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单元测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单元测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单元测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单元测试题

【精品全套】

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一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的

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2时

B .8时

C .14时

D .20时

图二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二判断2-3

题。

2、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 .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B .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C .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D .硅谷地区天气干热

3、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A .8时20分

B .20时20分

C .9时40分

D .21时40分

4、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正未,

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

层的

( )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中心核

5、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上产生( )

A.强热带风暴

B.雷鸣电闪

C.“磁暴”现象

D.“厄尔尼诺”现象 目前,宇航技术、卫星观测技术不断发展。2003年10月15

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天气晴朗,“神舟”五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绕地飞行14周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回答:

6、飞船在轨道上运行两周后再次回到酒泉上空,此时太阳位于宇船员的

A .西南方 B.东南方 C .东北方 D.西北方

7、当“神舟”五号发射时刻,地球上属于15日的地区

A.大于一半

B.小于一半

C.

图二 图

等于一半 D.大约占三分之一

8. 一条向南流的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

成,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河

流位置和流向与图三相吻合的是( )

9、已知在北半球夏至日时,甲地(40°N ,110°E )比乙地(30°

N ,115°E )白昼长56分钟,则甲地比乙地 ( )

A.日出早28分钟

B.日出早56分钟

C.日落迟20分钟

D.日落迟48分钟

10、某一游客在旅游黄金周到青岛(36°06′N ,120°18′E )

旅游,于北京时间7时整到达某一宾馆,看到宾馆大厅中提供的

信息。据下列信息判断

10—11题。

10、该旅游的时间可能是

( )

A .劳动节

B .国庆节

C .春节

D .圣诞节

11、图中四个时间,除北京时间外,正确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②③

D .①②

图四是我国某地(36°34'N )一住户的大门,大门朝

南,大门1m 上方修一雨棚,读图五回答12~13

题:

12、为使冬至日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房间,该雨

棚宽度最大不应超过

A.1.7m

B.1.8m

C.2m

D.2.5m

13、按以上要求安装好雨棚,全年正午有阳光照射房间的时间是

A.全年

B.约半年

C.接近8个月

D.约9个月

14、北京位于116°E 、40°N ,达累斯萨拉姆位于39°E 、7°S ,则( )

A.两分日两地间的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B.夏至日两地间的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C.冬至日两地间的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图四 通 告

今日日出时间约为北京时

图七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

图八

某地昼夜长短年变图九

图 十 图十一

D.上述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图六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其中弧线MJK 为晨昏线的一部分。此时,我国漠河(1220

E )

地区夜幕降临。据此,完成15-16题。

15、有关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O 点为北极点

B .O 点为南极点

C .弧线MJ 可能是昏线

D .弧线JK 可能是晨线

16、甲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 )

A .6:00 B.6:12 C.18:00 D.18:12 17、根据图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判断该地昼夜长短

的年变化规律应是图八中四条折线哪一条较适合( )

A.①

B.②

C.③

D.④

18、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

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图九中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

合理的是( )

19、图十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

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

情况相符合的是

①A.23°26′N B.46°52′N C.66°34′N D.90°

②A.90°N B.66°34′N C.23°26′N D.0°

③A.0° B.23°26′N C.90°N D.66°34′N

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

A.① B.② C.③ D.④

20、图十一“黄赤交角示意”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

分。

21、图十二四幅物体水平运动图,正确表示北半球的是(虚线表示物体原来受力方向,实线

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 )

22、下列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正确说法( )

A.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B.永远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C.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一年中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因此赤道上正午太阳

高度永远相等

23、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的质量是不断耗损的

B.源源不断地以无线电波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C.太阳辐射能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到达地球

D.太阳辐射能量大而集中,易利用来发电

24、从3月21日到9月23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快→慢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小→大→小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大→小→大

D.南半球昼长时间长→短→长

25、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隔,理论上应该比南方更宽,理由是( )

A.北方平原多土地宽

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

C.北方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比南方小

D.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比南方更需要阳光 26、关于地球上五带的正确叙述是

A.凡是在一年中有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地方一定是热带

B.北温带的太阳高度总是大于南寒带

C.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上,是赤道上的昼最长的两天

D.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相交成90°,寒带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27、下列关于地球上东、西、南、北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的是“西”,相反是“东”

