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著)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著)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 著)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例如城市化、家庭规模的变化、现代观念的传播等等。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上述6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在这些相互联系的增长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纽带,即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它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特殊内容。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

课后答案网

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 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 、GDP 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最后,发展的含义中还应包括自由的概念。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更基本意义上的自由,是指摆脱自然界、愚昧、他人、苦难、风俗习惯和教条主义的奴役。

按照这种观点,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

严、扩大选择自由。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根据GDP和GNP来衡量发展水平存在以下缺点:

首先,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发展中国家尚未商品化的农业活动等,由于不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不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在GDP中无法得到反映。

其次,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福利水平。人均GDP相近的国家,收入分配状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财富及财富的增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分散到大多数人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这很难通过GDP反映出来,同时,它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这是因为福利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同时福利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再次,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这一指标往往会因汇率的折算、各国相对价格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等问题出现较大的统计失真。在比较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必须对各国的GDP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并按照汇率折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而汇率只能反映贸易品(以及跨国流动的资本)的价格,无法反映非贸易品(如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劳务)的价格。各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不一样,这就造成按汇率来折算各国GDP失真。—般说来,低收入国家的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较低,因而居民的实际收入要比按汇率折算的收入高。

最后,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等代价不由市场交换的各方承担,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以及GDP 系列指标中。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是在2000年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协商产生的,包括中国在内的189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承诺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的贫困水平降低一半。具体地说,该目标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根除极端贫困和饥饿。在1990年至2015年间,使每日生活费低于一美元的人口比率减少一半,使饥饿的人口比率减少一半。

第二,普及初等教育。到2015年,保证世界各地的男孩和女孩都能完成小学教育。

第三,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力争在2005年以前,消除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在2015年前,消除各级教育层次上的性别歧视。

第四,降低儿童死亡率。在1990年至2015年间,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2/3。

第五,改善母亲健康。在1990年至2015年间,使孕产妇死亡率降低3/4。

第六,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到2015年,阻止艾滋病的传播,组织疟疾和其他主要疾病的传播。

第七,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国家各项政策和规划,扭转环境资源的损失。到2015年,使不能持续得到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到2020年,显著改善至少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状况。

第八,建立全球性的发展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稳定而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系。考虑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考虑内陆国家和小岛国家的特殊需要。采取一国和国际性的措施,全面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使债务长期可持续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为年轻人实行体面的、生产性的就业战略。与医药公司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价格低廉的基本药品。与私营部门合作,使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好处得以扩散。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静态的插曲”:古典经济学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课题,注重长期研究,并以整个经济作为研究对象。但是边际革命出现以后,经济增长问题逐渐退隐,资源配置成为经济研究的主题。从这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通常是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制度被视为既定的因素或是外生变量而不予讨论。这段时期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静态的插曲”。

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二、问答

1.简要评价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

斯密的增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按斯密的定义,国民财富是“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这一定义具有现代经济学通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涵义。

(2)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则和人口的增减有关,更取决于资本的丰歉。这样,斯密就把经济增长和分工、人口数量以及资本积累联系了起来。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艺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长,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同时,人口数量对分工也有影响,劳动分工的好处依赖于需求集中的程度,需求集中的程度受人口数量的制约。斯密还注意到了人口质量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斯密认为资本主要通过节俭来增加。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当首先把资本倾注到最有利的部门,一直到注满为止,然后资本溢出,注入到其次有利的部门,又一直到注满为止,如此次第配置下去。

(3)斯密还论证了国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他看来,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对外贸易可使一国的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从而鼓励人们去改进劳动生产力,努力增加其产量,使国民财富和收入都有所增加,同时,国外贸易还增进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基于这些观点,斯密成为自由贸易的热心鼓吹者和贸易限制的坚定反对者。

2.怎样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马克思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内部矛盾对抗的作用下,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形态,从简单协作发展为机器大工业,从自由竞争走向资本集中和垄断,最后走向毁灭。

其次,分析了既定制度下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问题。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方程式。

马克思的增长方程式有几个假定前提:(1)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2)全部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解为三个部分,即y=c+v+m,其中y 是社会总产品,c 代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 是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 是生产的剩余价值。(3)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4)不存在技术进步。设g 为增长率,马克思的增长公式可以写成g=sπ,其中g=△y/y 为增长率,s=(m-m/x)/m,即积累率;π=m/(c+v),即利润率。若经济要均衡增长,还必须满足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即v 1+△v 1+m 1/x =c 2+△c 2。

3.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有哪些特点?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就广义而言,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经济学是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建议的需要出现的。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属于应用经济学这一层次。

第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混杂,要运用经济学各个分支的知识。

第三,发展研究不仅仅涉及经济学各分支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多门学科的合作。因此,发展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第四,发展经济学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批虽为数不多但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来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因此,对发达国家的历史研究是其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与前一特点相联系,比较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4.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概述各个阶段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①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有三种: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本,是指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形成率较低,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束缚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资本匮乏,如何提高资本形成率就成为了极其紧迫的问题。

②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是传统农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工业化被认为是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工业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被认为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

③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结构主义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完善,价格机制的作用有限。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应当对经济适当进行干预。除此以外,马歇尔计划、苏联经验的示范效应和凯恩斯理论的也为计划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20世纪60—70年代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①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尽管许多国家实行了计划化,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经济学家对计划化的批评增加,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再度受到重视。其次,新古典主义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农业问题、国际贸易问题、项目评估问题等各种研究领域,新古典主义理论和方法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②激进主义的兴起。

