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1观沧海

诗词1观沧海
诗词1观沧海

诗词1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实战演练一

7.诗中“星汉”指的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实战演练二

7.诗中“竦峙”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 首句点明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水何澹澹”两句勾勒出大海壮丽的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D. 诗人借大海抒写了自己高远的抱负。

实战演练三

7.诗中“志”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实战演练四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实战演练五

7.诗中“星汉”指的是___。(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

C. “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 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实战演练六

7.诗中“星汉”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实战演练七

7.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B.竦峙:高高耸立。

C.萧瑟:凄惨悲凉。

D.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8.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的胸襟和的气度。

实战演练八

7.下列诗句与本诗描述的季节不同的是 (2分)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D.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8.“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的真实景象;“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的真实景象。 (2分)

实战演练九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实战演练十

7.下列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8.诗人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2分)

实战演练十一

7.诗中“澹澹”的意思是(2分)

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2分)

A. 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

B. 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

D. 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实战演练十二

7.与“东临碣石”的“临”意思相同的选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8.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远大抱负。(2分)

实战演练十三

7.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B.竦峙:高高耸立。

C.萧瑟:凄惨悲凉。

D.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8.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的胸襟和的气度。

答案:

一、7. 银河 8. C

二、7. 高高耸立 8.A (此句未点明时间)

三、7.志向 8. A

四、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8.B

五、7.银河8. C

六、7. 银河 8.B

七、7. C 8.旷达乐观

八、7. C8.山岛和海水大海吞吐日月星汉

九、7. B 8.大海的雄伟壮丽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十、7. B 8.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十一、7.水波摇动的样子 8. B

十二、7.D 8.希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

十三、7. C 8.旷达乐观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1)

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 一、表达技巧分析类 表达技巧分析=说出表达技巧类型+结合内容分析说明+表达作用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二、情感主旨提炼类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 ①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②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③ 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 ④ 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 ⑤ 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 ⑥ 抒发个人忧愁、寂寞、苦闷、伤感、恬淡、闲适之情。 三、诗歌意境鉴赏类 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 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特定形象解读类 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 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应包括三个要点: 1.阅读诗歌,根据题目所指定的范围,找出相关的诗歌形象。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一形象的特点或具体细节做进一步的描写或说明,使之详细化。 3.揭示形象的内涵,即读懂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社会内涵、时代内涵等。 五、语言文字类 语言文字类(即“炼字题”,在此平台可查询我们之前的课件哦) 语言文字推敲=字(词)含义+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拟物)+字(词)的表达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指明哪个字用得好;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更好。(“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 2、采用了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的字(词),须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

英国诗歌赏析1(本科)

Sonnet 18 William Shakespeare S 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 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 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 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Selected Metaphysical poems by John Donne I. THE FLEA Mark but this flea, and mark in this, How little that which thou deniest me is ; It suck'd me first, and now sucks thee, And in this flea our two bloods mingled be. Thou know'st that this cannot be said A sin, nor shame, nor loss of maidenhead; Yet this enjoys before it woo, And pamper'd swells with one blood made of two ; And this, alas ! is more than we would do. O stay, three lives in one flea spare, Where we almost, yea, more than married are. This flea is you and I, and this Our marriage bed, and marriage temple is. Though parents grudge, and you, we're met, And cloister'd in these living walls of jet. Though use make you apt to kill me, Let not to that self-murder added be, And sacrilege, three sins in killing three.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曲三首

13、诗词曲三首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作者,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 2、基本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升华: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设计:3课时(总26--28课时) (一)行路难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

古诗词鉴赏1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答: 答案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 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1诗歌鉴赏2