B.站在地球南极看四周,处处是“南”

C.如果沿纬线向东走,永远走不到东方的尽头

D.如果沿经线向北走,最终可以走到北方的尽头

28、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6月22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均达到最大值

B.在夏季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同一半球,当此半球夏季时,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D.清明节到儿童节这段时间内,北半球中纬度昼长夜短,且白昼继续延长

图十三

29、图十三中M 、N 为地球表面上的两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 地比M 地白昼时间长

B.N 地比M 地白昼时间短

C.扬州现在是夏半年

D.据此图无法判断N 地与M 地白昼时间长短情况

30、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A.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

B.长江口河道右偏

C.恒星日与太阳日不等长

D.中纬度四季更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8题,满分80分) 31、我国某中学地理课题研究小组为了测定

当地经纬度,设计了简易方案,并进行了实

际测量。某方案及测量记录如下:测量工具:

自制支架一个、教学用量角器一个、重锤一

只(系有细绳)、手表一块(已和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校准时间)。安装方式:如图十四。测量

日期:2003年12月22日。测量地点:校园内P 点。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2:58时角β最小,为52o56’:A 为量角器

中心O 点的阴影,AB ⊥PA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当地的经度为________,纬度为______。

(2)当地该日的日出方向是____________,该地春分日,日出时的地方时应为

_____________。

(3)该地可能位于或最接近于长沙、重庆、武汉、西安四城市中的

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大于、小于)南京。

32、读图十五“40°N 地区二

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

长度变化”,完成下列各题:(8

分)

(1)图中三条弧线代表

(2)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天是 ,其数值为 。

(3)当图中所示地区日出时间为7:30时,位于赤道上的某地的日出时间

是 ,其白昼时间为 小时。

(4)当图中所示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时,40°S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

中 ,且 达最长。

33、读图十六“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1)儿歌中说,“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

太阳跑。”这说明自然天体之间具

有 和 的关系。

(2)地球从丙到丁时太阳直射点向 方移动。

从丁到甲阳光直射在 (南或北)半球。

十图二图十四

图十七

图 十

β α 图十九

(3)ABCD 四处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处,最慢的是 处。

(4)地球南极和北极比较,极昼时间较长的是 极,原因是 。这给北半球气候带来的

影响是 ;反之,南半球 。

34、图十七中C 点为“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A 点的地理纬度为 ,B 点的地理纬度

为 。

(2)C 为 处的正午太阳高度,同一天,北极圈正午

太阳高度为 ,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

为 。

(3)D 为 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这一天,太阳直射的

地理纬度是 。

(4)当0°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E 时,太阳正好直射在

上。此时地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 向南北两极逐渐 。 35、某校同学在不过河情况下利用铁塔及其影子的长度测算太阳高度。在12月

22日正午测得太阳高度为β;过一段时间又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α,如图十八所

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该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

(2)若β = 68°,此时北京时间为23日0:

20,

则该铁塔所处的经度是

________________,

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 (3)从Q —R ,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方

向移动。

(4)该地区所处的风带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海洋是____________洋。

36、读图十九“太阳光照示意”,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此时是 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此刻,北京时间是 时;A 点的太阳高度

为 。

(3)图中各点中,发射卫星最省动力的是 点;物

体水平运动偏转最明显的是 点。

(4)若此时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正值返青,则B 是 月

日 时。此时过三个月后,A 、B 、C 三点白昼时间又长

到短的排列顺序是 ;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

序是 。

37、读图二十“昼夜长短与纬度关系”,回答下列问题:(8

分)

(1)此图反映的日期为 月 日前后,判断的理由是 。

(2)图中曲线为晨昏线的一部分,则该曲线是 。

(3)A 、B 两点,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 ,B 点的昼长为 小时。

(4)B 点是 时,A 点是 时。

38、 下图是赤道及以北地区三地夏半年某日的太阳高度日变化过程(h 是已

知数),读图二十一回答以下问题:(10分)

(1)A 地的地理纬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天B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表示的地方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1、D

