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现状_特点与趋势

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现状_特点与趋势
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现状_特点与趋势

 2004年11月 河北学刊 Nov.,2004第24卷 第6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24 No.6

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现状、特点与趋势

王泽华,贾喜环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当前与今后实现电视传播“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即应使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由传统的“精放式”朝着现代的以分众化为特征的“精致型”编排方向实行战略性转变。各电视台尤应重视善于根据受众调查对电视节目进行整体规划,按新闻价值规律安排节目,注重研究开发与制作大量体现“窄播”特点的个性化节目。这也是电视数字化改革后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电视节目编排;现状;特点;走势

[作者简介]王泽华(1955—),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6-0202-04 [收稿日期]2004-09-10

节目编排是当今中国新闻传播界的“软肋”。一个节目无论

制作水平多高,如果编排不当,传播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所谓

电视节目的编排,就是把一个电视台的频道、栏目、节目经过科

学的协调和组织,形成可实施播出程序的管理过程。从广义上

讲,它包含频道的开设、重点节目的匹配;从狭义上讲,它包括每

个栏目与节目的播出次序和时间的具体编排。在全球传播界享

有很高声誉的美国名牌节目《60分钟》的创始人唐?休伊特曾坦

言,这个节目成功与经久不衰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讲给观众一

个不知道的故事以及怎样根据不同人的接受心理、视听习惯来

编排传播它。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

组织后所面临着的“电视大战”,电视节目编排在整个电视传播

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中国电视节目编排正在由传统的“粗放型”编排方式朝着现代的以分众化为基本特征的“精致型”编排方式实行战略性转变,以利于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增

强本国电视节目的竞争力。为获得科学准确的发现与结论,笔者对中央电视台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河南、河北等一些省市电视台2003年以来电视节目的编排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总结出现阶段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的一些特点:

11新闻类节目有所增加,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中央电视台与部分省市电视台最新节目编排表上不难发现,尽管各类节目繁多,但新闻性节目始终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处于“龙头”位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明显增强了新闻比重,扩大了新闻的传播渠道,并且每天滚动播出13次新闻,保证了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能够及时播发。尤其是《新闻联播》节目,多年来一直稳坐同类节目收视率第一把“交椅”。充分挖掘和利用黄金时段,开辟午间与晚间新闻,已成为不少省级电视台改革的新时尚。现在,有不少受众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新闻,他们经常是一边用餐一边看电视。由此可见,在电视传播的诸多特殊性中,其政治导向属性是第一位的。

21新闻时评节目强化。时评是指以议论事实为主的评论,特别注重新闻性。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

目的开播,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荧屏冲击波,各省市电视台已有的电视新闻时评类节目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电视台纷纷成立自己的新闻评论部,开办自己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电视台开辟了诸如《央视论坛》、

《新闻调查》、

《新闻时评》及《对话》、

《讲述》、

《交流》、

《今日话题》、

《新闻广角》等节目,有效地弥补了电视报道素来缺乏深度的天然缺陷,强化了传播者的主观评述意念。

31舆论监督节目比例增多。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市电视台节目的编排都出现了一个明显迹象,即舆论监督性节目比例增大,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北京台的《今日话题》,河北台的《新闻广角》,等等。2004年春节后,司法部门呼吁新闻单位加大舆论监督功能,并明确表态对正当新闻批评依法保护。前一个时期,国家广电总局还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电视台都要开播舆论监督性节目,并要求此类节目比例在50%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有利地保护与扶植了电视台的舆论监督性节目。一些电视台新闻舆论监督节目越办越好,许多综合性栏目也增加了较为固定的舆论监督节目或内容。因此,现在就流行了一种说法:“不怕上告,就怕上台上报。”它反映出媒体新闻批评的强大威力。

