴精不足。

黄芩,黄连和黄柏:均为大苦大寒之品,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用于热毒证和湿热证。黄芩善清上焦湿热,长于清肺火,并可除热安胎,炒炭止血;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长于解毒,清心胃火;黄柏善清下焦湿热,并可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地黄和玄参: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阴虚燥热常相须为用。玄参解毒力强,又能消肿散结,故可用于痰火瘰疬、咽喉肿痛;地黄清热凉血力强,故血热妄行出血证常用。

川贝母(苦、甘,寒)和浙贝母(苦,寒):二者均有清热化痰散结之功,川贝性偏清润,可润肺止咳,用于内伤久咳,肺燥咳嗽;浙贝清热散结力强,主要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瘿瘤,痈疡等。

桑叶与菊花:都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

茯苓和薏苡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同治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诸证。茯苓又能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热除痹、排脓,治湿热痹痛或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丹皮和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清热凉血而不留瘀,且能透发阴分伏热,治疗阴虚无汗之骨蒸发热;赤芍又能清泄肝火,利尿通淋,治疗热淋尿痛等。

人参和党参:均能补脾益肺,生津养血。人参能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故又可用于热病口渴及消渴,。党参功同人参而力缓,除大补元气外代人参,又善补血,治气血两虚。

思考题

1、中药的性能是指什么,试述中药五味的作用特点。

(一)中药的性能即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二)五味作用特点: 辛:“能散、能行”

甘:“能补、能和、能缓”

苦:“能泄、能燥、能坚”

酸:“能收、能涩”

咸:“能下、能软”

2、何谓中药七情,试述其含义。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②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③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

提高主药疗效。

④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⑥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⑦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3、何谓十八反,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配伍禁忌,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二)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藻戟遂芫俱战草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诸参辛芍叛藜芦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

4、试述黄芪、丹参、当归的性味、功效应用、使用注意。

黄芪:性味:甘,微温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注意:阴虚阳亢,实证等不宜用黄芪

丹参:性味:苦,微寒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注意:反黎芦,孕妇慎用

当归:性味:甘、辛,温

功效: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5、试述攻下药、清热药、止血药的分类、各类适应证。

攻下药:里热实证

泻下药润下药:肠燥便秘证

峻下逐水药:水肿水胀

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湿热证

清热药清热解毒药—热毒证

清热凉血药—热入营血证

清虚热药—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及阴虚内热证

凉血止血药-血热妄行出血

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出血不止

化瘀止血药-出血而兼有瘀阻者

温经止血药-虚寒性出血

6、五苓散中桂枝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桂枝在该方中具有解表散邪,助阳化气,辛以润燥,平冲降逆的功能,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起至关重要作用

7、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用量有何特点?为什么?

黄芪:当归=5:1

原因:1、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2、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8、试述麻杏石甘汤的功效与主治,以及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

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发热喘急,口渴引饮,有汗或无汗,苔薄黄,脉浮而数

麻黄配石膏: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是相制为用;一宣肺,一清肺,俱能透邪于外,又寓有相辅之意

9、试述肾气丸的功效、主治和配伍特点。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配伍特点:1、补养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

2、少量补阳药与大量滋阴药配伍,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3、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10、试述小柴胡汤、大承气汤、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功效、主治及方解。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柴胡--透达半表之邪(君)

黄芩--清泄半里之热(臣)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

人参大枣--益气和中(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方解: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君)

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臣)

厚朴枳实--行气消胀除满(佐)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

方解: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君)

山萸肉——补养肝肾,涩精(臣)三补

干山药——补益脾阴,固肾

泽泻——宣泻肾浊

牡丹皮——清泄肝火(佐)三泻

茯苓——渗利脾湿

方剂学笔记

00绪论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共收载方剂314首。“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 7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其血,调和营卫。“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 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清法: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补法: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的组成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01解表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二、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三、分类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因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 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3、若表邪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当表里双解。 4、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5、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6、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

方剂学笔记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笔记 第一单元概述 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方剂的组方原则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 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 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 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第二单元解表剂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3.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

亡阴亡阳。 4.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一、辛温解表 ①桂枝汤(5味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②九味羌活汤(9味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③小青龙汤(8味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①银翘散(10味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组成】连翘、银花各一两,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竹叶、芥穗各四钱,淡豆豉、生甘草各五钱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中药及方剂学笔记1