2、C

3、A

4、A

5、C

6、B

7、A

8、A

9、D 10、B 11、A 12、A 13、C 14、D 15、B 16、

D 17、C 18、D 19、B 20、A 21、BC 22、BD 23、AC 24、BD 25、CD 26、AD 27、CD 28、CD 29、BC

30、AD

31、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 8 分。

(1)105°30′E (2分),29°30′N (2分)(2)东南 6时 (3)重庆 (4)大于

32、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8分。

(1)白天太阳在地平线上的视运动的轨迹 (2分) (2)夏至;73°26′ (3)6:00 12 (4)最大;白昼时间

33、第(1)-(3)题每空1分,第(4)题每空2分。共14分。

(1)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2)南 南 (3)A C (4)北 地球处于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使北半球夏季时间拉长,加重炎热

程度。 冬季更长,气温更低。

34、、每空1分。共10分。

(1)66°34′S 66°34′N (2)M(或23°26′S) 0° 23°26′

(3)N(或23°26′N) 23°26′N (4)赤道 赤道 减小

35、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11分。

(1)m/(cot α-cot β )(3分) 南 (2)65°W ;45°26′S (3)北 变长 (4)盛行西风带(2分);大西洋。

36、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11分。

(1)春分或秋分 (180°,0°)(2分) (2)8 0° (3)A C (4)3月21日20时 B>A>C (2分) C

(2分)

37、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8分。

(1)12月22日 极夜范围扩大到北极圈(2分) (2)昏线 (3)B 12(4)18:00 15:00

38、每空2分。共10分。

(1)90°N (2)2h (3)12时 (4)北纬(90-h )°及其以北地区

图二十

(5)0°<h≤23°26′

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地球大气各层热量来源的正确叙述是( )

A、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

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D、高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

2、年太阳辐射量丰富区不可能出现在以下地区中的( )

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气透明度大的地区

B、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的地区

C、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强的地区

D、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部地区

3、北京地区秋高气爽天气产生的原因是( )

A、高压系统控制

B、低压系统控制

C、暖锋控制

D、冷锋控制

4.“十雾九晴”是指大雾多出现在晴天时,因为( )

A、晴天时水汽多

B、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晴天时尘埃多

D、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5、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色明亮,主要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透射作用

6、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的原因( )

等酸性气体多 B、城市使用冰柜和电冰箱使水汽增A、城市排放的CO

2

C、城市工业和交通工具产生的尘埃多

D、城市上空气温比效区高,风速较大

7、在同一纬度地区,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下垫面

C、大气环流(季风环流)

D、人类活动

8、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其成因是

( )

A 、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 、赤道低压带控制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

D 、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

图一表示某地气温(曲线所示)和降水(柱状所示),回答9~11题:

9.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10.气温曲线a 部位气温最高的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少雨

B.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C.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D.受高原地形影响

11.气温线b 部位气温低的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小

B.寒流影响

C.云雨较多

D.海陆位置影响

12.下列大气环境问题与形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物质及其排放源之间的连线,

正确的是

A 、全球变暖——氧化氮——矿物燃料的燃烧

( )

B 、南极臭氧层空洞——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的排放

C 、酸雨——二氧化硫——矿物燃料的燃烧

D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化合物——冰箱、空调、制冷设备的使用

13、下列关于锋面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冷锋过境时,一般出现晴朗天气 ②我国北方夏季暴雨与冷锋活动有关

③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④ 暖锋过境后,气温、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A 、①②

B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14、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太阳辐射 ②地面吸收 ③大气逆辐射 ④大气削弱 ⑤地面辐射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⑤④③②

C 、①④②⑤③

D 、①④②③⑤

15.我国的“神舟五号”在发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穿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最后到达电离层

B.在穿越大气过程中经过降温、升温、再降温、升温、又再降温过程

C.在穿越大气过程中,运动方向发生偏右现象

图一

D.在穿越大气过程中,大气密度由大到小,最后到真空

读图二,分析P 地位置,完成下列16-17题:

16.若P 地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则P 地位置正确的是:

A . 南美洲西南沿海

B . 欧洲西部沿海

C . 美国西部沿海

D . 非洲西南沿海

17.若P 地季节性受西风带的影响,下列对P 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附近有世界著名的“硅谷”

B . 附近海域有些年份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C . P 地所在国东部受季风影响明显

