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是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21世纪的地球上,依然有8亿人处于粮食短缺状态,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袁隆平带领他的中国科研队伍,穿越科学的阴霾,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从1995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15个水稻生产国,如印度和越南等,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朝鲜、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德国、埃及、美国、印尼、新西兰等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2006年,袁隆平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

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袁隆平院士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湖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鲁华经常出国执行政府间的杂交稻合作协议,她向记者感慨:在国外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每当到一个国家,无一例外地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有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该国的农业部长、科技部长听说鲁华来自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高兴像孩子似的,亲自招呼她坐在旁边,给她戴上具有民族风情的五彩云帽。湖南省农科院开发处副处长方志辉2003年9月和鲁华一起去过印尼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亲眼目睹感人的一幕:中国杂交稻为当地农民增产最高达到93%,他们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高喊“八古斯!八古斯!”“中国万岁!”,一群又一群农民跳起欢快的舞蹈,向来自杂交水稻故乡的中国人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杂交水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地方,就有毫不矫情的浓情厚意。

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并为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成为我农业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是对于多数科学家来说,是除了诺贝尔奖之外的最高荣誉。

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瑟罗纳说:“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的当选也为美国科学院增添了光彩。”

从1964年到2007年,4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虽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也经历了重大失败,但党和政府都没有因为失败而终止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1967年,湖南省科委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立项,拨出科研专款,为袁隆平配备了科研助手。这在我国科学史上是少有的。70年代初,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研究协作机制。“三系配套”以后,在这些机制的基础上组建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20世纪90年代,杂交水稻成为历届总理都极为关心的“总理项目”,国务院多次从总理基金中直接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杂交水稻研究,

2003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5年8月13日,袁隆平又迎来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拉着他的手亲切说:“袁老师研究的超级稻,不仅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对解决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的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看来,超级稻的科学价值,已经超出国门了,影响到世界。东南亚的几个国家领导人,同我见面的时候,都指名要中国帮助他们发展超级稻。所以呀,袁老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今天,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组织列为解决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也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援外项目。

中国农民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投之以木瓜,他们报之以桃李。

袁隆平的生活秘书兼司机戴牛松回忆说,1990年的一天,他和袁隆平去湖北考察杂交稻的增长情况,在黄冈和罗田之间的一个小镇上,乡亲们认出了袁隆

平,没有任何人组织,一下子就来了1万多人围着袁隆平问候、握手,他们都要看看这位给农民带来福音的“米菩萨”。回来时,更多的人已经早早等候在那里……

在长沙,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农民和他的乡亲们要自发为袁隆平塑了一尊像,袁隆平得知,写信阻止未成,深感不安,很不高兴,好几天没睡好觉。

湖南郴州北湖区华塘镇的曹宏球,因为出生在1960年粮食大饥荒的年代,他的童年总与饥饿相伴。1975年,杂交水稻在村里推广了,收获的季节里,到处都是沉甸甸的稻穗,曹宏球家里终于吃上了饱饭。粮食够吃了,节省下的土地用来退耕还林,种植瓜菜,曹宏球后来还养蜂,成了地区的致富能手。

吃水不忘挖井人。1995年春节,他在自己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1997年,他北上北京房山找汉白玉,到保定做模型,去湖北衢阳找人雕刻,前后共花费6万多元。和曹宏球一同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听说他要给袁隆平塑像,自发捐出了2亩田。他们把袁隆平塑像的地方叫做“稻仙园”,因为,袁隆平就是给大伙送来稻谷的仙人啊。

农民只能用这样词语称颂袁隆平。在他们的心目中,吃饭就是杂交稻,杂交稻就是袁隆平。

如今,“稻仙园”已经拓展为80亩了,供成千上万怀着敬仰的人前来参观,而曹宏球依然像当年那样为塑像清扫灰尘。

采访快要结束时,他对记者总结了这样一段话:“我为院士立像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崇尚科学。我雕刻出来的不仅仅是米菩萨袁隆平的躯体,更是一面科学的旗帜!”。

霎时,满座皆惊。这位农民升华了的朴素的情感,也激荡在记者的心头。

故事总是这么一段一段地延续着。

新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开头的:他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有一天真的成为了现实,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城市乡村,大江南北,神州内外,人类永远不再饥饿,他们奔走相告一个传奇的名字――袁隆平。