在该阶段,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形成一股令人注目的力量。激进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发达国家位于中心,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外围的资本主义模式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统治或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强加于外围国家的,因此外围处于中心的支配控制之下。除此以外,外围的经济也受制于中心国家。以中心—外围论为基点,激进经济学家提出了依附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状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

(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新古典主义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统一了发展研究,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正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持单一经济学(即一种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时间的经济理论)观点的人日益增多,一部分经济学家更是将发展经济学视为正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派生形式。发展经济学逐渐走向衰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传统的表述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在这种传统的定义下,经济增长被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不等同于经济发展。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

外延型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自然增长率: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实际经济周期: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持续的实际(供给方面)冲击而不是未预料到的货币(需求方面)冲击所造成的。这些宏观冲击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速度的大规模的随机波动,它导致相对价格的波动,理性经济主体通过改变劳动供给和消费对此做出优化反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认为经济周期的每一个阶

段(无论是繁荣还是衰退)都是均衡。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该理论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期际(或跨时期)特征和动态特征。

二、问答

1.什么是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被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孤立的劳动力并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源相结合,才能构成社会经济实际劳动力的投入。自然资源的贫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起决定性作用。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等人力投资形式形成的。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巨大难题。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量。

(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还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全部经济增长,包括那些由资本积累直接组成的经济增长,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制度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秩序,还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盈亏。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2.概述主要增长模型及其所揭示的基本理论观点。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的是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应具备的条件。

假设:(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3)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4)不考虑技术进步。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是σs v s G w ==。w g 是有保证的增长率,储蓄率s=S/Y ,

资本-产出比率v=K/Y ,投资效率σ=1/v ,其中S 是储蓄量,K 为资本存量,Y 为国民收入。

若资本-产出比为实际中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则在实际储蓄率水平下,由基本方程导出的增长率为实际增长率,记作g ;投入-产出比若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则这样得到的增长率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记作g w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的增长必须与劳动力的增加同步,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此时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g n 。哈罗德认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

根据哈罗德的理论,若实际的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则说明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小于企业家意愿的投入-产出比,产出不能达到企业家的意愿水平。此时,企业家会增加投资加大产出,从而使实际产出水平进一步的增加,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增大,形成与有保证

的增长率之间更大的缺口。同理,若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家就会减少投资减少生产,从而使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减小。这得出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差则经济体系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还会持续产生更大的偏离的结论,这就是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不稳定原理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很难在稳定的速度上发展,而是会出现剧烈波动的状态。

2.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是以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即使资本产出比是可变的,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假设:①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③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④完全竞争,工资率和利润率分别等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1)总量生产函数:Y=F (K,L)。其中,K 是资本,L 是劳动。由于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令L Y y =,L

K k =,)1,()(k F k f =生产函数可以写成y =f(k)(2)资本积累:

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k=s ·f(k)-δk 。其中s ·f(k)=i 表示人均投资量,δ为折旧率。当资本存量不发生变化,即△k=0时,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我们用k *来表示。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当资本存量初始水平低于稳态水平,投资大于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会增加,与产量一同增长,直至达到稳态水平。反之,当资本存量的初始水平高于稳态水平,投资小于折旧,资本存量会减少,同样会走向稳态。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投资等于折旧,资本存量水平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将有较少的资本存量和较低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可见,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表示为k **。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MPK =δ

(3)人口增长:

引进人口增长这一因素以后,工人人数的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资本积累的增量可以表示为△k=sf(k)-δk-nk=sf(k)-(δ+n)k 。nk 表示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n 为人口增长率。(δ+n)k 是使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必需的投资量。在稳态中△k=0,i *=(δ+n)k *。

在有人口增长的稳态中,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发生变化,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也按人口增长率n 的速度增长。但当人口增长率提高时,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减少,这解释了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现象。人口增加同时还影响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是k *是这样一种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有MPK=δ+n

(4)技术进步:

纳入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生产函数变为Y=F (K,AL)。其中A 是劳动效率,AL 效率劳动,该新生产函数表示Y 决定于资本K 的数量和效率劳动量AL 。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为λ,由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 ,每单位劳动的效率收入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λ。此时,索洛模型的方程为

k n k sf k )()(λδ++?=?。引入技术进步时,一旦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λ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

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这种趋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3.AK 模型

AK 函数:AK Y =是一个不存在要素报酬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其中,A 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数,Y 是产出。除去新的生产函数,该模型沿袭了一切索洛模型的其他假设。

将AK 生产函数的总量形式化为人均量形式:y=Ak 。将它带入索洛模型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可以得到AK 模型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

)()()(δδγ+?=+?==n sA n k

k sf k k k ?。由于s 、A 、n 、δ独立于k ,所以只要sA>sf(k)/k ,该模型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以相同的速度)(*δγ+?=n sA k 增长。此时,任意人均资本存量都是AK 模型的稳态。

结论:(1)AK 模型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外生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2)AK 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3)AK 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一致的趋势。

3.你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在罗斯托的六个阶段中,与当前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面三个,即传统社会、起飞的前提和起飞。起飞是罗斯托模式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在这一阶段,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规模达到一个关键水平,从而引起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经济和该经济所属的社会的大规模和累进式的结构性转变。

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实现,(1)生产性投资大幅度提高,从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罗斯托认为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一国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

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制度作为决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简述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理论?