D . 受西风带影响时气候干热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生产部门安排生产都有密切

的关系,据此回答18~20题

18.在天气预报图中,甲、乙两个图的含义分别是

( )

A .小到中雨、雾 B.阵雨、冰雹

C.雷雨、台风

D.大雨暴雨、沙

尘暴 19.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理想日期是

( )

A.4月至5月

B.7月至8月

C.8月至9月

D.9月至10月

20.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要排在11月份,主要是因为 ( )

A.11月份假期多,人们休假在家有利普查

B.11月份气候适宜,便于普查

C.11月份昼短夜长,有利于晚上登门普查

D.11月份是农闲季节,有利于人口普查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

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21、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的关系是

( )

A 、天气复杂多变的底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 、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强烈的高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C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有选择地吸收了太阳紫外线,保护了人类和生物

D 、平流层以上大气层与人类活动无关

2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

( )

图三

A 、锋面

B 、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

C 、太阳辐射和地面状况

D 、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23、下面关于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长短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越短

B 、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成正比

C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与其通过的大气路程无关

D 、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越多

24、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大气保温作用与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即太阳辐射强时大气保温作用也强

B 、大气保温作用与地面辐射有直接关系,如冰雪的反射率强,大气保温作用也

C 、大气保温作用与大气逆辐射有直接关系

D 、大气保温作用与大气成分有直接关系,

如水汽和尘埃含量高有利于大气保温

读图四“沿‘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年降水

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判断25-26题:

25.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 )

A.甲地纬度低

B.乙地距海近,云雨量多

C.甲地距海远,降水少

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26.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和年降水量对农业生产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A.复种指数高

B.小麦颗粒饱满

C.瓜果甜度高

D.水稻种植面积广

27、暖锋和冷锋天气的异同点,正确地说法是

( )

A 、过境时一般有云雨产生

B 、过境后天气都会转晴

C 、暖锋降水在锋后,冷锋降水在锋前

D 、我国夏季不会受冷锋影响,冬季不会受暖锋影响

28、成因与风带、气压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气候类型是

(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29、关于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与日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山地夏季气温较低

B 山地冬季气温较高

C 山地气温日较差较大

D 山地气温日较差较小

30、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 )

A 、阿尔卑斯山脉的雪线高度升高

B 、北温带耕作区向低纬延伸

C 、西藏种植青稞的范围向高原上方延伸

D 、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

)

图四

31、 物候学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

变化及其对动植物影响的科学。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桃始花时间(桃树开始

开花时间)的等候线图”和“冬春寒潮入侵主要路径图”。回答下列各题:(12

分)

(1)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地区与纬度相当的四川盆地相比,桃始花在日期上

有何明显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南部26°N 以南地区,桃始花等候线走向大致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线平行,弯曲程度与26°N 以北相比,较为___________,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原因。

32、读图七,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据图可知,A 、B 、C 三地降水量差异

较大,试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

因。

(2)图中大陆西岸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分

布特点是 ,其主要的

影响因素有:

(3)图中CD 两地纬度相当,气温差异却很

大的原因是 。

33、读图八“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 值的分布”,

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人们一般把pH 值小于 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

的形成主要是人们向大气中排放 、 等酸

性气体所致。我国的酸雨主要是 型酸雨。

(2)图中显示三个重酸雨区分别是 、

。辽宁省南部是重工业区,人口密集,图五 图六

图七

酸雨没有以上三处严重的自然因素是 。

(3)酸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是

① ② ③ 。

(4)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 。

34、读图九“沿600N 纬线所作的某月平均气温和气压水平分布变化示意”,回答

以下问题:(12分)

?两图表示的是600N 纬线 月平均气温和气压的变化。

(2)由图可知,经度 附近气温最高,这是因为受 的

影响;气温最低处的经度约为 (东、西经),这里低温的原因是 。

(3)a 点的气温 (高、低)于两侧的同纬度地区,表明该区域是 ;b 地所在的气

压中心称 ,受它影响,此时印度半岛吹

季风。

(4)图中两条曲线的相关性为 。

35、读图十“某地区气温、降水及耕作制度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地区气候类型属 气候,该地可能位于 半岛或 半岛。

(2)11月至2月为何不适宜作物的生长?