5月的长沙,炎热的夏季悄然提前。

中国杂交水稻的生命之环正值成熟的秋天。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改变世界的物理学(黑龙江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2分) 人类有5000年的文明史,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A. 因为技术还不够成熟 B. 以上各原因都不是 C. 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D. 因为物理学还没有发展起来 2 【多选题】(2分) 为什么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特别是19世纪电力技术革命、20世纪物理科学的百年成果以后,人类社会才发生了如此迅速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性发展? A. 因为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B. 因为数学的迅速发展 C. 因为化学的迅速发展 D. 因为物理学成果的迅速推广

3 【单选题】(2分)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A. 电磁学和热力学 B. 牛顿力学和热力学 C. 牛顿力学和光学 D.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学 4 【单选题】(2分)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A. 牛顿力学 B. 相对论学 C. 经典电磁场理论 D. 热力学

5 【多选题】(2分)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A. 相对论 B. 热力学 C. 电磁理论 D. 量子力学 6 【多选题】(2分) 为什么说物理学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A. 以上各种原因都不是 B. 因为物理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了新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崛起1014cm-3 C. 因为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科学和技术甚至社会的发展 D. 因为物理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了新技术学科的崛起

7 【多选题】(2分) 物理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学科,以下哪些学科与物理学的发展有关 A. 量子化学、拓扑量子场论、分子生物学 B. 人文科学、量子化学、拓扑量子场论 C. 分子生物学、人文科学、量子化学 D. 拓扑量子场论、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 8 【单选题】(2分)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提出了著名的什么关系式?从理论上预言了原子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A. 质能 B. 动量 C. 量子 D. 动能

高中作文带批改评语

高中作文带批改评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理想信念、民主法制、忠诚爱国、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谐文明、敬业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宽厚兼容、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十二个方面。 任何价值观都存在于社会之中,体现在社会之中。在古代的中国,国民以忠君爱民为本,历史上出现了家喻户晓的岳飞、包拯、文天祥等人物。他们忠诚爱国、公平正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革命时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革命战士浴血奋战,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让我感动。“风暴海燕”徐特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为了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烈士。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连年的战争,百废待兴,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全国人民热血沸腾,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大建设中。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李四光“打破中国贫油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创新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岗村“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无意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因此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迹。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使农民奔小康的热情空前高涨。经过了几十年的辛苦建设,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文明、民主、独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的变革,我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中,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这些都反映了某些人的价值观取向,我们是新中国的阳光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确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观、价值观,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勇于发现,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团结协作,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评语:这篇文章开头先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第二段谈感受。采用总分的段落结构,以时间为序,既举例论证,又推进时间发展,逐步说到现在,自然挽合。结尾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发出号召。 当残奥会被拉开帷幕时,总会有太多的感动。感动化为画卷,呈现出奋斗的精神;感动化为音符,沁入人的心扉;感动化为泪水,倾洒对健儿们喝彩。 是什么支持他们笑到最后,是什么使他们获得鲜花与掌声,是什么使他们成为最后的赢家?是信念,那股心中永不灭的圣火。 信念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信念支持他走到最后,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从来都未曾畏惧,他从未放弃那个信念——解放科西嘉,在全法国建立共和制,是信念使他过关斩将,英勇杀敌,毫不畏惧一切。在没有武器和粮食时,在后援被敌方切断时,在孤军奋战于异国他乡时,他——拿破仑,从来就没有倒下,他始终有这么一个信念在支持他,支持他打完每一场战役,成就神话般的色彩人生。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doc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 人民远离饥饿。 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从战乱中的逃难娃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袁隆平带给我们的 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传奇故事。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 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 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 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 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 民做实事。 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 孜以求。 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 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 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 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 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 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 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 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 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 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 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内总学时:36 课程负责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源泉,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学生学点物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门课只有一学期,且学时数很少,合理的安排好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兴趣,通过学习有所收获,既学到知识,又学到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文科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录像、演示实验等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章导论(2学时) §1.1世界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1.2从自然哲学到物理学 §1.3经典物理学产生的条件和建立过程 §1.4 19世纪物理学的成就和危机 §1.5 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1.6物理学的社会教育和思想教育功能 第二章航天与力学(2学时) §2.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展 §2.2宇宙速度与动量及机械能守恒 §2.3人造地球卫星及其应用 §2.4航天器的运动和角动量守恒 第三章无处不在的波(2学时) §3.1振动 §3.2声波 §3.3电磁波概述 §3.4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3.5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3.6无线电波、广播和电视 §3.7微波、雷达及其应用 第四章奇妙的有色世界和无色世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学时) §4.1光的量子性 §4.2量子能级间的跃迁和辐射谱 §4.3颜色从哪里来 §4.4红外线与紫外线 第五章微观世界及其探索(2学时) §5.1揭开研究微观世界序幕的三大发现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5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二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焦裕禄 D、钱学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却依然研制出原子弹,其主要原因是( ) A、向国外反华势力炫耀我国军事实力 B、时时刻刻为新的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C、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D、增强军事实力,应对美国的对台政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据参考消息报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2017年10月17日上午7时30分,由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B、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同学想给加拿大的杂志社发一篇论文,他选择最便捷的方式是( ) A、寄封挂号信 B、采用邮递特快 C、航空邮寄 D、发电子邮件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称号的科学家是( ) A、华罗庚 B、钱学森 C、邓稼先 D、袁隆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中飞船的成功发射( ) A、实现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梦想 B、标志着我国开始掌握了飞船发射技术 C、标志着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 D、使我国成为第一个送人上太空的国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学设计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课型:活动性学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科学家袁隆平的图片、故事,人生经历等资料,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故事和事迹了解袁隆平,使学生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情感。 2、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生:利用阅读故事书、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等多种方法查找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并按照教育经历、科研之路,水稻知识、主要贡献、个人荣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1、师:展示两张照片,并让学生指出图片中的农作物的名称--水稻 2、师:提到水稻,你们能想到哪位科学家--袁隆平 3、师:展示关于袁隆平的照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二)讲授新课 1、主要贡献 师: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给你们的课后作业你们有没有完成啊 生:完成了