1990年,波特在《各国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将各国“竞争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的阶段,波特认为大多数国家目前仍停留在这一阶段,只是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取得优势。

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大规模投资为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

用,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物化为物质资本,分工和专业化已高度发展。随着闲暇和收入的增加,消费日益多样化,教育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信息积累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工业化国家已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按波特的判断,只有美国和前西德已进入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必须做出调整以提供创新的环境,个人价值受到尊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学术交流和学术机构的运营、人力资本的高度积累、一般性爱智活动的普及、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教育回报率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已具备。波特似乎认为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四阶段是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财富积累到特定水平,人们从专注于生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活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停滞,消费不能相应节制而引起长期通货膨胀。波特认为,英国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章

1.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一国拥有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存在性状,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持久性。如果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起步,它将长期居于在这两方面具有较佳禀赋的国家之下。尽管不同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生产要素的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普遍面临资本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停滞又导致了物质资本积累不足,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许多非洲国家就是因为沉重的外债才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人力资本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近20年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有所增长,净入学率也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许多发展中国家爱要素使用效率及生产率的低下。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必须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

造成要素使用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方面的。尽管一些国家发挥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技术赶超。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技术追随和赶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反而不断拉大。这使得众多发展中国家要素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结构性弱点。

经济的持续增长还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一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都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结构性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农业生产部门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初级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低,贸易条件经常受进口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各自面临着各自的结构性弱点。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一体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世界经济之间联系进一步强化。全球化进程将各国都卷入了同一个系统中,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国际间思想和技术的扩散不断加快。

这种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迅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的问题,对于其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生产率,并且以出口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率。与此同时,全球化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对于经济增长也有负向作用,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稳定。

(5)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正确的政策导向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步骤地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使得经济逐渐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另一方面,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由健全的制度保证的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6)其他外部因素。

除去上述种种因素,如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与政治因素等其他一些外部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很大关系。

2.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它有什么作用?

增长核算假定有一个把经济中的产出与劳动和资本投入相联系的总量生产函数。利用这个生产函数,可以度量增加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而不能被投入增长解释的残差能够度量要素投入生产率的增长。这个残差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残差。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知识增进、知识应用时滞的变化、资本存量调整、资本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等。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能够表示衡量生产效率变化或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若用产量和某一个特定投入量(如劳动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部分生产率,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因为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

3.丹尼森对增长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丹尼森对美国1929—1948年的经济增长做出研究,劳动则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几乎占了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其次才是知识增进,第三是资本投入,第四是规模经济,第五是资源配置的改善。丹尼森特别强调知识增进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增进是长期内真实的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因素。

(2)丹尼森对美、日、西北欧和加拿大等11个国家进行估计后,认为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这两大类增长因素在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中,所具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在西欧,总增长率的较大部分由要素生产率提供,而美国总增长率的较大部分是由要素投入量提供的。丹尼森认为,这是由于西欧开始恢复经济时,生产率比较低,增长的幅度较大,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3)丹尼森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量所做的贡献的结论。他把日本各项增长因素的贡献分成两组:一组是“过渡性”因素,即因为日本是经济发展的后来者或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低效率得以改进而产生的;另一组叫“持续性”因素,是能长久存在,变动不会很大的部分。过渡性因素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资源配置的改善就属于过渡性因素。

4.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以很高的物耗率为特征,长此下去,在中国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必定难以持续。并且,高物耗造成能源、原材料紧缺,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呈强劲上升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成本过快上升的压力。

(2)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经济的水平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而更趋严重。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瓶颈,一直是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突出障碍。

(3)粗放型经济增长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4)在粗放型增长中,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问题会更多更大,转变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今后国际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增长方式,一个国家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

课后答案网

%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

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金融抑制: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利率还可能是负值,导致人们追求实物形式的积累,最终使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减少。麦金农认为,如果要使积累以货币形式进行,就必须保证货币不会贬值,并有收益。其收益可以用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来衡量。这个差越大意味着收益率越高,反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这个差值太低,甚至为负数,因此,人们不愿持有货币,储蓄和投资自然难以提高。为什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较小甚至为负呢?只能解释为,要么是利率被压低,要么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这就是所谓“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肖则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浅化(即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小、品种少、期限种类少),金融资产与国民收入之比不合理,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等等,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浅化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它压低了国内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货币当局对控制名义货币量乏力,反高利贷心理,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抱有怀疑等等,而采取金融抑制战略。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一方面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刺激对实物资产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借贷成本低廉,使得一些边际收益很低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不合理投资的增长,降低了储蓄的使用效率。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发生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问答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本的强调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详细的考察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更是使我们认识到了资本对生产的重要性。二战以后,西方的学者继承了

课后答案网

重视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这个传统,产生了许多资本形成理论,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些资本形成理论对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发展经济学中的几种资本形成理论:

(1)“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一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大推进”理论提出置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且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比如道路的长度与密度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联系的。再比如,在一个工业化刚起步的地方,一开始就建设规模较大的电厂,反而会造成电力供给的过剩,不如随着生产和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大电力供给更合理。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赫西曼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稀缺的资源是资本,因此,不管政府怎样干预,实现“大推进”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投资实现经济各部门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赫西曼提出了著名的关联效应,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增长会带动预期有关联的产业的成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

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其国民经济中内在的推动力量过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而终难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income-raising forces)和压低收入的力量(income-depressing forces)的冲突来说明。他认为,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依

课后答案网

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素支配。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人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收人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人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人的力量。不仅如此,莱宾斯坦还指出,实现临界最小努力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人们观念的更新,形成追求利润,能承当风险的意识,适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等。

(3)罗斯托(Rostow ,W.W.)的“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

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把资本形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有片面和绝对的理论倾向。

2.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

(1)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必须首先要解决其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大量的投资。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居民收人低下,有限的居民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如果储蓄不能满足投资所需,又不能通过对外贸易赚取外汇来进口资本品,也没有外资可以利用,那么只能通过减少或限制消费来增加储蓄。当然,储蓄主要应该来自生产剩余,而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生产剩余主要来自农业。所以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2)储蓄与资本形成。