(3)该地区除种植水稻外,糖料作物可能

有 。

(4)第一季水稻育秧期间为避免低温危害,

往往采用 、 育秧技术。

(5)近期该地区稻田面积在减少,可能原

因 。 36、 读下列材料和“七月份海平

面等压线分布图”(图十一),分析回

答:(20分

)

图十

图 九

材料一: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起,沿袭了几十年的高考将从“黑色七月”

图十一

提前到每年6月上旬。促成这一历史变革的人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九江民生集团公司总裁王翔。1998年7月,王翔的家乡江西九江市有700多名考生因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不得不在解放军护送下把考场迁到房顶、山顶才能正常考试。为此王翔引发了一个念头,于是向全国政协交了《关于高考考期适当提前的建议案》。后来经过反复认真细致地调研,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考时间调整方案》,宣告从2003年起“黑色七月”退出历史。

材料二: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但据水利专家断言,1998年的洪水量没有1954年的洪水量大,灾情却比1954年大,水位也比1954年高。

(1)写出图中气压中心名称:A B

(2)夏季形成于西太平洋的 (气压带)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这个势力强大的气压带影响我国的范围,春末起于,7-8月止于。有的年份它的位置持续偏南时就会造成地区洪涝灾害。

(3)图中江西省位于点附近,夏季多刮方向的夏季风,该风来自洋,使东南沿海和近海地区形成气候特点。

(4)亚洲东部的季风环境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5)C地是气候,这种气候是由于和而形成的。

(6)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水位超历史最高记录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和

(7)高考时间适当提前除了使一些地区避开洪涝灾害的威胁以外,还可减少、

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31.每空2分,共12分。

(1)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地区桃始花日期明显比四川盆地迟;四川盆地北有秦巴山地,对冷空气有明显的削弱作用,热量条件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好。(2)纬线,平直;26°N以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原因是受远离冬季风源地和南岭的阻挡作用,26°N以南地区受冷空气影响较小。

32、(14分)(1)A地受副高和信风的影响;B地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C地终年受西风影响(6分)

(2)南北延伸(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地形、海陆位置(3分)

(3)C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较弱;D地气候的大陆性强,多晴朗天气,大气辐射较强(5分)

33. 每空1分,第(4)题2分。共12分。

(1)5.6 SO2 NO 硫酸 (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辽南降水较少 (3)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等 (4)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34. 每空1分,第(4)题2分。共12分。

(1)一(2)0 海洋(北大西洋暖流) 1200E 处在寒冷大陆的内部,是冷空气的源地,且海拔较高(2分)(3)高海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东北(4)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呈负相关)

35.每空1分,第(2)、(5)题各2分。共10分。

(1)热带季风印度中南(2)气温偏低降水偏少(3)甘蔗(4)地膜、温室

(5)城市、工业和交通建设只用了部分耕地

36. 第(4)题3分,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1)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2)副热带高压华南华北江淮 (3)D 东南太平洋 (4)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由此而产生的气压差异以及季节变化都比其他地区显著 (5)热带季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围湖造田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河床淤塞,排水不畅 (7)台风高温

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楚天都市报2月3日报道:中国国家海洋局预报,2002年4至5月,全球海域又会出现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预计会有3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气候变冷使得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B、“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圣子耶酥诞辰前后,故将这一寒流称为厄尔尼诺

C、“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并将对全世界产生恶劣的影响

D、“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赤潮海区海水温度比正常水温上升0.7℃

2、“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

①洪水泛滥②干旱③使秘鲁渔业受损④使秘鲁庄稼受损

图一

图 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我国在厄尔尼诺年,一般会( )

A 、北方产生高温 、干旱,南方出现低温、洪涝

B 、西北常出现低温冻害,粮食减产

C 、南方梅雨期入梅期偏早或空梅

D 、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东北地区多雨、嫩江干旱

读图一,回答4-7题:

4、表示海洋表面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 )

5、表示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6、与海水盐度高低关系不大的是( ) A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 B 、洋流的性质

C 、海水温度的数值

D 、陆地淡水的汇入

7、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东岸比大洋西岸的海水( )

A 、温度低、盐度低

B 、温度低、盐度高

C 、温度高、盐度低

D 、温度高、

盐度高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据此完成8-9题:

8、这类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 )