41大众娱乐性节目走红。打开电视机不难发现,现在的娱乐性节目占绝对优势,而且多居黄金时段;特别是南方一些电视台,自2003年以来,娱乐性节目比重明显增大,并朝着高雅化和通俗化两极方向发展。其原因自然跟中国人现有的文化状况有关:一方面,近几年高学历的人数激增;另一方面,全国还有近两亿文盲,其中75%以上是农民。因而,娱乐节目总的策划思路是“雅俗共赏,以俗为主,以雅为辅,各得其所”。另外,市民阶层膨胀,中国都市文化成为潮流,现代人尤其注重精神生活质量,娱乐节目正给现代都市人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

51实用生活服务类节目增加。按照传播学原理,电视的社会功能包括新闻信息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推行生活服务类栏目,为受众提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饮食、

202

医疗、导购等各方面的服务。比较典型的像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生活》、

《为您服务》、

《鉴宝》、

《证券报道》、

《走遍中国》等栏目。尤其是《天天饮食》栏目,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被大众所接受。

61科教类节目日益看好。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科教类节目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节目类型。由于它的发展速度很快,从而成为电视节目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

《探索与发现》、

《人与自然》等节目,均有很高的收视率。因此,有人把科教类节目称为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后起之秀。虽然国内部分科教类节目仍处在收视率较低或是赔钱状态,但在科学技术愈来愈受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科教类节目仍大有潜力可挖,收视率也在不断提高。比如,科教类节目《神奇的地球》在中国内地亮相一年,在京、沪两地分别吸引了45%和44.6%的电视观众;另一同档节目《生灵的呼唤》的收视率也相当高,在上海也吸引了250万观众。

71电视剧备受欢迎。电视剧俗称“肥皂剧”,是西方的“舶来品”,它以中、近景镜头为主,尤适合家庭观看。在专项电视观念调查中,当问及“你收看电视时最喜爱哪一类节目”时,70%的观众选择了电视剧。由此可见,电视剧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分量。电视台往往把最优秀的电视剧安排在晚上8点左右黄金档播出,这一状况甚至延续至今。调查表明,不同地域的观众的收视趋向也不一样,南方观众喜爱港台剧,而北方观众更倾向于纪实类电视剧;不同文化程度的观念对电视剧的喜爱也不同,文化程度愈高,对主旋律和纪实类的电视剧更感兴趣,而文化程度愈低,则更喜欢看言情剧和传奇剧。此外,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年龄的电视观众的收视趋向也有差别。电视台正是注意到了这些差异,往往根据地域特色,照顾大数人的收视品味,对电视剧进行合理安排。中央电视台已经将第八套节目作为电视剧频道,推出了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电视剧。一些省市级电视台安排的电视剧也在日夜循环播出,满足了不同时差观众的收视愿望。河南卫视还首创了电视剧专栏《好剧回旋》,把一些优秀剧目重新播出,既可以满足广大观众回顾精品电视剧的要求,也可以让那些晚间喜欢看新闻专题等时事节目的观众,在白天到《好剧回旋》中“过把瘾”。随着中国电视事业与国际的接轨,很多优秀的国外电视剧也冲进了中国的市场,由于全然不同的感觉和强烈的异国风情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剧和韩剧。唯美、时尚的日本和韩国偶像剧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多演员成为青少年竞相“效仿”的偶像。目前,中央电视台与一些省市电视台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国外电视剧与国内“大辫子”清宫戏太多,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的优秀电视剧太少。

81益智型节目扩张。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年轻一代愈加重视智力开发,许多益智型节目悄然增多,如《致富之道》、《赢家》、

《猜中彩》、

《三星智力快车》等节目,都有较好的收视率。中央电视台近来又推出了《中国史话》等系列特别节目,受到大众尤其是中学生的关注与好评。对知识的追求是当代社会现代人具有的人格品位,笔者相信,益智性节目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会创造出全新追求的人与社会背景。

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

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具有独家优势的电视传

媒,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受众的重视,各级电视台内部管

理愈加科学与规范,电视节目的编排也日趋精细化、分众化,这

是与前些年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

11有关重大新闻价值题材的国内外大事“提速”报道。从

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节目编排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今