在西方经济学中,储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换言之,国民收入从供给方面来看被分解为消费和储蓄,从需求方面来看被分解为消费和投资。在供求一致时,储蓄等于投资。显然没有储蓄就难以进行投资。

(3)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虽然储蓄是资本的源泉,但是储蓄只是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够产生生产能力以后,储蓄才能够变成资本。储蓄向投资转化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机构把储蓄集中起来,在把资本贷给投资者的手中,这样使资金得到了有效地利用,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凯恩斯主义或者苏联模式的影响,走的是计划化、国有化的道路,对金融体制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由于金融体制不健全、国家对金融体制有严格管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拥有足够的储蓄,储蓄也无法转化为投资,或者投资没能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可见,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课后答案网

3.“金融深化”是怎样阐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

肖则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浅化(即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小、品种少、期限种类少),金融资产与国民收入之比不合理,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等等,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浅化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它压低了国内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货币当局对控制名义货币量乏力,反高利贷心理,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抱有怀疑等等,而采取金融抑制战略。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一方面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刺激对实物资产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借贷成本低廉,使得一些边际收益很低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不合理投资的增长,降低了储蓄的使用效率。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发生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六章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理论:针对人口的增长问题,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其中被经济学界广为接受的一种理论就是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 Transition )。该理论是最早是由汤普逊于1929年提出的,它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随着众多学者对其发展补充,该理论也被广泛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并且较好的说明了说明发展中国家何以在现阶段人口过度膨胀的原因。

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人口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都属于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营养不良,医疗水平不足,再加上饥荒、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的不断发生,造成了极高的死亡率,人类的平均寿命很短,为了维持人类的延续,人类的出生率往往保持着生物学上的极限。

第二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很高,结果导致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从19世纪开始,欧洲进入这一阶段。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造成人类大量死亡的各种因素受到了控制。欧洲人口的死亡率有了显著的下降。但由于生产的迅速扩张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以及人类生育观念尚未改变,这一时期出生率依然较高。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并逐步趋近死亡率,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子女的抚养成本增加和预期收益的减少,从而导致生育观念的改变造成的。抚养孩子的成本主要包括:生育和抚养孩子支出的费用、付出的体力与精力、以及机会成本。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社会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的排斥,使得人们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抚养子女所花费的费用大大的提高了。与之对应的是,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了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消除了人们对老年生活保障的忧虑,从而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同时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一些发达

课后答案网

国家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逐步进人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第三个阶段。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出现静止状态,有的甚至在一个时期出现负增长。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虽然没有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医疗水平进步和国际援助的支持,这些国家的死亡率迅速下降。由于出生率仍居高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迅速上升的态势。根据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变动的规律,有很多人认为发展中国家也会很快进入第三个阶段。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预期的情形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发生。这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发达国家人口增加的加速基本上是由于经济增长而诱发的内生现象,是以生产率的显著增长而产生的就业与收入的提高为基础的。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医药卫生与保健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这一变化并不是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而是借助国际援助等外力实现的。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缺少社会和经济动因的诱导,因此生育观念和行为并没有改变,人口增长仍停留在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的第二个阶段。与此相反,在那些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如台湾、韩国,其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变动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内在的联系。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许多经济学家都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经济分析史上,马尔萨斯(R .T .Malthus)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是最著名的。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马尔萨斯的理论被现代经济学家命名为“人口陷阱理论”(The Theory of Population Trap),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停滞不前的原因。按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他们认为,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时,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之前,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智力外流:智力外流(brain drain )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二、问答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何作用?

人口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一方面,人口对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口增长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人口增长产生了总需求增加的可能性,会激励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首先,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人口增加虽然会扩大消费品的需求,但是它也会使生产成本上升,而且家庭人口的增加会使家庭支出增加,降低储蓄率,不利于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且收入水平的下降又会降低生活水平。其次,人口迅速增加会使就业问题恶化。如果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失业人数的增加是必然的。最后,过多的人口会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保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和能源将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过渡的开发会破坏生态平衡。

2.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哪些途径?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有5个:(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

课后答案网

说来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精力、耐久力和活力的支出;(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迁移的费用也算作人力资本投资的原因是这种迁移将有助于解决国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余缺调剂问题。如果迁移能减少人力资本的损失,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益,无疑这也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条途径。

3.请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将教育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收益率较低的高等教育上?

各国的投资教育收益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而且据研究表明,其教育收益率还高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这反映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因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是合理的。

(2)不同教育程度的收益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大学最低,发达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中学较低。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初等教育的收益率是最高的。因此,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普及初等教育。

(3)从收益率上来看,个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社会的收益率。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为了尽快获得本国急需的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不仅没有使教育收益率达到最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4.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人力资本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等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劳动力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当营养和医疗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收益开始递减,直至为负。因此,在制定营养和医疗方案时,不能只从总体上判断,而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儿童时期的营养情况不仅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对其以后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辍学率高,教育脱离本国实际,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投资不合理等。因此,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首先应该把教育投资的重点由高等教育转移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来,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大力扩张中等教育,适当减缓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次,适当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多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

(3)减少智力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渠道的技术、文化、人才的国际交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多种收益。但是伴随着人才交流,也出现了智力外流现象。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各种限制手段来减少智力外流,例如对出国留学者收取一定的教育补偿费用,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智力外流,并能吸引