君臣佐使组方法则 1 君药: 一、方中君药治疗主证(主病)。 二、君药对其他药物起支配作用。 因此,君药的作用,药力一定要大。 药力判定公式:药力=药性+药量+配伍+剂型(用法)。 1.1量小力大者为君 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方中用牛黄与黄连、黄芩各一两清心火;麝香二钱五分开心窍。药力分析明显看出,一两的牛黄要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药力强。二钱五分的麝香也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山栀、郁金药力强。故此方中应以牛黄为君药,麝香为臣药。同理,犀角地黄汤中君药也只能是一两的犀角而非八两的生地黄。 1.2量大者为君 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与黄芩单味药力基本相等,而柴胡用量为八两,黄芩只用三两,故而应当以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臣。以此原则作为判定标准,炙甘草汤中的君药应当是一斤的生地黄而非三两的炙甘草。 1.3配伍后药力明显加大者为君 如九味羌活汤中,羌活、防风、苍术各用15 g,单从单味药力上看,三药并无明显差别。但羌活一味在方中与散风寒祛湿的细辛、白芷等药的配伍,使其去上焦与肌表风邪之力明显加强,故此方应以羌活为君药。 2 臣药 2.1 辅助君药治疗主证 一、药物都是靠本身的偏性来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尤其是君药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这些偏性又对人 体不利。因此,必须使用一定的药物来纠正君药的偏性,这是从侧面来辅助君药治疗主证。例如,逍遥散中取柴胡舒肝解郁、条达肝气为君,但柴胡的偏性是专于疏泄,而易劫肝血,故方中又配伍白芍药养肝血为臣,来纠正柴胡的偏性。二者相伍针对性地治疗肝郁血虚证。 二、君药在某一方面的功效尚嫌不足,这时就需要臣药来辅助其治疗主证,使君药治疗主证的作用得 以增强,可以理解为“相须为用”。如麻黄汤中三两麻黄开表发汗为君,但其只能开发腠理而不能调和腠理,故而配入二两桂枝透营达卫,这样一来就能切合病机。 2.2 臣药治疗兼证(主要兼证) 如痛泻要方主治痛泻,其主要病机是脾虚,故根据君药的定义,当以白术补气健脾燥湿为君。但同时还应兼顾肝郁病机,故配以敛阴柔肝止痛的白芍药为臣。 小結: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二方皆以麻黄为君,但麻黄汤中由于臣药桂枝走表,因此麻黄就走表而发汗驱散风寒;相反麻杏石甘汤中由于臣药杏仁入肺,故君药麻黄入肺而止咳平喘的作用更加明显。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3 佐药 3.1 协助君药和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称为佐助药 如桑菊饮中之芦根、连翘针对风热咳嗽之兼证,进一步起到佐药的协助作用。香苏饮中以陈皮为佐,就是协助臣药香附共奏理气和中之效治疗气滞兼证。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方剂学》笔记整理

方剂学重点整理 总论部分 1、一些重要得方书: 《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得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与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得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得专著,开创了方论得先河 《普济方》: 我国最大得一部古方书 2、方剂得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得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得药物; ②针对重要得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佐药: 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得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得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得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得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得药物; ii、调与药,即具有调与方中诸药作用得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得变化 -------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得变化 ------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得变化 -------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就是指导遣药组方得原则,方剂就是体现与完成治法得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与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与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得桂枝为臣药,解肌发 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就 是辛温发汗得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 喘之功,就是为宣降肺气得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与麻、杏之宣降,又能缓与麻、桂相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 方 剂 学 总论 1、方剂学的发展史 2、方剂与治法 3、方剂的分类 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5、方剂的剂型 6、方剂的用法 7、方剂的命名 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个论 1、解表剂 2、泻下剂 3、和解剂 4、清热剂 5、祛暑剂 6、温里剂 7、补益剂 8、固涩剂 9、安神剂 10、开窍剂 11、理气剂 12、理血剂 13、治风剂 14、治燥剂 15、祛湿剂 16、祛痰剂 17、消食剂 19、驱虫剂 18、涌吐剂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煎法 2、服法

总论 一、方剂学的发展史 1、什么是方剂? 2、什么是方剂学? 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 4、发展史: (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 1、方与法的关系: 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2、常用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 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等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如十枣汤中的大枣等③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等。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如麻黄汤和三拗汤。 (2)、药量增减的变化;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 (3)、剂型更换的变化;如抵当汤和抵当丸。 五、方剂的剂型 六、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砺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 2、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1、 〈〈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2、 〈〈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 〈〈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788首 2、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 倡导“火热论”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2、 〈〈医方考》 吴昆 女口: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笔记 最终版

