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变迁

答: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进化

答: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

答: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经济周期”论

答: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

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5.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

答: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6.社会均衡论

答: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7.社会规划

答: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8.社会指标

答: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9.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应牺牲下一代的发展机会,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另一个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保护,强调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可持续的人口发展等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变迁的类型。

答:社会变迁的类型有:

(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①整体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化。社会具有系统性特征,当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都发生变化时即是整体社会变迁。

②局部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的部分结构和制度的变化。实际上,由于社会的系统特征,局部变迁对整体是有影响的,局部社会变迁也具有相对的意义。

(2)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

①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②社会革命则是社会的剧烈的、本质性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

①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②社会价值具有多样性,不同群体对同一社会变迁是否属于进步、是多大程度上的进步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③社会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即总体进步中也可能有负面的东西。

(4)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自然而然发生的社会变迁称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它不是人们刻意追求、有意干预而发生的。

②人们基于自己的愿望和对社会运行的某些规律的认识去设计和具体推动社会过程,以达到目标的活动及结果就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社会变迁有哪些原因?

答:(1)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①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及其创造物——劳动工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近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大大加快了社会变迁的步伐;

②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动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动。

(2)社会变迁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①社会物质需要是人们对生存与发展条件的追求。人们为实现自己一定的需要而从事有关的社会活动。当这些需要满足以后,这些需要本身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工具与活动,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引起新的社会活动;

②代表新生产力的利益集团与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3)科学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科学技术包括知识系统、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等。但是,一些新的技术发明在刚开始采用之时,可能没有考虑到它们的长远影响,也没有计划如何面对这些影响,其后果是令人吃惊的。未来技术发展要有计划、有节制,要重视技术鉴定。

(4)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①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群体、另一个社会的过程。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新文化的传播;

②传统文化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与面貌,新文化造就新的秩序与面貌。新文化包括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新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

③传播外来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源泉。外来文化的渗入,会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①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

②人口变动中的成员更替、代际交替过程对社会变迁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也是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

3.怎样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答:(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定义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社会变迁的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推动

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就是人类参与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正确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种干预与定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进行控制。

②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定的需要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推动实践。因此,需要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

③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充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了解和区分人们的需求:

a.区分需要的普遍性程度,即哪些需要是少数人的,哪些需要是多数人的;

b.区分需要的合理性程度,即哪些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哪些需要阻碍社会发展的;

c.区分需要的强度,即哪些需要是迫切的,哪些需要更迫切或者并不迫切;

④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由于社会存在各种需要,其普遍性、合理性与强度不同,因而对它们要进行协调与控制,具体途径有:a.协调个人需要、集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三者关系;

b.发展合理需要,例如正当的物质享受、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健康的文化娱乐、共产主义信仰等;

c.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包括强制性地制止反社会性的需要,例如对毒品、贿赂的需要。

d.劝导性地制止消极性需要,控制刺激因素的类型与程度。

e.削弱某些需要。对于有些现阶段不宜取消的某些特殊需要,应适当加以限制与削弱。

4.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答:(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