、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回答问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一诗句的意境与“月落乌啼”相似,这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 。 2、第一句的“霜满天”应如何理解? 3、“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怎么解释?“愁眠”指的是什么人? 4、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有诗意美的印象就 5、这幅画,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 _______________ 。枫、火本为无情之 物,着一 : _____________ ”字皆成有情之景,意境优美。 【试题解析】I、明月别枝惊鹊2、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3、“对”当作“伴”理解。“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3、“对”当作“伴”理解。 “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4、寒山寺夜半钟声;5、诗人的思乡之情;愁。 二、阅读刘禹锡《石头城》,完成各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位于南京市西,孙权修筑,贮藏军器财宝,置兵戍守。六朝均建都于南京,石头城常用来象征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权势的盛衰。 1、有人说第一句的“在”字,容量极大,用得极好,请加以分析。答: 3、这首诗通过描写石头城这一古迹,感叹 ________________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

的讽喻之情。 【试题解析】1、“在”说明只有周围的城墙仍在,旧时的繁华景象已化为乌有。2、言外之意是石头城已变成一座空城,只有月光仍照着它,以自然景物的不变来衬托人事的无常。3、历史兴亡、时代变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1一3题 摸鱼儿(并序)辛弃疾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 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 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2、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的 “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试题解析】I、比喻、拟人;2、主和派(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3、愁指的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自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蟋蟀 l、词中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 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I(tiǎo)酣(hān)扁(piān)舟饯 (jiàn)别校(jiào)书蓬莱(péng lái)二词语解释:高楼:即题“谢I楼”,南齐诗人谢I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 校书郎。清发:清新秀丽。逸兴:超逸的意兴。散发:不 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谪仙人(指 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 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 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I 楼,乃作此诗。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 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I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I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I,是

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叔云:李白族叔李云 (华)。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二)结构分析:开头说:以往的岁月已经弃我而去,无法挽留;如今的岁月却只能使人心烦意乱,忧心忡忡。 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写秋高气爽、寥廓明净的天空,如此壮阔明朗的景色,使诗人不觉烦忧顿释,精神为之一振,“酣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又从胸中情转到眼前景。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以谢I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I一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七、八两句就“酣 高楼”进一步渲染,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可以登上青天揽取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 丈的情感转折,正是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然。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坚持自己理想,保持人格清白,誓不与昏乱现实妥协的决心。(三)整体感知:

《观沧海》教案 (1)

《观沧海》 曹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 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 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 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 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诗歌鉴赏1

诗歌鉴赏1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new) 1.关于诗歌形象需掌握以下内容 2.概念含义 3.鉴赏要求 4.常见人物形象 5.常见景物形象-草木类 6.常见景物形象-动物类 7.常见景物形象-器物类 8.常见景物形象-气象地理类 1.关于诗歌形象需掌握以下内容 2.概念含义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2.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3.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3.鉴赏要求 1.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景物形象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3.事物形象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4.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名利、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悠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反映了他体察人民痛苦,反对征伐的思想感情。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5.常见景物形象-草木类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集体合而为一。 1.草木类 (1)梅花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课题:诵读欣赏《 诗词 曲三首》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背诵三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诗的句法。 3. 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手法。 【学法指导】 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jiàn()别酣()高 楼péng lái ()()塞() 下举杯xiāo()

愁扁()舟燕()然未勒() 2.简介三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3.认真阅读《诗词曲三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 《渔家 傲》 《天净沙?秋 思》

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 导入 2.资料平台 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李白、范仲淹、马致远及其三首 诗词 曲创作的背景。 3.百家争“诵” (1)反复诵读《诗词曲三首》,结合书下注释或参考相关资料,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正确说出三首诗词曲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词曲,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4.“意”想天开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还读出了哪些场景,哪些意境,哪些情感? 5.小结 三、课堂巩固 1.《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 字:;诗中李白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愁多 的诗 句:, 。 2.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

诗歌鉴赏 1

诗歌鉴赏 专题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点: 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高考考查这三类形象的试题都出现过。 典题1(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zēng]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一二句刻画的自我形象是容貌病态怪异(形),三四是性格坚忍不拔(神)。 白描对比比喻 细节描写 鉴赏人物形象 ㈠人物形象分为两种:一为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二为诗人以外的形象。 ㈡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形象特点(常见诗歌人物形象见《南方新课堂》P127)