中药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桑叶:甘、苦,寒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辛、苦,微寒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 收湿,止血知母:苦、甘,寒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黄连: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金银花:甘,寒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微寒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牡丹皮:苦、辛,微寒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赤芍:苦,微寒 清热凉血,消瘀止痛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 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 祛风湿,止痛,解表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辛、苦,温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苦、甘,平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藿香:辛,微温 化湿和中,解暑发表,止呕,治癣 苍术:辛、苦,温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烟熏消毒厚朴:辛、苦,温 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甘,淡,平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薏苡仁:甘、淡,微寒 利水渗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甘,寒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利湿退黄药 茵陈:苦、辛,微寒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温理药 附子:辛、甘,大热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理气药 陈皮: 辛、苦,温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

方剂学速记歌诀

方剂学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干妈贵姓。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九味羌活汤:防止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散:皮箱。 风寒客表,水饮停证: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风邪犯肺证:止嗽散:前部挽紧草结。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梗叶穗。 风温初起:桑菊饮:桑干河人聚结芦桥。 外感风邪,邪热蕴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解肌汤:柴三更起,指说腔高。 麻疹初起:升麻根汤:升麻哥炒芍药。 3、扶正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败毒散:江河两胡两活人兄只服草节。 气虚外感风寒,有痰湿证:参饮:申诉,根目前只办三更令。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葳蕤”为何劫持大葱草。 二、泻下剂 1、寒下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里热实证:大承气汤:笑将军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大黄牡丹汤:牡逃将军笑。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陷胸汤:谁笑将军。 2、温下 阳虚寒积里实证(无虚):大黄附子汤 阳虚寒积证(脾虚):温脾汤:(缺) 3、润下 脾约(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证):麻子仁丸:麻姓‘小’说迷。 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济川煎:从容择马只当牛。 4、逐水 悬饮;实水:十枣汤:“十枣”圆吉岁。 5、攻补兼施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当接三‘大’人。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大柴胡汤:只要早将胡将军擒下。 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郎后母要甘果。 2、调和肝脾 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证: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木克土):痛泻要方:药防蛀。 3、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三人连琴伴。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白虎”拾草惊母。 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竹杆下十人卖米。

方剂笔记(最全的)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一章解表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 (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使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

中医主治医师方剂学笔记

中医主治医师 方剂学复习笔记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香散(香附紫叶甘草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解肌汤解肌清热(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扶正解表 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温下 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泻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

秘证 济川煎(肉从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逐水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攻补兼施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枣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人参枣炙草)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芍药半夏生大枣)和解少阳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枳壳半夏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赤茯苓)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调和肝脾 四逆散(炙草枳实柴胡芍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草卜荷烧生)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痛泻要方(白术白芍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半夏干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炙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炙草)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生地麦冬玄参银花连翘竹叶黄连丹参)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白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 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牛蒡子连翘卜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生草桔梗玄参皮升麻柴胡)泻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方剂学笔记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香苏散(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石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葛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扶正解表 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苏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 温下 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泻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济川煎(肉从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逐水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攻补兼施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姜枣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和解剂

方剂学笔记总结

注:本文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方剂学)及本人课堂笔记综合整理而成,有助于中药类(士、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中药类研究生考试等多门学科复习使用。 方剂学笔记总结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4、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少阴,白芷阳明。分经论治。 5、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荆芥穗、淡豆豉去幸存用。 6、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石膏倍于麻黄。 8、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生痰之源-茯苓,贮痰之器-前胡,气顺痰消-桔梗+枳壳。人参亦属佐药,一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逆流挽舟。 9、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阳气虚弱,外感风寒。黄芪、人参为君药。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是佐使之品。 10、加减葳蕤汤: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和葳蕤共为君药。 11、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不仅四时

感冒者可服,妇女经期感冒风寒者亦可服。 12、正柴胡饮:(柴胡、陈皮、防风、白芍、甘草、生姜)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13、升麻葛根汤:(升麻、赤芍、炙甘草、葛根)解肌透疹。麻疹初起。赤芍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解血络热毒。 1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减轻,身热增盛。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以治阳明为主。清温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15、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喑。 16、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17、葱白七味饮:养血解表。血虚外感风寒证。劳水滋养脾胃、汗出表解、阴血不伤,用劳水煎煮,是本方特色。劳水味甘体轻以滋养脾胃,养血而不伤正,增强了本方养血的功效。本方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意思是不可温覆过早,以免汗出过多。 鉴别:升麻葛根汤升阳解肌而透疹,宜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无汗者;竹叶柳蒡汤透疹解毒,清泻肺胃,专用于麻疹初起不得出,肺胃热甚之证。再造散助阳益气,辛温发汗,适用于阳气虚弱而见表寒证,非汗不解者。 第二章泻下剂 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通因通用 ),里热实证兼热厥(寒因寒用)、痉病或发狂。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冲服芒硝。 2、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黄先煮,乃取其“治上者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