师:真棒!上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让你们课后查阅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摘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 生:拿出资料。 师:袁隆平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具体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生:........ 师:非常好,说的比较全面,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作出的贡献进行归纳整理。 (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突破1000公斤。 (2)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亿公顷, 增产稻谷亿多吨。 (3)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个人荣誉 师:袁隆平一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奖项,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摘录的相关内容。 生:........ 师: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的个人荣誉进行归纳整理。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2001年2月19日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10 获世界粮食奖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4-0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2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doc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的故事 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xx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

散文精选之我心目中的物理学

我心目中的物理学 【摘要】从我接触物理学的那一天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不可自 拔的喜欢上了它。一,物理学能满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二,从过去几世纪,物理学和物理学家正最大程度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三,物理并不仅仅是一门研究真理的自然学科,更是一门锻炼解决 问题思维的方法论学科。四,实际上物理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了解世界,改变世界。 【关键词】喜欢;好奇心;改变;方法论;物理专业 从我接触物理学的那一天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不可自拔的喜欢 上了它,在某些人看来物理学有些枯燥,那是他们并没真正认识物 理学,那么我心目中的物理是什么样子呢?我为什么近乎狂热地喜 欢它呢?听我慢慢道来。 一、物理学能满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我从小就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有好奇心的人,总是想弄明白 更多的事情,他们不在乎那么多有没有用,他们在乎的是能不能够 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去去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一切都是 那么地有意思,他们不害怕挫折,不害怕失败,不害怕他人的嘲笑,他们只在乎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总是快乐的,总是有趣的。 我们的好奇心往往避不开,宇宙是什么?宇宙是什样子?生命 是何时起源的?外太空究竟有没有生命?诸如此类的问题。当我接 触到物理学并深一步了解它时,惊喜地发现这些正是物理学所研究 的范畴。当然它给我的惊喜还不止这些,它给我打开一扇窗,让我 有幸一睹另外一个神秘多彩的空间,它也逐渐成为我认识这个世界 的工具。 二、从过去几世纪,物理学和物理学家正最大程度地改变着这 个世界 物理学从400年前的力学和天体力学到18和19世纪的电学、 磁学和统计物理,到了今天它包含了材料、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宇宙和生物学里越来越多的领域。而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们为 了应对他们所处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创造了数学上、概念上和仪器 上的新工具。物理学家曾经是,并且将继续是科学上机会的敏锐发 现者。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最大程度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那些年改变世界的应用型诺贝尔物理学奖,有的是开创时代的工具,有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眼睛,让我们

广东省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D卷(新版)