A 、石灰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岩浆岩

9、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

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 、整体性

B 、地域差异性

C 、独特性

D 、表现复杂性

10、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 、断层平直而陡峭 B 、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 、岩块相对位移

D .岩石受力过大

读图二,回答11-12题:

11、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中所示

方案,构造稳定、地基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图中四种地质构造不是由水平挤压运动形成

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图三为一幅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

变化图,这条河流可能会出现在( )

A 、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

B 、赤道附近

C 、德干高原

D 、北纬30°—40°大陆西岸

14、造成南美安第斯山南端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

林,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

A 、大气环流的影响

B 、暖流的影响

C 、海陆分布的影响

D 、地形的影响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15、下列地形的形成与冰川作用无关的是( )

A 、挪威西海岸的峡湾

B 、芬兰成为“千湖之国”

C 、阿尔卑斯山上的角峰

D 、多瑙河口的三角洲

16、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有( )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C 、生物制约着地理环境

D 、动物的迁移作用

17、读图四“世界著名海峡

示意”,判断其中既位于两

大洲之间且是重要石油运

输线,又处在板块张裂地带

的海峡是( )

18、下列四种地质作用与其所形成的地形及实例组合正确的是( ) A 、海浪堆积—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 B 、风力沉积—沙丘—云贵高原

C 、溶蚀作用—V 型谷—云南石林

D 、冰川刨蚀—角峰、冰斗—阿尔卑

斯山

读图五,回答19-20题:

19、B 处的地质构造是(

A 、向斜

B 、背斜

C 、地堑

D 、地垒

20、有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 、②处水质较好,流量较稳定 B 、地下水补给河水的是甲河

C 、①处属于自流井

D 、易出现泉水的是乙河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全选对者得3

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

分。

读图六,回答21-22题:

21、图中洋流L 1、L 2的流向可能是( )

A 、L 1向东流,L 2向东流

B 、L 1向西流,L 2向西流

C 、L 1向东流,L 2向西流

D 、L 1向西流,L 2向东流

22、假若L 1、L 2流向相同( )

A 、地球运动到近日点附近

B 、北京昼长夜短

C 、夏威夷高压强盛

D 、亚欧大陆等温线南纬

弯曲

23、依据图七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上图所示河流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

B 、 下图所示河流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 、 上图所示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图八

图九

图十 D 、 下图所示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

读某地等高线图(图八),回答24-25题:

24、图中四条虚线处可能形成小河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该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 、地下水

B 、雨水

C 、季节性积雪

融水 D 、永久性积雪融水

图九为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26-28题: 26、Q 处的地下水( )

A 、属于潜水

B 、属于承压水

C 、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

D 、循环周

期短

27、读图十“四个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

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没有其他地带性因素叠加进去,

②④位于南半球 B 、①可能位于智利

C 、③可能位于西伯利亚

D 、④可能位于澳大利亚西部

28、下列自然带中,在我国没有分布

的是( )

A 、 热带雨林带、温带荒漠带

B 、 热带草原带、苔原带

C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冰原

D 、 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A 、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和渗透

B 、 某一要素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都会变化

C 、 各要素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

D 、各要素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是一

样的

30、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 .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 .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

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

80分)

31

.下图为太平洋地区洋流示意图,

图十图

十读图十一回答:(10分)

?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洋流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处是___________渔场,它的形成是___________暖流和千岛寒流在此交

汇密切相关。

(3)若只考虑顺风条件,轮船从A 城驶往B 城时可借助于____________风;轮

船从B 城驶往A 城时可借助于____________风。

(4)C 、D 两海域,盐度较高的是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图十二是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在字母I 、J 和C 处分别发现了三叶虫、

恐龙和剑齿虎的化石(年代按新老顺序依此为:C 、J 、I )。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5分)

(1)填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

造名称:A ,B ,C ,D 。图中先成山地后又

成谷地的有 和 ,先

成谷地后成山地的是 和 。

(2)图中D 处成为山谷的原因是 。B 处成为洼地的原因是

(3)按埋藏条件看,E 处地下水应属于 水,如在C 处打井,井水不会自动

流出,原因是 。

(4)由该地质剖面图分析,该地区受到哪些地质作用?产生了哪些类型的地壳

运动?判断依据是什么? 。

33、读景观图十三,分析判断下列问题:(15分)