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紧抓时代重大事件,贴近有关改革开放的热

点问题、难点问题。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电台发出的首条消

息的时间是3月20日10点43分30秒;11秒后,中央电视台第

四套节目即以字幕形式编排播出;尔后,中央电视台很快就开辟

了《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节目,向观众介绍伊拉克战争发展的

最新状况,并由专家解释预测战事的发展,使受众通过直播直接

看到战事发展近况。在2003年的防治“非典”战役中,各级电视

台都开辟了防治“非典”专栏节目,利用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向

民众特别是隔离区公布疫情及防治情况,宣传国家的政策措施

以及一些预防的方法,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节目编排分众化“窄播”趋向愈加明显。目前,中央及各

省市地方电视台大都变综合频道为专业频道,而且,许多专业频

道还做了更细的划分。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又分别细分为:

《世界经济报道》、

《中国财经报道》、

《商桥》、

《供求热线》、

《中国房

地产报道》等栏目,以满足不同职业经济人士的需求。此外,各

类信息资源配置也日趋集约合理,如现在相当一部分省级电视

台新闻信息类节目约占15%,各类专题节目约占35%,娱乐性

节目约占50%,过去那种“盲播”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31受众参与节目比例增多。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

名学者施拉姆将新兴传播理念介绍给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电

视人懂得,过去传统的“我传你受”的“枪弹式”传播模式负效应

很大,电视宣传的效果取决于观众是否能够有效的接受,这就要

求电视工作者办节目应重视“双向交流”,多一些受众参与性节

目,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因此纷纷编排符合大众口味的

电视节目,出现了诸如《幸运52》、

《开心辞典》、

《大风车》等互动

式与游戏类节目。其中一些节目如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

营》、上海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曾风靡全国,为受众所喜闻乐

见,不仅锻炼出许多全国知名的节目主持人,而且给电视台创造

了品牌效应,并引领着其他节目的改革和发展。

41纪实表现手法与原生态语言节目受到“青睐”。电视的

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声画结合性媒体,因此,多采用原生态的景致

与语言更能增强电视传媒的可信度。继中央电视台20世纪90

年代中期《实话实说》节目之后,许多电视台纷纷仿效其风格创

办了一些具有亲历风格的节目类型,有些访谈虽然语言直白,但

未经处理反而更易打动人。例如,一些电视台通过隐性采访拍

摄一些“黄、赌、毒”之类的纪实新闻以及一些现场访谈直播,就

有很好的受众群,受到观众的“青睐”。

51调改节目编排已成为各电视台的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

现在,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电视台,一般每年都要做一项较大

的节目调改,时间大都在年尾年初时进行。在实行“末位淘汰

制”的电视台,调改节目编排的周期更短,更多的是把固定栏目

与临时栏目相结合,使节目资源配置更加灵活机动。

越来越多的电视人愈加深刻的认识到,电视节目编排科学

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电视台各种新闻与信息资源的最佳排

列组合,影响到一个电视台的宏观宣传质量,科学地编排节目不

302

◆学人论坛◆

仅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有社会时事专家分析的眼光、哲学家理性的思考、经济学家市场观察的精明与军事战略家运筹帏幄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不能轻视的。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使中国电视改革继集团化组合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地做好电视节目编排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严格按市场经济下各阶层受众多元需求的特点进行信息资源配置。

11电视节目编排应整体规划,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基本原则进行,这也是与国际新闻传播界规范做法接轨。当前,世界一些电视、广播业发达的国家,其电视专业的频道化、广播专业频率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就已基本完成。以美国为例,它现有99个频道,但是,既播新闻又播文体节目及生活服务内容的频道只有6个,其他93个频道都是专业化频道;它们甚至把电视细化到专门开设一个“病人频道”,广播音乐频率细化为“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节目,而现代流行音乐又细化为“摇滚乐”与“爵士音乐”子节目。这些精致编排节目的做法,很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和借鉴。把科学地把握各频道与栏目的定位、职责、特质与总体构思当作关系电视节目成败优劣的首要问题,是电视台办好各频道的关键。