外国人才。

课后答案网

5.刘易斯、哈里斯、托达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有何启发作用?刘易斯(Lewis,W .A .)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其中最著名的。他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分析了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的特殊现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工资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决定的,而且在一个要素有效配置的经济里,劳动在各个行业中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相等,否则就会引起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但是,在发展中经济里,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并不是按边际产品价值原则决定的,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是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原则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大于或等于现行的工资水平。由此可见,两个部门的边际产出是不一致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传统部门里的农民收入水平。在刘易斯看来,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则不存在,这是二元结构经济里的一种特有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的流动不受限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必然大量涌向工业部门,经济发展就表现为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吸收完,二元结构消失。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已经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下依然源源不断地移民城市,刘易斯的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缺乏说服力。哈里斯(Harris,J .R .)和托达罗(Todaro,M .P .)在修正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 Model)。他们认为,刘易斯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依据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恰恰在城市失业已经出现的条件下发生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倾向。对此,哈里斯和托达罗的解释是,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但是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做出是否向城市流动的合理决策。准备向城市移民的人们实际上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二是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这二者的乘积即城市的预期工资。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哈—托模型强调的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刘易斯模型侧重于从城乡现实的收入差异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后者缺少的是对预期的分析。

6.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人口及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上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且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人口和劳动力过剩显然是今后继续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已经翻了一番还多,劳动力也增长了2倍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态势仍很难改变。而且,未来五年,我国将进入新生劳动力增长的又一个高峰期。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首先,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明显下降。90年代中期以来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日益暴露出来的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和亏损严重,使其再也无法继续以“隐蔽性失业”的方式容纳冗员。要摆脱国有企业的困境只有实行更彻底的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滑坡的趋势。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必然使原来的隐性失业公开化,下岗再就业人数会进一步增加。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在90年代初接近1.1亿人,到了2002年只有7100万左右,而且从业人员还会不断减少。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分田到户的土地使用制度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吃“大锅饭”时的隐蔽性失业转为公开性失业,据估计,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1亿人左右。乡镇企业是最初吸纳这些过剩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后来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和城市一些工业和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开放,农民开始流向

课后答

案网

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最初的“离土不离乡”模式逐步转变为现在的“离土又离乡”,形成了“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一支庞大的盲目流动大军。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受到资本扩展、技术升级、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本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速度已逐渐缓慢,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尽管乡镇企业和城市经济已经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余下的过剩劳动力加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使农村在今后15年中还有近3000万~4000万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和安排就业。

第三,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力就业模式将由数量型向效率型转变,伴随这种转变,还将出现更多的过剩劳动力。从农业来看,规模经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土地和劳动相对集约管理的规模效应。不克服这一缺点,我国农业生产就难以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特征,劳动生产率不可能再有效提高。在未来的15~20年中,中国农业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步实现土地的集中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程度会不断提高。农业规模经营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导致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过剩。从城市工业部门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更多的采用新技术,选择技术含量较大的资本和劳动组合,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一部分劳动将被资本所替代。另一方面,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超过轻工业。与改革前不同的是,新一轮重工业化不是以机械制造业等重加工工业为特征,而是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主导围绕城市化进行的。但是,新一轮重工业化推动的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与80年代轻工业带动的经济增长所推动的就业增长相比,呈下降趋势。这也不利于就业的增长。

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五年共新增城乡劳动力约6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大约有1.3亿~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4000万~5000万人将流入城市),共有1.9亿~2.1亿人需要寻找就业岗位。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据估计,根据目前的就业弹性和GDP 年均增长率,五年大约能够提供6800万~7500万个岗位。由此可见,在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供求矛盾仍会十分突出。因此,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七章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经济价值和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自然环境要素才构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相对于人类的要求来说总是稀缺的。

自然资源租:“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常被冠以其他名称,如“资源净价格”,“边际利润”,“资源使用者成本”等。

增长极限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 .E .Boulding)是较早探讨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指出了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广泛关注。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3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探讨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J .W .Foreste)教授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在该书中他运用“体系动态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模型。他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经济发展会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陷于停顿。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教授麦多斯(D .L .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从事对人类长远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问题的研究。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他们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情况研究计划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 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 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 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话说考你的硬功夫!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资源垄断化、经济沙漠化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库兹涅茨):(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 (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围有限。 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1、从GDP看,中低收入国家。 2、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3、从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4、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不会考) 观点一: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由于增加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产生的产品的增加,此外经济发展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观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经济结构、国际关系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他将经济增长的概念扩大了,这与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一致。卢卡斯、罗默、巴罗等经济学家也都用经济增长泛指经济发展。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上课有问过) 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有三个: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匮乏才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能吸收劳动力。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歇尔计划。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德明教授 使用教材 ?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经世书局 参考教材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英]A. P. 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德布拉吉·瑞著:《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论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1 概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1.1.2 发展中国家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OECD国家或工业化国家*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与“北方”国家* ?“穷国”和“富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类*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

最全毛概慕课课后题答案

2016慕课毛概最全答案 第一章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毛泽东在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是在 A、遵义会议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 2 在党的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科学命题加以阐释的党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6.7分 3 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6.7分 5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正确答案:BC 我的答案:AC 得分:0.0分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正确答案:ABD 我的答案:AB 得分:8.4分 1.2.毛泽东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形成条件 1 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几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理论联系实际 D、独立自主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2 下面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pA、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正确思想的结晶 B、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C、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D、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3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 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实事求是 B、遵义会议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体育慕课考试答案