广东省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 (共6题;共40分) 1. (5分)(2017·海南) 将下列文字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在横线上。 志存高远筑梦想脚踏实地行四方。 2. (8分) (2016九上·蚌埠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之美焕发盎然生机。触摸一缕阳光,你会感受生命的绚烂;采撷一束鲜花,你会嗅到生命的芬芳;líng听一声鸟鸣,你会领略生命的惬意;___________,________。与自然亲近,你会 A (心旷神怡/心安理得);与生命相拥,你将充实丰盈。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注音。 líng________ ________听盎然生机 (2)填在A处横线上的成语是________。 (3)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3. (8分) (2017七下·句容月考) 下面语段中部分句子有语病,请按照提示写出修改意见。 ①一个民族应该值得回顾的辉煌历史,②它会稳定和提升现在的现实生活。③人们通过对先人所经历的艰苦磨练和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回忆,来升华和照亮现在的生活。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④这种经验财富,如果得到巧妙的运用,就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如果滥用或误用,就会导致空想、迷惑和失败。 (1)第________句成分残缺,应“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 (2)第________句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一词。 (3)第________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和“________”调换。 4. (5分)仔细阅读下边的漫画,并联系《皇帝的新装》一文,说说这则漫画的深刻含义。 5. (10分) (2019八上·宣州期中) 默写。 (1)牧人驱犊返,________。(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 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 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

超对称理论的发现历史 摘要:超对称自提出到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在实验上却始终未能观测到任何一种已知粒子的超对称伙伴,甚至于连确凿的间接证据也没能找到。尽管如此,超对称在理论上非凡的魅力仍然使得它在理论物理中的地位节节攀升,今天几乎在物理学的所有前沿领域中都可以看到超对称概念的踪影。一个具体的理论观念,在完全没有实验支持的情况下生存了将近三十年,而且生长得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这在理论物理中是不多见的。它一旦被实验证实所将引起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S. Weinberg (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者之一) 所说,那将是“纯理论洞察力的震撼性成就”。当然反过来,它若不幸被否证,其骨牌效应也将是灾难性的,整个理论物理界都将哀鸿遍野。 关键字:超对称伙伴、玻色子、费米子、大统一能标、大统一理论正文: 1、超对称破坏的起源与简介 对超对称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时P. Ramond、A. Neveu、J. H. Schwarz、J. Gervais、B. Sakita 等人在弦模型(后来演化成超弦理论) 中、Y. A. Gol'fand 与E. P. Likhtman 在数学物理中分别提出了带有超对称色彩的简单模型。1974 年,J. Wess 和B. Zumino 将超对称运用到了四维时空中,这一年通常被视为是超对称诞生的年份。在超对称理论中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一种被称为超对称伙伴(Superpartner) 的粒子与之匹配,超对称伙伴的自

旋与原粒子相差1/2 (也就是说玻色子的超对称伙伴是费米子,费米子的超对称伙伴是玻色子),两者质量相同,各种耦合常数间也有着十分明确的关联。 2、超对称理论的应用 超对称的魅力源泉之一在于玻色子与费米子在物理性质上的互补,在一个超对称理论中,这种互补性可以被巧妙地用来解决高能物理中的一些极为棘手的问题,比如标准模型中著名的等级问题(Hierarchy Problem),即为什么在电弱统一能标与大统一或Planck 能标之间存在高达十几个数量级的差别?超对称在理论上的另一个美妙的性质是普通量子场论中大量的发散结果在超对称理论中可以被超对称伙伴的贡献所消去,因而超对称理论具有十分优越的重整化性质。 关于超对称的另外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结果是,它虽然没有实验证据,却有一个来自大统一理论的“理论证据”。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一直相信在很高的能量(即大统一能标,约为1015 - 1016 GeV) 下微观世界的基本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及电弱相互作用- 可以被统一在一个单一的规范群下,这样的一种理论被称为大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成立的一个前提是强、电磁及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必须在大统一能标上彼此相等,这一点在理论上是可以加以验证的。但是验证的结果却令人沮丧,在标准模型框架内上述耦合常数在任何能量下都不彼此相等。也就是说标准模型与大统一理论的要求是不相容的,这无疑是对大统一理论的沉重打击,也是对物理