21应善于根据不同时期的受众调查作为调改节目的必备前提与依据。现在,不少电视台每年都在调改节目表,但相当一部分节目表不注重受众分析,或调研滞后、关门造表,这是办电视节目的最大忌讳。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电视观众有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只有熟悉他们每天的视听时间规律与习惯,才能编制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当今,电视节目分众化趋向愈加明显,制定精细的电视节目表应成为电视台节目改革的一个关键性工作。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有两个发展空间应该注意:一是应充分重视双休日的节目编排。因为,根据近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北京市居民收视情况调查分析,在双休日,有55.9%的人看电视的时间比平时多。全天新闻综述、热点新闻分析、影视剧、娱乐性节目成为收视热点,这就给设计与调改节目提供了构想空间。二是要充分重视将白天的非黄金时段开发为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安排的就很巧妙:首播早晨8时30分,重播下午3时,正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起居习惯,即上午晨练,早餐后看电视,下午午休后看电视。

31应重视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与电视同行的先进经验及成功做法。当前,中国不少电视台编排节目还是一些行政人员操作,而国外大都是将最有专业资历与技能的业务强手配置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他们不仅要研究区域受众心理,还要研究邻台竞争对手的节目编排规律,以确定自己的竞争策略。目前,中国从中央电视台到省级电视台都急需一批节目分析专门人才来经常性地搜集国内与国外的电视节目编排表,通过比较研究,使自己的节目编排不断地得到改进与创新。当今国外电视同行一些编制节目的成功做法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开设的《家庭主妇》节目与英国有线电视台专门开设的《胖子》特别节目,纯属特别服务性节目,可谓匠心独运,而中国不少电视节目尚缺乏特色服务。比如,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为聋哑人特设《手语新闻》节目,为求职者开设专题节目呢?

41应该精细研究白天非黄金时段节目的合理安排与“新黄金时段”的二度开掘及利用。按照中国电视传播界的通常说法,所谓“黄金时段”是指从19点至22点这一时间段。一般而言,这个时段观众的收视率最高,收视层面最宽,收视欲望最强;而白天大都为非黄金时段。然而,从哲学角度来审视,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因时间、地点、对象的转移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或跳跃。如在中国,人们以前只有早间听广播而无看电视习惯,然而,自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率先推出《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推出《北京您早》节目后,由于它符合人们早起后想尽快得知一天最新的消息这个欲求和习惯,所以很快成了新的热播节目,非黄金时段也因此而变成新的“黄金时段”。的确,白天与深夜的节目编排虽有一些天然缺憾,但如果编排合理,也可能会发生微妙的效果逆转,如北京台的婚恋节目《今晚我们相识》、河北台关于介绍性知识的《健康夜话》等,由于时间安排得当,也使其原本受众较少的时段变成“黄金时段”。

51应把握好国外引进节目与自办节目的恰当比例。从各电视台综合情况来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外国影视剧有超载过滥趋向。据刘继南的《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统计,仅1990—1998年,中国引入电视节目790部。其中,港台130部,外国节目中美国266部,占全部引进外国节目的40.5%。由此看来,加大国产影视剧节目比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什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国产电视剧应特别注意质量,有些确实优秀的国产电视剧应适当增加重播次数。