1、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发现,高达50%的疾病或死亡因素与什么有关? 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哪一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当时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维持时间最长的武术组织?1910 3.网球比赛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增加进攻(这个不确定,是根据网球老师说的选的) 4. 网球比赛中要赢得一局比赛,必须比对手多赢几分才可以? 2分 5. 联合国报告认为什么将会是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 体质下降 6. 国际羽联在哪一年正式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后,开始了我国羽毛球运动的鼎盛时期。1981 7. 哪一个季节人体脂肪合成速度最快? 冬天 8. 哪一年被世界公认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1863 9. 下列哪位运动员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的运动员? 容国团 10.在哪届奥运会上,乒乓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汉城奥运会 11.篮球规则规定,篮圈离地垂直高度为多少? 3.05米 12. 1895年,由美国人()发明了排球运动。 威廉·G·摩根

13,。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卧推 14.下列不易于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时段或状态有哪些?(这个也不清楚,是看它字体颜色不一样)身体极其疲惫 15.20世纪50年代末期,巴西人创造了哪种阵型被誉为足球史上的第二次变革。 “四二四”阵形 16.曾经在NBA总决赛中受伤,坚持参加比赛最后获得冠军并取得最有价值称号的凯尔特人球星是()? 保罗皮尔斯 17.体育锻炼与传统心理治疗手段同样具有抗抑郁效能,是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体育锻炼治疗抗抑郁症的效果与药物相比比较()。 辅助;持久 18.在运动中不慎扭伤,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马上揉搓患处 19.20XX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囊括多少枚金牌? 5 20.“让参与者成为享受运动,实现人生潜能的一代”是哪一个健康促进的愿景? 为动而生 21.减小肚皮应采用哪一类运动? 长时间低强度 22.棍多以抡、劈、扫、云等法为主,大多是横方向用力,动作幅度较大,其特点:一招一式虎虎生威,动如疾风骤雨,产生"棍打一大片"的效果。棍被称为() 百兵之首 23.作为当下盛行的舞蹈元素,以人体中段(腰、腹、臀部)的各种动作为主,具有阿拉伯风情的舞蹈形式是()。肚皮舞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慕课测试题答案

1计算之树中,通用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_______。 A.程序执行环境—由CPU-内存环境,到CPU-存储体系环境,到多CPU-多存储器环境,再到云计算虚拟计算环境 B.网络运行环境---由个人计算机、到局域网广域网、再到Internet C.元器件---由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D.上述全不对 正确答案:A

2计算之树中,网络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_______。 A.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B.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化社会 C.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物联网 D.局域网络、互联网络和数据网络 正确答案: B

3人类应具备的三大思维能力是指_____。 A.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B.实验思维、理论思维和计算思维 C逆向思维、演绎思维和发散思维 D.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正确答案:B

4如何学习计算思维?_____。 A.为思维而学习知识而不是为知识而学习知识 B.不断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转换为能力 C.先从贯通知识的角度学习思维,再学习更为细节性的知识,即用思维引导知识的学习 D.以上所有 正确答案:D

5自动计算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_______。 A.数据的表示,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 B.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与自动存储 C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自动存储和计算规则的自动执行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C

6计算机器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_______。 A.能够辅助人进行计算,能够执行简单的四则运算规则 B.能够执行特定的计算规则,例如能够执行差分计算规则等 C.能够执行一般的任意复杂的计算规则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C

发展经济学课件ch

发展经济学课件c h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扮演什么角色、二者之间是不是同一回事简单说来,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核心内容;但经济发展的外延要比经济增长大得多。我们以后会看到,衡量经济发展时有多个指标,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指真实GDP每年的增加额,通常以%表示。真实与名义的区别—— 名义GDP=∑P i·q i(当年价格),真实GDP(以不变价格计算;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 2007年我国当年GDP为万亿,这是当年价格、名义价格。计算经济增长必须使用真实GDP。为什么 2007年我国亿元,按¥1$,合$万亿美元,按13亿,合人均$3244美元。 2.为什么经济增长异常重要 第一,这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物质基础。GDP是生产过程中新增价值(value added),是新增财富。有了新增财富才有收入增加、才可能改善生活。 我国政治制度不改革,社会仍然稳定;财产性收入上升,中产阶级扩大,将更稳定。 第二,这是落后国家何时追上先进国家、弱国追上强国的唯一途径。 重温72规律。 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绝不是小数字:其一,她代表一大笔绝对财富;其二,两国之间GDP增长率相差一个百分点,将在长时期决定何者更富强。 一个百分点并不等于1%;只在特定条件下才相等。 计算中国何时追上美国。 第三,这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20年前,一个百分点GDP增长可创造就业机会200万;10年前120万;现在(2005年)80万。 我国人口总数居全世界之首;基数大,尽管人口增长率不高,每年新增人口近1000万(年新增900万—来源不同,数字不同)。这些人要吃饭,必须就业。如果社会中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社会不稳定,成本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不一样的。同样增加1万元GDP,劳务性行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制造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高的服务业的原因,或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过低。美国、香港甚高。服务业的范围很广。 第四,改革的本质是利益再分配,对既有“馅饼”重新分配。若“馅饼”不断扩大,即实现经济增长,有利于改革顺利地、成本较低地完成。 第五,经济增长可以大幅度减少穷人数量。 *GDP的总体增长可以减少穷人的数量(每天收入低于$US1)结果如下 每年平均收入变化(%)每年贫穷率变化(%) 经济强烈收缩 经济中等程度收缩 经济中等程度扩张 经济强烈扩张 (以上数据引自《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 MIT Press 2002, William Easterly, 从这里你可以想象为什么宏观经济调节那么重要,最好是稳步温和地实现经济增长;千万不可出现大经济波动。大的GDP波动,意味着生活在底层的穷人会更加不幸。 即经济增长导致“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这也是经济增长的作用。 3. 经济增长是按照GDP的变化计量的;而GDP指标本身有重大缺陷。这也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只计量总量,没有产品结构;没有收入分配状况,而这二者相当重要。 *只计数量,没有产出品质。这意味着,两国GDP相同,而它们带来的效用大不同。例如,建筑物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商品的使用寿命。 *只计量市场交易量,未包括地下经济(也创造就业、收入、也可以改善生活)。 *生产的同时,未对污染扣除,治污又计入GDP,不科学。 *家务劳动数额甚巨,未计入GDP(包括社区义务劳动)。这些劳动是创造新增价值的,请保姆、请专业化公司进行社区清洁要不要花钱在工业化国家,妇女总劳动的三分之二未计入,男性有不到四分之一未计入;在发展中国家,妇女总劳动的三分之二未计入,男性有不到四分之一未计入。

