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优秀课件.ppt

回延安 公开课教案

2回延安 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歌,深入体会情感 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延安》是一首用民歌体形式写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贺敬之的激情。 二、作者介绍 贺敬之(1924一),当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贺敬之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建国后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朝阳花开》《乡村之夜》等诗集。 三、背景资料 《回延安》作于1956年,当时诗人贺敬之回到曾经生活过6年,但又阔别10年的延安,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自己回到延安的所见、所忆、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总结 《回延安》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10年重回母亲延安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之后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五、问题探究 1.《回延安》中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答:“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把物当做人来写,将延安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成是“母亲换新衣”,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六、技法运用 学习《回延安》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 这首诗里有一句是“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而作夸大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身体怎么能长翅膀?脚怎么能生云?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来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感。这种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PPT)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PPT)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

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PPT)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