61应特别重视按“新闻价值”的大小来安排节目与内容的播出次序。长期以来,中国不少电视台习惯于将政治活动、各种会议作为首播内容,而一些颇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平民报道却排在最后。这种习惯应当改变。近年来,中国不同版本的新闻学教材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应该重视新闻价值规律在各类自然信息筛选中的自发调节作用(当然,一些必要的、重要的政治活动和会议报道也应优先考虑,足量保证)。在这个前提下,应充分按照新闻事件的价值安排其“座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在执政党的领导下严格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71急需改革与刷新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电视文艺晚会往往是收视率最高的重档节目,尤其是节假日,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高达75%以上。而如今,不少晚会已形成俗套,下大力量改进与刷新晚会形式已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视业正在逐步推行制播分离制度,文艺晚会更宜采取社会招标方式,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创新。笔者以为,目前不少电视台综合性文艺晚会似乎过多,应当增加专业性的晚会与特色晚会。文艺晚会既要有类似《大梦敦煌》式的高雅艺术组合,也要有类似“东北二人转”、唐山“皮影戏”、川剧“变脸艺术”式的民间艺术,兼顾天南海北、工农商学兵的各种欣赏口味,尤其是多营造一些有中国地方与民族风格及个性鲜明的主持人,不断推出新套路、新拼盘、新面孔;还应多搞一些跨省乡近区域式、中外组合式、校园式文艺晚会,将室内直播与室外镜头、现实表演与历史图片资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推陈出新,给观众以更广阔的视觉与想象空间。

81电视节目应加强特技手段的运用。作为声画一体的传

402

河北学刊 2004?6

播手段,电视是所有媒介中表现形式与手段最为多样和灵活的一种。画面和声音的各种组合可产生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特别是运用特殊的手段和技巧,将对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有些电视台插播三维动画片就具有很好的收视效应,前些年播出的《葫芦娃》、

《宝莲灯》、

《黑猫警长》等动画片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然而,这方面也有不少重大缺憾,美国维亚康姆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李亦非就曾说过,“中国至今没有将孙悟空这样一个好的题材与形象,变成世界性的孙悟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电视特技的广泛应用也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有利条件。如某些消息中的数字既枯燥又不易记忆,使用特技手段将这些乏味的数字转化为整洁、清晰的图表,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则可以大大降低观众的识记难度,提高收视率。

作为信息载体的电视,是利用微波技术进行越区域、越国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体。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电视不仅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节目的制作和编排,还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1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应注意妥善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关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卫星传播的应用,电视转播在先进的卫星传输手段推动下,呈现出全球化电视传播趋势。目前,全世界的卫星节目有300多套,仅在亚洲上空就有近百套电视节目。其中,有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11个国家的近50套节目高悬在中国的上空。只要禁令一开,电视信号就会像倾盆大雨一样狂泻下来,将对中国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面对全球性的“电视文化大战”,中国电视业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积极吸收国外的进步文化,精心营造一些既能赢得国内受众、又能在国际受众市场占一席之地的品牌节目,实现节目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

中国应积极学习与借鉴国外同行编排节目和品牌节目创意的新鲜经验。国内现有许多作为收视热点的电视节目像电视速配节目、访谈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等大多以国外的节目样式为蓝本。例如,作为中国内地资格最老、影响最广泛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实话实说》是以美国脱口秀为蓝本的;《幸运52》是以英国的《G OBING O》为模板的。这些节目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借鉴国外同类节目形态的基础上加以本土化改造。在树立本土化民族特色品牌节目上,中国仍旧还有很大的

差距。因此,急需加大对电视节目的科研开发力量,充分依靠社会各界人士,花大力气打造一些诸如香港凤凰卫视台《铿锵三人行》、

《凤凰早班车》那样的有广泛影响力的重档节目。

21应妥善处理好电视节目编排中某些优质节目与广告时间的合理搭配的关系问题。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深入,电视业变吃“皇粮”为自负盈亏,电视台自身经济创收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现实生活中宣传与广告事实上都在和电视台争夺播出时间,尤其是争夺“黄金时段”。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呢?笔者认为,中国的电视台是社会主义媒体,其性质、特点、职能决定了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力求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当优质电视节目与广告在播出时间上发生冲突时,理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决不能见利忘义,为多挣钱影响一些重要内容的及时播出与足量播出。要坚持宣传与广告两分开的原则,特别要防止隐性软广告。做到这一点,必须双管齐下:一是从业人员必须自律,杜绝任何变相用金钱换信息的行为;二是媒介必须他律,从法律与规则上防止弊端,把纯洁的信息传给观众。同时,中国目前还缺乏一部完整的新闻法用来约束这些媒介的不当行为。在香港特区和美国,电视节目都被《新闻法》所约束,工作人员亦受媒介从业人员规则的制约。