(1)景观图中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植被

特点是: ,土壤特点是: ,

水文特点是: 。

(2)这里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 ,光照

,夜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较 ,因为这里 。

(3)此处昼夜温差 , 风化剧烈, 侵蚀显著。

(4)若该景观图所表示区域位置在0o经线,北纬20o纬线,东经30o经线,北

纬25o纬线所围的区域,则它的形成与 气压带有关,如果景观图表示的是

我国新疆南部,其景观形成受 因素影响。如果景观表示的是南美秘鲁

沿海地区,它的形成与 和 因素有关。

34、我国鲁西北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沙质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由于黄河历史

图十四 上决口改道和泛滥形成的。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

全部被破坏。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12分)

依据表一、表二资料及数据,回答:

(1)形成鲁西北平原土地风沙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 _____。

(2)在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中,在沙丘上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加速或重新引起土地风沙化

_______________;种植成片林与网格网络化混农林相比,不足的地方是__________ _____。

(3)建立网格网络化混农林农田,除与成片林具有共同优势外,还实现了农业与林业的______________。

为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树木和农作物的__________方面开动脑筋。

(4)此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方式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A.发展水产业 B.果粮间作

C.立体农业 D.基塘农

35、读图十四,回答。(13分)

(1)图中A 处的地形类型是 。该处

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15米

B 、20米

C 、35米

D 、45米

(2)图中①②③处中,不应发育该河支流的是

,理由是 。

(3)关于该地区的河流,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雨水补给为主

B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 、一年只有一次汛期

D 、一年可能出现两次汛期

(4)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 、水稻、甘蔗

B 、大豆、甜菜

C 、春小麦、高梁

D 、冬小麦、油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地理期末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 ),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2.I 是金山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案是( )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 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 .电视机厂 B .造纸厂 C .电镀厂 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工厂 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7-8题。 图2 图1 图3

作 物 项 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5 2 0.8 0.4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0.5 0.3 0.01 0.01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 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 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C 、D 代表的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建厂的原因是 ( ) 图4 图5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答案】B 【解析】“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2.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

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 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 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 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湘教版必修1

新课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二、湘教版地理学科的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1、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上海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方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是金山石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严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方案是()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A .电视机厂B .造纸厂C .电镀厂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A .钢铁厂B .印染厂C .化工厂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 7-8 题。 作物 项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 图2 图1 图3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 C 、 D 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国家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北京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北京建厂的原因是 () ①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②水源、动力充足 ③劳动力价廉质优④市场前景广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 .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 .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世界 图4 图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典题精练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风筝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 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是天体系统示意图,总星系指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填字母),其中心天体是。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材对比 ——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 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 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 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 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

形态。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表面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6.原2.4“水循环和洋流”——2019版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4.1“水循环”(加入了原4.4中洪涝灾害的防治部分内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新增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新增4.3“海洋与人类”(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陆地水和洋流”,新增了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和4.3“海-气相互作用”,4.2“洋流”。 7.原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2019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新增了地球的演化史),原4.2中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安排成了这一节的活动内容。 8.原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版必修一5.2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 必修一至三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必修一至三 湘教版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数字地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特点分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材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的教学内容,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地理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的地理素材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已通过教育部核审,于2004 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试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既有与其他版本相同的共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特的特点。 学校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有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地理作业(活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表层系统,是因为它表现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褚亚平教授是最早提出“学科教材构成的三系统”问题的,如图3—1 对后来学者研究地理教材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 第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实材料的表述,阅读材料的介绍,地理学习信息的指导以及图例注释等。 1.1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新课标教材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类型上转换课文系统的呈现形式,使其更有效的为学生所使用。

(1)从图3—2 课文系统的类型图上可以看到根据课文的表述形态可以把课文系统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课文内容,主要是以正文以及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用来阐述地理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描述地理事物。例如:《地理Ⅱ》在讲《人口合理容量》一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活动性课文承担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是指在课文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活动,用以探究基本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叙述式课文的扩展和补充。通过“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活动性课文的增加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排设计时每一章每一节都编排了大量的活动探究。例如:《地理2》第一节在讲《人口增长模式》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