最新超星慕课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优选、

词产生的背景 1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著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我的答案:C 3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我的答案:×

词的产生 1 【单选题】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我的答案:D 3 【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 来源于现实生活 ?D、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我的答案:ABD 4 【判断题】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

【判断题】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我的答案:√ 配乐填词与《花间集》1 【单选题】《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我的答案:√

汇编语言课后习题答案---郑晓薇(整理后的)

习题一 1 无符号数: 11010011=211=D3H,01110111=119=77H,10000011=131=83H,00101111=47=2FH,10101010=170=AAH 带符号数:11010011= -45=D3H,01110111=+119=77H,10000011= -125=83H,00101111=+47=2FH,10101010= -86=AAH 2 5E8AH,0BE6H,3DEH,4940H 3 00011101+00110101=01010010=52H=82 01001001+11101000=00110001=31H=49 10111110+01010010=00010000=10H=16 10011010+11110001=10001011=8BH= -117 4 00101001+01010011=01111100+00000110=1 0000010=82H=82 01110011-00100100=01001111-00000110=01001001=49H=49 01100110+00011000=01111110+00000110=1 0000100=84H=84 10010+01110101=00111+00000110 =00111=0207H=207 5 000020A3H,FF94H,00003456H,007FH,FFFFEC00H 6 无符号数:0~65535,0000H~FFFFH;带符号数:-32768~+32767,8000H~7FFFH 7 (1) 38H等于十进制数56,是十进制数56的补码,数字8的ASCII码,十进制数38的压缩BCD码 (2) FFH等于十进制数-1,是带符号数-1的补码,无符号数为255 (3) 5AH等于十进制数90,是十进制数90的补码,大写字母Z的ASCII码 (4) 0DH等于十进制数13,是十进制数13的补码,回车符的ASCII码 8 (1) 108=01101100B=6CH,补码01101100B,压缩BCD码01000,ASCII码313038H (2) 46=00101110B=2EH,补码00101110B,压缩BCD码01000110,ASCII码3436H (3) –15=11110001B=F1H,补码11110001B,ASCII码2D3135H (4) 254=11110B=00FEH,补码11110B,压缩BCD码10100,ASCII码323534H 9 (1) 56+63=01110111B,CF=0,SF=0,ZF=0,OF=0 (2) 83-45=00100110B,CF=0,SF=0,ZF=0,OF=0 (3) -74+29=11010011B,CF=0,SF=1,ZF=0,OF=0 (4) -92-37=01111111B,CF=1,SF=0,ZF=0,OF=1 10 回车、换行、响铃、ESC键、空格键、、P、p 习题二 9 最少划分为16个逻辑段,最多划分为65536个逻辑段(每段16个字节) 10 CS:IP,DS:BX、SI、DI,ES:BX、SI、DI,SS:SP、BP 11 字节单元保存8位数,字单元保存16位数。根据源操作数的属性确定要访问的是字节单元还是字单元。 12 对于字节单元来说,偶地址和奇地址一样;对于字单元而言,最好用偶地址保存,可减少CPU的访存次数。 13 首单元的物理地址=38AE8H,末单元的物理地址=38AE8H+7FFFH=40AE7H 16 (1)物理地址=27679H (2) 物理地址=20F92H (3) 物理地址=20F92H (2)和(3)的物理地址是一样的。说明逻辑地址不唯一,多个逻辑地址可对应到同一个物理单元上。 17 代码段CS:IP的物理地址 =55A84H 堆栈段SS:SP的物理地址=4DB65H 数据段DS:BX的物理地址=17678H 附加段ES:DI的物理地址=2BA41H 18 当前栈指针所指单元的物理地址是1522CH。堆栈区中还能保存254个字。 19 执行E 200 20 执行U 100 21 执行R CX,然后输入100 22 执行E DS:0 ‘a’ ‘b’ ‘c’ ‘d’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断地提高,否则暂时的生活改善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持续。 人的各种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知识是获取收入的基础,知识

慕课测试题答案

1计算之树中,通用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_______。 A.程序执行环境—由CPU-内存环境,到CPU-存储体系环境,到多CPU-多存储器环境,再到云计算虚拟计算环境 B.网络运行环境---由个人计算机、到局域网广域网、再到Internet C.元器件---由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D.上述全不对 正确答案: A

2计算之树中,网络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_______。| A.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B.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化社会 C.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物联网 D.局域网络、互联网络和数据网络 正确答案: B

3人类应具备的三大思维能力是指_____。 A.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 B.实验思维、理论思维和计算思维 C逆向思维、演绎思维和发散思维 D.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正确答案: B

4如何学习计算思维_____。 A.为思维而学习知识而不是为知识而学习知识 B.不断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转换为能力 | C.先从贯通知识的角度学习思维,再学习更为细节性的知识,即用思维引导知识的学习 D.以上所有 正确答案: D