31电视节目应正确妥善处理如何看待收视率与满意率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不少电视台衡量节目实行末位淘汰制,把衡量的标准都确定为收视率。一般来讲,好节目的收视率自然是高的,但冷静地分析一下也不尽然,一些有文化品位的节目如《读书》的收视率可能永远不会高于一些低俗搞笑类节目,这是一个两难之间的怪圈。因此,应当坚持全面科学的评价观,既要看收视率,更要注重考证受众的满意率,力求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电视节目质量价值的科学评估体系。

总而言之,电视节目的编排绝非是一个“雕虫小技”的业务问题,它关系到是否可以有效地增强中国电视节目整体竞争力的大问题。中国电视节目编排改革刷新潜力很大,据对中央同行业相关权威报刊检索发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少。因而,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的“后发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按照人类学文化进化原理观,文化的突破与超越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现代的迟滞者,二是具有高级传统的文化大国,三是处于现代化文化圈的边缘。中国无疑具备这些超越的条件。它表明,迟滞发展的中国不仅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而且具有避短扬长的创新可能。中国电视节目编排改革与刷新也必将是如此的。

The Status Q uo,Characteristics and T endency of the Layout of Chinese TV Programs

WAN G Ze-hua,J IA Xi-huan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 m unication,Hebei U niversity,B aoding071002,China)

Abstract:The key breakthrough in TV programs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layout of“selected playing”should go towards“deli2 cate playing”appealing to TV viewers.Every TV station should adjust itself and arrange programs according to viewers.It

is especially imperative that countless”narrow”programs full of individu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roduced,which is the future tendency of digital TV after the reform.

K ey Words:layout of TV programs;the status quo;characteristics;tendency

[责任编辑、校对:田卫平]