长春市中考满分作文-长春市中考满分作文-以天下为己任

长春市中考满分作文 ——2007年 以天下为己任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香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当往事随风,箫声逡巡,就像因“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而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袁隆平教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侠之大者,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将名垂青史…… 一只青鸟欢呼着从窗前掠过,将音乐从天堂带来,颗颗散落,珍珠般清脆。恍惚中,有人拔剑而长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滔滔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国舅研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银河飞流,凭吊沧海,携友共举杯盏,不舍孤帆万里,痛哭晁卿。李白,自九天而来,飞流直下,仗行于诗情天下,舞出一片逍遥虹彩…… 锟鋙在手,却无意理会唐代奢侈的王朝,慧眼明月,已辨得世间妍媸。李白的诗情放恣,飘渺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应该说李白完成了天下交给他的责任,在那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时代,坚守了自己自由的品性,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夯基。世间因李白的存在而美好、浪漫…… 且不说遵义会议上挽救党的英明;也不说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河,搅乱敌人追剿计划,单说伟大的毛主席为中华之崛起、振兴、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南湖上的小船有他的身影,抗日敌后战场亦有他的身姿。时下热播的《恰同学少年》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伟人为了中华、为了天下做出的努力。在民族危难、警报迭起之时。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更是以天下兴亡为匹夫之责的英雄!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天下抛头颅、洒热血。如果说李白在精神上引导人们,那么毛主席就是为了领导人们为了自由而战。悠悠中国史,这样的伟人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着中华的血脉。只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以天下为己任,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前言】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资料一】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资料二】

物理学与世界进步论文

物理学与世界进步论文 摘要:物理学是一科探究一切物质的运动规律及其组成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运动之间的关系的广博而丰富的学问。物理学的进展密切联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物理学在自身的发展进步中积累的思想方法是人类思想领域的瑰宝。对物理的研究或学习要永远抱着一颗敬畏和永不止步的心。 关键词:物理学、牛顿、工业革命、物理思想、物理与战争、中国的物理 物理学是一科探究一切物质的运动规律及其组成揭示它们之间 的联系和各种运动之间的关系的广博而丰富的学问。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科学,物理学历来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同时作为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强有力工具,物理学又是一种方法论和哲学观。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岁月中,这种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学科为我们造就了一个个光辉的里程碑。 物理学的进展密切联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电话的发明到当代互联网络实现的实时通信;从蒸汽机车的制造成功到磁悬浮列车的投入运行;从晶体管的发明到高速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物理学对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贡献。当今时代,物理学前沿领域的重大成就又将会引领着人类文明进入一片新天地。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物理学先驱,大师,他们性格可能或好或坏,但无可争议的是他们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牛顿在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期间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甚至到晚年还开始研究神学,但也有许多人认为牛顿还是有许多用当时科学和他的学识无法解释的事,所以才开始研究神学,以得到解释,但不管怎么说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是无可争议的。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化学、生物、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大大加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分化独立,甚至形成了新的独立学科或分支学科.如天体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流体力学、生物物理、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等等,使人们更全面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作为现代科学基石的物理学,在科学文化和创立现代世界的技术文化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物理学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物理学的成就直接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工程技术,形成了今天门类齐全、多样的工业体系.今天的许多高新技术也仍然是以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比如,机械、建筑科学就是经典力学原理的实际运用.今天的电力、电子工业是电磁学发展的结果,光学特别是激光技术使得光纤通信、互联网、激光医学等蓬勃发展,在万有引力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航天技术使得人类的足迹不断地向宇宙深处延伸。 在近代一次又一次的世界大变革中,好像没有中国的身影,特别是物理学中更是不见了以往“天朝上国”的身姿,这和中国自古传统以及和中国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有关,当然最大的关系是,中国自古的教育体系有关,我们也无法去评价他的好坏,他阻碍了中国的科学发展,但不得不说,中国能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也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功劳。但其实在中国物理并不是没有发展,而是一直得不到壮大和正视。 在中国,早在2300年之前,有关物理的名词就出现了。与今日之含义相比较,那时的含义要宽泛得多。它泛指人类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和人文社会的规律是统一的,人文社会的法则也应该归结为天地、自然的法则;后来有人把这个观点概括为“天人合一”。从这点来看,当时的物理学与哲学是混为一体的。 中国古代的学者很关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在儒家经典著