5自动计算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_______。 A.数据的表示,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 B.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与自动存储 C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自动存储和计算规则的自动执行。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 C

6计算机器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_______。 A.能够辅助人进行计算,能够执行简单的四则运算规则 B.能够执行特定的计算规则,例如能够执行差分计算规则等 C.能够执行一般的任意复杂的计算规则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 正确答案: C

2017最新超星慕课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文库讲解学习

2017最新超星慕课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

词产生的背景 1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著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我的答案:C 3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我的答案:×

词的产生 1 【单选题】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我的答案:D 3 【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 来源于现实生活 ?D、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我的答案:ABD 4 【判断题】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我的答案:√ 配乐填词与《花间集》 1 【单选题】《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我的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修改版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其中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以及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例如城市化、家庭规模的变化、现代观念的传播等;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上述六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在这些相互联系的增长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纽带,即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它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特殊内容。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低下的生活水平,表现如下: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贫富鸿沟更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相当部分的劳动力未得其

慕课考试答案

首页
《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期末考试(20)
姓名:左成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100.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60,共 60.0 分)
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1.0 分
?
A、
论文的写作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
?
B、
“道德文章”是指以普及道德为要旨的文章
?
C、
即使在中国名校,抄袭的现象也很严重
?
D、
在北大,违反学术规定可能导致开除学籍
我的答案:B
2
一篇论文的成败关键在于()。
1.0 分
?
A、

选题
?
论点
B、
?
论证
C、
?
论据
D、
我的答案:A
3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包括()。
1.0 分
?
A、
选题意义与目的
?
B、
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
C、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及特色
?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4

学术界的市场竞争是指对()的竞争。
1.0 分
?
经费
A、
?
头衔
B、
?
C、
指导的学生人数
?
思想
D、
我的答案:D
5
学术规范有两种,分别指()。
1.0 分
?
A、
书写格式和文风
?
B、
书写格式和投稿规范
?
C、
书写格式和论证方法
?
D、

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1、在生产实际工作中,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方法研究一般选择 (A )工序进行 研 究? A. 瓶颈环节或工序 C.生产效率最高的工序 B. 设备最贵的工序 D.生产价值最高的工序2、 对制品制造过程进行分析的技术是( C ) A. 操作分析 B.工艺流程分析 C.作业流程分析 D.动作分 析 3、 5W1H 提问技术中的 what 表示(D ) A. 何处做 B.何时做 C.如何做 D.做什么 4、 E CRS 中的R 表示(C ) A. 取消 B.合并 C.重排 D.简化 5、 工艺流程分析的分析改进对象只包括加工和( B ) A. 装配 B.检验 C.包装 D.储存 6流程程序分析中进行以操作者的作业流程为对象的分析所采用的图表为 (B ) A.物型流程图 B.人型流程图 C.操作分析图 D.程序分析图 7、检验过程属于( A )过程 A.基本过程 B.辅助过程 C.生产准备 D.生产 8、以下活动不包括在程序分析中的是( D ) A.作业 B.搬运 C.检验 D.包装 9、通过方法研究使现有的工作方法更加经济和( B ) A.简便 B.有效 C.安全 D.舒服 10、工艺程序分析的工具是( A. 工艺程序图 B. 流程程序图 2.2作业分析 1、联合作业分析的含义是指(A ) A ?几个作业人员共同作业于一项工作时,对作业人员时间上的关系的分析以及 排除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经济、 不均衡、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的一种分 析方法。 B. 几项作业同时由一个人操作时,分析操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不经济、 不均衡、 A ) C.线路布置图 D.工艺程序图与线路布置图

不合理和浪费等现象的一种分析方法。 C. 一个人同时在多个设备上加工多个零件时,其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经济、不

名华慕课章节答案

名华慕课章节答案 问:创业机会主要来源包括() 答:市场本身的特点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产业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宏观环境的变化 问:某市 A 房地产开发公司征收 B 村的 100 亩农田。该项目涉及 B 村农业人口 50 户, 180 人。据查征收前, B 村人均耕地面积为 1 亩。另外,已知B 村耕地被征收前 3 年平均年产值约为 1000 元/亩。按照规定, A 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向 B 村支付的土地补偿费金额最低为()万元,最高为()万元。 答:60 , 100 问:《大学》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包括()。 答:先秦儒家对人性的本质的深入探讨先秦儒家对普遍性、普世价值的追寻先秦儒家对人性的尊严的探讨先秦儒家所体现的宝贵的平等精神 问:引起消费者的有意注意应关注以下方面()。 答: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捕捉消费者的兴趣运用艺术感染力 问:梁式桥支座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答:(1)将上部结构的支承反力(包括结构自重和可变作用引起的竖向力和水平力)传递到桥梁墩台。(2)保证结构在汽车荷载、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等因素作用下能自由变形,以使上、下部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符合结构的静力图式。 问:磁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 答:正确 问:人的自我概念包括()。 答:实际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概念

问:2.消费心理决定了消费行为。 答:√ 问:下列物理量中,有量纲的数为() 答:渗流系数K 问:毛泽东指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 答:B 问:以下属于文具选项是( ) 答:????????? 问:SMART原则包括 答: 具体的 可测量的 可达到的 相关的 时间的 问:下列对于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描述错误的是? 答: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不易控制成本 问:关于机械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如何进行宏观环境分析? 答:( 1 )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因素是指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和法规等。这些因素制约、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着企业的长期投资行为。( 2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要素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及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等。( 3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要素是指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 4 )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指目前社会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等。 问: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有( ) 等。 答:PE PP PVC PMMA 问:“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持这种观点的人( )。 答: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