502

◆学人论坛◆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pdf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 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 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 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初创期至1990年6月15日改版: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 1991年至1995改版: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 1999年改版至2004年: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主要主持人主持顺序及主持人风格: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 节目板块:《开心一刻》《音乐星空》《请你参加》《新起点》《艺海春秋》《海外飞鸿》《天南地北》《东方奇观》《综艺快车》《综艺传真》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 2005年8月26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在这个晚上,一个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落下了帷幕,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以三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零八票的高票数,成为这场平民选秀的冠军。见证这一时刻的,是电视机前近4亿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个叫做李宇春的女孩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47年后,娱乐节目走向了癫狂。 90年代 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后来,它改名叫做《综艺大观》。《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节联欢晚会》。 《综艺大观》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开播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在全国综艺节目中长期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紧接着,《东西南北中》、《曲苑杂坛》等衍生栏目相继出现,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等晚会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文艺演出与电视媒体的结合。在文化事业发展尚显欠缺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民众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高,广大电视观众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将最优秀的文艺演出集中在荧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资源,覆盖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让观众足不出户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综艺大观》等栏目的发展造成了三个直接结果。第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目创作被过度开发,创作优秀节目越来越难;第三,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越来越急功近利。而正是这三个结果成为《综艺大观》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与《综艺大观》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有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正大综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一直起色不大,成为了制约中国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 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这一点在中国的影视业中尤为明显,遍观中国这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大片,类似于《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总是摆脱不了宫廷片,历史片,武打片等范畴,尤其是《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电影的一再翻拍,更是将这一问题反映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电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春晚缺乏创新性的言论在这些年中被提了好多次,许多青年人反映春晚越看越没意思,固定的套路,不变的人物,较少的参与度,使得春晚的可观赏性越来越差,而与之相对应的山寨春晚却越来越红火。不得不令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二、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化发展的软件,那么技术和设施就是硬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技术的支持,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以前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正是由于他们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而在近代,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看电影时十分热衷于3D电影,但是中国的3D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应用也并不广泛,当外国的电影以火爆的场景,绚丽的特技,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吸引住中国观众时,中国电影市场却无法及时挽回观众,长此以往,必将为外国的文化侵略创造条件,影响十分深远。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21 世纪的脚步已日趋临近之际, 世界文化结构也面临着重大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尽管西方现代的强势文化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被证实其强势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一统天下。而世界新兴地区的崛起, 不仅从政治、经济, 也从文化方面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各种文化的多元并存, 可以说是新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此全新局面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由这一新的视域来再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立足于当代, 以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在此客观基础上对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价值作一番全方位的透视, 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求以求其中真义。 那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溯一下历史。 众所周知,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世纪时代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 然而近二个世纪以来, 它却备受蔑视、挑衅、挫折与打击。清朝末年, 一些怀抱救国图强宏愿的仁人志士, 在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时, 已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种种流弊, 纷纷冲破儒学传统的束缚, 力倡变法, 以图改良, 于是, 西学东渐之风自此大盛。到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建制自上而下被彻底摧毁, 虽然就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结构而言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但从此以后, 失去其具体的托身之所的儒学确已变成了“游魂”, 再也无法恢复它以往那种君临天下的地位。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本身即是以反传统为其重要标志的,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导致“五四”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采取敌视的态度,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致使“五四”以后教育界的主流视“读经”为大戒, 一般人不但平时接触不到儒学, 而且耳濡目染多为讥骂之词, 于是, 儒家的源泉至少在知识阶层中确有渐呈枯竭之象, 而此后近四五十年间, 更因民间社会被消解、荡涤而逃遁无地。一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 美国汉学家勒文逊还认为, 儒家将会是只有在博物馆里面才找得到的东西, 而国内在文革时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扼杀更是史无前例的。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攻击与剿杀之后, 似乎已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从70 年代开始, 随着日本与所谓的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经济起飞, 人们再次目睹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于是重新引起了海内外的普遍关注, 掀起了文化热潮。然而这一切似乎只限于学术界, 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的20 年, 由于国门大开, 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的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加之以上种种历史的原因, 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的精粹, 在他们的文化记忆中, 更多的是对它的否定与批判, 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 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十年来, 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的政策及相关法令, 并将其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 推广普及教育, 然而时至今日, 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 但总的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 而另一原因, 既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的道德价值, 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 在人们的头脑中,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就只剩下了其德育功能, 更何况抽象、空洞“口号”式的宣传非但于事无补, 反而容易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导致 此项工作难于落实到思想意识的实际层面, 最终其结果只能是传统文化渐趋僵化、了无生机。这显然有违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西方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 而是生命洋溢的, 有如一道洪流, 离开它的源头愈远, 它就膨胀得愈大。”如上所述, 我们不难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绝不缺乏不断发展自我的内在机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学年论文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年级:09 学号:200902024113 姓名:闫亚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刘维维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学年论文 院系政法与传媒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年级09姓名闫亚红 题目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成绩 系主任(签章) 年月日

内容摘要 在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游戏益智娱乐等多种视听享受,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等方面也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过晚,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一些差距。本文将从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背景出发,针对当前一些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并由此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综艺节目发展历程问题对策前景

目录 一、传播模式与噪音 (3) (一) (3) (二) (3) 二、 (4) (一) (4) (二) (4) (三) (5) 三、 (5) (一) (5) (二) (6) 参考文献 (10)