乌海市中考满分作文-以天下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香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那一刻。当往事随风,箫声逡巡,就像因“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而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袁隆平教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侠之大者,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将名垂青史…… 一只青鸟欢呼着从窗前掠过,将音乐从天堂带来,颗颗散落,珍珠般清脆。恍惚中,有人拔剑而长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滔滔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国舅研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银河飞流,凭吊沧海,携友共举杯盏,不舍孤帆万里,痛哭晁卿。李白,自九天而来,飞流直下,仗行于诗情天下,舞出一片逍遥虹彩…… 锟鋙在手,却无意理会唐代奢侈的王朝,慧眼明月,已辨得世间妍媸。李白的诗情放恣,飘渺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应该说李白完成了天下交给他的责任,在那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时代,坚守了自己自由的品性,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夯基。世间因李白的存在而美好、浪漫…… 且不说遵义会议上挽救党的英明;也不说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河,搅乱敌人追剿计划,单说伟大的毛主席为中华之崛起、振兴、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南湖上的小船有他的身影,抗日敌后战场亦有他的身姿。时下热播的《恰同学少年》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伟人为了中华、为了天下做出的努力。在民族危难、警报迭起之时。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更是以天下兴亡为匹夫之责的英雄!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天下抛头颅、洒热血。如果说李白在精神上引导人们,那么毛主席就是为了领导人们为了自由而战。悠悠中国史,这样的伟人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着中华的血脉。只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以天下为己任,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 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 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 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 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 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 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 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 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 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是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21世纪的地球上,依然有8亿人处于粮食短缺状态,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袁隆平带领他的中国科研队伍,穿越科学的阴霾,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从1995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15个水稻生产国,如印度和越南等,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朝鲜、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德国、埃及、美国、印尼、新西兰等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2006年,袁隆平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 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袁隆平院士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湖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鲁华经常出国执行政府间的杂交稻合作协议,她向记者感慨:在国外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每当到一个国家,无一例外地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有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该国的农业部长、科技部长听说鲁华来自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高兴像孩子似的,亲自招呼她坐在旁边,给她戴上具有民族风情的五彩云帽。湖南省农科院开发处副处长方志辉2003年9月和鲁华一起去过印尼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亲眼目睹感人的一幕:中国杂交稻为当地农民增产最高达到93%,他们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高喊“八古斯!八古斯!”“中国万岁!”,一群又一群农民跳起欢快的舞蹈,向来自杂交水稻故乡的中国人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他的奋斗经历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 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 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 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 (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 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 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 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 ,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 那地方挺穷的) 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 ,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 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 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 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 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 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 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 它不像北方的麦地, 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 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 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 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 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 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是很小的一块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结课论文

我所了解的爱因斯坦 摘要 爱因斯坦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这篇文章只是笔者鉴于对爱因斯坦的了解。文中简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成长履历、他的家庭、他的轶事及他说取得的伟大成就。还略微介绍了爱因斯坦的中国情结。 关键词 爱因斯坦,家庭,轶事,相对论,中国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个观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死去的我们将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保留于我们身后的事物中得到不朽。”我想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先来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 爱因斯坦出生于1879年,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他的最早的对于科学产生兴趣时间应该是在1884年,他对于一个袖珍罗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886年他在慕尼黑公立学校读书,1888年在路易博尔德高级中学学习,接受宗教教育。1896年从阿劳中学毕业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1900年大学毕业。1904年到1909

年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离开专利局后到苏黎世大学教学,1913年返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4年,迁居柏林。192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35年,申请永远居住在美国。1939年上述罗斯福抓紧原子能研究。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1952年,以色列政府邀请其担任第二任总统,被拒绝。1955年,病逝于医院。 在来介绍一下他的家庭。 爱因斯坦与戴尔维亚数学家米列娃有两个儿子。他和第二任妻子爱儿莎的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爱儿莎去世。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 爱因斯坦是大师,然而,学生时代的他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 他小时候经常逃学。他不满学校的教学制度,在我们看来,是极大的不尊敬老师,所以,他还曾经被路易博尔德中学退学,理由是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这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人不一定是学校的宠儿(而反观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不禁感慨良多)。第一次报考大学的时候就落榜了,因为他严重偏科。然而,当时改卷的韦伯教授独具慧眼,认识到了他是一个绩优天份的孩子,同时也指出了爱因斯坦的不足之处:听不进别人的批评。 极度沉迷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往往有许多有趣的轶事,爱因斯坦也不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