2、怎么塑造形象(翻译和手法) 3、塑造形象的目的(表达了什么情感态度) ㈢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可注意几点: 1、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动 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 写等)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 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⑴看注释:能了解诗人的形象 特点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⑵看诗人的语言行为神态 悲情 由此可得以下答案:诗人的形象特点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 情。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重用贤才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 3、解读全诗,了解其写作意图

(暑期一日一练)2020届中考语文 诗词曲三首练习(无答案) 新版 新人教版

诗词曲三首 (一)《观沧海》 赏析品味: 1、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3、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品味: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赏析品味: 学生思考: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以“”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背诵诗词曲三首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答案:(一)《观沧海》 2.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3.“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4.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 曹操(1)(1)

观沧海①曹操(第7课时) 东临②碣石③,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⑥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⑦,歌以咏志。 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摘要》,诗歌《嵩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过这里。 ④﹝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 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整体把握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接下来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1)“若”好像的意思,借助奇特想象和高度夸张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创造一种开阔的意境。 (2)以沧海自喻,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来抒发诗人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虚写、想象、夸张,诗人运用奇特想象,展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诗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导读:观沧海原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

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上文是关于曹操《观沧海》原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诗词曲三首》教案()

诗词曲三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 3、训练诗的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为难点,目标3为重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注意字音。 2、明确读音:酣揽朝扁燕 3、播放录音,学生听、体会。 4、竞赛朗读。 三、分发讲义,自主赏析。 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①查资料,了解李白; ②理解“抒情、送别、点题、想象、写愁、逃避现实”的句子;

③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2、《渔家傲》 ①理解写景与抒情;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3、《天净沙·秋思》 ①理清写景与抒情的句子;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自主练习与检测》上的本课文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宣州谢脁楼 饯别校书叔云 逃避 写愁 点题 送别 想象 抒情 渔 家 傲 天净沙 ·秋思 游子思乡 悲凉秋景 抒发情怀 描写 秋景

附译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大风万里吹送秋天南归的雁,面对此景,正可以在高楼尽情畅饮。你的文章刚健清新,我的诗歌像谢朓那样清新秀发。都满怀豪迈超逸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要上青天摘取明月。抽出宝刀去砍断流水,水流得更急。举起酒杯借酒销愁,结果反而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如意,我明天早上就散着头发,归隐江湖。 《渔家傲》译文 边塞的秋季到来风景奇异,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没有留恋之意。号角声吹起,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也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样的群山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大门。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家乡,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在边塞守边的将士在夜深久久不能入睡,将军长满了白发,战士悄悄流泪。 《天净沙?秋思》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上住着几户人家,在荒凉的古道上,在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悲痛到极点的游子还在天边极远的地方。

诗词鉴赏1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一、考点概说 ①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 ②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④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①②为传统考点;③④为新课改后北京卷的新要求。) 解读:(1)起点:理解诗歌。 (2)重点:形象、意境;思想、感情;(属“理解”范畴) 语言、技巧。(属“鉴赏”范畴) 因此,具体考查内容可推演为以下5种: ①内容的理解 ②语言的鉴赏(着眼局部,鉴赏重点词语或精彩诗句;着眼整体,鉴赏整首诗的语言特点。) ③表达技巧的鉴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问、反语];艺术手法[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④意境的鉴赏(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通过对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以及表达技巧等进行综合分析完成。) ⑤形象的鉴赏(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景或物) 二、怎么读 1.整体把握: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读的时候,需要我们有这样两个意识: (1)诗词使用的语汇是古汉语,因此绝不能用现代汉语想当然,否则会闹笑话。 试举一例,姜夔《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最后一句“藕花多处别开门”,就不能按现代汉语理解为“不要开门”,而应理解为“另开一门”,相近的比如“别开生面”中的“别”。 (2)因为押韵、平仄的需要,诗词往往会出现调换顺序的情况,理解时要注意前后关联。 试举一例,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诗歌鉴赏1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不过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不过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能够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赏析: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先记叙墨池的方位、形状、传闻,然后发表议论,接着记叙王羲之的轶闻,再议论后世之所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联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养。最后记叙学官王盛为推广王羲之的事迹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对其用意发表议论,从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题。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所以,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使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 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