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 在观众的普遍认知当中,一般只是把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和其它科教节目、民生节目、新闻类节目等区别开来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艺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在各种新型电视节目争奇斗艳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看。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论者主张在电视节目中,除了新闻类(含纪实节目)、经济生活类(含服务教育节目)和文艺类节目中的电视剧外,都可以归入综艺节目之列。这样的界定自然过于宽泛。 而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不妨说,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一种很重要的节目类型,它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方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的等等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① 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节目类型,都有其占据主导地位的节目理念。 ○1综艺表演类节目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曲苑杂坛》等央视节目。《综艺大观》一经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这类节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融合了高雅品位和大众品位,在人们审美内容非常贫瘠的上个世纪,极大的满足了受众观赏需求。但由于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形式十几年如一日,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最终被“末位淘汰”,退出了荧屏。 ○2游戏娱乐类节目时期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心中电视节目的形象,原来综艺节目不是只有唱歌、戏曲、相声等文艺表演。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招牌,集游戏、表演、竞技、参与和搞笑于一体,一改往日国内综艺节目的正统、庄重,以活泼、清新、娱乐的新风尚掀起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潮。《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紧随其后,《欢乐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等一批有影响力 ①张国涛.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J].现代传播,2005(6).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发表时间:2019-06-18T10:31:34.527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1期作者:杨润正[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体现,让其继承发展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和内涵:第一,注重精神生活的内在表现,其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侧重物态的表现,以衣食住行的习惯,形成日常外在的规范。第三,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形成独立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成为多元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现代设计的推动力。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设计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之一。其包含的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只有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借鉴、运用等一系列工作,都能够对于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起到启发和深化作用、创作出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跨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过度”的反传统,保护力度的缺乏,都成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问题。 2.1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缩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带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年轻人热衷外国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契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存在断层问题,优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致命的,也动摇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搭建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空间,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交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培育及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力之举。 2.2文化传承“青黄不接”,发展难以与时俱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人渐渐老去,这样尴尬的传承及发展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传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面缺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显得越发渺小,缺乏时代价值的体现;其次,传统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僵化的文化形态、单一的文化形式,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虽然国学热的兴趣,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发展力不足。 2.3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文化流失问题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是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实反映。首先,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缺乏有效的工作建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进而文化保护不到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流失;其次,文化创新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文化创新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保护,这样的形态,必然导致文化流失。3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站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构建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包容西方优秀文化,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3.1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到位。为此,①我国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在融合发展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②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强化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拓展,在创新发展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③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价值,能够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共筑美丽、幸福中国。 3.2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点评中国十大收藏类电视节目 呈现泛滥趋势扰乱收藏市场文物专家建议整顿鉴宝节目 鉴宝何以变鉴草 2005年7月,一只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 经过笔者的粗略统计,截至2007年3月份,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主要有以下十个:央视二套的《鉴宝》,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经济生活频道《宝藏》,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成都电视台《成都商行――西部珍藏》。 下面简单介绍以上正在播出的收藏类节目。 1.央视二套的《鉴宝》 在内地所有收藏类节目当中,《鉴宝》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来自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率调查显示,《鉴宝》的收视率经常跟《非常6+1》相仿佛,名列二套前茅。《鉴宝》是央视二套《艺术品投资》的周末版,《艺术品投资》还是比较常见的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栏目,其定位是“反映艺术品最新收藏动态、借助藏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艺术品投资》)网页介绍),播出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每天17:00首播,播出时长30分钟。客观来说,《艺术品投资》影响力非常小,主要原因一是播出时段较差,另外操作方式传统,节目内容也缺乏特色。而《鉴宝》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形式更加活泼。其实严格来说,《鉴宝》应该归属到娱乐节目范畴,只不过把收藏品作为游戏内容罢了。 《鉴宝》的影响力大,跟它所属的强势媒体有关,还是黄金时段,以及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操作,然而问题也正是出在“娱乐”上,在网上、平面媒体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对《鉴宝》的质疑,比如2004年《中国艺术报》有篇文章《鉴宝鉴出了什么?》,文中指出“部分收藏家和鉴定家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节目提出质疑,认为该节目中专家给出的价格水分太大,一件鉴定为50万的瓷器,真实的市场价格最多5万。另外鉴定过程过于短暂,不符合文物界业内常规。近日,更有媒体表示,目前中国收藏界本来就“虚火过旺”,《鉴宝》的不严肃性更是给这种不正常现象火上浇油。专家只能辨别东西的真假,却未必掌握市场的行情。电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